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作文专题 >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8篇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8篇

时间:2018-11-07 来源:作文专题 点击:

【www.xjwk.net--作文专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一):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的绘画之路_800字

  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一门艺术,而我喜爱的这门艺术就是绘画。
  在我不到三岁时,妈妈就对我进行了绘画艺术的启蒙。她给我准备了铅笔、粉笔、蜡笔、毛笔,让我在纸上、地上任意涂鸦和挥洒。还给我买来了色彩鲜艳的儿童图书让我欣赏。那时候,每天画上一两幅稚气十足的图画,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记得我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回到家画了一幅依维柯汽车,因为我那天是坐着这样的校车回家的。妈妈就把我每天的“作品”装订起来,集了厚厚的两大本。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我对于绘画的热爱更加浓厚了。
  上了小学一年级,妈妈送我进入了绘画培训班正式学习绘画这门艺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由浅入深地学习了儿童油画棒、线描、刮画、儿童水粉和纸版画的绘画方法。当我学习了版画的画法与技巧后,我创作了一幅《常回家看看》的纸版画作品。画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汽车站乘坐巴士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幅画还在华表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得了银奖。我的另一幅版画作品《大明湖的荷花》入选了《中国儿童美术集粹》。
  在我上四年级时,又进行了一个学期高级油画棒画法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渐变色、对比色、互补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让我掌握了点彩法、色彩混涂法、重叠刮色法等更多的绘画技法。记得在2012年6月份。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于是我就用高级油画棒的画法,绘出了一幅《神九飞天》图,把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记录了下来。这幅画,被班主任悬挂在了教室里,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四年级下学期,我就被老师提前选入素描小学组开始学习素描的专业知识。物体的明暗关系、景物的远近透视、人物的整体结构,一步步系统地学习下来。当数学课学到关于立方体、长方体的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让我颇感轻松。
  学画的这几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创造了不少优秀作品,拿了不少奖项。之所以我的作品能够屡屡获奖,是因为我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用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具有生活气息、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图画。我们不是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吗?我会沿着绘画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用画笔描绘出人间的真、善、美和我们的幸福快乐的生活。
    山东济南天桥区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闫子聪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二):绘画_550字

  王尔德说过:“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是啊,艺术有着神奇的魅力,它吸引着每一个对它感兴趣的人。我最喜欢的艺术就是绘画。
  绘画的好处有许多。像建筑,电子产品,路灯,教室,船只,这些东西的来源也都离不开绘画设计。当我在考试或比赛前,十分紧张、十分不安的时候,我也会用画画去分散这样的心情。所以,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小时候,我对绘画就有极大的兴趣。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呆在家。在做完作业后,我从书架上拿下几本喜欢的图画书。看着书上漂亮的插图,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都像在对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召唤……于是,我就把家里所有的水彩笔、油画笔等找了出来,一边看着书,一边在纸上“照猫画虎”……
  虽然我很爱画画,但我更加喜欢随心而画,不想受到限制,看到什么喜欢的就画什么。有时看见美丽的画作、站在美丽的风景中,我就会拿出画本,把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和亲人出去登山、去海边玩时,我都会把它画下来。但如果老师有布置画图、手抄报之类的作业,我也会去尽力完成。
  绘画这个艺术,既让我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充实了我的生活。俄国着名短篇小说作家契诃夫就说过:“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与绘画同行,到更加遥远、美丽的地方。
    六年级:laileqing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三):[2016期末征文]热爱_900字


