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以土地为题材6篇

以土地为题材6篇

时间:2018-11-17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一:[以土地为题材]土地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但从来没有厌倦过土地,就像庄稼从来没有厌倦过土地一样。
土地高于母亲,土地永远不会衰老;从来没有因为疲倦与贫瘠而拒绝孕育。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谁,不论是负罪之人,还是心怀不轨的人,只要洒下一粒种子,土地都欣然接受。任何一个人的苦难经历都低于土地。土地的苦难不必述说。无论我们落脚何处或是浪迹天涯;无论你是高官显贵,抑或是一介布衣;都是靠土地的乳汁哺育而生存于世的。我们又有何脸面忘却土地?不爱土地妄谈天马行空的琐事。孰不知许多的爱国将士,为了保护脚下这一片热土,血洒疆场;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为了得到故乡的一把泥土,望断肝肠。朋友啊,请热爱自己脚下的这一片热土吧!
土地的胸怀是宽广的,忍辱负重的。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世间的一切,深情地养护着,一方的生命和风俗,无论哪一片土地都孕育着那里人们的敦厚。
土地的病痛在于板结,那种多少年因战乱没有梳理过的土地,血管梗塞硬化,像一个得“痴呆症”的老人。阳光照不进去,水难以浸润,只有靠犁的梳理。每一位辛勤的农人,绝不会持久的折磨土地。在冬季到来之前,他们就准备好了马和犁。
那些玩弄土地的人不是真正的农人,最后的结果,收那么几粒粮食,权当是明年的种子吧。
战争是土地的克星,一场战争将会给一块土地带来永久的灾难。那种巨大无比的绝情灼烧,几乎断绝了土地的最后一丝希望,带着满身伤痛和深深的不安,土地绝望的只有沉睡了。时间长达一个世纪或几个世纪,一个爱土地如命的人也唤不醒这伤至心灵的沉睡。一株草的踪影都没有,没有一只爬行的虫子,甚至一个菌种都不复存在了。这不仅是土地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一块肥沃的土地被人类从自己的记忆中永远划掉。我们诅咒战争,呼唤永久的和平。
土地,人类最尊敬的母亲,在此我祝您永远健康长寿!

二:[以土地为题材]愿与土地为友

岁月更迭,带走的往往难再回。
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带来了什么?这已成了一个课题。利处、弊端早已被剖析地干干净净。土地,日益紧缺。这一点明明白白,因而无论怎么讨论,弊端只能被忽略。
而现在,我想讨论的并不是这些。我想分享的是我童年记忆中那片绚丽的土地。
我一低头,鼻尖仿佛就嗅到了泥土的湿润的芬芳味道。往昔记忆呼啦一下,迫不及待地刮了过来。我曾欢愉地嬉笑、大笑,在绿海中;我曾黯然,为一株碧叶菜的枯萎;我曾安然,为稻间虫儿悦耳的自然之声。我的记忆是土地的,我的身心是土地的。
撒着脚丫子的童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一年一度的。青灰色的石板点缀在黄褐色的土间。哥哥们拉我到一处千辛万苦才寻到的地儿,那是有极好的空隙的地儿,恰好够塞鹰牌炮。他们细细掰开,用白皙的手指塞进,再收回时沾了黄土,带着炮竹的硝烟味。呲啦——

三:[以土地为题材]大地之灯读后感

【篇一:《大地之灯》读后感】
西藏回来,表妹推荐了七堇年的《大地之灯》,说她是看完这本书后,很想去西藏的。还保留着对西藏的余温,还遗憾着在西藏只是匆匆而过,还渴望着再次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我迫不及待地跟她借来书本细细品读。
读完,不无震撼!首先,是那一段关于西藏的描写,尽管不那么深刻,却也一下子拉近了内心深处与书本的距离,毕竟我游的西藏也是不那么深刻,很多景很多事恰恰是看过听过。接着,是关于尼泊尔一段的描写,恰好明年也想去尼泊尔一游,不禁问自己:这个19岁的女孩是去过那么多地方,感受过那么多风俗,才写出来的吧?在百度想找女孩的经历文章,没找到。
被景拉近,被人感动。小女孩卡桑,带着信念“我们的肉体永远都不过是莲花,它会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的灵魂才能在佛的抚度下,获得永生”执着地在路上。尽管有一些的藏民已被汉化、商业化,但我相信仍有那么一些的藏民,他们依然朴素着,质朴着,不为身边的各种我们看来价值连城的宝物所迷离,虔诚地信奉着佛,信奉着转经能让灵魂超度。关于淮这一个善良的“老师”的一段话描述,很让我感动向往:她的确没有真正希望过简生会来,却为他的回来做出了充满希望的准备。她让母亲离开,这段时间都独自生活。淮的逻辑依然是遵从顺其自然。简生若来,她便会高兴。简生若不来,她也只能继续独自生活。无论淮这样的及其美丽、有才华、善良、敢于承担的女子生活中是否会有,但真的被书中所描述的这一状态所感动了,这不就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的最好诠释吗。而这一份从容淡定的状态,世间又有多少女子能真正做到?
社会太浮躁,19岁的七堇年用文字用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善美的追求。从内心里认定这是一本还不错的书,跟同期的很多青春校园小说比起来。也是将来孩子到了五六年级,爱上青春小说了,会推荐给她们看的一本。
当然,在找作者的经历的同时,也看了很多对这本书的评论,特别是一些谴责、谩骂之声,很精彩却也很苛刻。在一片“出名要趁早”“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声中长大的80后,90后,谁不渴望不到20岁的年纪,有属于自己的著作?而她只是一个19岁的女孩的青涩文字,又何须大动文墨大加谴责呢!
【篇二:《大地之灯》的读后感】
《大地之灯》,七堇年的书。其书同郭敬明般引人惆怅!让我感触甚多!
其中反复强调人情淡薄,心中至善者甚少。人一生只能做到对别人的一点好,却享受着很多人的恩情。也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欠下了这几多的债!
最喜欢的就是至善至美的淮,身上永远带着一种似植物般的馨香,用其女性特有的几近母性的温柔、和善,在自己的花样年华里伴一个饱受家庭冷落的被遗弃十多年的少年……简生走出阴霾直至成长。并使其从此迷恋并深爱着她,虽然她大他很多,可他却像恋长情结般那么深刻的爱着她。她不仅教他画画,亦把他培养成了很出色的画家。也因着他本身就对画画有着非同一般的喜欢与天赋![br\]顺利成章地,他与深爱他的同样的善良美好的辛和结了婚,他答应她任何恳求,并在一次西藏之旅中带回了一个没有亲人、无依无靠的他们决意收养的藏族女孩……卡桑,他们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爱着带有馨香的淮,以至于当得知淮患了肢体僵硬症后,他不得不做这不忍的抉择:和辛和离婚,解除和卡桑的收养关系,到淮身边陪她直至生命的尽头。我被简生的这个抉择而震撼,他爱淮竞是这么刻骨,这么深厚能使其倾注所有!简生,你是好样的!
看完此书,不免感触,人终究只能对别人一点的好。好心不一定好报的,但我们必须善良!
