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6篇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6篇

时间:2018-11-19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1)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西行漫记读后感3000字

【篇一:西行漫记读后感】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4岁的孩子呢。他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再骂我。由于毛泽东的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他是一个爱民的人,他很同情受苦的农民,他十分狠那些地主,他感到自己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看到最后他出去学习就更加刻苦了,别人一天只学习了几个小时间他就学习6小时,他的目标是带领中华人们走向复强的道路。
在他的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打到所有的侵略者,让中华人民走和平的道路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宁,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篇二:西行漫记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令我震撼的著作——《西行漫记》。《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它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我国西北革命的真实情况。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写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赫赫战绩和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通过上网进一步了解,我知道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交流、谈话,得到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材料,最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埋头写作,终于写成了这部一出版就震惊全世界的历史著作。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长征中发生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点是——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军事策略。
面对如饿狼一般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跟国民党“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一个暂时回避,打迂回持久战的方法,减缓了压力,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优良的军事战略。
这其实也是一个在社会中实用的处事方法——学会忍让。
如果你学会忍让,你就能在困境中求生。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山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当雪松上的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又反弹过来,完好如初。正是因为雪松的忍让,使它在雪大的东坡生存下来。而其他杂树没有这个本领,于是它们就只能在西坡生长。
这儿还有一个例子:越王勾践战败,被俘于吴国,受尽耻辱,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在薪草做的床前挂了一个苦胆,天天尝胆,已不忘国耻。最终,他重新建国立业,起兵灭了吴国。试想,如果当初勾践没有一直忍着,发泄了,他还会重建越国,打败吴国吗?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就证明了一点:学会忍让是人生的大道理。
如果你正面对一个异常巨大的困难,那么,你不妨先退一步,忍让一下。这忍让并不代表你向困难屈服,反而,忍让可以使你积蓄力量,最终厚积薄发,一举击溃那个似乎无法击溃的困难。
退一步海阔天空。
【篇三:《西行漫记》读后感作文】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西行漫记》。该书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读这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却一直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而不是像嚼蜡一样苦咽没有任何感情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应该会多么的喜爱与崇拜先辈。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红军和共产党那时绝对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优秀的力量: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的军人、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而他们的领袖们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我印象中,领导们年纪大都在六旬以上,很多人都戴着老花镜,总感觉有些死气沉沉,再对照斯诺的文字,反差太大了:1936年,朱德五十岁、毛泽东四十三、周恩来三十八、林彪二十九、杨尚昆二十九,彭德怀与贺龙也都不超过四十岁,超过六十岁的领导只有三个: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分别主管财政、教育。红军和他们的领袖们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相比于毛泽东,朱德给我的震撼甚至更大,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不熟悉朱德,虽然他的名声很大。朱德年龄比较大,经历更为丰富。他早年上过云南讲武堂,后来又参加同盟会,跟随蔡锷推翻清朝统治,1921年就是云南警察厅厅长……甚至他还染上过烟瘾。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他大失所望。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他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寻找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最终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出席世界学生大会,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在欧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这些都与我原来对朱德的印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除此之外,还有年年得奖学金,法国英国德国都去过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读《西行漫记》,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篇四:《西行漫记》读后感】
作为一个整天和公式与数字打交道的理科生,我对近代史的那么一点点了解估计就来源于那忘得差不多的枯燥的初中历史课本,所以,这样一本有趣的书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不觉得无聊,反而充满了探知历史的好奇与兴奋。读完全书,总算对早期党史有了些许了解,这都归功于“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的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中国国内形势剧变的一年,当年6月初,陕西驻扎的是与红军关系良好的张学良少帅的军队,斯诺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进入“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的红区的机会,于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个机会把握在手中,他对职业负责与奉献的精神,不知当今众多无聊的狗仔队有何感想。这四个月的红区之行也没有让斯诺失望,他得到了当初那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世界同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书也因此诞生。
四个月的西行里,斯诺既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旅者,他详细记录下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的内容,同时也毫不吝啬笔墨地描写了他所见到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红军与共产党的领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的毛泽东,“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周恩来,“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的彭德怀,因骑马碰掉了两颗门牙的徐海东,“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朱德;有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的红军战士,有刚毅坚忍的红小鬼,有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农民。这些人物描写绝对不是单纯的一笔带过,斯诺通过它从侧面展现出了当时苏维埃社会与红军的物质精神状况。在写到毛泽东、徐海东等共产党领袖时,斯诺总是不忘提到南京对他们的悬赏,“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等等,这些几乎天价的赏格无疑表现出了西北红区已对国民政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这些领袖仿佛事不关己“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的态度更显示出他们的自信与魅力,表现了苏区的团结一致。写到红军时,在第八章第六节“政治课”与第十章第二节“红小鬼”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教育和讨论是每个红军战士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身体的锻炼。“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大家都有要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必须收复失地!”这是斯诺记录红军政治课上的几句对话,从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红军的政治觉悟是很高的,当然这绝不是希特勒那样的政治理念煽动和灌输,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红军战士自己的意愿,而党将他们领导起来,帮助他们将意愿上升为政治觉悟,铸就了一支团结顽强“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的红军。写到农民时,在第六章第二节“死亡和捐税”中有一段作者亲眼目睹的悲惨情景,“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象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嶙,乳房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这就是持续了约三年的西北大灾荒,对于“第一次蓦然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的作者来说,最令他震撼的还并不是这,而是“囤积大米小麦的商人、地主老财”、“土地税和附加税达收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干扰赈济物资的运输”的军阀,若不是这些原因,百万生灵可以免于在饥饿与疾病中痛苦的死去。那么红军与共产党来到西北之后,农民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呢?大谈各种政治措施总是显得枯燥乏味,不如看看作者与农民谈话中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是怎么说的,“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这两个部分没有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进行直接的比较,而是通过农民自身的亲身经历与他们的意见强烈的地反映出了农民将红军与共产党“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作者就是这样把他在红区碰到的人物作为深入了解红区的最佳途径,在四个月的旅行中,红区的样貌因这些人物在斯诺脑中越发地清晰,而他对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的感情也越发真挚热烈。
本书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部分是第六章的第三节“苏维埃社会”与第四节“货币解剖”,“由于苏区从一开始起就得为生存而战,他们的主要任务一直是建设一个军事政治根据地,以便在更广泛、更深刻地规模上扩大革命因为我这个学期选修的经济方面的课程”,而这样一个军事政治根据地必然就是要以西北为基础展开建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经济方面的课程,经济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西北的苏维埃社会也离不开经济建设,这和我以前所想的“红军只要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在人民的支持下就必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是截然不同的。哪怕红军的游击战术再出神入化,作战再英勇神武,他们也不可能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获得最终的胜利,正如彭德怀总结的“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
