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郯子9篇

郯子9篇

时间:2018-10-30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郯子篇1:我身边的孝心故事_350字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供奉双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五年级:张鸿基

郯子篇2:襄公·襄公七年


【原文】

【经】七年春,郯子来朝。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小邾子来朝。城费。秋,季孙宿如卫。八月,螽。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楚公子贞帅师围陈。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

郯子篇3:孔子——【生平年表】_3000字

  【生平年表】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2岁: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4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是年鲁襄公死,其子

郯子篇4: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故事
  前言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
  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道德所宣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二十四孝”的编者,据说是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县的郭居敬。他曾选辑虞舜以下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用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是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的传统美德。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郯子篇5:容斋三笔 卷一

容斋三笔 卷一武成之书【原文】孔子言:“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①殷。”所谓服事者,美其能于纣之世尽臣道也②。而《史记·周本纪》云:“西伯盖受命③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④,其后改法度,制正朔⑤,后尊古公、公季为王。”是说之非,自唐梁肃至于欧阳、东坡公、孙明复皆尝著论,然其失自《武成》始也。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今考其书,云“大王肇基王迹⑥,文王诞膺天命⑦,以抚方夏⑧”,及武王自称曰“周王发”,皆纣尚在位之辞。且大王居分,犹为狄所迫逐,安有“肇基王迹”之事?文王但称西伯,焉得言“诞膺天命”乎?武王未代⑨商,已称周王,可乎?则《武成》之书不可尽信,非止“血流漂杵⑩”一端也。至编简舛误,特其小小者云。【注释】①服事:五服之内所封诸侯定期朝贡,各依服数以事天子。也泛指尽臣道。②美其能于纣之世尽臣道:赞美周能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做到尽臣子的道义。西伯:西伯侯,即文王姬昌。③受命:受命于天,接受上天任命。④断:裁断。虞、芮之讼:虞国和芮国交界,两国因为田地起了纠纷,争执不下,于是决定去找文王裁定。等到了周国,看见周国人人礼让,虞、芮两国国君惭愧,便让出所争之地,作为公共的疆界。⑤制正朔:制定历法。⑥肇基王迹:肇基,刚刚创立基业。王迹,帝王功业。⑦诞:诞生。膺:服膺,禀受。⑧方夏:华夏四方。⑨代:取代,覆灭。⑩血流漂杵:形容战争的惨烈,征战双方直杀得血流成河,连盾牌都漂了起来。出自于《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主要讲述武王伐纣、征战于牧野的情景。编简:书籍编纂。舛误:错误。【译文】孔子说:“周朝的道德,可说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了。三分天下拥有了其中的两份,还来服侍殷朝。”这里所说的“服侍”,是赞美周能在殷纣王统治时期尽力做到臣子的道义。而《史记·周本纪》却说:“西伯在禀受天命那年就已称王,并开始掌握裁断虞国、芮国诉讼的大权,接着修改法律、制度,制定历法,追尊古公侠父、公刘为先王。”这种说法的错误,从唐朝梁肃到宋代欧阳修、苏东坡、孙明复都曾著文指出过。然而它的失实是从《武成》这部书开始的。孟子说:“我对于《武成》这部书,只取用其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现在考察这部书,其中“大王开始奠定王业的根基,文王诞生禀受天命,来安抚华夏四方”,以及武王自称“周武王姬发”等,都是殷纣王尚且还在位时的话。而且大王古公佚父的时候,还常常被戎狄胁迫追逐,哪有“开始奠定王业根基”的事呢?周文王当时只称西伯,怎么能说“诞生禀受天命”呢?周武王还未取代商朝就已经称周王,这可能吗?所以《武成》这部书不可全信,还不只是像“血流漂杵”这种一两处失真的记载。至于该书体例编纂的错乱,倒是小问题了。管晏之言【原文】《孟子》所书:“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①:‘吾欲观于转附、朝

