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高中作文 > 材料作文训练7篇

材料作文训练7篇

时间:2018-11-06 来源:高中作文 点击:

【www.xjwk.net--高中作文】

(1) [材料作文训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一_3000字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一
  〖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本文〗〖关闭〗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与指导一
  一、材料型作文审题角度例析
  材料型作文是作文训练和高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常见的作文材料虽只文字材料和画面材料两种,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为此,弄清材料的基本内涵成为审题必过的第一关。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两大类加以分析。
  一、独立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此类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要求学生对之进行深层思考。因其内涵深蕴,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竞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
  分析: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总结:此类文字材料命题一般可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思考:1.问为什么;2.通过材料的核心要素来回答为什么;3.看影射什么。
  材料二:漫画《无题》
  画意简介:一只胖乎乎的大老鼠正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看书,书名是《怎样养猫》。
  分析:此漫画因无画题,内涵又难以捉摸故而审题难度相当大。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为何还要看《怎样养猫》这类书。莫非它想采取什么手段来阻止猫的繁衍、生长。然而老鼠永远也没这个能力。那么老鼠是不是希望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来躲避猫的攻击呢?看来也行不通,因为吃老鼠就是猫的生活习性之一。那么老鼠是不是感到没有猫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呢?一看画中老鼠那胖乎乎的体态,乐悠悠的神态我们马上就可否认这个角度。我们知道,老鼠是靠偷食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的。画中的胖老鼠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生活舒坦之极,一望而知是某些官僚的化身,将官僚喻为硕鼠古已有之。硕鼠缘何得意?关键是没有猫。人们对硕鼠是深恶痛绝的,在鼠害猖獗之时,对猫的呼唤就显得尤为强烈。硕鼠的狡猾正在这,它不是以鼠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猫的支持者、呼唤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也就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君不见某些贪官污吏被捕前还在振振有词地作反贪倡廉的动员报告吗?此漫画的用意正是讽刺这些贼喊捉贼的贪污腐败者。
  总结:漫画材料一般可按四步审题:
  1.先看画面内容;
  2.再看画中语言(画面语言、画题);
  3.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4.看与现实生活中哪方面有联系,找准分析角度。
  二、关系型材料的思考角度
  此类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由几个现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关系大致有三种,试析如下:
  (一)横式联系。
  这类命题大多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审题者弄清两者的连结点,再根据这共同点去推导,因做的是表面文章,所以,审题难度不大。
  材料三: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
  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①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②这个角度与第①个角度相似。其区别在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
  还有一种情况,材料中列举的是性质相对的两种情况,审题时就要考虑到它的延伸。
  材料四: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分析:此材料共两句,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
  中心: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搬,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二)纵式联系
  此类材料从字面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必须进行纵深思考,方可找到分析的切口。
  材料五: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
  分析:这则材料的难点在弄清“干粮”与“猎枪”是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就大学生来说,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比只顾眼前更重要。通过分析,本材料的中心也就自然出来了。
  对纵式联系的材料,审题时必须区分清主次轻重,不可平均用力。
  (三)循环联系
  这在材料作文中恐怕是最难的一类,学生往往因搞不清它们间的关系而乱谈一气。86年高考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便是如此。又如:
  材料六:春天雨水勤,田里的小苗长得欢,但是杂草也随之陡长,与小苗争水争肥。农夫抱怨道:“雨水勤了,害得我多花工夫去锄草。”请以《雨·苗·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分析:本题须认清“雨”、“苗”、“草”之间的关系:雨勤,则苗、草齐长;无雨,虽草不能生,但苗也得死,不能因怕草长而连雨水都不要。要想苗长得好,雨水是不可少的,锄草也是必要的。联系实际,改革开放,读书等等,均是同理。
  小结:很显然,对具有循环关系的材料,首先应搞清几者之间的循环关系和内在联系,找准最佳议论角度,通过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使议论富有说服力,避免片面性。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一则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2) [材料作文训练]材料作文作文:训练的最后冲刺_3000字