【篇三:大地之灯读后感作文】
高中的时候,最爱语文晚自习。偷得几时闲暇时光,拿本好书慢慢磨。那时同桌买了本《大地之灯》,封面上有朵巨大的莲花,枝叶花瓣恣意蔓延在纸张之上,跃然欲出,也撬动了我的阅读之心。可惜时间不多,只能囫囵吞枣读了一番,而今日又重读一次,别有风味。
《大地之灯》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出生的两个少年独特的成长经历。他们从开始的迷惘不知所措,到和现实生活的抗争,最后生命走向了通途。两条主线无形之中相交,又在同样的地方戛然而止。
作者七堇年是80后,可是作品和视野却有着不一样的高度。她的笔风老道凝练,不同于同时期的一些作家,一味地追求辞藻华丽、情情爱爱,其实只是堆砌,一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躯壳。那些烂大街的小说,俗套的情节着实令人生厌,顶多作为闲暇消遣。《大地之灯》是她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尝试。字里行间,我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安定和强大,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不随波逐流,获得内心的安定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
整个故事之中,我最爱的人物便是辛和。辛和是在男主角简生的大学时期出现的一个女子,她活泼开朗,笑起来阳光明媚,但是生性冷漠沉闷的简生却将她的心牢牢牵住。她用自己的温暖保护着心爱的人,为了他不顾一切。尽管简生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神秘女子“淮”的存在。我爱她的坦荡,爱她的执着。如果一个男人始终对你忽近忽远,冷冷淡淡,你是否还有勇气去牵手?如果他的心里住着另外一个她,你能否抛开一切放手让他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当时决绝的与你离婚去照顾一个非亲非故的绝症女子,你是否还能选择原谅?辛和在书中告诉了我,“可以”。答案是如此坚定,正是这样,她也守来了自己的光芒。可以说,淮和辛和在简生寻找生命的隘口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淮在简生的少年时期,他在他最潦倒落魄的时候,给了一个近乎孤儿的他难以比拟的温暖和爱。而辛和在简生的大学及后期,让他的性格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孤僻,对于他的绘画事业也有了推动的作用。这两个女人所给的爱,成就了简生。他也最终通过自己的探寻,让生命得以解脱、救赎。
读完此书,忽觉心中暖暖地,辛和在简生重新回来的那个风雪之夜,安静地对他说“我一直都在等你回来。”这句话,灼热了我的眼眶。而大地之灯也在心中悄然亮起。
我们也在这或明或灭的世间寻找着,龃龉前进着,去点亮那盏灯。跌撞了百次,终而明了,因爱而生的大地之灯,永远都不会熄灭。
【篇四:大地之灯读后感】
这几天,心里一直响着爷爷在去世的时候跟卡桑说的那句话“你要有一颗善美的心”。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知道,到底什么样的心是善美的,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才会是爷爷心中敬畏的天地圣洁。
《大地之灯》是我在高二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看到的,里面的文字和我所了解的七堇年完全不同,也许是好奇心的缘故,驱使我打开了这本有着浅灰色封面的小说。
西藏,一个遥远的神秘地域,千百年来一直都带着她神秘的面纱不肯摘下。洁白圣洁的雪山,古老神秘的宗教,朴实的牧民,虔诚的教徒,一切都是未知,对我,一个从未旅行过的学生来说,那样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迷幻。
卡桑,一个在失去双亲之后又送走了相依为命的爷爷的小女孩,带着一只叫着晋美的纯种藏獒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人间的冷暖善恶,在一个小孩子面前完全没有遮挡的展现了出来,她所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那些“善良”的人们,上演着他们眼里的美好。
简生,在我看来有些自闭的男生,因为爱而降生,也因为爱而被抛弃,小时候的生活是他最灿烂的记忆。因为爱,他离开了那个美丽的老师,也因为爱他接受了深爱自己的善良女孩,最后也是因为爱,他选择离开后者重新守候幼时的小小心事。
我想最后的结尾是平淡的,也是最完美的,卡桑离开了那个其实不属于自己但却给了他最多温暖的的家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简生在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之后,也被已经分开却还在念着自己的妻子原谅,或许他们,小说里的所有人,在经历了许多的未知之后,已经开始学着如何去学着活的更好,如何让身边的人活的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朵莲花,在经历了污泥的洗礼之后,才会绽放最光辉的人性光芒。大地之灯。实则是人性之灯,他照耀着每个人,评判者每个人的举止。善良,终会让一个人拥有的更多,善美,终会在茫茫人海觅得知音,赢得共鸣。
我们都是一个幼小的孩童,心里怀着最纯真的美好,然而,在走过很多的路之后,在遇见了很多的人之后,那份纯真也逐渐变得的淡漠,变得稀薄。就像小说里卡桑最初的漂泊,被人欺负,也只有默默哭泣,什么都做不了。然而,还有一种东西,它可以拯救即将窒息的孩童,那就是爱,是对所有人的爱,熟悉的,陌生的,还有对那个叫做大地的无言神明的爱。我现在有点羡慕那些内心满是敬畏的民族,他们有信仰,在为了一个被很多人嘲笑的简单梦想里简单的生活,其实他们在物质上什么都没有得到,然而,就如他们所说,我得到了神明的庇护。一个简单的满足,却让他们单纯了一生,也快乐了一生。
大地之灯,人性之灯,简短的文字,却讲演了三代人的丑与恶、善与美,在最后一个看是没有结尾的几句话,却让很多人了解了最简单的善良,最简单的守候与坚守。一颗善美的灵魂或许就在于此吧!
【篇五:大地之灯读后感】
四月到了吗?日历怎么不知道。
亲爱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题记。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感情,像是灯光的柔去拥抱大地的刚性。
故事来自遥远的藏川,神秘的悠远着,像一朵巨大的莲花,在远处静默着,遥遥的呼唤。好像一束不甘寂寞的残火,用低沉的嗓音,柔软的,落到了眼眸的深处。它轻喃,大地之灯。
《大地之灯》,大地的灯啊,你是人性的本善,我们生活在如此浮夸虚华的漩涡中,空乏而泛泛,索然的本善,何处相知?你是一双手,却好像在长跑测试的冲刺阶段,似乎无法自保也就无力唤醒人性的本善。
深深深深的青春和苍老。无法拒绝。
每一个人都不同的人生路,交叉恒错,于人走过你的十字街头,只能有蓦然转身的诺许,也便是上天给予你最大的权力。
我们就这样走过整饬的光阴的栅栏,往事像是弄盛的山茶花那样从这栅栏的冷西里探出头来,撩拨远行者匆忙而粗糙的足迹。
伴着青春的尾声,唯有天边段鸿的孤影沉入暮色,以及不知何处升起的伤心的鹤唳。
绚烂的生命才配得起华丽的逝去所附丽。
七堇年,站在十九岁的尾巴上写下了大地之灯。张爱玲,站在十九岁的尾巴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青春是一袭华美的袍。
下面的语句不忍猝读。——上面爬满了虱子。
看完文章却无法自拔,用自己的方式来祭奠他们的生贺他们的死。于是就写下读后感。你们便好像是一朵雪莲,离我多么多么的遥远,可是藏川四年的音色却好像被风托了起来,怎么去感受?
这样有味道的文字,好像在一点一点的无墨着无墨的棱角,软化了,在胸腔里持久的蒸发着。是生命的味道,人性的本山。自我救赎,自我解脱。
岁月的刀刃隔开年迈的伤口,我看见他们孤独而浑浊的泪水。好像平静有波涛汹涌无法抗拒的欢喜悲伤。生命本来就满是陷阱。这个世界上,连时间都可以伪造,还有什么是真的呢?