众所周知,西北在当时是很荒凉的(即使现在似乎也是如此),共产党要怎样在这样一片黄土地上顶着白军不时偷袭围剿的压力建立起稳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呢?我在这里仅从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探究。“西北没有任何有重要意义的机器工业”,“它主要是农业和畜牧区”,这就决定了这个苏维埃基本没有工业经济,基本全部依赖农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物质性的局限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这样的概念让非经济专业的我们难以理解,故而从具体措施来看可能更好理解: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动员尽可能多的农民参加劳动生产以扩大生产力,通过合作化运动进行集体劳动,政府贷款帮助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组织群众辅助偷运工作以加大出境贸易等等,可惜的是本书关于经济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这些经济改革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创举,也基本达到了苏维埃经济的两个基本任务:“供养和装备红军,为贫苦农民济燃眉之急。”总之,战争是无法脱离经济而存在的,有时候,战争胜负甚至直接取决于经济上的强弱,所以我们关注近代史时,不妨研究一下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相信一定有所裨益。
最后,作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红色世界,他把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及其未来局势的预测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象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正如本书所证明的一样,如果说它证明了什么的话),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不得不说,斯诺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对战争与政治的观察分析同样令人敬佩,就在这本书出版八年之后,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十二年之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篇五:《西行漫记》读后感】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篇六:《西行漫记》读后感】
书橱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西行漫记》。现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荐给我看,希望我能明白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刚看了一点,就一下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细细咀嚼,不由的感叹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就拿吃的来说吧!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而现在呢?不管在家还是在饭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费啊!在那时红米饭、南瓜汤就是美食了,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都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就会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当年红军的奋斗精神。想想在那时的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经受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这就是《西行漫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篇七:《西行漫记》读后感】
初读《西行漫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小小的抵触情绪,《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总觉得它似乎又像其他历史性著作一样,是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读完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本书共分十二章: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又是白色事件。当时的整个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都是一个大谜团。关于红军的传说各式各样:有人否认红军、苏维埃的存在,有人说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也有人称颂红军和苏维埃是要中国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埃德加·斯诺对红色中国的探索,让世人了解了中国红军和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发展很不稳定,但中国人自己领导的苏维埃运动还是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最后一节的“红色的天际”中斯诺写道: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或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
作者把那个时代的中国革命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他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带我重走了那段惊险、难忘的红色之旅。使我对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红军先辈们产生了一种由衷的钦佩,更加深刻地知道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红军大学的那些学员们相比,我是何等地幸运,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为理想奋斗呢?
还有一点让我感受尤为深刻的就是爱埃德加·斯诺本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自然不用说,更重要的是他渴求真理、探索人类解放事业道路的愿望。为了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他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他抨击西方人和日本人的仗势欺人、同情帮助贫苦善良的中国劳苦大众,在北平他为中国培养新闻人才并帮助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了探寻红色中国的“不解之谜”,他以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以眼见为实的求实态度和寻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在地下党组织的和宋庆龄等人的协助下,冒着生命危险,报道了全世界翘首以待的重大新闻。斯诺不仅勇敢正直,而且具有诚恳谦虚的品德。他十分坦诚地说《西行漫记》只不过是把中国革命青年们“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所作的长篇谈话给予了原始记录,“并没有把它做文学上的加工”。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肩负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充当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忠实记录员。
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从埃德加·斯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了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忠于客观事实的报道方式,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诚恳谦虚的品格……现在我该做些什么?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篇八: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的阅读过程是令人激动和兴奋的,其中最能感染和震撼人的就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和在那里为自己国家和民族奋斗着的人们。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西行漫记》。该书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读这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却一直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而不是像嚼蜡一样苦咽没有任何感情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应该会多么的喜爱与崇拜先辈。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红军和共产党那时绝对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优秀的力量: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的军人、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而他们的领袖们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我印象中,领导们年纪大都在六旬以上,很多人都戴着老花镜,总感觉有些死气沉沉,再对照斯诺的文字,反差太大了:1936年,朱德五十岁、毛泽东四十三、周恩来三十八、林彪二十九、杨尚昆二十九,彭德怀与贺龙也都不超过四十岁,超过六十岁的领导只有三个: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分别主管财政、教育。红军和他们的领袖们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相比于毛泽东,朱德给我的震撼甚至更大,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不熟悉朱德,虽然他的名声很大。朱德年龄比较大,经历更为丰富。他早年上过云南讲武堂,后来又参加同盟会,跟随蔡锷推翻清朝统治,1921年就是云南警察厅厅长……甚至他还染上过烟瘾。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他大失所望。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他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寻找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最终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出席世界学生大会,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在欧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这些都与我原来对朱德的印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除此之外,还有年年得奖学金,法国英国德国都去过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2)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在路上》读后感

“……you could call me life on rhe road。Prior to that I’d always dreamed of……”
——by凯鲁亚克
这段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的自白,曾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在那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杰克以一种重锤砸落的姿态惊醒了世人。
第一遍读完全书,我就被萨尔和迪安那种“桀骜不驯,满脑子都是极其愚蠢的思想”所震惊了。我从未想过,也从不敢想去做这样一个冒险家、孤独的旅行人。在那一次次近乎疯狂旅行中,迪安这个有着西部原型的力量和流传至今的拓荒精神的横冲直撞的牛仔带领我们撞进六七十年代美国人被华丽包裹住的渴望自由的内心中。我想起了王小波的一段话,他曾经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提到过,对生活做出种种设置是人的特有品性,人也好,动物也罢,很少有谁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还有很多想要去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以及被别人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我想杰克大概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吧。
美国的评论家将书中萨尔和安迪称之为伟大的美国“勇气教师”。我很羡慕他们这种有大无畏精神的人。中国人古朴,虽不乏创新、能迅速适应环境、吃苦耐劳,但在安宁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躁动、狂热的心被巨大的物质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前几年网上传出一句很火的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不知唤醒了多少热血青年心中的渴望。偏偏很多人就是摆脱不了那物欲横流的世界。有人抱怨说自己有家庭、有父母,有人说没钱、没时间,更有人本身就吃不了那种旅行的疾苦。我不想去倡导什么,自由旅行不一定非要是到处溜达,而所谓的勇气也不仅仅是敢于放弃现有的生活去云游四海。自由应该是对人生有所追求,于精神或物质上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的传奇精神;勇气更应该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豪情壮志!
