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推荐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6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6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推荐 点击:

【www.xjwk.net--推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篇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努力的成长,才能长成大树,而大树经过了这番成长,需让小苗像自己这样茁壮成长。
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让我感受到:多读书,读好书,多读课外书。阅读一本好书,要认真读,并善于从书中吸取营养。
想想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有些同学却不好好学习,不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好好读书,只看漫画书。
不好的习惯会让一个败落;良好的习惯能让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
每一天,我们都应该读书,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很有意思,我们都帮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作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章的每一段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让我们小孩起码要被两百首古诗和五十古文。闲人不是正课的书,但是书中都含有自己表达的知识。如《彭公案》可以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水浒传》可以洗礼你的灵魂。
我认为除了这文科理科要好,体育也要好。所以不止三贯通,还要加上运动贯通。
诉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记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没有了书籍,人类将迷失了前进的目的;没了书籍,人类将保持着愚蠢无知的心态,让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我提倡“读好书,读圣贤书。”还要做到读书三个一,谓心到。眼到。口到。用书中的知识来取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栽培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篇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这篇文章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叙了苗苗与季羡林老爷爷的对话,在谈话中,苗苗和季羡林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举了自己的事例,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对新一代孩子成长的关爱。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与书结下了深情厚谊,并在不断的读书中提高自己,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当然,读书要有选择的读,读好书,做到“开卷有益”。在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的读,一定要认真读,反复读,读懂、读熟、读透,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之中。并讲究阅读的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每次读书,我都读好书,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自己喜欢的书。有一次,我写完了作业,百般无聊。于是,我便拿起三国演义看了起来,虽然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我还是那么喜欢读,百读不厌。我读呀读,也不知读了多长时间,还在读。我沉醉于罗贯中的作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读书之中……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抬头一看表,已是十点钟了。躺在床上,便呼呼大睡了。
我们就像一棵小树一样,羡慕大树的高大挺秀。其实,仔细想想,大树也是从小树成长到现在的,成长的过程是艰苦的,我们也要像大树一样,不断地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而营养就来源于——书。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书籍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篇五: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读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我很有感触。
第一,苗苗与季羡林爷爷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要写好作文,应该多看课外书,但是,看课外书不能耽误正课。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课文中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我都没有读。我要马上抓紧补上去。
第二,季爷爷教育我们不能偏科,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觉得季爷爷的三贯通非常好。我想,要做到这三贯通,是很难很难的,但是,我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季爷爷教育我们不但外语要学好,而且国语的古文、古诗也很重要。季爷爷说:“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我要努力加油,向“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进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小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学习!
【篇六: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篇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篇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应该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可以去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篇九: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的主要内容是:1999年8月21日,一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家作采访,开始,季羡林爷爷谈了一些他以前爱看闲书的故事,后来又谈了关于读书方面的经验和认识,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到季羡林爷爷的知识非常渊博,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还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又看过那么多课外书,他的学问真是太高深了,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有学问的学者。另外,从课文中我也了解到他小时候的记性是非常好的,竟然能把《水浒传》里108个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从访谈录中也得知,他非常擅长写文章,因为他了解写各类文章的方法,这都是得益于他爱看闲书的习惯,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要以他为榜样。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季羡林爷爷主张看闲书,原因是闲书看多了,各方面的知识就在脑子里日积月累,便能丰富起来,为以后写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著名文学家鲁讯先生也曾讲过,要想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要多看书。记得爸爸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写好作文绝对没有速成的方法,必须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课外书,还引用古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书中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必需要学好文化知识,不但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还要文理贯通,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技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书是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为勤是岸。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一定要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读书贵在坚持,切忌半途而废。只有这样,一棵小苗日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篇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篇十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们全班学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文章,那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是访谈,苗苗先和季羡林讨论了书,他们俩都喜欢看闲书。又讨论了写作文应该怎么写,要真实。还讨论了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还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学习的要求。从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这里面我最喜欢季羡林老爷爷,因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要求,他也很历害,对苗苗也有温柔的态度,他样样都好,我也要学习他多看书,了解书里的知识,我同时也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样我的成绩才会更好。我也一定要多读课外书,把作文写好,但必须要写真人真事,从课外书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在作文上,这样作文就会更加优美生动。
哎,我喜欢语文和数学,英语也很喜欢,但就是学不好。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季羡林爷爷的学习方法。现在我每次上完英语课马上到组长那去读英语书过关,然后回去再读几遍,把单词牢牢记在心里就好了。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些我都要学好,在三年级时有一次我看见一本书上讲了一些文理,当时不是很懂觉得很无聊便一直没有看。上课时,彭老师提了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历史人物,比如像《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季羡林爷爷能把里面的人物名字记得滚瓜烂熟。而我每次都答错,所以,我要去书店去买一些关于这些的书,好好读一读。
季羡林爷爷还说要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我准备每天背两首古诗,三篇古文。这样,我就样样精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季羡林爷爷的方法一定管用,这篇文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也要多读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的璀璨明珠。
【篇十二: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和古今贯通,还要多看课外书籍。
从本篇课文让我感受到,启发到了:每个人不免会有偏科的情况,但是要尽量避免,就像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一样,觉得数学太费脑筋,不喜欢数学。可是,我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我知道和明白了各科都要学好,要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博古通今,才可以适应现在这个多元素的社会,这个新的世纪,才能为祖国献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老爷爷教导的话。我会坚持学好每一门科目,为祖国献上一份力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二: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篇一:《窃读记》读后感550字】
《窃读记》我们五年级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这篇课文写的又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因为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小心翼翼而又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读书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所以我也想每天也是急匆匆地离开学校,赶到书店读书。可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好好地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呀!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学习上的富翁,所以我愿意成为学习上的亿万富翁!
