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人生感悟 > 阐述是什么意思6篇

阐述是什么意思6篇

时间:2018-08-11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xjwk.net--人生感悟】

一:[阐述是什么意思]非走不可的弯路


[文题]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

清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例文一]

非走不可的弯路

黄河滔滔,历经九曲方能一泻入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勘探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曲折回环,才完成心中的梦想。这正如我们漫长的人生旅程,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弯路无疑将会是它别无选择的主旋律。[以比喻和类比开篇,点明话题。]

弯路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弯路会使我们摔得鼻青脸肿,但是,请别忘了,它同样是我们难得的人生经历。[辩证分析,表明观点。]

本杰明曾说过:“一千次失败才磨砺出一块成功的基石。”[引用名言新颖而有意蕴,有力地论证了中心,体现出作者的素养。]没错,弯路就是这样一块人生的试金石,它让经历风雨洗礼后的彩虹更加绚丽,它能使顽石放出金子的光辉,它能使原本平凡的人生从此熠熠发光。[形象化的说理。]玄奘年轻时并未显露慧根,甚至还因为受不了激烈竞争而萌生转寺之念,几次寺中的僧试,他都失望而归。但是他最终在暂时的不得志中清醒了过来,明白自己抱怨寺中竞争激烈无异于自寻弯路。从此他每日三课,潜心修行,终成正果。而像晋朝的周处,少时为害乡里,没少走弯路。但他明白自己的过失后,以之为鉴,不但为乡邻除害,更使自己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是啊,弯路不意味着永远失败,珍惜这次经历,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珍惜每一次转弯,它是年少时的胆大妄为,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印迹;它使学生时代的贪玩本性,用成绩单上的红色数字警示我们;它是我们人生的暂时失败,把经验铭刻入我们的心底;它是我们走出坎坷奋然前进的动力,重新将人生引上正确的航线。[结合生活阐述,具有警示意义。运用排比句,语言简练概括。]

是啊,“换一个角度,失败和挫折同样是财富。”我们或许不经意间会走上弯路,但是当我们以勇气和自信努力转弯,又回到正途上时,一颗夺目的宝石又被嵌入了人生的黑皮匣中。士季在劝谏晋灵公时曾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我看来,改过就是转弯,从弯路中转返,从泥淖中爬起,在一次次失败挫折中浴火重生,这一次次的转弯,都是人生的财富啊![例证、引证,表达形象而有力度。]

珍惜每一次转弯吧,黄河因为弯曲而滋润着更广袤的土地;勘探队因路途弯曲而得以深入钻探;那么,我有理由坚信人们也将因为珍惜每一次转弯而将人生的路走得更好![照应开头,总结收束。]

[总评] 本文以引证、例证和形象的表达来论证“弯路”(歧路、挫折)对人生的意义,结构严谨,首尾圆合,材料丰富,议论到位,造语准确,是一篇较为典范、可供仿效的考场佳作。

二:[阐述是什么意思]如何写好议论文的核心段落


议论文核心语段写作技巧探究

一、要掌握核心语段的基本结构

模式:主题句+支撑句1、2、3、4……

核心语段的组合不必太繁复,应追求中心清楚,层次明晰,所以一般采取总分结构,形成“主题句+支撑句”的形式。

中心句通常位于段首。支撑句从不同角度、深度、广度来证明主题句。支撑句可以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等关系组合。

例如:①虚怀若谷,是人高尚情操的表现,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是健全的品格。②三国周瑜,年少有为,才智过人,堪称一代儒将。③可是面对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周瑜不是虚心向他人学习,而是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不肯承认诸葛亮比自己棋高一着的事实,反而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最终忧愤而死。④这一史实说明了嫉妒的危害,它就像绊脚石,阻碍我们的发展,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更不利于健康品格的形成。

【分析】此段采用了例证法。由四个句子组成。“主题句”是①,②③④是支撑句。第2句和第3句是转折关系第3句和第4句之间是承接关系。整段话清晰明白,有理有据。

主题句即观点句。其主要内容要用概括的关键词明确表达,后面的主题句才有充分展开分述的空间,也才能给结论留下回扣的对应点。例如:

自信比相信天命更有意义。(观点句)一般人通常喜欢相信天命,在他们的意识里,任何事物都归于上天的安排(过渡句):生命从上天获得,健康有上天保佑,饮食靠上天赏赐,利益有上天赠与。(概括叙述现象)过分地相信上天,结果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地送给了神明,而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主宰的道理。(分析现象的危害)只有自信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黑暗的可以变成光明,悲伤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道路可以铺成平坦光明的坦途。(阐释道理)要相信自己的生活幸福、精神愉快、前途光明都得靠自己争取,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加实惠吗?(揭示普遍道理)