  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17份语文试卷中,以“首善之地”京津沪为代表的四省市重新采用了“命题作文”这一传统形式,早已匿迹的“材料作文”在时隔七年之后又在全国I、II卷和素有“高考风向标”之称的湖北卷及山东卷的力推下再次登场,而近年来一直领尽风骚的“材料作文”已悄然退守一隅,仅仅出现在广东、四川、安徽、江西等七套试卷里……这使原本不好把握的高考作文走向更显得扑朔迷离。如何理解这一变化,并引导考生认清形势,主动适应,进而搞好最后一段的作文复习呢?结合近年来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体会,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握0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三变”“三不变”。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
  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倡导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如2001年以来高考中出现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等话题,都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命题,体现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工具性,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回避社会热点,暗合时代精神的命题角度不变。高考作文命题“不跟风”,不会我们正提倡“与时俱进”就考“与时俱进”,我们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考“和谐”,但其命题会紧贴时代特色,暗扣社会需要。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所蕴含的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质变与量变,06年的“老鹰与乌鸦”所蕴含的正确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立足实际、积极进取等思想,正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所需的关键所在。“稳”体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由单一思辨型向复合思辨型过渡的渐变趋势不变。回顾十年高考,作文单一性命题向复合性命题渐变是其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单一性命题是指作文的材料或话题内容性质单一,思想指向单一的命题形式。“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均属此类。复合性命题就是作文所给材料的寓意或话题由看似孤立实则统一的两反面构成的命题形式,行文时考生需抓住二者的关联,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题立意,从03年开始的“感情的亲疏影响事物的认知”到05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均属复合性命题类,06年全国I卷的的“老鹰与乌鸦”虽属材料作文,但牧羊人的“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的“它也很可爱啊”的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评卷中,我们将“既要认清自己,量力而行,又要敢于尝试,超越自我”确定为最佳立意(内容为一类上)就源于此。我们认为这种侧重于检测考生文字思辨能力的命题趋向依然会体现在07年的作文命题里。
  在“变”的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文命题的形式的多元化已成定局。这对07届考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他们从高中入学开始就侧重于“话题作文”的练习,因此,我们提醒考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的训练。“变”的第二点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命题形式的概念化渐趋淡漠。严格意义上说,06年全国一卷(材料:老鹰与乌鸦+话题:猎人与孩子的评价)和江苏卷(材料:对路的不同看法+命题:以“人与路”为题)。就应属于这种不同命题形式的组合交融,应该说,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与高考“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是一致的,对命题者而言要想探求作文命题的新形式,各形式的渗透变化应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从这一角度看,三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立足于此,一线教师应在三种命题形式的结合上下一番功夫,在命题新形式上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变”的第三点就是河南考区的作文评阅标准将更加严格。由于话题作文连续多年一统天下,所以06年的题型变化使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很不适应。在高考评卷时专家组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因此06年的作文评分标准应该说是相对宽泛的,但有了06年的经验教训,07年肯定不会旧戏重演,考生应对此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立足于“稳”,在“稳”中求巩固。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论如何变化,考查学生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根本出发点是不会变的,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应在认真理解《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基础上从作文训练的自身规律入手,做好“四个巩固”。
  1.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在高考作文“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大评分点中,题意的确立是否切合命题意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阅卷时我们称它为“决定项”),它决定着考生作文总的得分,按细则规定其他评分点只能在此基础上打分,不能“跳项”(如题意定为一类的,表达及发展等级只能在一类或二类上打分,不能低于二类)。因此,考生应排除畏难情绪,加强对材料的分析训练,紧扣材料,从正面立意,选符合社会主流意旨的最保险的角度命题,不宜剑走偏锋,盲目追求观点创新。训练时间宜相对集中,一次解决3~5个材料,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每月两次,贯穿始终。考生见得多了视野才会宽,思路才会广。
  2.材料运用能力的巩固训练。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互相交换材料,集思广益,并在互相交流、精选时例、取材课本、旧例翻新的基础上,加强一例多用训练,将自己有限的例子用精,用好,以一当十。