有人学习书中的萨尔,渴望那种四处奔波的生活,去游历青山绿水。结果却跟别人抱怨,他们只带回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和逐渐瘪下去的钱包。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旅行用的是心,哪怕有再多的挫折、打击,让心灵伤痕累累,但是梦想永远是最好的疗伤药。《在路上》里的人们虽然一有机会就横渡美国开车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真正的旅行却在精神层面?他们在不停地寻求,寻求在人生乃至世界的另一侧找到信仰和梦想。
在笔直宽阔的路上,人类的旅行和探索是永不消逝的……

(3)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筑梦路上读后感400字

【篇一:筑梦路上读后感】
这个秋假,我读了一本叫《筑梦路上》的书。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非常深的感触:原来在我国还有很多欠发达地区,他们不像杭州这样发达,但是在我国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纷纷向西部、农村地区伸出了援手,把高科技、创新等技术传递给他们,带动贫困地区各方面全面发展。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贫困的地方也会有宽阔的大马路,人们都能吃上美味的食物,小朋友也有漂亮的衣服可以穿,大家都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还了解到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绿水青山就是我们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行动去保护。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才能永远快乐幸福的住在地球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都要注意保护环境,也监督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的物品,绿色健康出行等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除此之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浙江打造全省一小时交通圈》、《百姓看病也越来越方便》等文章,还有很多为社会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心里热烈感受到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为此而骄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读《筑梦路上》有感】
这个周末,我仔细的阅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我们智慧的浙江人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的感人事迹,以及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与高尚品质。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思绪还停留在中国的突飞猛进上,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更为已身试药的屠呦呦以及各种为中国科技而奋斗的科技人员们喝彩。我了解到了浙江人民的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五水共治”让浙江乡村更加美丽宜人。当然,书中讲到的各种辛勤工作的农民、为民尽责的交警和平凡的老师都让我十分感动,他们的耕耘和奉献,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感动和骄傲!
《筑梦路上》告诉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梦想: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虽然还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一步一个脚印行进在逐梦路上。“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当下踏踏实实的学习,将来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习主席也勉励我们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本领。我想我会以这些发明家和科学家为榜样,扎扎实实掌握好课本知识。梦想的实现就是要从现在小小的努力开始,自习早到10分钟,每天多记几个单词,课堂上多坚持专注几分钟。因为梦想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可以准备的更好,也可以使自己的梦想更加丰满。
对于梦想的实现我充满信心,因为我始终会告诉自己:一切皆有可能!伙伴们,前进吧,为了美好梦想奋力拼搏吧!
【篇三:筑梦路上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心里有很大的感受。
一翻开书,我就看见一架雪白的大飞机停在工厂里,原来,这是中国制造的C919飞机。C919中的“C”是China“中国”首字母,第一个“9”的意思是天长地久,“19”就是共有190座。这可是一款绿色排放、适应环保要求的先进飞机,碳排量和噪音都比其他飞机要低。中国真厉害啊。
来到第一章第三节,我看到有两幅图,其中一幅就是创客做的自动烘干雨伞。这把雨伞用处非常大,可以在10分钟内把伞烘干,如果用普通雨伞的话,很容易发生危险。自动烘干雨伞的制作方法是:用胶水把定时器和加热片固定在雨伞上。他们真是心灵手巧呀!
在后面的几十页里,我又看见小朋友捡垃圾的情景,告诉我要节约用水,珍惜资源;低碳出行,环保活动。这些包括不玩水、出门关灯、坐地铁或坐高铁等等。第五章的故事屋里看到:在10°C的气温下,农村的孩子光脚来上学,非常让人心疼。所以好几所学校把900双漂亮的棉袜捐赠给那些孩子,以解燃眉之急。还有一个90后的小姑娘,因妈妈身体虚弱,所以拿着一个比自己高的扫马路。这个小姑娘真懂事、关心家人……
看完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去用手创建美好的明天!
【篇四:筑梦路上读后感】
梦想,是每个人心中又有一片随意发挥的蓝图,同时它也好比一股让人拥有坚不可摧的信念的力量,这股力量更是激起了人们以行动去筑梦的勇敢。
有信心,才会有意志去拼搏。筑梦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只要你不放弃,那么梦想也不会放弃你。曾有人说放弃比面对更需要勇气,如果那么轻易就说放弃,那何必要拥有呢?既然有了自己的梦想,就要努力地去实现。它即使很累,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有很多东西,只要你一松懈,他就稍纵即逝。
当我读完“筑梦路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困难出现在生活中,梦想的实现源于战胜困难。所以,我们更要以生活的眼光去筑梦,它促使人在坷坷绊绊中完成一场惊艳的舞,以胜利者的姿态再次用行动,开创下一片辉煌。
“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快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和寒冷的雨水才能使其成熟”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一切都有可能,前进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筑梦路上我们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筑梦路上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路高歌!
