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人生感悟 > 让中考作文5篇

让中考作文5篇

时间:2018-11-11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xjwk.net--人生感悟】

让中考作文一:2016年泉州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禁不住”与“禁得住”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禁不住”,意思是“承受不住”,“抑制不住,不由得”。
  的确,总有一些人或事,让人不能承受;总有某种情感或感悟,让人无法抑制而难以自持。但是,“禁得住”往往才是人生常态。
  请结合生活经历或就所领悟到的意思,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让中考作文二:2015厦门中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5厦门中考作文题目:《雨落笛声品生活》
  范文:
  一朝一暮来来往往,冗杂的生活击打急促的节奏。我无心品味,这复杂多样的生活。只是匆忙度过。
  夏日是燥热的,常盼着能降一阵甘霖,解除心中的枯干与烦闷。天终于阴暗下来了,细润的雨帘像稀疏的丝一般,轻轻织着。心却有些阴郁。
  细碎的雨声中,忽而传来悠扬的旋律。我一怔:是那久未相逢的笛声。
  雨点的跳动瞬间成了伴奏,笛声在其中格外清晰,它渐渐一步步向我走来,不疾不徐,轻轻地,淌入我心中。
  我闭上双眼,听这声音流入耳中,潇洒而温雅,像文士在吟一首诗,抚慰我的心灵。仿佛觉得,这些日子一切学习的忙碌,却被抛到脑后,被雨丝和笛声融净。不由得轻轻躺下。
  我细细品味着,笛声一直是那样清淡又高雅,亦饱含一种温柔。那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在心里遨游;也似乎抚摸着我的面容,在口唇间,隐隐约约一股沁人心脾的滋味,令我飘然欲仙。
  调子忽而微转,不再是潇洒如清风的纯粹美好,而带着凄凉,渗入一丝一丝。我逐渐被其从如仙般的境界拉回,被凄凉之音拉回了现实,其中凄凉又透着痛苦与惨烈,就同我现在的生活一般。我呆住了,坐了起来,望向灰蒙蒙的天空,又如在生活的繁忙中,品着那凄凉,那寂寞,那彷徨。
  只是此时,心中却像有一个影子,在那样令我感慨,同病相怜的笛声的,在一如既往不变调却变着感情的细雨中,越来越清晰,不住晃动着,使我的心也颤动起来。
  越来越清晰了,忽而,一瞬间的光亮,使那清晰的影子狠狠敲中我的神经。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只是在品着笛,更是在品生活!
  笛声依旧凄凉,并且更加萧索,然而我的心不再沉郁了,因为我知道,那一阵凄凉过后,注定要高亢,也正如我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也总能扛得住,直到扬起不屈的头颅。
  此时此刻,我心情中,自卑、烦闷随着笛声散去了。笛声渐起,我感到它的节奏中,有顽强的气息升起,冲出凄凉,吞没凄凉。声音高扬起来,在雨点不变的舞步中,仿佛穿过重重积云,直通云霄!
  我感叹着,的确,“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也许这位吹笛的人,也在生活中经历过痛苦,也曾感到无助吧?但我相信,他亦有突破巨大困难,成功的时候。我不禁感谢他,感谢他在高超的技术里,让我不但品味着悠扬的乐曲,也品味着我自己丰富多彩、有喜有悲的生活,教会了我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的坚毅。
  笛声逐渐低了,高亢之音不再,又转而潇洒,像是初时般悠然自得。我微微笑了,尽管这声音与之前听起来一般无二,我却在这之间的过程中,品味着真实的生活。
  雨声还是那么细碎,如时光的脚步声;在这脚步声里,笛声渐歇,余音却一缕缕飘散,那品味出的一切,依然萦绕在心中。

让中考作文三:2015年厦门中考作文题目:二选一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萦绕在每个人的舌尖;品味情感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品评世态是一种情怀,伴随我们成长前行……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推荐: 历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请点击: 中考作文频道 

让中考作文四:2016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让我想一想


  【2016年江苏南京中考作文题目:让我想一想】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推荐: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历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请点击>>中考作文频道

让中考作文五:中考作文指导之材料作文


  编前语:材料作文亦称供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它由命题人提供(或指定)语言材料,并附注了相关的要求,考生需经阅读、分析、提炼、联想并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提示、要求去立意表达,完成写作任务。近年来材料作文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预计未来的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仍呈递增趋势。
一:如何写材料作文呢?  
1、审题:材料作文审题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弄清题意,二是要明确要求,可采用下列步骤:  
(1)读懂材料: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意蕴,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  
(2)看清要求:材料作文的耍求是考生作文应遵循的法则,如果对相关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会给审题和作文带来影响。要同读材料一样,逐字逐条细细品味,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据此作文。 
(3)选好角度:一要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二要注意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如何避免“落俗”,就要靠求异创新,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精心布局:材料相同、所拟的题目也大体相似,要“新”就得靠“新”的思路,“新”的结构,根据所定的文体,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5)注意语体:相同的材料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时,一定要根据所写的文体运用得体的语言加以表达,力求明晰畅达,自然得体。  
2、运用材料写作  
(1)利用材料,引出观点,阐明观点。读懂材料,看清要求是审题不可缺少的两大环节。读懂材料后,注意提炼观点,选好角度,恰当联系实际。选角度,一是宁小勿大,避免空谈。二是要新,能吸引人。三是针对性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2)围绕材料,叙写相似经历。无论是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是发人深省的事例,里面总有一点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撞开我们的情感的闸门;写作时可围绕这一点叙写相似经历,写出自己对观点的体会和事件中所表现的情感。 
 例如: 如北京海淀区中考作文: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统传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材料解析】从上述材料,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入题有三个角度可选,写作空间大,感情的琴弦容易拨响,记忆的闸门容易打开,可回忆某个难忘的节日的人与事,可抒发自己对节日的感悟,还可大发感慨,写篇议论文。 
3、材料作文写作步骤  
(1)读懂材料,确定切题点;  
(2)明确要求,按要求行文;  
(3)写出新意,力求创新;  
(4)注意语言风格。
二:实例分析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父母工作忙碌而没能给你买早餐时,你是否能毫无怨言地自己去解决?当同学不小心弄脏你心爱的衣服时,你是否能大度地说没关系?在拥挤的街上,当陌生人踩到你的新鞋时,你是否能报以宽容的一笑?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一个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它你会觉得人生的路宽广而灿烂。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用心写出,它一定就是华丽的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自拟标题。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要有真情实感。  
      ④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校名、人名、地名等。  
【写作指导】从提示语和导引性文字综合分析,可知作文的主趣和范围应是“宽容”。  古人言:“意在笔先。”既说明了立意的重要,又说明了立意应在动笔写作前完成。立意应结合拟题进行。因为拟订文题时既要考虑到对题目涉及的生活范围是否熟悉,又要顾及所拟的题目固有的内在意蕴。至于写什么内容,选用什么材料,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确定。先说内容,由于命题材料的首段文字已经指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生活范围,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是此次作文的选择内容,选取其中任何一种生活内容均可。再说选材,选材应根据所确定的某种生活内容,以及主题表现的需要,来选取那些具体的生活经历、深刻的思想感受。当然,选材还要受文体的制约。譬如写记叙文,当然选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内心深处的感受最好,因为是亲身经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文章也才会有真情实感。如果写议论文,那么,最重要的是要选取古今中外的典型、鲜活的事例和名人名言为论据。这不仅能够有力地突出论点,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说理的生动性。但应记住,不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要保证真实、确凿,切不可杜撰、捏造。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38074.html

上一篇:这一次这一次10篇
下一篇:关于内涵8篇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