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名人名言 > 经典名言 >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5篇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5篇

时间:2018-07-29 来源:经典名言 点击:

【www.xjwk.net--经典名言】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篇1:研读经典品味人生

品读国学经典就如同穿越时空听一名良师侃侃而谈,其中包含的哲理与智慧不言而喻。
孔圣人千年前的智慧语录在如今依然适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浮躁的当下,人们用高倍放大镜去细究别人身上的每一个缺点,却对自身的不足视而不见——“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而在古人的眼里,凡是别人的长处都要吸取,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文化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而老子推崇的则是“无为而治”。这句话的意义太深厚,而我所理解的却是“尊重自然”。世间万物皆有其遵循的法则,正是这些规律的出现,才构成了一个可以自主维持发展的生态平衡。而人类这些生物界的后起之秀,若是因为自身欲望的膨胀而肆意破坏,减少物种的丰富程度,迟早,地球母亲会亲自把人类给扼杀在“摇篮”里。
这些全都是我长大后再次拜读经典国学的感想,而幼时的我又是如何体会的呢?
《弟子规》中的“黄香扇枕”表明了百善孝为先的崇高风尚。少时,黄香与父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父亲的艰难。酷暑时节,为了使父亲尽快入眠,黄香每晚都把竹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寒冬腊月,黄香每晚先用体温捂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而他的这种精神也用在了学问上,黄香长大后做了大官。他依旧一心为民、清廉正直,因此饱受人们的爱戴。
而古诗词中的智慧,却是层出不穷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一七言绝句点明了一个简明深刻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那些吸毒的瘾君子,他们又何尝不知道毒品对自身对社会的危害呢?只是那一瞬的快感令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潜意识里忽略了毒品的危害之大。他们为了毒品而铤而走险,把自己渐渐坠落到了毒品的深渊。而此时就需要来自家人、社会的帮助,才能令其改过自新,从新做人。
国学经典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它们都是前人的经验与智慧,浓缩了先贤们的知识精华,历经历史长河的层层筛选,才得以炼成真金,去其糟粕。而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把其中的智慧发扬光大,为了中国的再一次崛起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篇2:相约经典品味人生

美酒,之所以令人回味无穷,是因为它的醇香;佳肴,之所以令人垂涎欲滴,是因为它的美味;一本书,之所以令人意犹未尽,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弟子规》,正是那本令我意犹未尽的书。
从我记事开始,《弟子规》里的语句就萦绕在我耳畔。直到如今,《弟子规》已陪伴我走过幼儿园、小学,到了中学,它仍然是我的好伙伴,一位循循善诱的好伙伴。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我读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些至理名言的熏陶下,我渐渐成为了有见识、知书达理的人。
每一次阅读《弟子规》,就仿佛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带来一次又一次全新的体验,也正是这种感觉吸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伴随着淡淡的墨香,我翻开了《弟子规》,书中的每一句话犹如我一位位良师益友,多么亲切,多么熟悉!手捧《弟子规》,我油然而生起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结晶。让我在一句又一句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中,净化心灵,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句又一句“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被中华经典所陶醉,所震撼。《弟子规》犹如甘甜的美酒,犹如母亲的乳汁,令人回味无穷,沉迷其中。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经典名著阅读的加深,其思想境界也渗入到我的生活中。在长辈面前,我们须知“称尊长,忽呼名;对尊长,忽见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做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饮食习惯方面,我会做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而在处世为人方面,《弟子规》还教育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在“入则孝”这一章节里,我知道了百善孝为先。也懂得了去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在“信”这一章节中,我明白了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诚信比黄金更可贵;而在“余力学文”中,它又教我怎样学习,改变了我学习上的一些缺漏。总之,它还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如果中华经典是一片星空,那么《弟子规》则是星空中一颗璀璨无比的明星!相约经典,品味人生,我坚信,只要你认真阅读每一本经典,你的人生将不会有遗憾!让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做一名有文明的新一代青年!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篇3:品味人生,品味经典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像红酒,发酵的越久,越能品尝到它的醇厚和甘甜,深吸一口气,便能闻到它的淡淡的幽香,使人神清气爽。若真能轻轻地吮一小口,那滋味不能言语。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表示,清大校园中的“宝藏”是五句发人深省的箴言隽语。
