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_关于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_关于中秋节

时间:2019-07-03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关于中秋节来自热点推荐



关于中秋节第1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关于中秋节第2篇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2、《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3、《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翻译: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4、《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翻译: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5、《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6、《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翻译: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7、《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8、《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翻译: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9、《一剪梅·中秋元月》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翻译: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10、《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宋代: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翻译: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关于中秋节第3篇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6,《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8,《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于中秋节第4篇


1、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2、“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3、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4、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
  5、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6、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花好月圆过中秋!沙画讲述中秋节的来历! 标清—在线播放—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7、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中秋节第5篇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中秋抒怀》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我的思念是圆的》 (现代)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月赋
    谢庄-月赋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朓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怿。
    南朝谢庄所作,与宋玉《风赋》、谢惠连《雪赋》并称。
    中秋民谣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关于中秋节第6篇


一、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三、中秋节诗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关于中秋节第7篇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节第8篇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关于中秋节第9篇


中秋佳节诗句:《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边塞诗句: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关于中秋节第10篇


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 "中秋"一词,始见于西周的《周礼》,但作为节日,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出现于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中秋》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丰,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因为中秋节和月亮有关,是日又要求合家团聚,故又有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之称。 中秋节的来由,普遍认为它与古代祭月风俗有关。我国古代传说的神话中有女娲捧月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也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载。秦汉之前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到了唐宋,有关祭月记载更为详尽。 民间祭月一般在庭院中设大香案,有四张大的方桌合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祭菜、月饼、瓜果、梨枣等等。月饼要摆在桌子的中间。红烛高燃,檀香烧得满庭芳香。全家人依次跪拜月亮,直到祭礼完毕,皆大欢喜的切开月饼了。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祭月、赏月、吃月饼。此外还有观桂花,桂树被认为是月宫仙境中惟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世间最高的友谊,"桂子兰孙"是天下父辈的共同期望,中秋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赏桂,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诗意。 赏月 年年中秋赏月,年年都要听嫦娥的故事,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幻想着月宫桂影,吟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有了一份诗意,而且有了一种期盼和祝福,感觉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 中秋赏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据《新编醉翁谈录》称:"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赡宫,高攀仙柱……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古代把日称为"阳",月称为"阴",阴阳调和则万物昌盛,因而人们对月亮有独钟的情感。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多情而美丽的神话,更让月亮多了份神秘的诗意。 嫦娥是羿的妻子,羿是远古时一个力大无穷、善于射箭的英雄。当时天上共有十日,十日尽出,大地焦枯,人们很难生存,羿为民除害,射下九日。一位仙人为表彰其功绩,送了一包长生不老之药给他。羿将药交嫦娥保存。却被徒弟逢蒙得知,乘羿外出之际逢蒙逼着嫦娥交药。嫦娥在万分紧急之时将药吞下,瞬间,她身轻如燕,迳直飞上了月宫。羿从此和嫦娥分居两地,只能在中秋月明之时,设桌祭供。 年年中秋赏月,年年都要听嫦娥的故事,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幻想着月宫桂影,吟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不仅有了一份诗意,而且有了一种期盼和祝福, 感觉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 吃月饼 对小孩子来说,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月饼。相信现在的月饼一定是比过去好吃,但是现在的人却是越来越不爱吃,月饼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品,供人送来送去罢了。 《中国风俗辞典》记载:中国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百姓欢度中秋,他兴高采烈地挥手,手上正拿着吐蕃(今西藏)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不禁兴致大增,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于是吃月饼的习俗开始流传。 对于月饼,还有一个版本的说法:元朝末年,起义领导人之一张士诚,利用中秋节向百姓馈赠麦饼,在饼内夹带字条,上写"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定于八月十五日晚同时起义。"月饼"一词真正出现在南宋。但它还和中秋节无甚联系。真正把中秋月饼记入史册的时间是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对小孩子来说,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制作最初在家庭进行,品种很少,大多是面粉调合后,内夹糖馅,外有芝麻的"麻饼"。直到清代,才有记载月饼做法的书籍。到近代,制作工艺越来越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和销售月饼的市场也出现了。到今天,月饼已成为糕点制作中的一大类,其中又有京式、广式、苏式和滇式等不同门派。馅有荤素之分,豆沙、火腿、五仁、咸蛋,五花八门;皮则有酥皮、糖浆等等之分。工艺越来越考究,当然价格也越来越不菲,相信现在的月饼一定是比过去好吃,但是现在的人却是越来越不爱吃,月饼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品,供人送来送去罢了。 兔儿爷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如今,在京城庙会的杂耍摊上偶尔又能看到兔儿爷那乖巧的身影了,但与兔儿爷相关的中秋拜月风俗已经风流云散。脱离了其原初语境的兔儿爷也就不复有旧日的风韵了。 旧时,每到中秋,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就会有摆摊儿卖兔儿爷的。兔儿爷是一种泥人玩具,有手工捏的,但大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长得都是一个模样。说是兔子,还不如说更像人,身体、脸形都是人的样子,只有从头顶上那一对长长的耳朵和画成三瓣儿的嘴巴才看出点兔子的模样。 也许是因为京城的人喜欢听戏,因此,京城的兔儿爷不知不觉也一副戏子的打扮。更有讲究的,面贴金泥,身穿金甲,背后插着一排小小的令旗,往那里一站,就像戏台上的元帅升帐。兔儿爷的动作也千姿百态,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正在持杵捣药,还有的身跨骏马,手持兵器,小小的兔子俨然成了戏台上雄纠纠气昂昂的急先锋。 老北京的规矩,逢节必有戏。中秋前,京城各戏园照例要上演月宫戏,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这些戏中自然就少不了欢蹦乱跳的玉兔,你看他勾脸豁嘴,脚登朝靴,手执捣药的玉杵做兵刃,在嫦娥姐姐左右上窜下跳。"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年年明月夜,起舞弄清影,只有这只可爱的兔儿爷给寂寞的嫦娥消忧解闷。 据史料记载,北京中秋祭兔儿爷的风俗,清朝就有了。如今,在京城庙会的杂耍摊上偶尔又能看到兔儿爷那乖巧的身影了,但与兔儿爷相关的中秋拜月风俗已经风流云散。脱离了其原初语境的兔儿爷也就不复有旧日的风韵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75144.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