  3.优化后的文章结构的巩固训练。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并精选出若干篇与所选文体相似的高考满分作文(考场作文有其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特殊性),对其“剖析麻雀”,掌握其结构规律(应具体到怎样点题,怎样解题,何时详,何时略,何时运用何种性质的材料,首尾如何照应,以及如何运用修辞等),然后进行结构的对应性训练。我们认为,在最后有限的时间里,那种泛泛而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4.优化后的语言文采的巩固训练。对语言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考生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最低要求应把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材料的叙述语言写漂亮,把常用的首尾写出彩,不要怕费时费力,实践证明这一训练在高考评卷时所获得回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三、针对高考作文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变”,在“变”中求提高。
  严格意义上说,不断解决以往高考中发现的问题,使命题能够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更本动力,因此,高考命题变的方向往往正是我们寻求提高的切入点。结合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应在巩固的前提下做好“三个提高”。
  1.提高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对能力。在日常训练时,考生应在兼顾各种命题形式的同时,与老师一起探讨“命题”“材料”“话题”三种基本形式渗透融合后的新形式。可对传统经典的作文命题在形式上进行转化,如在命题前加材料,在材料上加话题,在话题里定题目,在漫画下加话题,结合材料半命题……并进行与之相应的谋篇布局训练(不一定成文)以提高自己对不同命题形式的应变能力。
  2.提高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思辨能力。在近年的高考评卷中我们常常发现缺少对材料的辩证分析而单纯罗列事例往往是考生作文失分的主要原因,而思辨分析能力的考察又是复合型作文命题的重要着眼点,因此,考生应积极掌握常用的假言因果法、材料引申法、正反假设法、名言助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分析方法并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加以使用,这些方法简单易学,稍加训练即可操作,让我们训练后的作文也闪烁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辉。
  3.提高对考场行文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考的变数很大,考生应充分考虑到考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小到写错字怎么办,大到不明材料寓意怎么办,发现跑题怎么办,写不完怎么办等等,对此类问题考生应及时求教于有经验的老师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功夫在诗外”,对大部分考生而言,寄希望于考场上的“灵感”发挥是极不现实的,我们只有立足于实际,加强针对性的系统训练,才能在高三最后一段有限的时间里扬长避短,“铸造”出合乎高考评分规范的理想作文。

(3) [材料作文训练]写好材料作文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


  高考自考材料作文以来,加大了审题难度。笔者连续多年上高三提高班语文,对此深有感触。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实行“周考”(每周一次统考!),每份模拟卷都是材料作文,每次都有不少学生离题,且离题学生未必都是差生,有的甚至是语文尖子。不要说学生,即便是老师,对每份试卷的材料作文该写什么什么不该写什么,也常常争论不休!相信这样的情况并非我校仅有,可能是所有学校的共性问题,只是命题专家未必清楚罢了。出于对材料作文加大审题难度过于为难学生、有失考试效度的深切感受,笔者撰写了《几种作文形式开放性之比较》(被中华语文网推荐为首页头条)、《高考呼唤命题作文》(《教学与管理》通知等待刊发而一直不见刊发)、《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等文章,呼吁高考作文采用无材料命题作文或开放式材料作文,降低审题难度,不要用审题为难学生,因为作文主要是考“表达”而不是考“审题”。笔者人微言轻,呼吁肯定不会有任何作用,故现在仍然是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不能改变,只好适应,故笔者认为必须更加注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目前作文名称的使用比较混乱,常常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并提。其实,这些概念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常常是“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参见拙文《关于几个作文名称的辨析》,中华语文网邓木辉博客)。因此有必要明确笔者所论述的范围:本文所指的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话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
  笔者不赞同“话题作文无审题障碍”的说法。相反,笔者认为,材料话题作文与材料命题作文一样,其立意既要受材料含义的限制,也要受话题或题目含义的限制,二者的立意范围都小于材料自拟题作文。下面用一道试题来说明问题。
  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自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叫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郑板桥已经咽气。他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是他对儿子的希望,也是他做人的原则。这则材料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以“做人”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800字以上。
  对这道作文题,如果拟定的题目是“做人”或“怎样做人”,所写的内容要点是“做人要有爱心,做人要有孝心,做人要有诚心……”唯独不谈做人应“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虽然所谈内容是在“做人”的话题内,但没抓住材料含义“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能算符合题意,只能算偏离题意。即是说,这则材料话题作文不能单凭话题“做人”立意,不能只在“做人”的含义内作文,而应在材料含义和话题含义的双重限制范围内立意作文。对这个作文题,应根据“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信息要点去谈“做人”才算切题。唯其如此,材料与“做人”的话题才是有机统一的;否则,材料是多余的。如果这则材料没规定话题或题目,是自拟题材料作文,那它限制性就小一些,开放度就大一些:可以从郑板桥严格教育儿子的角度立意,谈家长应严格教育子女……可以从子女成长的角度立意,谈做人要自立自强,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总之,不要受“话题作文无审题障碍”错误说法的影响而忽视审题。一句话,只要是材料作文,都要重视审题,因为,审题不准,全盘皆输!
  那么,材料作文怎样审题立意呢?
