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评语7篇

小学作文评语7篇

时间:2018-10-25 来源:小学作文 点击:

【www.xjwk.net--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作文评语]期末评语大全




期末评语大全

小学生期末评语一
小学生期末评语六

小学生期末评语二
小学生期末评语七

小学生期末评语三
小学生期末评语八

小学生期末评语四
小学生期末评语九

小学生期末评语五
小学生期末评语十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语(1)
小学生评语精品荟萃(1)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语(2)
小学生评语精品荟萃(2)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语(3)
小学生评语精品荟萃(3)

中学生期末评语精彩总汇(精选)
 

篇二:[小学作文评语]浅谈小学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每一次的作文练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观察和写,让学生得到作文本的训练,而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则是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批改和讲评中不断提高的。这一阶段,是师生共同总结本次作文的经验教训,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趁热打铁,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动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从作文教学讲评角度来看,教师首先要做到无论工作多忙多累,也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作文本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较多地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批改,并在班级恰如其分地讲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作文兴趣。但是,在表扬的同时,教师也应工整即使地指出学生作文本中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一来,他们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从教师的批改中学习如何才能写得更好,机起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因此,趁热打铁,让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不断获取新的认识,为其写好下一篇作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比较,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
  如果说,学生修改作文本,是积极思维,重新经理协作的哪个基本的过程的话那么,在批改和讲评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再现写作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则将自己过去的作文本与修改过的作文本进行比较,将自己的作文同其他同学的作文本比较,如:在学看图作文《悄悄话》这篇文章是,有些同学是这样写的:小红放下书包,快步走到爷爷的耳朵边说:“爷爷,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有些同学又是这样写得:小红放下书包,快步走到爷爷身边,贴着爷爷的耳朵说:“爷爷,爷爷,我考试得了一百分。”这两种作文本主要是“对着”和“贴着”这两个小红说悄悄话的姿势用词不同,我将这两种写法各读了一遍,请同学比较一下,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个词更恰当。一位同学说:“对着这个词不太礼貌。”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看法,继续引导“这么好的事情,小红第一个告诉的是爷爷,而且还不让别人听见,可见,小红跟爷爷非常亲密,对爷爷也非常爱戴,贴更礼貌学,另外,从图中看,小红的嘴里爷爷的耳朵很近很近,几乎贴在一起了,所以贴更恰当一些。”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哪个词更准确,同时,在比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三、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讲评课上讲评成绩,提出问题,表扬进步,批评落后,由于学生有一种向上心,好胜心,他们往往为了争取好成绩而和别人竞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心理会激发他们改进缺点,努力达到老师的作文本要求,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但在竞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互助精神,在教师讲评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样一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作文训练的效率就会迅速提高,班级整体的作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四、模仿和创新,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讲评作文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范文的榜样作用,可采用换人,换事情,换场面等联系。在讲评的过程中,学生的模仿,可能是完全不自觉或并不完全自觉,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完全模仿或出现照抄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寻找新意。模仿和创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时间证明,只要教师讲评得法,社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而讲评中萌发的这种思维的创造性,必然回引起写作的创造性。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学生的期待心理。凡是认真写作文本的同学都希望能尽快知道老师对其作文本的评价。如果时间拖久了,这种期待心理就会逐渐淡薄以至小时,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老师,就应该即使批改,即使讲评,就如同前面第一点所说到的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趁热打铁,使批改和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本水平的提高。

篇三:[小学作文评语]06年中考江苏优秀作文评析_2000字


  江苏?南通卷[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5分 其中含写字5分)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理,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题目自拟。
  ③立意自定。
  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⑤不少于600字。
  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文题诠释]
  这是南通市继2004年以后又一道人文性和情感性极强的中考作文题,完全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文题仍是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所组成,其中提示语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很富人情味,写作的要求和形式与前两年相比是在继承中有发展,解读文题,得出以下启示:
  1、人称的稳定性。近几年来,南通市的中考作文的命题风格尽管有所变化,但是始终没有变化的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展示自我”“完美自我”成为命题的主旋律,如果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忽视“我”这一主体形象,那么只能导致审题错误,一旦审题错误,就意味着你的失败。
  2、选材的宽泛性。针对“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再加上那一大段让我们近乎有些“目不暇接”的提示语,使得我们的考生在选材时产生了一种难以“取舍”的难度。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唯有抓住材料中的那一个个“一”去立意,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才能写出“怦然心动的感觉”。
  3、语言的情感性。可以这样说,“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个话题,是一个重点写情感的话题,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怎么能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呢?“心动”起于情,发于情,情感是否真实、是否丰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要找准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事。要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使情感能够借助于语言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刻。
  4、文体的自由性。话题作文的出现,使得考场作文的文体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文体不限”,但你写作的内容已经决定了所要选择的文体。审视一下提示语,我们会发现,这个话题一定不能写成说明文,至于选择其他什么文体,考生还得根据自己平时的喜好来选择确定,笔者认为针对这样的一个话题,我觉得还是首选记叙类文体比较好一些,记叙类文体写起来也更容易出彩,如果在文体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形式上适当作些包装,定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一定会使阅卷老师也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
  [佳作点评]
  “痛”爱一生
  南通一考生
  我