【分析】观点要靠事实说话,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用观点加材料的简单公式便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要知道,再典型的事例也只是个案,现象的背后都可能包含普遍的道理,但需要科学的归纳,理性的提炼。这个归纳和提炼的过程就是从感觉中提升感悟的过程。//这种思路通常的组织形式是:①段首观点句,②引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单个经历,也可以是多则事件;可以是百态列举,也可以是世象组合。引用事例要把握一个尺度,如果是引用单个经历可以适当详细些,如果是多则事件就要采用排比或者定语扩展的方式记述,千万不能逐一展开详细的描述),③对事件作分析评价,④揭示出普遍的社会属性或人生道理。

例如:《还有一个苹果》

坚定的信念是摆脱困境的制胜法宝。(段首观点句)//一场突然而至的沙尘暴,让一个穿越沙漠的独行侠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他的干粮和水包不幸被风暴卷走。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酸苹果。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苹果让他找到了求生的信念。他走过了不知多远的路程,摔了不知多个跟头,嘴唇干裂了无数道口子,衣服经历了无数便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反复折腾。他的心中一直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三天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例)//沙漠独行侠的经历让我们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命题:只要你信念的旗帜不倒,你就又走出困境的可能。//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始料不及的挫折或失败,会身陷意外的困境,心遭不测的打击,这时,不要轻易地放弃。其实,只要心存不灭的信念,努力寻找,你会惊讶地发现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事件作分析评价)//只要你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你一定能够找到摆脱危险,渡过难关的“苹果”,握紧她,就没有穿越不了的沙漠。(揭示普遍的规律)

【解析】观点+事例+分析探究原因、目的等+阐述意义与价值等/重要意义、危害、严重后果(正反)

二、要掌握常规的展开方式

如何展开核心语段?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实论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假设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引用分析、类比分析等。

1、假设分析。

就是写完事例论据后,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推理。(事例后+假设推理)

【示例】《耐住寂寞》

德国康德是闻名世界的大哲学家。但他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远离尘嚣,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吹捧,没有参加过什么名流聚会,没有什么领导接见的风光,他在寂寞中领悟、思考、探索天地的哲理,路不断地在寂寞下延伸。(事例)//(假设)//如果他耐不住寂寞,把时间、精力都用于出名和享受世俗的热闹上,他的一生可能会“丰富”些,但是,他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吗?

【示例】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观点)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例)//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评论)//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假设推理)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例后评论+例后假设推理

【方法点拨】(假言分析法)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正反对比法。

就是在写完事例论据后引进比较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例如《关注细节》:

列文虎克在关注细节中发现了细胞学说,齐白石在关注细节中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画法,鲁迅在关注细节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事例)//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对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对细节处毫不在意,最后一事无成。//两相比较,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关注细节,收获精彩的人生;忽视细节,空留无穷的遗憾。(事例后+反例+比较分析)

【示例】俗话说:勤能补拙。(观点)//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吧,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正面事例)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反面事例,注意其转述的简洁及侧重点)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终致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分别对两个事例作对比分析论证)//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总结)

▲语段结构:观点+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后的对比分析+总结

【示例】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观点)//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举一反例与一正例)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抓信矛盾点,设问,因果探究)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果分析法)//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总结,观点)

【点评】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一反例与一正例)+例后(设问+因果分析)+总结观点

3、因果分析。

就是写完事例论据后进行论据推导,得出结论。例如话题《爱心》:

《园丁之歌》中那个陶力,当初是那么的贪玩顽皮,使每一个教他的老师都感到头痛,叫苦不迭。(事例)//但是为什么他的班主任于老师能够使他走上正路,认真学习呢?(设问)//(揭示原因)//原因是于老师采取了适当的方法,使陶力有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于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对学生有一颗爱心。(事例后+设问+揭示原因)

为加强论证的深度,还可以使用“因果链”的形式。例如:

因为有了诚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和谐;关系更为和谐,就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效率提高了,整个社会就能不断地进步。//可见,诚信是社会进步的明灯,是历史前进的灯塔。

【示例5】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观点)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事例)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设问+因果分析)//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分析总结)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例后(设问+因果分析)+分析总结

【方法点拨】(探因分析法)作者在列举受因斯坦和华罗庚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示例】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才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蒙蔽。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邹忌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使他没有迷醉在虚假的光环之下,并借此发掘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由此可见,自知之明多么重要。

4、引用分析。

就是写完事例论据后再引用名言、诗句等,然后结合对名言、诗句的阐释发挥和事例论据一同进行分析。例如,话题《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明代历史学家谈迁花费二十年心血,收集大量资料,历尽许多艰难,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国榷》。但是刚完成时,被小偷偷走了。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残忍的了。面对此打击,谈迁在痛苦中毅然决定:重写《国榷》!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一部更高水平的《国榷》展现在世人面前。(事例)//读书至此,我想到了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过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引用名人名言)//我们要从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要让过去成为负担,换句话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事例后+名人名言+围绕观点进行阐述分析)

