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人物 > 曹七巧6篇

曹七巧6篇

时间:2018-11-09 来源:励志人物 点击:

【www.xjwk.net--励志人物】

曹七巧一:读张爱玲小说有感_2000字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
 

曹七巧二:如此倾城,不如相忘于江湖_1000字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里,倾国倾城的爱情必定是轰轰烈烈的,为了两个人的厮守,将所有拥有的东西付之一炬。又或是像周幽王那样为搏红颜一笑,以烽火戏诸侯,惹得臣子愠怒,最终断送江山后还不知当时褒姒的笑是何意。那一笑,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是个谜。纵使不能长相厮守,君王的怜爱足矣了,可谓倾国倾城。
  直至今日,了解了临水照花人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狭隘。
  倾城之恋,可以是毁了一座城,活下两个人。
  本来,白流苏的生活很平凡,活脱脱的一个旧上海大家族里的牺牲品;而范柳原,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花心人,他们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里遇见了。之后白流苏卷入了一场赌局,赌注就是她的后半辈子,若赢了,就可以有个归宿,向对自己冷嘲热讽的家人证明自己并不是青春不再,无人问津;至于范柳原,本就是一个多金潇洒的单身汉,对于女子,向来的态度是三分热情,保质期短了又短。
  若是没有日军轰炸浅水湾,白流苏是输了,变为一只无家可归的蝼蚁,范柳原却可以继续风流。但是香港之战的确是发生了,白流苏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范太太。
  但变幻永远是世界唯一的永恒。历经生死,当时自然是万事开朗,了无牵挂,只愿平淡。然人往往是两面的,一面阳光,一面阴暗。阳光到了傍晚,总避免不了短暂的离开。而阴暗的就像苗疆的虫蛊,琵琶声响起后,闻声而出,将探出头来的光明撕扯的粉碎,理所当然的占地为王,驱使着人做着错误的事却浑然不知。
  在范柳原心中,这只虫只是暂时躲藏了,他不想战争毁了白流苏,因为他还没有把玩够。对于范柳原来说,白流苏就是一朵艳丽的玫瑰,他要把花瓣一片一片的摘下,当他看到花蕊的那一刻,白流苏对他来说就无足轻重了。花既残,何人观?只待年岁风干,散入风尘,万劫不复。
  许多人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让他们有了完满的结局。但我认为,“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是对的,混乱的时代根本不适合缱倦缠绵,相知相守,就算范柳原改变了,不再风流,谁又能说他们不会因为将来的某一次战争失去其中一个,然后掉入一个冗杂的无底洞呢?忘记也许才是最美满的,说一句再见,道一声珍重。如不能遇见也能有自己的人生,若幸运的在多少年后的某一天遇见了还能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更多的是像曹七巧那样,一辈子逃不出锁扣,这样的完满,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也许是张爱玲厌倦了悲情,才在倾城之恋的结尾写上“不问也罢!”
  最后留下胡琴,继续咿咿呀呀的拉着,一双手在月夜的窗前映下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
 