篇四:[小学作文评语]小学生作文指导的几点看法


  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这“巧妙的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而“丰富的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学生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只能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一、多观察,多比较。二、多实践,多体验。三、多读书,多感悟。四、多练笔,多投稿。五、多规范,多赞赏。
  辅导小学生写作文,难道不应该是小学老师的任务吗?让家长来辅导孩子写作文,不是学校老师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吗?很多家长是这么认为。其实不然。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这“巧妙的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而“丰富的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学生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只能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
  一、多观察,多比较。
  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茅盾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做有心人,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怎样积极启动他们的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声、形、色、味等具体表象,教孩子时时、处处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就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家长您可能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蹲得腿疼。这就是因为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要教给孩子要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所以,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怎么训练孩子观察事物呢?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我相信,只要家长重视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二、多实践,多体验。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孩子的生活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尤其是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如写“第一次__”,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一是好多都忘记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了,二就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第一次。大多数写“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滑冰”……有的比较与众不同,写“第一次自己睡觉”、“第一次独自在家”、“第一次自己乘坐公交车”……单从这些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缺少生活!再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一个令人难忘的人”时,孩子的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事例“千篇一面”,具有典型性的也多是从作文书上看来的!有很多事情本来该做的没有做过,该经历过的更没有经历过,面对这样的题目,孩子怎么会知道该怎么写呢?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情,如让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买自己的学习用品、捐款等;帮助家长做家务;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朋友一起郊游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让孩子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总之,作文训练的触角应该伸向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三、多读书,多感悟。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高尔基也只是如痴如醉地大量读小说,再加上他的丰富阅历而已。
  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但是也有家长向我反映,说:“我的孩子看书是真爱看,每天捧着本书,看个没完没了,可就是作文水平不见提高,写来写去就那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就跟我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相违背吗?其实不然。读书的效果并不是看读了多少,读了多长时间,而是看记住了多少,领悟了多少,能用多少。所以,读书并不是“捧着书一直看”。
  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也要有要求:
  1、选择好书。这个“好”包含着内容好、思想健康、文笔优美……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欣赏,欣赏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理清文章思路,接着诱导孩子回忆生活所见到的美景,让他们模仿作品畅所欲言,激发创作欲望,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2、善于积累。好文章,一定要孩子们好好学习,积累词汇,积累句子,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把好的文章背诵下来,成为自己的语言,以后要用到了,就自然会联系上的。巴金曾说过,他背了很多文章,虽然自己没有仔细地去研究过它们,但在背了这么多的文章之后,至少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
  3、勤做读书笔记。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优秀的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教育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或片段,可以记录当时读后感受……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与写作素材,为今后写作作好充分的准备。
  4、多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无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可见,构思对于作文的重要性。读书就要多想想作者的心思。想什么?不外乎想作者为什么写(文章主旨);写了哪些,不写哪些(文章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叙述顺序);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方法)。
  只有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去读书,书才能够读活,书中的知识才能够为己所用。
  四、多练笔,多投稿。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孩子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要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不能单靠课程安排的每学期八次习作,更不能指望老师对孩子有多么多的“单独辅导”,家长应该把这种练习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
  1、用笔对话。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优点或缺点时,当您有什么心里话想说给孩子听时,您不妨写给孩子看,那他就会写给您一个回复。
  2、请孩子帮忙书写一些“文件”。例如,过节了,让孩子给朋友写张贺卡寄过去;爷爷奶奶过生日了,让孩子写一段生日贺词读给老人听;给远方的亲人联系时放弃使用电话、电脑等工具,用书信……这一系列的“文件”可是使孩子体会到学习写作是很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起书写的兴趣。
  3、投稿。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关注各种比赛或征稿,然后鼓励孩子去参与。这样,孩子就能够在竞争中衡量自己的水平,体会失败的痛苦或胜利的喜悦,查找不足迎头赶上或再接再厉。
  4、写日记。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也是最难坚持的一个习惯。要想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要么家长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要么就需要老师在学校统一要求。这个习惯只有在大家多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坚持,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多规范,多赞赏。
  这里的“规范”就是希望家长能够给自己立一些“规矩”,给孩子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例如,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而自己却经年不看一本书;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写作,而自己一到年底做总结的时候就“怨声载道”……这样的言行都会给孩子起到反作用。那该怎么做呢?
  1、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和孩子读同一本书。这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可以直接提高孩子的认识和写作水平。二是和孩子同时读书。在同一时间,家长和孩子读不同的书,然后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广泛涉猎文章,节约读书的时间。
  2、尽量说普通话,使自己的语言文明、规范。说家乡话对写作文有影响吗?有一些地方语言,孩子平时就这么说,但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例如,“蹲”,有的地方话说“毂堆”,“毂堆”怎么写?(我也不会写,乱写了一个词)。不会写就查字典,查字典了还不会写,真麻烦,干脆不写了。尤其是小学生,哪怕遇到一丁点儿的困难,也会阻止他往下写作的激情。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描写自己时竟然用了“一张驴脸”,非常生气又失望。我一问,原来家里老有人这么说他,难怪孩子也这么说呢!所以,家长平时的语言更要文明、规范。
  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家里人,用赞赏的语言多夸奖家里人。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对待自己的家人是苛刻的,是“百般挑不是”,感觉毕竟我们是一家人,“敢说出你的不是”是“对你亲”。可孩子并不会这么想。在写熟悉的人时,很多孩子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可是又感觉无话可写,或者说不敢写——因为写也写不出好来。写妈妈吧,母爱那么无私和伟大,“她天天唠叨”;写爸爸吧,他又“一事无成”……当老师引导从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工作中体现父母不忘对子女的关爱时,孩子还是一脸茫然。毕竟,他们耳朵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的话,心中的这个“坏”印象很难“磨灭”,让他们怎么写出“好”来呢?
  4、不要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初学写作文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错别字多,语句不通,条理不清楚等现象,当家长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或过高要求孩子,孩子始终感觉达不到要求,只好放弃。《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所以,家长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不必拘泥篇章结构,无需苛求有无中心,只要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抱持这样的观点,对孩子的习作,我们就会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感动,少一些失落。孩子在这样“随心所欲”的写作环境中才能“畅所欲言”,才能找到表达的快乐。
  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婴儿学走路,刚起步时,引导孩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这两只手同时用力,牵着学步。只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之后,才可以慢慢放开家长的这只手,然后是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孩子不依靠别人自己走,并放手让他自己走。相信,在孩子学习写作的路上,有了家长的帮助和辅导,孩子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篇五:[小学作文评语]高考作文评析:平淡其外 绚烂其内_1500字

