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 述而10篇

述而10篇

时间:2018-11-06 来源:口号大全 点击:

【www.xjwk.net--口号大全】

第一篇述而:2018年古代名言大全(一)_3000字

  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第二篇述而:成语与《论语》

  学习语文,成语和熟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词典》)。成语的来源渠道多多,古代文化典籍就是它的重要来源之一。孔子奠基的儒家思想对国人的思想、心理结构和官方的统治有其强大的规范力和制约力,《论语》又是儒学的开山理论,于是《论语》就成了成语的重要的来源之一。
  读过《论语》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其中的一些成语来。这些成语有两种来源方式:沿用和衍生。
  先说沿用。从《论语》的任一篇目中信手拈来几个成语,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例如《为政》篇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等,《公冶长》中的“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朽木粪土”“瑚琏之器”“千乘之国”“巧言令色”等,《述而》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暴虎冯河”等。这些成语直到今天仍然经常被人们引用。其他篇目中的“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色厉内荏”“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等也都是人们经常引用的。
  再说衍生。所谓衍生的成语是指《论语》中的语言通过压缩、扩展、变换等手法演变、发展到现在的成语。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从《颜渊》中的“君子敬而勿失,与人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中衍生而来的。又如《述而》中的“举一反三”“择善而从”等不单是从《论语》中衍化而来的,而且是其中某些词语的浓缩和概括。“举一反三”原文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的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为例,让他类推其余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了。后来人们用“举一反三”来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就能知道其他事情,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择善而从”是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抽取概括而来的。同样,像“文质彬彬”“后生可畏”“无所用心”“工事利器”等等均从《论语》中衍生而来。其他如“言必信,行必果”、“欲速则不达”。“志士仁人”等举不胜举。只要翻开儒家经典《论语》,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欢的成语。
  附带说一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虽不是出自《论语》,但也跟儒家先圣有关,“良药苦口”便见于《孔子家语》,诸如此类俯拾即是。
  综上所说,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不仅是千百年来制约和规范人们心理、思想、行动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经典。小到文学语言中词语、成语、熟语的发展,大到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继承,都非常有研究价值。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应抽出一些时间到《论语》中浏览一番,最起码它可以为我们积累词语提供一座藏宝的富矿。如果你能阅读《论语》原著,那将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第三篇述而: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17


  一、字词:
  1、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小伙子,当然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
  2、今天早上,银行(háng)发行(xíng)钞票,报纸刊登出了最新的行(háng)情介绍,提供给大家参考。
  3、由于一次意外,他得了艾(ài)滋病,从此,他整天自怨自艾(yì),提不起精神。
  4、“《鸿门宴》是传(zhuàn)记而不是传(chuán)奇。”听了老师的话,小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5、那个叫荷(hé)花的姑娘,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这场面很像是在演电影。
  6、我兴奋地对她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可她却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二、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作者: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核心思想是“仁义”,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2)、文学作品: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徽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三军可夺帅也,皮肤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与朋友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第四篇述而:《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译文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shào)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神龙本兰亭集序
  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huì]于会[kuài]稽:会:集会。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q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一边饮酒一边作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从……中取得。
  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趋向,取向。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怏然自足:感到自大和满足。然:……的样子
  (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
  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世的人看我们今天,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第五篇述而: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

第六篇述而:关于坚持的作文:坚持的信念_800字


  人生便如一块香料,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火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
  一个人做好一天的事很容易,但要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却是不容易的。记得几年前那个曾经感动了神州大地的王顺友。马班邮路上一个人一匹马,用一生的脚步踏出一条架在山区里的绿色通道。无可否认,他很平凡。但我们更应肯定,他确实伟大。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一走就是几十年。就算是一捧粗沙,也早就被磨成润珠了。倘若少了这份坚持,我们又去哪里寻找这份感动,寻觅这种精神?
  坚持让平凡变成伟大。但是浅尝辄止也同样让一位天才黯然神伤。他是一个神话,一个物理世界的传奇人物爱因斯坦;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他开启了科学历程的新纪元。但有一次他失败了。在想黑洞研究的过程中,他中途放弃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与他预想的相反。可是就在几年之后,他的这一结论却成为另一位物理学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他懊悔地说:“我本来是可其成功的,但是我放弃了!”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抓住了坚持这把钥匙,成功的曙光就会毫不吝啬的照向你。但一旦放弃了他,就算是近在咫尺的胜利女神也会悄然离开。
  《浮士德》一部几十年血汗着成的巨着,包含了一位作家歌德一生的努力。相比于今天的快餐文化,那里面写满了坚持。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通往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坚持。为什么古今中外无可计数的作品随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为什么几十年着述而成的《本草纲目》流传至今?又为什么天才的爱因斯坦会懊悔不已?又为什么一个平凡的邮差永驻人们心间?是坚持!坚持着以理念已被封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之一。有了坚持,才能劈荆斩棘,才能一千次的跌倒有一千零一次的站起。好多人抱怨,自己坚持了,自己努力了,为什么还不成功?那是因为坚持还没有累积到足以成功的高度。有了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没有坚持,就注定失败。对于成功,坚持的塑造必不可少!