【篇五:《筑梦路上》读后感】
《筑梦路上》这本书让我懂得无论干什么,都是要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的祖国有梦想:建设美丽中国,让国家更家富裕、环保,空气更加新鲜,让中华民族的伟大更上一层楼!这不仅仅是祖国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虽然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数比不过其他国家,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超过他们。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你说对不对?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应该持续生态文明。习近平爷爷曾经说过:我们既要绿水清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清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现在我们提出五水共治。没有水,就不能烧菜烧饭,不能洗脸洗澡,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提供。人不吃东西可以维持三周,可是不喝水却只能维持三天。听妈妈说,以前的小河清澈干净,人们在小河里面洗菜洗衣游泳,河里还有鱼和虾呢。后来河里的水开始变臭、变黑,甚至有一些垃圾。经过好几年,政府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清澈整治,严禁工厂向河道排污,并派专门人员在河面上打捞垃圾,这样持续道现在,大家才又依稀可以看到比较清澈的河水,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洗东西也没有人去游泳了。
在家里,我用洗脚水来冲厕所;妈妈还用洗米水浇花,这样花就能吸收到更好的营养了。真是一举两得啊!
筑梦路上,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勇气!有志者,事竟成!筑梦路上不停歇!
【篇六:《筑梦路上》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藏在心底的梦想,都会为了这个梦想去努力,去奋斗。我们从小就要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充满想象力,等我们长大了就应该向屠呦呦和刘若鹏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立志,朝自己既定的梦想和目标前进吧。
读了前三章让我感到很感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就像一列飞驰的高速列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都能伸出援手与贫困地区的人们一起追求幸福生活。中国梦指日可待啊!后二章让我很自豪,G20峰会在我们杭州召开,我们杭州还获得了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权。地球是人类的朋友,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习近平主席推出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人人身体力行才能共同拥有可以持续的生态文明。立足当今,面向未来,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扎扎实实的前行,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而努力。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怎样才能向梦想前进,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我会朝着我的梦想努力。不管你的梦想是什么,都要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篇七:筑梦路上读后感】
中国梦使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中国梦正在唤醒我们这个沉睡了多年的民族,这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预备党员的我来说,是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身上。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浴血奋战赶走了列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为我们创造了国内和平的环境,邓小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敢于冒险划时代意义的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带领我们的父辈不断赶超,不但解决了十三亿同胞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之路。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过超越发达国家的鸿沟。让我们怀揣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十三亿同胞一起像世界呐喊我们的时代到来了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而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超越。中华民族走过曲折的历史是繁荣一世的辉煌,也有屈辱没落的沉沦。现在的中华民族再慢慢变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文化再慢慢的没落我们的心慢慢没有了归属,所追求的慢慢都是物质金钱权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钱的渴望金钱,有钱有势的内心空虚有的甚至拿吸毒来排遣寂寞空虚。总之我们没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快乐的在世上过好每一天。而新一任的领导人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内心有了追求有了动力那就是实现中国梦。
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在新一任领导人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梦赋予了具体的含义不再是开空头支票,那就是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中央的指挥棒带领下,全体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梦没有大小贫富贵贱之分,我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用我们十三亿同胞的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篇八:筑梦路上读后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6月14日至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党从艰难中诞生,在艰难中生存发展。
白色恐怖中,凡共产党员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进步人士,都有掉头的危险。
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反围剿,我们的党和军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才生存下来的,当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数万人的红军仅仅剩下了两万多人,有名的、无名的,躺在雪山草地里的无数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筑梦路上》,上演着一场场共产党人的感动。
陈铁军、周文雍一对革命情侣,在刑场上宣布正式结为夫妻,将反动派的枪声做为他们结婚的礼炮,陈铁军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为了革命,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遗憾!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雄诗章,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江竹筠在共和国的黎明前含泪绣红旗、毅然走上敌人的刑场……
为了新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视死如归,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陈独秀、蔡和森、董必武等等,这些共产党的创造者、领导者和革命者,他们或清贫,或富贵,但为了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灾难的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选择了艰苦奋斗,不惜牺牲自我。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他们是民族的旗帜、先锋队和脊梁,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路者,他们用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英雄无畏的牺牲付出,挽救了中国,建设着新中国,富强了人民,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筑梦路上》,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前进足迹,对全党、全国人民都是一堂最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只要用心观看,用心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高亢赞歌、这句人民肺腑之言的深刻涵义。吃水不忘挖井人,观《筑梦路上》,今天,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唯有感谢党恩,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才能更筑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

(4)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筑梦路上读后感1000字

【篇一:筑梦路上读后感】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党从艰难中诞生,在艰难中生存发展。白色恐怖中,凡共产党员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进步人士,都有掉头的危险。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反围剿,我们的党和军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才生存下来的,当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数万人的红军仅仅剩下了两万多人,有名的、无名的,躺在雪山草地里的无数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筑梦路上》,上演着一场场共产党人的感动。陈铁军、周文雍一对革命情侣,在刑场上宣布正式结为夫妻,将反动派的枪声做为他们结婚的礼炮,陈铁军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为了革命,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遗憾!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雄诗章,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江竹筠在共和国的黎明前含泪绣红旗、毅然走上敌人的刑场……
为了新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视死如归,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陈独秀、蔡和森、董必武等等,这些共产党的创造者、领导者和革命者,他们或清贫,或富贵,但为了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灾难的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选择了艰苦奋斗,不惜牺牲自我。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他们是民族的旗帜、先锋队和脊梁,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路者,他们用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英雄无畏的牺牲付出,挽救了中国,建设着新中国,富强了人民,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筑梦路上》,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前进足迹,对全党、全国人民都是一堂最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只要用心观看,用心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高亢赞歌、这句人民肺腑之言的深刻涵义。吃水不忘挖井人,观《筑梦路上》,今天,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唯有感谢党恩,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才能更筑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
【篇二:筑梦路上读后感】
中国梦使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中国梦正在唤醒我们这个沉睡了多年的民族,这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预备党员的我来说,是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身上。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浴血奋战赶走了列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为我们创造了国内和平的环境,邓小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敢于冒险划时代意义的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带领我们的父辈不断赶超,不但解决了十三亿同胞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之路。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过超越发达国家的鸿沟。让我们怀揣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十三亿同胞一起像世界呐喊我们的时代到来了——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而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超越。中华民族走过曲折的历史是繁荣一世的辉煌,也有屈辱没落的沉沦。现在的中华民族再慢慢变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文化再慢慢的没落我们的心慢慢没有了归属,所追求的慢慢都是物质金钱权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钱的渴望金钱,有钱有势的内心空虚有的甚至拿吸毒来排遣寂寞空虚。总之我们没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快乐的在世上过好每一天。而新一任的领导人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内心有了追求有了动力那就是实现中国梦。
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在新一任领导人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梦赋予了具体的含义不再是开空头支票,那就是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中央的指挥棒带领下,全体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梦没有大小贫富贵贱之分,我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用我们十三亿同胞的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篇三:筑梦路上读后感作文】
读了《筑梦路上》后,我深深地被书中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感动了。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与共享同行中的三个故事。
这三个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们都蕴涵着深深的爱。不管是家庭中亲子之间的爱,还是班级中同学之间的爱,还是社会中素不相识的小伙伴之间的爱,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窝,温暖着我,震撼着我!