人们总是为着远处的风景着迷,却无心顾及离自己最近的最重要的睫毛。是这样啊。我们所看见的,是世界,却没有心去顾及带给我们生命的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是诗人林徽因写给孩子的诗歌。于是这便是亲情。
真正的朋友,在节日不发短信祝福,在生日蹭吃蹭喝,有事直奔主题,从来不说谢谢。依然让我所感动的,便是,整整十年过后,她和她依然可以像很多年之前一样,任然蓄着长发,她和她依然可以像很多年之前一样,坐在木地板上任栗色于黑色的长发绕在一起,像小小的连体婴。于是,这便是友情。
我们都没有错。
错的是世界。世界永远是残缺和黑暗的。愿你自欺欺人的快乐。
他们这般自我扶正,心灵救赎,平淡终了,便是最好的结局了。
用安波舜的话来说:有人说,严肃文学萧条。我说,看看七堇年。初版就十万册。
【篇六:《大地之灯》读后感】
因为大地之灯,让我对西藏充满了向往。
因为大地之灯,让我再次感到成长的痛苦。
因为大地之灯,让我心如大地。
这样一个故事,让我看到了青春,甚至人生。
一种神秘,书里大段的篇幅描绘了西藏的景色、人文、宗教等。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就是这段卡桑小时候在西藏的生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沉静的美感,她对景色的描写,有画面感,好像让我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雪地,也看到了黑夜的满天星辰,也看到头上的秃鹫盘旋,也看到了丰美的草原……我感受到西藏宽阔的天地,以及那宽阔无垠带给我的渺小,孤独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环境下生存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自然的残酷啊!
书中对西藏信仰,天葬的仪式,日常的生活的描写,都让我萌生好奇。印象最深刻应该是书中老重复的一句话,带有宗教色彩,那是卡桑的爷爷对卡桑说的,“我们的肉体永远不过是一朵莲花,它会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才能在佛的拂度下,获得永生。”因为有信仰的保护,卡桑相信她的亲人,她的晋美都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管她走到哪里,最终她会与他们团聚。
最强烈的感受是成长的伤痛。
卡桑、简生的成长都太不容易了!尤其是简生。如果说卡桑的痛苦在于独自一人面对世界,是孤独,是无人依靠,是最亲的亲人都一个个离开。
简生出生后被父母抛弃,寄养在乡下,后被母亲接回大城市。亲情的缺失与城乡的背景差异使他的成长脱离轨道,少年时,他一直是不快乐的。而淮的出现,应是一道光,她给他鼓励,给他关怀。在和母亲那段不快乐的时光了,淮是他内心地依靠。在母亲因受贿案件自杀后,淮更是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她亦是耐心陪伴他,走过了那一段痛苦的日子。可能是由于简生缺乏母爱,对母亲的失望而对淮有恋母情结,也可能是在淮多年的陪伴下而爱上了她,但淮终归是简生在以后多年岁月里不能忘记的一个灵魂之结。淮是可贵的,善良的,而简生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子,他的妻子辛和是知性的,包容的。他们共同走过大学时代,相敬如宾。辛和是聪明的,她一直以来都是明白着简生的,简生并未将爱真正地给过她,离她很远,她只站在门口,永远也进不去。但她又是那样地爱着简生,淮生病后,面对简生可能要永远的离开,她亦如此坦然的放开,沉默的包容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卡桑呢,她是那种面对再大伤悲都能沉默对待的孩子。小时候的孤独使她永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应该在哪里停下来。她急于找到一个爱的停泊,最后发现却是错误,还是受到伤害。
叶蓝,则是个特别的孩子。她面对成长中的伤害,那么坚韧,那么无惧,虽然也悲伤,也受伤,却像仙人掌一样倔强的生长。
最后还有点失落感。
我看完后给朋友说,还是因为年纪小吧,没有经历吧。虽然书已经往着很大气的方向在走了,文字也算凝练美丽,不时也有些深刻的语句,但是最后却结束的有些草草!
最后感觉像要来场倾盆大雨,已经有些轰隆隆的声音了,可最终雨下得淅淅沥沥,没能痛痛快快、
所有的生与死,爱与恨,喜与悲,伟大与罪孽,都在这片广袤厚实的大地上得到了包容与救渡。它让看来不完美的生命逐渐得到了盛大的绽放,那盏大地之灯让那些善的灵魂得以皈依,殊途同归,抵达那一泊宁静安详的水泽,从此没有苦痛。
因为,在这世间,只有原谅世事的不公与无情,才能拥有最安稳平和的心境。
如此,心如大地。
【篇七:大地之灯读后感】
对此我十分惊讶,我向来对此类言情小说都是满腔的不屑,当然也不是说堇年的首布长篇毫无深意。
相反,震撼是由浅入深,缓缓深入骨髓的,正如小说里常提到的,大爱无言,这种震撼是波澜不惊地压入心底的。
至于看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某些人寡言渲染的旷大氛围。充分的抒情和描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精简的文字呈现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玄幻的天葬,广袤无边的雪地,苍茫的青仑卓草原,抑或是勇猛而忠诚的晋美,圣不可侵的秃鹫;渲染了高原藏区的绮丽和诡秘的气氛……
卡桑,自省,隐忍,单纯。而且是相较于文中所提到的同龄人纯真不少(傻到居然与一个毫不了解其过去的男子一路向北,真是怪事,也许真的是因为“停歇不下”的谶语吧),踏入尼泊尔也缘于此。只是挺疑惑的是,为何没有安排卡桑与迦南的再会(不是明目张胆告之诸位我希望他们俩再续前缘,我也并不想他们再发生什么)呢,也许堇年觉得没必要吧,也的确相较于有些情节,这的确小小不言。而那人世间乐于奔命,亡走天涯的的孤影成就了永恒绽放与语梗的莲花。
简生,至今我已忘了如何去评价,在阅读期间,天知道我是想好了如何去评价他的。被母亲带回城里够残酷,我是说老婆婆孤苦。而回到城里,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人总要成长的。或许最不该应的当属他过于年幼便撞见母亲与别的男子之间的苟且之事吧。而淮的出现,很容易将看过安妮宝贝的《莲花》的读者带入承袭的沼泽地,我不得不说,其间有些描写很神似,仅是神似,读者明白情节与《莲花》是迥然不同的。怪我肤浅了吧,事实证明,堇年并未承袭,完全不同的路线与情感,这足以颠覆我之前的想法。而看过铁凝的《大浴女》的读者,可能会捕风捉影到一些铁凝风,我能感觉到,但我可以明确的将二者分开,这也能证明堇年并非承袭铁凝,这点我还真希望安波瞬前辈改改。至于莫言,抱歉,我还真没看过此人的作品。
素清,至今我尚不能拼出她的姓,懒于去翻字典。她的命运,并不能撕心裂肺地谈大悲吧,总觉得是种韧性的牺牲。之于简生父子。她的后半生总令我想到鲁迅前辈的《颓败线的颤动》,也写老母亲卖淫为家女的成长,这多少明喻着天下母亲的辛酸泪水吧。崇高的女性在全书彰显无遗,却没有偏执的女权主义。
全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优点在于人物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梦境是不断穿插与前后照应也十分不错,也许尚存某些我所不能窥见的遗憾。
我想拿那后记里的话来结尾:如果我们真能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是多么好……
【篇八:《大地之灯》读后感】
本来打算随便应付这些无聊的任务就算了。可是,哥看的每一本书都是哥心爱的宝物。这篇读后感不是写给正在浏览这篇文章的你,而是写给哥自己。
我并不是最近才看完《大地之灯》。将“全文完”三个字盖起来至今大概有一年。那时候刚看完同一位作家七堇年写的《澜本嫁衣》,我很喜欢她细腻的文字,文字渲染起来的氛围,悲伤中带着倔强的平淡如水,像是一块磐石见证了千百万年的风景依旧站在那里的固执。于是,我喜欢上了她的书。
《澜本嫁衣》以爱琴海边上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为背景作开篇,带有半分浪漫气息;而《大地之灯》讲述一个发生在青藏高原上藏族女孩卡桑的故事。青藏高原上的生灵很神秘,倚地为床以天为被,活在荒芜、严寒的青藏高原上。他们巨大的生命力让人心生一种神圣的敬畏感。卡桑自幼跟随爷爷生活。爷爷是一位天葬师,负责主持天葬仪式。爷孙相依为命。卡桑父母之死是《大地之灯》给我的第一个触动。卡桑父母是他们游牧族群的领袖。在一次带队穿越雪山的途中,因不忍舍弃年老的坐骑,为拯救这苍茫高原大地的生灵而葬生大雪山。夫妇双双归合于这片大地。我想,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为的是什么?死去又是否就是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但是,在这片大地上的生灵那巨大得让人肃然的生命力始终震撼着人心。或许,生命本身就是答案。我爱上了西藏这片大地。于是我立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到西藏,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许,追逐的过程就是我的生命的意义。
迦南,应许之地。上帝曾派使者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达应许之地,一个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之国。《大地之灯》中卡桑也一直追逐这应许之地。其实她也不知道她在追逐些什么,或许她只是想要一个容身之所,或许她只是害怕孤单,想要抓住一个又一个死去的亲人。上天往往就善于抓弄人,在这个时候,卡桑遇上她生命中第一个男人,迦南。迦南是一个多国混血的尼珀尔人,经营走私古董生意,有权有势。卡桑在养父母离婚之前毅然选择跟着迦南只身来到尼珀尔,以为迦南就是她要找的东西,那个应许之地。可是,谁又知道迦南其实不爱她,或者这样说,对于迦南来说,因为女人在尼珀尔社会里是低贱,女人可能就等于一件物品而已。因为她的男人不在身边和尼珀尔对女人的压迫,所以,卡桑在尼珀尔过非常凄惨。后来,得到好友叶蓝的帮助,卡桑逃出生天,回到了养父母简生和辛和身边。我想,她所追寻的应许之地就是在简生和辛和身边,那个她过去一直生活的地方。借用笛安一句,人们都向往远方,所以有个叫做麦哲伦的家伙一心想去到世界的尽头,却发现这个世界是圆的。卡桑,幸福其实你已经拥有着了,抓住不要再放开了,知道吗?