【篇二:读《窃读记》有感600字】
今天,我们学了《窃读记》这一边文章,我觉得无比的羞愧,因为文中的,林海音到书店里去窃读,一直到说店里的日灯亮起来,林海音才把书依依不舍的放了回去。我从文中知道林海音是一个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根本不如林海音对书籍热爱的程度。我非常不喜欢读书。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两三本书让我自己在家读,让我静下心读,而且要用心去读。可是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呢,我就更没心思去读了,所以我一会儿把头伸向外面看看妈妈走没走,一会儿看看漫画书,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读那几本书,我就盼望妈妈赶快走,好让我看会电视啊!可是,天公不作美,妈妈还在家里。突然,我的救星——陶奶奶来了,她想让妈妈去帮她办点事。妈妈前脚刚出家门,我后脚就跟了出去,我看见妈妈走远了,过了一小会儿,我看见妈妈走很远很远了,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过了半个钟头妈妈还没有回来,我又继续看了起来,这时,妈妈的皮鞋声响起来了,我吓出一身冷汗,正当我想关电视时,我家的门开了,妈妈大踏步的走了进来,温柔的对我说:“我买的书好看吗?你现在看了多少页了?”我吞吞吐吐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从你走后的这一段时间,我就一直在那看电视,所以,我一页也没看。”妈妈又对我说“没事女儿,只要你现在用心去看,我也不会骂你呢!”
我从《窃读记》中学到了,我们应该多读书,我们应该学习林海音那种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篇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章的每一段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课文讲的是季羡林爷爷与苗苗的对话。主要说了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让我们小孩起码要被两百首古诗和五十古文。闲人不是正课的书,但是书中都含有自己表达的知识。如《彭公案》可以教你成为一个正直的官员;《水浒传》可以洗礼你的灵魂。
我认为除了这文科理科要好,体育也要好。所以不止三贯通,还要加上运动贯通。
诉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记哺育的是灵魂与精神。没有了书籍,人类将迷失了前进的目的;没了书籍,人类将保持着愚蠢无知的心态,让其它动物欺负。排挤,甚至灭绝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我提倡“读好书,读圣贤书。”还要做到读书三个一,谓心到。眼到。口到。用书中的知识来取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栽培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篇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篇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希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不过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篇六: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400字】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生动地把作者爱读书的表现写了下,使我每天都恋恋不忘,连上数学课时也经常因为想这篇文章而被受皮肉之苦。
这篇文章,把作者的爱读书,喜欢读书的表现生动的描写了下来,而且文章中作者把他向读者问的问题回答了,做这些的答案令我大吃一斤,我以为作者肯定会选择笔记本电脑,在他的船上上网,还可以聊天,我万万没有想到作者会选择一本书,还会在船里一遍又一遍的读那本书,甚至会背诵,但作者却有“温故而知新”的想法。
作者的读书方法也让我佩服,我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成了:熟读课文,续写故事,理解内容,了解作者。
作者把书看做自己温暖的家和互相学习,互相指点的同学。这样的比喻是多么的亲切,可想而知,作者对书的感情有多么的浓厚啊!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读书,就一定要把文章的内容弄清楚,还要把作者读书方法进行运用!
【篇七:走遍天下书为侣读后感700字】
如果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些可口的零食,一只小宠物,一个百音盒……
如果有人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书。”书?我似乎听到有人反驳,有人取笑了!“真可笑!竟然选择一本书,有什么好?书很枯燥的!”“你应该选择一只小宠物!”“都没东西吃,看你还乐在哪里?”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我微微一笑,心想:读书乐趣可多了。读一本好书,就是穿越时空,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翻开一本《安徒生童话》,就像是让你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有着惊险刺激的场面,有着幸福美满的场面,有着……。总之,一个个都是身临其境。有的时候,我会为着悲惨的情节而流泪,然而我也会为坏蛋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大快人心。读书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的情感,使我时不时地情绪化,给了我丰富的感情。你难道不想试一试吗?
读书的分数高。在写作时,会用许多的谚语、名句、成语,不是能为自己的作文添加许多语言美,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自然老师批阅起来,也会连连点头觉得好而为此打了高分,这样自己成绩就高了。这样的好词佳句哪里来,还不是读书时摘下的,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所以我也有读书时用笔摘录的好习惯。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因为有了书,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多么的有意义,他会成为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八:《我的长生果》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我的长生果》,学习这篇文章后使我受益匪浅。
文章主要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之情。作者最早的读物是一种叫香烟人的纸片,正面印画,反面印字,过后作者又看到连环画、大部头小说。她天天如饥似渴的读书,积累了许多知识,使她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文章通过两件事写出了书对她的好处,在写作文时她不像别人一样千篇一律,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写作文。通过写作文作者也悟出了两条道理:一,作文要构思别出心裁,落笔时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行。二,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也是离不开借鉴与模仿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认识到了书的重要性,于是就有空便读些书丰富我的知识。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一次快乐的往事,我平时积累的这些词语一下子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写起,以马路上的喧哗声和过节的喜庆气氛反映出了我们一家人的开心、快乐。写着写着我就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将平时积累下来的描写快乐的词句恰当的运用在了文章里,使文章更加突出了欢快和喜庆。这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我喜欢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要攀登知识的高峰,向顶峰发起冲击,争取更上一层楼。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三: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我的内心非常焦急。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