小姑娘沈红因为担心妈妈虚弱的身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毅然拿起比她还高的扫把替妈妈扫街,而且一干就是三年。东孝小学五(1)班的学生们为了全班“一个也不掉队”,大家齐心协力,献出宝贵的时间,几年如一日,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同学。长寿桥小学四(5)班的师生和家长为那些在寒冷天气中光脚上课的孩子们雪中送炭,买了900双暖心棉袜。这一个个故事,就像在我的心中投下一块大石头,激起了一层层爱的涟漪。
爱需要我们的参与和付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爱的海洋。我是多么的幸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洋溢着爱的温馨家庭。当我把用一百张奖励卡换来的发卡戴在妈妈的头上时,她早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让妈妈体会到了我的爱。妈妈是杭州滴水公益的义工。去年,她带回一个爱心储蓄罐,让我把平时省下来的零用钱存进去,捐给山区的小朋友。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我的零用钱,要攒下来给别人呢?一年下来,我好不容易存了四十多元钱,不太情愿地交给了妈妈。妈妈把这些钱捐了,拿回了一张捐赠证书。她告诉我,这些钱可以购买一个彩虹盒子,里面有雨衣、雨鞋、书包、文具等,可以为山区的小朋友遮风挡雨。看着那张证书,我仿佛看到了山区小伙伴灿烂的笑脸。我终于开始理解公益的意义,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我决心今年攒到更多的钱,帮助更多山区的孩子。
在筑梦路上,我要向沈红他们学习,用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让我们与爱同行!
【篇四:《筑梦路上》读后感】
G20假期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北京旅游。我们登上了雄伟的长城,妈妈说长城在古代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可是,当博物馆里的资料显示,敌人用枪炮炸开我们的国门,圆明园就被洗劫一空,还要我们赔钱的时候,这让我很不高兴。古老的长城在列强先进的武器面前根本不起作用!如果要抵御外敌,自己就要变得更强大!
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我知道现在我们的国家造了大飞机;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现在,杭州到北京一千多公里的距离,我们乘坐高铁仅仅6个小时就能到达。中秋节那天晚上,我通过电视看见天宫二号航天器成功地带着航天员飞向了太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高高飘扬,我的心里非常激动。现在我们不怕外敌欺负我们,我将来要让祖国更加强大,为祖国的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篇五:《筑梦路上》读后感】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百年只是一瞬;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百年则决定了这个国家以后的命运。《筑梦路上》大型纪录片,以每一集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百年内,中国的变迁和中国人的奋斗。
苦难是激发人们潜能的力量。近现代中国的崛起历史,就是一部在和苦难抗争的历史。没能及时跟上第二次科技革命,这是苦难,这让中国经历了几次落后被挨打的命运;没能抵挡住日本的入侵,这是苦难,这让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新中国建立的时候白手起家,这是苦难,面对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中国从未认输,反而从中突围……在近现代中国前进的路上,似乎每走一步,都遍布荆棘;但就是在这些荆棘的锻炼中,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建设更加速度。反帝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在动乱和战争的洗礼中,我们民族的崛起之势,已经再不能抵挡。
克服苦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不懈。在筑梦路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小米加步枪”能够打退侵略者,“零基础起步”也能追上第二次科技革命落下的几几百年差距。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执着和奉献紧密相关。对于梦想的执着,让一代又一代先辈为此而奋斗一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奠基中,国家建设稳步前进;对于追求的不懈,让我们在达到了实现国家独立的目标之后,又在逐步实现国家富强甚至赶超发达国家。
筑梦路上,让我们知晓了梦想与目标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资格屹立在世界顶端的。尽管不同时期,我们国人的梦想不同,但是在那些影像资料中,我们却看见了一样的痴狂,为梦想而痴狂,已经成为一种美德。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国家,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在有了明确梦想之后,按部就班的将梦想细化为各个目标并逐步推进,这才是一个国家,强壮的根本。
筑梦路上,我们看见了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来源于人们对待苦难的乐观的态度,来源于人们对待梦想执着的追求,更来源于我们今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知历史,不知我们祖辈人奋斗的艰辛;不知现在,不知道我们到底能够变多少“不可能”为已经实现。面对历史,我们需以敬畏之心,认真学习、认真思索;面对未来,我们当以更加强烈的民族自信,走好未来的每一天。
筑梦路上,有我们加入,将会更加精彩。
【篇六:筑梦路上观后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由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观看这部文献纪录片,很重要的就是重温党史,进而凝聚筑梦力量。因此,我们要带着一份责任去看这部文献纪录。
激发爱党爱国情怀。《筑梦路上》撷取党史上数十件大事,以全新的视角、用“讲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为了新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视死如归,拯救灾难的人民,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建党95年的历史反复证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他们是民族的旗帜、先锋队和脊梁,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路者。我们观看《筑梦路上》,要注意思考,入心入脑,带着缅怀的心情而来,更要带着坚定的信念回去,缅怀历代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党爱国情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保持坚定不变的信念。跟着《筑梦路上》重温党史,更加深刻地领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至关重要性。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的创造者、领导者和革命者,他们或清贫,或富贵,但能够走到一起,选择了艰苦奋斗,不惜牺牲自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靠的就是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灾难的人民的革命意志和共同目标。在革命和建设每个时期,涌现出王杰、向秀丽、马恒昌等老一代英雄模范典型,也有孔繁森、丁晓兵、方红霄、马永顺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信仰就是一个人的灵魂,铸就崇高的信仰才会有高尚的人格。坚定信仰,是永恒的课题。每一名共产党员,从神圣地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注定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他们奋斗终生的宏伟目标。我们观看《筑梦路上》,就要以更加坚定的理想,在党的领导下,擎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
誓为党旗添光彩。“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就是不断图强求新的奋斗之路,就是民族复兴开创美好未来之路。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梦想紧密相联,也因此,筑梦中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遍布神州大地的火热实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追梦路上鲜有坦途。今天,我们面临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如何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把握人生航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最现实的重要课题。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头脑清醒,越是困难越要凝聚力量。在新形势下,每一个党员都要恪守共产党员入党誓言,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幸福生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群众观点牢记心头,自觉为群众服务,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添光彩。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们党的建设,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永葆青春。