第一处是大礼堂内外可见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民国三年梁启超勉励清华弟子的话。
第二处是物理实验室前,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全……”
第三处是人文社会学院中,“我们是什么,我们可以是什么”。
第四处在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是胡适的题字:“理未易察”。
最后一处则是校长办公室内,为前任校长沈君山的题字:“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老子说:“大成若缺”。圆满原在残缺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处即是圆处。缺,是对完美的期望,在淡淡的忧伤中,有一种寂寞的美。
如篆刻,躲在断处用心。断处见其胆,见其韵。印家有这样的一句话:“与其叠,毋宁缺”。没有缺,就没有篆刻艺术。缺是一种引领,而不是抽刀断水的毅然截断。缺更是一种烘托,美不在缺本身,缺提供了一个背景,一个呼应圆满俱足的背景。
白昼是看,是现世;你要是沉思,你要是谛听,那你一定是在黑暗之中,或者是在你的心灵之中。
历史,你可以欣赏铁血的豪情,但是,不要忘了,其更有泣泪的悲怆。
五千年,有帝王将相的伟大事业,有他们留下的宏伟的王陵和宫殿。但是,如果我们的良知还醒着,那就能在深夜听见——还有孟姜女这样的妻,代王夫人这样的姐,在荒野,草声中,低低的泣诉。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并不是知识,因为获得的知识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品味经典……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篇4: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

【篇一:《红楼梦》随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秋日将近柳若扶风的林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吟浅唱。“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是在宝玉锦绣娶妻之夜,林黛玉暗自消香玉损,走得悄然无声。《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玄幻,微小的细节,就预示着家族兴衰,人情冷暖,世间命运。《红楼梦》就是那样神奇玄妙,微小的细节,温文尔雅地如同一位智者般记录着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大观园中的荣辱兴衰,默默地传承,却在回眸嫣然一笑中,激起千层浪花,大量续作与伪作仿佛只为衬托出高贵的她。
我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与悲愤,让曹雪芹在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苦中,依然执笔作刀刃,奋勇越荆棘,为这样一本如倾国少女般谜一样的《红楼梦》,描下眉眼,塑下身形,写下字字暗藏玄机的前八十回。或许也是一个美丽的巧合,高鹗为他披上褴褛的华服,写下字字珠玑的后四十回。“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爱恨纠缠就此悄然展开。
多情的人用甘露浇灌出了多情的草。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多美的开始,只可惜没有一个结成眷属的结局,眼看着的神仙眷侣,一个终逃不过泪尽魂归,一个终免不了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只是一个宝钗结局并没有道明,腹中的遗腹子能带给她希望吗?独伴孤灯夜不眠,只听空院风呜咽,或许是她最好的结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孤独终老,冷暖自知。
我想我是十分恨薛宝钗的吧,如果不是她宝玉与黛玉之间或许会少些互相猜疑,长相厮守,未必不可。她的表面敦厚内心却心机深重。夸张些就如一潭浓墨般的死水,激不起一丝涟漪。每次看她的惺惺作态。都有种想杀进书中撕毁她伪善面容的冲动。最后在读到宝玉出家,黛玉病逝的悲伤中,见到她独守空房,守寡一生,莫名有大快人心之感。只是后来仔细想想,即使没有这个眼中钉,以宝玉、黛玉优柔寡断,互掩真情,他们的感情之路也是漫长而悠远。宝玉身边一群以利益为重的家长们也未必不会从哪里寻出个“宝姐姐”,俗话说的好“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只是书中十二金钗的悲苦,身不由己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要被那个灰暗的时代蚕食殆尽,包括她们的青春生命。
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徘徊,黛玉亡故前那一声恨意绵绵,却又饱含深情的“宝玉”依旧轻浮在心中。红楼一梦,牵动了多少读者细腻敏感的心,催动了多少泪腺。
千百年来,《红楼梦》执着地在追问:人为何要有生老病死,离合悲欢?月为何要有阴晴圆缺,东升西落?花草为何要有荣有枯,盛开凋谢?人生有限,天地无情,有苦谁知?
只是这样一个纷乱的忙碌时代,自顾不暇的我们,谁能解答?但旭日总有东升的那一天,时间忽忽的脚步从未停止。
【篇二:争英雄遍地,观三国雄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若问真英雄,必从三国寻。
【篇三:一代枭雄,我眼中的曹操作文】
如果有人给你介绍一个历史人物,说他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以非凡的机智勇敢从乱世中“突出重围”,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然而,千百年来,这个“英雄”却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人们习惯了带有色眼镜看他并给他贴上各种名不其实的标签。
谁这么倒霉,这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曹操。
大多数人与曹操的相识,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奸诈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曹操”这个名字,似乎已经成了“恶人”的代名词。心机多的人是曹操,疑心多的人是曹操,忘恩负义的人是曹操,狡猾奸诈的人更是曹操了。
然而,曹操在历史中真的长了这样一副这样的嘴脸了吗?
