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小学作文 > 别烧我灯笼7篇

别烧我灯笼7篇

时间:2018-11-15 来源:小学作文 点击:

【www.xjwk.net--小学作文】

一:[别烧我灯笼]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佳节_1200字

  摘要:“才赏春节万家灯火,又见元宵华灯幻海。”这一夜,沿禾祥西路-斗西路-中山公园西门-南门-中山路,形成灯的长廊:华灯齐放,花灯璀璨,火树银花,吸引了我,我提着灯笼和爸爸、妈妈冒雨前来赏灯。
  元宵佳节,细雨霏霏,团圆的温馨点亮万家灯火,美丽的厦门被笼罩在祥和的气氛中。元宵夜,红红火火、流光溢彩的厦门显得更加妩媚,更加温柔。
  “才赏春节万家灯火,又见元宵华灯幻海。”这一夜,沿禾祥西路-斗西路-中山公园西门-南门-中山路,形成灯的长廊:华灯齐放,花灯璀璨,火树银花,吸引了我,我提着灯笼和爸爸、妈妈冒雨前来赏灯。
  2007盏红灯笼汇聚2007个祝福
  一走进白鹭洲公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直径15.5米、高13.8米的大红灯笼,灯笼造型宏伟震撼,喜庆祥和,寓意着和谐美满;跨虹色彩明朗,动感绚丽,蕴涵着跨越腾飞的意义。跨虹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大海、黄色代表土地。“跨越发展,和谐社会”道出了厦门人的心声。巨大的旋转走马灯造型喜庆的侧立两旁,更凸显了元宵的热闹与美好。2007盏红灯笼组成的“2007个祝福”,寓意着2007年的丰收和喜悦,表达了对厦门的衷心祝福。我们沿着“开”满“鲜花”的花廊来到湖边,湖面上波光粼粼,在湖中,漂浮的千盏荷花宫灯顾盼生姿,水中倒影流光溢彩,仿佛天上人间,令人遐想翩翩,流连忘返……。
  “楚楚,你看:鲤鱼跃龙门了!”妈妈唤回了我的遐想,我定睛一看:一群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浑身透着吉庆亮彩的鲤鱼们,大鲤鱼率领着小鲤鱼们,摇头摆尾,互相打着招呼,正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仿佛正向目标

