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日记大全 > 苛政10篇

苛政10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日记大全 点击:

【www.xjwk.net--日记大全】

一:[苛政]《资治通鉴》 读后感_1200字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

二:[苛政]《陈涉世家》鉴赏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环境。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作者着重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能够招来这么多人来围观他有多。

三:[苛政]名人故事;刘邦“借”张良


  张良向来被世人推崇,每次提起他,我的思绪就不由飘飞到两千多年前那风卷云翻的历史画面里。
  居“汉三杰”之首的张良为何封地不受、辞汉归隐,是他报了国恨家仇实现了抱负?是他身缠病魔体弱多疾?还是他信奉道家学说淡泊名利?也许这些都有关系,但并不是最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从而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他的归隐揭示了封建社会谋士难以摆脱的悲剧命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这是汉高祖刘邦对张良的赞誉。张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他的历史贡献分不开。彼时,张良刺杀秦王不成,逃脱追捕四处躲藏,巧遇黄公石(姓崔名广,齐国人,因避秦时苛政暴虐,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苦读《太公兵法》,成了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者。楚汉争霸前,张良还只是韩王手下一个普通谋士,郁郁不得志。各路反秦大军会盟时,萧何发现张良是个难得的谋国之才,就向急需人才的刘邦推荐,当时的刘邦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韩王借人,韩王同意借期3年。不料这一借,就为刘邦借出了一个汉家江山。
  刘邦为成就自己的霸业,与项羽逐鹿中原。张良辅佐刘邦,历经了智取宛城、攻破口关、鸿门历险、火烧栈道、广武对峙、鸿沟议和、修武夺印、移都长安、荐封雍齿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张良大智深谋、胜人一筹的才能和坚韧执着的性格,描绘了一幅幅楚汉争雄、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大汉一直沿用张良的策略从巴蜀走向全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夺取关中咸阳后,张良劝其不要迷恋富贵,贪图金钱美色,要屯兵灞上,以防重蹈嬴秦的覆辙。鸿门宴上,张良为沛公解围,避免了被顶羽所杀。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随其入蜀,并让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抗楚,奉劝刘邦满足韩信封王的要求以使他效力。张良还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请求,主张追击项羽,不要放虎归山,这些建议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夺取最后胜利。西汉初年,张良力谏刘邦封自己最不喜欢的雍齿为侯,起到了稳定人心军心的作用。汉初,大臣们都主张建都洛阳,因为他们多是中原人,而张良却力主建都关中,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的天国,既可固守,也可出击。刘邦最终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定都长安,从而奠定了西汉的百年基业。
  西汉之初,刘氏和吕氏两大集团已初步形成,围绕着更换太子产生了争执。刘邦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懦弱,喜欢戚姬所生的如意。吕后急了,便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思忖,新朝刚立,需要稳定社稷江山,不能回避吕后所求,便出计让太子刘盈亲自去请秦时隐士“四皓”出山。“四皓”即东园公唐秉、

四:[苛政]魂之语_800字

  当我的魂魄目睹到沛公引兵功入秦宫的那一刻,我知道了:我的对手,不!是大秦的对手赢了。
  想我当年,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征四方蛮夷,扩展疆域。一座阿房宫,招事天下我的英勇神武,而今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我的对手把它烧了。
  想我当年,开创百年之基业,自号始皇帝,欲延万世而为君。现在呢?我的大秦只延了三代就被我的对手灭了。
  我总是犯这样的错误:那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那是大秦的对手。我的魂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戍卒叫,天下反,诸侯任意欺负我的子孙。
  这些该死的对手,他们一定已经不记得当初我革灭殆尽之时,他们的先祖是怎样落慌而逃的了。
  我会牢牢记住他们的:陈涉、项羽、刘邦……
  现在还有谁会记得当初的赢政是怎么把他的对手一个个击败,让整个天下臣服?现在人们只知道赢政对手的子孙成了赢政子孙的对手,并且人们只知道,赢政的子孙输了。连赢政的宗庙都被烧毁了。人们还知道现在的赢政,不过是个孤魂野鬼!
  没错。我真的成了野鬼。在阿房宫的焦土上一驻足就是几百年的野鬼。我在想我要向大秦的对手复仇。陈涉、项羽、刘邦……
  直到有一天,在我目睹了又一次战乱之后,我听到了又一朝天子的肺腑之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不禁想起当初陈涉揭竿之后的应者景从。我回想起当时的天下大乱。我想起了戍边士卒怨恨的眼神。我有点害怕了,我和大秦的对手,不光是陈涉、项羽、刘邦。我们的对手是整个天下。
  我黯然了。复仇?向对手?向整个天下复仇?
  一位俊朗的文人,在目睹了我驻足的这片焦土之后,香毫轻挥,留下了《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我呆住了。我想到了我当初的荒淫,我想到了税赋徭役的沉重,我想到了我的苛政。
  还有什么可说的?我的对手一直都是我自己。
  我和我的大秦是被自己打败的。
  至于当初的一统天下?那文人说得很清楚了,六国的对手也不是我,而是六国自己。
 