  首先,读懂材料内涵,把握材料情感。哲理材料要读出哲理,寓言材料要读出寓意,漫画材料要读出漫画的讽喻义,图表材料要读出图表数字反映的问题和规律。还要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有的作文材料是中性叙述材料,无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作文立意限制性小些;大多数命题材料暗含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暗含着命题者的倡导否定及爱憎褒贬,作文立意限制性大些。如: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这则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启发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小门”有象征、比喻义,可以指人生路上的障碍、坎坷,可以指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等。从“进出这个小门的人无一例外地承认……让他们受益终身”看,材料明显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即面对“人生的小门,应该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再从“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看,学院非常重视设置“小门”,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进出“小门”,教育学生学会“弯腰侧身”,学院的做法成效明显,很有意义,非常必要,命题者肯定学院的做法,提倡学院的做法。以上解读,基本上读懂了材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可使作文切合题意。如果对这则材料的哲理性、寓意性、比喻性不关注、未读懂,无视材料的思想倾向性,只是就事论事地谈论有无必要钻那个实实在在的门,或者批评学院设置小门的做法,那就审偏了题,必然导致作文跑题。
  其次,根据内涵及情感倾向立意。有的材料内涵单一,有明确的情感倾向,对这样的材料,只能根据其单一的内涵及情感倾向立意写作,如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话题作文;有的材料内涵丰富,无明确的情感倾向,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对这样的材料,要选择最能写好的角度立意写作,同时兼顾角度的新颖性和现实的针对性。材料作文,其材料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读,可以引出不同的话题,可以提炼不同的主题,这要同时考虑材料内涵及话题或题目的含义,在材料内涵及话题或题目的含义范围内立意,即围绕材料在规定话题或题目含义范围内立意。如上则材料,如果没规定话题,允许自主立意,则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如:可以从学院做法的角度解读立意,肯定设置“小门”的做法,提倡设置“小门”;也可以从学员成长的角度解读立意,表达如何面对“小门”,提倡不怕“小门”,主张“弯腰侧身通过小门”等主旨。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驾驭能力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作。而如果规定了话题,比如要求以“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作文,则只能从学员成长的角度解读立意,表达如何面对“小门”,提倡不怕“小门”,主张“弯腰侧身通过小门”等主旨。一定不要为了“创新”而不顾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与命题者唱对台戏,批评学院设置“小门”,反对学员去钻“小门”。
  再次,联系相关材料。相关材料能信手拈来,就能够做到行文顺畅且内容充实;反之,则行文不畅且内容单薄。因此,审题立意时要考虑自己对相关材料的掌握熟悉情况。切忌未考虑对相关材料的掌握情况而草率行文!有的考生行文半途而废、另起炉灶,就因为审题立意时没考虑对相关材料的掌握熟悉情况。课本就是内容丰富的材料库,学好课本,有助于作文。如“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的相关材料,正面的有:勾践被吴打败卧薪尝胆灭吴复国;刘邦鸿门宴上唯唯诺诺后成霸业;韩信忍胯下之辱成一代名将……反面的有:项羽自刎乌江,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都出自课本。材料的经典型与新颖性是一对矛盾,选择材料,要兼顾经典性和新颖性,要处理好经典型与新颖性的矛盾。
  最后,注意定向表达。有的材料可以多角度解读、多角度立意,同一则材料可以表达多方面的意思。对这样的材料,要围绕立意方向和表达主旨定向表达,突出需要表达的意思,舍弃不该表达的意思。而无论是对作文题给定的材料还是对其他材料,学生在确定立意后,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定向”意识,表达时不会取舍,不会提炼,往往将材料完全引用,不能突出主旨意思,甚至在无关主旨方面旁逸斜出,突出了无关信息,淡化了主旨信息。故审题立意联系材料时,应加强定向表达的训练。下面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说明:
  1。从赵王的角度立意:不拘一格用人才。定向表达:赵王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因蔺相如出身卑贱而不用,反而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值得用人者学习。
  2。从蔺相如的角度立意:位卑未敢忘忧国。定向表达:蔺相如地位低下,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他挺身而出且不辱使命。他,值得每一个“位卑者”学习。
  3。从做事成功的角度立意:智与勇,做事成功的双翼。定向表达:完璧归赵、渑池会,蔺相如都不辱使命,取得成功,而他之所以成功,不仅得益于智,而且得益于勇,可以说,智勇是其成功的双翼。
  4。从争面子的角度立意:该争什么样的面子?定向表达:国家的面子必须争,完璧归赵、渑池会,有关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争锋相对,争得对,争得好;个人的面子无需争,忍廉颇,避廉颇,只关个人的面子,蔺相如顾全大局,忍得对,避得好。
  此外,还可从缪贤为国举贤,廉颇知错就改等角度立意表达,不再赘述。

(4) [材料作文训练]2012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_1500字


  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提炼,然后按要求写作。材料作文常见的形式是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据此作文。那么,这种作文形式和命题、话题等作文究竟有何区别呢?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又需要注意写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内容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材料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是很高的。通过审题,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然后据以作文。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同学把握不了材料所透射出来的意思。那么在考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务必做到整体把握
  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除了读懂材料外,还应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如体裁、篇幅(字数)、重点和中心等。对此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就偏离了题意。