郯子篇6:200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三”的智慧_1200字

  我时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的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也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
  好一个“三”的智慧啊!?
  [名师点评]?
  全篇围绕“三”的学问给人生的重要启迪行文,中心突出,概括“三”的学问蕴藏无穷智慧,是对广袤学海,对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底蕴的一曲热情赞歌。总述——分述——总述,结构层次清晰,举“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三通”“举一反三”的例子,分别从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四个方面折射“三”中智慧之大。?
  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有关于刘备、孔子的成语典故,真实动人;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古今纵横,关注历史,关注时事,意境开阔。举例中大多涉及历史知识,可见作者传统文化知识功底深厚。举例中尤其关注了高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全篇极富时代气息。不仅谈历史,更谈热点、焦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这是本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结尾照应前文,深化中心,是对“三”的赞歌,引人遐想,余味无穷。(陈江华)

郯子篇7:名家名篇: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蚀》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有《韩昌黎集》。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

郯子篇8: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八)

  谋
  ①商议,谋划: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计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脱
  ①脱身: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脱京口(指)
  ②疏漏:入险而脱()
  及
  ①赶上:及诸河,已在舟中矣()号呼靡及(指)
  ②到: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
  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
  市
  ①市井:谤讥于市朝(邹)
  ②市场:东市买骏马(《木兰辞》)
  ③作买卖:将市于周()
  ④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辞》)
  具
  ①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
  ②完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船粮战具俱办(赤)
  奉
  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
  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
  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④接受: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赤)奉事循公姥(孔)
  子
  ①儿子或女儿:成有子九岁(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
  ②对人尊称:吾子淹久于敞邑()孔子师郯子……(师)
  右
  ①右边: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史记吕后纪》)
  ②地位尊贵:位在廉颇之右(廉)又多豪右(张)
  ③上或下位:莱驹为右()无出其右者(促)
  孤
  ①幼年丧父:幼而无父曰孤(《孟子》)先主少孤(《三国志先主传》)
  ②孤独: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辞》)
  ③侯王谦称:孤当与孟德决之(赤)孤之过也()
  辱
  ①侮辱: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
  ②受辱: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③可耻:其辱人贱行(五人)
  治
  ①治理: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五)
  视
  ①看:拾视之(促)视为止(庖)
  ②比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活)
  ③看待:视事(办公)三年(张)
  试
  ①尝试、试验:试以一家计之(活)又试之鸡(促)
  ②考试: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
  高
  ①与“低”相对:虽才高于世(张)登高而招(劝)
  ②抬高:而高其直(促)
  ③高尚:轻辞天子,非高也(五)居居住:度足而居(治)山居而谷汲者(五)
  世
  ①父子相继: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世以清白相承(训)
  ②时代:世异则事异(五)以共济世业(赤)
  ③天下、世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信)
  敌
  ①敌人,仇敌:秦人开关延敌(过)
  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
  辟
  ①躲避: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张)辟开辟:前辟四窗(项)隙地未尽辟(治)
  府
  ①储物之所:悉府库以赈之(活)
  ②官府:君既为府吏(孔)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约
  ①套:约车骑百余乘(信)
  ②盟约,订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怀王与诸将约曰(鸿)
  ③简要:其文约(屈)
  ④节俭:以约失之者鲜矣(训)
  流
  ①水流动:两川溶溶,流入宫墙(阿)从流飘荡(与)
  ②河流:宁赴江流(屈)
  ③一类人:安能屈豪杰之流(五人)流辈甚称其贤(送)
  ④流放:虽放流(屈)
  尽
  ①全:虫兢靡(促)取之兢锱铢(阿)
  ②完,没有:日已兢矣(荆)

郯子篇9:32个文言虚词详解(三)

  十三、乃
  1、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这才。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4、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他的。例:是于视乃妇也。
  7、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8、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0、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十四、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②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③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②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未必有其实。(其:那样)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十五、且
  1、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2、将,将要。例: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年且九十。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例: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②余悲之,且曰。③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4、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
  5、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三军既惑且疑。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磐石方且厚。
  7、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10、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十六、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
  2、然而,但是。例: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②然而隐忍以行。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14503.html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