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喜欢苏东坡的这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直认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类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个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许我就能按图索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
当一个人要寻找这些东西时,他不可能背弃他所处的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他必须从中寻求帮助,寻求答案。回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儒家的思想“忠君爱国”,杀身成“仁”,君和国是最终信仰寄托所在吗?如果是,屈原就不会投江而亡了。“仁”是吗?可能是吧,但这个仁太难取了,为了坚持信仰就要舍弃生命,这个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讲究“无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们去辨明世间真理。如果我追随道家,我就无需向这个世界索求意义和价值了。释家已出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说来我的一切追寻,只是庸人自扰。
【篇三: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作文】
重新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昔日读此书的激动已经不再,留下的是一种激情的灰烬。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不过说回来,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刘小枫这部《拯救与逍遥》就是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现代性批判问题。在读《诗化哲学》的时候,就能看到刘小枫通过梳理浪漫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所展开的批判,这个立场有别于八十年代启蒙哲学的氛围。
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在深入西方思想传统的同时,扬弃了浪漫主义哲学立场。刘小枫在展开对中国浪漫主义传统批判之前,首先树立了一个传统靶子——儒家传统。将儒家传统视作世俗哲学,并对其进行人性论的批判,这自然就是浪漫主义叙事的开端。当然,这种中国思想的叙事,是通过一个引言,即诗人与死亡展开的。
在《诗化哲学》中,刘小枫提出了二十世纪是残酷的世纪,是诗人自杀最多的时代,也是人性败坏的时代。那么,背后就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现代性扼杀人的灵性,诗人不得不选择死亡。这个命题,让刘小枫找到了中国思想的叙事起点。屈原死于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彷徨,是浪漫对于政治现实的否定,或者人性对于兽性的反问?诗歌传统确实存在浪漫主义倾向,刘小枫将其作为对于现实政治的否定,则未免过分用拔高中国诗歌传统的嫌疑,或者用德国浪漫主义置换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浪漫因素。当然,刘小枫这种置换是隐藏在其叙事之中,这种通过浪漫主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其实与德国浪漫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拒绝,是同一种思维的产物。
当然,这种浪漫主义被追溯为屈原天问、庄禅的逃逸、曹雪芹的红楼说梦,鲁迅的冷眼观世,总之又是粗线条地将中国浪漫主义拉了出来。但是,刘小枫并未如《诗化哲学》停止于此,而是将中国浪漫主义与西方神学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应该是类似于釜底抽薪。本来以为刘小枫不过是做了一个中国版的《诗化哲学》,结果却是通过神学对浪漫主义的否定。这让八十年代美学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或者刘小枫所说的“四五”一代人惊愕不已。
我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了刘小枫并非是简单追求神学,而是回到了《诗化哲学》中存在性的追问,在有限与无限的追问之中,他开始了个体与上帝之思。人终免不了一死,哪怕是诗人或者艺术,都会因为时间而腐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朽?存在主义只是暗示了存在,并没有真正回答。刘小枫的追问,必将回到上帝的永恒。上帝的救赎,让刘小枫找到了新的超越维度,超越理性(儒家)的世俗,超越诗化哲学的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不朽,人只有认知上帝,才能与上帝永恒。这种追问,导致他对于中国浪漫主义或者德国浪漫主义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中,他走向了神学。
有些人曾经说刘小枫是二道贩子,不断跳槽者,却不曾被他这种存在主义的追问所困扰。究竟在我们当下的亲在后,是否存在永恒的不朽,这才是他不断追求的真理所在。就像下一本书《走向十字架的真理》所暗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存在。在不断追求过程中,他拣尽寒枝不肯栖!
【篇四: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1988年出版以来,在思想界一直很有影响。我也是一直想看,直到现在才如愿。距刘的写作已经19年了。主要感想如下: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巴托罗缪之夜”呢?平心而论,基督教的自恰性高于儒道,类似于佛教,但是中国古代的士人往往出入三家,论及思想,不一定就低于基督徒。
在刘看来,中国诗人不敢面对现实,事情来临时只能往庄禅境界里逃避,中国诗人的心“凉”了。那么西方不凉的心又温暖过谁呢?勇于“迈回苦难的深渊”的又是谁呢?就说刘指斥的陶,他不肯为官,宁肯自耕自食乃至乞讨,不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吗?如果基督教能成立,人人信仰,那么天下自然人人如手足,其乐融融。可是如果人人都像刘所说的“逃避”到庄禅境界中,社会不也同样没有动乱吗?自始至终,刘都没有看到一个圆融的中国精神。就全文而言,刘没有提到坚韧的司马迁,没有提到旷达的苏轼,连敢于杀身成仁的谭嗣同都没提,就是提到的诸人,也经过了剪裁,这样的比较意义何在呢?作者指出庄禅境界认为“世界的恐怖、颠倒、无情、荒唐本身就是美”,这就令人费解,既然这些就是美,那么庄禅境界是在逃避什么呢?作者将陶渊明厌恶的尔虞我诈的官场和陶渊明热爱的自然生活完全等同,这恐怕就是从上帝眼光看出来的独特视角。
就是论及佛教,刘也不提天台、华严、唯识诸宗,而仅仅拈出“狂禅”之风进行批驳。禅宗一开始就是宣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作者将禅宗的话头视为实语,是不是有一点笨呢?历史上的确存在不依戒律的狂僧,但是将他们视为僧徒的全部,再由此指代禅宗和整个佛教,恐怕并不合适。作为佛教一宗的禅宗,再狂也应该遵守佛教的根本戒律,不守戒的,是违背佛祖“以戒为师”的遗训,可是连佛祖的遗训都不遵守的,能称为佛教徒吗?就像一个不信仰基督的人,能称为基督徒吗?
在第四章中,刘对鲁迅的解读又陷入误读之中,他以特有的排比反问句,推出鲁迅是“无情”、“冷酷”的,而根本不用讨论鲁迅无情、冷酷是对谁,因为从刘的观点,目标的正确不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无论如何,温情是正确的,无情是错误的。可是,十亿基督徒,人人都能爱世人吗?如果不能,只成天弹一些爱世人的老调,请问谁又是真的冷酷呢?