  重庆市南区学校初二:胡梦珂

曹七巧三:有一种情怀叫上海——从文学作品中看上海_2000字

  与莫言的“高密乡”、鲁迅的“鲁镇”、三毛的“撒哈拉”一样,上海向来也是许多作家所偏好的。但毕竟每个作家风格迥异,笔下的城,即便是同一个,也是各有千秋。然而,正因如此,面对一城千面的上海,若是不展开一段漫长的阅读之旅,是很难感受上海——那个风靡至今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
  一刻钟鸣皆释怀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嶙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子夜》一开篇,茅盾先生便这样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现代化盛况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摩天建筑林立街道两旁,高耸碧霄;平地拔起的路灯杆接二连三迎面而来,无穷无尽;东南西北交流着各式各样的车流,匆忙杂乱……仿佛一如我们所知的老上海,充盈着灯红酒绿,弥漫着靡靡之音,飘散着浓郁甜香。
  这样的上海,是华丽的上海。城中的资本家们一面过着奢靡的生活,一面又时时为“破产”而担惊受怕。“从早上起,就没有一点风。天空挤满了灰色的云块,呆滞的不动。淡黄色太阳光偶然露一下脸,就又很快躲过了。”文中的这一段描写,又给人一种老上海城的人情味儿。它承载着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暴风雨中的民族资本家深深地忧心,却仍也是对被吞噬的民族资本产业无能为力。况且,纵是一城之内的民族资产阶级能够力挽狂澜,却也是种改变不了旧中国颓然待新的疮痍面貌。因为不能,故上海常常被作为近代现代中国的缩影来看待,或者说,上海不仅仅代表上海,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代表。
  最后,在子夜的钟声里,吴荪甫代表在这场与帝国主义的较量中失败的民族资本阶级,携家人心力交瘁地离开了这个既给他希望又给他绝望的伤心地。是上海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上海?这个问题,在子夜钟声敲响的那刻,早已经释然。何况那样一个繁华且热闹的老城,迎来送去历史的匆匆过客,自然是淡定如初了。
  一代倾城逐浪花
  出身在上海封建与西洋错杂交织的的畸形家庭中,张爱玲洞悉了十里洋场中上海人独有的功利、世故、练达、聪慧。于是,因为“出名要趁早”,怜惜她的上海,也就轻而易举地让一个有才气的女子很才气的火了一把。她的作品一时之间如暴风骤雨一般横空出世,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盛况,令所有上海人为之震惊。
  且莫说《金锁记》中市井家庭的曹七巧入了姜公馆后由善良温婉转而冷酷无情,也别去感慨《沉香屑》中随一炉又一炉片香燃尽而讲完的故事,但是一则《倾城之恋》,便是让人看尽旧上海女人坚韧却心酸的历程。“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奇爱情,最后在日军轰炸浅水湾的硝烟中,以范柳原的离而复返二人交心作结。然而,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充斥着文章,也是道尽了旧式大家庭中女人的悲怆。
  张笔触下的上海,带着与她命运大相径庭的境遇,却仍然勇敢地劝说我们追逐生命中的浪花。这样的上海是坚韧的,而在坚韧之余,又给人以惆怅哀伤。
  一道弄堂存通达
  与张爱玲笔下沉重苍凉的上海不同,在一些作家心目中的上海是优雅的。
  作家木心作的《上海赋》文辞奇崛怪异,却给人以典雅与洗练的画面感。印象最深的一段当属他对旗袍的论述,从样式到料子,再由纽扣至装饰,应有尽有。于是,于老上海人而言,各款旗袍总共没有三十件,那是寒酸的。这样精致的上海,以及老上海人对生活的考究,也是叫人叹为观止。
  与木心类似的,还有作家王安忆笔下老上海的“弄堂文化”。涵养的老绅士多居住在弄堂的尽头,穿白衬衫搭格子的西式羊毛衣,衬衫的领口绝不能翻在毛衣外边,衬衫的扣子必须扣到底,否则不合乎规矩。只有这样整整齐齐穿戴完毕,才胆敢提着鸟笼四处遛鸟、坐在藤椅上读书看报抑或是到黄浦江畔找故交喝杯下午茶。
  偌大中国也只有老上海人才能传承坚持着这般严谨认真,而况这样闲情逸致也真是非老上海莫属了。
  一朝繁花浮世事
  看着以触动九零后内心为噱头的《小时代》系列,我深感失望,一切灯火辉煌完全建立在浮夸的表象,各色男女穿行在硕大的广告牌下,写着匆忙混乱的生活。这样的上海,除了“现代化大都市”的标签外,毫无上海作为老城本应拥有的深邃的灵魂。
  于是,本以为现代再没有能够驾驭上海这座精神上多元化的文学作品了,忽而一部《繁花》映入眼帘。写法上,既不同于《子夜》的“史诗”式浑厚,也不同于张爱玲笔下“传奇”式的上海,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式写法,让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关于上海的浮世绘。《繁花》写尽上海的“俗气”,更展现上海人生活的“雅量”。
  小说中无一例外用的是生活的边角料——口水人、口水故事,一切都是不曾被提到台面上的生活庸常。一切交谈、行动,用吴侬软语的沪地方言徐徐道来。小说中的人物虽不表露内心,偶然的碰撞又偶然的离去,但却展现出真实的上海。甚至,恰恰正因如此,上海反而更加灵动、更加明媚了。无论是幼时阿宝与蓓蒂那段在屋顶上关于“绍兴阿婆最坏”的对话,还是蓓蒂心中有灵魂的、像高头黑马般稳重、沧桑的立式高背钢琴,抑或是深夜小琴记日记时陶陶的说辞,一切是那么平常,但却又是那么体现上海的从容与淡定。
  整本小说,絮絮叨叨地讲述了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仿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提供意义感了。人到最后是悲哀的,就像是一朵花最后枯萎了,也只能保持着自己的淡定。而上海,那座历史的老城,静静地目睹着一切沧海桑田,又安然迎来新的一批过客和属于他们的时代。浓郁花香化作灵魂,伴着上海兴衰变迁。
  后记
  吟唱上海的歌谣难尽其数,却不能唱完她的热闹繁华;描绘上海的作品数不胜数,却难以道尽她的典雅隽永。华丽的背后是细腻的城市精神,闲适的转身是大气的城市灵魂。
  上海,只是作为一座城,为岁月而存在,目睹并记载所有的人情世故。
    高二:杜正宁