【篇七:《筑梦路上》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历经艰辛、接力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朽史诗。建党95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的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党95年以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以党矢志不渝实现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贡献为基本单元,用珍贵的文献资料、经典的事例细节、感人的画面景象、精粹的画外解说、缜密的整体构思,形象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先锋队的筑梦之路,生动且深刻地呈现了95年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画卷,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独立和富强、人民解放和幸福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全片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开篇,点出了本片的主题。自鸦片战争失败后,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先进分子、人民群众,求索救国之道,维新变法革命。思想界各种“主义”涌入,社会上数百政党蜂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崭新时期。该片脉络清晰地显示出,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全党,团结带领群众,从弱小到强大、失败到胜利、苦难到辉煌,终于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中华民族走上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该片聚焦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叙事、历史与现实的对照、高层与基层的互证、国内与国际的视角,用电视语言、影像艺术,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继往开来,一段段筑梦不止,一步步接近目标,谱写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篇章。全片有力证明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不懈奋斗的创造结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证明书。《筑梦路上》运用大量历史事实,从各个方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先锋队的伟大实践和崇高精神。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的《祭黄帝陵》如任弼时所说,是“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在与国民党“谁主沉浮”的较量中,我们党坚定实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身解放,而蒋介石却直言不讳:“如果我们从地主手里拿走土地,赶走共产党岂不多此一举”,两大政党的阶级立场鲜明对立。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面前,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让中国有了和平的盾牌,邓小平总结道:“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农村改革起步到创建经济特区,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引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入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民族复兴新的征程,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方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要求,开拓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统筹大国治理与大国外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完善,治党治国治军成效显著。该片对此作出了充分深入的叙述描写,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广大观众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不愧为一部走向民族复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好作品。
【篇八:筑梦路上读后感】
这个秋假,我读了一本叫《筑梦路上》的书。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非常深的感触:原来在我国还有很多欠发达地区,他们不像杭州这样发达,但是在我国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纷纷向西部、农村地区伸出了援手,把高科技、创新等技术传递给他们,带动贫困地区各方面全面发展。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贫困的地方也会有宽阔的大马路,人们都能吃上美味的食物,小朋友也有漂亮的衣服可以穿,大家都可以过上小康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还了解到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绿水青山就是我们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行动去保护。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才能永远快乐幸福的住在地球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都要注意保护环境,也监督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的物品,绿色健康出行等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除此之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浙江打造全省一小时交通圈》、《百姓看病也越来越方便》等文章,还有很多为社会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心里热烈感受到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为此而骄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筑梦路上读后感800字

【篇一:筑梦路上读后感】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她一路坎坷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仍然坚强,屹立不倒。她是从三座巨山的挤压下爬上来的,是在发展落后西方几百的贫境下赶上来的。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股意志支撑着我们——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更是人民幸福之梦。
翻开《筑梦中国》,中国上从强大到衰落、从奋斗抗争到走向新盛世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让我感觉热血沸腾。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梦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书中的一篇篇历史典故和事例,一个个数据和生动的图片都在向我们描绘着中国梦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此时,我深刻理解领会习到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进程。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共同努力。而实现中国梦的目的,为的就是不断地为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你我的梦。
【篇二:筑梦路上读后感】
中国梦使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中国梦正在唤醒我们这个沉睡了多年的民族,这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预备党员的我来说,是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身上。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浴血奋战赶走了列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为我们创造了国内和平的环境,邓小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敢于冒险划时代意义的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带领我们的父辈不断赶超,不但解决了十三亿同胞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之路。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过超越发达国家的鸿沟。让我们怀揣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十三亿同胞一起像世界呐喊我们的时代到来了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而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超越。中华民族走过曲折的历史是繁荣一世的辉煌,也有屈辱没落的沉沦。现在的中华民族再慢慢变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文化再慢慢的没落我们的心慢慢没有了归属,所追求的慢慢都是物质金钱权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钱的渴望金钱,有钱有势的内心空虚有的甚至拿吸毒来排遣寂寞空虚。总之我们没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快乐的在世上过好每一天。而新一任的领导人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内心有了追求有了动力那就是实现中国梦。
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在新一任领导人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梦赋予了具体的含义不再是开空头支票,那就是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中央的指挥棒带领下,全体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梦没有大小贫富贵贱之分,我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用我们十三亿同胞的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篇三:筑梦路上读后感作文】
根据中组部、中宣部的联合通知,党总支组织社区党员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的《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一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等七集。
6月30日,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四周年诞辰的前夜,我观看了《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纪录片以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陈列为引线。展览中运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地诠释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此,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梦。
