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 闻君有两意7篇

闻君有两意7篇

时间:2018-10-17 来源:其他范文 点击:

【www.xjwk.net--其他范文】

一:[闻君有两意]晚秋_500字

  秋,这个充斥着悲凉的季节,注定不属于我。潇潇秋雨,没有夏雨的炎热,秋雨,每一滴都是冷的。瑟瑟秋风,哪阵风,哪片叶,还能再遇。每个夜,都有太多的期许,太多的约定,太多的雄心壮志,可等到天明,昨夜已成旧事。
  秋来得慢,走得快,现在已是秋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已不需仔细观察,便可看见。每一阵风的到来,总会带走几片叶。枯叶划落手心,都说赏落叶,就会不由得多愁善感。这话倒也不错,叶子再渺小,也是生命,看到叶的凋零,不亚于看见生命的凋零。
  寥寥的墙壁间,写着棕色Cafe的小牌,十分惹人注目。咖啡店飘出咖啡的一缕缕浓香,小小的玻璃柜里是精致的甜点,古典的韵味弥漫在整个屋子,屋外是薄薄晨曦,屋内是看书闲聊的人。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我听过很多歌曲,很多次我都会被一首歌所迷上,然后不分昼夜的听,但没有一首歌可以坚持到一个月,越爱的狂热的歌曲,兴趣消失的,也就越快。但“白头吟”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我为深情婉转的歌声所倾倒,每次旋律响于耳畔,总会悄悄流如心中。歌词凄美,音韵优美,完美至此,恐怕也只有它才可以做到。
    六年级:许怡然

二:[闻君有两意]假如我能穿越_550字


  
  “穿越”其实是一个很前卫的词,虽说这种说法毫无可能,单位还是要做一回我的关于穿越到古代的春秋大梦。
  假如我能穿越,我定要去看看那位不减肥却依然绝代风华的胖美人—杨贵妃。我一要去亲眼目睹她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也要去看一眼在她故事的最后时刻被她所爱的人亲手杀死的失落。我想我不喜欢李隆基,他顾全大局杀死了杨玉环,最后却未能保全江山,我想这可能是我太喜欢玉环的缘故。假如我是杨玉环,我会选择让他刺死,毒会让你痛苦不堪,一刀两断才好。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古代的诗人啊,也难逃一劫。
  假如我能穿越,我还要去司马相如那个朝代,听他的一曲《凤求凰》赏她的才高八斗、文采风度,那一曲《凤求凰》竟令才貌双全的卓文君与之私奔,甘愿当垆卖酒,不离不弃!我还要去看卓文君写下:“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凄凄及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悲伤、痛苦,那番浓厚的情意,也教司马相如如梦方醒,与之山高水远,长相厮守。屈原也没能逃过,不然又怎会写下:“山有木兮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诗句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独宠一人又何妨?
  假如我能穿越啊,我定要去品析那夕日的古老,人情的芳香!
 
    初一:张梦娇

三:[闻君有两意]生活需要奔跑_600字

  所谓“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时间也如此,它始终超乎我们的想像流逝着。而我们正在干什么呢?
  是在感叹世事万变吗?是在欢乐的追逐嬉戏吗?是在望着天花板发呆吗?还是,你已经感觉到了时间过了不再返,于是,迈开步伐,向前奔跑了呢?
  人生正因为有梦,才有奔头,让自己跑起来,穿越那片阴暗的沼泽;让自己跑起来,飞过那片宽广的沧海;让自己跑起来,让梦不再是期待,让成功为自己添彩。
  李清照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导致了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因为她认为失去了一个人,生命便不再精彩,停驻在往事的回忆里,忘了生活还要继续,生命还要继续,如果当时她跑起来……
  卓文君知道了司马相如有二心,便道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绝决”这样的狠话。是因为她明白人并不只是为爱而生,她一个才女,要是不能领会这点精神,岂不叫人笑话?于是,在这场情爱中,她胜利了,正是她不甘以“今生已过也,愿结来世缘”这样的念头日子。于是,她跑起来,跑出了胜利。
  人要抵达彼岸,必须得先经历黑暗和痛楚,只有在这一路上,不断的奔跑,光明才会出现。
  让自己在生活中奔跑吧,对于越来越接近的东西,不需要犹豫,因为它最终会成为我们的经历,成为我们一路以来的见证。
  我们的生命是一段看不到终点、又没有归途的路,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跑起来,抓住我们能抓住的东西。跑起来,即便得不到,也无遗憾了。
  生活中,唯有迈开步伐,跑起来,生命才会大放异彩。
 

