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九月的诗7篇

九月的诗7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九月的诗篇1:古诗汇总——诗中月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关阅读:


古诗四季山水日月风
古诗汇总——诗中月
古诗汇总——诗中冬
古诗汇总——诗中日
古诗汇总——诗中秋
古诗汇总——诗中水
古诗汇总——诗中夏
古诗汇总——诗中山
古诗汇总——诗中春

九月的诗篇2:重阳节诗词: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的诗篇3:九月的眸_900字

  那晚的月亮很美,那完的月亮,不圆,然而,那片淡淡的银辉,却格外的清澈。原来,它是不需要圆的,就像我常常在脑海里编织的那些有着美丽的开始和凄清的结尾的故事。
  九月了,一却都接踵而至,该得的是收获,然而,失去的是该失去的吗?那晚月光将一却照得分明,我终于还是不知道该收获什么。九月的夜晚好像本来就是为诗和灵准备的,而九月的我本就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伤感。那片淡淡的银辉,潋滟得水波似的,宁静而又温柔,打从晶蓝的夜空里落下来,落下来整个校园便迷茫在柔柔的银光里。
  我回头便看见你闪闪亮亮的眸子,只一瞬间,那些无边无际的月辉便全都隐于山间。原来,九月的眸光和月光一样,落过来,落过来整个我便迷茫在不经意的一瞥里。有人说,九月的夜有一张细密的网,网尽白昼的缤纷,让大地还原成没有色彩的世界。我想,这就如九月的眸光,耀尽我心中廉价的欢乐和忧伤。
  你本是爱寻梦的人。我,更迷信着梦,一心皈依古老的纯真。我们,像南南北北的两片云,不知何时才回聚在天心。说是幻想也好,说是性情也好,反正我的梦里有了你的点缀。我的梦呀在开满玫瑰的高山上,那里的梦庄严因为高山,甜美因为花朵;我的梦啊在你的眸光里飞翔……不说也罢,说起来,回让酣睡在地平线上的人,讪笑一生,也羡慕一生。可是我怕我会迷惘一生。我不知道,七月的彩虹八月的纯真是不是已经老去。展开在面前的是九月,九月,我检视,我只剩执着,陪着它轻金属般光亮的九月,小银铃般丁丁当当的九月,闪烁在你清亮的眸子前,只是她的背景却充满了玻璃落地般支离破碎的声音。漂在高空的两片云彩,一片往动,另一片便固执的往西。
  我现在才知道在九月我就已经将整个夏天和春天都收获了,手得毫无保留,外加一鸿自作的温柔。
  那晚,天地翻转,星星在我们脚下,大地在我们的头顶。星光照耀我破了的鞋底,我看见自己脚板的纹路延伸,一条条彼此交错,像极了曾经梦中通往盛夏的地图。大地轰隆隆的转动,我听见沉重的呼吸,在我的头顶,像是即将呼啸而来的伤痛。
  我转过头,便觉得你岁近在咫尺却朦胧遥远。我注视你深邃的眸子,你注视窗外遥远的山涧,几次凝视,我还是找不到传说中的光彩。
  九月如诗,月华如水,你依然美丽。
  有一个人说:九月,雨季已远扬,爽朗的明天在前面招展。可是,我为什么会说:九月,花季已远扬,而冷傲清美的野菊在天边招展,你该绽放迷人的笑靥啊如同天山的雪莲

九月的诗篇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九月的诗篇5: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出自唐代岑参的《送崔子还京》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赏析】 此诗与《热海行》作于同时,这个崔子是否就是崔侍御也很难说。全诗采用了诗家惯用的对照手法。前二句写崔子获归长安的喜悦,后二句写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这一喜一忧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恋乡心情。由于写喜用“扬鞭只共鸟争飞”,写苦用“雪里题诗泪满衣”,极为形象,渲染非常得力。为人所爱赏。

九月的诗篇6:四季诗_50字


  三月春雨润万物,
  六月阳光照大地。
  九月稻香飘天下,
  十月梅花满中原。
    六年级:jun756866957

九月的诗篇7: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蜀中九日登高》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一首诗。该诗抒发了诗人因佳节触景而引发的思亲之情。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42672.html

上一篇:我们一起做作业9篇
下一篇:做纸花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