刘在全文中,偏颇不止一处,当然,这也完全能理解,毕竟当时作者十分年轻。但是对最近以来的刘的“基督教转向”,我还是不以为然。作为宗教,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给人们带来温暖的话,那么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说的天花乱坠,那和宋明理学家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对基督教没任何反感,但对一些夸夸其谈的基督徒深为厌恶。如果你能给世人带来幸福的话,希望不是仅仅口头上。
诗曰:
西海火柱东海鞭苏堤杨柳亦等闲
不信他乡风光好枯吟秋风又一年
【篇五:《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刘小枫出完此书不久就去巴塞尔大学读神学,并且不同间出版社对此书的再版。但禁不住读者的呼声,刘终于还是重新修订之后,带给读者一本新的《拯救与逍遥》。不过具说内在的根本思想没有改变,而是去除了一些不成熟的话语,加进一些新的思考。而我读的正是新版的《拯救与逍遥》。
仅仅是修订版前言一本,就让人感觉到刘小枫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刘高中就接触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响深入于俄国和欧洲的古典小说中思考人生。而他所讲的这一句话更是令人惊叹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锐、海德格尔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让我感动、维特根斯坦给我明晰。忘记我刚看这句话时是只知道有个海德格尔,或者最多加上维特根斯坦,而且还仅仅是听过名字,根本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等到更深入的看这本书时,接触到了更多从没见过的人物,如荷尔德林、卡夫卡、加缪、萨特等,更加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博览群书,并且视角独特。当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术语,令毫无人文基础的我看得异常吃力,常常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思想混乱。甚至有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得出来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只能自娱自乐一番。
《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
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
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陀斯妥耶夫斯基主张爱非常无法消除恶,但仍要与恶抗争,以爱抗恶,返回恶的深渊。而曹雪芹以情为新人进入到石头的世界,却最终遭遇失败,不得已只能走出劫难的世界。)
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介绍了经证明而得来的本体论、宇宙论的上帝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个上帝无力解释自然法则下存在的恶。并且令人看到以卡拉马佐夫中主人公伊凡所提出的“小孩子的眼泪”对本体论乃至圣经中的上帝、原罪论的质疑。)凭什么无辜的孩子要遭遇如此的不幸?上帝永恒的计划就可以牺牲无辜的孩子吗?对这样的质疑和诘难,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似乎也无可奈何。他无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以“如果上帝不存在”这样的命题,令人看到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的虚无及荒诞。在充满苦难和恶的世界上,在充满绝望的思想里,绝有基督神圣受苦的爱能给人于希望。作者以鲁迅的思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做了对比。阐述了鲁迅的思想本质是以恶抗恶,借助恶的力量来达到维持生命自然力的更新。以恶抗恶最终只会走向没有路口的道路,在希望中走向了绝望。)
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本章脱离中西方对比的途径,详细阐述了现代西方的虚无主义,荒诞主义的思想,并对此予以批判。作者以基督思想的立场认为只能以基督的受苦与神圣的爱,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时茅塞盾开,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深受冲击,有时感动不已。简单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首先想到的是寻找人生终极意义的必要。作者通过绪论中诗人的自杀的描述令人看到那些常常思考自己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诗人。尽管许多人走上了不归路,但起码他们在思考、寻找、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幸的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终极意义。可惜如今的无神论、进化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很大一部分国人走向了实质意义上的虚无和荒诞。虚无和荒诞带来的就是人生是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没有真正的上帝,没有绝对的道德和善良。为此许多人干脆不再理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走向了“今遭有酒今遭醉”,走向了利己损人主义,走向了及时行乐,潇洒过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对儒释道比以前多了一些了解,并且看到了儒释道在现实中的局限性,仅管书中的观点可能不够全面,而我个人的理解更是肤浅。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恶的反应上。儒家走的是历史王道的路线,也相当于历史理性主义。在历世历朝的历程中,一切以君王政治为基础,人就是为了国家服务,为了君王服务。而对于现实中出现的恶与苦难,也只能为历史王道的传大让路。佛家主要以万事皆空为念,参禅打坐,涅盘重生,清净的佛门以外,苦难、眼泪都不能全然顾及了。道家的逍遥思想也是如此。就算你躲在桃花源里怡然自得,无欲无求,但世界上的苦难依然存在,这样的举动只能像躲在沙子里面的驼鸟,无视存在的问题。佛教以前给我的印象很不好,但发现其实印度佛教的精神还是不错的,悲天怜人,救苦救难。只是发展成中国的禅宗却讲究随性,处处为佛,“平常心是道”。大慈悲行动变成了由人的“本来面目”取代,宗教价值被大大削除了。
第三,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当理性得到了完全的、甚至超越的解放之后,神圣的上帝便被人放置在一边了。当理性完全取代了上帝,人类自己便变身成为上帝。《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便是在理性逻辑的推理下杀害了无辜的放贷的老太婆。他的理性逻辑是:放债取代的老太婆是社会上的寄生虫,对社会毫无价值可言。而他可能是拿破仑式的人物,拿破仑可以在千万人的血泊中建立自己的功勋地位,并且被人称为英雄。他的理性将无用的人定义为虱子,他杀害老太婆只是捏死一只无用的虱子,并她的钱用来造福人类,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他的理性似乎是正确的,但他其实无权将别人的生命放到自己的逻辑计算之中。理性取代上帝之后,人们便以理性为武器,互相攻击,正义常常只是理性用来杀人的借口。
第四,一味强调本体论上帝,强调上帝的证明,所面临“孩子的眼泪”的挑战。今日的基督教传福音的时候,常常过度利用上帝的自然启示,一味的想用理性将上帝证明出来。如本论论、目的论、宇宙论等方法,似乎可以顺理成章的证明出上帝。但是“孩子的眼泪”确实给本论论的上帝带来很在的挑战。创造天地的上帝创造出来的自然法则,但在这个法则下受到各样苦难、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的无辜的孩子的眼泪,由谁来承担,谁来负责呢?或许人们会说,他们将来会得到更大的幸福和报偿。但是幸福和报偿能够抵消当时的痛苦吗?有人说根据原罪论,孩子们也有罪性,就算受到痛苦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辜的孩子,还对世界茫然的孩子,为什么要背负原罪呢?上帝的刑罚真的可以加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吗?上帝所造的自然法则使孩子受到伤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卡拉马佐夫》中伊凡的诘问非常有力度。“我不愿接受最高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价值还抵不上一个受苦孩子的眼泪……所以抵不上,就因为他的眼泪无法补偿。……和谐被估价得太高了,我了不起这样多的钱来购买入场券……”。