  期末作文题目:他从小喜欢雕刻,在学业之余总会把所有时间利用起来钻研,长大后不顾家人阻拦选择了当一名木匠。
  多年后,他的作品得已在一些知名的艺术展上展出。
  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能套作。
  我深沉的热爱,所以我深沉的追求。
  所有美好的一切都真实的虚幻一般,只有那火一般的热情。因为热爱,飞蛾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扑火,为了所追求的光明,粉身碎骨也无憾;当年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坚守着信念,如今也已矗立起一座丰碑;而如果没有热爱,又该少了多少深沉的灵魂,即使到死也不该忘怀艾青,以及“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没有热爱的人生如同枯干的生灰,最终不知何处归终。我们用尽一生奔波在这世上,青草散发芳香,花朵孕育春光,草原带来碧远,大叔带走燥热送来阴凉……十年如一日,苦守未曾放。我总怀想自然,那使我放空欲望,彻底审视自我。我作为我到底为何而活?我不愿碌碌而终,我愿一生执着,散发苦寒梅花香,最终守得好梦归。
  人言,光有热爱的人生是不足够的,像无声的哑剧,别人会为你的情态打动,却无法明白那背后动人的故事。但我只想说,只因你爱的不够深沉。
  最深沉的热爱应当比天高,比海深。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即使是哑剧,也早已情溢于情节之外。热爱需要坚持、努力、刻苦……却又不止于此。因为热爱本身就已经注定了——艰难的征程在远方,勇敢的心在路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宝刀在心中,不必强加于霸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又是漫长十年途,但因为有了热爱,一生也如转瞬,回首尽望是满心欢喜的追求之路。
  既然钟情于玫瑰,便勇敢地吐露真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管风雨征程;既然可以因为热爱而死,那边更应为了热爱而生。
  夸父追日固然伟大,因为光明向死而生;列宁选择滴血尽流,一滴一滴的一生都在风险,同样伟大。
  不能盲目从流,因为伟大而选择伟大的热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主宰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所挚爱的事物。
  热爱从来不分高下,只用深沉作为他的代名词。
  如果我无法为自己的热爱做出一番事业,奉献出一星半点的辉煌。但我只愿自己用尽了全力,哪怕只是做其中的一块垫脚石。人们来来往往,最终一定能够造就成功之路。
  我深沉的追求,因为我深沉的热爱。
  高二:刘静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可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例子过于散碎,而没有使中心集中到一起,老师建议例子不要过于集中会使阅读起来更加舒服一些。
  点评老师:孟祥琦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_1500字



  苍穹,遥不可及却又美丽莫测,所以我们愿意仰望。梦想就如苍穹中变幻的宸星,愈是晦涩,越有吸人的魔力。土地,近在脚下却是温敦厚实,普普通通,所以不经意间我们总会忽视而过。现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贪嗔痴怨就如土地上的千般景色万种风情,愈是置身其中,越是迷乱无章无所适从。
  梦想可以让人快乐,现实却并不一定让人幸福。现实可以让梦想变得奢望,而梦想却让现实充满希望。即使两条平行线,搭个梯子,总有一点会有交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梦想何尝不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呢?如果说,不是贫瘠的土地上饿殍满地的呻吟声,我们怎么会有了国富民强的梦想?如果说,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的社会现实,我们怎么会有了人人平等的梦想?如果说,不是船坚炮利的英国军队敲碎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我们怎么有了复兴自强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世界是空白的,只有梦想的世界是虚无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也未曾实现他的大同社会,中山先生一生奔波于革命,最后却功败垂成。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努力,而是,他们沉浸于自己的理想蓝图,忽视了社会的需要,所欲非所求,注定要失败。
  以现实为依托,再困难的梦想也可以实现,没有现实为基石,再好的梦想也成了空想。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曾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而名噪一时。二人本为至交,却因梦想分歧走上了不同的路。古语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山涛志在此,所以才会毅然决然的离开世外桃源般的竹林,所以才会甘愿忍受世人的误解。宁可丝竹乱耳,案牍累形。但朝堂上却多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铁骨忠臣。我们固然喜爱嵇康的不羁洒脱,为了梦想避世竹林,打铁抚琴悠游自得,但孤立于世的人,只能让自己清高,不能为浑浊的世道带来一丝的清明。山涛璞玉浑金,虽出仕司马氏,却濯清莲而不妖,远比醉卧竹林博得一时清誉而有价值的多。
  由此可见,有梦不难,难得是梦醒时分,我们可满意自己的收获。
  有了梦想不是为了为难自己,而是让自己用了生活的奔头。心中所梦必是自己所喜爱的,总不可以让它成为自己的负担。罗红,好利来蛋糕总裁,而他另一个身份——摄影家。两种身份,却包含着对同一个梦想的追求。年轻时的他就喜欢摄影,却因为生活条件所迫而暂时割弃。但现实的阻拦并没有让他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将他心中美景泼洒在“蛋糕王国”中,甚至为此变卖了他的理光相机。时至今日,好利来蛋糕在全国竖立的口碑有目共睹,而罗红也在他创业的第三年就带上他的相机,奔赴山川美景。梦想不会因为现实而褪色。梦想极为珍贵,是因为他实现得困难,实现了又极为舒畅。我们不能因为梦想囿困于现实,能够独辟蹊径才是大智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或者梦想不足以推动它们的前进,只能在纵情欢娱中麻痹自己。但是有梦无年界,年少有梦年少行,中年以后的梦更是醉人也更催人进步。只要肯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梦想无论大小,难易都可以实现的。
  天地之阔,殊途难测。没有土地借我一寸安身,怎么有可能去仰望那遥远无尽的苍穹?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随着我们脚步的离去,脚下的路可以平坦,亦可崎岖。那天上的心思也就更为难解,今日纵是月明星稀,可以微笑的看着怀揣梦想的人踌躇满志,明天亦可无情的看着他们失败的潦倒心酸。这样的话,我们不如看好脚下的路。纵使不能改变现实的困扰,我们总能选一条我们希望光明的。
  天诚非圆满,但地却可以我们回到原点。只要我们一直坚定不移的向前走,总有一天我们还会站在这片土地,抬头仰望这片天空,美丽依旧。
 