是机警还是狡猾?人们都说曹操有才,但在历史上,他的口碑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还是在德行和人品。说曹操“狡诈”的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数不胜数。他似乎打小就一肚子坏水。话说曹操小时候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熊孩子”。他叔叔喜欢教训他,他时常跟曹操的父亲曹嵩大小报告。曹操对这个叔叔是又恨有无奈,于是,他想出了个歪点子。又一次,曹操与叔叔撞了个正着,曹操变假装中风,叔叔于是急忙告诉曹嵩,数曹操中风了,结果当曹嵩敢去看望时,却发现曹操并没有中风。于是,曹操便污蔑叔叔,说他是因为巴不得自己中风才诅咒他。这一计不仅摧垮了叔叔在父亲面前的信誉,也是叔叔过去告的状不攻自破,同时还为自己今后肆意的行为扫除了障碍。小小年纪如此深的心机,日后怎样能不成长成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呢?
可事实上,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曹操:“少机警,有权数”,却并未谈及相关戏弄叔叔的故事。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从“机警”摇身一变,成了诡计多端的奸诈小人。
《三国演义》里还写了一个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就恐吓旁边的人说自己在睡梦中也能杀人。所以,如果自己睡着了,一切闲杂人等均不能靠近。有一天。曹操的被子掉到了地上。好心的侍卫怕他着凉就把被子剑气帮他盖上。谁知曹操拔剑把侍卫杀了。醒来后还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人们都认为曹操真的能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这一切都是曹操为了保护自己而耍的心机。
然而,这么精彩的故事在历史中也并未记载。看来,为了给曹操的“狡诈”加码,《三国演义》着实花费了不少心思。然而,在我的心目中曹操的机智永远多于狡诈。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机智,又怎能在沙场中征得一片天下。
【篇四:花飞花谢你依在——《红楼梦》之我见】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杯金悼玉的《红楼梦》手机中又缓缓流泻出这凄凉,婉转的哀调,心中的愁丝渐浮心头,痴恋又娇弱的女子,你在那方极乐,是否无泪,无怨,无悲,无哀?
慢慢合上书本,你的一颦一笑仿若在眼前,我的故友,你还在痴痴等我吗?
尤记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年少无知的我读着读着便放下了书,不敢进它半分。追求美好的童话故事的我忍受不了黛玉,你最后吐血而亡,只伴着星星泛黄的烛光,恨着宝玉,在那潇湘苑中慢慢阖上了双眼,冷漠又凄清。你如同那炉火中的绢子和诗稿般渐渐消亡,你生如绛珠草般纯洁,感恩,死也要带走一切,空留着牵挂吗?
渐渐的长大了,我又拿起《红楼梦》。我看着你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深门似海,如雨中的苇叶,随风而飘,但你并未屈服,你用你的毒舌彰显了你的个性,你用你的清高审视万物,习惯了藏掖着做事的女眷只将你置于低位,不与你讨喜。你的嗔怒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在里面,你的小性子般的“作”又有多少世人无法看穿的坚持在里面。当我看着你的身体一点一点虚弱,一点一点病入膏肓,曾经那个敢爱敢恨,灵巧的可人儿如今孱弱的躺在床上,我的心在滴血。世人总说:有些事你猜得中开头,却永远猜不中结尾,我猜中了你的亮丽出场,却不愿去猜那暗淡的结尾。可是时间总在推移,该来的终将来到,这便是宿命。看着你奄奄一息,只有一丝微气不断,我哭了,撕心裂肺的哭了。我不甘,为何那边灯火通明,情人眷属,而这边却只有你郁郁而终……
也许你也解脱了,还尽了那宝玉的灌溉之恩,也尽了那红尘中的情乱琐事,不再牵挂了。世人总说:林黛玉,清高自傲,小肚鸡肠,空有一腹学问。而我却反感于世人的这一错解。黛玉的清高也许在那大观园中是不应之为,但是换角度想,生于那腐败勾心斗角的大宅门中,她未沾染任何世俗之气,仍能独树一帜,比起那超乎完美的宝钗,你有没有感受到他的真实。黛玉的小肚鸡肠也总只是对宝玉所为,她心中渴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试问宝玉的众爱又给了她几分?世俗的结局早就造就了她的一生。她注定看不开,她注定不会洒脱,她注定要有小家子气,她注定……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花,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你是否已等到我?