华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
  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向有引领全国的美誉。
  今年,上海卷忽然一个美丽的翻腾,回到纯然淡然的命题作文上,回到似乎小学生都可以写的题目上:我想握住你的手。然而,平淡其外,绚烂其内。“想”、“握手”、“你”三个主词,便是绚烂的机巧与洞天所在。
  “想”是题挈。“想”既决定了由想生发的文章纲目,也设定了文章的重心不在如何“握手”和“握手”结果,而在“握手”动机的由来。这个由来或隐含着刻骨铭心的故事,或交织着难以言表的愧疚、感激,或蕴藏着与时俱进的启迪、感悟。“想”作为认知、思想、情志生发的意念载体,暗示了有一番心路要叙,有一根情弦要拨,有一方智窗要开。“想”是命题的机巧所在,也是本文情蕴和个性所在。淡化“想”,甚至丢弃“想”,直接演绎“握住你的手”如何如何,难免偏失。
  再者,“握”是手紧紧攥住,这个行为发自内心,或出于愧疚,或出于感激,或出于坚定。“握”需要“想”的厚实铺垫,“握”的是手,贴的是“身”,连的是“心”,无真诚之心,无真切之情,无真实之思,手是“握”不住的,字面上堆砌的“握”再多,也貌合神离,苍白无力。仅此而言,今年上海卷作文审题上难度并不小。
  “握手”是题魂。汉民族赋予“握手”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情趣尤其丰富,选择“握手”为作文契机,开辟了无限可联系、可想象、可创造的情理交融的美好空间。
  握手传递情谊。手传出的是呵护是理解是支持,手承接的是温馨是情谊是信念。两千多年前唱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依然是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最美的乐音和最令人盼望的愿景。
  握手彰显境界。握手可见文明,握手可知感恩;握手可见真诚,握手可知气度;握手可见坚定,握手可知修养;握手可见智慧,握手可知勇毅;握手可见现在,握手可知未来。“握手”将暴露当今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苍白,有利于促进后来者加强心灵滋养,提高品德形象。握手看来很感性,其实行为心役,感性是花,理性是根,根深方有花明。没有思想的深度,握手也只是平平,难见迷人的风景。
  手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乃至国家、人类的。可从感恩、感激的角度,写回报父母的亲情,写回复友人的友情,写扶危济贫的人间真情,写同舟共济的同事情;更可以换个角度,理性地对待竞争对手,写感激对手互促双赢的豪情。可以取材于现代人,也可以取材于古人,写想象中与古代英杰握手受激励的情景。
  握的对象“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是抽象虚拟的手。比如,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人类真该紧紧握住大自然的手。
  从文题的结构形式看,“我想握住你的手”陈述对象是“我”,“我”是主动者,“握住你的手”体现出超前筹谋、积极主动的开放、自信、大度、成熟的气魄。这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暗合。上海已经紧紧握住长三角之手,同时肩负着“服务全国,带动周边”的共同发展使命。业已成功举行的“上合组织”国际大会,尤其是2010年的世博会,更是上海

