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日记大全 > 国文10篇

国文10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日记大全 点击:

【www.xjwk.net--日记大全】

(1) [国文]升上五年级以后_3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假期一过去,我就又升了一个年级——成为五年级的学生了。升一个年级了,也代表我又长大了一岁,该为自己找理想定目标了,我的目标是希望我的国语和华语有进步,这样我可以应付UPSR。
  原本,我很讨厌国语,妈妈告诉我:“如果你越讨厌国语你的分数越低;你越喜欢国语你的分数越高。”我在三年级时,我开始喜欢国语了,考完试后,我国语分数突然考到90分以上。但是后来又一落千丈,结果我也放弃了这个令我讨厌的科目。
  在想想如果我的国文在UPSR里考不及格,我就必须读预备班,那岂不是浪费一年的青春,多可惜呀!
  所以我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害怕国文,上国文课要更专心听课,不辜负老师的一番苦心和父母对我的期望。当然最终得益还是我自己啦!
 
  州立华小五年级:张烨莹

(2) [国文]读书,语文的力量_900字


  读书——语文的力量
  语文告诉我什么是“坚持的力量”、语文告诉我什么是“下笔如有神”、语文告诉我“要想强国,先要强自身”。
  在生活中语文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可是你不吃饭会挨饿,你不睡觉会疲劳。而你不学习语文就像在黑夜里没有点灯,四周都是黑漆漆的,所以语文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
  在中国,语文就是国文,我们写字、讲话、倾听,都离不开它,所以中国人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门课程上。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容易走神,提不起半点兴趣。总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是简单的。考试前稍稍用心就可以了。熟不知中国的文化却是上下五千年。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老师,她用她的手舞足蹈告诉我语文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用语文,什么时候用语文。而她教的,我都不会忘。有时候轻轻地闭眼,我都能想起。因为形象生动的东西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都是很长,很长的。
  那是多久的时候,我已经忘了。但是不忘的是同学们的精彩抢答,老师的辛苦备课。
  当当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来了。同学们依旧闲散着,也许是最后一节课的原因。同学们都已经累了。但是情况却在这个时候逆转了。语文老师宣布这节课玩游戏。这个消息就是“久旱逢甘霖”的惊喜啊。同学们一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为了保持课堂的纪律性,老师要求我们要按照轮流的答辩法,一组一组的来。尽管如此,青春的我们还是闹哄哄的。似乎一停下来就会觉得我们都老了。于是我们继续的闹着,老师也一起笑着。
  开始了,同学们不相上下,互相嘲笑,却又互相帮忙,在抽取背古诗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几个调皮的同学会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来扰乱回答问题的同学的思绪。尽管我们一个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但我们还是秉着“友谊第一,比赛的二”的想法,所以我们才会对别人的成功感到开心。这次的竞答赛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
  从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团队的重要性,也明白一个人的心态,要摆在哪一个正确的位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自己平时对语文的积累,语文是无处不在的。在你迷路时,语文就是你的方向标。在你饥饿时,语文就是你的粮食。在你受到伤害时,语文就是你的武器。
  酒,你只有封存的越久,味道才会越浓烈。语文也恰如其分,靠时间来证明。慢慢的体现出一种只属于语文的香味。然后,飘远,飘远,却散不尽。
 