5、类比分析。

就是使用类比的方法,在话题之外引用一个类比物,通过对二者相似点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例如论述“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遍淡洌,第二遍沉香,为什么第三遍才最爽口宜人?因为前两遍冲去了茶叶上的蜡质和灰尘,第三遍才泡出了茶叶的真纯之味。(类比物)//我们探知也是如此,(话题)//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越过感情布下的迷雾,抛过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分析二者相似点推理得出结论)

(类比物+话题+分析二者相似点推理得出结论)

6、同类归纳法。

所举之例应为同类例子,并且在分析论述时要紧扣论点找出相同点。

【示例三】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观点)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事例)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同类归纳评论)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后+同类归纳评论

【示例】乐观是成功的保证。(观点)牛顿发明地心引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初用苦功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事例)

但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后世所称道。也正因有了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获得了成功。(同类归纳评论)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后+同类归纳评论

7、叙议交融法:

叙述交融法即叙中有议,议在叙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示例】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观点)//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地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访巧遇苦读的史可法,他怎会发现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没有伯乐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人们又怎么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叙中有议,议在叙中)

【方法点拨】在论证过程中,将论据的叙述融于排比兼反问的说理之中,一箭双雕。做到语言简洁有力,信息含量丰富,逻辑性强。

8、运用基本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是对自然和社会一切知识的提炼和概括。哲学观点有紧急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些基本思想派生出一些子目,如: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等。如论述“近墨者未必黑”:

我们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哲学观点)//所谓“近墨者黑”,正是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内因而过分突出外因。//屈原身为楚国大夫时整个官场腐化堕落,私己而误国,周遭一片墨黑。唯独屈原忠心耿耿,众人皆醉而他独醒,即使被小人陷害也不改其救国之志。宁可“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权贵大臣贪污受贿成风,皇亲国戚徇私枉法为盛。而包拯却独保清廉,铁面无私。(事例)//可见,近墨者变黑与否,关键还在于近墨者本人,在于他的人格、意志、判断力等。近墨者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能“出污泥而不染”,自始至终不被周围不良事物所左右。(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哲学观点+事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详例与概例

▲看看下列两个语段,看看它们在证明语段论点时用例有何不同。

【例1】在曲径中转身,也许能创造奇迹。//当你在曲径中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甚至奄奄一息的时候,不要放弃,只要稍事休息,来个华丽的转身,即可东山再起。//拿破仑在被反法同盟军打败后,被流放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重返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尽管滑铁卢之战他再次失败了,但他的这次转身却在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所以,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不要放弃,即使山重水复,只要你肯转身,相信前面定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转身”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例2】自卑像根受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自负像个可怕的陷阱,一旦身陷其中即难以自拔;唯有自信自强,才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生命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他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的工作,使它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考场优秀作文《自卑?自负?自强》)

【分析】证明语段论点时,例1在举例论证时仅用了一个事例,而且较详细,我们称之为“详例”;例2在举例论证时则用了三个事例,叙述简约,而且句式上排比,我们称之为“概例”。

▲▲1以详例证明观点

所谓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语段论点,叙例文字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摆事实”“例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详例看似简单,但最易出问题,我们看以下病例:

【例3】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分析】事例语焉不详,甚至虚假。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4】法国的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

【分析】事例不准确,出现硬伤。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哪个不知道?“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例5】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分析】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打擦边球。用这个事例论证“做事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例6】“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蓄备。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了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而惹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遭受宫刑。这一打击使他痛不欲生,几欲绝命于世。正是著写史书的大志支撑着他,使他忍辱苟活,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用例冗长,以叙代议。这是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最易犯的毛病。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这样不仅拉长篇幅,成为赘语,而且冲淡了论点。)

▲▲2以概例证明观点

所谓概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齐,点到为止。巧用概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

运用概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概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关性的,就不能集中运用;

二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例7】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如果没有能人善士的指点迷津,那么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名垂千古!

【分析】运用了假设句来形成概例,如果…也许只能…

【例8】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分析】运用了条件句来形成概例,有了…才有了…,也才有了…

【例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量、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分析】运用了对称句来形成概例,两两对偶,句式整饬,画线句前后两组例句式不一样。

【例10】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不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分析】运用因果句形成概例,…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

【例11】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分析】运用转折句来形成概例,想……,可是却……

●●对比例与例对比(论据上正反对比)

▲1不同事例间的正反对比(对比例)

【例1】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吧,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正面事例)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反面事例,注意其转述的简洁及侧重点)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终致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分别对两个事例作对比分析论证)

▲语段结构:观点+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后的对比分析。

【例2】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正面事例,得出观点)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例前导语,反面事例)