但是伊凡所质疑的只能是理性的上帝,本论论的上帝,他将这个上帝和圣经中的上帝替换了。虽然这个质疑对我的冲击也很大,我一度也无法理解苦难的意义,就算现在也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约伯受苦使他的孩子们都死掉了?就算最后约伯得到更大的报偿,但那么他的孩子们的牺牲谁来承担呢?还有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们的眼泪和痛苦,谁来给他们安慰呢?确实很难想明白的问题。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很为难。他笔下的伊凡似乎无法战胜,以至于《卡拉马佐夫》的另一主人公——伊凡的弟弟阿廖沙——面对这样的诘问也无可奈何。但陀氏让我们回到基督的爱里面寻找答案。那就是虽然无法解释苦难,但只要看到神圣的上帝亲自进入时空之中,以无罪圣洁的身躯被钉在十字架上,亲身经历世人的苦难,那么似乎能让人得到安慰和盼望。上帝创造了世界,给人以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经人的滥用产生了恶,产生了苦难。上帝无法消除世上的苦难,因此他亲自经历苦难,用神圣受苦的爱来与无辜的人们一同面对苦难。
以恶抗恶是没有出路的,虚无与荒诞更是没有意义和价值,唯有以爱抗恶,以基督受苦的爱去面对恶。这让我想起了《火影忍者》中的一幕:佩恩为了消除战争的痛苦,不惜以暴制暴,以痛苦压制痛苦。他的观点是世人都是充满仇恨的,都是弱肉强食的,唯有以更加强大的力量来压制仇恨,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这是典型的以恶抗恶的思想,是佩恩的理性所思考得来的。但他同样忽略了个人生命的牺牲并不是他可以决定的,他无权制造痛苦,虽然他的目标是要压制痛苦。当佩恩问鸣人如何面对仇恨时,鸣人说他会努力的忘记仇恨,努力的以牺牲的精神,去面对仇恨。这个观点和以基督受苦的精神去面对恶的思想很接近。
似乎对一本书的感想和评价往往要提出批判的意见。但如果一个水平及其低下的读者去看一本泰斗级的作者的书时,心想还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网上似乎很多人说刘小枫的思想混乱,逻辑能力一般。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书中很多章节令人看了摸不着边,没有很好的衔接上,不过可能还是由于我阅读能力低下,没有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过如果每节能加个小标题就好了,那样看下去就会轻松很多。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或许看书的过程常常也如这一句话所体现的,看完一本书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不知道”,更多的迷茫。不管如何,人应当低下理性高昂的头,离开独自逍遥的自我,放弃虚无和荒诞的思想。基督徒同样也不能只单单的将自己圈在教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思想世界的恶和苦难,效法基督的悲天悯人,效法基督的降卑受苦,以更多的爱心、关怀、同情、怜悯、帮助,进入到社会中去,以爱抗恶。
【篇六:《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这是一部有关于哲学类的书,其实我很少会读这种类型的书,毕竟哲学是比较难懂的,一般都看不懂内,但这本书确是挺吸引人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小枫,他生于1956年,是四川重庆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刘小枫出完此书不久就去巴塞尔大学读神学,并且不同间出版社对此书的再版。但禁不住读者的呼声,刘终于还是重新修订之后,带给读者一本新的《拯救与逍遥》。不过具说内在的根本思想没有改变,而是去除了一些不成熟的话语,加进一些新的思考。而我读的正是新版的《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包括:
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
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
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陀斯妥耶夫斯基主张爱非常无法消除恶,但仍要与恶抗争,以爱抗恶,返回恶的深渊。而曹雪芹以情为新人进入到石头的世界,却最终遭遇失败,不得已只能走出劫难的世界。)
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介绍了经证明而得来的本体论、宇宙论的上帝所面临的危机,因为这个上帝无力解释自然法则下存在的恶。并且令人看到以卡拉马佐夫中主人公伊凡所提出的“小孩子的眼泪”对本体论乃至圣经中的上帝、原罪论的质疑。)凭什么无辜的孩子要遭遇如此的不幸?上帝永恒的计划就可以牺牲无辜的孩子吗?对这样的质疑和诘难,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似乎也无可奈何。他无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以“如果上帝不存在”这样的命题,令人看到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的虚无及荒诞。在充满苦难和恶的世界上,在充满绝望的思想里,绝有基督神圣受苦的爱能给人于希望。作者以鲁迅的思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做了对比。阐述了鲁迅的思想本质是以恶抗恶,借助恶的力量来达到维持生命自然力的更新。以恶抗恶最终只会走向没有路口的道路,在希望中走向了绝望。)
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本章脱离中西方对比的途径,详细阐述了现代西方的虚无主义,荒诞主义的思想,并对此予以批判。作者以基督思想的立场认为只能以基督的受苦与神圣的爱,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或许看书的过程常常也如这一句话所体现的,看完一本书发现自己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不知道”,更多的迷茫。不管如何,人应当低下理性高昂的头,离开独自逍遥的自我,放弃虚无和荒诞的思想。基督徒同样也不能只单单的将自己圈在教会的范围之内,而是要更多的思想世界的恶和苦难,效法基督的悲天悯人,效法基督的降卑受苦,以更多的爱心、关怀、同情、怜悯、帮助,进入到社会中去,以爱抗恶。
似乎对一本书的感想和评价往往要提出批判的意见。但如果一个水平及其低下的读者去看一本泰斗级的作者的书时,心想还是以学习和吸收为主。网上似乎很多人说刘小枫的思想混乱,逻辑能力一般。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书中很多章节令人看了摸不着边,没有很好的衔接上,不过可能还是由于我阅读能力低下,没有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过如果每节能加个小标题就好了,那样看下去就会轻松很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四: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篇一:《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有机会读了姜汝祥先生的《请给我结果》一书,感触良多,使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工作思维方式。它告诉了我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的道理。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同时让我明白对结果负责,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 “为什么无数的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却只有少数人成功”?“为什么无数的公司都拥有伟大的构想,却只有少数的公司获得持续”?在书中姜汝祥通过大量的案例,故事围绕一个“结果”。
回答了这个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我们要从心态,行动上,责任上,失败中获得一种“结果力”。面对结果,付出行动。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借口,在这条路上也许会面临险阻,会遭遇种种困难……会等待若干次失败的考验。但这都算什么呢?没有结果的努力是没用的,哪怕是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用结果的强。
完美的结果是永远长期努力的结果,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那么一定会看见风雨过后的彩虹!
