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凡高的故事9篇

凡高的故事9篇

时间:2018-11-09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第一篇凡高的故事:名人故事:凡高—只卖出一幅画的巨匠_1200字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
  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走入了这片他曾多次以色彩浓重和随意的手法幻景般地展现在画布上的麦田,然后用一把手枪向自己的胸膛射出一发子弹。他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抱之中,时年37岁。凡高生前一直在贫困、疾病、孤独和不时发作的癫狂精神状态中挣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经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
  童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格鲁特辛德尔特,他一头红发,脸上长满雀斑,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
  小时候,凡高是名有才华的但与众不同的学生。11岁时,他被送进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果在那里深感孤独。凡高在学校学习语言并开始练习素描,他的画显示出熟练的技巧,以至于多年后美术史家为它们的真伪而起了纷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画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过凡高却在1868年3月,他15岁生日到来之前离开了该校。凡高开始厌倦学校生活。他后来又把比他小4岁的西奥也带离了学校。
  谋生——文森特·凡高
  幸好凡高的这个大家庭笃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术品经销商,帮助他在一家颇具声誉的、名叫古比尔的美术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凡高开始为许多画家销售他们创作的各种版画。
  同时,凡高在爱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疯狂地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伊格妮·罗伊尔并向她求婚。当她告诉凡高她已秘密与人订婚时他却更加热烈地追求她。而罗伊尔的冷淡使凡高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他甚至告诉西奥自己对作画的热爱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恋——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
  凡高在随后的四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研究和宣讲福音的教义上。由于未能进入极具声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学会,他转而上了比利时的一所学校,但在3个月后又辍学了。此时的凡高成了一位非职业福音传教士,他开始为一群贫困的矿工服务。他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麦秸上睡觉,以土豆为食,穿破烂的衣服。许多人都视他为精神错乱者。父亲告诉他不要坠入狂热的境地,弟弟也劝他学门手艺,而凡高却以断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达一年之久作为回应(虽然他仍接受弟弟通过父亲悄悄汇给他的生活费用)。

第二篇凡高的故事:[为学杯C组]Doctor and Vincent——观《Doctor Who》S5E10有感_1500字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每一颗星辰都有灵魂。”——《Vincent》
  先来说说《Doctor Who》吧。邂逅并迷上博士是因为一个作者摘的一句话:“I burnt up a sun just to say goodbye.”我燃烧一颗恒星和你说再见。然后我就知道了这样一个没有名字的博士,最后一位时间领主,带着人类女伴穿梭时空之间,拯救种族,微调历史。这是英国拍了45年的电视连续剧,是一段跨世纪的冒险传奇,是一段冠以经典之名的回忆。
  而第五季第十集中回到19世纪的荷兰拯救梵高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
  虽是科幻作品,但其对历史的还原与雕饰却是极富责任的。19世纪的荷兰美得像是浮雕,酗酒的落魄画家没人能懂,偶尔茅屋破了洞看到星空,偶尔看到风吹开麦田小径,他就提起画笔赋予它们生命。那是最为高贵悠久的荣幸。
  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梵高的画作,色彩运用见解独到,艳丽非凡。可那时自己年纪尚小,看他的画作感觉非常不舒服。中国人崇尚中庸,强极则辱,梵高的画正是应验了这个道理,他的自画像里,那个瘦弱