  二、准确领悟材料题旨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材料本身可能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努力提炼主题。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审读时,要准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主旨,选材作文。这样才能做到作文中的一致性,即写作者确定的主题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与主题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的要求。
  三、稳妥明确构思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不同读者对材料的不同感触或感悟,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作文中一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擅长写的文体)和对材料的理解程度,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二要尝试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要避开“俗套”,就要求异创新,可从那些不被人重视,又有价值的方面,进行突破,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入耳目一新之感。另外,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往往都是大道理,要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有难度的,因此,要学会以大化小、以小显大,即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再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
  四、精心拟定作文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材料作文的题目是需要自拟的,如何拟好材料作文的标题,这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作文题目必须简明、醒目、能吸引人,反映文体特点。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时间、地点为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以人物为题,如《孔乙己》、《范进中举》;(3)以中心事件为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4)以某“物件”为题,如《小橘灯》;(6)以论述的范围为题;如《想和做》,(7)以沦点为题,如《淡骨气》;(8)以设问等修辞手法为题,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向沙漠进军》;(9)以说明对象为题,如《中国石拱桥》等。

(5) [材料作文训练]高中作文写作基础训练


  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高中作文教学,已经迫不及待到不顾学生初中一人一事记叙为主的写作基础,也不等高中慢慢引导转变需要渐进的过程,直接在区统考就要求以议论为为主的话题作文。我的急就章是紧急作以下三项训练。实际效果又发现学生完全没有一般思想认识的基础,真正可见现在所谓合格教育的成效,和高中教学要求的“架空作业”。所以,再附上我以往整理常见话题作文论证角度举隅以供临考抱抱佛脚:
  初高中作文的脱胎换骨
  一、文章形式的革命——夹叙夹议
  尽快脱离初中只重记叙,笼统归结的写法。高中的作文记叙只向最高水平开一条缝,你得复杂记叙,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有最动人的细节和最精美的表达,巧妙蕴含深刻的思辨和无穷的回味,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不是学不会议论抒情的同学的避难所。所以,比自己多练议论,远比固守初中记叙的窠臼要有前途。高中的记叙必须简约,只提炼能说明自己观点的内核,而尽量舍弃叙述的完整过程与细节。叙,惜墨如金;而起始学写议,应力求具体多点分析阐述。
  二、文章立意的升华——深入浅出
  叙完笼统归结是初中模式作文的又一通病,常常文章的结尾具有宽泛的普适性,而缺乏对文章应有之义作具体针对性的挖掘阐发,常常文章的“穿鞋戴帽”大到可以套在无数篇文章上,却没什么真正的思考。高中作文倘使还用夹叙夹议,也要对叙的材料反复推敲,找出几例可以统一在一个观点里的材料,就材料的不同侧面来评析议论,最后上升归结出恰当切题、言之有物的中心。
  三、文章表达的提高——点睛生花
  好的文笔追求更高效率、更多意蕴。描述中就渗透情思与评析,这是较高水平的表达。一般的叙议分段,也应注意所叙材料紧贴自己的议论,议论应采取逐层推进,前后分界,避免相互缠绕。但又必须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整体。在文章中一定写好精心组织的关键议论,努力使文章多处呈现运用一定修辞的文采。
  话题作文训练举隅
  话题作文的基本要求:话题作文还是要审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关键要读懂话题关键词的意旨,若给出导语提示,还应划出导语中包含归结的关键语词。一般初学者,首先要注意让这些关键词贯穿在自己作文的始终,统帅自己的文意。
  规定“题目自拟”,一定不要用话题作标题。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不要太大太泛;要合理出新,不落俗套。2、标题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对主标题加以限制。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
  挑出十个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供临战训练选用:
  1、以“快乐”为话题
  2、以“理解”为话题
  3、以“友谊”为话题
  4、以“渴望”为话题
  5、以“读书”为话题
  6、以“信赖”为话题
  7、以“幸福”为话题
  8、以“关心”为话题
  9、以“变化”为话题
  10、以“家”为话题
  议论文写作ABC
  A.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并列式结构
  议论文有一些基本结构形式,如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总分式等。其中并列式是典型的横向模式,即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能够对一个总论点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横向并列式结构的优点: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横向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横向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可以说,横向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横向并列式结构要注意的几点:第一,要考虑分论点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第二,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作中心句。第三,要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第四,分论点角度要统一、不能交叉包容。
  最常见的并列式模块:排比开段,从一个大范围里几个不同侧面点去逐一分论;古往今来时间式:昨天—今天—明天,历史—现实—未来;远近高低空间式:个人—单位(班级、学校)—社会(国家、民族、国际、人类社会),或者倒过来,从社会到联系自我。
  初学者也可以用正反对照式的两分法结构,为避免结构简单,论证不全面,建议在分论中再分论,来达到论证较完整充分的效果。
  B.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纵向层进式结构的基本特征: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一般说来,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的提出,一种倾向、一个观点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原因、现状的原因和将来的原因,探讨这些原因,就构成了论证的纵向角度。