二:[别烧我灯笼]童年往事_3000字


前言
  最近几天以来,心情一直很烦乱,原因是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他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很不好,虽然这其中有自己教育不当的原因,但也能感觉到周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在束缚着、牵引着我,使我亦随波逐流。看着儿子每天充斥在各种课外班的学习之中,“填鸭”式教育让他的童年生活变得忙乱,毫无童趣而言。每当夜深人静无法入睡的时侯,脑海中便浮现出自己童年生活的画面来,虽然那是一个没有高科技的年代,但当我回想起时仍觉得我的童年是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的,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因我童年的顽皮和不爱学习而感到自责,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吧。于是我拿起笔来,将我童年的往事中难忘的瞬间记录下来,希望能给生活在今天的小朋友带来一份快乐,一份遐想。
捉老鼠
  说起老鼠,小朋友们大概都不陌生,但要说道亲自捉老鼠,估计却很少有小朋友亲身经历过吧?所以那种紧张、刺激的场面也就无法想象了。而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老鼠习惯被叫成“耗子”,抓耗子是我们一年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当时全国为了消灭“鼠疫”传染病,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捉“大眼贼”活动。老师将同学们分为五人一组,通常是三男两女,并放假三天,任务是上学时每个小组要上交一个“大眼贼”尾巴,并奖励人民币一元。第二天一早,我们小组便在村口井边集合完毕,男生负责抬着装满着井水的水桶,女生负责拿铁锹,便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广阔的田野进发了。其实当时那种叫“大眼贼”的老鼠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它打的洞和其它老鼠也是有区别的。它打洞特点是洞口呈椭圆型,是倾斜着打入地下的。并且洞口周围非常光滑、干净。因为“大眼贼”长着一只象“扫帚”一样的长尾巴,在晴日里它会一边晒太阳一边打扫它的“庭院”。并不时地立起身体进行了望,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钻进洞里。说实在的,还真有几分“可爱”。我们几个在田野里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大眼贼”洞,于是大家失去了耐心决定不管是不是“打眼贼”洞只要是老鼠洞就用水先灌一个再说,终于我们在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一个老鼠洞,通常老鼠洞都是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为了防止老鼠从另一个洞口逃走,我们用铁锹将一个洞口堵住,这时一个人负责灌水,其余的人则拿着木棍、铁锹围在洞口的周围,只听“咕咚咚、咕咚咚”不一会半桶水就灌进了老鼠洞里,这时大家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洞口,精神都高度紧张起来。这时突然从洞口中探出一个大老鼠的头,已经被水浇的湿漉漉的,大概是发现了我们,所以又急忙缩回洞里,负责灌水的同学又向洞里灌了许多水,这回老鼠可能在洞里实在挺不住了,从洞里钻了出来,浑身被水浇的像“落汤鸡/”似的。大概是老鼠被水灌迷糊了,竟摇摇晃晃地向一个女同学跑去,吓得那个女同学“啊”的一声尖叫跳了起来,手里的“武器”也扔了,我和另一个同学急忙冲过去用木棍、铁锹对大老鼠一顿“暴打”,当我们气喘吁吁地停下来时,发现老鼠已“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我们用铁锹将老鼠尾巴剁下来,用纸包好,等上学时便来个“滥竽充数”了。我们又对被老鼠吓得抹眼泪的女同学进行了一番安慰,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秋风送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老鼠开始储存粮食准备越冬的时候。所以挖秋鼠也是一种非常好玩的活动,一只贪婪的大老鼠能将20~30斤的粮食储存在它的“粮仓”里,挖过老鼠洞的人都知道,其实老鼠洞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有“卧室”“粮仓”“卫生间”等。听大人们说,要根据老鼠洞的粗细、鼠洞旁土堆的大小以及鼠洞周围庄稼被糟蹋的情况来判断鼠洞里储存粮食的多少,鼠洞粗说明老鼠大,每次搬运的粮食就多。鼠洞旁的土堆是老鼠打洞时从洞里掏出来的土,土堆越大说明洞打的深,打的长,装的粮食就多。鼠洞周围的庄稼被遭蹋得严重说明老鼠已经开始“动手”储粮了一段时间了。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弟弟拿着口袋,铁锹,手套等工具出发了,我们在广阔的田野上边走边玩,一会偷拔一个红萝卜,一会寻找“黑甜甜”吃。最后在一片黄豆地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大老鼠洞,洞是垂直打入底下的,洞的直径有6~7厘米,用树枝探了一下洞的深度有60多厘米,在离鼠洞2米多远处有一个大土堆,鼠洞周围的黄豆已经被糟蹋了一大片,说干就干,我让弟弟找到老鼠洞的出口并用土封死,以防止老鼠逃跑。我用鞋带将裤腿扎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老鼠钻进裤管里,记得有一次一个大老鼠就钻进了一个小伙伴的裤腿里,吓得他以后再也不敢挖老鼠了,真是“一经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挖鼠洞不像用水灌老鼠那样简单,但为了得到老鼠洞里的粮食就必须挖而不能用水灌的。正应了那句“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名言,为了掏粮食方便和防止老鼠逃走,我一边挖一边将坑的四周修成立面,这样即使老鼠从洞里跑出来也仿佛置身一个高约60~70厘米长方体的底面,是无法逃走的。我挖到大约70厘米深的时候,这时鼠洞开始折向水平,我知道离老鼠的“粮仓”越来越近了。