篇六:[小学作文评语]上网_100字

  自从我家买了电脑以后,我就学着登陆老师的网站,在这个网站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有:寓言故事、写作技巧、查阅资料、阅读同学们发表的好文章。
  我已经学会了用汉语拼音法把自己写好的作文发到小学作文里。我还给个别同的作文写评语呢!在业余时间姥姥还允许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上网真好呀!
 

篇七:[小学作文评语]作文来自兴趣激励


  当生活中有所发现,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才能激发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极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之一。当前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冷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因讨厌、害怕作文而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现象,喜爱作文且能很好把握作文要领,写出较高质量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怎样采取恰当方法,切实提高作文兴趣该是整体提高班级作文水平的首要目标。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改革自己的作文教学。
  (一)、走出教学目标的盲目性,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水平。
  任何知识都应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即把知识传授与受教学者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结合起来。作文教学同样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急功近利,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如二、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作文字数必须突破多少个字。高年级则要求在字数、修辞、段落、思想、深度、语言、结构、等等方面“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重视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知觉过程的偏差,积极改进作文教学。
  比如:三年级上册三单元想象作文,要求学生观察一些小动物,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话言来表达时,就出现了深浅、完缺、条理等方面的诸多偏差。有的同学首先获得的是毛色、身材。脑袋、耳朵、眼睛、四肢等等小动物的外部特征。有的同学注意的是它们或飞、或跑、或叫、或跳等动作姿态。有的同学则特别幻想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获得了后两种信息的同学在筛选材料时会主动去联想故事,作文比较容易,而只获得前一种信息的同学,因为知觉只停留在原始的视觉感知方面,于是在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陷入了“苦于无话”的困境,由此产生对此类作文的害怕心理。长期下来,自然会不愿写作了。有经验的教师则应根据学生观察的这种偏差,激励他们多角度,换位思考,综合讨论,来激发写作兴趣。
  (三)、告别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此类教师是教学界的“老古董”,教学上不求进取,不研究新课程标准及大纲,指导作文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师圈地为牢,学生思维定向,作文起来千篇一律。“小明、小刚”(指作文中的人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专家说得好,学生在长期受这种作文思想和作文使命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不自觉地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作文的乐趣。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初步接触作文时,肯定是进退维谷,无从下笔。此时的教师,就好像是他们暗夜行路的灯火一样,应努力去引导、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作文的窍门,这样他们肯定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发挥出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者不加考虑地一概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全盘否定,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五)、作文评价,为学生创造交流环境。
  作文的评价关系到对一位学生每一次劳动成果的肯定,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学生每次作文,只要正式将誊写的本子交到老师手里,就万事大吉,再也不管它是好是坏,无所谓得分高低了。而大部分教师也草率地打个等级或得分算是一次作文的终结。这样的做法,学生当然激发不出作文的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作文反馈的重要性,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比如面批、讨论优秀与差等作文、小组批改等,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要上一个台阶,如何激发出学生的浓厚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首先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04856.html

上一篇:作文教学7篇
下一篇:小学生名人名言大全1篇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