【篇二:请给我结果读后感600字】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确实是好书。通俗易懂又深刻。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生命动力课堂中学到的,在教练口中听到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和道理在书中都有写到,在课堂上都有涉及,融会贯通。感觉好象是一种心态,生活的心态,管理的心态,做事业的心态。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浓缩,浓缩就是精华。值得回味百遍。
思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是的,这句话将的太好了。一只在海里失去方向的船,结果肯定是被暴风雨吞噬,一个没有结果的人生,终将郁郁而终。想想以前的自己和周围的人,遇到一个问题,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放水,走后门。慢慢的养成了一种习惯。但是问题还是问题,还在那里,心里是舒服了,欺骗自己了。但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问题还在那里,不解决,它还是个问题,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不用谈进步。自己没进步,进步的是忽悠自己的技术,自己忽悠自己不够,有时候还请别人帮忙忽悠。说来说去,大多数人都活在一个忽悠的世界里。成功的人,是那些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负责任,那对别人或对问题负责任是天方夜谈。那是大忽悠。使我们痛苦的,必使我们强大。就如生命动力课程,这个过程让我感到不舒服,越来越不舒服有时候甚至想逃跑。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面对并解决这些不舒服后,那感觉就不是舒服了,是爽!一种超脱自我的自信,其实我是能办到的,其实我是有能力的,其实我可以这样活,而不是听天由命。慢慢的,我似乎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愿意向任何难度挑战的习惯。喜欢挑战会上瘾的,当你拿到结果属于自己的那份感觉也是会上瘾的。所以会愿意要更多的结果。而不是面对问题时继续忽悠自己或跟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自己都跟自己说不行,又有谁会认为你会行呢?所以,“想”是没有结果的,“行动”是通向成果的唯一途径,“投入”,“耐心”,“永不言败”是达到成果最有效的素质。做到这些,离成果就不远了。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觉得最实用的是:
执行方针: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执行关键: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篇三: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作文】
单位发了一本书,来自于锡恩公司的总经理姜汝祥先生的《请给我结果》,全篇用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事例阐述了他所要表达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曾经被许多人忽视,甚至抛弃,在很多人的脑海里,“结果未必重要”,“只要努力就行”,“结果如何,与我无关”等等,但,这一切,在这本书里被彻底颠覆。
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这是这本书非常鲜明的一个观点,在多少企业,有多少这样的员工,他们只是在混日子,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对企业有何作用,觉得自己不过是企业的一个棋子,只要每天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得过且过,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一架飞机,有任何一个地方螺丝松掉,这架飞机就将失事,同样,一个企业,如果有这样的员工存在,企业也迟早会受到影响,员工们以为每天按时下班,把工作做完就行,却不知道,企业要他们工作,并不仅仅是要他们完成任务,而是要创造价值。
每个亏损的企业,必然有许多剥削企业的员工,这话听起来很恐怖,让人很寒心,但的确如此,员工们对企业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只是一天天地机械工作,企业提供给员工广阔的平台,员工却仅仅是低效率地完成着,根本达不到企业要求创造价值的结果,这样的员工不是在剥削企业,那是在干什么。
每个人都想拥有回报,却不知道,回报的前提是付出,没有付出哪有回报,而一个优秀的企业,自然会因为你所创造的价值给与一定的回报,而关键问题是,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份回报是由自己的付出换来的,如果付出少,回报也会少,所以,一定要给企业一个美好的结果,创造良好的价值,这样,我们才可拥有相应的回报。
这仅仅是书中主要的一个观点,他也使我认识到,在企业,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尽管你在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了无数的苦劳,但如果没有达到企业想要的结果要求,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市场经济本身就很残酷,优胜劣汰是规律,没有一个企业会因为你劳苦而给予优惠,他们只会给那些功高的人赋予价值,写到这,我有了一种深深的紧迫感,如今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创造价值,给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一个好结果,从而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价值,最后,给自己也是一个好结果。
关键问题是,有多少结果可以重来,每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创造很大价值,甚至办砸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安慰自己,算了算了,反正努力了,结果如此,我也不想这样,肯定是别的原因造成的,这样的自我安慰在现代优秀企业可以说一点用也没有,甚至会断送自己前程,没有结果可以重来,唯有做事情之前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努力,为的就是那个结果。
当然,失败肯定有,书中也说,要不怕失败,敢于失败,失败是为了下次成功,有这样的心态,失败也没有关系,最怕的就是有了失败不总结,痛而不快乐,而且并不想到结果,那么下次还是失败,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安慰,没有结果,没有目标,当然结果也荡然无存。
停滞不前、一张报一杯茶的办公室时代已经结束,如今,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那个结果,也就是企业价值的提高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不做剥削企业的员工,做创造结果的员工,用结果心态指导行动,用行动创造结果,不怕失败,锁定责任,这样的员工,打造的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给予员工的,不只是价值的实现,更加是美好生活的开创。
这样的生活,难道我们不想拥有吗?如果想,还等什么,行动起来吧,前面是一片美好的阳光,为了那片阳光,努力奋斗吧,因为,结果就在远方,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对着灿烂的阳光说上一句:请给我结果。
【篇四:《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这个季度有机会拜读了号称“中国执行第一人”的姜汝祥博士的《请给我结果》这本书,感触良多。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本身,真是受益非浅。
人的一生就像是海上的一叶扁舟,途中会遇到大风大浪,这时你是退缩还是迎面而上?这决定了你人生的结果——会不会到达彼岸。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做。你怎么做,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不要任务,要结果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都会有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这就决定了你在工作当中的位置。举个简单的例子:老板要你做一项调查,你或许会听到老板的命令,按部就班的做调查,完成任务;又或许你只会用通信工具了解情况看是否值得自己去一趟,不然或许白跑一趟,无功而返,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当然你或许会调查了老板交给的任务,你会通过其它渠道了解老板做这项调查的目的,让自己明白这次任务老板所要的结果。公司要给客户提供结果,在公司,就意味着你每天要用结果来交换自己的工资,也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在工作中或许都会有上面第一种、第二种人的影子,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
我们在工作中,我们会想只要完成任务,恪尽职守就会领到工资,这就是工作,其实,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看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愚笨,我们要给上司结果,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完成工作,我们要对我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负责。
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心态决定行动”,至理名言。作为员工应该有员工的心态,更白一点讲应该具备职业素质。企业用我是因为我物有所值,我凭借创造的结果,从老板那里换回我生活的所需,企业靠大家创造的结果聚沙成塔,塔大了才能更好的避风挡雨。心态对了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反则将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企业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倒霉,你也会时时困在苦恼中,不是埋怨领导的不对,就是比较同事间的贡献与所得。这注定是条死胡同,如果不掉头必亡无疑。
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0·1永远大于0。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动,用行动来修正我们的结果。让他尽量完美。不要犹豫,立即行动,速度制胜。行动就会有收获,行动就会有结果,但快速的行动,更能保证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有时候也要“先开枪,后瞄准”,不要当瞄准后,而错过了射击的目标。
社会是公平的,公司招聘你,不是让你来消磨时间,以为人在岗位就会领到工资,而是要你给你的主管、老板一个满意的结果,所以一定要付出努力、积极行动。工作中,要想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要积极行动。在这条路上,也许你会面临险阻,你会磕磕碰碰,你会等待若干次甚至上百次、上千次失败的考验,但这都算什么呢?只要你坚守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会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
如何从失败中获得成功?