【篇五:《红楼梦》读后感】
“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一开始,似乎便告诉我们,这是个真真假假的世界,而本性叛逆与这世界格格不入的宝玉,凄美而遗世独立的黛玉,愤世嫉俗的宝钗,蛮横毒辣的凤姐就生活在这幻虚世界里。
《红楼梦》一部寄予了曹雪芹对封建世界的腐朽落败的痛斥,而又写出了贾府必定落败的原因,指出了封建贵族大家的无耻,虚伪,贪婪,狡诈以及腐败,而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纠缠不清的关系,一个木石之盟,一个金玉良缘,也因贾母等人的干涉,气死了林黛玉,逼疯了贾宝玉,最后唯留下宝钗无奈独活。
而在感叹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的时候,或许也该想想,宝玉本是含着玉出生的奇人,这也暗示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叛逆,与封建的制度相对的性格,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而林黛玉本是得宝玉前身照顾的仙草,也说明了她与宝玉之间的缘分,所以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才觉得都见过对方,黛玉又因家庭的原因,养成了自命清高的性情,这两人的组合,无疑是在封建社会绝无仅有的。
最让人熟悉林黛玉的便是她葬花的一章,“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因自己的自卑而发出的感叹,无奈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会理解她葬花的行为,因为她清高,因为她的自命不凡,使她与整个世界无法融合,也造就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而城府颇深,善于攻心的薛宝钗,是典型封建的女子,她一直劝说宝玉要学会面对封建的礼教,要好好读书,按着封建的道路走,不要老是操着叛逆的心,她总是变着法子去劝说宝玉,此时,唯一支持宝玉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黛玉,只是一味的哭,甚至哭红了双眼,这似乎便是她支持宝玉的一种方法。
无奈有情人难成眷属,宝黛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而又似乎是对于林黛玉的释然。最后黛玉在去世前,恰巧就是宝玉和宝钗大喜的日子,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婚礼也因为怕晦气而改到别处,一边是喜结良缘的热热闹闹,一边是伊人归去的凄凄惨惨,两人的对比,更让人心痛,痛的便是唯一一对封建的叛逆者得了如此结局。要怪就怪黛玉所追求的自由吧,她在这处处为敌的世界不能寻找到的,也只能在另一个地方得到安慰。
《红楼梦》的结局,是封建背景下王府的真实写照。无论宝黛故事多么让人悲哀,多么让人无奈,多么让人感叹,就像曹雪芹说的:“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切便像一场梦,一切没变,唯独多了两行热泪。
【篇六:由周瑜所想到的】
昏暗的书房里透着几缕斑驳的阳光。悠游在层层书架中,指尖掠过一排排或光滑或粗糙的书脊,享受着这样奇异的触感。手顿住,抽出,是《三国演义》。封面是首苏轼的《赤壁怀古》,蓦然让我忆起了周瑜。
三雄争霸,最让我欣赏的是翩翩公子——周瑜,他既无刘备的愚相,也无曹操的老谋深算。他就是他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令人惊羡的周瑜。然而,最让我感慨的也是他,如果他能够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让思维转个弯,何至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呢?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持是无法完成的,正如周瑜永远无法找出自己输给诸葛亮的原因,因为诸葛亮本身就拥有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一份长远的目光。那个时候,如果周瑜让自己的思维转个弯,也许他就能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也许他就能成就他自己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生活。但这些也都只是也许,它永远不可能变为现实,改变历史。
由周瑜,我又想起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现状。多少人在名利场上你追我逐,你死我活,到头来呢?成了名,而你的名却也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财万贯,可终有一日,随你俱化灰土。
可若你有朝一日终成一事,暂得于己,心有所安,那还较好。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浮躁的世间,有多少人的功名是从一而终的呢?又有多少人为追逐一日的浮华而头破血流呢?
