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企业故事9篇

企业故事9篇

时间:2018-11-03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企业故事篇(一):企业家家名人故事:霍英东的创业故事_1000字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企业故事篇(二):企业家家名人故事:卢秀强_3000字

  他,四次走在创业发展的悬崖边上,用卖血钱重拾玻璃梦;他,与员工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孝”“行”;他,为了不丢掉中国企业的信誉,将百万元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创业硬汉卢秀强,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  从个体户到江苏宿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老总,卢秀强白手起家,从创业初期失利卖血还债,到砸碎百万不合格玻璃,以优质产品兑现对客户的承诺,用诚信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尊重。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从只有3个人的小门市发展到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拥有上亿元资产。他用23年诚信立业,严把质量关,演绎了创业“神话”。  1.白手起家创业艰难他四落四起始终坚守诚信  1992年,卢秀强从江苏玻璃厂下岗,当时的他在县城没有住处、没有生活保障,在巨大的压力下,凭着一股勇气、一股冲劲,借了2000元钱在城区的马陵公园租了一间门面办起了一个玻璃门窗装潢门市,踏上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  当年的他,白天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活,晚上回到公司切割加工,每天都要干到深夜。尤其是到农村去切门窗玻璃,饿了吃凉馒头,渴了喝自来水。一年下来,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先后住过三次医院,好不容易才赚了3000多元钱。  1993年,他用挣来的全部积蓄买了一台空气压缩机。他多次跑美菱冰箱厂请求合作,为冰箱专用的玻璃打毛加工。他用真诚打动了美菱冰箱厂。然而,就在生意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空气压缩机发生了爆炸,而此时送到美菱冰箱厂的玻璃因为做工不细也被退了回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啊!瞬间,卢秀强变得身无分文,还欠了3000多元的债。  怎么办?“欠别人的钱不能不还!”“我不能倒下!”骨子里原本就不服输的卢秀强毅然决定,在玻璃上倒下就要在玻璃上站起来!可是,从头再来,钱从哪里来?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钱却一分没着落。经过苦思冥想,卢秀强终于想出了一个不用求人借钱也能筹到钱的“好办法”——卖血!他一次次地走向医院,终于攒到了600元钱。  凭着这600元钱,他再次踏上了继续做玻璃装潢生意的征程。只不过,这次没了固定的“据点”,成了单打独斗的“游击队员”。经过苦心争取,他再次赢得了合作机会,宿迁城南灯具厂同意他把玻璃送到该厂加工。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又挣了3000多元钱。他用这3000多元本钱,又买了一台空气压缩机,重新租起了门市。此时的卢秀强,1.74米的个子,瘦得只有107斤。  2.含泪砸碎价值百万的次品玻璃诚信立业赢市场  幸运之神总是和他过不去,以后的十几年中他又遭受了三次濒临破产的打击。但是就算濒临破产,卢秀强依然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用诚信打造企业品牌。  1996年6月,公司与新飞冰箱合作,由于工人没有严把质量关,导致一批价值15万元的2万多片玻璃盖板全部退货,这一变故使公司立即处于破产境地。危急时刻,卢秀强没有将产品折价销售,而是全部封存,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同时也时刻警醒自己要时刻注意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2010年7月发生的一次砸玻璃事件,让秀强人再次点燃热情,群情奋起。  “大家一定要为咱中国人争气,不要让日本人看不起咱们。”卢秀强当着全体职工的面,含泪砸碎了从日本召回的价值百万元的玻璃。原来,这批玻璃是日本日立公司定制的彩晶玻璃,货已经到了日本,对方说存在着“色差”问题。虽然明知道对方说“色差”有点牵强,按照合同约定,在货款已经到位的情况下,秀强公司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秀强公司没有这么做,卢秀强亲自到日本,仔细询问对方对彩晶玻璃的“颜色”需求,并全部召回了价值100万元的玻璃产品。回来之后,卢秀强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并在会上砸碎了价值100万元的玻璃产品。100万元的产品全部化为一堆碎片,这让加班加点才生产出来它们的一线工人心疼不已,也懊恼不已。  卢秀强也潸然泪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公司无信,市场如何?  秀强公司砸碎百万玻璃,以优质产品兑现对客户的承诺,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客户的认同。  “我们做出口生意,不是关系到一家公司生意好坏的事情,是关系到中国产品立足世界的问题。咱中国人不能让外国人看不起。所以我们的产品必须以优质取胜,必须以优质产品兑现对客户的承诺。”卢秀强从民族高度谈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出口公司诚信问题,其砸碎百万玻璃举动,让车间一线工人群情奋起。在技术人员努力下,“色差”问题很快解决掉。日立公司收到了满意的彩晶玻璃,并扩大了与秀强的合作,再添多个订单。  如今的秀强公司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光伏镀膜玻璃制造商之一,近千个品种玻璃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尔、格力、夏普、三星等20多个国内外着名家电企业都有业务往来,公司并于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一年数亿元的出口销售额,秀强人已经学会了淡定与从容。  3.打造善德文化一个公司涌现多位模范人物  卢秀强认为公司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善德文化的培育。  在几年前的公司组织的抽奖活动中,一名没有抽到满意奖品的女员工突然跑到领奖台,抢起一份礼品就跑。工作人员追着把奖品追回。但令人惊讶地是,这名女工不一会又出现在抽奖现场,和别的员工有说有笑,没有丝毫的羞涩和腼腆。这件事引发了卢秀强的深思,在与管理层讨论时,卢秀强说:“看到这一切,我真为这位女工脸红,同时也想到除了给员工发工资、进行技能培训之外,企业是不是还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方法,让公司员工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父母有孝心、对企业有忠心、对社会有爱心的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带着这样的想法,卢秀强带领全体员工坚持每天晨会学习《弟子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司还在企业报纸上开辟专栏,对《弟子规》逐句解读,让员工更直白地理解《弟子规》。同时,员工也会把写下学习中的所思所想,互相交流感想。  从2009年开始,秀强玻璃每年都在孔子诞辰日(公历9月28日)举办企业文化节。文化节先后评选出秀强的“十大好媳妇”和“十大孝子”,并将“十大好媳妇”和“十大孝子”的喜报和慰问金敲锣打鼓地送到员工父母的手上,感谢他们培养了一个懂孝道知感恩的儿女。这些活动极大地震撼了员工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向往。  卢秀强曾给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回家给父母亲洗脚。没想到第三天就有员工的父亲找上门来,说孩子前天回家,二话不说就为他和老伴洗脚。老人们惊呆了,孩子因为家庭矛盾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这是怎么了?当这位老人得知情况后,大感欣慰。  “百善孝为先,做事先做人。”如果对家庭和社会都能有一种孝心和爱心,那么对待其他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份耐心和善心。卢秀强说:“管理企业首先是管理人。人是动态的,受到各种欲望的驱使,他会变成好人,也可能变成坏人。我们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使员工在社会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家是孝敬父母、注重道德品质的好成员,在企业是兢兢业业的好员工。”卢秀强经常跟员工说,心中要常怀感恩的心、谦虚的心,注重修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卢秀强还带领管理层主动到员工食堂吃员工剩饭剩菜,促使员工主动树立珍惜粮食的观念,目前食堂无一例剩饭剩菜现象。企业每周开展道德讲堂、秀强学堂,由卢秀强带领管理层亲自备课、上课;每月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选,涌现出一大批崇德向善、爱岗敬业的好员工。自2012年以来,在卢秀强的带领下,公司共涌现出1位中国好人,1位江苏好人,2位感动宿迁人物,1位感动宿迁提名人物,企业善德文化硕果累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小作坊到大公司,秀强玻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玻璃制造商,作为企业掌门人的卢秀强眼界越来越开阔,价值观逐步得到提升,由最初的“为自己打工”、“为员工打工”渐渐转变成“为社会打工”。  企业做大了,身价提高了,卢秀强没有忘记这一切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是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时常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报效家乡。卢秀强说,企业并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应该在发展中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企业的未来,卢秀强信心满怀:“秀强玻璃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世界玻璃科技看中国,中国玻璃科技看秀强。我将用毕生的精力努力去奋斗,打造中国知名的、高科技的玻璃城,振兴我们的民族工业,回报社会与家乡!