  黄石理工学院高三:解小曼
  【编辑推荐阅读】:


最新投稿作文
 


叙事作文


写人作文


写景作文


议论文


读后感


小学

作文



 放烟花
 父爱无痕
 我的校园
 做人要有诚信
 《弟子规》与我
 江中乐趣
 阿凡达叔叔
 看大海
 带着微笑出发
 读后感一则
 麦子熟了
 小小舞蹈家
 游览莫愁湖
 走出思维定势
 读《凡卡》有感
 第一次钓鱼
 我的好妈妈
 游峡山
 请珍惜时间吧
 不平凡的天鹅
 风筝展
 雨中的温暖
 海南岛之旅
 快乐是什么?
 包容是一条五彩路
一场足球赛
 节俭的姥姥
 家乡的麦田
 生命不分贵贱
 那一刻,我流泪了


初中

作文



 奏响校园曲
 教道为邻
 广州的秋
 我的青春谁做主
 人生方与圆
 爱的力量
 美丽的心灵
 幽冥雁荡
 笑的含义
 读《金色花》有感
 家有考生
 默读父亲
 谁的脚印?
 星星的赞歌
 读《水浒传》有感
 快乐的童年
 相携的手
 星光夜景
 谈感恩
 微尘“不微”
 初三的烦恼
 我 ,不平凡
 夕阳无限
 拥抱爱
 读《羞于说真话》
 那一瞬间
 瞬间=永恒
 印象西湖
 幻想与现实
 《简爱》读后感


高中

作文



 轮下人生
 当我们擦肩而过
 跃进水库
 矛盾论
 务实与进取
 家乡的落花生
 观舞记
 夏日荷塘
 绽放生命之光
 爱,让生命延续
 我的高中我的梦
 怀揣希望前行
 观霞记
 浅谈浅阅读
 人性的呼唤
 学会欣赏自己
 触动心灵的爱
 天凉好个秋
 明媚的角落
 爱我中国
 良知的呼唤
 父亲的仁
 你听多美
 雾里看花
 为简爱而感动
 纯真年代
 一句话
 故乡的景色
 永恒的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五):文学形象与历史真相_2000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题记
  我这人自幼喜爱阅读,在书房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最钟意的非《三国演义》莫属。
  《三国演义》出自明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而成,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被列为“四大名着”,其中《红楼梦》文学地位最高,有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而鲁迅先生则表示:“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浒”。而正因为许多老百姓对这两本书的热衷,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历史与文学混淆起来,而我由于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就爱屋及乌地去了解历史真相,结果发现其中许多地方较之历史有着很大的出入。
  许多人一谈到三国便想到那位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可诸葛亮到底有那么神吗?
  先说空城计,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军浩浩荡荡兵临城下,只有两千五百人马的诸葛亮急中生智,上演一出“空城计”。结果大家是知道的。司马懿因担心有埋伏而撤军了。这个故事罗贯中应在写得太精彩了,以致人们都忽略了故事的真实性。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的时候就说了:诸葛亮当时屯兵阳平,司马懿驻兵宛城,若真按裴松之所言,那么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在忽悠人,若裴松之记载有误,我认为空城戏这出戏也是唱不下去的。大家推断一下,司马懿这个“少有奇节,聪明多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的自幼聪明的军事天才如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在此我想了用一下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一?司马懿为何不派一组侦察兵进去一探虚实。二?“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既然都能看到孔明的“笑容可掬”为何不派一组弓箭手来个万箭穿心,动摇西蜀之根本以绝后患。三?为何不“围而不攻”。围他个三天三夜。
  再说赤壁,赤壁直至今日仍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裴松之的《江表传》为代表的曹操烧船自退。其中记载了曹操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奇隆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二是以《吴书,周瑜传》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的黄盖诈降,《吴书·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舰船,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乃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极曹公,期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名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引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放火,时风盛猛,悉廷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资治通鉴》与《吴书·周瑜传》基本相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军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中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之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大舰最着前,中江举帆,系船以次俱前,操军吏士皆出营主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兆船,延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众。”看完了史书现在再看回《三国演义》:“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洛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看到这使我想到香港早期的僵尸电影,摆个神坛便能呼风唤雨。若孔明真能像《三国演义》中所说那样,那为何在孔明的军旅生涯中败战仍还不占少数?为何只活了54岁,而不使自己延年益寿?又为何不早早带着刘备平定天下?所以说,孔明借东风这一说法明显是靠不住的,要借东风也是周瑜借,不然杜牧怎么会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火烧博望是有的,但火是刘备放的,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谴夏侯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六):减去多余的部分_800字