最后,说说简生和淮的爱情。淮是简生的老师。我知道淮是爱着简生的。但是我也明白她为什么一直不肯接受简生。那么一个清淡的女子多么让人怜爱啊!唉。我们这些看客能做的只有叹气罢了。我想,人生若能遇见这样的女子并与她厮守一生,那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幸福就是因为有幸运。这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幸福。现实不是童话,《大地之灯》却太写实了,真让人痛恨,可又爱。最后淮死了,死于绝症。对于淮和简生而言,他们在一起生活那些年是不是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呢?嗯,是。可是生命一直在延续,童话跟不上节奏,被定格在过去。纵使过去多么美好,生命确确实实在延续。于是简生回到辛和身边,卡桑回到简生和辛和身边。
终究一生,我们在追寻些什么?也许我们会这样问自己问别人。我想,生命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怀念《大地之灯》给我以大地上的生灵强大的生命力的震撼和生的希望。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在当下。
【篇九:《大地之灯》读后感】
伤痕。我首先想到了这个词,也似乎可以用来概括全文,但又不全是。我对于80后的印象不同于别人,首先蹦出来的词语是“伤痕文学”。诚然这并不是属于80后的人们,然而却属于80年代,开山鼻祖是我熟悉的一个红学研究者刘心武。
扯远了。其实我并不知道曾经走过或者正在走过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们有怎样的伤痛,挣扎之后留下痕迹淡然。但至少,我现在坐在这里,为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也着实证明着我的心里留下淡然的痕迹。青春之殇,人生之痛,亦是从这个年龄里征帆起航。
让我欣慰的是,七堇年亦是成外人之一。不过可惜,在她毕业之后这么些年她又一直未曾回来过。否则,在我来成外的四年多时间里,也一定有机会瞥见她疏朗的身影和流畅的线条。在我心里,她应该是这么一个样子,尽管这也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有的人曾经嘲笑我的浅薄,一切随缘的笃定都注定会错过一些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我真的不以为然,至少我现在狭窄的阅读里,从未读过一次让我后悔花钱之作。这又是多好,可以省却一些遗憾。
不知道每个人的生命是什么,终结又是什么。这个话题宽而泛,我可以写出许多东西来,然而仅就这一本书而言,我却只感觉无限和无穷。像青藏高原上清澈一片的草场,像北大荒里萧然肃穆的莽原,又或是像,每一个、某一个人物无穷无尽的生命,在人世间的转身之后无限永恒,不用守着盼着,一切竟都是固有。墓碑上苍凉悲壮的篆刻,雪山上古老巍峨的传说。
都证明着,他们曾经来过。
在此我不想用笔墨来叙述每一个人带有浓重色彩的一生,或是一个片段。我不了解被迫的离开会牵扯怎样的苦痛,家庭、婚姻、爱情,每一样都沉甸甸承满了人性的重量,却被迫悬浮于空,让岁月的利剑百步穿杨。正中红心。在这一点上我十分钦佩七堇年,她的文字并不像岁月那样轻浮,反而厚实若钧,密密地铺排下一张极细致的思维的网,却让读者可以自由呼吸。
简生。辛和。卡桑。淮。叶蓝。迦南。任索。吉卜。仝素清。简卫东。扎么措。日朗。
或真实或虚构,我确也可以分明触到他们隐隐凸出的脊梁。在那些离我并不遥远的年代里,有一群人曾这样旗帜鲜明地呼吸过,有时他们甚至毫不相干。
像大地之灯,捧在手心,明明地。而有的人,明明地。
【篇十:《大地之灯》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便有许久不曾体会到的厚重感。三十几万字的长篇,迥异于那些肤浅而流于词藻的青春文学。题材也是不小的。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不同的时代、民族,不同的地域风光,竟都被作者写了出来。诚然,如资深评论家所说,这本书亦有其缺陷之处。但在作者只有十几岁的条件下,这本书实在是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
“月光之下银色的雪原广袤无边。呈现某种幻觉般的境界。极端的寂静被黑暗盛情包围。没有路,没有尽头。寒冷的空气像是冰一样厚重地顿结在这旷野。她听见脚踩在雪地上发出清晰的吱吱声响和自己的剧烈呼吸。因为这深夜的寒冷,她觉得自己的脚、手、脸、鼻子都已经失去知觉……就连肺叶都好像是被塞进了一团团冰块那般刺痛。她就这么失声一般,茫然无助地跟随一个人深入莽莽荒原,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和恐惧。那个夜晚的路途,成为她此生命运的一个隐讳的谶语。她能够因此深刻记得,在一片无路可走的雪原上,盲目,是比死亡更为恐怖的事情。”
这样娓娓道来却不动声色的描写在书中随处可见,且少有措辞的重复,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用词的老到和准确,不经意间便可看到的深刻句子,自然而自如。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写出的。
书的装帧简洁低调。白色封面,一朵巨大的灰色莲花。内页也没有任何多余图案。全不似小说本身带给读者的深入思考与回味。然而这简洁与凝重又是和谐的。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如果我们真能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同样的,在后记中,她也写:写作及语言这两者,都有是有尊严的。值得敬畏与尊重,并且倾力而为。
现今所谓“80后”的写作者中,很少可以看到有人对于文字有这样敬重的态度。更多的人不过是将其作为达到某些目的的工具,或者甚至是将写作本身视作一个目的。这些并不是应被指责的,但也足以反射这部作品的可贵及作者的郑重。
如果仅仅说对待文字所持有的态度,当然也不能说明这部作品是多么地优秀。而在思想内涵上,作者毫不犹豫地超越了同龄人。