果然挖了不一会,鼠洞由一个洞口分叉成两个了,这两个洞口一个通向老鼠的“卧室”一个通向“粮仓”。挖了几下后,就看见“粮仓”内被黄豆塞得满满的,黄澄澄的。这时我把通向老鼠“卧室”的那个洞口堵上,目的是防止大老鼠突然窜出来,这时弟弟已经戴好手套迫不及待地跳到坑里开始掏黄豆了。我把一个树枝递给弟弟示意他用树枝掏粮食,因为有一次我嫌用树枝掏粮食太慢就用手去掏,结果掏着掏着忽然感觉食指一麻,已经被躲在里面的老鼠咬了一口。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手掏了。当我们把粮仓掏完后便准备打老鼠了,此时我发现里面的大老鼠开始“打墙“了所谓的打墙就是当老鼠发现危险时,快速地便用土把洞封住,这样你挖着挖着便发现老鼠洞突然没有了,老鼠的这点伎俩只能对没有多少挖鼠经验的人有效,我找来一根树枝在坑里的内壁上搜索起来,因为老鼠刚刚封堵洞口的土相对比较疏松,用树枝可以检查出来,不一会我便重新发现了鼠洞的位置,这时我和弟弟轮番上阵快速挖掘起来,当挖了十几厘米后洞口的封土没有了,洞口重新漏了出来,而且还听到洞里老鼠“吱吱”的声音,我把树枝伸进鼠洞一阵乱捅,有几下感觉直接捅到老鼠身上了,正当我捅得起劲的时候,大老鼠突然从洞里窜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一下子就从坑里跳了上来,只见那只大老鼠浑身的毛已变成黄色,前面的几个鼠牙又大又黄,肥胖的身体足有20厘米长,此时它也瞪着眼睛瞅着我和弟弟,我和弟弟从没见过这麽大的老鼠,只感觉两腿打颤,心脏咚咚地乱跳。当我们和大老鼠对视几秒钟后,大老鼠开始沿着坑壁往上爬,结果爬到一半就掉了下去,它又试了几次结果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大老鼠居然来了一个“助跑”窜起一尺来高差一点就爬到地面上来了,这时我的勇气终于战胜了恐惧,抡起手中的铁锹对着坑里一阵乱拍,真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有几下竟然击中了大老鼠的要害。这次的收获不错,不但挖出了十多斤黄豆,还打死了一只大老鼠,足有20厘米长。我和弟弟休息了一会后又开始寻找老鼠洞了,不久我们又挖了一个鼠洞,但这次却没有刚才那样幸运了,挖着挖着先后从洞里跑出5只大老鼠,都被我和弟弟打死了。但当我们挖到“粮仓”的时候里面却空空如也。当时我感到很困惑,直到后来偶尔读了一个故事才恍然大悟,正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多个和尚没水喝”。
  晚霞给田野披上金色外衣,我和弟弟背着粮食走在回家的路上,真可谓一举三得,即消灭了鼠害,又得到了粮食,而且度过了充实、愉快的一天。
打鸟
  当第一声春雷响过家乡的天空,当蒙蒙的春雨滋润着刚露绿意小草的时候,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已悄然来临,这时总能听见爸爸叨咕着“谷雨种大田”,而此时的我和弟弟们才不关心种不种田呢。此时的我们更喜欢“小满鸟来全”这句话,每年从谷雨到小满这段时间里是我们打鸟的黄金时节,这时候在南方越冬的鸟儿们开始向北方迁徙,而且我们村子后不远处便是一大片树林,是鸟儿们迁徙中一个理想的驿站。当杨树上的枝条开始泛绿的时候,树林中便结束了麻雀整个冬天的独唱而便得热闹起来,知名的、不只名的鸟儿们或抒情或摇滚,和风而歌。这时我和弟弟便打开我们的百宝箱,开始检查我们的武器了——鸟夹子。每年鸟儿在经过村边树林的时候总要在这里休息几天,养精蓄锐。这就给了我们消灭他们的机会,因为每年从这里经过的鸟儿总是那麽几种,时间长了大家便总结出了打鸟的经验,有一种叫“麻出溜”的鸟儿,大小与麻雀差不多,因羽毛上布满麻点而得名,它们的警惕性就很低,在地上觅食时,只要看到活物,不管三七二十一低头就啄,所以最容易打,只要把鸟夹支在地上不需要用土将鸟夹埋上,只要把土垫在诱饵下面即可。使用的诱饵便是一种躲在玉米杆中越冬的肉虫,它长约1厘米左右,是鸟儿们喜欢吃的美食,将虫子的尾部固定在鸟夹子的机关上,于是虫子想挣脱束缚便使劲地扭动身体往前爬,但却只能“原地踏步”这样更能引起鸟儿的注意,当鸟低头用嘴啄虫子时便触动机关,鸟夹便将鸟儿脖子或身体夹住。还有一种叫“串鸡”的鸟,大小和鸽子差不多。是我们最喜欢打的。因为打到“串鸡”不仅能证明你的打鸟技术高超,而且还能好好地美餐一顿。在那个生活水平还很低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飞禽肉是非常惬意的。因为串鸡喜欢站在土包上了望,所以下鸟夹前先用铁锹在地上筑起一个土包,然后再把鸟夹子支在土包上,这样成功率就很高。而一种叫“红马料”的鸟的警惕性就很高,明明已经发现了诱饵,可它左瞧右瞅就是不吃,结果拣了一条小命。还有一种叫“干巴枝”的鸟,打它的方法最好玩。“干巴枝”是我们给起的俗名,至于它究竟叫什么没人知道。这种鸟最喜欢呆在没有树叶的枯枝上,我们就利用了这个特点,找来几个枯枝插在地上,把鸟夹子支在枯枝旁的地上,然后就不用管了,等你玩了一会后到枯枝下一看,鸟夹子已经把它夹住了,真是好玩极了。但这种鸟体型较小,没有串鸡诱惑力大。
  打鸟可以独自行动,也可以多人结伴而行,打鸟的最佳时间在早晨六、七点钟,此时是鸟儿们吃早餐的时间。记得打鸟最过瘾的一次是我们五个人一起,一共带了60多盘鸟夹子,当我们步入树林后便一字排开,蹑手蹑脚地走着以免惊动了在地上觅食的鸟群,不一会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有几十只鸟的鸟群正在地上觅食,而且是非常容易打的“麻出溜”,于是我们在距鸟群二十几米的地方开始支鸟夹子,因为我们这次带的鸟夹子多便布置了一个“九死一生”局,所谓的“九死一生”局就是依次下三排鸟夹子成“┆┊┆”形,这样即使鸟逃过第一道防线,也未必能逃过第二、三道防线的,下鸟夹子时横、竖间距都应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间距小了会因为其中一个鸟夹子被触发后将其余的鸟吓飞了,间距太大则鸟会在两个鸟夹子中间走过去,我们用最快速度支完鸟夹子后便猫着腰四下散开了,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遛鸟”,因为鸟群是在地上漫无目的地觅食,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集中起来并驱赶着它们向我们下鸟夹子的地方集结。因为每次下完鸟夹子后都会将铁锹插在鸟夹子附近地上,一是为了能使我们知道下鸟夹子的具体位置,二是警示走进树林里的其他人这里有人在打鸟,他们便会知趣地绕道而行。所谓的“遛鸟”就是用嘴吹口哨,很容易学的,但大家都不知道鸟儿们为什么听这种口哨的指挥,如果你想让它们往左侧走你就站在它们的右侧吹口哨,反之亦然。如果让它们往前走就站在它们后面吹。总之要与鸟群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全吓跑了。在我们几个的努力下鸟群很快进入了我们的包围圈,当它们越过我们的三道防线后已死伤过半了,记得那次我们打了三十几只鸟,是最成功的一次。傍晚当妈妈煮完饭后,我和弟弟将鸟埋入灶口的火里,我们则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那忽明忽暗的火光,“垂涎三尺”地等待着这顿美餐,一种羽毛被烧焦的味道顺着敞开的窗棂飘过院落,在整个村庄弥漫开来……。