  “简陋的小院,关不住他嘹亮的歌声。”
  屏幕上出现这么一行字,背景是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农村汉子。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沸腾了《综艺满天星》的舞台,震惊了人们的心,“大衣哥”朱之文火了!
  “来的时候拍冷就从家里穿个大衣省的冷。”
  当主持人狐疑的眼神扎着朱之文身着的大衣时,他带着浓浓的山东土话口音如是说。
  “他触动我们内心深处了,这么朴素的外表下有这么华丽的内容!”评委死死地抓着话筒喊出来。
  舞台上炫彩的灯光闪烁着,洒在朱之文脸上,他两只有点内陷的眼皮紧张地眨着,眉上的一滴汗紧紧地挂着,他抽动了一下鼻子,鼻翼旁的皱纹瞬间拉伸了一下,又恢复了黑色松弛的状态。那滴汗顺着鼻梁滑在他的嘴唇上,干了。眼前荧幕上回访的是朱之文刚通过初赛的第二轮比赛。现场的观众好多都踮着脚瞪圆了眼相互挤凑着像看什么稀罕事似地看着朱之文,儿身为焦点的他却一副迷茫不知下一步会怎样的样子。
  朴素的朱之文唱着华丽的歌。他是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有一双“搬砖的手”,但这些都不是应该得到照顾的资本,朱之文是靠自己的歌喉征服了人们的听觉!
  他毫不粉饰自身那寒酸、落魄的身份,毫不掩饰“俺是菏泽单县人”,挺直了身子展出高歌。他的“火”没有炒作的成分,因为那是多余的。
  朱之文被万人拥簇着,巨大的光环照在他身上,可这也是多余的,减去多余的部分,他依旧是为朴实、勤劳、爱唱歌的农民,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记者去他家采访时,好多邻居围着他,有说有笑的,有个女人说他家很穷,说他不容易,接着就说自己多么“可怜”这些“穷人”!!!我看着那个女人恶心的表情,真想对她说,你早干嘛来?人家出名了,你才来“可怜”?!人家用得着你“可怜”吗?别玩这虚里了!多余!
  罗丹说:“艺术就是减去多余的部分。”
  朱之文是个例子。
  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了,更多的人是追求那些“多余的部分”,艺术高于生活,没错,但不要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一:韩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七):作文创新思维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命题创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
  命题创新首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也是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发——到达》一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用读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出发”和“到达”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悟透了这一层,结合人生实际进行联想,“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学业的进步,友情的发展,事业的开拓,科学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兴——所有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表现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出发”和“到达”的认识不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其次,命题创新还可以从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着手。由于学生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不同,由于学生个人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人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看到学生在兴趣爱好、思想认识、情感情趣等方面的差别。正视这些差别,采取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的形式,就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成长提供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材料喜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比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四、体裁出新
  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一篇作文仅仅有美好的内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许多体裁新颖的作文。比如,有写寓言故事的,有写话剧的,有写书信体的,有写会议记录的,有写日记体的,有写文言小说的,有写新闻的,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的,等等。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语言思新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
  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
  句式灵活常常表现为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语序的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如“宫廷的猜忌、冷漠、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这个片断准确表现了昭君面对心灵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前面两个句子是长句,成功地渲染了昭君进退两难矛盾犹豫的压抑感,后面的几个句子是短句,准确地描绘了战争造成的一幅幅惨状,营造了促使昭君痛下决心的催人力量。整散句是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句子。“失金者小失,失友者大失,失信者全失。”“没有诚信的滋润,心灵也将干涸,灵魂都会枯萎,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啊!”整散结合在表达上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像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应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喻体要新。如“妻子如钟表。漂亮时髦的妻子像手表,随身携带,一刻不离,大家都看得见。老实的妻子像挂钟,只在家里尽她的义务,但不能跟丈夫到外面去。泼辣的妻子像闹钟,只能在家里,她发脾气时,即使是更深夜静,也会放声大闹。健康的妻子像老牌的手表,久用不坏。文弱的妻子像冒牌钟表,一碰就坏,屡修屡坏,派不上用场。”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广博而贴切。善用排比可以扩大表达的容量,形成磅礴的气势。比如:“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好的作文还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借此展示自己的积累,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留清白在人间’高洁。”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厚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要写出文句的意蕴,需要常常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只要有心追求,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写一些这样的句子并不难。如关于生活、思想、学习等,我们完全可以写出类似高考作文中这样一些哲语佳句:“一次心灵的选择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在人生的关节和转弯的地方,要学会转身”;“一生都追赶春天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在每一页晴朗的日子上,都闪耀着太阳鲜红的印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见到应有的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篇(八):记叙文九种照应方法