▲语段结构:正面事例+观点+反面事例。这是变式。

▲▲2同一事例不同阶段的对比(例对比)

【例3】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寓言型事例,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3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例4】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文段有观点)

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所相信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绝不会欣赏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心,没有爱使他们的才能偏离了前进的轨道,自己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心血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反面举例并分析评点)

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以躲回家乡,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

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以躲回家乡,任那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正面举例并分析评点)

▲语段结构:观点+反面举例并分析评点+正面举例并分析评点

三:[阐述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四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四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想,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吧!这是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说的一句话。

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帮助别人、感化别人,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一想。准确的说,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我们要同农民伯伯一样,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成。而我们在生活中的唯一不同就是,要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感化别人,将“文明”与“宽容”栽在他人的心灵的土地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干什么事情多要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先想一想:

医院里的那些在生死边缘痛苦的挣扎的病人;在医院里的那些在生死边缘痛苦的挣扎的病人;想想那些在街上乞讨的老人与孩子;想想那些因为天灾而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的人们……你的心里总是会泛起一丝丝的辛酸,不是吗?想想看,如果你是这其中的一员,你会希望自己被别人看不起吗?我想没有。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权力,不,应该是每一个生物,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力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权力。即使是那些做错了事情的人,也是有法律来惩罚他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为别人想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要以自己的真诚与真心去换取别人的真诚与真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短短的几句话中蕴含了学习的态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时期开国宰相赵普便以这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和重要。

这部《论语》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短短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相当普遍,大都人都学过。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那是开学不久后,老师要调动我们的座位。换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摇摇晃晃的,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坐着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没人时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换回来。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视了一会儿,又走开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张烂桌椅,自己不想坐,别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别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凭什么又让别人坐一会烂桌椅呢?更何况自己都不想要,别人又怎么会想要呢?将心比心,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替别人想一想。

还有一个在新闻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个国家,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皮肤人的公用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卑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个白肤美女在沙滩上晒日光浴。晒了大半天后走进附近一家餐馆用餐,但很久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满腔怒火,准备要发火时,却从旁边镜子看到自己被晒黑的皮肤。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我从论语中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教给了我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我们要学以致用,用在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这些道理,我们也同时能够在生活当中细细体会到。论语它激励我们前进,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体会生活的乐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年二班李莹荣誉:“双十”之星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孔子《论语》释义:在打算怎样要求别人之前,应当先问问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愿去做,就应当马上停止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欢琴棋书画,有的喜欢博览圣书,然而我却喜欢阅读格言,学习格言。格言,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传诵的特点。格言,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美德星火相传的特有方式。我喜欢“厚仁”类的格言,因为“仁”是让孔子哲学思想的主体,是中国儒家学派伦理思想的核心。“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仁爱”的思想,对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最喜爱的一条格言,它的大意人人都清楚,了解,但却不一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待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当自己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调换一下位置,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样的事,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应普遍遵循的社会基本准则。《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也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仅仅现代人在遵循这个道理,就连古人也曾经遵循过。东汉末年,曹操在和袁绍作战时,处于下风,他的许多部下对胜利没有信心,都和袁绍进行联络,以防曹操失败后自己好有个出路。后来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在袁绍那里缴获了这些书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让人烧毁了。有人问曹操说:“为什么不查查是哪些人和袁绍勾结。”曹操说:“这些人跟我打仗,四处奔波,谁没有家庭儿女,谁在绝望时也会找出路。当时连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去要求别人呢!”西晋时有个人叫庾亮,表字无规,此人为人正直,遵守礼节。有一段时间,庾亮被朝廷任命为司徒,兼扬州刺史录尚书省事,上任的途中,庾亮骑的马有白色的斑点,这在当时是被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属下殷浩认为,这样的马对自己的主人很不吉利,所以苦口婆心地劝庾亮将这马卖掉,再换一匹。庾亮却回答说:“世上哪有自己认为是危险不吉利的东西转移给别人的道理?”殷浩听了之后,顿时哑口无言,惭愧的退出了屋门,悄悄地离开了。无论是谁,无论是曹操的“宽容”还是庾亮的“为他人着想”都令人感动。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远是我们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教师点评: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处亮点:1.文章开篇能对格言有深刻的认识,且见解独到。2.文章对孔子核心思想进行解析,这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做了铺垫。3.运用大量事实论证,是文章更有说服力。(吉林省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一年二班指导教师:马立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我们一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它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有些故事正表现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春秋孙叔敖,幼时在路边看到一条两头蛇,据说看到这种蛇的人必死无疑。他想:要死就死我一个吧,不要再叫别人看见遭殃。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了山丘。还有个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这两人都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天认真地的思想吧。大弯小学五年级一班乙组