  当小满过后,候鸟们就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这时我们收起鸟夹,拿出弹弓开始追打一年四季都陪伴我们的老朋友——麻雀了。虽然在整个童年我都没能用弹弓打到一只麻雀,在寒冷的冬季里,我还尝试过用鲁迅先生在《闰土》一文中所描述的方法捕鸟,但终究因为我的拙笨而一无所获。但冬季里掏鸟窝还是很有收获的,进入冬季后懒惰的麻雀便挑选屋檐下的缝隙作为安身之所,所以在晚上7~8点钟我和弟弟们便拿着梯子和手电筒去掏鸟窝,晚上的麻雀在手电的照射下眼睛处于失明状态,所以只好乖乖地等着我们伸出小手去抓。成功率极高。鸟儿们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四季,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前年回到家乡时听爸爸说,小时侯我们经常打鸟的那片树林已经没有了,现在那里都种满了庄稼,鸟儿们也没有小时侯多了,我不禁在想,难道是我们儿时那种打鸟的不良行为伤害了它们吗?还是今天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掠夺了它们的家园,我——没有答案。
杀年猪
  在整个童年时光里,每年最高兴的一段日子便是过年了,做新衣、放鞭炮、蒸年糕……。而过年序幕的拉开便从杀年猪开始了,进入腊月后,家家就陆续开始杀年猪了。那时的年猪都是自家从猪崽开始养大的,一般的生长周期都在10~12个月,所以肉吃起来特别香。那时每家都把年猪养得肥肥的,记得有一年,家里养的猪胖得都走不动了,连吃食都跪着或者趴着。在准备杀猪的头一天,妈妈就不给猪喂食了,这样是让猪将体内的东西排泄干净,这样清洗猪肠时就省事多了。到了晚上妈妈从缸里捞出腌好的酸菜开始切了起来,由于当时家里孩子多而且食量又大,所以每回妈妈都会切上满满一大盆的。爸爸则坐在板凳上搓起明天绑猪要用的麻绳。我和弟弟们则兴奋得在屋里跑来跑去难以入睡。
  第二天一早,爸爸便找上几个壮劳力开始抓猪了,趁着猪不留神时几个人一拥而上将猪摁倒在地并迅速用麻绳捆住猪腿和猪嘴,让它动弹不得。几个人将肥猪抬到早已准备好的桌子上,下一步就是开始杀猪了。弟弟们在忙着抱柴烧热水,那时的锅是很大的,直径大约有1米多,我因为胆子大,便负责接猪血。这时猪头探出桌边爸爸的一只手揪着猪耳朵,另只手拿着一尺多长的杀猪刀准备杀猪了,这时妈妈总是面向南方并叨咕着“肥猪、肥猪,今年走了明年再回来”也许这是母亲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祝愿和向往吧,当杀猪刀从猪脖子处捅入时猪发出了痛苦的叫声,听爸爸说杀猪刀会穿过胸腔并扎入心脏,当爸爸将刀从脖子上拔出的瞬间,鲜血便喷涌而出并落入下方的盆里。我拿着很长的一段高粱杆在血盆里不停地搅动,不一会高粱杆上便挂了一层厚厚的血筋,但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搅动猪血。直到后来学习了有关血液的知识,才知道搅动破坏了血液中起凝固作用的血小板,所以血液便不凝固了。记得有一次姥姥家杀猪,因为刀没有扎到心脏上,当大家以为猪已经死了就松开了绑在腿上的麻绳,结果原来一动不动地躺在桌子上的猪突然翻身而起,并摇摇晃晃地跑到院子里。最后又被杀了一次,这件事让我偷笑了很长时间呢。等血慢慢流干的时候,猪也停止了呻吟。接下来便是“吹猪”了,这时须将猪肚皮向上四蹄朝天地摆放在桌子上,在猪的一只后腿上割开一个口子用梃子开始梃猪,梃子是用直径约为1。5厘米的钢筋做的,一端煨成直径为10多厘米的圆圈,一端顶部略尖。全长1。5米左右。梃猪时一只手握住梃子的圆圈,将梃子另一端从猪腿上割开的小口处慢慢插入,这是一项技术活,梃子要控制在猪皮和脂肪层之间,一般情况下每个猪都要被梃十几下,这样用梃子梃出的“管道”便会遍布全身。然后用打气筒在腿部的割口处往猪的身体里打气,这样空气便顺着已梃好的“管道”向全身涌去。不一会猪的全身便膨胀起来,比原来更“胖”了。这时还要用“擀面杖”不断地抽打猪身体上被气吹得鼓起的地方,叫做“赶气”。目的是让空气均匀地遍布全身,费了这么大的一番周折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猪褪毛时比较容易。这时弟弟们已将一大锅水烧开了,接下来便将猪抬到大锅上进行浇水褪毛了。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已经被褪完毛的猪变得雪白干净了,这时侯把猪移回到桌子上用清水对表面进行清洗。“开膛剖肚”是整个过程的高潮,这时我和弟弟们都会围拢在桌子的周围看着爸爸对猪进行现场“解剖”了,开膛从猪的腹部开始,爸爸拿着尖刀从脖子处的刀口开始一直往下划到尾部的肛门处,从划破肉皮的刀口里露出了雪白的肥肉层,再往深划又露出一层瘦肉,这个部位的肉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花肉”
  肥瘦相间。在往里是一层叫“板油”的脂肪层,一般有2厘米后,等爸爸把这层脂肪用刀划开以后,整个猪的内脏便暴露在我们面前了,心、肝、肺、胃、肠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而且还冒着热气,用手一摸软软的,爸爸首先在胸腔里拿出了“灯笼挂”其实就是气管、心、肝、肺都连在一起,用手提着好象一个大灯笼。腹腔里是胃、小肠、大肠。不一会爸爸就将腹腔内的东西都取了出来,剩下的就是大卸八块了,这时大锅已重新刷好开始准备煮肉了,记得当时每次都煮几十斤的猪肉,不一会整个院子都飘起了诱人的肉香。这时爸爸开始准备管血肠了,在血里要放上葱花、姜末、花椒面、味素等调料,并往血里逐渐加水进行稀释,直到将血调到刚好“挂碗”便可以了,所谓的“挂碗”就是用碗舀一碗血慢慢将血倒出时,血会在碗壁上会形成一层淡红的、薄薄的血膜。爸爸每次调血时总会加入一两碗煮肉的老汤,这样灌出来的血肠又嫩又香好吃极了。当猪肉煮到七分熟的时候,爸爸把灌好的血肠,妈妈则把昨晚切好的酸菜都下到了锅里。这时我和弟弟们便开始去招呼村里的亲朋好友来家里吃猪肉了,于是热热闹闹的猪肉宴便开始了,虽然那时我们是不能上桌和大人们一起吃的,但妈妈早就给我和弟弟们偷切了一碗肉,让我们这些“馋猫‘先吃为快。第二天妈妈把一大堆板油、肥油放在锅里靠成了两坛子荤油,当时由于豆油很贵家里是舍不得买的,所以一年中做菜都是用荤油的。而靠完油的油梭子更是我们喜欢的一道美味。直到我们饱饱地吃了一顿油梭子后,杀年猪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