第三篇凡高的故事:2012高考热点话题作文:心要在焉_1500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家讲禅,修心,要人能在一粒沙里看见古今的演替,在一滴水里感悟出世界的感动。而在如今灯红酒绿的都市里,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每个人都如此匆匆而仿佛丢掉了灵魂的今天,又有谁仍在关注自己的内心,在每天夜阑人静下来,倾听它的碎语呢喃,问它是否沉静且专注于自己追求的事物呢?
  人若要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人生价值,需要正心,亦即心要在焉。让心沉浸在水气(改为:汽)氤氲的千年古泉中一般,无关十丈红尘,无关时间喧嚣,千年如一日地沉浸着以保持内心的洁净。将心浸润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和努力,洒下汗水收获微笑,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梵高曾作过的一幅《鸢(错字,原文中“弋”写成“戈”)尾》令我久久难忘。画中是一片花海,开满了蓝色的鸢尾,而唯独有一朵白色的鸢尾高擎,在群群蓝色中间显得那般卓尔不群。人们都说,梵高是用那白色鸢尾代表他自己。的确,他是卓尔不群的。在他那个时代,比他技艺精湛的画家如云,塞斯(应为“塞尚”,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高更等。然而梵高的画却最终成为不可代替的独一无二——只为他那热诚的心,他的话浓烈而蓬炽(“蓬炽”一词为生造词),那团团化不开的蓝色和黄色,都都难以配衬他狂嚣天真的性情,难以表达他对大自然,对一切色彩的热爱,以至于他的每一幅画都因那散发出来的温暖与动荡的激情而成为传奇和经典,梵高的成功,在于他将全身心都投注在了绘画上;只有倾注心血的艺术作品才能散发永久的芳香,历久不散。
  “住在布达拉宫里,我是雪域之王。走在拉萨城里,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是仓央嘉措的诗句。这位诗人用无比赤诚的赤子之心,寻求世间一切美的情感。他诗歌中的情愫像久酿的佳肴,醉人而芬芳,且随着岁月的深入而更加甘醇。而他的成就同样只因他的用心。因为心在,所以一切都如此理所应当。(在对细节的叙述和分析中传达真情实感)
  回观我们当今社会。在浅阅读流行的当代,已很少人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大学生,也很少真正有理想并为理想奋斗的。我们的心思放在哪了呢?众多的诱惑,影视剧,流行衣物,金钱,物质等等,蒙蔽了我们本该清灵澄澈的双眼。何时,我们才能再读到如仓央嘉措写的那般纯净而触动心灵的文字呢?(关注现实,不禁发问。自问自答,探寻根由。对现实之关注,溢于言表)
  总有一个地方是令我们心向往之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静下心来,找回我们飞翔的翅膀吧!只要心在,心沉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成功如美丽静谧的时光,被我们轻轻走过。
  评语:[54分]
  文章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开篇,引领读者循着佛家“修心”之路,“在一粒沙里看见古今的演替,在一滴水里感悟出世界的感动”。在提出“在每个人都如此匆匆而仿佛丢掉了灵魂的今天,又有谁仍在关注自己的内心”的疑问之后,明确指出“人若要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创造出人生价值,需要正心,亦即心要在焉”的中心论点,在“凝神静气”与“焦躁不安”的碰撞下擦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以充满传奇和色彩的梵高的故事为论据,紧紧抓住了梵高“心在焉”做文章,调动其饱含热情与诗意的文学语言,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推导出“梵高的成功,在于他将全身心都投注在了绘画上;只有倾注心血的艺术作品才能散发永久的芳香,历久不散”的结论。
  接着以仓央嘉措的诗句中“像久酿的佳肴”的“情愫”的细节真情印证了“因为心在,所以一切都如此理所应当”,再一次抓住了“心在焉”。
  以一句“回观我们当今社会”,将视角引向“心不在焉”的社会现实,一个设问和一个充满渴盼的疑问“何时,我们才能再读到如仓央嘉措写的那般纯净而触动心灵的文字呢?”引人深思。
  最后,强调“我该怎样做”——“只要心在”,人生价值就在。“静下心来,找回我们飞翔的翅膀吧!”以一个漂亮的比喻“成功如美丽静谧的时光,被我们轻轻走过”作结。宁静,安详,回味无穷。照片开头,水到渠成。
  全文论点明确,层次清晰,思路畅达,结构完整,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不足之处:存在错别字和使用生造词的现象,同时,所引事例不准确(将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塞尚”写成“塞斯”),此乃议论文之大忌。(印继红)

第四篇凡高的故事:冲动

  冲动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又似乎太简单。或许只有那些曾,经历地狱般魔难得人才能说清楚吧!梵高,在他未成名之前。一次,他的朋友带着他去歌舞厅。
  他的朋友向他介绍了一个女孩。当时,他就爱上了这个女孩。然而这个女孩却看不上贫穷而又丑陋的梵高。就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要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为了这个女孩,梵高就一口答应了。第二天,梵高拿着自己割下的耳朵给这个女孩时,却被认为是疯子。深受打击的梵高在画完最后一副画之后,就这样他结束了自己生命。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生难解的疑问与痛苦。深爱的女孩如此对他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副也买不出去!这难道不是冲动的最好表现吗?最好诠释吗?也许,这真是一个无法面对问题,可至于放弃自己的生命吗?生命是何其的短暂又是何其的珍贵。梵高的事例也在警醒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门都不应该轻生。而更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学会笑对人生·永不放弃。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有意义。
  荆门市文林高中高二(2)班 韩冰雪
 