“这个世界的残忍和不公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今后还会有很多。你只要内心宁静满足,便没有什么苦难能够打击你。”
“世上有诸多为自己的想象和胆小所夸张的伤悲,可以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用以博取同情或者借以自我倒戈。然而人若心中真有大悲,却通常沉默不语。”
“一个只能从世俗的奔波中获得真正愉悦的人,或者完全不能再从世俗的奔波中获得愉悦的人,都是老的。”
这样一针见血的哲理性叙述,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思想深度才能达到。而从整篇小说的大构架来看,主题(在我看来)是爱的善与美,忏悔与救赎。最终的完满,回归的结局,也是决定于这样的善。譬如简生与淮的感情。简生认定自己是爱淮的,而我们分明可以看出,这与男女之情爱是有区别的。毕竟,简生的生长环境没有使他有一个温柔体贴r的母亲。虽然他的母亲更为隐忍坚强,这却远非一个少年所能坦然接受的。所以我想,这感情中应当有一种对于理想中的母性的向往。而淮的温和、善良也远不是小恩小惠那般简单。她不计任何回报地照顾简生,引导他走上正常的,日渐成功的道路,自己重又退回。这样大的付出仿佛是没有任何动机的。即使有,亦只是出自本心的善的愿望。小说中淮的这一形象或多或少带有了理想的色彩,无论是对于简生还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书中的另一主角,卡桑,被设定为一个独立的孩子,对他人可信赖而不依赖,不断选择离开、上路,即使那条路未知而危险。所幸她遇到的人中亦有善良的。如她的养父母,还有叶蓝。她不是没有受过伤害,但她表现得那样坚强,再大的伤害似乎也不能对她的生命有太大的创伤。她只是勇敢地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去活。虽然养父母并未给她永久而周全至极的庇护,却给予了她足以令她健康、幸福成长的爱。而在她成年后选择离开时,他们亦不曾试图牵绊她的脚步。
有太多现实的感情,不能够坦然面对离别。因为不舍,而要求一时的占有。须知人生不带来任何,死时也必将一无所有地走。一切都终将放下,那求来的短暂的满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顾,会不会可笑了一些。如书中反复写到的:我们的肉体不过是一朵自生自灭的莲花。但是,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
时下有太多缺乏思考、简单到看了开头便知结局的小说,《大地之灯》以其独立而傲然的姿态立于层出不穷的新书中,一如封面上静静绽放的莲花。我一直相信,个人的经历是人与人之间迥异的根源。能以十九岁的年龄写出这样一个故事,七堇年的经历必然与那些家庭美满衣食无虞的孩子大有不同。在后记中隐约可以看出,书中有相当的情节,有她自己的烙印。我找来她之前的散文,发现了一些可以照应的细节。但这些都不是什么轻松美好幸福的故事。一个人要背负的回忆如果沉重,她可以将其化为珍贵的、独一的财富。并且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不能永久或长时地沉湎于回忆之中。想起颜歌在《关河》的序中写到:当你能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关于它的一切已经被我彻底地抛弃了。我把它写焉,就是为了和我的过去一刀两断。颜歌更为隐晦地选择了历史背景,于是我始终只能将它作为一个故事来读——却始终不懂。而对于七堇年来说,也许她尚未能足够决然地以文字向过往告别,但至少,她在其中充盈了自己的感情,并郑重对待。我想,将来她应该很快会有脱离已有风格、主题的新作。毕竟,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可以不断上路的人。
【篇十一:《大地之灯》读后感】
近几年一般不去阅读很年轻的作者的书了,不是觉得他们写的不好,而是有时候他们写的太好,内容大而且华美,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
这就是代沟?更喜欢平淡文字,象经过岁月的漂洗一样。有时候觉得他们一个像是油画,一个像是素描或者写实画,当然我自不懂画,门外汉的一种比喻。
然而我又容易跟风,看到很多人赏读《大地之灯》,也找来看看。的确是不错的作品,年轻,周折,深刻,华美,也有很多突兀。反正在我看来汇集了很多10几岁至20岁出头现代孩子的,他们独有的,深刻和问题。
我最喜欢的是最初,写卡桑的部分,至于后来的部分,感觉很多很不现实的样子,也许还是代沟问题。
有些人的深刻是时间的积淀,有些人的深刻是命运的多变,有些人的深刻是天才吧。
真的很惊艳19岁的七堇年写出那么多深刻的文字,那么恰如其分的描述很多人生况味。
我最喜欢的一段,摘录如下:
“一些事情,渐渐可以变得淡灭。你知道它存在过,但却已经忘记怎样地存在过。这种淡忘,有意或者无意。犹如面对一个故人。曾经亲近,拥抱,并肩站立,彼此熟悉,从灵魂到身体。然后厌倦,或者被迫离开。而每次告别,你总会是留下些什么在故人身上,并且因这种留下,获得忘记。很久之后,你再回头,只能够从它的表象中找到自身映射的虚像。而原来那个自己,永远不见。
你看,我们只知道自己为此短暂停留,却忘记是怎样的一种停留。”
难道不是吗?我们曾经或许有过的爱和伤害,刻骨铭心或者死去活来,在这绵长不断地日子经过错过之后,不都是健健模糊并且远去吗?
或许你现在就在对曾经的自己的哂笑。
【篇十二:《大地之灯》读后感】
结束了《大地之灯》的阅读,心中有着别样感受,又好像少了点什么,很复杂的感觉。
会在这样的小说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会更加切肤得体会到人们命运的相似。
在这个无聊的年生,能捧起这样一本让人震撼的书,细细品读,是多么好。
我承认,人,无论男女老少,穷富贵贱,胖瘦高矮,都会有着自己的苦痛与脆弱,这是为什么我们都期待拥抱与被拥抱的原因之一。这是为什么我们都期待爱与被爱的原因之一。
作为严肃文学,这个至少目前在中国并不被看好的文学流派,作者能写出来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而我想,若不是经历过一番苦痛,又怎能将书中的一字一句写的让人不忍卒读?