  所谓纵向论证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顺序。议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议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议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只有恰当处理议论文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才能使议论文有严谨的结构。
  一篇议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议论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议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C.议论段落的基本构成
  1.提出分论思考的问题:可直接立论,也可以用比喻引导。
  2.或引证或解释分论的具体意思、理论出发点和依据。
  3.例证,简约概述论据,仅陈述与自己分论相关的部分事实,大胆略去为人熟知的来龙去脉,具体过程。必要时可以堆叠多个有不同区别的材料,组成“集束炸弹”。也可以引用更详尽的理论论据来增加说服力。
  4.对论据作必要的阐释,使之更贴近符合自己的分论角度;也进一步夯实自己的论述基础。
  5.有力归论,使分论进一步有效发挥强大的逻辑力量。在例证和阐释过程中,可尽量多选用高一现已学过的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类比、喻证、假设推论等方法,努力减少对叙述的依赖性,增加有效议论的分量。
  32个思品道德话题论证角度
  1.爱国
  论证角度:①爱国是公民的神圣使命②爱国就要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③爱国要从自我作起④爱国不能盲目排外⑤爱国就不会为祖国的贫穷而悲观
  2.改革
  论证角度:①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②改革需要全民族的同心同德③改革不能不付出代价,忍受阵痛④改革要牺牲小我,顾全大局⑤改革才能最终消除社会弊端
  3.法制
  论证角度:①法制是民主的保障②法制之网必须疏而不漏③法制是约束权力的利器④法制的松驰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⑤法制的严厉是使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捷径
  4.教育
  论证角度:①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②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投资③教育是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阶梯④教育在富裕之后更要重视⑤教育可以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5.廉政
  论证角度:①廉政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②廉政才能取信于民③廉政有且助于净化社会空气④廉政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公平竞争⑤廉政建设必须严格立法,强化监督
  6.正义
  论证角度:①正义代表着科学、理性和良知②正义是一种社会公正的体现③正义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为后盾④正义是除暴安良的旗帜⑤正义是当今时代迫切的呼唤
  7.爱心
  论证角度:①爱心可以温暖人心,使社会充满浓郁的人情味②爱心奉献的回报就是享受到别人的爱③爱心可以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④爱心的丧失是源于社会的公正的丧失
  8.竞争
  论证角度:①竞争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创造②竞争能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③竞争可以增强人的危机感与挑战意识④竞争要遵守法律规则与职业道德⑤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斗志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9.美德
  论证角度:①美德可以克制人欲,完善人类本身②美德可以获得别人由衷的信任和永恒的敬仰③美德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④美德沦丧中获利的人将成为别人沦丧美德的牺牲品⑤美德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迅速普及
  10.财富
  论证角度:①财富本身无善恶,关键看如何运用②财富追求的天性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③财富是满足高层次精神需要的物质基础④财富能给智者带来享受,却不能使愚者摆脱空虚⑤财富的获取不可逾越法律,损人利己
  11.自由
  论证角度:①自由是一种不能违犯法律的权利②自由的获得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③自由只有在安定的社会中才能真正享有④自由意味着对他人权利有尊重⑤自由被不正当地束缚就会压抑人的创造活力
  12.真理
  论证角度:①真理是最公正的历史裁判②真理的捍卫需要大无畏精神③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④真理道出容易,化为行动难⑤真理不怕批评,不能靠人数多寡判定
  13.理想
  论证角度:①理想远大的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②理想的实现不能耽于幻想,一蹴而就③理想的真谛在于追求的过程而不在追求的结果④理想的达成需要历经坎坷,埋头苦干⑤理想的追求应当与社会需要相契合
  14.青春
  论证角度:①青春的真谛在于心灵的年轻②青春是未来的奠基石③青春只有苦斗的义务没有消闲的权利④青春稍纵即逝,切莫虚掷光阴⑤青春的热情点燃时代精神的火炬
  15.创造
  论证角度:①创造是人才的本质②创造要有渊博的知识③创造要克服隋性敢于标新立异④创造力的萎缩导致民族活力的窒息⑤创造是苦思冥想之后的一种享受
  16.多思
  论证角度:①多思可以领悟人生,洞察社会,获得心灵的自由②多思能够使人摆脱浅薄,走向睿智③多思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④多思与勤学相辅相成⑤多思使事业的成功事半功倍
  17.才智
  论证角度:①才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②才智善于与社会需要结合才能闪出灿烂的光华③才智来源于学习和实践④才智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决定胜负的利器⑤才智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将走向反面
  18.求知
  论证角度:①求知意味着给愚暗的心灵点起光明的圣火②求知是现代社会参予竞争、成名成才的需要③求知最大障碍是坐井观天,自命不凡④求知和思索结合起来才能融汇贯通,运用自如⑤求知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认识现实社会
  19.实干
  论证角度:①实干意味着不能光说不练②实干是通向成功的彼岸的桥梁③实干要力求巧干,避免蛮干④实干应有科学的指南和切实的目标⑤实干是对空谈的最有力的反驳
  20.磨难
  论证角度:①磨难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难得机会②磨难可以砥砺人的意志的性格③磨难是竞争社会里人所面临的一种挑战④磨难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⑤磨难中最需要坚定不移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21.自信
  论证角度:①自信是竞争取胜的首要条件②自信的基础是智慧和才能③自信可以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④自信是冷静的自我评估而非妄自尊大⑤自信可使人处变不惊,反败为胜