五:[苛政]慎所好第二十一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僚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①,终日谈论苦空②,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③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④,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⑤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⑥干戈为儿戏,缙绅⑦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注释】①扈从:皇帝出巡时护驾侍从。②苦空:指佛教教义。③孝元帝:名绎,梁武帝第七子,起兵讨侯景,即帝位。④不辍:不停止。⑤庾信:字子山,因受封“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先世在周代曾为掌庾官(管理仓库之官),故以庾为姓。他自幼随父亲、梁代诗人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⑥宰衡:本是汉平帝时加于王莽的称号。后泛指宰相。⑦缙绅:古代官员垂绅(束腰大带)插(缙)笏(手板)。故缙绅为官僚士大夫的代称。
【译文】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就像是容器,百姓就像是水,水或方或圆在于容器,而不在于水’。所以尧舜以仁义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行善;桀纣以残暴治天下,人们都跟随他作恶。下边所做的,都是跟随上边所喜欢的。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爱好释迦牟尼、老子的教义。梁武帝晚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百官都带大帽,穿高靴,乘车跟随皇上,整天谈论苦呀空呀那一套佛家教义,从不把军机国务典章制度放在心里。等到侯景率兵攻向京城,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大多不会骑马,狼狈不堪地徒步逃跑,死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梁武帝和简文帝都被侯景囚禁逼死。梁孝元帝在江陵,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了,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庾信也叹息他们这个做法,后来作《哀江南赋》,就说道:‘宰相把战争当做小孩游戏,官吏把清谈当做朝政策略。’这事也足可作为鉴戒。我现在所喜欢的,只在于唐尧、虞舜的法则,周公、孔子的教谕,觉得就像鸟有翅膀鱼儿靠水一样,失去它就必须死亡,不能片刻没有。”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①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②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注释】①非分:背乎常理。②踟蹰(chí chú):来回徘徊。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神仙本来是荒诞虚妄的,空有其名。秦始皇却分外爱好仙术,结果他被方士欺诈,竟派童男童女几千人,跟随方士入海去求神仙,方士逃避秦的苛政暴虐,因此留居海中不再回来,始皇却在海边徘徊等待他们,结果在返回的路上病死沙丘。汉武帝为了求得神仙,竟将女儿嫁给卖弄道术的人,他们的说法不灵验,就把方士杀掉。从这两件事情来看,神仙是不能乱求的。”
【原文】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①杀之。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注释】①令狐行达:令狐,复姓,行达为名。当时任校尉之职。
【译文】贞观四年,唐太宗说:“隋炀帝生性多疑,只听信邪门歪道,他相当提防胡人,乃至于把胡床称作交床,把胡瓜称作黄瓜,还修筑长城抵御胡人。他又听信方士的邪说,认为姓李的人要篡权夺位,于是杀死将军李金才,其他姓李的人也几乎杀尽了,但有什么用呢?后来终于被大臣宇文化及派遣令孤行达杀死。一个君王,只需修养品德,使自己公正无私,其他都是虚浮之事,何足挂念。”
【原文】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译文】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上奏说要引荐能工巧匠杨思齐入朝。唐太宗下令试试他的本领,段纶就让杨思齐做木偶戏的戏具。唐太宗对段纶说:“推荐的能工巧匠,必须对国家有益,你让他做这些东西,不是鼓励百工做奇巧的戏具供人娱乐吗?”于是下诏将段纶贬官,并且禁止了这种游戏。
【评析】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必定会在社会上形成风气,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因此,做国君的人,对自己的爱好务必要谨慎。太宗所好的,是尧舜之道、孔孟之教,因此在唐初官吏中形成了励精图治的风气。

六:[苛政]论韩信_750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好汉令我钦佩,如秦琼、武松、关羽、岳飞等历史着作中的人物。其中数司马迁《史记》笔下的韩信,令我非常钦佩,他的智勇双全、英勇顽强,同时也对他死而感到十分的惋惜。
  读过《史记》后,在我的印象里,韩信是一个坚强的人。他有一次被一个无赖侮辱,那个人要韩信拨剑杀了他,不然就要韩信从也的胯下钻过去。韩信为了不毁了自已的一生,就从那个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别人都耻笑他,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韩信这是为了明日的辉煌呢?
  韩信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一次与赵国的战斗中,对方人多势众,韩信与将士们背水一战,大家都殊死拼战,以一当十,在敌悬我殊的情况下大败敌军,并俘虏了赵王歇,将士们都夸大将军韩信聪明。
  韩信又是一个骄傲自满并且十分奸诈的人。汉朝建立后,他认为自已是汉朝的大功臣,便骄傲自满,恃功自傲,汉高祖刘邦怕他起兵造反,于是就把韩信降级为淮阴候。韩信就因为这一件事,就想和陈