  记叙文照应方法----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又如,陈然被捕前,小心的把扫帚挂在窗外钉子上,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有照应:市委的同志来了,看到扫帚就立即转身走了,守候在屋里的特务们只能枉费心机,这是第二组伏笔式照应。再如,前面写党组织批评陈然写了报头,陈然接爱了批评,黄显声的报纸每天按时退回,铅笔等工具也都保藏得很好,后面写敌人搜查时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前后也照应起来,这是第三组伏笔式照应。再如,前面写纸条上的消息来源是黄显声的报纸,后面写许晓轩回答消息来自于管理室的报纸,结果,搬来报纸,果然找到了那条消息,这是第四组伏笔式照应。出自于不同的段落,有事有人也有物,多角度设计,多方面照应,前有伏笔,后有交代,细针密线,关联紧凑,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结构很美。
  伏笔式照应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伏”。这种“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因而待第一次“伏”设计好后,就在考虑怎么把这次“伏”的内容向前发展,在何处结束这次“伏”,不一定在文章结尾收束。对前面设计的“伏”,后面一定要有其结果的交代,千万不能遗忘和疏漏。
  记叙文照应方法----细节式照应
  细节照应,就是通过对事物细枝末节和多次描写而形成的照应,以此来表达感情、寄托思想、表现个性,是一种生命力强、效果上乘、给人们印象深刻的照应方法。细节照应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洁;照应的位置,可以遍及各个段落,开遍收束,承转圆合,均无不可,十分自由。
  细节照应的特点,一是真实性强,细节照应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内容进行提炼强化的结果,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实实在在的。二是生命力强,这种照应对读者产生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即使是一景一物、一招一势,也会给人永久难忘的印象,因为它特征鲜明,描写细致,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三是运用频率不高,因为它与细节描写不同,具有成套配搭的特点,难以频繁运用,有时一两套就足够了。
  细节照应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动作细节,形象细节,景物细节,语言细节,物件细节,服饰细节,情节细节等,现就其中的两种稍加阐释,可见一斑。
  一是动作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节性动作的描写,来构成照应关系。动作细节的位置,宜间开一段距离;动作细节的类别,可以是同一动作的重复,也可以是有一定因果、顺承等连贯性动作的展示,还可以是有较强对比性动作的环扣。这种照应运用频率最多,因而在细节照应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孔乙已》中: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这句话先后出自小说第四段和十段,是动作细节描写,前者体现在一个“排”字上,后者体现在一个“摸”字上,这两个动作细节,就形成了对比性的照应关系,显示了孔乙已命运发展的脉络。
  二是物件细节的照应,就是通过对某个物件的细致描写和客观展示,来构成照应关系,物体多以小而平凡的东西为主,主要对人物起衬托作用。例如,苏联作家苏西蒙洛夫的《蜡烛》,就采用了这种细节照应。照应的位置是小说的后半部分,照应的物件是老妇人45年前结婚用的一双喜烛,而现在她把蜡烛插到了烈士的坟头上,作者对蜡烛就进行了多次描写,反复纷呈,形成细节照应,从而有力的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运用细节照应法在注意两点:一是细节照应必须真实,至少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因为虚假的细节会损害人物的形象,损害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是细节照应要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既显得非常突出,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细节的照应,才是成功的。
  记叙文照应方法----分合式照应法
  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二是在分合照应时,要防止重合交叉现象,特别是内容上,“分”的内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几个方面也要处于同一层次。
  记叙文照应方法----设悬式照应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记叙文照应方法----设悬式照应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记叙文照应方法----题文式照应
  题文式照应,就是正中文的词语与题目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从而构成照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点题。题文中照应的显著特点,是扣题紧凑,关照严密,题能辖文,文不离题,可以避免走题旁逸,加深读者印象,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题文式照应最常见的是题目与文首文尾的照应。文章的开头要点明题目,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也往往要点明题目。