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主题,是我们先辈们不懈追求的理想和渴望进步的夙愿。纪录片展示了“四海平静,天下太平”而取名的南京静海寺风貌,这座为郑和下西洋所作功勋所建的寺庙,却在四百多年后见证了中国海上的屈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上屈辱的历史,更展现着中华儿女不屈列强侵略压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风雨如磐,沧桑历史,让我穿越在历史时空中,深切感知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轨迹
既有林则徐在为鸦片流毒之深发出了“几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的哀叹中,不畏强暴坚持禁烟;还有谭嗣同不甘当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奔走而献身;更有邓世昌、张自忠、关天培等,在抗击外寇侵略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荡气回肠的光辉形象……
历史是我从中学到大学学得最好的一门课,我熟读过《中国通史》,《筑梦中国》第一集的观看,让我既为我国千年辉煌而自豪,又为百年沧桑而感慨,更感到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真切,让全中国人民充满希望。中国梦是激励我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永不放弃的坚强决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不是梦想,而是通过我们全国人民传承中华魂,共筑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
【篇四:筑梦路上读后感】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6月14日至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出。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党从艰难中诞生,在艰难中生存发展。
白色恐怖中,凡共产党员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进步人士,都有掉头的危险。
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反围剿,我们的党和军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才生存下来的,当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数万人的红军仅仅剩下了两万多人,有名的、无名的,躺在雪山草地里的无数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筑梦路上》,上演着一场场共产党人的感动。
陈铁军、周文雍一对革命情侣,在刑场上宣布正式结为夫妻,将反动派的枪声做为他们结婚的礼炮,陈铁军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为了革命,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遗憾!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雄诗章,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江竹筠在共和国的黎明前含泪绣红旗、毅然走上敌人的刑场……
为了新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视死如归,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陈独秀、蔡和森、董必武等等,这些共产党的创造者、领导者和革命者,他们或清贫,或富贵,但为了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灾难的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选择了艰苦奋斗,不惜牺牲自我。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他们是民族的旗帜、先锋队和脊梁,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路者,他们用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英雄无畏的牺牲付出,挽救了中国,建设着新中国,富强了人民,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筑梦路上》,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前进足迹,对全党、全国人民都是一堂最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只要用心观看,用心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高亢赞歌、这句人民肺腑之言的深刻涵义。吃水不忘挖井人,观《筑梦路上》,今天,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唯有感谢党恩,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才能更筑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
【篇五:筑梦路上读后感】
观《筑梦路上》,有这么一个细节,1949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南海丰泽园座谈会上讨论国歌时,有部分代表和应征稿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已过时,应当修改。毛泽东同志则认为,我看并未过时。最后由毛泽东拍板,与会者一致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并交政协会议表决,在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最终决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未过时是正确的,及至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还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帝国主义及其西方反华势力就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的战火燃至鸭绿畔。再后来,西方发华势力、世界霸权主义者,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围堵、颠覆活动,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地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其情形今天历历在目。今天,美日在我国东海、南海耀武扬威,并纠集一些地区国家对我进行围堵、寻衅滋事。现实说明,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刻警醒着我们,若无远忧,必有近虑。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一经诞生,迅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它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高昂的战歌,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的新的长城。无数中华民族儿女,高唱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之躯挽救了民族,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义勇军进行曲》享誉世界,始终成为中华民族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当时更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有名。
自新中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便伴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嘹亮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五大洲,不仅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的“红歌”,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更时刻唤醒着人民对祖国昨天的记忆,勿忘历史,珍惜今天。今天,唱着她,把中国人民的骄傲撒遍世界,更激发出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开拓前进,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坚强信心。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的奋斗之歌、团结之歌、前进之歌、胜利之歌,也是唱响世界的正义之歌、和平之歌、友谊之歌,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篇六:筑梦路上读后感】
有梦想,认真去努力,我们的梦想不会太远!读着《筑梦路上》,我寻找着实现梦想的支点。不断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感觉眼前越来越清晰——地球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园。但有些地方战争不断,许多人伤亡,难民失去家园。疾病让人感到难受,甚至死亡。自然灾害使农作物无法生长,破坏房屋、道路。所以,我的梦想当一名国际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我读到《文明小主人喜迎G20》不禁想起刚过去不久的G20、在G20期间,20国领导人和各国的记者们要来到杭州,怎样才能更好的招待他们,杭州人民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就拿出租车行业来说,出租车司机们把英文单词的读音用中文标注,反复读,直到记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国友人安全地送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我知道当好一名国际志愿者也要学好英语,和外国人流利地交流,所以,我要趁现在大声地说英语,用心地听英语,不懂的单词查字典。为将来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做充分的准备。
疟疾这种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反复思考,经过一次次失败,最终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还记得自己在三年级模拟测试的时候,只考了78分,我伤心地哭了。回家后,我和爸爸一道道弄懂题意,在草稿纸上订正每一道错题。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得了全班第一。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预防灾害、治疗疾病很不容易,生活中,许多事都不能一次成功,只有不怕困难、努力坚持,才能胜利。
爱心无国界!来自印度的尼拉杰?帕瓦尼不仅为中国女孩献血,还在朋友圈内发出了为中国女孩献血的倡议,这样的“爱”让人感动。今年,我参加了班干部的竞选,希望成为劳动委员,能有机会为大家服务,立志为班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清理班级卫生角,和值日生一起打扫教室……传递爱心应该从小事做起,现在为班级服务,长大了为世界服务!