“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有了点学历、有了点经验,就对一些平常的事不屑一顾了。大有非大事难以显英雄本色的样子。海尔的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干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世界上的事情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才可能换来成功。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湿鞋”后是勇敢的面对;还是一味的沮丧,认为自己不行,永远摆脱不了“湿鞋”的阴影,从此以后做事小心翼翼,不思进取?显然每人至少在自己的心里不想做后者吧,那就打倒失败,付出行动,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当我们期盼成功到来时,我们要学会面对失败。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获得成功,那就先拥抱失败吧。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但是事实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人不可能不失败,失败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要有能够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能力。爱迪生为了寻找灯丝,实验了数千种材料都失败了。但他还是满怀信心的说:“我知道了,有数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拿出勇气,善待失败,为了成功,决不放弃。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
最后用《请给我结果》书中的48字执行真经来结束: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决心第一,成败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结果第一,理由第二。你相信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就请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对自己大声喊:请给我结果,我要改变任人摆布的人生。
【篇五: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一书清楚地阐释了:没有强大的职业化员工,就没有强大的企业。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所以如果你要造就一个强大的公司,那么请你先学会打造强大的员工!
所以作为企业,首先应该让员工知道,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员工要为企业创造结果(价值)。如果员工不提供结果,无论他有多爱企业、多辛苦,企业都会因为没有结果而破产。其次企业如果不淘汰那些不提供结果的员工,反过来对那些优秀员工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有什么样的思路,就决定了企业什么样的出路。员工有什么样的思路,就决定了不同员工的不同出路。员工首先应该明确“我是谁”和“我应该是谁”的问题,这样员工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思路。当员工进入公司,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中,每天都要用结果来交换自己的工资,也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怎样,与其他人无关,只在于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或合格的管理者,在于他是不是真正的对企业、对自己有价值。
行动决定结果。行动不一不定有结果,但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有结果。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0·1永远大于0。决定要做一件事情,在行动前,不是考虑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而是下定决心、即使失败也要行动。员工应该懂得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执行,因为我们没有结果。
当我们在做自己的工作时,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一项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不是只把工作做完就行了而是应该想到可以给公司提供怎样的结果来换取工资。我们应该对自己付起百分百的责任,充分对工作负责使自己能够提供一个好的结果。但凡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对结果负责任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首先应该对结果定义,之后用结果思维的方法设定好每个节点(每个时间段的目标)的控制,拿出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的坚定信念去达到或超越我们预期地结果。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在公司和社会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作出结果。
没有结果的努力,是无用功;没有结果,意味着我们将回到起点,一切从零开始——我们靠结果生存!
【篇六: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读完姜汝祥先生作的《请给我结果》心中难以平静,这本书改变了我对问题一贯的看法。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本身,真是受益非浅。完成任务≠结果,“做不做,态度问;做好做坏,能力问题。”这是我们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去完成任务时的心态。
我们认为只要我去做了,我就没有责任了。自己最少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完成任务的本身只是一个过程,而我们要的是结果。我们必须要把完成任务和得到结果区分开来。不能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想法。要知道上级把任务交给你,他不是要看你如何去做的,他要的只是你完成的结果。如果你得不到结果,你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为你的无能来辩解。只要结果,不要借口。认准结果,努力前进,就一定能得到它。心态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结果心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结果心态要我们,不要把眼光停留在结果上,不要把心态局限在公司给你的回报上,这样不能够帮你改变现状。要把眼光放在创造结果上,要把心态放在如何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上。
有了这种心态命运就从此掌握在自己手中。结果心态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因为在面对结果时,我们需要一个“一定要实现”的决心。为了结果我们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永不放弃。我们一定要见到风雨过后的彩虹。只有行动才能出结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结果来自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是没结果的。无论你如何思考,无论你思考了什么,也不论你思考的水平有多高,都不能通过思考获得结果。结果永远只能从行动中获得,不可能是通过思考获得。执行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想要结果,先要行动。坐着不动,永远也赚不到钱。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0·1永远大于0。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动,用行动来修正我们的结果。让他尽量完美。不要犹豫,立即行动,速度制胜!行动就会有收获,行动就会有结果,但快速的行动,更能保证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先开枪,后瞄准”不要当瞄准后,而错过了射击的目标。“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有了点学历、有了点经验,就对一些平常的事不屑一顾了。大有非大事难以显英雄本色的样子。海尔的张瑞敏曾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干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界上的事情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才可能换来成功。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当我们期盼成功到来时,我们要学会面对失败。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获得成功,那就先拥抱失败吧。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但是事实上,没有永远的成功,人不可能不失败,失败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要有能够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能力。
爱迪生为了寻找灯丝,实验了数千种材料都失败了。但他还是满怀信心的说:“我知道了,有数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拿出勇气,善待失败,为了成功,决不放弃。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来吗?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努力过后,结果就在前方!……
【篇七:请给我结果读后感1000字】
曾经一直以为,任何事只要自己尽力、竭尽全力去做了,不管结果如何都不那么重要了。自己都会拍着胸膛面无愧色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我无悔。”读完《请给我结果》一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当初的想法被书中的一个又一个哲理与事例“无情”地颠覆。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成功的团队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只求结果的团队。
为什么团队中有智慧的人那么多,却只有少数的人获得成功。《请给我结果》一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思路决定出路,结果决定人生!多么精辟的一句话。企业、个人有怎样的思路,就有怎样的出路。管理者提出战略,而员工所能提供的结果就决定了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也就决定了员工的生存状态。当员工因无法为企业提供结果而被领导批评、炒鱿鱼时,他或许会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熬劳。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心态势必会被企业淘汰,被社会淘汰。