写作是心灵的救赎。
写作是将精彩留给别人,悲伤留给自己。
想起自己的家庭,想起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想起自己命悬一线的高三和高四,想起短短二十年间遇见的人和事,想起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想起自己的父母,亲人,好友,同学,老师,陌路,陌生人。
想起了太多。
而现在真的是又站在一个路口了,回望过去的那些岁月,会觉得年少轻狂是如此不可一世,而美好的,我总会在不经意中偶尔拾起,尽管朝花夕拾拾的是枯萎,不美好的,我只希望这一生只经历一次就足够。
查了高考语文作文的分数,我想,真的是作文救了我,否则,我的语文成绩会很难看。
英语作文就真的很让我恼火了,才18分。
恩,好像离题了……
正如我在今年高考作文里写的那样:
尽管朝花夕拾拾的是枯萎,但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并不适合只放在回忆中。
人生是关于回忆与流盼的游戏,我们输不起,也不应该输。
我想高考作文的命题人是聪明的,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提出这样一个让人心中泛起一阵温暖的词句,让人好多发现生活的美好,忘记,至少是暂时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好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远些,走得稳些。
而我又想起了曾经给自己无限动力的一首歌,是《武林外传》的片尾曲:
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如意,
而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
希望每天都在你心里。

四:[以土地为题材]以墙为话题

那远方筑起的一面面高墙呀,墙面上充满着时间的脉搏,仿佛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时时刻刻生活在这片乐土上……
第一道墙,残破的屹立在那里。墙壁上的青苔,风蚀过的痕迹,告诉世人在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多久。两千多年前,中原以北,那片荒芜,到处充满着野蛮气息的土地上生存着尚未开化的人,他们蛮横的冲向中原大地,冲向那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他们抢夺人们的粮食,烧毁人们的村庄……人们与这群强盗展开了厮杀,一次次兵刃与血肉的碰撞,人们将他们赶到了黄河的北边。或许如史书上所说,是秦始皇的旨意,或许是传说中的一种祭祀的活动,而我更相信的,是他们为了守护自己的这片家园所自发的,只是这种“自发”的行动持续了上千年。
这便是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人们赞叹它雄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源远的历史,却不曾想起,这绵延5000公里的长龙,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第二道墙,飘在风中,埋在沙里,沉在海底。留给我们的是各地的纪念馆,清明节时的白花和口中所讲的故事,这面消失的大墙今天依旧无比顽强的驻扎在人们的心中。自1840年,英国的战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起,这面墙便逐渐形成了。无论是八公里抗英的百姓,还是除洋寇的义和团,亦或是为国捐躯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他们都毅然决然与侵略分子斗争。
想八年抗战,八千万同胞将自己的鲜血挥洒在故国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染红大地,染红江嗨,染红鲜艳的五星国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面墙,一堵坚不可摧的墙。
第三面墙,用钢铁铸成却比钢铁更坚固。它伫立在中国两万多千米的陆地上,无论是寒冷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是荒芜的戈壁沙漠;伫立在一万八千米的江海上,无论是寒冷的漠河,还是汹涌的东海海域。到哪里,都有一个个身着绿色迷彩服的解放军官兵,笔直的身板,坚毅的眼神,他们是现代中国的军魂。
阅兵大典上,一队队身着白,绿,蓝的中国官兵,威武的踏着整齐的步伐步入天安门广场,谁有曾想到威武的背后,是日日天空上的巡逻,是夜夜岗位上的坚守,是月月大海上的漂泊。他们的付出,让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儿女安心的入眠。
从古代的金戈铁马,到近代的小米加步枪,再到今天的洲际导弹、巡航舰,装备的升级象征着中国的腾飞,时间的迁移又象征着不变的爱国之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因有了他们,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长城边上,有成千上万个灵魂在呼喊:“保家卫国!”,烈士陵园中,有成千上万个烈士在呼喊:“保家卫国!”,国防线上,有亿万军人在在呼喊:“保家卫国!”
声音飘过远方一面面高墙,飘向墙身后的安详、宁静的乐土……

五:[以土地为题材]以绿为话题

风载着我去飞翔,第一次我看到了世界,那么大,那么美的摄人心魄。我徜徉着,翩跹着,舞蹈着。怕是我飞累了吧,终于落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生了根,安了家。
我满怀激情的去冒险,去体验生活,我在黝黑的泥土中熬过黑暗,以柔弱的身体挣脱外界的束缚。卯足一股劲儿,破了土,发了芽。我探出鹅黄的小脑袋,欣喜的张望着美好的世界。
肥沃的土地哺育着我,我吸收着养分,疯狂的生长着,变成带着一抹稚绿的小树苗。
风来了,像嗜血的恶魔气势汹汹的向我袭来。孱弱的我不堪一击,任凭风将我摆弄。它无情的带走我的一抹绿,卷起,缱绻在天边。冬,接踵而至,死寂般的雪掩盖了我的整个躯体。在寒风中,我跌跌撞撞,是我的弱小,亦或是冰寒的侵蚀。
雨露阳光抚慰着我的伤痛,给予我奋发的力量,我坚忍的生长,不畏惧严寒酷暑、寒冬腊月的考验。即使是受伤,也绝不闪烁泪光。我一直怀揣着梦想,虽然我无法带来芳香,但是我能撑起一片绿色的海洋。
我坚强的熬过几十载春秋,岁月在我的躯体上留下许多老茧,他们深浅不一,磨砺出沧桑、沉稳。年轮越发的清晰,它记录着我的成长。我记不清被雷电击中过多少次,断过多少次枝干,我无法数清躯体上的千疮百孔……我只是顽强的活着,愈合一切伤口,毅然挺立在这片沃土上,带着不变的信念,想去了解美好的世界。
我的绿,随岁月的流逝越发的油亮、深沉。在阳光下,它是多么的耀眼。在风里,它簌簌歌唱。
科技的车轮飞速的向前滚动,似乎又丢失了些什么。浓烟熏黑了我的枝干,黑色的桦尺蛾爬满了我的躯体,土地也越发的不堪重负,曾经青翠欲滴的草儿耷拉着脑袋,娇艳的花朵也枯败了。我闷的喘不过气来,狼狈不堪。
一群脚步声踏碎了这片绿的宁静。他们巡视着,搜索着。他静静的走到我的跟前,上下打量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里闪着金色的光芒。电锯无情的撕拉着我的身体,我看到了我纷飞的血肉。
有风骋过,有叶落,是风的执意挽留?还是叶对大地的一片赤诚?我想也许是风也懂得珍惜这一抹绿吧!
我无奈的叹息着。轰然倒下,我慢慢的闭上双眼。世界开始变得辉煌,生命的余晖里,我的绿海枯败了,消逝了……

六:[以土地为题材]以独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孤独中的不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是的,人孤独,心却可以不孤独;而心孤独了,人又怎能不孤独呢?
当这繁华社会光纤般速度发展时,人们的步伐逐渐地加快,他们形色匆匆,脸色茫茫他们孤独地挤进人潮,然后再孤独地钻出人潮。见面时的招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陌生人的擦肩而过,就连微笑都没有。这社会中挤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人多了,可惜不是热闹,反而是越来越深的隔阂,越来越厚的孤独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仇视富人。这是两类人的孤独。很多人是孤独的。