  最近几年,由于父母年纪大了也不自己养猪了,每逢春节便买点生长周期短,吃饲料长大的猪肉。那种“苯猪肉”却很难吃到了,但那种久违的肉香却一直在我记忆的脑海里萦绕。今天在繁华匆忙的都市里,我们也许不仅遗失了年的味道,也许还有那浓浓的亲情。
田野盛宴
  小时的我对水果的认识是从年画开始的,记得有一年姥爷从集市上买回来四张画满花草和水果的年画,姥姥便指着年画上的水果告诉我,这是香蕉、那是石榴、菠萝。有一些姥姥也叫不出名,每当我犯“馋”时便用小手抚摸着年画上的水果悄悄地吞咽着口水,脑子里尽情地猜想着这些水果的滋味。因为我们那时“水果”只有夏季里的黄瓜、西红柿、果园里的杏子、海棠和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冻梨和冻柿子,或是爬到姥姥家屋后的那棵大榆树上吃上饱饱的一顿榆树钱。虽然它们的味道都很一般,但就生长在房前屋后的菜园里,尤其在夏日的雨后,翠绿的黄瓜、粉红的柿子上挂着晶莹的水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等到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弟弟们便经常去田野里挖猪菜,苦麻菜、婆婆仃、车轱辘菜……遍地都是,一簇簇马莲开着蓝色的小花引得蝴蝶们翩翩起舞。整个田野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时我们中午是很少回家吃饭的,我们可以在田野里自己动手做出美味。焖土豆、烧玉米、吃黑甜甜、烤蚂蚱……。焖土豆虽然是其中最费事的,但我们还是喜欢去做,因为焖土豆实在太好吃了。将近晌午的时候,我们便开始做准备工作了,我负责挖窑,大弟拾柴,老弟去地里抠土豆。那时候田野里防风林带是纵横交错的,把田野分成一块块的,林带两侧是截面为梯形排水沟,里面长满了野菜、小草。我总是喜欢把窑挖在沟边上,这样不仅挖窑省力,弟弟拾柴也方便。工具就用挖猪菜时的夹把刀,“窑”的形状和家里做饭的灶台相似,大小要根据土豆的多少而定。等我把窑挖好后下一步就是纂“炭”了,但这里的“炭”不是木炭而是土炭,用手抓一把很湿的黑土使劲一纂,必要时还要用另一只手加力,结果黑土被手纂成了一个长条形的“炭”,将炭一个挨一个地摆在圆形的窑口上,摆完第一圈后,在第一圈上继续摆第二圈、第三圈……。最后将炭摆成一个圆锥型的金字塔,这时主要的工作便完成了,剩下烧火的工作便交给小弟弟来完成了,大约烧了一个小时后,便会看见垒在窑口上的土炭被火烧得发红了,这时便不再往灶口里加柴了,等到窑里的火苗逐渐熄灭只剩下通红的火炭时,便将准备好的土豆从灶口扔到炭火里,并用树枝将土豆摊开摆好,将已烧好的圆锥型金字塔推倒并将土炭覆盖在土豆的上面,这样土豆下面是木炭,上面是烧红的土炭前后夹击很快便会焖熟的,为了防止热量散失过快我们将整个窑盖上厚厚的一层土,过一会用手摸摸盖在窑外面的土,如果发现某处的土特别热说明此处的土盖得不够厚,里面的热量已传导出来了,此时需继续加土直到不再烫手为止。剩下的时间你可以去吃黑甜甜,捉蚂蚱了。等过了一个小时便可以“起锅了”。先将厚厚的封土清理掉,当看到有土炭露出来时,便要小心了,因为此时土炭的温度有100来度,是千万不能用手去摸的,此时一股股香味从土炭间的缝隙飘了出来,这是两个弟弟已经咽口水了,一脸的“贪婪”,我用两根筷子粗细的树枝将土炭一个个从窑里夹了出来,此时土豆被焖得恰到好处,表面已结了一层金黄色的嘎巴。于是大家你一个、我一个围着土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有几次弟弟把很烫的土豆吃进肚里结果痛得直跺脚。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还是很怀念童年的焖土豆。比起焖土豆,烧苞米就简单的多了,将不剥皮的玉米放在一堆树枝上,将树枝点燃任由玉米在火里烧着,待火渐渐熄灭后将玉米从火堆里拨弄出来,此时玉米叶子已被火烧去了几层,将剩余的叶子从玉米棒上剥下来,这时一股热气夹杂着米香冒了出来,玉米粒也从原来的白色变成了金黄色,然后再将玉米放在炭火上这时便听见玉米被火烤得“劈啪”乱响,不一会就烤好了,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笑着……真是快乐极了。
  虽然现在在市场上也能看到烤玉米的小摊,但大多数都是先将玉米剥了皮再烤,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味道却大打折扣了,所以在工作之余,我还在用儿时的方法来烧玉米吃,虽然有时弄得满身烟尘,但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捉蝈蝈
  说起蝈蝈小朋友们都不陌生,在夏日的集市上偶尔会听到装在蝈笼里的蝈蝈在不停的鸣叫,引得许多小朋友贮足观看,有的还央着大人买回家去,挂在阳台上,这时也常常会触动了我的思绪,于是儿时在田野里捉蝈蝈的情形便在脑海里清晰浮现起来……。
  那时家乡的蝈蝈一般有两种颜色,一种全身碧绿的,我们叫它“豆绿”,一种全身褐色的,叫它“果红”由于“果红”蝈蝈比较少家少见,所以每当有小伙伴捉到“果红”时,自然要向大家炫耀一番,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现在集市上卖的蝈蝈笼大都是用竹蔑编成的,很精致。而我们小时侯使用的蝈笼都是自己制作的,有三角锥体的,长方体的,正方体的,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虽然不太美观却也实用。那时父母都忙于活计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我们的,大家也只好“自力更生”了,那时用的材料是高粱杆,说到这里我又有点感叹现在的孩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说起高粱杆现在城里的孩子又有几个能知道呢,高粱杆和集市上卖的“甜杆”是一样的,只不过它不甜,选料时应选择粗壮、挺直的并且是去年割下来放了大半年的“陈杆”。这是的高粱杆表皮已变硬变黄,里边的瓤也因失去水分而变干了,大约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蝈笼便做好了,蝈笼上留有可开启的小门,可以方便放入蝈蝈和食物,大家都把做好的蝈笼挂在屋檐下,当一只蝈蝈开始鸣叫时便会引起其它蝈蝈产生共鸣,真是“此起彼伏”热闹极了。去田野里捉蝈蝈是要田野进发,这时田野里,蝈蝈声、蟋蟀声、蝗虫声、知名的、不知名的……嘈杂在一起,还真有点“交响乐”的味道。
 