曹七巧四:女人花_650字

  纯洁而高傲,让人联想到百合;娇艳而美丽让人忆起玫瑰;浮动而如蝶,让人顾到蝴蝶兰。花,总给人一种美感。它的美让我联想到女人,她们在历史微风的吹拂下,也散发阵阵清香。
  含羞草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绝世才情谁可比,悲情葬花后世颂。”林黛玉的一颦一笑就如美丽的含羞草,她虽不是花中极品,美中之最,却往往让人怜惜,让人痴迷、沉醉于她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牡丹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深刻刻画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报效国家的豪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牡丹开的烂漫时,作为国花,她一吐满腔豪气。
  秋海棠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悲,似乎在李清照晚期的作品里显而易见。丧父之痛,孤独之苦,也许只有苦恼的秋海棠能给她的心灵吹去一丝慰藉。
  女人有许多种,女人也会千变万化。
  “黄花满地,挽幛如云”是人民对任长霞的感激与爱戴。扫恶打黑—铁面无私,救济百姓—柔肠百转。她让我看到了一位弱女子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与感动。
  女人不仅为勇敢而战,也会为细腻而作。
  张爱玲的文字,像一匹做工精细的旗袍,它可任由你感触。白流苏的孤独与冷漠,疯狂与无助,也许只有张爱玲才能给她注入一股鲜活。曹七巧的颓废与热烈,追爱与残酷,也许只有张爱玲才会投进心与魂,描摹出一个悲苦而深沉的女人形象。
  女人,是这个世界上不能缺少的,她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如果一个女人,她是一朵风格显着的花,只能孤芳自赏,那么所有女人,就是一团花团锦簇的风景,为生活增添着光亮。
 