还好,因为有爱在,我们不孤独;因为有关怀在,我们不孤独;因为有感动,我们不孤独。海峡的另一端,剪不断的乡愁。几十年的隔海相望,多少岁月的分离。当连战在祠堂前一跪,当宋楚瑜在祖坟前一拜。两岸的孤独刹那间消散。因为有我们,飘流在外的宝岛不孤独。因为有宝岛,盼子回家的大陆不孤独。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电视机里的感动中国感动了很多人,那些事迹我记不清,看到观众噙着泪水,我体会着这一切。其实,最感动我的不是他们,而是最默默无闻奉献的那些人。西沙群岛的边防战士,深入农村的青年教师,还是那些奔赴西部的志愿者,他们用心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他们自己。付出的就会值得。远离大陆的海岛,远离城市的山村,远离亲人的西部。看似孤独,他们的心用理想、用奉献、用坚持装得满满的。尽管不为人知,心充实着,他们脸上也藏着最甜的微笑。
乞力马托扎罗山美丽的雪景,东非大裂谷深遂的洞,尼罗河上奔流不息的水,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动物,都属于它---非洲。黑色是一种别致的美,可在这里,却象征着死亡。饥饿疾病,战争像三条毒蛇紧紧缠绕着非洲人民,小男孩无助的眼神,妇女恐慌的表情,老人们无奈的摇头。他们孤独艰熬着。
他们的孤独会延续吗?他们的苦难会结束吗?惟有我们,我们每一个活在幸福中的人能帮他们,帮他们结束苦难,结束孤独。
人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孤独。用爱去关怀,我们因关怀而感动,有了感动,我们不孤独。
【篇二:乱世中的孤者】
纷纷扰扰的乱世中,弥漫着硝烟的浮尘,遮蔽了青天白日,遮蔽了茫茫世界,遮蔽了滚滚红尘。黑暗中走出了一位提灯的孤者,行走人间,光明划破一丝迷露,带来希望。
巍巍泰山巅,屹立着一位老者,俯瞰芸芸众生,发出的只有一声喟叹。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目标如今一样未成。为何?只因自己以礼为在这狂舞的春秋中无法安身立命。人们在历史车轮的驱动下,杀红了眼,止不了戈,“克己复礼”上是一句笑话。心有戚戚焉的孔夫子带着一群门徒如难民般周游列国,朱红的宫门一次次将其拒之门外。乱世中怎可以礼为教,孔子心寂了,也明了,转身著书立作。
这个乱世中的孤者,用心中以礼、以仁为准的明灯独自走过乱世,却不曾想儒学在其身后泽被中原数千年,地位崇高无他学可及,拥护者薪火相承,后继者百世不衰。孤者不孤,鼎礼拜的信者众,孔丘生于乱世,是智者的悲哀,亦是社会的悲哀,可他没想到,绝世而独立,换来的是至圣的辉煌与崇敬。
悠悠竹林间,盘坐着七位贤者,举杯畅饮,傲然遗世。阮籍放荡,却在先母灵前啼出三杯血;刘伶不羁,终日与酒作伴,以天为庐,地为衣;嵇康颠狂,一曲广陵散天地泣鬼神。这七人远远离门阀纷争的现实,徜徉于竹林中,寄怀于杯中物,甘当一群乱世中的孤者,孤芳自赏;也不曾想到临刑前会有三千太学生哭别,后世有众多骚客怀念。
漫漫书海中,有一位巨人用笔化作利刃直刺敌人的胸膛,用呐喊唤醒麻目的良知,用沉重的控诉乱世的黑暗。他用最犀利的语言、最无情的讽刺、最丰富的情感集成一束火炬,想要驱散现实的冰冷。召唤来光明和希望。这力量是微弱的,却在中国的一代人心中播下火种,星星之火瞬间燎原。他以为自己是个孤独行侠,却未料到一呼白应,有着千千万万的志同道合之士,中国人的脊梁又挺立起来。
乱世中的孤者,本以为自己是孤独的,提灯踽踽独行,心中只是抱有一丝希冀,却未料有着无数前仆后继的同行人。独善其身的初衷铸成了兼济天下宏愿。
乱世中作个独行的孤者,盛世中作个同行的常人,走过乱世,迎向盛世,永世不衰的轮回。
【篇三:孤独的价值作文】
孤独的姿势,是持竿静坐岸旁,弃来访者于不顾,曳尾于涂;是独立在心灵月亮下,独自一人看守、维护千百年来文人拒绝权势媒聘的坚毅与从容,如庄子。
孤独的姿势,是喝酒垂泪,临江投石一跳,向渔父告白“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浑浊而我独清”,如屈子。
孤独的背后,是喧嚣纷扰的尘世,或战争连年,兵荒马乱,或奸臣当道,宦官当权。在无宁日的背景下,总会有思想上的崛起者,感知现在,预测未来,他们想要致力于世,挽救破碎山河、衰颓败绩,却总是遭到排挤,仕途厄困,无奈隐居著书、独守心灵,留下万世经典供人瞻仰、后人借鉴,如孔子周游列国,如林“梅妻鹤子”。
他们所处的时代看不到他们,容不下他们,只因他们的格格不入,有悖于统治、当权者的政治意愿,而遭残酷封杀和排挤。他们是孤独于世的圣人,那些早巳超越时空的杰出见解、独特理念注定他们得不到理解,思想得不到推崇,改革不被施行。
孤独者背后屹立的是独立的思想、崇高人格、不息的精神,是于乱世中独守的坚持和维护、抗争。当时,他们这无人企及的高度,因此,无人理解而变得孤独;而今,时代证明了他们的正确与价值,正如外国学者指出“唯有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去汲取孔子的思想,才能保证人类日后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当全球举行大规模的祭孔仪式与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圣人时,孤独的价值得到了肯定,赞扬和推崇——2500年前的理论思想将在2500年后的今天推行。其中跨越的千百里间也涌现出大批如孔子、庄子、屈原般的圣人、贤人,他们于时代不容的思想皆可归流其中而得到肯定与传承。当思想孤独者终于可以不再孤独时,长眠于地的他们不知是否颇感欣慰?——也许,他们再已预见今日,只是默然孤寂等待?
科学家王选辞世前留下自传,说当他决定发明第一台世上尚无前人发明过的自动激光排版扫描印刷机时,遭到讽刺和嘲笑——初出茅庐的他在研究历程中始终独自一人,如同孔孟那些思想巨人的孤独形象。然而,后来的发明证明了当初孤身奋斗的价值。
于是,可不可以打开胸怀,宽容迎接一些看来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与思想呢?“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莫让少数人成为孤独者,或耐心等待或宽容接纳以思考其价值所在。
【篇四:面对孤独,敬畏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大部分人是相当害怕孤独的,有时甚至到了恐惧的地步。上帝在这一点上是公平的,他把孤独带给了所有的人们。然而面对孤独,有人从中收获成功,有人从中感悟人生,而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他被他心中的孤独彻底击败了。
有人认为,孤独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成功的过程即是一个充满孤独的过程,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在鲜花、掌声、赞美声中寻得成功。爱迪生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成千上万次地重复实验,独自思考工作,才有了如今城市美丽的夜景和4小时的光明;司马迁在遭受严刑酷罚,身心上剧烈疼痛的情况下,正是耐住了几十年的孤独,才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些NBA的巨星们在场上风光无限,表现抢眼,但在场下,他们也要学会忍受孤独,独自一个人在训练馆练习几千几百次的投篮与过人,正是如此才有了他们在场上光彩夺目的表现。
或许我们可以断言,那些耐不住孤独的人,是无法成功的。孤独面前的怯弱者即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在巴黎,曾有一位年青人因为看到众多知名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出售从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觉得作画高尚有品位而且赚钱,于是他产生了学习作画的念头。可是他是一个空虚的人,出身上流社会的他每天在各种不同的聚会场合频繁出现,他无法忍受作画时的孤独,这些也就决定了他的画必然无法深刻,一笔一画都透露着肤浅、世俗。他终究只是个连基本功都没学好的失败者。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只有受得了“寒”,你才能成为久居高处之人。犹其是做学问之人,只有在孤独中,他们才能忘我地沉浸于学问的世界里,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试想如果没有了孤独,不知这世上要少了多少人类的伟大创造和优秀文化遗产。
有了这些认识,当你再次再孤独时,已无需害怕,坦然地面对,勇敢地接受,充分地利用,或许,在孤独里有一个属于你的全新世界等待着你去探索,尽情发挥你出的聪明才智为它装饰,和孤独成为朋友,它会给你惊喜的!
【篇五:谈“独”】
不免想起了“孤标立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的林妹妹;抑或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墨”的毛泽东?
据说是风气之先的人总会有点孤独的,不为人所理解的确悲哀。世上成大事的人必先经一翻我们觉得很简单,实则未必的磨砺。
陈子昂得先唐意气之先,彼时李白、王昌龄等巨星在襁褓之中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大概就是先驱者的无奈吧!