  扶余一中高三:lhw_2010

三:[别烧我灯笼]疯狂聊斋夜_3000字


  暮秋的生活平静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浪花的激情。
  站在日历面前,神秘的万圣节犹如一只可爱的小猴,在树梢上频频招手。
  送走黑暗迎来黎明或者跟着日落走入夜晚,无聊就像一根绳缚住我不安的心,当听到远道而来的西方万圣节在敲打城市的大门,我的心就像一只停在船头张开翅膀的侯鸟,想要一飞冲天。
  今年的万圣节,我决定在锦绣中华景区玩“迷情”聊斋夜,要玩狠一点,要玩真的,我突然想看鬼!
  锦绣中华是个偌大的园林景区小村,里面都是风景名胜古迹、乡村民居建筑景物,《迷情聊斋夜》节目设计师安排在这里演出,恰到好处。《迷情聊斋夜》主要节目包括:黄泉路招魂、灵异街坊、咒怨浴室、食人731、丰都鬼城、孟兰盛会、倩女幽魂、古墓厉影、婴骨花园、开心鬼乐园、夺命山谷等,各有特色。
  (一)
  灵异街坊
  傍晚,我特意单身上阵,沿着路灯点缀的深南大道拐入锦绣中华景区。今夜的游客真多,广场上黑压压的一片,听着广播介绍注意事项后,一支烟花在半空散开,大家潮水一般拥入大门。
  大门里面,发放面具,荧光角,长假发的工作人员就开给大家递上礼物打扮一下。遥望前方圆圆的月亮羞着脸躲到云朵后面,渗出一滩淡淡的灰白。黑森森的大树林里,微微亮着白光,矮山上碉堡似得古屋,楼塔若隐若显,四周很宁静幽雅,只有游客的脚步声和少许窃窃私语。然后走下一条石梯,路灯全部突然熄灭,开始慢慢亮起绿色小灯,小灯旁边就是一个鬼怪面具在晃动,一个、两个、三个接着打开,如同飘动的走马灯。绿色的灯光映着路旁的树叶,树枝上挂着一条白色布条在飘,上面是黑字:灵异街坊、黄泉路远。一阵风吹过,就在不远的前方传来一声乌鸦竭斯底里哀叫的声音。我裹紧上衣,跟着前面的人一步走一步看试探着向前,生怕踩到什么水池或者石块,回头长长的队伍像一条巨大的蟒蛇,匍匐前行,上面一闪一闪的是荧光面具和夜光牛角。一会儿来到一棵百年榕树下面,两围粗的树干足有一丈多高,枝叶茂盛如房屋宽大,倒生的树根密密匝匝垂直而下,如魔鬼的头发。往前一小步,两边绿色小灯即熄灭,大树底下的烟雾器开始喷出浓浓的白烟,嗤嗤作响。顿时,四周烟雾缭绕极似仙境,步履轻盈,原来被雾气包围的感觉是如此美妙。趁着蒙蒙的月色,听到哗哗流水声,是个直立泥壶小瀑布,下面一个小水潭,水面冒着白烟,似雾非雾。突然,水面扑通一声,山上掉下一个白衣人,手拿一条白布条,重重坠入水潭里,溅起一米多高的水花。我心里一惊,往前探头一伸:是个稻草人,“假的!”我虚惊一下,白布条上写道:招魂使者。“来、来、来……”不知道哪里传来长长的回音,接着就听到前面不远处阵阵女子尖叫的声音,声声真切,恐慌之极。像是水里的稻草人在叫唤,更像是地狱使者在招魂。
  回过头正要前行,前面飘来一个没有脚的人,长长的白发,长长的白衣,苍白的脸上没有眼睛鼻子五官,右手挚一支红色蜡烛,烛光微抖,左手拖着一口深红色棺材,前面一个黑色寿字,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冷冰刀刺向我们的眼睛。“哇——!是鬼呀……”我大叫一声,倒后一步,伸手往后慌乱一抓,“没有人,后面的人呢?”东跑西散了,不过很快又有许多好奇的青年男女游客蜂拥而至,有些甚至想拍照。我定了定神,凑过去看了又看,白衣鬼将手一伸,拿着蜡烛转个圈,好像发现了我们一般,然后丢掉蜡烛,左手放下棺木,闪到一边,用修长的手指指了一下棺木,棺木便有了灵气,传出砰砰的踢木板声音。一下子,木盖吱咯一声松动一下。看到棺材奇怪的摸样我好紧张,手心都捏了一把汗。接着,里面“啊……”的一声,如猛兽发威,地动山摇。整个盖都掀了起来,跳起来一个人,黑袍长袖,披头散发,青面獠牙,张开血盆大嘴,舞着修长的指甲冲向我们……,不知道那个女子“哇,僵尸!”竭斯底里尖叫一声。大家抱头鼠窜,四处逃散,我紧靠大树,无路可逃,看到僵死步步逼近,我真想爬树或者遁地溜走。慌乱之余,我听到后面又大喊大叫:“好多鬼啊!……”,只见后面人堆里闪出一个白衣驼背老头,浓密的白发遮盖着脸,瘦小的手拄着一根竹棍,竹棍头上挑着一块布片,上面写一个:魂。另一只后提一只黄纸灯笼,灯笼里面点着小蜡烛,外面贴一个黑色冤字。缓缓前行,走几步就停下来,耷拉着脑袋张望一下,跟许多人一样,像是在找寻什么。我心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又是一只鬼!后面还有一个黑衣骷髅,白色头颅,白色肋骨,白色手骨腿骨,轻轻飘来,不知道哪里在喊:“拿命来,索命来……”
  一个、两个……一下子好多鬼啊,我都不敢抬头,似乎一抬头就会步入鬼门关,从此黄泉陌路人一般。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下意识在大腿上捏了一下,又麻又痛,双手捂着头向前面跑去,期间不知道多少怪异的身影在左忽右闪,绿眼珠的、红嘴巴的、白头发的就跟密密麻麻的游客混成一片。我一口气跑的一个很大的牌坊底下,往地上一坐,身子抖得像风里的树叶,好久方才松了一口气,似乎感觉耳后还有声音在响。抬起头一看:灵异街坊。诧然明白:这些“鬼”就是街上安居乐业的居民。这条街也是一条只许前进不可后退的黄泉路,跟这个迷情聊斋场景相似,奇思妙想安排大家有进无退。
  我正迟疑了一下,是否继续前行,看到不远有个门,门口有个白色灯箱:咒怨浴室。就向前走去。
  (二)
  咒怨浴室
  听迷信的人说:灵魂升天后便要在第七天洗净身。不知道是否跟这个浴室有关。
  工作人员安排游客在浴室门口排成长长一条“弓“字形队伍,看来想参观浴室的人还真不少。可能考虑到仿真效果别出心裁吧,每次只放10个人进去。
  这是个地下浴室,外面两边的芭蕉叶被冷风吹得吱吱响,绿色的小灯映照着浴室门,门口一张桌子上放着恐怖录像,声音效果也很好。里面一片漆黑,冒出滚滚烟雾,如一口热气腾腾的水池,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越是神秘,就越让我想去看个究竟,心里像揣只青蛙。
  走下几个台阶,进入黑洞洞的浴室,里面阴风阵阵,黑布飘摇,烟雾弥漫,不时传出尖叫的声音。一边扶着墙面,一边左顾右盼寻找着什么。拐角处亮着一盏微弱的绿灯,只能照亮1米远,下面是个储物柜,柜上挂着几个鲜血淋淋的手臂。正要向前去看时,突然柜门自动开了,伸出一只头,脖子上滴着血,然后很快又缩回去了。我抖了一下,来不及思考,另外一个柜门又开了伸出一只手,修长的手指乱抓,差一点就抓到我了。更可怕的是下面又同时弹开一只柜门,伸出一个手一样的东西,勾住我的右脚,我下意识一摸,“哇哇!”是骨头,冰凉的骨头,吓得触电一般跳了起来。闪到对面死死拉住黑幔布,像找到救命草一般。背对着柜门里面的鬼怪,慢慢往前移动。里面传出水滴落池的咕噜声音,每一清脆婉转,和着一些怪叫声音盘旋室内,感觉房子大了许多。侧身进入一个灰白色的大房间,脚下被什么绊了了下,低头一看是无数血迹斑斑的衣服。这是一个大浴实,四周无数个小浴房,房门紧闭,门缝里冒着白烟,寒气逼人。中间一张长凳,上面有白色浴巾,白色衣服,拖鞋,上面坐着一个长发女子,裹着浴巾,头发湿漉漉的,脸色死灰,冷若冰霜,拨开烟雾,脸上一朵黑色花朵栩栩如生,眼睛一动不动。我好奇一问“小姐,你还不走?”她纹丝不动,心里一想:“不对劲,这里坐着不冷吗?”,仔细一看,跟大家不一样呵,没有脚啊,“哇!我的妈啊,女鬼啊……啊!”我吓了一跳。快步走开,房顶上滴着水,水滴掉到我脖子上,像冰块一样,禁不住一颤。我裹紧衣服,沿着一个指示牌找到出口,离开地下浴室。
  走到外面的路上,整理了一下潮湿的衣服和头发,天上的月亮正微微红着脸。远山近水模糊可辨,晚风吹动绿色路灯的微光,倾泻在浓密的灌木丛里,给园子里的秋夜增添了几份寒意。
  (三)
  食人731
  前面一条石板桥,桥上的三三两两的人都朝一个方向走去,不时还有人说:“这里的鬼不恐怖,不过瘾,要是有鬼吃人就好玩了……”刚说完,就可以看到桥头一个屋子,不知道有多长的屋子,门口亮着几个字:食人731医院。白灯下一把明晃晃的刀子插在门框上,下面就是排队的游客和介绍短片录像。
  731医院的门很小,需要低着头,侧身方能进入,穿过一行黑布帷幕缝,钻入白色房间,里面是白色的世界白色的暗暗小灯,地面漆黑一片。第一个房间是诊断室,一个白衣白帽的女医生端详坐在桌边,带一副眼镜,脖子上挂一个听诊器,一动不动。桌面上一本,一杯红色的水。走近一看:医生嘴唇苍白,眼睛木纳无神,表情冷漠,身后居然是腾空而坐,天啊!没有凳子?杯子里红色的,不是水,是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还是鬼医生