  22.进取
  论证角度:①进取才能获得人生的辉煌②进取才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③进取意味着超越平庸④进取应该准备有所牺牲⑤时取的黄金岁月是青春时代
  23.探索
  论证角度:①探索要有“吃螃蟹的勇气”②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追求③探索才能开创社会的未来④探索应该以科学的武器为指导⑤探索要不怕失败,敢于再辟蹊径
  24.实践
  论证角度: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实践是求知的最终目的③实践可以使理论更加完美④实践的成功以顽强坚韧的精神为动力⑤重视实践不能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25.勇气
  论证角度:①勇气可以在竞争中先声夺人,占据主动②勇气不和智慧相结合是匹夫之勇③勇气不是盲目抗争,作无谓牺牲④勇气是突破模式、走向创造的心理基础⑤勇气意味着不苟且,维护人格尊严
  26.乐观
  论证角度:①乐观可以获得巨大的人生鼓舞②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困境③乐观的源泉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④乐观是满怀希望和危机意识的统一⑤乐观并不等于自我满足,安于现状
  27.机遇
  论证角度:①机遇偏爱才干超凡的人②机遇不能坐等而要去创造③机遇的把握要当机立断④机遇因人而异,不能盲目模仿⑤机遇的失去无须怨天尤人
  28.志节
  论证角度:①志节使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②志节意味着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③志节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④志节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⑤志节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
  29.奉献
  论证角度:①奉献是社会责任②奉献的实质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奉献要从干好自己本职工作做起④奉献的精神来自切合实际的道德教育⑤奉献是竞争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30.友谊
  论证角度:①友谊长存的基础是志同道合②友谊意味着一种责任,而不是一个机会③友谊的大敌是斤斤计较,嫉贤妒能④友谊范围的广泛是参予社会的一大优势⑤友谊的维护不能忽视适度的礼节
  31.遵纪守则
  论证角度:①遵纪守则是立身之本。②遵纪守则有利于安定团结。③慎独是遵纪有力保证。④加强纪律性可以无往不胜。⑤遵纪守则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3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 [材料作文训练]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高考要求】
  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运用 E。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2015江苏卷考试说明》语文科关于“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
  《2015江苏卷考试说明》语文科关于“基础等级”的第四条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考点解析】
  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2013年至今,江苏省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试题。
  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淡化了核心立意的说法,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
  从能力划分角度,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和任务驱动型(发现型)。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属于阐释型的作文,即写作的范围和立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新材料作文大多采用事实材料,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材料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材料型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
  【备考方略】
  1.读懂材料,审题就是审材料,整体把握,明确行文方向。多训练自己用一句话概括所给出的材料大意,以期能尽快把握作文立意的大致方向。
  2. 从不同角度立意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示语、重点句,还可以针对材料中的现象、结果多问“为什么”,进而去思考原因,同时明确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提取较恰当的立意,使自己的理解始终处于正确立意的平台之上。
  【知识学习】
  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即审题的全过程。
  2. 材料作文中的“要求部分”分析
  (1)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整体感知。
  (2)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片段来思考,或一个角度去切入,并深入挖掘。
  (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对行文范围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写任何内容都是离题的。
  3. 新材料作文所举材料的类型
  (1)文字材料类
  社会时事型(叙事型):【新闻事件型】【校园生活型】
  文学作品型(寓意型):【故事寓意型】【故事事理型】【多则故事型】
  理论观点型(哲理型):【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观点型】【名言警句寓意型】
  (2)非文字材料类
  【漫画类材料作文】
  ▲对新材料作文类型分类的解析:
  社会时事,倾向指最近时间阶段所发生的生活、校园、家庭等方面的有意义或有争议的热点的社会新闻时事或故事,这类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依据高考试题出现的这类的作文材料,可细分为“新闻事件型”和“校园生活型”,
  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距离现在较长,则把该事件归为故事,相应的把这类作文材料称之为“故事事理型”。
  文学作品型的材料一般依托一个已经成型的文学类作品,如寓言、故事、诗歌等,材料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和哲理性。充满寓意和思辨色彩的材料,即“故事寓意型”和“故事事理型”的材料能够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进行思考,能够对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进行区分。
  试题所给的材料有时不是一则,而是多则,这种类型我们称之为“多则故事型”。社会时事型中也有多则时事的材料作文,理论观点型中也有多则名言警句的材料作文,在分类中并未加以突出强调。