四:[阐述是什么意思]大国崛起读后感四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本书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读诗,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睿智。当我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时深深地感到,历史的车轮,势不可当,他造就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使其为后人千古铭记......而我,也通过《大国崛起》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获。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读后感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五:[阐述是什么意思]窗外的阳光


第一章阴阳两隔

现在是晚上,估计时间是20点左右,要想知道具体时间,只要打开自己的办公电脑,看一眼屏幕右下角显示的时间就能知道。但沈俊没有开机。因为时间对于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

他已经死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幽灵。

说得更通俗更恐怖一点,他是一个鬼。

自己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不知道。

他只清楚一点,昨天晚上19点以前,自己还是一个人。

他的老家在重庆忠县乡下。除了奶奶、父亲、母亲外,本来还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但姐姐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出车祸死了。因此他成了一个“独生子”,自然也成为全家最大、甚至可说是唯一的希望。

他也很争气,学习很用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几乎一直名列前茅,上了高中后,虽然成绩有所下降,但还是处于中上水平,并顺利地考入了浙江省的一所重点大学。去年大学毕业后,又很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成了一名普通的上班族。

总之,他的生活一直比较平顺。

参加工作后,他也表现得比较出色,与同事的关系也不错。昨天上午,一位名叫朱栩的中年女同事主动找到他,说要给他介绍一个女朋友。他听了那个女孩子的一些条件后,虽然不是很满意,但听说样子长得很漂亮,因此同意见一次面。

昨天下午下班后,他没有象往常那样在公司的食堂吃晚饭,而是径直回了自己的租赁屋。先洗了一个澡,然后很认真地打扮了一番,等到18:15分后,他才出了门,去朱栩家里吃晚饭。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吃晚饭只是表面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将在饭桌上相见。

他没有见到那个女孩。因为他根本没有走进朱栩的家,更没有在她家吃晚饭。

从他离开自己的租赁屋后,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他只知道:自己莫明其妙地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一丝不挂地躺在一座阴深深的树林中!

天已经完全黑透了,四周静悄悄的,既看不到人影,也听不到人声。

这是哪儿?自己怎么睡在这种地方?他又惊又疑,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虽然心里充满了疑问,但他无暇多想,立即从草地里爬起来,四下寻找衣服。

但因为林子里光线很阴暗,他又不抽烟,所以身上没有带打火机,无法点亮。

“我是不是被打劫了?”虽然他是个男人,但遇到这样离奇的事情,孤身处于一座恐怖、寂静的大树林中,不知身在何处,心里还是极其恐怖。

找不到衣服,他也不敢多留,当下赤身裸体地摸索着跑出了树林。

到了林外,他才发现这座树林就在一条公路边。公路上没有车子,四下也看不见灯光,加之他又是外地人,因此分辨不出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只是估计是在荒郊野外。

他正不知该往哪个方向逃跑,忽然看见右边来了一辆小车,虽然自己这个样子实在羞于见人,但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当下站到公路边一棵大树后面,将身子挡住,只露出头和手,紧张而期盼地看着那辆车子。

少顷,那辆小车开了过来,他也不管车上有无女人,急忙挥手拦车,并大声呼叫救命。

那辆小车停了下来,他正要抢上去,但小车却象逃跑似的,飞快地开走了!

他又气又急,只得又等下一辆车,但运气真倒霉,虽然又等来了几辆车,但要么人家根本不理睬,要么停下了,不等他上车,便又象第一辆小车一样,飞也似地逃走了。

他感到很奇怪,不明白到底是现在的人太冷漠,还是自己这个样子确实有点惊世骇俗。反正他学乖了,不再藏在大树后面,光着身子站到了马路上。并搬了几块大石头放到公路中间,迫使对方不得不停车。

果然,一辆厢型小贷车被拦路石拦下了。

但下车的司机不是男人,而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更巧的是,自己还认识对方!

其实也谈不上认识,只是眼熟而已。这个女人是做灯具生意的,她的店面就在他上班的半路上,他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店门前经过,只是没到她店里买过东西。

他不好光身相见,于是趁对方下车搬石头之机,悄没声息地爬到货车后面的厢体内藏起来。车上装着三个大纸箱和二十余个小纸箱,估计里面装的都是一些灯具之类的货物。虽然货箱里剩余空间不大,但要藏一个人还是没有问题。

他听见那个女司机一边搬石头一边骂人,虽然骂得很难听,但他自知理亏,也不敢还嘴。只是捂住自己的耳朵,权当没听见。

女司机搬完石头后,又开车上路。半个小时后,车子便开进了城里。进城后又开行驶了二十多分钟,才终于停下来。

他偷眼看车外,只见车子就停在她的店门口。大街上看不见几个行人,行驶的车辆也很少,看样子现在已是深夜。

他正打不定主意要不要请求对方帮助找件衣服,或者帮忙报警,那个中年妇女已经下了车,用钥匙开了店门后,便走到车后面来下货物。

虽然大街上没有行人,但他还是感到很狼狈,看见女司机后,他第一个反映不是向对方解释或呼救,而是先用手遮住自己的羞处!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女司机明明看见了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就象根本看不见他一样,自顾自地搬运箱子。

他惊呆了,不明白对方何以对自己视而不见。

但接下来发生了更奇怪的事情,女司机的手竟然穿过他的身体,将他身后的一个纸箱子直接搬了下车,而没有绕过他的身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睡了一觉后,就突然会了隐身术?