    高二:余小伟

(3) [国文]从语文试卷看语文教育_2000字

  谈到语文,满是不爽,现今的语文教育,当真有些问题。且不说教材的编写,单说语文试题的弊端便让人唏嘘不已。一张语文试卷若是摆给不懂语文不通文字的人看,或许会顿生“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感慨,“啧啧,真是包罗万象,高深莫测,有水准,有水平。”事实上,走近去看,一上手,便知不是亵玩,而是“宠幸”了。通卷做下来,教人苦不堪言。何来陶冶,何来感悟,何来素养。
  先说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考的是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来便是教人闻风丧胆的天下第一题,考拼音,多少英雄好汉折戟与此,老师尝云:“第一题皆送分题也。”果然送分,不过是送给出卷老师。“小弟出来乍到,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老兄太客气了,且看下一题。”考生一看,大呼后悔,该在第一题上磨蹭几分钟,好做心理准备。第二题乃字形,其畸形程度毫不逊于第一题,A,B,C,D俨然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不做DNA鉴定,鬼才知道谁真谁假,“对了,我会用语感。”纯正的普通话,字正腔圆,一两题做完,才知道出卷者的意图就是为了让你明白语文同英语的差别。罢了罢了,再看第三题,第三题一惯来讲是修改病句,读一遍,怎么四个都对,不可能,一定有错的,深入读几遍,咦?不好,好象四个都是错的。生离死别了好久,挥泪斩了三个,由天吧!爬出了前三题的幽暗昏惑,只有第四题才绽放出一点人性的光辉,排序或文学常识。排序体现能力,考“标”;文学常识展现知识素养,考“本”。让真正喜欢文学懂文学的人找回了一丝自信。
  前三题说是考基础,但试问又有多少文学大家做这种题目能做全对呢?恐怕很少,因为他们所着的文学大作里也会有一些错字,病句。难道就说他们基础不行根基不稳?同样的句子,放在名着里便是名句,放在语文试卷里则是病句,这只怕会让热爱文学的人心寒。名人讲演,其间难免会有一些字音错误,若是被耳尖又极富责任心的优秀学子听到,少不得会大呼错了错了,随即跳将起来纠正发音,维护真理,不言而喻,下面便是“献身”了。
  着实滑稽,想想也没什么意思,真理是少数人发现的,但却掌握在多数人手上。即便是真理,也未必不会成为谬误,所谓通假字,其实许多也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已,只是由于众人都将错就错,错别字也就被办了证,成了我们现在拼死要记的东西了。
  原本所谓的事实与真理,也会被轻易打倒,有据可查的“据”也会变得子虚乌有,《现代汉语大辞典》常常修订,不就是在干这事么?比如“空穴来风”一词,原意为:有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同样一个成语,到了后来的修订版中,引申意却正好相反,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管中窥豹,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阅读,近些年高考阅读题分值在攀高的趋势,分值走高,文章也愈见水平,可出的题却愈发玄乎了。常常题目一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瞪圆双眼,绞尽脑汁,也没发现题目是在说文章的。总有这么几道题,问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请说理由。答曰:不好。但凡见这两个字,评卷老师便会翻翻白眼,坦然而诚恳地吐出两个字:白痴。随即一个交叉的符号落于纸间,尘埃落定。那就说“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一个通用的法子——打擦边球,既然是打擦边球,自然是球做得越大,越容易擦边,于是乎一篇阅读做下来,好似写了一篇六百字文章,答案终究是简单的,长篇大论,多是废话,有用的只有寥寥数字而已,这还要看评卷老师爽不爽帮你找到它。还有的题问作者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用看,答案中定然会有与国仇家恨、作者背景相关的文字,其实欣赏文学作品考虑作者背景这没错,但却万不可陷入这个死胡同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写出来的时候,作者都想到了国家和社会,也许只是一时触景生情发出的喟叹,具体是什么情感,恐怕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道,因为文章是感性的。而现在出的阅读题,明明是作者的闲情文字,却硬要和劳什子国仇家恨扯上关系,好像作者每一次动笔之前都要在心中默念三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为黎民苍生祈祷求福一般。
  着实教人恼火,怪不得有传言说韩寒写按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却考不及格,张爱玲国文考试不过,真是讽刺。现今有许多阅读题出的与文意相去甚远,高考乃人生之重大关口,如此出题,岂不怕招人唾骂。
  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分值很高,这是对的。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写文章。既是写文章,除去题目,其余便不该再做限定。单纯的考生总是一味的信“评分标准”,却忽视了“评分细则”,这种错误与混淆“原则”和“原则上”的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只要与万恶的社会、丑陋的政府接上火,任你思想再深刻,文采再斐然,也是徒然。于是乎,众多考生避开交锋,纷纷拥上高楼,怀古伤今,你拽了李白的一条胳膊,我扯了苏轼的一条腿,屈原投江投了又投,韩愈胯下钻了又钻。任题千遍,我意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写作文,就得讲究个无招胜有招。怪不得,我一朋友说,他在初三抄了一个排比句式,以后每次作文都能博得个波浪线,拿个高分。基本上是:“人生就像一个五味瓶,装着酸甜苦辣咸”云云。
  有人说,高考写作文,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笔者认为形容的十分贴切,可搞不明白的是国家教育部门为什么要给学生戴上镣铐,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学教育上来说,我以为都是弊大于利。
  有一个很着名的实验,说一只青蛙被放入一个瓶子里,扣上带了孔的盖子,青蛙刚开始还会努力撞击瓶盖,意图跳出去,可反复跳了许多次后,发现没用,时候久了,将盖子打开,青蛙便再也不会跳出去了。同样,长时间的“戴着镣铐”,受着拘束与压迫的人,也终究会失去创造力与斗志。
  中学语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悟性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将来走文学之路的热爱文学的学生打基础,因此尤为重要。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模式与原意却大相径庭,适得其反,这终归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4) [国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_650字