《请给我结果》一书,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一: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从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人同时在沙漠中行走,口干舌燥,这时他们前方出现了半杯水。甲说:“哇塞,竟然还有半杯水,好好啊!”乙说:上帝啊,怎么可以这样,只有半杯水,我肯定死定了。”相信故事的结局大家已经猜到了。没错,正是对待事物不同的心态造就了甲乙两人不同的结局,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二: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决定人生。
只有想法远远不够,但没有想法却又万万不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没有结果。任何企业、个人都是依靠着结果生存。没有结果,就意味着企业要破产;没有结果,就意味着个人要被企业辞退。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结果从哪里来?从企业每个员工的行动中来。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面临这样的处境: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却又毫无头绪,左右徘徊,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下手。暂且逃避或者是只是思索都无济于事,它只能让你一直停留在原点。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出结果,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行动。正如书中所说,要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一个一个来,不慌不忙,这样不仅会有结果,而且更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必将大大促成我们非凡的人生。
三:没有假如,只有必须。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给自己灌输一种“必须要”、“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能给自己留有任何退路。因为你一旦留了退路,你也就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借口。这种做法,在团队合作,尤其是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是万万不能被接受的,所以,一定要,必须要,给自己施压,从而给自己动力。
四: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一个差的结果比没有结果强,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任何一个有上进心、追求完美的人都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得完美些,再完美些,更完美些,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而影响了事情的进程,就得不偿失了。事出有因,时间不允许时我们就只能舍完美而求速度了,一直没有结果时就只能要这个差些的结果了。或许做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总比没有人去做好些,毕竟0。1好过0,毕竟是有进步有提升的。当然在能够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得做得细致些完美些,这样既保证了速度也做到了完美;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力求使那个差的结果变好点。当我们一旦锁定目标,就不要再做过多犹豫,要立即行动起来,要记住“速度制胜”。
五:锁定责任,才能锁定结果。
一个把自己搞得很忙的管理者,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懂得如何锁定责任的,他们会想方设法防止员工的猴子爬到自己身上来。绝不越俎代庖,这就是他们的管理原则。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明白他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才能拼尽全力去获得管理者所要求的结果,而且这样,也大大减少了员工找借口的几率。
六:没有任何借口。
我想这是任何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吧。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遇到事情就想方设法找借口,不好意思,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个企业经会很快面临着破产。这并非耸人听闻。当你拼尽全力为企业谋求结果的时候,永远不要说可能、大概、也许。一个人,如果你真的爱企业,那么就请你为企业创造结果;如果你做不到,不好意思,请你离开,我们不会看在你对企业的“爱”上而将你留下来,因为企业只要结果。
七:永不气馁,从失败中获得成功。
世上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失败,这是我从书中i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史泰龙面对1855次的失败,桑德斯上校面对1009次的失败,他们不曾气馁、不曾放弃,最终获得了人生的成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人生在世,失败、挫折在所难免,如果我们能时刻都保持着信念,期待着成功。那么,我很高兴,恭喜你正在一步一步靠近成功,正在越来越逼近你想要的结果。
八:完成任务并不等于取得结果。
这是本书一直在强调的重点,当然也就是核心所在。我们干任何事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看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或者说是价值。其实关于这点,我自己也不是很懂,我想这个道理还得需要自己以后去慢慢领悟。
总之,《请给我结果》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剖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弊端所在。当然,又并非只是企业管理,它适用于我们任何一项团队合作,所以,对我而言,读完此书,受益匪浅。
【篇八:《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
姜汝祥博士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他这本书的观点:结果,是少数人获得成功、少数企业获得持续的原因。然后,他认为结果改变了人生。我认为以上观点是众所周知的,而“众所周知的”恰恰是最需要证明的,比如:1+1=2;当然,也是最难证明的。在这本书里,姜汝祥博士也没有论证出结果为什么是少数人、少数公司获得成功的关键。这本书的逻辑是这样的:在一个大众的观点之上,罗列出了针对一件事,如果想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你可以怎么做。
在接下来的第一章里,姜汝祥博士首先想让读者明白任务与结果不是一回事,不要沉迷于任务的完成过程,而要多想想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好的结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好的结果确实可以打动别人。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这本书值得阅读和学习的地方是第二章至第七章。姜汝祥博士想告诉我们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需要怎们做。他把心态放在首位,想得到好的结果要有“结果心态”,因为“结果心态”决定了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是姜汝祥博士第三章要讲的道理。第二章、第三章是对个人做事很实用的道理。
而第四章、第五章,姜汝祥博士提到了中层和责任与结果的关系。这两章对公司层面应该是适用的,因为公司的结果是要考制度来保障的,不是靠单纯的个人式的方法所能达到的。
剩下的两章,姜汝祥博士提到了执行力。这样就可以把公司层面的结果和个人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公司想要的结果要靠制度保障,而可以得到的结果就要靠整个公司的执行力来实现了。
如果姜汝祥博士把注意力多放在四、五两章,更加深入、全面的阐述公司结果的制度建设,这本书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效果。
姜汝祥博士的《请给我结果》在方法论上是值得我学习的,让我意识到做一件事情时要考虑到可能会有的不同结果,以及想得到好的结果应该做些什么。
事实上,身为系统、组织的一员,组织的决策往往已经决定我们工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400字

【篇一:读《孔融让梨》有感】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篇三:读《孔融让梨》有感作文】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四: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六:蚂蚁的救助读后感

感触温暖的心灵
今天,我读了《蚂蚁的救助》的故事,它的作者是南北。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我”给花浇水的时候,不小心把蚂蚁冲进了土里,“我”想用大头针把它们挖出来,可让“我”惊奇的是,两只着陆的蚂蚁的蚂蚁居然在救助那两只被困的蚂蚁。蚂蚁被救了出来,“我”还看见了一只被埋在土里的蚂蚁,“我”就用大头针把它救了出来。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不能只想自己,也要想着别人。别人有困难时也去帮助他们。
蚂蚁这种帮助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使我们不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还会有这么美好吗?
记得那一天,我们到千岛湖去游泳。去千岛湖路上的路面坑坑洼洼,坐在车上很不舒服,车在不停摇摆,我的心也跟着摇摆。突然,我感到一阵晕眩,只觉得汽车像一只未被驯服的野马,在草原上奔驰。“吱——”只听见汽车刹车摩擦地面的声音,我十分不满的对爸爸嘟囔,“老爸,你飙车也应该开稳一点,作文一会飞快一会刹车,我怎么受得了。”“这个……”老爸不好意思地摸着头说,“我没注意前面的施工提示牌,不小心冲进了正在施工的路段,掉进了一个大坑里。”“啊,不会吧?那可怎么办?”我接着问。在一旁的妈妈开口了,“爸爸,你去试试看能不能推动车子。”爸爸下车推推了,车子摇晃了几下,似乎动了动,但是仍在那坑里没出来。妈妈又建议道:“我们去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路过,找他们帮帮忙。”这时,有几个人正好从这里路过,我们急忙大声呼喊,“师傅,能过来帮我们一下吗?”那几位叔叔听见我们的求救,忙跑过来看了看,答应帮我们一起把汽车推出来。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把汽车推出那个坑。可是,厄运又发生了,汽车再次滑回了那个坑,因为前几天下雨,路面太滑。我们并没有泄气,再一次将汽车推出那个大坑,并且还一直往前推出了一段,终于安全了。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一定能渡过难关。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41149.html

上一篇:我是一只小10篇
下一篇:初步学电子琴9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