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10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10篇

时间:2018-10-30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www.xjwk.net--作文素材】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1:十位中国历史名人作文素材集锦


  中国历史上名人辈出,这些经典的素材也是写议论文的重要论据,各位高考考生若能派上用场,定让自己的作文文采飞扬,获得理想的分数。
  1.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2:2015考场作文素材: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1】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2】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愿景(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3:考场作文素材:2009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宝典(五)5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分析:贝多芬的拒演,体现了一名爱国者的民族气节以及个人的尊严。
  话题:“人格的尊严”“自尊与他尊”
  草间偷活,一钱不值
  明末清初的才子吴梅村,先仕明,后降清,做了贰臣后,不敢原谅自己,悔恨交加,诗风也一变而为苍凉凄楚。其绝命词有云:“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呤不断,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须说,人世事,几完缺?”称自己为一钱不值,这是失节者在民族气节的正义之旗下的战栗。
  分析:人们对失节者的痛恨自古皆然。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失节者也会在这杆秤前战栗不已。
  话题:“失节者的战栗”“忏悔”
  不吃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分析: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
  话题:“最高贵的”“品德”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曹雪芹戏谑权贵
  清末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派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时候,曹雪芹把对联挂了过来,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把这位都统老爷戏谑得尴尬难言。
  分析:在清贫的生活中,能做到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节操的人,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话题:“人的品格”“自尊与他尊”
  明月照人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话题:“气节与情操”“高贵与低贱”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19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分析:敢于以死报国,是苏武忠贞的集中体现。正是如此,他才成为几千年来爱国尽忠的典型代表,世人效仿的楷模。
  话题:“爱国”“忠贞”
  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4:媚俗,媚的不是金钱_1000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题记
  俗为何物?俗,就是当今社会的现状,是当今社会的灵魂。21世纪的人,拜金主义至上,在当今社会,更是有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不知何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只剩下了钱。  古语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古人尚且知道,钱财不过虚妄,生时不带来,死时不带去,今人却为何不知?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什么都要钱的社会,日子久了,便连价值观念都改变了,在现代人的心中,古人所重视的道德品质只是虚妄,金钱,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古时,社会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小农经济社会下的古人最大的幸福,而钱财,古人只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今天的人,却更在乎钱财,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钱,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践踏自己的尊严,贬斥自己的生命。可这样“无道”而取得的钱财,再多又如何?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的年终总结会上,因为没有员工愿意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导致老板一气之下,竟以钱允诺:“谁肯骂自己一句,奖励一百元。”结果,转眼间,一场总结会,就变成了“骂己会”。人潮中,唯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员工一言不发,令老板诧异。第二天,那个一言不发的员工就辞了职。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想到了陶渊明的一句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员工与当年的陶渊明是何等相似啊!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这个员工也同样不愿为了金钱而践踏自己的尊严;当年的陶渊明不愿刻意讨好达官显贵,宁折不弯,而这个员工同样不愿为了讨好老伴儿骂自己,宁可辞职也不愿贬低自己。两人是何等的相似?
  陶渊明和这个员工,却又是不同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时候,始终已是一方父母官,凭的,多半是文人的傲气和骨子里的不屈;而这个员工,家境贫寒,却仍然宁折不弯,凭的多半是天生的傲骨和自尊。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社会变迁?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为金钱折了腰,屈了膝?这些人,其实都不能算是完全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人所特有的自尊。
  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同样有无数不屈的灵魂——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这些不屈的灵魂也会流芳千古,用他们的傲骨,用他们的自尊,在时光的隧道里,奏一曲自尊至上的欢歌。
  在冗长的时光隧道里,自尊自爱,才是照亮前路的灯光。作为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境地,不论行至时光的哪个角落,都不能忘记:金钱再重要,也没有尊严重要。没有了钱,还能再赚,可没有了尊严,人也就不完整了。
  媚俗可以,但媚的不是金钱!
 