  周爷爷是我国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我有兴幸读到了周恩来所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续读书》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周恩来当时的爱国情怀和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腐败无能,不为社会和国家担忧。使当时的社会乌烟瘴气。而周恩来却离开家乡,离开父母,随叔父去沈阳求学。
  当时学校的魏校长找一些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要读书,只有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周恩来在小学三年里条件恶劣。但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经常被发表,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回到现在,有的学生上学时叫苦连天,放假时游手好闲;有学生一切向钱看,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头脑;还有的学生读书贪多,并不会把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们和少年周恩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志当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恒久的精神动力。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周总理的爱国情怀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5) [国文]新加坡之旅_2000字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新加坡修学旅行团。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颠簸,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新加坡。
  刚到新加坡,坐在车上,我们的导游小姐ChoCho就开始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新加坡。新加坡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干净。新加坡的道路上没有一点灰尘,也不会像苏州那样有汽车开过,尘土飞扬。还有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新加坡绿草如茵,在道路中间以及两旁的多半种的是“雨树”。雨树树含羞草科,当有太阳是叶子就会舒展,当雨天时则会紧缩。据导游介绍新加坡共有110万棵树,难怪会有“花园城市”的美称。转眼,我们就来到了新加坡的水库大楼。这时建在滨海堤坝旁呈“9”字形的水库大楼,内设先进的互动展馆,述说新加坡独有的水原故事。大楼内还设有滨海堤坝大型储水池的模型,以及由七个“霸级”水泵组成的大型抽水机模型。在水库大楼里我们还知道了在模型附近墙面上“1~9”数字的意义,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数字“9”,他代表水库有9个水闸,只需50秒就可排放完一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水。
  游览完后,我们便去吃晚饭,吃完晚饭便回度假村休息了。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了美以美女校(MGS)开始了在这儿为时半天的交流学习。
  早上7点多,我们坐在地上,专心观看着她们的升旗仪式。两位穿着校服的升旗手,她们每人一手拉绳,一手放绳,国旗和校旗披在肩上。唱国歌或校歌时一只脚站着,一只脚在原地踏步。在美以美女校,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穿着的校服的颜色也不同,穿着白色的校服是来自新加坡本地的还有穿着蓝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校服……升旗时,其他同学则一边目视着国旗、校旗,一脚立定,一脚在原地踏步,一边还唱着国歌、校歌,神情庄重。仪式后我们便随号编入班级进行交流学习,我和另外三位同学被编在5·2班。我的伙伴胡佩珊她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扎着马尾辫。她是学生会会长穿着白色的校服,系着一条深蓝色的领带,其他同学胸前佩戴着一枚徽章。第一节课是国文课,国文老师是位华人,课上主要内容是听写评讲,我在边上倾听,觉得好容易,那儿的高级国文我觉得和我们小学1、2年级或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差不多。第二节课是科学课,是一位外籍教师上的,她们正在上有关人体器官的,但全是用英语学,上面写的看不懂

(6) [国文]对比反差、古怪老爸(之一)