七:[苛政]对比思维训练

  对比思维训练
  在开始本期创造性思维训练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古老”的文章——《捕蛇者说》,看看据今1400年前的柳宗元是怎样用对比的思维方法写出这篇著名篇章的。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起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究竟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怎样流传至今的?它有何过人之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仔细研究文章的写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上千年,一定是它在艺术上有独到的特色和创造性。
  仔细读读……再读读……难道你还没有领会到吗?答案是对比!
  可以这样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一座对比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你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比有多少——
  1.“蛇之毒”——疗效的显著
  2.捕蛇凶险——争奔走焉
  3.蒋氏家族的悲剧——专其利三世矣
  4.言说家史貌若甚戚——听说复赋汪然出涕
  5.乡邻之生日蹙——吾熙熙而乐
  6.乡邻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7.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
  可以说,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着这些对比展开的。其中每一项对比都达到了惊心动魄的感觉。蒋氏一家为生存而被迫捕蛇的悲惨境况,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深入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从而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苛政猛于虎!
  好,我们这样说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有点牵强。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下尝试,如果去掉了这些对比,会怎样呢?去掉了对比,文章就只剩下三句话了:
  永州的农民因为政府的徭役和赋税而家破人亡。有一个姓蒋的农民为了逃避这些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操着捕蛇的行当。我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考察民情的政府官吏知道这一现状。
  你看,这么干瘪的叙述,显然无法达到打动我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流传至今了。
  对比思维的艺术价值
  1.当我们想要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也许是最容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对比比许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应用了对比: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
  2.对比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虽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对比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对比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从而,对比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对比思维训练速成
  一、明确表达的目的
  虽然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必把自己的表达目的说出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表达什么。比方柳宗元要表达苛政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潜藏在他所罗列的一系列对比之中。
  比如世界名篇《最后一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改变人。所以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对比。小弗郎士的学习态度的前后对比、韩麦尔先生认真教书的态度的前后对比、其他人对上法语课态度的前后对比等。可以说,这些巧妙的对比使这篇小说的艺术性达到了极致。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跋语”,其仰慕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就是这样,对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所能对文章艺术价值的提高也是超凡的。
  二、对比运用的两个角度
  1.两种境况的直接对比
  好的和坏的、善的和丑的、懦弱的与坚强的……这些从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的事物,如果直接引用到文章中进行对比就是这一情况。这一思维集中表现在如议论、描写、叙述等之中。对比论证是一种有很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时的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在论证“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三个方面的阐发都采用了对比论证:
  a.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
  b.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
  c.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以上三个方面均采用“如果……就……”句式,假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怎样,这就与正面论证构成对比。
  在论征“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也采用了对比论证:以三十几年的反面教训,即闭关自守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与正面论证相对比。
  其他例证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
  2.同种境况下不同类属的对比
  在一个相同的范围之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对比就是这一情况。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尔基的《海燕》、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可以集中思路来分析一下《故乡》。这篇鲁迅先生寄寓了深切感情的小说里,采用了几组明显的对比:
  (1)记忆中的故乡生动活泼的景象与眼前故乡的萧条凋敝的对比;
  (2)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与成年闰土的麻木讷言;
  (3)少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与成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
  这些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状况与农民生活之艰辛,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三、对比写作指要
  1.运用对比思维构思谋篇,要把对比的项写清楚。如果没有较鲜明的对比项而牵强对比,可能会造成不伦不类的现象。
  2.进行对比要明确写出造成对比的根源。如《捕蛇者说》中的对比项就是以“苛政”为落脚点,道出形成对比的根源是徭役和赋税。《故乡》中的对比是以“官匪乡绅”对农村经济的破坏为根源。
  3.对比的类型可以多样,一篇文章中既可以是正反那样的对比,也可以是同范围中的对比,就写作具体情况灵活而定。但是,对比运用好了,完全可以以其为主要手段而写成文章。
  创造性思维训练题
  下面有两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诗的妙用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
  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分苹果的故事
  李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来信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分苹果。
  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两个故事确实让人扼腕兴叹,余味无穷。我也编一个分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故事相同。妈妈说好分苹果原则后,老大拿来工具在烈日下使劲地干起来。等到老大干完那块草坪的活儿,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下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巧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嚷着说:“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妈妈怒斥:“你的动机就不对。你干活儿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道:“可弟弟他们并没有干呀?”妈妈怒火冲天:“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离开,身后传来妈妈和弟弟的欢笑声。
  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前中国的某些地方,也许在今天乃至以后还在发生。