第七篇述而:2013丽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已发布)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中考语文信息。
浙江省丽水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诘责(jié)  嫌恶(wù)    叱咤风云(chà)
B.绯红(fēi)  黄晕(yùn)   面面相觑(qù)
C.慰藉(jí)   仁立(zhù)   广袤无垠(mào)
D.鄙夷(bǐ)   腼腆(diǎn)  风雪载途(zài)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轩榭  骇人听闻  饶恕 毛骨耸然
B.招徕  沥尽心血  告磬  引颈受戮
C.琐屑  相形见拙  苍茫  重峦叠嶂
D.旁骛  一代天骄  丘壑  粗制滥造
3.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
(1)当白昼的一切迷雾都____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世界。
(2)我们不能___于那片秋之收获,要把自己的汗水融入冬天的缓冲与再造,让我们憧憬的春天更富有魅力。
(3)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_____,充满快乐。
A.消散  沉醉  五彩缤纷   B.消逝  沉醉  姿态万千
C.消散  沉溺  姿态万千   D.消逝  沉溺  五彩缤纷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C.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D.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 淘宝一族"的行列。
5.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2分)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眼泪,____ ;仁慈,_____;同情,_____ ;关怀, _____。你要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①要为众生的苦难而发
②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③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
④给予老弱病残的贫苦
A.④①③②  B.③①④②  C. ③②④①  D.④②③①
6.选出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 想社会的向往。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但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自暴自弃。
C.《海底两万里》中的"我"在海底散步时看到了灿烂的美景,并把心中的新奇感觉用一种约定的记号告诉了康塞尔。
D.《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先生在桑菲尔德庄园里拐弯抹角地试探简·爱的心思,最终两人互相倾吐衷肠,表白了爱意。
7.古诗文名句、俗语默写。(6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三人行,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____________,得理一尺。(俗语)
(5)李白的送别诗别有情味:《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寄托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送友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徐徐而下的一轮红日隐喻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8.综合性学习。(6分)
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食品安全大讨论,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 )(2分)
5月23日,凤凰卫视原创时政辩论栏目重磅推出《"互害"社会如何解毒 》专题,为网友深度解读牵动人心的食品安全隐患。短短几周时间,"毒姜""毒大米""假羊肉""病死猪"等 有毒有害食品接连被曝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正陷入"互害"怪圈。
(2)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2分)  
(3)请用对偶的形式补写食品安全宣传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做和谐社会文明人。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9-12 题。(11分)
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
【环保资料】
①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②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三条,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大气污染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科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一百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5亿多吨、二氧化碳2亿多吨、悬浮颗粒物23亿多吨和氮氧化物6900多万吨。
(摘自《环境与人类健康》)
利用空气质量指 数(简称AQI)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的质量状况,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指导人们工作、生活。空气质量指数为0-100时,普通人群的健康不受影响。
空气质量指教(AQI)分级表
AQI数值    0-50    51-1 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AQI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质量状况    好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摘自《科学世界》)
【媒体信息】
①近日,京城再次遭遇昏黄的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浓度迅速上升,东城东四、朝阳奥体中心、海淀万柳等地区的空气质量已达到六级污染。整个城区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能见度仅1公里左右。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提醒,建议人们在今、明两天减少户外活动,重体力劳动者、老人、儿童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尽管中国有巨大商机,但北京等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今后如得不到有效治理,终将会让一些外国人望而却步,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在京居住超过10年的新西兰来华员工丹尼夫妇,越来越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最终决定离开北京。
(摘自百度快照)
③英国的汤普森有很多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伦敦能除掉"雾都"的恶名,关键在于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大家共同来维护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如果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重现,那些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一定会遭遇强大的舆论压力,会被严惩。而在中国,目前大家还是抱怨的多,尽管政府公布不少政策,但自觉自愿执行的人还是相对太少。
(摘自《环球时报》)
9.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3分)
10.阅读上述文本,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
A.科学家们发现,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大气污染物有一百种左右。
B.北京多次遭遇雾霾,整个城区空气质量已经是重度污染。
C.空气质量在Ⅰ-Ⅱ级时,大多数人群可开展正常的户外活动。
D.北京等地的雾霾天气使许多外国人望而却步,不敢来华投资兴业。
11.分析文本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2.请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3-17题。(15分)
  推荐:2013丽水中考作文题目:那一天,我与____相遇
     2012丽水中考语文试题
     201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总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请点击:中考作文频道

第八篇述而: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好学

  好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第九篇述而:尽心章句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①不相征也。”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下一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下一篇(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读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参见《判断力为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 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下一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下一篇(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尽心下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读解】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下一篇(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尽心下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读解】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心路也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下一篇(再作冯妇) 尽心下
再作冯妇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

第十篇述而:2013鄂州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已发布)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中考语文信息。
  鄂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学校:考生姓名: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祝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静谧(mì)蜷伏(quán)鳞次栉比(zhì)浑身解数(xiè)
  B.剽悍(piāo)追溯(shuò)物竟天择(jìn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fanwen/227893.html

上一篇:企业宗旨大全6篇
下一篇:西安小吃大全6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