  我是43群的浙江-一一。在为如何引导上五年级的儿子写作文而发愁之际,偶然进入了“功夫作文”这个大家庭,一席课听下来,觉得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深感之前自己对儿子的引导是多么的没章法、多么的不系统,还胡乱地责怪儿子文章老是不长进。叹服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艺术,把那些纷繁复杂、深奥难懂的写作理论,用那么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给大家,甚至让孩子们都能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让“作文”这个老大难问题,变得简单、轻松而又愉快。钦佩并感谢老师弯下腰、俯下身的那份体贴入微的爱心和耐心。
  这篇作文是学校语文课人物描写单元结束后老师布置的,儿子一气呵成(个别语句稍作修改),感觉比较满意,让我一定发到网上请老师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儿子殷切地期盼着老师的点评!
  这篇作文,写了七百个字。能一气呵成,很不简单。也确实能从这方面看到小朋友取得的进步。看一下原文。
  《古怪的老爸》(43群 浙江-一一 五年级)
  我的老爸是一个比较古怪的人,他的古怪主要体现在他的心情总是阴晴不定,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没人知道他接下来会怎样。
  就说今天吧,我去买早餐时和朋友一起玩了一下,耽误了许多时间,回来已是9:30了。我大口喘着气,一步挨一步地来到椅子上说:“爷爷,帮我倒杯水!”这时老爸从卧室走了出来,问了我一堆问题,总之就问我:早上起来,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做作业,还这么晚回来?我看老爸还不算生气,便往沙发上一躺,叫爷爷:“爷,快点,我渴了!”“爸!不要给他倒水,他都这么大了,难道不会自己倒吗?”只见老爸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一边对爷爷说。那样子像极了豹子,正盯着我这头猎物,仿佛要把我吃了呢!
  完了,这回老爸真地发火了,我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一把把我揪到水壶(开水瓶)前,两眼冒着火,吓得我直哆嗦,只得乖乖地自己倒水。喝完水,才发现老爸已经走了。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书房,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老爸。我才把刚才吊在空中的心放了下来,还没过一会儿,便听到一连串鞋子和地面碰撞的声音——老爸又来了,我的心又一次被吊了起来,刚喝进去的水变成冷汗流了出来。
  但老爸什么也没说,而是拿出了一本书,里面全是歌曲。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老爸要干什么?没想到他却给我讲起了简谱,他说音乐也是很重要的。他教我发声,教我念诗,教我唱歌。
  现在的老爸耐心得很,和蔼得很。我不懂的地方他会耐心地解释,有时还逗得我哈哈大笑,现在的老爸已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冬日的阳光,让我感觉温暖、舒畅。
  这就是我古怪的老爸,如天气一样多变的老爸。
  本文讲的重点,在“反差对比”的技法上。在《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第四章中,系统地介绍了这个技法。我们讲,学习写作是不分文体、不分体裁、不分年级的。先来提供一个线索,大家按照这个线索,去学习、体验并自证作文学习是“不分文体、不分体裁、不分年级”的这一观点。
  “对比反差”的技法,可以用来写人。比如《实战篇》中第95页的《我的丑爸爸》、《提高篇》中第118页中的《外公》。
  对比反差的技法,还可以用来写景。比如在《基础篇》中张恨水的两篇名作《冰雪北海》和《清凉古道》。就用上了“写白以黑、写冷以热、写寂寞以热闹、写无声以有声”的技法;《提高篇》中第113页的《美丽的果园》,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这个技法。还有第98页的《话说故宫》,运用了“写大以小、写多以少、写变以不变”的技法。
  对比反差的技法,也可以用来记事。比如《提高篇》中第104页的《游古城西安》,运用了“写古以今”的技法;《提高篇》中第108页的《残疾人的演出》,运用了“写完美以残缺”的技法。
  同理,在议论文中,这样的技法称之为“对比论证”。
  《论持久战》,就是典型的对比论证的例子: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也是同样的对比论证: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都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样的文字、语气,通过对比,观点显得更加鲜明。
  由此可见,“对比反差”的技法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十分常用。不能小看,要大加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还不具备对比对称的思维,还不会熟练运用“对比反差”的技法,那还是没有迈进写作的门槛。
  在“非常国语”的博客中,有一个专门的分类,叫“作文名作赏析类”。里面有不少名家名作。其中“对比反差”、“写红烧肉要写大白菜”的技法十会普遍。
  在为大家提供的范文中,小朋友的岁数、年级各有不同,有低年级的,有中年级的,有高年级的。也不论是记事的还是写景的还是写人的,或是议论的。也不管是小朋友还是“老”朋友,不管是群里的小作家还是成名的老作家,就写作技法的运用来讲,都是一样的。正如抗枪打仗,无论是什么岁数,何种级别,打起仗来,用的枪是一样的。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写美以丑”的技法,来学习一篇梁实秋先生的人物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 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7) [国文]名人故事:狠点没什么不好_650字