四:[别烧我灯笼]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_3000字

  摘要:[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五:[别烧我灯笼]下乡记_1200字


  秋高气爽的天气总让人想起野游。这不,“十一”放假前,爸爸就和几个朋友商量好要到开封西郊的“杏花营乡”游玩一番。我们一家三口是开车去的,另几家则是“驴”友骑自行车去的。爸爸的工作是“收容”,果不其然刚出发一会儿,三年级的小丫头童童就坚持不住了,累得大哭起来,老爸就把她“收进”了车里,她刚坐下,就立刻跟我“眉飞色舞”起来。
  几经问询、摸索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老宋柿子园”。踩着柿子园那些松软的沙质土壤我们开始了摘柿子行动。那些柿子树形状奇怪,有高有底,我精挑细选地摘了几个又大又红又软的柿子,并当即吃了一个。“嗯!挺甜的!”我仔细地摘着柿子,防止有坏的,又小心挪动着脚步,生怕一不小心踩在烂柿子上,可就麻烦了。
  更多的好柿子长在高高的枝头,我便爬上梯子去摘,谁知树枝一晃,一个熟透了的大柿子不偏不斜正砸在我的脑门上,同时也溅到了我的眼皮上,我挤着眼睛,站在梯子上怪叫:“妈妈!救命啊!救命呀啊!”还好妈妈及时赶来,把我扶下梯子,擦干净那些黏糊糊红叽叽的柿子浆,现在想起来浑身还起小米粒呢!我们一共摘了5斤柿子,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叨别摘了,吃不完。可望着眼前那红灯笼般的柿子我还是忍不住想多摘几个。
  在休息时,我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红薯地,经过确认那的确是红薯地后,我们再也忍耐不住,便动手挖起红薯来。只见妈妈先找到红薯的粗根之后两手便像船桨似的刨起土来。妈妈奋力地挖着,终于看到了紫红色的红薯外皮,妈妈不禁大叫了起来:“有红薯啊!哈哈!”叫声吸引了附近游客,也都效仿妈妈,徒手挖起了红薯来,这红薯地一会儿就变成一片狼藉。大家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箱红薯,等到人们快挖不动时,老板“老宋”才闻讯赶来,训了他们一顿。而这时我们早已“转移阵地”到别的土地里“玩耍”了。
  刚走几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花生垛,上面数不尽的花生或垂吊,或掩埋在杂秧里。“这些他们都不要了吗?怎么会不要了呢?不要,我们要!”又是妈妈发出的号召,我们几个小孩一齐上手,不一会儿就摘了一袋子。不知道谁又大叫一声:“毛豆!”我们又蹲下来摘起了毛豆。这农作物可真丰富呀,袋子里不时加进去新鲜玩意儿。最后摘了点棉花,可不巧被发现了,挨了一顿呵斥,但我们临走又偷拔了一根一