四:[闻君有两意]如约而至_900字

  寂寞的笙箫呜咽,黯淡的黄昏指向深不可测的远方,在那样一个路口,我们目送亲人朋友爱人渐行渐远,最后只剩下一个自己,守望未来,如约而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未曾在利益的驱使下,心生背叛,坚持守望着他们的友谊,不忘初心,如约而至。
  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面临司马相如的负心薄幸,作《白头吟》,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千古绝唱终使相如回心转意。用了她难得的坚持让浪子的回头,也坚守住了最初的爱恋,那些美好如约而至。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什么能够挽住游子的逸兴?父母亲人守卫着家园,渴望子女归来——那是一种守望。
  当今时代许多人为挣钱养家,不得不外出务工,留下妻儿寡女,一年相见的次数扳指可数。他们曾同舟共济,共枕而眠,却依然逃脱不了各自寒冷,独付心事的宿命。“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每当看到别人和自己的家人浓情蜜意,是否羡慕他们?是否在醉花丛中寻找?是否也曾在家人离开的地方翘首企盼?是否在守望中不忘初心。
  生活之中往往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总有那么多的不不顺心,考试的失败接踵而来亦或是刻骨铭心的离别之苦。然而,我们却依旧过着每一天,站在岁月的尾翼我们步履蹒跚,守望未来不知何处去亦或是踏着嗒嗒的马蹄,即使看尽一世繁华,亦不忘初心。不忘记最初的想法,莫要被绚烂的烟火蒙蔽了双眼。况且我们在不断步出的璀璨人生中有熙和的日光与明媚的山水。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水长远的人世终是要自己走下去的。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纵使黑夜纵横,还是希望人间充满光明。纵使雾满拦江,还是希望世间一片透亮。我在心之彼岸,不忘初心,愿美好的愿望如约而至。

五:[闻君有两意]染氏草包二小姐:换魂(第六章)_1500字

  柒鸢汐冷冷笑了笑,抚着怀中的包子(冰狐的名字ing)这时,太监喊起:“慕容家大小姐,慕容倩驾到”,那女子:一袭粉衣裹身,这打扮,尽显俏皮,可爱。只见慕容倩径直强柒鸢汐走来,睨了一眼,冷笑:“这就是四皇子的未婚妻!?呲,真是可笑”说完,用手指着柒鸢汐,跋扈道:“起来,我要跟你比,琴棋书画你选一个吧!”柒鸢汐轻抿一口茶,淡淡言:“我为什么要跟你比?你,似乎……没那个…资格!”“你…你!!”正在争吵时,“公主驾到!!”众人:“参见公主!!”慕容倩:“参见公主”柒鸢汐:“……”“你为什么不给我行礼?”柒鸢汐“没必要”“!!!!!!”公主:“……哼,算了,婢女,扶本公主到位子上吧”慕容倩:“公主,我要与她比赛!!”指着柒鸢汐,柒鸢汐心中数着数,第二次指我了,事不过三哦。公主“抚了抚发丝,父皇意下如何?”“今日是你的寿辰,你决定吧”公主,冷笑“那就比吧”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谁不知道慕容倩是京城除四大佳人外琴棋书画最好的,这柒鸢汐不是自找难堪吗,一句话都不蹦出来,这下好了,公主都发话了,唉。柒鸢汐起身,叹了口气,言:“比琴棋书画多没意思呀,不如琴,歌,舞一起吧!”说完,有人笑了,慕容倩讽刺的笑了几声“好,可以”“恩,慕容倩小姐稍等”半柱香后。
  柒鸢汐:
  一席红衣裹身,长长的百褶裙委在地上,细长的红丝带挽在手上,用木簪轻轻把一头乌发挽成倌,手拿琵琶,起!
  琴音渐响,拖着绮丽的舞裙,一跃而起,向后一扬,长长的水袖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度弧度,迷醉了眼,也迷醉了心。遮在脸上的面纱被风挑起,在空中打了个旋,悠悠然飘落而下,扫过屏住呼吸的宫人,看着她他的眼睛熠熠生辉,身边好似有无数蝴蝶伴舞,婉若游龙,经若翩鸿,曲子如流水,舞蹈却似在山涧,又如翩翩舞蝶,如仙子一般。从指间流露出来的美丽,就连头发也飘舞起来,也忘情的舞蹈好似忘记了身边的人,挥袖,绕梁,脚尖轻轻点地,浅浅的笑容一直浮在略施粉黛的俏脸之上,双肩放平,双手抚琴身,大指略微展开,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一段音律缓缓流出,达到了以韵补声的效果。纤纤玉指拨动琴弦,衣袖与古棕色琵琶交相辉映,肤若凝脂,玉指行云流水般奏出一不知名曲子,衣袖翻飞若舞,恍若蝶翼颤动,随曲调渐渐高至不可能,如同凤凰轻吟,珍珠落玉盘,歌曲游离,轻轻吟唱起《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

