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散文 > 短篇散文 > 初秋夜坐9篇

初秋夜坐9篇

时间:2018-11-09 来源:短篇散文 点击:

【www.xjwk.net--短篇散文】

初秋夜坐篇一:秋 天_450字


  在四季中,秋天可是少不了的。它是四季中的老三,它每年的那是,就会出现。它已出现就会带来一股凉气,并且让风吹落叶子,它把万物挑染成黄色,它就是我心中的秋天。
  秋天来了,叶子落了,花凋零了。又是一片金黄,又是一个季节,又是一个令人思绪缠绵的秋季。秋是美的,秋是善解人意的,秋是最复杂的季节。喜欢秋季的风,秋季的雨,秋季的天空,以及秋季的夜。
  夜在单调中迅速冷却,我却在悲凉的秋季中幻想落叶。叶子在哭,我们听不到,只因风声太大,哭声太小。一片枫叶簌簌的飘下,在它悄然飘落的一瞬间,似乎有一种淡淡的伤感。终于,我看到了,看到每片落叶都在凋零,许多叶子的生命正在消失。每篇叶子都在讲述自己。那片片凋零的树叶,如只只蝴蝶,在黑暗中翩然起舞,飞向生命的尾端。我坐在窗前,静静的看窗外那已逝了的落叶,那些只留下躯体,也只剩下躯体的叶子。在瑟瑟的秋风中,以往的回忆早已如秋风般飘散而去了。落叶,周而复始是归宿,又或是终端?生命由此而重生。
  夜,静极了,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只听见那属于秋的声音,秋,渐渐的飘走了……它要离我们远去了。
 
    初一:莫家振

初秋夜坐篇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句大全


  导语:关于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句大全,以供同学们阅读和赏析!《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高》、《苏幕遮》、《中秋月》、《秋雨中赠元九》...
  1、《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3、《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初秋夜坐篇三:初秋的枫_1200字


  寂静的夜,增添了几分秋的凉意和清爽。屹立在院子旁的那棵枫树,天经地义般的挺立在那儿,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风雨雨,透出一股沧桑,那刚毅的外表下有着不屈的灵魂。盘虬卧龙般的枝条蜿蜒而上,火红的枫叶从树下往上看,像是霞光盈满了整个天空,又像是一团燃烧的火。
  树静静的匍匐在湿润的土地上,偶尔已有风掠过的声音,刮起一阵“沙沙”声,鞋子踩在枯黄的落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偶尔还有几片枫叶飘零,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从高处坠落,舞出最后的舞蹈,最后悄无声息的落地。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季节里,初晓的晨光里,翻开了我人生的第一页。仿佛间我好像听见了婴儿的哭啼,欣喜地笑声和唧唧喳喳的鸟叫声。睁开眼,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父母,而是那一棵古树,静静的匍匐在哪里,与世无争,带着淡淡的沧桑。
  突然零碎的画面毫无征兆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试图去组合,却无果。他们把我包围起来,莫名的,我看见了那棵枫树下的一群小孩,围着那棵古树牵着手转圈,每张纯真的笑脸上都是天真无邪的,干净透彻,高高瘦瘦的男人牵着一个小小的女孩,瘦削的脸上露出了笑脸,美丽的女子也牵着小女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小女孩穿着碎花蓝格子,指着这棵树一脸迷惑的对妈妈说:“妈妈,这棵树很高兴唉!”
  仿佛应证她的话似的,树枝摆了摆,抖落了几片枫叶。“你看,你看!”小小的女孩努力指着树干,想要证明似的。“是,是!”女子点点她的小鼻子,笑着回道。落日的余霞渲染成一幅美丽的油画,静谧却温馨。
  如今,我能攀上这棵古树了,坐在树干上了。但是那副美丽的油画却不复存在了,落日的余霞渲染了整棵古树,静谧却不复温馨。我晃着脚丫,记忆中划过一道道熟悉的面孔,都是年轻的脸,却又很苍老的表情。他们试图反叛时光,却终究被时光遗忘。
  树枝轻轻晃动,却平添了一份哀愁和不复当年的沧桑。几年前,爸妈就离婚了,他们很平静的离了。但我始终忘不了她一向坚强的脸上出现那样脆弱的表情,像是绝望,又像是释然。不久爸爸就娶了另一个,我和妈妈离开了那里,弟弟则留在那里。弟弟长得很可爱,很像妈妈,稚嫩的脸庞带着泪痕,紧紧的抱着妈妈不撒手,然后才在爸爸严厉的目光中怯怯的回到了他身边。
  我不懂妈妈为什么妈妈会有那样的表情,为什么那个阿姨带着的小妹妹瞪着自己。
  那时,我想,那就是大人的感情世界吧,我不懂。
  这棵枫树见证了离合悲欢,陪我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从阳光到雪花,都有他陪伴。
  我从高高的树枝上一跃而下,踩在火红的枫叶上,发出一声脆响。
  我捡拾起一片枫叶,每一片落叶都有精致的纹理,每片叶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雪花。叶脉蜿蜒直达叶尖,轻轻一掰,碎成叶沫。就如同破碎的梦境,那静谧温暖的油画。轻轻一点裂痕,就会支离破碎,消失不见。
  秋天,是生命的季节,叶落终归根。
  秋天,枫叶。
 