他呆疑半晌,方才回过神来,心想:“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她有问题?”这时他胆子已经大了几分,于是故意用手拍了拍车厢,发出咚咚的声响。

那女司机果然有了反应,象受了惊吓似的,将抱着的那个小纸箱扔到了地上。

呆了小会,她才大起胆子走回到车后面,惊疑地向车内看。

他也惊奇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看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但女司机的眼睛始终没有和他的眼睛对上,奇怪地看了一会车厢,最后嘀咕了一句:“怪事,有鬼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他全身一震,“天,难道我变成鬼了?!我……为什么会睡在那个树林里?难道我已经死了?”

可是,自己是怎么死去的?

“我是不是在做梦?!”

因为太过惊奇和恐怖,他忘了恐惧,呐呐问道:“……你……真的看不见我?”

女司机正疑神疑鬼,忽又听见鬼跟自己说话,更是吓得脸色惨白,全身发抖。大叫一声,连店门也顾不上关,便拼命地向前面大街上逃去!

看见对方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沈俊心中再无怀疑。“天,我真的变成鬼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到底是怎么死去的?”

正自发呆,忽听见远处传来几个人的喧哗声,他循声张去,只见前面那个红绿灯处,四五个男人正围着刚才那个女司机问话,其中一人是名交警。男人们一边听女人讲述,一边狐疑地朝车子这边张望。

过了小会,那几个男人慢慢朝车子走来。那个女司机虽然惊魂未定,但毕竟店门未关,放心不下,见几个男人在前开路,也装起胆子跟在后面。

沈俊虽然有点心虚,但没有逃跑。内心中还抱着一线希望,别人能够看见自己。自己没有死,更不是鬼!

但他的幻想再次破灭了,几个男人围到货车边后,虽然都大起胆子走到车厢边朝里窥望了几眼,但他们都看不见沈俊。

那个女人一边紧张地注意着男人们的动静,一边摸出钥匙,手忙脚乱地关店面的卷闸门。

“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呀,你是不是听错了?”一个男人说道。

“呵呵,这世上哪有什么鬼,刚才说得象模象样的,还把我都吓着了!”那个交警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苦笑。

刚才这些人围上来时,沈俊心里又是期盼,又是紧张,现在听这些人尽说些幸灾乐祸的“风凉话”,心里生出一股莫明怒火,真想举起右掌,朝车厢壁重拍一掌!把这些讨厌家伙吓得屁滚尿流才解气。

但他还是按耐住了自己,一声不吭地呆坐了小会,方才轻轻跳下车去,默然离去。

明白到自己确实已成了鬼后,他心里空落落的,欲哭无泪。因为知道别人看不见自己,当下肆无忌惮地?体在人行道上行走!

此时已是凌晨,街上行人本已不多,这家店铺离他的租处也不远,所以路上倒也没碰到人。

他走到自己住处前面的巷口时,遇见了一对坐在暗处正在接吻的年轻情侣,虽然明知对方看不见自己,毕竟是读书人,内心中还是知道礼义廉耻,所以尽量从路灯照不见的死角经过。

他所租房屋是一栋五楼一底的私人小洋楼,走道狭窄得一个人行走都嫌局促。每一层只住一户人,每一层都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格局。他失魂落魄地走到自己租住的三楼时,才想起自己不但衣服不见了,钥匙也跟着丢了,他呆了一下,正不知如何是好,忽见自己的房门虚掩着!

“是我忘记关门了,还是有小偷进了屋?”他顿了一下,才大起胆子走到门边,偷偷朝里窥望。

屋内黑灯瞎火,阆然无声。

“可能是刚才急着去朱老师家里吃饭,所以忘了关门了!”他轻呼口气,走进门内,将灯开了。

正要关门,脑子里忽然想到一个恐怖的画面,他记得自己以前看过一部鬼片,当女鬼走到某一道房门前时,不用钥匙,那道房门便会无声地、自动地为她打开!

难道,自己的房门也是因为自己是鬼,而无声地为他打开了?!

虽然自己便是鬼,但他心理上还没适应和接受这个可怕的事实,对于鬼,还是感到恐惧!

他站在门边发呆一会,突然生出一个念头,何不走到别人的房门口去试试,看别人家的门是否也会为自己打开!