第五篇凡高的故事:我与诗的故事_450字


  从小到大,诗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今天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我与诗相遇在南山脚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身影。
  那么随意,那么放荡不羁,采一朵路边的野菊,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没有被困难挡住他的步伐,终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挥舞着手中的画笔,构筑那幅美丽的向日葵。
  也许只有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他才会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画出他的梦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独秀的风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边。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统北方的领袖曹操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吟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也许,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壮志,用诗歌才能咏出他的志气。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采,才有了那华容道上一抹决然而去的身影。
  我与诗的故事,有了陶渊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画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于是,我与诗的故事不再单调无味。
  我与诗的故事,乐哉!悲哉!壮哉!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初二:**
 
   

第六篇凡高的故事:采分点之七 高分作文必选有底蕴的材料

  文章靠材料铺就,你选择怎样的材料,就决定了你文章得分的高度。选择有底蕴的材料作文当是高分作文首选。怎样使文章有底蕴呢?
  1.要选择名料,少选“自我”。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会厚重起来。如果你选择司马迁、屈原、文天祥竺等事迹作作文材料比你选用自己的材料来写,那一定“底蕴”的多了;你用弘一法师、赵朴初、苏东坡的材料作文与你选择你小学时,初中时的“生动”事例来论证观点,那一定前者有份量的多;如果你选择凡高、尼采的材料来阐发,你的文章一定会深刻起来,思想起来。看看下面一段文章,也许你会感很多:
  梵高过着清白无暇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玻旧的靠椅,一双踏过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天穹的日星隐形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通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2.要选择名言,不要全是“自己”。有些同学写文章,没有一句有份量的话,全是自我展示。不是说不能写自己,因为你毕竟来到世界上为时不长,没有那么多的生命感悟,动不动就写上几十万字,其实这么多的文字里面,有多少值得人们记取的呢?我们的老子一生只写了五千个字的《道德经》,而这五千个字个个如玉,连现在的研究生都在拜读。所以名言有份量,你在文中恰当的运用,便能让文章增辉。
  请欣赏一段文字:
  谭嗣同的方向是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国为家为真理,死又何妨?天就是方向!
  苏轼的方向在民间。不仅仅是“左牵黄右擎苍”的少年狂,更是筑堤更是抗洪,更是造福几方的百姓!不在中央又何妨?民间才是苏轼的方向!
  前进谈何容易,莫愁前路之人天下有几?在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进的道路上,哪能没有山河当道?哪能没有暴雨狂风?此时,你可曾自问:“我的方向还在吗?”
  李白的方向还在。仁途失意,谁不郁闷?更何况是傲岸不羁的诗仙?用他的的话“假令风歇时下来”,大鹏岂会一蹶而不振?他的方向还在。为官,造福天下,这是他终身的方向,即使“中天摧兮力不济”这仍是他的方向。
  柳宗元的方向还在,“惊风乱