企业故事篇(三):企业家家名人故事:郑裕彤的创业故事_1500字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企业故事篇(四):企业家家名人故事:马云的三次创业_1200字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企业故事篇(五):企业家家名人故事:林文镜_1500字

  林文镜于1928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7岁时随着母亲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亲一家人团聚。不料17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生计。林文镜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  1960年代末,其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经营的企业已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大型财团,这个财团就是名震南洋的林氏财团。拥有全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全世界最大的面粉厂以及专用的码头和矿山。林文镜跟李嘉诚一样大,当时的名声一度超于李嘉诚,成为名震东南亚的超级富豪。  林文镜与林绍良两人不仅仅是同乡,还是多年的好友。林文镜同林绍良于1985年回到中国福清探亲,当时的福建省福清县是非常落后的,福清缺淡水,地贫,风大,仅仅依靠农业支撑,而工业等工程又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而举步维艰。  正是这一次的行为,林文镜将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当作自己这一辈子最神圣的事业,造就了福清市。林文镜被当地人誉为一个人造福了一座城。此后林文镜决定回报祖国,以带动家乡当地的经济发展。林文镜曾经说过,第一次创业是为了养家,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家乡的建设。  第二次为家乡创业,当时的林文镜已经是一个巨富,本可以享受一切的优越生活条件,但是他毅然放弃这一切回到贫穷的家乡,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奋斗。也是因为一度为了家乡的建设,林氏庞大的海外产业就将因其无暇打理而萎缩甚至败落。  1987年,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林文镜规划兴建工业园区,主动挑起担子的林文镜,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于是为了吸引台商将产业转移过来,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疯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拿出来跟大家一起赌,而且赌输了,他倾家荡产,其他人洒洒水走人。赌赢了,则有钱大家一起赚。  有了名震南洋的林文镜的担保,让不少本来保持观望的人选择了林文镜,也选择了福清。于是1990年底,冠捷电子终于成立起来。投产时只有2000多万美元,但运转起来时已经接近1亿美元。而这些投资里,相当一部分都是林文镜“垫资”和“入股”的。第一次让这一个贫穷的福清小城开始成为一些企业家眼中可以投资兴业发大财的选项。  5年的时间,福清市的工业总产值突破5亿美元,林文镜实现了1987年许下的“天方夜谭”。如今看起来确实是想成功要先发疯,马云当年也是如此。这一切进一步激发了林文镜的雄心壮志,让他给自己定下“第二个五年计划”——推动福清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各沿海城市都在搞招商引资,福清先前的投资优势已经没有那么诱人了。为了解决这一切问题,林文镜首先想到了就是解决最核心也最急迫的物流问题。  作为林文镜,大佬的魄力,要么不干,要么做最好。于是他要建自己的港口,他说为今日计,为子孙计,福清都应该立足优势建立自己的港口,才能屹立不倒。不到一年时间,林文镜就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座港口——下垄港。这样一来,不仅稳住了投资商,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继续投资福清的信心。不久之后,林文镜又投建了福清历史上第一座万吨级码头——元洪港。  而今天,这个当年经济实力最为落后的小县,已经跃升到福建省的第2位,年工业产值突破700多亿元人民币。2005年福清正式撤县建市。  自己的家乡富起来了,但林文镜的操心并没有结束,只因为祖国还有很多地方仍处于比较落后。于是2001年起,他开始尝试带领福清新侨组团到外省各地投资,投资项目多达400多个,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2012年印尼首富林绍良去世之后,林文镜就成为了福建的首富。2012年12月林文镜更因为多年在中国坚持慈善义举,捐赠总额超过8亿人民币,获得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家“仁爱奖”。  这位从17岁就开始跑单,到成为东南亚的富豪,接着不顾一切放弃优越条件,带着巨额财富从海外回到贫瘠故土,凭借自己的过人智慧和力量和对家乡的满腔赤诚,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于家乡的发展与崛起,林文镜如今已经90岁的高龄,最终不但造福了家乡,也再一次成就了自己。或许林文镜如今的财富比不上马化腾、马云、李嘉诚等人,但是他为了祖国做出贡献,值得被历史铭记。

企业故事篇(六):企业家家名人故事: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_1000字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企业故事篇(七):企业家家名人故事: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_600字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企业故事篇(八):企业家家名人故事: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_550字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H.Gates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企业故事篇(九):企业家名人故事: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对面、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立。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这里诞生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员工说。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11月14日下午,在这座普通的小楼里,宗庆后笑呵呵地请记者喝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娃哈哈诞生25年来的林林总总。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娃哈哈成立25年,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元。年初的时候,也曾为今年的经营情况捏了一把汗,毕竟大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中国内地首富”的简单生活