于是他大起胆子走到楼上,来到四楼那户人家的门前。

但门并没有为他自动打开。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是我自己忘了关门?”

“门自动打开,那些只是恐怖电影胡编乱造的情节,怎么能当真!”他不敢多想鬼片的事,又回到楼下,走进自己屋内。也不关门,也不关灯,先走进里面卧室,从简易的布衣柜里找出几条干净的衣裤穿上,然后回到客厅里,坐到房东送他用的破沙发上。

“我到底是怎么死的?”他现在才“静下心来”,开始仔细回想和分析今晚的奇事。想了半天,他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很可能出门后遭遇了一场车祸,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自己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死去。肇事司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趁没人看见,迅速将自己的尸体抬到车上,或者放在车子的后备厢里,然后将车开出城去,把自己的尸体掩埋在了那片位于公路边的大树中。

如果事情真相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自己很可能是在巷子后面那一段路途上出的事(从他的租处去朱栩家,走后面那条路要近一些),那段路是C市通往Z县的公路的一部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有五分钟左右的路程,沿途没有人户。

他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记忆也确实是在那段路上中断的。

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去那段路上察看是否有血迹或者其他的交通肇事痕迹,二是回到那片树林去寻找自己的尸体。

尽管心里很想马上证实自己的猜想,但现在时间太晚,加之又没有手电筒,而且内心中也有一种恐惧感,因此决定等明天天亮后再去做这两件事情。

“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和心血,一定要找到凶手,让他偿命!”

他又气愤又伤心地胡思乱一会后,才又开始想别事。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老来失子、老来无靠的双亲和奶奶,他悲不自胜,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好一会后,他听见楼下传来脚步声,知道一定是自己的哭声惊吵了楼下的租户。忙跑过去关上了房门。

果然,那人的脚步声在他屋门外停了下来,默听了一会屋内的动静后,叹息一声,又向楼下走去。

他哭过一场后,心里压抑的情感因为得到了宣泄,情绪稍稍安定了一些。

呆半晌,忽又想道:“我突然死去,朱老师肯定还不知道。她为了给我介绍女朋友,今天下午专门请了假,在家里为我们做饭,那个女孩一定如约去了,我却失了约,朱老师和那个女孩想来一定很难堪……”

想到自己无礼爽约,心里不禁有些愧疚。但随即想道:“人都死了,还管别人怎么想,朱老师很快就会知道我‘失踪’或者死亡的消息,自然能够理解,也一定会给那个女孩解释。”

又想:“唉,朱老师也真多事,要不是她给我介绍什么女朋友,我一定会在公司的食堂吃晚饭,也一定不会死了!”想到朱栩老师和那个尚未谋面的女孩可说是变相害死自己的凶手,他不禁有些怨恨。同时非常后悔不该答应见面。

他心乱如麻地坐到凌晨三点钟后,终于有些困了,也不关客厅的电灯,便进了卧室,和衣睡下。

次日,他本想按计划去察看交通肇事痕迹和到那片树林寻找自己的尸体,但到了楼下,他的皮肤便如火烧一般疼痛异常,他大吃一惊,急忙退回到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中。

“天,鬼原来见不得光!那我以后只有夜晚才能出这个巷子了?”

看着一些人完全无视他的存在,象炫耀什么似的,走进阳光中,走出巷子外,他心里仿佛翻倒了五味瓶,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滋味。

他在阴暗中悄立一会,又大起胆子,试着走进阳光中几次,但每次都一样,刚被阳光照射到,皮肤就如火灼般痛苦难当。

想到自己从此见不得光,他禁不住又大哭一场。

这一天,他象一个囚犯一样,百无聊耐地呆在自己的租赁屋里。既不能上网,又没有电视看,甚至连书也没有看的。手机也丢了,不能象以前一样,无聊时就给人打电话聊天。不过,吃饭倒不成问题,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饿。至于鬼要不要吃东西,他不清楚。

好不容易煎熬到晚上,他才终于可以出门了。

因为钱包也丢了,不能买电筒。就是有钱,也不能买,因为人家根本看不见他。

没有手电,他无法去查看那两个现场,也没有胆子去看。他象个游魂一样,在大街上乱走一阵后,又回到了公司。

同事们都已下班,他乘电梯到了19楼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就象鬼片里演的那样,门无声地开了。

他微微一惊,“怎么门自动开了?昨天楼上那家人的门为何不打开?”

他百思不解,只能胡乱猜想:“也许只有自己以前进去过的地方,才能自动打开吧?”

他走进办公室,将灯开了,又关起大门,然后坐到窗前,无聊地看楼下的街景。

就在距离这幢大楼不远处的一个红绿灯旁边,有几家电器商场,还有一家五金店,他凭窗远眺了一会那几家商店,忽地灵机一动:“噫,我真笨!我不能买手电筒,可以偷一只呀!反正别人又看不见我。”

他立即关灯出门,要去偷一只手电筒。走到电梯处时,却见电梯上面显示的数字是20,他微微一惊,“是谁上了20楼?”