第七篇凡高的故事:议论文文体结构技法


  一、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并
  模式:本论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列
  结论(照应全文)
  n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
  n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
  n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
  n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如论点:坦然面对生活
  n论据:
  n1、坦然是一种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n(以贝多芬挑战命运的事例来论证)
  n2、坦然是一种勇气,一种坚持到底的勇气。(以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发明创造事例来论证)
  n3、坦然更是一种自信,一种平淡中的自信。(以梵高自杀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
  范文解读:
  坦然面对生活
  有人感喟,生活就像一条崎岖的山路,坑坑洼洼——活着太累!
  有人嘘叹,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活着真烦!
  其实生活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一首欢快的诗——活着真好!
  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生活。
  那么,什么是坦然呢?
  坦然是一种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生活的道路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要你能在逆境中奋起,不向困难低头,你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多灾多难:情人抛弃了他,疾病死缠着他,最终甚至于失去了音乐家最宝贵的听觉。可他却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这种顽强精神的支撑下,他创作出了许多如《命运交响曲》一样的经典乐曲。
  坦然是一种勇气,一种坚持到底的勇气。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命,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面对失败或挫折,不要灰心,因为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就会在别处打开了窗。
  爱迪生仅为电灯所做的实验就达十二万多次,如果他一遇到失败就缺乏勇气,也许我们人类至今还处于黑暗之中。
  坦然更是一种平淡中的自信。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是对“坦然”最好的诠释吗?是的,许多事情的结局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而为,但求无愧于心。
  梵高是个伟大的天才画家,他的《向日葵》名扬世界,可是他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错误地选择了死亡。我们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同样怒其不争。
  请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没有高山的雄伟,可以有平原的辽阔!生活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当事人。
  所以,我们只有坦然地面对生活,生活才能给我们以快乐的体验。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福建考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于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于再次离我们远去!
  练习:
  以“爱心”为中心论点,列出至少三个分论点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
  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股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
  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莲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二、层进式
  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
  n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
  n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n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n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
  论点:生活需要宽容
  论据:
  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构件(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宽容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桥梁,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以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来论证)
  3、宽容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以唐太宗容忍魏征的事例来论证)
  4、缺少了宽容,人们将在斤斤计较中与人结怨,在睚眦必报中与人结仇,在水火不容中同归与尽(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来论证)
  范文解读:
  举手投足之间
  (湖北考生)
  公交车上,当我投过好心人传来的零钱,我的心笑了。
  当我把零钱递给别人时,他笑了,我的心也笑了。
  生活中总有这么多的细节敲打着我们的心灵,也许在我们看来,它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却正是在微小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我清楚地记得,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一位选手在看到自己的得分后头也不回地绷着脸下了场。观众席中一片嘘声。同一年,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名将却在遭遇了明显的不公平待遇之时平静地挥手示意在场的观众安静。他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是他却在举手投足间获得了人心。是个人的素质将他们区分在通往高尚与卑小的岔路口上。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是一个集体文明的外化。当充斥着垃圾与污水的街道出现在你面前时,它是脏乱的体现。但当它们出现在一个外省人、一个外国人面前时,它便是一种文明的象征,脏乱的外表下所展示的是怎样一种“不拘小节”的文明?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中华文明的外化,只有每一个中华儿女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之邦。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更是温暖、信心与力量的传递。
  你可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河决堤之时,已是近古稀之年的周总理脱下衬衫,光着膀子与大家一齐拉纤。周总理在举手投足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周总理在面朝黄土的举手投足之间背负的是浩浩青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你可记得“非典”肆虐之时,刚刚上任的中央领导来到我们中间,一次又一次紧紧拉住我们的手。在举手投足之间趋赶着无情的病菌。而此时,已不再是手与手的相握,而是心与心的相连。
  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微笑就是心与心的交融,一个拥抱便是爱与爱的互动。
  当我们用一颗真心对待自己,对待集体,对待祖国,对待身边的每一物时,我们便发现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包含着我们对周围深深的热爱,包含着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画得逼真传神,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不过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引来更多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我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
  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为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
  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要做一名合格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标题的书写与文章表达浑然一体,在论证的思路上条分缕析,从文本的分析逐渐过渡到理论的阐述,并融到现实性的思考中。分析—阐述—思考,形成一种特有的文脉,全文思维灵动缜密,是一篇难得的文章。
  三、对照式
  就是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并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种事物或意见。
  对照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
  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小结
  本论对照
  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小结
  结论(评析照应)
  对照式结构大多是将正反两方面材料组合在一起,使二者互相对照、比较,或用另一种或几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一种意思),从而获得泾渭分明、是非判定的论证效果。
  论点:爱拼才能赢
  论据:
  1、只有勇于拚搏,才能激起蕴藏着的巨大的潜力,才能取得胜利(奥运中国女排大翻盘的事例)。
  2、只有勇于拚搏,才能使自己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层面上,才能具有不断进取的顽强意志,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刘翔不畏强手的事例)
  3、如果缩手缩脚,妄自菲薄,轻易言败,那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做命运的奴隶(项羽的事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或几个对照式结构可以用于文章的某一个段落。
  示例
  《拿来主义》的第二部分(5至10节),先破后立:破(以“大宅子”设喻)一孱头、昏蛋、废物;立(占有、挑选,以鱼翅等设喻)一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通过反复对照,立论颇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注意点:
  要通过两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应有详有略,有轻有重,把作者的思想倾向作为论述的重点,另一方面起烘托的作用。
  论点: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承认失败。
  论据:
  1、首先,只有承认了失败,才能正确认识成功,追求成功。
  2、其次,只有承认了失败,才能追根溯源,总结教训,获得成功。
  3、再次,如果不承认失败,只能是自欺欺人,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范文解读:
  遗人玫瑰,手有余香
  山东考生
  外国一位着名的企业家曾说过: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不会坐视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这样做不但不会让我损失什么,反而会给我带来荣誉,让我的事业更加顺利。这便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无形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赢得竞争中的优势。
  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双赢的智慧,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别人的短处,从而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彰显。
  当我们积极帮助别人时,自身的价值便会得到体现,会使自己获得极高的信誉。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极度萧条,企业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资金匮乏。而此时各国银行大多停止接济困难企业。然而,此时的花旗银行却积极办理各项贷款业务,尽力挽救各国企业。企业由于受到援助,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复苏,按时归还了花旗银行的贷款。花旗银行的这一友好做法,不仅没有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极高的信誉。在此后的发展中,花旗银行凭借良好的信誉,使自己成为世界知名银行之一。这一双赢的举措不但救活了企业,而且让花旗银行赢得了许多商家的信赖和支持。
  相反,如果缺乏双赢的意识,疏于施助于人,那么我们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进而缓慢下来,因为我们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外国一位传教士曾经说过:“当他们去攻击革命党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当他们去攻击农民军的时候,因为这与我无关,所以我保持沉默;而现在他们来攻击我了,我该怎么办呢?”这名传教士由于以前没有帮助过别人,“现在”便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现在的一些企业,当同行陷入困境时,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落井下石,在企业处于平稳发展时,有时还采取诋毁别人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做其实是极不明智的,他们既会失去买家的信任,又会败坏自己的声誉。
  由此可见,通过帮助别人既可以给别人机会,又能彰显自己的长处,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可以说遗人玫瑰,手有余香。
  “双赢的智慧”让你我在玫瑰馥郁的香气中共同享利,和谐发展。
  为自己合理定位
  河南考生
  是落叶,就应该秋后归根,实践“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和奉献;是浪花,就应该拥抱大海,追求在惊涛拍岸中的耀眼和辉煌;是小草,就应该依偎大地,实现以自己的生命之绿装点春天的梦想和愿望。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正是因为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方显和谐之景。你看,那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是冷峻与坚韧之美;你看,那山高耸,那水环绕,是相依偎的灵动和深沉的完美结合。山水互衬,万类竞自由,好一派和谐之景。
  物尚且如此,那人呢?人乃万物之灵长,更应该在自然中博采众长,深切体味,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一个恰当的定位。忘记自己责任的人,是无法在生活中凸现的人,失却了对自己恰当定位的思考,终将一事无成,惨淡收场人生。
  正如“邯郸学步”的寓言,仅是盲目地跟从别人,模仿别人,最终只能丢失自己,被人嘲笑。
  乌鸦虽有好学之心,但它忽略了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忘记了自身的能力,成功自是难求,最后沦为牧羊人的笼中之物也实在可悲。
  这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以他的才华,他的风流潇洒,诗词歌赋可谓样样精通,他笔下的诗句是那样的趣味横生,感人至深。可他却忘了,自己是一个国君,统治着南唐的江山,诗词仅能作为爱好和消遣。他沉迷其间,就只能独自哀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苦之音,难逃亡国的凄惨。
  而为自己准确定位的人,就能在生活中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屈原心系百姓,为国为民,投身汨罗,其人格光芒依然闪耀万世;钢铁工人王进喜在国家和个人利益面前,毅然抉择,舍小我为国家,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劳模;在沧海横流中,魏青刚三进三出救助失水女青年,那种毅然不正是他那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吗?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为了国家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与阿拉法特签下协约,中弹时仍心系以色列的和平!他们的价值,正是在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准确定位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你是蜜蜂,那就辛勤地酿造甜蜜的生活;如果你是小草,不要幻想长成参天大树,装扮春天的你,也会分外可爱!