    高三:墨雨红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5:倚望风雨_400字

  倚伏在窗前,观赏着风雨中的风景,不觉得想起过往的往事,沉想在风雨中……
  古代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他们都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诸一世,苏轼被贬谪后的闲适报国,潇洒笑看江湖,范仲淹则终始忧国忧民而记述了《岳阳楼记》。人的一生经历过许多,常常在不经意中,他们的胸怀抱负也随之永垂不朽。
  刚面对完人生的第一个关卡,我失败了!我没有好的成绩,刚知道结果时,心情沮丧。
  人生漫漫长路,会遇到各种风雨,而当自己真正面对时,就觉得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想逃避。
  望着窗外的风雨,让我感觉到大自然的无私和洒脱,即使风雨来了,它也欣然,乐观地面对来临的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使自己内容能够更有效地回馈社会。
  而我呢?是否只能倚望窗外的风雨,静静的倚望……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6: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一、人物生平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着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即其父母是表兄妹。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主要作品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停云其四》)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退隐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金山麓)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五)》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书30课《诗五首》之一)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二、归隐原因
  隐逸诗人
  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
  桃花源记
  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隐退原因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三、人生轨迹
  青少年时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7:我身边的廉洁小故事_800字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说过:“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样则是我们心灵的准则。”
  然而廉洁,是一个怎样的心灵呢?
  是像陶渊明一样吗?满腹经纶,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入山后自耕自食,自得其乐,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
  是像于谦一样吗?在六十寿宴那年,一一回绝了众人送来的厚礼,不外乎皇上送来的那只玉猫金座钟。
  ……
  姨父在老家是一高官,掌握着许多事情和一切权利,所以来找他帮忙的人也就络绎不绝。有的请他吃饭,有的送礼,但是常常,姨夫都不为所动,并且很快地一口回绝了,对方总是十分尴尬。
  记得我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去表哥家玩耍,那天是周末,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花朵的清香弥漫在微微有些湿润的空气里。我和表哥在房间里玩家家酒,正尽兴时,突然听到房门外,有“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好奇地打开房门,从门缝里偷偷看着外面。
  进门的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伯伯,不是很高,有些胖,身体看起来像是被充了气一样。他面带微笑地边向姨夫问好,边提着大包的东西走进屋里来。
  姨父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指着它问道:“这是?”那伯伯笑着把那袋子拿起来,“就是那个,小刘啊,你看我们都一起同事这么多年了是吧……”那伯伯的话还没说完,姨父就八九不离十的猜出他将要说出的下文,眉毛立刻拧成了一块儿,摇摇头便一口回绝了他,跟那伯伯说,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
  最后,几分钟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放下手中的东西准备告辞。姨父叫住他,说把东西拿回去吧,伯伯摆摆手笑着就走出门了。
  当时年幼的我,在房间里看得十分不解。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姨父的清廉,我深深佩服,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保持着他的廉洁,平凡的他,却有不平凡的举动。
  我们不能让心灵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请固守你的廉洁!固守你的品格吧!因为它们,是你生命的底线。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8:我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故事_800字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养成读书的习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读书能增长孩子的课外知识,可以让人感到浑身充满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的前进,不断地成长。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错,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上幼儿园的女儿只对书上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画面感兴趣,故事的朗读和讲解则是由我来完成。我和女儿一起读书是从潜能班(学前班)的识字卡开始的,我们把识字卡像玩扑克牌的“开火车”一样当游戏玩。让女儿觉得读书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女儿还因此获得了“识字大王”的称号。时间长了女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们一起读故事书:“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女儿懂得了听的重要性。我们一起读“论语”中的经典难忘的名着故事,对原文的理解。说着,孔子、曾子的之、乎、者、也……体味关爱、感悟成功、分享感动……以及那些难以理解的古今对比,古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而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贪官污吏现象……我们还一起在暑假里读完了杨红樱的笑猫日志,尤其喜欢《幸福的鸭子》这本书,它让我们懂得了简单的幸福。我们一起向往张达外婆家的世外桃源!一起喜欢上麻花儿,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容易被感动的心。麻花儿的幸福仿佛没有边界,她的心中总藏着甜美的感动和不尽的思念……我们为了书中的主人翁“马小跳、笑猫、老老鼠、地包天……”一起感动、一起流泪、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沉醉于书中的世界。
  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在书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地充实成熟。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一起在书的海洋里无限快乐的遨游吧!
 
    广东中山坦洲高三:张麒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9:高考作文:09高考最新作文素材200篇(8)