六:[别烧我灯笼]过年二三事_1000字

  过年时,最快乐不过的就是去城隍庙祈福了。
  刚一进城隍庙,喜庆气氛扑面而来。大红灯笼高挂在房檐上,两排的店铺大大小小,每个殿前都堆满了人。从四面八方来祈福的游客早已淹没了我,人声鼎沸,我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喘不过气来。
  不远处的火炉前是最热闹的。成群的人再点香炉旁围着,猫着腰,把手中的香伸入火炉中。香一着。人自然也被火焰热了一身汗。
  这时,身旁的妈妈递给我一把佛香,“快来,咱们一起来烧香祈福吧!”她亲切地笑道。我们好不容易挤过人群,眼前火炉的热浪袭来,熏得我眼泪直涌。拿着点着的香,站在大厅前,对面的佛安详地坐在那。我学着妈妈的样子,虔诚地弯下腰,心中想着愿望,朝着东南西北各拜一下
  突然,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竟然有人把我的衣服点着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现在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简直无地自容。妈妈在一旁看着沮丧的我,安慰道:“被香火烧了今年会很旺的。”我听到妈妈这么一说,虽然将信将疑地看着她,但又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场小插曲也给这次城隍庙祈福之行带来了乐趣。
  逛城隍庙旁边的回民街,也别有一番乐趣。回民街作为西安着名的美食文化的街区,并非浪得虚名。有肉烂汤浓、香气诱人的泡馍,也有酥脆好吃的烤面筋……。。香味扑鼻的小吃,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就连首饰也不逊色,洁白如玉的项链,五彩斑斓的手镯……尽显民族特色的美。
  过年时的乐趣不仅有逛街,更有一家人的团聚。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今天不仅是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姥姥八十岁大寿的时候。
  在那个晚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着歌,祝贺着姥姥的八十大寿。在我的催促下,哥哥第一个挺身而出,缓缓走到姥姥的身边,微笑着向姥姥敬酒。由于哥哥的高大使大家没有察觉身后的我,我偷偷地把酒杯从哥哥的腋下穿过伸到姥姥的酒杯前,“姥姥生日快乐,寿比南山!”我大叫着,这神不知鬼不觉的酒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切好的生日蛋糕摆在我面前时,那诱人的黄桃果酱和奶油诱使着我。我禁不住诱惑,用勺子轻轻挖下一块带着黄桃奶油的蛋糕,放入口中,根本不用嚼,含在口中一会儿就化掉了,唇齿间留下一些淡淡的清香,细细回味,奶油浓浓的旋在口中。谁尝了,都绝对会忍不住吃上的第二口。看着欢笑的大家,高兴的姥姥,心中流动着温暖。望着蛋糕,我笑了——一浓浓的奶油承载着多少爱啊!
  寒冷的冬天已销声匿迹,我们迎来了暖暖的春季。虽然已经过完年了,但过年时的场景时时浮现于我的脑海——温暖而又快乐!
    初一:薛博文

七:[别烧我灯笼]光与影_1500字


  光肯定不单单是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为光也生长在光明的时刻。比如白昼时大地上飞舞的阳光,它就是光明中的光明。当然,大多的光是因了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长这样光明的物品有:蜡烛、油灯、马灯、电灯泡、灯笼、篝火等等。月亮和星星无疑也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
  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蜡烛燃烧半小时左右,棉芯就会跳出猩红的火花,如果不剪它,费蜡烛不说,它还会淌下串串烛泪,脏了蜡烛。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我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我肉皮厚,而是做这一切眼疾手快,火还没来得及舔舐我。烧剩的蜡烛瘪着身子,但它们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坐到火炉上,溶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通过另一种渠道,它们又会获得明媚的新生。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户照得雪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感觉。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作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好的月光质感强烈,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绸带,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月光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马灯和油灯,因为有了玻璃灯罩作为衬托,其性质有点像后来的电灯了。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马灯的都是些老气横秋的更倌和马夫,他们提着它,要么去给牲口喂夜草,要么去检查门闩是否闩上了。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所以我觉得马灯和油灯与棺材前的长明灯密切相关,因为使着这两种灯的人,离点长明灯的日子是不远的了。
  有了光,而又有了形形色色的天上和人间的事物,就有了影子。云和青山有影子,它们的影子往往是投映在水面上了;树、房屋、牲畜、篱笆、人、花朵与飞鸟,都会产生影子。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风摇曳的树影,黄昏时水面漂泊的夕阳的影子以及烛光中小花猫蹑手蹑脚偷食儿的影子。我印象最深的影子,是烛光反射到墙面的影子,它们有桌子的影子,有花瓶的影子,有插在柜角的鸡毛掸子的影子,也有人影。这些上了墙的影子随着光的变幻而变幻着,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长了,忽而又短了,让人觉得影子毕竟是影子,一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它就走了样了。
  在光与影的回忆中,有一把小提琴的影子会浮现出来。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把小提琴,只有父亲能让它歌唱。它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中,你仍能感受到光明。琴声能流淌出光明,这样的光明能照亮人荒芜的心,可是这种光明是看不到影子的。
  生活的富足,使马灯、油灯渐次别我们而去了,烛台也只成了一种时髦的展览了。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的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五年级:2466883488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3582.html

上一篇:见闻6篇
下一篇:中国我爱你5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