第八篇凡高的故事:小说家的梦想_800字

  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出色的小说家,能为大家写出缤纷的故事,写出美妙的旋律。
  我从七岁就开始喜爱小说了。《简·爱》、《安妮日记》、《爱的教育》我都读过,《萝玲的魔力》、《夏洛的网》、《我是你的守护星》我都喜欢看。“儿童文学”、“世界名着”我也略知一二。特别的是,我对悬疑、侦探类的小说独有情钟,从八岁开始,我就不再喜爱看文学名着,而是喜欢上了悬疑小说。
  我在一本书上看见过,天蝎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悬疑类小说,那直率独特的性格座适合阅读侦探故事。不知是怎么的,自从看了悬疑小说,我的第六感直线增高,可我是那种很想看侦探故事但看了晚上睡不着觉的人,但我还是很喜欢悬疑小说。从此,我就立志要当小说家。
  我学过很多东西,舞蹈、画画、奥数……但都无一例外的放弃了。我没有耐心、恒心,做不了什么大事,什么科学家啊,数学家啊,就我的三脚猫功夫,也只能勉强当个科学家、数学家的助手。爱迪生、爱因斯坦、凡·高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才当上科学家和画家的,我是个女孩子,吃不了苦,在这方面也没有独特的兴趣和天赋,这些理想对我太遥远了。我只需要三样东西:我出的书、我的粉丝还有那些收入兜里的稿费。我不需要出名,我要平平凡凡、快快乐乐的生活,还有我的小说家。
  虽然我喜爱小说,但我并不喜爱作文。小学时期,只能被困在枯燥的作文里。作文的题材寥寥可数,并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的剧情,只是短短的几小段,简单描述了这件事的起因就行。小说是精彩的,它很长,它能写出人间的真爱和情感,它能写出人间的曲折道路。小说的主人公也许高兴,也许悲伤,也许幸运,也许倒霉,作文只是描写了她(他)的一小件事,小说却是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写小说的人就要精通作文,作文只是考你的写作水平,而小说却是考了你的恒心、耐心、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梦想是美好的,但你要清楚,什么是梦想,什么是欲望。也许你为了所谓的“梦想”而整天埋在关于梦想的书籍、作业里,那么你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感到累。梦想是一对纯洁的翅膀,它能带着你飞向高空,所以梦想是轻盈的,它不会拖累你,它只会带着你飞向远方。
    六年级:nn加油01