    初一:流光夜雪

初秋夜坐篇四:关于初秋的古诗词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初秋寄子由(选)
  苏东坡
  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
  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
  西风忽凄厉,万叶穿户牖。
  子起寻

初秋夜坐篇五:我与秋的亲密接触_900字

  秋,夜凉如水。
  秋天的夜晚,寂静得出奇,偶尔有几声急促的脚步声。我坐在院子里望着那满天星斗不由得陷入沉思。
  初秋的课堂是那么清凉愉悦,同学们正在细细品味着美术老师带来的精美作品,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扰乱了同学们的思绪。“请问您找谁?”美术老师甜美的声音把我们的目光迎向门口。站在门口的那个人正是我爸爸。看见爸爸我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高傲走出了教室。可当我在次回到教室时,笑容早已被泪痕取代。同学们都关心的问我出了什么事了,顿时我的眼泪不住的流了出来,我努力地克制住泪水,跟同学们说了声没事,便在同学们关切的眼神中走出了教室,出了校门我们便奔向目的地——外祖母家
  由于外祖母家很远,所以到达时天已经暗了下来,我下车径直走向正屋,外祖父一动不动的躺在那里不论我怎么叫,外祖父都没有睁开眼。我伤心的坐在地上妈妈抱着我,我们娘俩抱头痛苦,哭累了,我便坐在外祖父身边静静的守候了一个夜晚。
  早晨,我一个人跑到山顶上望着这份晚来的秋意。秋风轻轻拂过我的脸。望着满眼秋景,我不经感叹,秋是如此美丽,可我却从未静静的欣赏过这份美丽。清晨,山中秋雾朦胧,远处的山忽隐忽现,渐渐的,一缕阳光穿透浓雾,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将近日中时,我才看清了远处的那座山,山上的树木仍不肯落下,好像依然留恋着这世间的一切。农田中金灿灿的玉米晃动在农民伯伯的手中,麦穗沉重的低着头,农民伯伯脸上充满了秋收的喜悦。
  秋天的夜晚,天空中满是星星,在满天星斗中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它比其它的星星更加耀眼,我想也许这就是我姥爷幻化成的。远处隐约闪烁着微弱的灯光,但在秋夜中却是如此的明亮好像在为迷路的人照亮回家的路。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一些树叶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慢慢的飘落,随风摇曳。
  梦中,外祖父来到我身边,亲切的说到“好孩子,不要伤心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永远不要害怕失去,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该舍弃是就不要留恋,后面的路会更加完美,我会永远在你身边。”我真想说些什么但外祖父却消失了,我从梦中惊醒。走到院中望着那颗星星,他好像也在注视这我,我相信那一定就是外祖父了他会永远在天上守护着我的。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秋,他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我想我不会忘记我与秋的这次亲密接触。
    初三:赵家慧

初秋夜坐篇六:青春_1000字

  当鸟儿开始沉睡的时候,当心儿开始冻结的时候,当光明踱到地球另一面的时候,我从昏睡中清醒过来,却依旧是消沉。
  初秋的夜,风寒。没有人陪伴,我倦缩着身子,坐在床上,一种莫名的愁涌上心头。
  抬头望向无尽的苍穹,月儿悄悄合上了眼,我还没来得及许下心愿,月亮却已经被黑暗吞食。人终究只是生命中的过客。
  视线凝聚到书桌上的茶杯中,淡淡的茶香在我的鼻尖萦绕。我知道,它时刻在发生变化,只是我无法察觉。
  偶尔,我会感觉的到,自己仿佛与外界缺少必要的媒介,没有固体、液体、气体的帮助,任我喊破自己的喉,不会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明白我的意思。其实,人只要活得快乐就够了,可人总是轻易改变自己的所爱、所思、所想。当然,这样的自己,往往会显得很自私,我们并不是单一的属于自己,我们好要属于那些关心和不关心我们的人。
  也许我们都还小,也许我们都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世界。
  起身,将茶杯的茶水泼出窗外,水洒在地上的响声十分刺耳。泪无故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滴落在日记本上。泪水浸透了那页纸,慢慢散开,如一朵花,竟异常鲜艳。
  记得小时候,躺在妈妈怀中,她给我讲月亮和星星的故事,那时的我就是爸爸妈妈的唯一,在我的小眼里,世界就是我的家,不,是和爸爸妈妈共的家,当然也就无法品尝到愁的滋味了。
  人世间的辛酸伴着我一起长大,装着“百味”的瓶也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进入了的我心里,这小小的百味瓶经常不经意间被我打开,青春这怪味胡豆的绵长的愁绪就在我怀里无尽地沿展开来……
  将眼镜从耳朵上取下,它在我的鼻翼留下两道浅浅的痕迹。不知什么时候,我成了“进士”(近视),爸爸常常笑我,“不用考我家就有了‘进士’,不知是哪座坟葬着地了”。
  我顽固地讨厌非主流打扮的人,虽然我也知道,别人的打扮与我无关,人家也不会因我讨厌而改变自己,不过,我喜欢看非主流的图片,因为它们体现的主题都是青春。偶尔买到一张非主流的图片,那嵌在图片上短小却暖心的话语突然使本来鼓鼓撑起的心一下空了。
  落寞与愁思又弥漫开来。
  青春本不该那么忧愁是吗?我也知道这道理,可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那种忧伤又悄悄拥住了我,它像一条毒蛇,慢慢地吞噬我的心,我的灵魂。我怕你了。把MP3的声音调到最大,任耳塞发出的声波在我耳朵里作怪,即使是把我的耳膜震疼了。这样,我便得到了满足。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音乐为我驱赶那没有预告,没有原因的害怕。
  站起来,挥挥手,原地转个圈,可转眼间那愁绪长大了,把我头顶的的天空都给包裹了。
  这个该诅咒的青春。
 