  1926年,还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的陆宗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习的第一天,陆宗达想象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并没有出现,而是黄侃给了自己一本《说文解字》。陆宗达翻开一看,顿时傻了眼,整本书中竟然没有一个标点,这怎么看?正当陆宗达犯糊涂时,黄侃扔下一句话:“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周后,陆宗达将作业交给老师审阅。黄侃翻开那本《说文解字》,未置可否,而是吩咐陆宗达:“明天再买一本,点上标点,点完见我。”点完一本《说文解字》的标点,已经让陆宗达费力不少,如今老师还要折磨自己,陆宗达对黄侃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狠!但既然拜了师,就只能按照老师吩咐的去做。  第三次见黄侃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面目全非的《说文解字》。黄侃依然是面无表情,冷冷说道:“再去买一本点上!”  两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破的《说文解字》交给黄侃审阅,并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做好准备了。”  狠点没什么不好黄侃说:“事不过三,你已经点了三次,《说文解字》已然烂熟于心。以后,碰到文字方面的问题,不用翻看,也可以运用自如了。”这时黄侃又突然问陆宗达:“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有点狠?”陆宗达如实回答:“你是我见过的最狠的老师。”在陆宗达面前从未笑过的黄侃这时笑了:“你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陆宗达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在回忆自己当年跟随黄侃老师学习的那段经历时,陆宗达满是感激:“如果没有黄先生当年的狠,就没有我今日取得的小小成就。从他身上,我懂得了:狠,有时更是一种爱!”

(8) [国文]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从而写出各具个性的作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朱自清《国文教学》)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阅读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平时积累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阅读某一类作品,如学习王朔的幽默语言、鲁迅的思想深邃、海明威的感情激越、金庸大侠的崇尚正义、张爱玲的多愁善感,罗曼?罗兰的志存高远。只有阅读有个性的作品才能保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二是现场搜索阅读。在作文前一节课,将学生领进阅览室,让他们搜索能派得上用场的作文材料和作文形式,加以借鉴、仿效。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必须注意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可以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出一些小题目,如“我们的班集体”、”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同学”、“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题目去观察、去思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要使他们学会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深刻含义,进而写出客观、辩证的优秀作文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1、加强理论方面指导,让他们对观察力的培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名作家(如鲁迅、契诃夫等)积累生活素材的做法,给他们以榜样的力量。2、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课堂是培养观察力的好场所,交流观察体会、进行情境作文、举办观察力比赛这些活动既能激活同学对观察体验的兴趣,又能给平时注意观察的同学以成功感。3、鼓励学生用观察日记的形式把观察体验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丰富生活素材,也能锻炼文笔。

(9) [国文]难忘的一课_450字


  今天,读了《难忘的一课》,我被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之情感动了。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一位中国大陆船员在离高雄港口不远的一所乡村小学里,看见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国语,他被感动了,也坐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读到这儿,我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台湾自从1895年以后就被日本侵占了。在被侵占期间,日本人不准台湾人民学习国文,讲国语。而今,人们终于又可以与祖国的语言亲密接触了,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呀!当读到船员跟着老师去参观礼堂,看到了里面重新挂上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伟人像时,我想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永远忘不了祖国的语言和伟人,永远忘不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现在,台湾一些“台独”分子,妄想将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来,但我想:“海外华侨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台湾人民也不会答应!”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让我们海峡两岸人民携起手来,共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吧!
  一小三年级:李家乐
 

(10) [国文]北大怪才张充和成为清华校长


  北大怪才成为清华校长:高考作文满分 数学零分
  张充和,看不懂数学题
  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七八岁开始学做对子、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二年夏天将举行大学入学考试的消息传了出来。亲人和朋友都劝充和参加,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对于前两门,张充和信心十足,因为自幼基础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亲的学校中学过一年英语,又在上海中学里学了一年,所以觉得英语也并不难掌握,但充和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她看不出学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的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1934年,数千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平。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
  张充和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历史、英语成绩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更是拿到了满分,总成绩相加,居然超过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看到张充和作文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当时的北大规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便跑去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请对方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谁知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反驳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给。胡适只好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吵架。北大终于答应破格录取张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当年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当时北京有报纸报道了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这样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张充和的姐姐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而沈从文与胡适私交甚笃——胡适这种"举贤不避亲"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约舆论会一边倒地批驳他徇私舞弊吧。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1630.html

上一篇:温暖的冬天10篇
下一篇:酡红10篇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