人们总爱感慨:“我不得志。”人们总爱在得到之时开怀大笑,而在失去之际悲苦流涕。人们决是乐于把自我的小得小失放大成为大喜大悲。
在世间浮躁地活着,虚荣与浮华接踵而至,在无形中耗损着人的心力,名与利只是膨胀了你的虚荣与浮华,却限制了你的高度。
莫再为处境困厄而哭泣,莫再为名利未得而黯然,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让你的思维转个弯,跳出你那“周瑜”般的个人圈子,仰望那天空星尘,俯瞰那大地万物。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食。”“周瑜”般的你了,或许该带着一份超然上路,去领略世界,感知满船空载明月归的美好!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篇5: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轻啜一口香茗,拾起地上破碎的月光;细润一支毛笔,醉入纸上晕染的墨香。千年的佳话在风中流淌,促织呐喊着夏夜微凉,咀嚼了几个世纪的珍味,早已纳入经典的圣堂。就是那样一个静谧安逸的盛夏之夜,我又一次回味起了书香,伴着窗棂前的那抹温存的白月光,诵读经典,让远古的声情在耳畔回响。
梦里,我化作李清照的小舟,游漫在丛丛芦苇间,似乎是兴致正浓,意犹未尽,却不知归时将近,几经辗转,竟渡至一片藕塘。丝枝蔓绕,藕花开得正盛。遍体通透,现出娇娆的粉嫩,仿若聘聘婷婷的少女端坐在明净的水帘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似乎听得见那个美丽的女子心中的惊喜和讶异,“争渡,争渡”过后,惊扰了那一滩静默休憩的水鸟,争鸣,翻飞,飘落下的翎羽,映衬出一片早已痴醉的安然情。
清苦凄婉的岁月里,有谁,能读出那个多情女子心头如絮一般的惆怅?物是人非,过去的过去,回想罢,“欲语泪先流”,酸涩的泪水,此时比所有悲恸的辞藻和絮语都要来的真切。谁说愁情不美,当闺情闺怨沉没了小舟,随即升腾出一派日暮苍凉,哀恸尚晚,又是谁,默默拼凑出那可深沉破碎的心?
风沙弥漫,墨香,将我的魂魄带入那个硝烟战场。刀光剑影,角鼓争鸣,流血漂橹,霸主与霸主的对峙,癫狂与理智的较量,却见那一代枭雄,傲立于三国乱世之中。酒入豪肠,诗情陡然间在马蹄声中散落一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孟德的傲视凛然,莫过于对山川的敬畏。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蔚为壮观。胜券在握,豪迈的诗情震荡在天地间,气壮山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怎样的浩淼之景,让萧瑟之秋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韵。不愧是一代风流人物,开阔的胸襟,欲包容万物,吞吐宇宙,如果没有宏伟磅礴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满怀信心的乐观气度,又怎样能写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
晚风带去空气里的燥热,若不是钟表的指针滴答,我会全然不知生命的流逝而浸没于这片凉爽里顾自沉思。书卷上,“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令我的心猛然一颤,我似乎看见暮年的曹操对时间的唏嘘叹惋。人生,不过是瞬秒的乱战一场,在尚未看清输与赢,在还没决出雌与雄,已是露往霜来,老境颓唐。那个傲睨得志的乱世枭雄,依旧不愿相信剑老无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是岁月无情,还是壮心未泯,失却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器宇轩昂,胸腔里依旧是抱负雄心。
月,似是想要倾泻下它所有的温柔,奶白色的月光,将万物淋上了一层。茶,早已凉,浅下去的色泽和尚未淡去的清香,和月光杂糅,我一定是还在梦里吧?经典的圣堂太过美好,我开始怀疑生命是不是就在这样虚幻却又现实的梦境中度过。埋首,书卷浓郁的墨气,夹杂着晚风里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吹醒了痴茫的我。缱绻的诗魂漫自低回,清泪相溶。脚下的热土,是否曾是多愁善感者的诗人们迷醉沉香,卷帘望月的亭台楼阁,是否曾是勾心斗角的霸主们为之牺牲,尸横遍野的狼烟战场?书页摩擦着风,千年的诗情,融进了精华的经典,在这破碎浮生,又出土重现。
品书香,经典诵读,我看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品书香,经典诵读,我嗅到李白的诗情弥散在清幽的酒气里;品书香,经典诵读,我听见陶渊明的锄头碰撞肥沃的地田和那舒心安然的笑声……
经典,流传了千年的绝世佳作,我在书香里找到了生命的归宿。紫陌红尘,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错杂交织,只叹并非乱世却人心惶惶,功名利禄面前,书香,早已被遗忘在不经意间,经典,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mingyan/55760.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