第九篇凡高的故事:安静的思绪_1200字

  深夜,想起你。你的一切都被喧嚣地提起,你的作品被不断的翻拍,你的文集不断地被重印。有人写你的故事,有人演你的喜怒哀乐。你与胡兰成的旧事又一次浮出水面,那么多自以为了解你的人刊印你的遗作,确立你在文坛上的地位……
  是的,你已不在。可假使你在,也只会焚一炉香,娓娓诉说不相关的人生百态。你始终都在冷眼观看红尘,写尽人世传奇,人们怎么说,你并不在意,在乎的只是内心真实的感觉。所以,你会抛弃赫赫声名,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即使相隔半个世纪,你的书才在大洋彼岸重见天日,价值才被发掘,你亦无悔。张爱玲,一路上都如此安安静静,干净清冽。
  你以静默的姿态看彼岸的繁华,你的安静如此丰盛,宛如一道门,打开后,有无限的天地。掩门之后,其中的故事也只是缄默于心。可是,要知道,在当代,做一个简单的人有多难!
  想起你,也想起他,那个写“长亭外,古道边”的才子,那个留洋归来,前程似锦的青年。在人生鼎盛之时,他抛弃娇妻幼子,抛弃辉煌的人生仕途,割却三千烦恼丝,甘愿一生与青灯古佛为伴。从此后,中国文坛少了李叔同,佛界多了弘一法师。粗茶淡饭、颠沛旅途,他不觉得苦,清灯黄卷,孤独一人,他亦不觉得单调。他也是安静的,他的静中包含着的不是对灵魂的自省,而是对万物的爱。走万里路,是为了救济饱受战争流离之苦的百姓,赈灾救民。他的入世,他的道义,他的慈悲亦深含在这安静中,如同一朵莲花,静静地照耀人世,温暖人心。这青灯古佛背后的静,自有一番天地。
  静,看似简单,可却包含无限深意。静是庄子抚琴而歌,梦醒后的迷惘和惬意,静是竹林七贤在深册中打铁高歌的姿意豪放,静是嵇康对着瀑布深谷弹唱《广陵散》后引发的空谷回音;静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其乐;静是苏轼落魄后“自喜渐为人不知”的潇洒豁达;静是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背后的满足和轻松;静是一种惬意的人生,一种达观的态度,亦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曹植对洛神的依依不舍,苏轼对亡妻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纳兰容若发出的“上弦不如下弦好”的感慨,唐明皇与杨玉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缠绵悱恻,都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得以升华。
  我们说,大师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是的,他们如同婴儿,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白痴班吉的视角叙述故事,这个头脑简单的班吉就以静默的态度为我们展现家族的兴衰;巴金、钱钟书用自己的稿费设立基金,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却生活自在,内心拥有的欢喜,感动如汩汩流水,形成文字,展现于我们眼前;凡高用孩子般朴拙稚嫩的笔描绘出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在这静中,我们体会到人生,体会到生命。这静,如此丰富,如此美好。
  红尘中,我们不过是俗人,静,却是我们能持有的一种态度,让我们在浊世中怀有飘逸,在逆流中固守风骨,在喧嚣中保持寂静,在小事中散发芳香。闲看花开花落,坐观云卷云舒,自有一番达观和怡然。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33793.html

上一篇:我学10篇
下一篇:接小朋友回家的故事9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