这两处点题照应,是写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开头与结尾点题照应,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完整出现,有时单独列句,有时嵌于句中;二是题目在开头或结尾的零散出现,或在开头或在结尾出现题目中的若干关键词语,以达到点题照应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照应题目,主要是结尾一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落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的重心是引出诗句,诗句中的前四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可见,这篇文章是以引用为题,结尾点明了题目,从而紧扣了文题,强调了主题,韵味无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题文式照应不仅开头结尾与题目相照应,而且也有正文处处都与题目相照应的,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运用时,每写一段,每写一处,都要随时想到题目,能与题目挂联的,尽量用题目中的词语表达。例如《榆钱饭》这篇记叙文,就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文章共32自然段,几乎段段可见题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点题,有时点“榆”(5次),有时点“饭”(4次),有时点“榆钱”(15次),有时点“榆钱饭”“(10次),总共点题达34次之多。这样,处处见题,时时点题,多角度照应,扣题严密,文章也结构严谨,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
  题文式照应,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简单重复,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点题,也就是说,完整地点题要少,零散地灵活地点题要多,以增加记叙文照应的生动性。二是点题照应要恰到好处,以达到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记叙文照应方法----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记叙文照应方法----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记叙文照应方法----因果式照应
  因果式照应,就是所记叙的内容前后有因果关系。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较详细,一两句话不能解决问题,就用整段乃至几段文字去完成。二是具有重点性,即因与果两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因”是主要的,要详细记叙,而“果”是次要的,笔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为主要特征。
  因果式照应是十分严密的。运用中,它有两种情形:
  一是先果后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然后再一步一步说明原因,形成照应,这种照应,先设悬念,后释悬念,具有倒装的特点。例如《看戏》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文章先说结果:“古树是静静的”,叶子同样是“静静的”,整个剧场“同样是静静的”,天气闷热,人挤的很满,“简直是一个人海”,这么多人,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这里有一场演出,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将要来这里表演;然后具体记叙梅兰芳的出场、演技、形象等。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应,以因为主,写了两大段,以果为次,仅用了两小段。第一次“狂暴的掌声“之后,接着又先交代“果”:“观众向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又静了下来,静得出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观众“看得入了神”,然后写戏达到了顶点,记叙的高潮也达到了顶点,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细致。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应,仍以因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为次,仅写了一句话。可见,这种因果式照应抓住了重点,关照严密,有明显悬念,可增加阅读情趣,增强表达效果。
  二是先因后果,即按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顺序,顺向成文,从因到果,自然发展。但同样以因为主,以果为次。例如《老山界》这篇记叙文,就是先写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经过,包括瑶家歇脚,山腰露宿,到达山顶等。然后交代结果:“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给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这个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完成了”、“克服了”、“战胜了”三个动词上,既是前文原因过程的自然归结,又是本文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还点明了题目。这种照应,紧凑和谐,使读者易于把握文脉。
  因果式照应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考虑的,其难度,显然要比语句式照应大一些,运用时,要重点在“因”上多下功夫。原因的交代和叙述属于铺垫性文字,要写得充分实在,合乎情理,还要自然,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结果的交代才有依据,才令人可信,才有力度。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29961.html

上一篇:甜芦粟5篇
下一篇:感恩老师贺卡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