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写人作文 > 窃读记的中心思想8篇

窃读记的中心思想8篇

时间:2018-10-30 来源:写人作文 点击:

【www.xjwk.net--写人作文】

一:[窃读记的中心思想]第三讲:让文章变得有内容可写


  1、怎样让写人作文有内容可写
  (1)确定写作目的
  明确要写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习惯、品质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目的。
  徐健羽在《日积月累》中有这样的开头点题:
  一杯水的体积虽然渺小,但千千万万杯水,就可以组成大江大河;一滴水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成千上万滴水经过数十年的执着,就可以滴水穿石。
  结尾又扣紧主题:
  小小的水滴之所以能穿石,那少不了渺小的力量的积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拥有一颗恒心和一双慧心。积累渺小的力量,让他不断升华,变成巨大的力量才能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这样的点题与扣题会显得文章比较紧凑、完整,最根本的是小作者在写作之初就确定好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2)确定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
  假设我们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的几件事例表现了我的同桌是个热心助人、好学上进但做事确很马虎的人”。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哪几个具体的事例能分别表现出“我的同桌是个热心助人、好学上进但做事确很马虎的人”呢?
  董云菲在《天下最美歌声》中这样描写他的同学:
  比赛开始了,我们班的队员始终保持领先状态,王巨峰带着啦啦队一块唱:“稳扎稳打,加油!”可是好景不长,我们班的队员体力下降,打得也不好了,啦啦队的气势也急速下降,可是王巨峰依然很乐观,他挥舞着小旗,带领着啦啦队唱道:“丢了一分不用愁,我们会为你加油!”五(一)班的啦啦队也不甘示弱,但是王巨峰没有急着让啦啦队喊,而是沉着冷静的想出了一个五(一)班哑口无言的歌词,“大哥哥大姐姐,要让这小弟弟小妹妹。六(一),爆发吧!”场上的队员深受鼓舞,好像都在想: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加油!为了王巨峰,加油!王巨峰的嗓子都喊哑了,但他还是不断地用他沙哑的嗓子鼓励队员们,我们班的队员都被他们行为感动了,经过一番拼搏与努力,我们队终于取得了胜利,还获得了“最佳啦啦队奖”。
  全文中心是要表现王巨峰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但没有直接去写这种精神,而是通过对他的语言、动作和当时的场面描写表现出来他的特点,进而让读者感觉出这种中心,这离不开他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围绕中心来描写的意识。当然中心明确后要有典型的具体例子来表现。
  (3)找出具体事例
  五年级一个孩子写的作文《益友》中就举了一件小事:
  可是那一次,我俩闹矛盾了。
  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俩又玩在了一起,忽然,吕沛卓说来玩一个抢笔大赛,我答应了,我们玩得十分激烈,可我一不小心,把他的笔弄断了,顿时,教室里充满了一股火药味,一连几天,我们都没有说话了,只是用目光斜着扫了我一眼,我决定要还一只一样的笔给他,一个中午,我走到文具店,买了一只一样的,正准备付钱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朝我走来,我一看,是吕沛卓,他对我说:“算了吧!不用了。”我说“谢谢你。”说着,我们便一起走进了教室,从此,我俩又成为一对好朋友。
  这里面的情节转折特别好,如果再加入些描写,那这个事例将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更能说明友谊的可贵。
  2、怎样让叙事作文有内容可写
  (1)记一件事
  这样的作文往往是为了突出这件事让自己受到的影响(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在叙述过程中,要侧重于表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描写。通过细节的刻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写这样的文章之前,必须仔细挑选和安排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表性事例。
  网络作文点评1班孩子:丁兰

二:[窃读记的中心思想]叙事作文写作明确中心思想_500字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
  文章的中心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叙事有中心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篇文章思想要健康正确,主题要明确集中,立意要深刻、鲜明、新颖。在叙事时,我们要善于从事件的表面揭示其蕴含的科学性、哲理性或事件的社会意义。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平凡、不显眼的事件中揭示其不寻常的思想意义。其次,我们还要明确,我们所写的记叙作文不是为记而记,而是有感而发,有悟所写。所感所悟就是叙事的中心,写作时要注意把它贯穿于全文之中。最后,在阐明我们的观点时不要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不管怎样,点明中心都要自然和谐,不能为套中心而强发议论,大呼口号。文章的中心就像人的灵魂,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

三:[窃读记的中心思想]学弈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学弈 作者: 孟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着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
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
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四:[窃读记的中心思想]窃读记_600字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准备看书。妈妈正好经过,过来给我布置了两张试卷。我皱起眉头,朝妈妈做了个鬼脸,闷闷不乐地走进书房,愤怒的眼睛里都能射出小李飞刀。
  我埋头做着试卷,做着做着,遇到一道难题。我抬起头,眼睛开始到处瞄,一下子就看到了放在桌角上的漫画书《樱花公主》。我想了起来,上一次,正当我看到关键的时刻时,上课铃响了。
  现在,它那封面又开始向我的大脑发出超强诱惑电波,和我脑海中诚实紫外线互相撞击。我是应该认真学习呢,还是偷偷地看一会儿书呢?思想斗争越来越激烈……
  终于,书的吸引力还是占了上风,我没能挡住它的诱惑电波,拿起《樱花公主》快速地藏到卷子底下,掀开卷子的一角,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突然,听到一阵脚步,赶快把书盖到卷子底下。
  偷偷一看,虚惊一场,原来是风吹动窗帘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紧张的望了望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哈,太好了!她还沉浸在美妙的剧情之中。确认“危机”还留在客厅后,我闪回座位,把漫画书从试卷底下抽出来了一点点,越看越入迷,渐渐忘了我本来是在干什么的,完全融入到故事中去了,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佛罗挨真笨呀!”“樱花真美呀!”“拉斯勒克斯,你真狡猾!”
  突然,我觉得光线好像变暗了,一阵寒气扑面而来。糟了,被发现了,完蛋了……
  唉,窃读不可行也!我还是安安心心地学习吧。
 
    五年级:桐子

五:[窃读记的中心思想]窃读记读后感(9)_600字


  今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题目是《窃读记》。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人把读书看成吃饭一样。其实读书不仅没有坏处,而且对人有益的。
  这个人,一有时间就跨进书店急忙打开书,躲在一角边,一页,两页,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读书的滋味!她害怕被书店的老板发现,所以进来看书时,把自己藏起来。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才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现实生活中,只要一打开书,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书的征服;是你征服了书,还是书征服了你,还是书与你之间正在互相征服之中?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都包含着一个意思——成长。
  或许书征服了你,那就意味着你被书迷住了。这时的你,沉迷在书里,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祖宗的遗训,先哲的思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都通过书向你灌输,默默地影响着你,教育着你,陶冶着你……在这样的氛围里,你长大了。
  或许你和书之间在互相征服,那就更有意思了。你的脑海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问题层出不穷,征服永无止境,你每时每刻都处于成长之中。
  我们小学生正处成长阶段,读书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记住《窍读记》这个故事,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多读书,灵活运用大脑,让它在我们将来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发挥其威力。

六:[窃读记的中心思想]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鸿门宴

作者: 司马迁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七:[窃读记的中心思想]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刻舟求剑 作者: 吕不韦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八:[窃读记的中心思想]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 作者: 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着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着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着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着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13501.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