曹七巧五:季节_1200字

  我是Tanya吟唱的Amphibian,是的,我是双栖动物。害怕孤独,讨厌阳光下踩着自己的影子匆匆前性,脚步凌乱,却又无法接受别人的亲昵,在陌生人面前垂下头,抿着唇。我总是搞不清楚状况,常常为了别人的忧伤而失去言语。某一日,与大淑传字条,不知是怎的,便突然冒出一句:因为我们都是寂寞的孩子。在喧闹的都市,害怕丢掉了自己,每天小小心地找寻,期待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带走阴霾,留彩虹悬在天际。我习惯了从文字,声音,图片中,去搜索那些让我灵魂颤动的惊喜,感动,忧伤,还有,寂寞。
  读书,常常读到中毒,比如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读杜拉斯的《情人》。那些文字,早已融入了寂寞着的写者的血液,与她们的灵魂合而为一,那些凭着手中的笔或孤傲或疯狂地旋转、起舞的写者,我读到的,可是你们寂寞却高贵的灵魂?你们用文字舞蹈,舞出一场场华丽的冒险,然,舞的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宽厚的手掌时时相牵,只落得人隔云端,灵魂总是寂寞的吧。而寂寞了,便要寻找一个依靠,那,就是文字,笔下汩汩流溢的,哪一字,不令人叹奇?十九岁,张爱玲便在她蔓延一生的天才梦中,用一种近乎旁观者的清冷的语调,说过这么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而隔了一个世纪,我翻开她的《金锁记》,依然沉溺于其中:年轻的人想象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如今的月,与五十年前的月未曾有何不同,我立于柔和的月光下,感觉微冷的月光,一如当年的张爱玲,甚至于,曹七巧。时光从不肯为谁停步,寂寞是因为失去。我读书,常常读到失神,那是我的灵魂以随着寂寞的写者的指引飞去,正立于幽静的湖面,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舞着呀。
  我听音乐,偏执的喜爱那些没有杂质的声音。我喜欢在连星星也倦了的夜,仰面躺在床上,将MP3调到小小的音量,只松松的戴一只耳机,听那些寂寞歌者的寂寞心情。有人说王菲早已过气,我却依然热衷于她:听她的《旋木》,才知道游乐圆里每天重复着无望的追逐的旋转木马,也是有自己的忧伤的

曹七巧六:读《金锁记》有感_1200字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永远没有答案的选择题。再后来,便是战火纷飞中流苏和柳原的倾城之恋,芬芳却沉重的第一炉沉香屑,以及苦却不能忘怀的茉莉香片。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于是,活泼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她在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分家是她最后的一点点希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运的黄金网丝缠的无从挣脱。她强悍的骂跑了季泽,内心却确是那般空虚无助;于是,她越发疯癫了起来,可又有谁知道,她只是在掩饰内心最无力的脆弱。“她捏着自己的脚,想起了想她钱的一个男人;却又冷笑了起来……”
  她自将堕落,却把命运的恐怖梦魇又带给了她的女儿;她本是一个善良而又胆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伦理构架中储存着恶,见习着恶,只等时间一到便向着更年轻一代的女孩泼洒。她的女儿便是悲剧的延续。面对心爱的世舫,长安是渴望幸福的,可她却无力把握幸福,亦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份幸福;她向母亲屈服了,向这个丑陋的社会屈服了,只是将自己的爱情与青春,又托付给了曹七巧式的命运。在她的臆想中,也许七巧会因为她的自我牺牲这个“美丽苍凉的手势”而觉得感动、快乐,于是她便在这空虚的假想中获得了一种凄楚的甜味。
  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扭曲的心灵只会映照出一个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灵就是一面被混乱的社会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是旧社会最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钱所带给她的抽象的、虚假的满足从未让她真正快乐,反而更深刻地让她感觉到可怕的空虚。这时金钱唯一能暂时地缓解她内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为她奴役折磨别人亦是自己的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人性的旅程中,总有一份“恶”在心底悄然发芽,命运不公的浇灌,人性便渐渐滋养成一种邪恶。每个人都觉得别人走进了幸福的门,自己却进不去,费尽心机后的绝望开始演变成嫉妒,排斥,破坏,干扰。可是总有人忘记了,错过了,然后就永远失去了,没有了。像七巧。可怜得人没人可怜。而张爱玲,正是用这样细腻精致的笔调,揣摩珍藏了一颗在苦难中扭曲的灵魂,妩媚狰狞了人性一种别样动人却可怖的悲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与黑暗早已被时代风云变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时代铸就了这一切。时代在发展,然而人性这本善亦是恶的书还未读完——完不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33941.html

上一篇:感谢自己10篇
下一篇:宰相肚里能撑船10篇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