他们公司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所以在这幢人寿保险公司大楼里租了几层楼办公,从18楼到20楼全是他们公司租的。

“不会是师兄在楼上吧?”他的“师兄”名叫武运吉,既非他的同学,也非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只是跟他是从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又比他先进公司两年,所以他们一直以师兄弟相称。

他带着一点好奇,乘电梯上了20楼。

果如所料,走廊左边最里面的那个办公室亮着灯光。但是不是武运吉在里面,却不一定,因为那间办公室跟他的办公室一样,也是八名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

他悄步走向办公室,走了几步,他才注意到自己本来就没有脚步声,根本用不着“悄步”,他呆了一下,又继续向前。

办公室门关着,并没有为他自动打开。里面有人在打电话,声音较低,好象是武运吉的声音。

他不好贸然闯入,就站在门口听了一会。

“好吧,我们暂时不谈这些话题。我想问你另一件事情……我们公司有一个同事昨晚失踪了,我觉得有点巧……我不是小孩子,到底跟我们的事有没有关系,我自己会判断……你不要说,你听我讲:如果我的那位同事,确实已经死了的话,我觉得你有嫌疑,到底是不是你请人干的,只有公安局才能查清楚……”

他越听越惊,虽然武运吉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但他谈论的那个“失踪”的同事,无疑就是自己。

武运吉在跟谁通电话?他为什么认为是对方干的?难道武运吉知道一点什么情况?

“难道我的死,不象我想象的那样,只是一起交通事故,而是被人杀害的?”

武运吉没有再发出声音,似乎在听对方说话。因为他们的谈话内容与自己有重大关系,所以他也顾不得别的了。但又不能直接敲门,否则武运吉开了门后,看不见拍门者反会受到惊吓,而中断电话。

他迟疑一下,飞快跑向走廊中央位置的厕所,故意开了水龙头,让水发出哗哗的声音。

果然,水声惊动了正打电话的武运吉,他惊疑地开门出来查看,趁他走向厕所的机会,沈俊进了他的办公室。

电话还没挂断,话筒放在办公桌上。

沈俊虽然非常想知道对方是谁,但他还是按耐住自己,没有拿起话筒,而是坐到武运吉后面的那个位置上。

这个位置是一个叫林琳的女同事的,桌上也有一个电话,因为他以前经常进这间办公室来聊天,所以知道这两部电话是同线电话,换言之,两部电话是主机和分机的关系。

他坐到林琳的位置上,默默地拿起了分机的听筒。

电话那边似乎听见了他拿起话筒的声音,以为是武运吉回来了,喂了一声。

是个女人的声音!声音比较陌生。他没有吭声,默默地等武运吉回来。

半分钟后,武运吉带着奇怪的神色回到了办公室。将门小心地关上后,又回到自己的坐位上面继续打电话。

“刚才有人来了吗?”那个女人有些不安地问道。

“没有,水管可能有点毛病,突然漏水,我已经关上了。”

“哦。”女人一时没有说话。

两人沉默小会后,武运吉说道:“我的条件并不过份,如果你真的雇凶杀人了,那我也不会跟你讲什么条件了,直接报警就是。否则下次死的就是我了!”

“你不要乱讲,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雇凶杀人这种罪名可以随便安在人的头上吗?”

“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但愿只是我在胡猜,我同事失踪的事跟你没有任何关系,否则的话……”

“你不要恐吓人了!说吧,你今晚打电话来,到底想开什么条件?”

“还是上周五提的那两个条件,要么跟我继续保持关系,要么就准备十万元钱消灾吧。”

“……两个条件我都不能答应。能不能另换一个条件?”

“那你要我怎样?”

“……人心不足蛇吞象,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

“你是在威胁我吗?你是不是想告诉我:把你逼急了,下次就不会杀错人了?”

“我再次严正声明,我没杀人,也没有雇凶杀人!”

“那好,我本来还有点担心这事情与你有关呢。既然与你无关,那我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的猜测跟公安局讲一点,看能不能提供一点线索。”

“……钱我一时拿不出那么多。再说我老公要是知道了,他会怎样?你设身处地为他想想,自己的老婆跟人睡了觉,还反被敲诈一笔钱,他会善罢干休吗?”

“那……换个条件也行。”

“说吧,只要不是钱就行。”

武运吉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你的女儿长得不错,要是能让她……”

“你太不要脸了!我女儿还是一个学生,你……你……你把人逼急了,我也什么都干得出来!大不了大家一起死!”

“好吧,那我还是那两个条件,三天之内答复我。否则要么是你老公收到你的

六:[阐述是什么意思]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72680.html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