六:[闻君有两意]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一、生平简介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初唐诗人,诗歌革新家。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不久应试得中进士,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政治热情很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十七、八岁开始折节读书,二十一岁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他写下许多诗篇,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报国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东征之后,辞官回乡,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今存《陈伯玉集》。
  陈子昂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其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武则天时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上承贞观、永征,下启开元、天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一个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统治,她的梦想是当一个女皇帝,这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实现的。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重重阻碍。她一掌权,就开始打击关陇贵族,扶持庶族地主势力,为他们打开了入朝做官的大门。而且,她还不拘一格,广开才路,大刀阔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给地位低微的陈子昂提供了一个机遇,使他有机会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所以,陈子昂对武则天是忠心耿耿,坚决拥护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时期是在文学上酝酿着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以前的文学多追求形式和技巧,脱离现实,内容贫乏,文风浮糜。而唐初,由于六朝诗风相沿已久,积习已深,再加初唐百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日趋荒淫享乐,他们需要一批御用文人来替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样,助长了浮糜文风的发展。这期间,虽有魏征、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等有识之士指出弊病,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作过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是不够彻底的。时代呼唤彻底的改革者,陈子昂异军突起,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相关事件
  (一)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二)
  父亲的去世,给陈子昂以莫大的打击,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县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听说陈家钱财富足,就心生歹意,图谋勒索。陈子昂家人给县令送去了20万缗,尚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没有满足的段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陈子昂打入了南监。
  据说,陈子昂在狱中曾经自己给自己卜过一卦,卦相大凶,陈子昂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狱中,时年42岁。
  这是《唐书》上的记载,但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一直到死,陈子昂都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不知当地县令的“勇气”何来,居然敢敲诈“国家工作人员”,以至于让陈子昂冤死狱中,这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有人说是因为陈子昂在朝做官时曾开罪于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示当地的县令如此折磨陈子昂。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陈子昂,根本用不着搞得这么复杂。
  不论怎样,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盖棺论定,新、旧《唐书》给予他的一致评价是“褊躁无威仪”。所谓“褊”,意即狭小、狭隘;所谓“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陈子昂身上,也许比较合适。
  陈子昂的一生其实就是褊躁的一生,从自我炒作,到大拍武则天马屁,其实都是陈子昂褊躁的表现。但是,陈子昂却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载于《唐书》之中。
  某日,武则天治下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同州下

七:[闻君有两意]循吏列传

史有为 译注
【说明】这篇类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作者以缅怀与崇敬的心情写出他们的政绩和道德风范,意在阐明一个为政治国的根本道理:“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而这,也正道出了作者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蓝图。汉代官吏也有仁厚廉正守法之人,但本篇只表彰历史人物,全不言及当朝,有深意在焉。古今学者都曾指出,本传与排稍后的《酷吏列传》乃是有意为之的姊妹篇:写酷吏,全是当朝人物,这是直接讥刺汉武帝宠用酷吏、任其肆虐为害的时弊;写循吏,全无时人,则是以古讽今,暗藏批评当朝吏治的锋芒。两传鲜明对映,相反而相成,作者的政见与好恶之情都可以从中品味出来。这或许可称之为别一种意义的“互见法”吧!互见之后,读者再回头看本文开篇序言结束末那一句“何必威严哉”的话,就会深悟“威严”者,乃酷吏弄权峻法逞威之谓也,作者写本传的深心及其思想锋芒其实在这里就已经闪现出来了。文字简净,是本传极显著的特色。其篇幅之短,在全书与《佞幸列传》同居首位,仅一千二百字左右。其写人多止三事,少则一例,取材于表述皆至为简要,却是精当有力,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无怪乎古人赞之曰:“太史公《循吏传》文简而高,意淡而远,班孟坚《循史传》不及也。”(吴氏《林下偶谈》卷四,转引自《历代名家译史记》)这种写法,与类传的特性有关。类传和专传不同,它是专题性的,主要表现一类人的共性和作者对本专题的思想见解,至于人物生平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并不重要。为此,类传皆有序言,开宗明义先阐述作者的观点,然后环绕这一主旨选取恰当的人物事迹予以说明,序言和传文之间,实为纲举目张的关系。故类传写人叙事很灵活,选择性强,不求全而求典型,有时甚至不避重出。如子产生平已写入《郑世家》,本传为表现专题思想的需要再作载述,但略去一切具体行事,只列举非凡政绩,极写百姓的爱戴感激之情。和其它类传相比,本篇在取材上剪裁的幅度是很大的,除孙叔敖事略为完整外,叙其余四人皆一鳞半爪,精简之至。作者采用很少的文字把一件典型事例细致写出,使之妥贴传神,对专题思想依然有很强的表现力。正是这种写法,使本篇在表现类传的特性方面成为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谁!”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子产病逝,郑国百姓失声痛哭。公仪休看到妻子织出的布好就把她赶出家门。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顶罪,使楚昭王树立了美名。李离错判杀人罪而伏剑身亡,帮助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也①。文武不备②,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③,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④。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⑤,世俗盛美⑥,政缓禁止⑦,吏无*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⑧,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⑨,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⑩,次行不定(11)。”相曰:“如此几何顷乎(12)?”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13)。”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14),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fanwen/187985.html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