《筑梦路上》这本书,让我知道世界很大,让我树立了当一名国际志愿者的梦想。用我的力量和爱心去拥抱世界。
【篇七:筑梦路上读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初谈中国梦,只有概念,感觉模糊,恰逢中央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黄金时间播放了中央宣传部等各部联合摄制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观看完后,心潮澎湃,感触颇深。感觉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宏大的党史教育,让我对我们党95年来的经历更加清晰。
这部记录片与以往同类题材纪录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讲故事、析道理”的手法,深刻的展现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的“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之路。
从嘉兴南湖红船上的扬帆起航,到八百里井岗的星星之火;从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奇迹,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万里长城;从摧枯拉朽的三大战役到天安门上的开过盛举;从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到艰难破冰的中美外交;从彰显和平的大国外交到连接世界的一带一路;从两弹一星的大漠惊雷到畅想银河的神舟飞天;从奠定工业基础的道路初探到奋起直追的创建市场经济的特区;从历史转折的拨乱反正到从严治党法治中国。从简单的中国制造到全面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
纪录片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影像,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风雨历程上的许多珍藏的记忆,以高品质的影像,让我们了解了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再次在熟悉的经典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中重温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追梦过程过程中的步履蹒跚,涕泪交零,以及在新的时代葳蕤绽放,蓬勃生春。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应有两盏灯,一盏是信仰之灯,一盏是梦想之灯。梦想是指引方向的航标灯,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筑梦路上》告诉我们无论是风雨如磐的彷徨迷茫,还是中流击水的激情豪迈,无论是正道沧桑的苦难辉煌,还是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当梦想与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就有了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这就是中国梦的现实存在的根源。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梦,是每个中华儿女殷切希望实现的梦。更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为之奋斗不息的最终目标。
《筑梦路上》同时也提醒当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我们正享受着前几代人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盛世。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这离实现我们这个历史源远流长国家跨过超越发达国家的鸿沟,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不能安于享受,不思进取,不能忘记自己的目标,我们还在实现中华民族富国强民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只有坚持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摒弃浮夸,同心同德,埋头实干,与历史融为一体,践行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显出中华民族在追求复兴梦想、构筑复兴梦想道路上的波澜壮阔、宏远豪迈,才能早日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于我们个人,在今后工作中,要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要轻视自己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实干精神,努力完善自我,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奋力的进取精神,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增强学习,提高素质能力,脚踏实地工作、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
【篇八:筑梦路上读后感】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党从艰难中诞生,在艰难中生存发展。白色恐怖中,凡共产党员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进步人士,都有掉头的危险。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反围剿,我们的党和军队,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才生存下来的,当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数万人的红军仅仅剩下了两万多人,有名的、无名的,躺在雪山草地里的无数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中国梦。
《筑梦路上》,上演着一场场共产党人的感动。陈铁军、周文雍一对革命情侣,在刑场上宣布正式结为夫妻,将反动派的枪声做为他们结婚的礼炮,陈铁军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为了革命,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我们一点也没有感到遗憾!夏明翰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雄诗章,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江竹筠在共和国的黎明前含泪绣红旗、毅然走上敌人的刑场……
为了新中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视死如归,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陈独秀、蔡和森、董必武等等,这些共产党的创造者、领导者和革命者,他们或清贫,或富贵,但为了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拯救灾难的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选择了艰苦奋斗,不惜牺牲自我。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他们是民族的旗帜、先锋队和脊梁,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筑路者,他们用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英雄无畏的牺牲付出,挽救了中国,建设着新中国,富强了人民,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筑梦路上》,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前进足迹,对全党、全国人民都是一堂最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只要用心观看,用心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高亢赞歌、这句人民肺腑之言的深刻涵义。吃水不忘挖井人,观《筑梦路上》,今天,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唯有感谢党恩,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才能更筑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

(6) [去红都的道路读后感]筑梦路上读后感

【篇一:筑梦路上读后感】
平凡朴实的梦想,却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每一个国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想象力和梦想,又怎么可能继续前进呢?又怎么可能迈出成功的一步呢?又怎么可能站上巅峰呢?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筑梦路上》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使我受益匪浅。《筑梦路上》分别讲述了美好生活“创新”来、手牵手,大家一起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世界那么大,我们拥抱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共五个章节。
反反复复仔细阅读后,发现五个章节都很有意义,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含金量,也最感触至深的地方在第三章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这是由2005年8月习近平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提出的。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从此我体会出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多么重要,远眺灰蒙蒙的天空,不禁感慨:听长辈们说,他们儿时的天空碧空如洗,小溪里的水干干净净,清澈见底,常常见到有人在水里洗衣服七彩的泡沫奔涌而出;时不时一群孩子跳入水中,玩起了打水仗,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洋溢其中。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松鼠、小鸟……在这里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还有些调皮的孩子在打泥仗;可现在就不一样了,牛奶河的河水在哭泣,松鼠、小鸟……迫不得已接二连三的搬家,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原本地球上的资源是可供我们一直使用的,如萧萧落叶从树枝上落下归于泥土之中,化为养料重新开始;但人们不断的深度破坏森林、海洋,就会使他们无法自我循环,提供给我们宝贵的资源。这样下去我们即使拥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也无法生存。因为没有干净的水、纯净的空气、健康的食物,拥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何用?所以,我们应当敲醒警钟,积极行动起来,不随意乱吐痰,不随意扔垃圾,多种植树木,减少碳排放,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自然生态。
《筑梦路上》这本书告诉人们要把创新思维融入生活,还要坚持自己的梦想,追随自己的梦想,因为是梦想让自己在失败中永不言弃继续前进,是梦想让自己在困难中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是梦想让自己在成功时不骄傲自满再创辉煌。在你历经不计其数的坎坷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与梦想越来越近,思维越来越广阔。正如佚名所说:“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变成没有梦想的人,因为没有梦想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变得颓废。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我们不能被打败,要重新扬起航帆,吹起号角,鼓足勇气,朝着梦想奋力前进,等待我们的必将是胜利的彼岸!
【篇二:筑梦路上读后感】
《筑梦路上》写的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得平复,思绪依然停留在我国突飞猛进的技术上,此刻的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非常自豪、骄傲,同时也为以身试药的屠呦呦和为中国技术发展而做出贡献的人们喝彩。
作为一位小学生,我认为梦想是每个人学习的动力、生活的动力。它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中华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的中国梦。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也许是:老师、科学家、慈善家……但不论你做什么,都要想着为国家做出贡献,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爱国的心,不过爱国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是只要你爱着祖国,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筑梦路上》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也能成为‘创客’”这一章节了,这个题目首先就吸引了读者们的眼球。其次,内容写的都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物品,让我们感觉很新颖,如:智能遥控太阳能清捞船、绿色之窗、自动烘干伞……创客就是挖掘新技术,把想象变为现实,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让创造性思维融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感受到创客的快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它或大或小,或远或近。但是在追梦途中总会遇见一些磨难等待我们去克服,这时我们就必须不懈的努力,勇敢的向前,直奔着那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比接近的梦。“中国梦”就朝着我们挥手,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直到我们看得见、摸得到……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50207.html

上一篇:石榴成熟的季节6篇
下一篇:彤云密布5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