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人生感悟 > 吾心安处是故乡6篇

吾心安处是故乡6篇

时间:2018-10-22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xjwk.net--人生感悟】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一:吾心安处是“故乡”_600字

  为什么在功成名就时,心中陡然升起失落?为什么明明认清了方向,却仍旧迷茫?为什么注视黎明渐渐苏醒,却仿佛望见夕阳般淡淡一声叹息?
  也许是因为,心,依旧流离失所。
  人生如梦,茫茫人海中,人们的生活如同定律,日升月落,一日复一日地重复。而我们向往、追求的生活,又在哪里?但又怎么能遏止内心深处的渴望?那种追求生命解放和自由和渴望?何不遵循本心,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是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早年冀图报效国家,然后“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百般困窘,一生清贫,唯一的仕途,却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放弃?也许是终于厌倦了汲汲营营于宦途的生活,他开始思念田园的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改写? ?_700字

  明媚的三月,雨如烟柳如丝,暖金色阳光晕染开一湖静谧清波,湖心亭里,一壶酒,一桌菜,苏轼与王巩相对而坐,觥筹交错。王巩身边还坐着一名娟丽女子,不发一言,只是静静地低眉浅笑,人淡如菊。
  她就是歌女宇文柔奴,数年前一场“乌台诗案”连累王巩被贬岭南,惟有她一路相随,不离不弃。
  席间,柔奴上前献歌,她的步姿是一道清溪,笑靥是仲夏绽放的白莲,皓齿间溢出清亮婉转的歌声,像一阵清风徐来,吹落漫天白雪,若在岭南,定也能使那里的炎热瘴毒变得清凉舒适。
  苏轼不由问她:“岭南的生活不好吧?”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抿唇一笑,那淡然的笑容里仿佛带着岭南的梅花香,洗净铅华呈素姿。
  仿佛是居家小妇人的随心一句,仿佛是修行多年的高僧禅语,她淡淡说来,似乎在说窗外的一滴雨、一朵落花。雨水自顾自地沿着飞檐淌下,雨雾氤氲着她宁静的面庞,恬淡得看不出悲喜。
  柔奴的智慧是超脱的,或许在她眼中,岭南虽清苦,却更符合生活的本真,没有名利,没有计较,只有最平常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就如额前的发,长了修、乱了裁,由黑到白。
  她又怎会不心安?
  许多人只追求所谓的富贵荣华,却不懂得寻求生活的本真与内心的安然,不懂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之若素。
  《定风波·赠柔奴》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初二:肖雅文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三:当时只道是寻常_2000字