初秋夜坐篇七:中秋之夜_550字


  
  夜风在静静地吹,小雨在微微地下。在这一个夜深人静的中秋夜里,月亮像个羞怯的少女和满天的繁星都一起消失了,这是一个特别的中秋夜。在此时,代替月亮的是一望无际的乌云。哎!月亮虽然没有露面,我却想起了它的来意。人们冒着细雨,赶去与家人团圆呢。我家也不例外,我们全家冒着雨赶到姑姑加吃团圆饭。去时我看见姑父正撑着雨伞在家门口迎接着我们!我坐在餐桌前,一盘盘的佳肴都陆续地端了上来。这是我的眼睛好像不够使了,餐桌上摆满了菜肴有炒猪肝、炖鹅肉、豆炒肉……应接不暇。
  吃完团圆饭,大人们有的在吃月饼、有的在说月亮、还有的在喝酒……而我去坐在桌前等月亮,我就不相信月亮不出来,我就每隔几分钟就跑出去看看。
  每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出来赏月时,天上的月亮姐姐却一点面子也不给我。由于月亮没出来,我感到几分的遗憾。而这时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ネ跤睿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拟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伤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啊!人有悲伤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中秋夜里,我带着未能赏到月亮的遗憾,进入了梦乡。
 
    初一:郭川汉

初秋夜坐篇八:夏天的夜晚_700字

  这几天,天气就这样突然凉了下来,天气一直阴阴沉沉,直到今夜,才下起了小雨。
  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趴在窗台看着对面马路上汽车安静地驶过,已经几乎没有行人,雨滴击打着水洼,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气息。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夏天真的已经过去了。
  (一)
  这个夏天过的很颓废。暑假的前几天,一直沉浸在放假的喜悦中。直到领成绩的那天,看到烂的一塌糊涂的分数,简直呆了,从没想过自己会考那么差。接着便是老班苦口婆心的教导:“马上就初三的学生了,怎么还能不好好学习呢,你看你……”猛然醒悟自己不应该高兴的那么早。接下来的两天是在家里漫漫的进行自我反省。后来为了不让爸妈的谆谆教导把耳朵磨起茧子,索性逃离家门,打着学习的旗号,去上补习班。与其说去学习,倒不如说去“避难”。
  (二)
  这个夏天,不只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读小四的《夏至未至》。他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只多了一份安静而绵长,却也是四维最独特的风格。
  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坐在床上,映着灯光,捧着一大本书,安静而又认真的读,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一个主角,直到泪流满面,然后静静的睡去。第二天早晨醒来,眼角往往还挂着被泪水沾湿的痕迹。睁开眼看看窗外的阳光,突然很向往浅川那个北方的小城,到处弥漫着香樟的味道。常常闭上眼睛想象,阳光灿烂的夏天,浅川街道的两旁满是高大的香樟,安静而绵长,而自己就漫步在那条街道上,寂寞却不孤单……
  (三)
  这个夏天真的过的好快。转眼间就要结束。而自己也提前一个月和这个暑假说再见(因为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啊)!接着我便开始了自己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于是一切的一切,都被遗忘在这个夏天……
 

初秋夜坐篇九:中秋节的小知识_3000字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也是孝敬父母的日子!别忘了多关心爸爸妈妈一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东北地区,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
  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多来台湾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
  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
  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这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宋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圆饼,这圆饼即月饼之始。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的诗句。南宋年间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竞放水灯,烛摇月白,尤呈奇观(后来,南京将放水灯移到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放水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做皇帝。八月初二,徐达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这一夜南京,人们绘月宫图,陈列鲜果、月饼,燃点斗香,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竞放水灯等等,热闹非常。此后,无论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热闹。北方人在这一天要吃月饼、水果,购兔儿爷给孩子玩。“兔儿爷”,有纸绘、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举旗,十分别致。
  南方人中秋爱吃月饼、鲜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头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饮,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民国以后,南京是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社会畸形发展,夫子庙前灯红酒绿,八月十五达官富贾泛舟秦淮玩月,而千成成户苦不堪言。当时曾流行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楼上吹箫管,有人楼下皱眉头。”加上这时旧迹多湮,河水污染,游人涉及不多了。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四年级:刘楚媛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anwen/233470.html

上一篇:古诗改写散文6篇
下一篇:水仙花的散文6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