八:[苛政]酷吏列传

王延海 译注
【说明】这是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司马迁所以要这样写,是因为汉武帝喜用酷吏,打击豪强,抑制商贾,惩治贵戚*吏,以加强中央集权,聚敛财富,应付其挥霍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是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也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宁,出现了“法令滋章,盗贼(实际上多为官逼民反的起义者)多有”,“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的局面。作者反对酷吏,倡言不能以此为榜样,其反对苛政虐民的思想,完全深寓于叙事之中,所以前人说本文是“讽谏微情,盎然可掬,此极用意文字也”(姚

九:[苛政]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_800字


  你是民族的英雄,潇潇雨歇中燃起多少男儿志!
  你是盖世的豪杰,铮铮铁骨中彰显多少真性情!
  你是后世的传奇,朗朗乾坤中承载多少报国情!
  言不尽属镂一剑君王赐,表不完丹心犹共海潮东。空山血泪,宝剑独鸣,梦环白马情犹壮,魂绕黄龙气未消。渐渐平静的心在阅读中一下子被激宕。在阅读中我得到了快乐。
  不朽的丰碑—岳飞
  不知是谁,在金戈铁马的沙场中运筹帷幄;不知是谁,在浩瀚沙海中豪气万丈;不知是谁,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不知是谁,驰骋疆场,精忠报国!
  是你是你—
  你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胸襟,你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情怀。无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你是何等的不甘!但命运注定你不是个只会“一杯三叹夕阳前”的莽夫,让所有的不甘都随风去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你依然是你!你让匈奴闻风丧胆,你让五岳为之震撼!你悲愤又怎样,你这样一位豪杰,赤足一踏,便是半壁中原,悲愤是何等不堪!
  阅读着你,我懂得了豪放就是快乐。
  不羁的烈马—项羽
  你在宝剑的磨砺中诞生,便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你在喧嚣的战场中诞生,便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咏史名联——
  为何你的人生如此坎坷呢?
  你这匹不羁的烈马呀,在血性中刚毅的让人叹服,硝烟弥漫的沙场历练着你,你不放弃,始终胸怀高远的志向,只为推翻暴秦苛政的王朝。你艰辛呀!可你终不肯停歇,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让雄霸天下的秦王朝在历史长河中消亡。卷卷芸香,留给后世无限的感叹。你一直坚守着,坚守着心中的那一份信念,坚守着属于你自己的一腔情。
  阅读着你,我懂得了:无畏就是快乐
  不断阅读着你,慢慢体会着你,茫然的我学会了志当存高远、大意的我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要的是一片树叶,你却给了我整片森林;我要的是一点阳光,你却给了我整个太阳,我要的只是偶尔的感叹,你却给了我所有的快乐,感谢你,文学,我会不顾沿途的“梦里江南”,不顾沿岸的波澜壮阔,一如既往的奔向你,因为你让我得到了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快乐!
 
    初二:刘权予

十:[苛政]古文观止_1200字

  古文说白了也就是古代人写的东西。文章千秋之大事,万世之伟业,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体会的。
  古语云,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用这形容古文个人倒是觉得着实贴切,世间之事总是逃不了一个情字。
  这是中国士大夫们最大的羁绊了。小到花花草草,再到深秋季节,再到家国天下,几乎每件事,每一物都留下了他们的感情。纵情于山水之间,明月松石可感,落花孤雁可叹;独闯于塞外边疆,葡萄美酒可饮,孤城落日可敬。江湖上寒江独钓,庙堂中指点江山,文人都渴望净土,可几乎没给我们留下净土,能写的都被他们写完了。若在古代还可劝天公降人才,身处当今只能江郎才尽啊。
  古人所拜无非天地君亲师。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地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低调奢华小清新,君有先天之忧而忧的忠诚良将,亲有千里婵娟的手足兄弟,师有传道授业的万世师表。当然还有良师益友的送东阳马生,送董邵南,送孟浩然,送汪伦,送出了执手相看泪眼不舍,送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痛心,更送出了天涯若比邻的豪爽。
  古人所做无非修身治国平天下。文人心中都有鸿鹄之志,但终究逃不了燕雀的躯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文人做出了三个选择。第一逃避,采菊东篱,陋室有铭,第二吐槽,三吏三别,苛政似虎,第三尽力,满江红泪,生死不避。
  其一者,看似潇洒自如,虚实之间谁又可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又为何出山,倘若真的归隐于野,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2796.html

上一篇:52摩天轮8篇
下一篇:坝上草原骑马价格9篇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