  71、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喝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喝,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何不摘梨止喝?”许衡道:“不是我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道:“世道如此乱,管他谁的梨呢?”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72、最后一片叶子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份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的时分了,琼西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树叶。她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的时候,自己就该去了。可是,藤条上剩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却任凭风吹雨打,总也不肯脱落。琼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势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她终于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在医生的治疗下,身体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不过,那片树叶不是真的树叶,是人画上去的。
  73、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物,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来送往。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辞官回家。
  74、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有一天,几个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发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
  “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75、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泓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为恢复建立东汉立有大功,人才相貌也好,刘秀想把自己的妹妹湖阳公主嫁给他,湖阳公主也相中了宋泓,很愿嫁宋泓为妻。
  刘秀便劝宋泓休弃原配妻子,改娶高贵的湖阳公主,并且说“富易妻,贵易友”是正常现象。宋泓却执意不肯,坚定地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改初衷,仍与原配的妻子白头偕老。后来,此故事便被传为佳话,糟糠,就成为了原配妻子的广泛代称,宋泓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富贵不改初衷的典范。
  76、黄公嫁女
  从前,齐国有一位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让自卑。他有两个妙龄女儿,养在深闺,双双长得容貌艳丽,堪称天姿国色。因为她们长得漂亮,黄公也就经常地反说她们长得丑。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于是,黄公二女便丑名远播,早就过了婚嫁的年龄,整个齐国却没有一个人上门来求聘。
  卫国有个汉子,早死了老婆,一直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公门上求婚,而且成功了。等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是一个绝色佳人,消息传开了,人们才明白,原来黄公是过于谦虚,才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于是,许多名门望族都竟相聘他的第二个女儿。一时间,贡公家门庭若市。
  77、口惠不至,祸及其身
  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中记载了一则“贾人重财”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商人不守信用,结果丧失了性命。故事大意是:
  济阴地区有个商人渡河地翻了船,攀扶在浮动着的干枯树木上,大声哭叫。有个打渔的人划了船去救他,还没到跟前,商人急着喊:“我是济阴地方的富家大族,如果能救我,我将酬谢你百金。”打鱼的人救他上了岸,他只给了十金。打鱼的人说:“你原先答应给百金,而现在只给十金,恐怕不行吧?”商人发怒变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人,一天能收入几个钱?现在,你突然得到十金,还能不满足吗?渔人默不作声,没精打彩地走了。过了些日子,商人通过吕梁山的龙门而下,船撞着大石,又翻了,而又被那个打全鱼人碰见了。有人问打鱼人:“为何不去救他呢?”渔人回答说:“这个家伙不守信用,上次救他,他答应给我钱,完就赖帐。”他船靠岸边袖手旁观,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78、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道州(河南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者。其诗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一天,他收到家书一封,说的是家中为在尺屋场地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动士干戈,要他速归助夺。何绍基一笑,提笔简复一函,并附诗一首:
  万里家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他的开导下,化干戈为玉帛。此事为后人传为佳话。
  79、晴天防阴雨
  宋仁宗时,张高节当宰相,但在生活享受上同当河南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的节俭,您虽然确实以清廉节俭自律,但这样做未免有些矫情作仿。”张高节叹气说:“我今天的俸禄这么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办不到吗?不过,如果有一天我被罢官或病死了,可是家里的人已经长期习惯过奢侈生活,不能立刻变为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一空而落到饥寒无依的地步的。”
  80、樱桃树故事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不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示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处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篇10:纯粹的快乐_550字

  他——陶渊明,才华横溢、年少有志、爱国情深,却沦落到壮志难酬、归隐田居。他的命运似水,一波三折,最终他只选择追寻自己的快乐。
  “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后辈知识分子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的典范。当时的彭泽县令,虽不能让陶渊明过上奢华的生活,但却能让他不愁吃穿。再加上那时正值战乱,能够当上一名县令,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了!也许其他人会为了保住乌纱帽,去奉承别人。可陶渊明却一点都不动心,他宁愿饿肚子,都不愿阿谀奉承,还毅然辞官归隐田居。这种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也许他是纯粹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吧!
  自从归隐田居后,他辛勤劳作,正所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管如此,都还是“草盛豆苗稀”,但他却依然热衷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他钟爱菊,而且差不多每一篇作品都会出现菊。他将这种淡淡的菊种在田园里,他便陶醉在这片平淡的花圃中。也许是菊这种平淡、高洁、质朴的品格把陶渊明深深吸引住了吧!赏菊,纯粹的快乐之道。
  他“好读书”,乃至如痴如迷,他也“常着文章自娱”,将田居生活的飘逸洒脱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惊叹不已!他还“性嗜酒”,而且许多佳作都是从酒中酝酿出来的!也许借酒消愁,就是他们这些文人寄寓情感的方式吧!但这酒岂不太神奇了!不仅能消愁,还能够酿就佳作,实在不错。我真想知道他喝的究竟是什么酒?随性生活,是他眼中纯粹的快乐。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13832.html

上一篇:梦想缤纷10篇
下一篇:黑择明5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