  “宗总不拘小节,也不怎么在意个人形象,有时候显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娃哈哈的一名行政人员向记者爆料,一次,友人极力邀请宗庆后去参加一个时尚类活动,盛情难却,宗庆后只好前往。“全场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宗总穿着夹克衫,还是旧的,和当时的氛围极不协调,可他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
  和“首富”的头衔比起来,宗庆后的生活谈不上“品质”。平常,他总是穿一件普通的夹克衫,一双有点旧的布鞋,有些是最便宜的大路货,但他认为这很好,“几十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人家都会以为是几千元的,我干吗花那个钱?”宗庆后调侃道。
  穿衣服随便,吃饭也很简单,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最爱咸菜腐乳,身体照样健健康康。如果不出差,宗庆后的一日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
  杭州这些年变化很大,西湖变得越来越美,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充满江南韵味。早年走街串巷送汽水的宗庆后,自以为闭着眼睛也走不丢,但最终他发现,杭州变得自己已经不认识了。“其实,不是杭州变化快,是他总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出去四处转转。”女儿宗馥莉总是劝父亲多出去走走,但宗庆后只要一出门,基本就是奔机场。
  有一次,电视台录制节目,专门把他拖到了西湖边喝茶。节目录完了,他大发感慨:“在这座城市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原来坐在这里喝茶这么舒服。”下属建议,干脆在西湖边租个地方办公得了,累了可以坐湖边喝喝茶,看看景。“那就光顾着喝茶观景了,看过的文件转头就得忘了。”宗庆后立刻否决了这个提议。
  坚守实业“阵地”
  25年,娃哈哈的总资产增长了57万倍。集团旗下的娃哈哈系列产品,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在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双重影响下,宗庆后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宗庆后给出的答案是:一切源于我们的“专注”。“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25年来,我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快速积累财富的虚拟经济我们视而不见,一心一意做产品、搞实业,一心一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最实惠的必需品,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宗庆后可谓创造了一个很难复制的模式。宗庆后曾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人,都是‘大权独揽’。”所以,一直以来,娃哈哈的“专制”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由各个部长负责。
  但这并没有妨碍娃哈哈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宗庆后虽然“专制”,却是个有情有义之人,25年来,他从未辞退过一个员工,一年中甚至有一半时间和员工奋战在一线。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宗庆后深谙“中国式领导”的精髓。
  宗庆后强势的另一面,则体现在娃哈哈对渠道的控制上,这也是宗庆后管理经销商的成功之道。
  娃哈哈拥有遍布全国的近5万个经销商,如何管理好这个至关重要的终端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娃哈哈成败的关键。宗庆后的解决之道是创立了“联销体”,即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6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的销售终端营销网,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体,变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人竞争为几千家企业合力一起与人竞争。
  采访中,一直关注时事政治的宗庆后认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是个“空前的利好消息”,“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值得期待的。”
  宗庆后表示,中国的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大约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我建议国家应该从税收、行政审批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种种迹象表明‘实体经济回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声音。而我们娃哈哈,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实业,为最基层、最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宗庆后说。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21610.html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