人毕竟是群居性动物,喜欢孤独的人是少数。知音虽难求,朋友总是有的。不免要收起自己的棱角,打磨得光滑点,然后再同人融洽相处。可是当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就需要有特立独行的风度了。要勇于做独立的那个人,才不愧于为人。
李白总是百折不找的,君不见“众鸟高飞尽,孤云儿云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吗?蓝天碧地之中,唯有一座光顶的敬亭山。屏弃了浮华,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岂一个“独”字了得?这大概挺像鲁迅的“两间余一卒,荷戴独彷徨”了吧?是一种使不着力,打不着人的悲哀,先驱者总是如此。
中国向来有“枪打出头鸟”的习惯,敢为人先的人毕竟是少数。得一个“独”字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不过这种“独”又时常转化为“穷则独善其身”的“独”。
林语堂、梁实秋便是很好的注脚。“五四”前期,两人是何弄风姿踔跨,集会为民请命,很是豪迈。可惜当理解被现实的严酷屡次打击之后,他们便不在在关心天下事了,转向自己的修身养性,虽偶尔有点不甘,可是终归平寂,独善其身,作只不问世事的闲云野鹤。
永州的山水,造就了一个一身潦倒的失意人柳宗元。千年尘封的大雷,把永州封得与世隔绝。“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是失意人的哀响,或是独善其身的宣言?但正是这种“独”,使柳宗元看到了生命本质,不再为得失耿耿于怀,不能不说是种收获。
“独”是木秀于林,得风气之先。是先驱者的执着,是失意者的性灵!但“独”毕竟不足以傲人,何时先驱们才不会“独”呢?
【篇六:孤独寂寞与幸福快乐】
孤独是一个人的寂寞,幸福却是一群人的快乐。
曾经看黄河。它奔腾着像一条黄龙。雄壮而且伟大。我站在岸边,看见上游连着蓝天,下游连着大地。我用水瓶装了一瓶,放在岸边,它依然浑浊,里面沙子夹在水中翻滚着。看着它慢慢地沉淀,水,清而透明地占据了1/5的空间而刚才翻滚的泥沙这时却安静了。能看见水与沙子的间隔,那是一条清晰却又模糊的线。
而孤独的人与何尝不像这样安静的泥沙,失去了翻滚的快乐。为何要孤独地离开水呢?为何要选择那一个人的寂寞。寂寞是杀手,他会毁了人的生活。
一不小便碰倒了那水瓶,瞬间,泥沙又飞扬起来,弥漫了水瓶的世界。快乐有时只在一瞬间,想要幸福就要有长久的快乐,你要分享,也要懂得幸福便是一群人的快乐,融入大家丢弃孤独,只需轻轻地一跃,快乐便会充满整个世界,就好像刚碰倒水瓶时的泥沙一般,你感觉到了快乐吗?
不必急着回答。再看看这条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看那些黄色的液体不停地翻腾,难道你无法感到其中的激情吗?你的世界不是小小的水瓶,是一整条黄河呀!把你的心放大,随着急流奔腾到海,你要夹在其中而不是沉淀在底,学会把孤独放弃。你一定要明白,幸福快乐与孤独寂寞本没有距离,也许只有一线之隔,也许从来都不曾有过什么分界。
不要因为任何事而禁锢自己,哪怕贫穷也不要失去自己的尊严,即使富贵也不能哪失去人的感情,就算是孤独,也要明白幸福不会抛弃任何人,只要你不抛弃它,它就会在你的身边,永远也不会离去,只要你是大家的一员,大家就忘记还有你,不会忘记分你一分快乐。
不要以为孤独友善,它与烟和酒一样,幸福丢了可以找回来,快乐没了可以再生产。为什么要守着一个人的寂寞,却不融入一群人的快乐?
黄河在不停的流,你一定可以看见自己的幸福。
【篇七:孤独英雄】
人生于世,大都大喜孤独,人们总是乐于与众人为伴,“独乐乐,与众人乐乐,孰乐?”答案显然是后者,一个人希望自己被理解,这样他才能真正地融于众人,但很多时候,有些这样人就会发现事与愿违——自己的固守总是与他人的趋向格格不入,这时,他们便感到了孤独。
屈原恐怕最为典型。当年楚国的重臣、坚贞高尚,正直廉洁,但也因此引来小人的诽谤。悲乎哉,从此以后,是楚王的冷落,同僚的鄙夷……然而他最不愿目睹和承认的,是楚国的山河日下。被放逐的他,感受最深的是孤独,但他却始终不愿放下节操,去趋近小人。不得不说,他的坚贞换来了孤独。
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表现看来,似乎逍遥得很,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孤独、高尚的他,痛心于官场的黑暗,耻于与污吏的同流合污,于是,他“与世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毅然归隐。田园生活固然潇洒,自己孤然于世其味怎堪,然而他始终守着这一方田园,无意官场。不得不说,他的高洁换来了孤独。
且慢,的确,这些人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只因他们都固守自己的节操,“但使愿无违”,是他们的内心写照,仅管这换来了孤独,但他们始终无悔。
而秦桧,靠他的贪图宝贵,靠他的卖主求荣,始终快乐地逍遥于官场,面对百官的巴结,享受无尽的荣华,他几时感到孤独?
然而,他就永远不会感到孤独了吗?
“白铁无辜铸臣”,人们对秦桧的唾弃可见一斑,只因他当初那些自私卑鄙的作法——仅管这为他赢来了荣华,却使他的肮脏灵魂永远为人看低,注定永远孤独。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为了纪念他伟大的精神和品质。看在当时如此孤独的屈原,却因此倍受后人尊敬,他将永远不再孤独。
的确,有时,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不得不面临孤独,但只要我们做是对的,就“于已而无悔”,也许我们会面临孤独,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们的精神将受到人们的肯定……我回头,嗨,可不是苏轼、王安石、文天祥、林则徐……,在这些孤独英雄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欣慰的笑。
【篇八:百年孤独】
孤独,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心灵感受。它与孤单不同。形单影只,生离死别,这些孤单的感受,即使是痛苦的,也远不及孤独的深刻。孤独是指心中的鸣响,在现世,无法得到共鸣与肯定。心灵的孤独,往往是由于思想的高深,已逾越了世俗俚民所能接受的范围。而那心声,纵使高傲,也只能在幽狭的穴道中,独自回荡。
中国文人,尤其是封建统治下的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孤独的叹息。因为他们不只是文人,还往往是政治家,是斗争者。或如屈原,因君主昏庸而自投汩罗;或如司马迁,因武帝专断而忍受宫刑的诟辱;或如嵇康,因小人暗算而含冤被杀……他们痛苦,并不只是因为身体受损或死神降临,更多是来自于无人赏识的孤独。
苏轼是历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他不仅驱除了词创作旧时的靡磨之风,开创了清新旷达的一派,而且为民兴利除弊,与民同乐。可这样一位历史上难得的人才,却遭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早年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在人生最得意时受新派围攻,遭诬陷入狱,被贬黄州。人生起起落落,坎坷曲折。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直到晚年,他暂且得以重用,身边围聚了阿谀之脸时,他已是看透了俗世的丑恶。他崇拜陶渊明,他受儒教影响,文笔中又透露着庄子的哲学思想。他希冀从坚贤身上,找到共鸣,聊以自慰,暂时忘却了孤独。他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过着隐士生活。他却没有去做。为何?为的是能国为民作出贡献。看到盛世太平,他才能安心归隐啊!这才是孤独的根源啊!苏轼是中国古文人们的典型,他们的孤独,并不只是因为自己不能过上安逸生活,不能一展抱负,不能名垂千古。他们满眼都是疾苦苍生,满心都是君国天下啊!
独、独、独,这是历史的叹息啊!
孤独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苏格拉底被绞杀,深奥的哲学在叹息;布鲁诺被烧死,科学的真理在叹息。声声叹息,百年孤独。
孤独的人,是社会的革命家,他们在奉献之前,已做好了接受“独”的准备。他们的灵魂,高贵不屈。
轻轻叹息,深深鞠躬感谢你,孤独。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47331.html

上一篇:因为是好人6篇
下一篇:中华精神文化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