  理论观点型的材料,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非名人名言的材料称之为“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再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这类材料有的是对理论观点和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有的是经过若干提升,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观点材料。这类材料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可以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属性不只是唯一的判断,有时,所给的新闻时事材料也可以看做是故事寓意型的材料,如“挪威冰湖的青蛙”;有时,新闻、时事和名言,三者或两者一同放在一起作为试题的材料,如“明星跳水秀”。
  叙事型、寓意型和哲理型的材料,只是为了方便区分,实际上,这三类材料都很注重引导考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思考,社会时事型材料和文学作品型材料中充满了思辨,理论观点型材料也有很坚实的现实基础。

(7) [材料作文训练]新材料作文题目精选_3000字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1)从肯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敢于超越前人等。
  (2)从否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人要有自知之明;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炒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蚂蚁爬行时,头蚁爬到哪里,后边的蚁群便追随到哪里。如果将那只头蚁拿掉,蚁群便被第二只蚁带着,继续爬行。这只新的头蚁,走的路线是与前一只不同的。如果又把这一只拿掉,它身后的那只蚁,又接着带领伙伴们演出同样的故事。因此,蚂蚁们的行迹便纷乱如麻。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期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就这则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自拟题目,不超过800字。
  [可供选择的角度]
  A、严格要求出精品
  B、虚心是完善的重要条件(上两个是本质意义)
  C、要敢于"推倒重来"(这是从A、B项生发出来,从另一角度赞扬果戈里)
  D、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E、何必付之一炬(这两个是逆向思维,在未弄清作品的要害之前,仓促焚毁不一定就是严肃的态度。)
  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立意提示]
  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能够说出。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由此结论再进一步作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后,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通过一层层深入的分析,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
  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王刚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立意提示]
  对这则材料、该先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立意提示]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农民曾经向一位教授这样问道:“先生,一个聋哑人曾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中的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用右手做钉锤的样子。服务员拿出一把锤,他摇了摇头,并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柜台上的两个手指。服务员拿给他钉子,他点了点头。这时候,恰巧有个盲人近来。先生,请你想象一下,他将如何买到一把剪子?”
  “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教授从容地回答。
  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
  冬天到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汤姆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多亏有了你!”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小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选定文体;字数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1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转过身子看运动场上的记分牌。当指示灯打出9.95的数字后,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但他到底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夕,一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在办公室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突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他找到了海因斯,海因斯一头雾水,甚至否认当时说过话。戴维说,你确实说话了,有录像带为证。海因斯看完戴维带去的录像带,笑了,说:“难道你没听见吗?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
  海因斯接着解释说,以詹姆斯"格拉森医生为代表的医学界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30年来,这一说法在田径赛场上非常流行,我也以为这是真的,但是,我想我应该跑出10.01秒的成绩。于是,每天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千米。因为我知道,百米冠军不是在百米赛道上练出来的。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纪录之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写作导引]
  构思作文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浓缩材料,提取主旨。给材料作文,常规写法就是先精要概述材料,放在文章开头,并亮出依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有:挑战极限,创造奇迹;凭借执著,打破成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等。第二,正反对比,彰显论述力量。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第三,事例的选择除注重典型性外,还要突出新颖性与广度。如可选择“亚洲飞人”刘翔110米栏训练与夺冠的例子,巴尔扎克成名之前于“狼狈”与困顿中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例子,等等。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或者局部,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1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18、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27989.html

上一篇:高中语文6篇
下一篇:感恩励志文章9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