  莫言说:“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浮生只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欢笑已然湮灭成尘。这跌宕逼仄的人生路啊,总是不遂人愿。你看,天边的流云缓缓而逝。“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是啊,仓促,我还没来得及构思好如何书写,可它已经草草收尾。时光是掌间的沙,你越是想握得越紧,它就流的越快,你只能看着它逝去,却无能为力。这世间最压抑的词便是“无奈”。当我们垂垂老去的时候,我们也去才知道有些东西,失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都说红颜弹指老,可是弹指老的岂止是红颜呢?就算是同一个人,在同样的地点,在不同的时间里,心境也是不一样的吧。就像李易安也曾写下“风住尘香花已尽”,那些馥郁纷繁的花,那些微暖和煦的风,那些迤逦缱绻的景致,那些氤氲往事都如那一缕花香,掠过鼻尖,悄然逝去,湮灭在这九万丈的红尘紫陌里。如今这双溪载不动许多愁的小舟,也不似当年那西亭日暮时穿梭在藕花深处的小船了。这时的李易安已韶华已逝,孑然一身。
  苏轼在被贬去岭南时,写下了千古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莫言说,他与故乡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那么我呢?那个曾经被舅舅们哄着,晚上一定要听“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的女孩;那个拿着爷爷写的“疏影斜横水清浅”,念得磕磕绊绊的女孩;那个喜欢在阡陌纵横的田间,玩得一身泥回来的女孩。现在,只停留在了烟波浩渺的记忆里了,被时光打磨的像是隔了层毛玻璃,看不太真切。现在的这个女孩变得开始越来越沉默,不习惯与人打交道,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才感到自由,有时读读几行字,写写几个字,便消磨了一个下午,或是一天。生活对我来说就像一汪古井里的水,乏善可陈,只有偶尔奋力扔下几块石子,才悄悄然的荡开几丝涟漪。平淡的生活,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被命运世俗绊了脚的人才期待。可我想要的并不是这些。
  毕夏普说,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失去了便不是灾难。可是我只不过是想找回当初的那份让我甘之如饴的回忆。
  我喜欢在所有我喜欢的东西前加上一个前缀——“我的”,仿佛是对全世界的人宣告这个东西的所有权是我的。我的故乡,那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青瓦红砖,屋檐高高翘起,如一只只青色的鸾凤,。只是几年未见,却早已物是人非。各家门口的红色对联在风雨里呆久了,便都染上了岁月厚重的斑驳,渐渐褪了颜色;那几个儿时的玩伴,见了面也不再多话,只是浅浅的打个招呼便形如陌路一般绕开了。回想以前,最爱的便是在天气渐冷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偷偷从别人家的地里挖出番薯,埋在火堆里,烤熟了吃。那种软糯泛甜的味道,不是任何山珍海味可以比拟的;或是在春夏的时候,吃着从山边拔来的野菜,吃的满嘴都是绿色的汁液;又或是惬意得躺在河边,让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罅隙,暖暖地扑在眼皮上,嘴里嚼着茅草白而微甜的根。就像莫言在书中说的“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现在,那份回忆和味道只限于记忆中了。曾经跟我玩的最合得来的小七,如今已经到了那个永远有八个时差的城市。想来,我们相隔的不只是距离,还有我们之间无法跨越的空间和时间,永远错开。
  莫言说:“每年麦收的季节,是我记忆中十分愉快的季节。”多年以前的,也是那个秋天,大人们忙着收割最后的稻子,我们便在金黄的麦垛边玩起捉迷藏,日薄西山,尽量把自己的身体缩得更小一些,似是要把自己融进这墙影尘土里,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有几个孩童在身边打闹,似是在玩捉迷藏,玩久了,又提议去干些别的什么事,便欢笑着跑开了。炊烟袅袅升起,被风吹破了,淡淡的吹至我眼前,迷了眼,似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纳兰容若说“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没有浅淡书墨被泼香茗,但是我也会感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走在时光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彼此的过客,当岁月的涌流冲乱了记忆,未来催促我们告别,但身上的每个线索都与故乡割舍不断。每晚的午夜梦回,孤独的天秤总是偏向故乡的那一端,任何一个躲雨的屋檐都不会像故乡那般温暖。故乡像是一座围城,只有当踏上去往他乡的路途时,才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回去。回去那个拥有无数美好记忆的故乡。
  我来到县城上了中学,抛下了以往的回忆;他们守在故乡,守着儿时的记忆。
  当下课时,走廊外常常只有我一人,我望着那无尽的碧落,看着天上云卷云舒,略略一瞥,发现教学楼前的那棵白玉兰树结出了梅红的小果子,想找人分享,蓦然发现,身边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在教室里为自己的前程奋笔疾书。噢,我们已是初三了。终究是我不够敏感,未曾发觉周围的人开始远离,她们的背影终有一天,只能幻化成印象中的一片虚无的色彩。只有我一人站在原地,伤春悲秋。命运总是压得人妥协,可以预见,那个教室里唯一空着的位置上,就要坐着它的主人。风穿堂而过,那棵玉兰枝上的叶子从枝头落下,在空中小小地挣扎了一下,便遁入静默。有谁可知它的不舍?从初一到初三,看着教学楼前的白玉兰花开到荼蘼,又看着它们纷扬落下。何其有幸,我经历了一棵花树的花事。到了如今的初三,有时候做完噩梦被惊醒,醒来眼前是浓的化不开的黑暗,目所能及的是无尽的荒凉与孤寂,我看着无边的黑夜压着我一个人,我睁着眼,看看眼前的黑暗将我窒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什么是愁?就是即将分离的人们,心上的秋天。这样的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就算我们曾如船只停靠在回忆的海岸边,停在风景里,任时光消磨,任岁月远歌,可是时间如浪潮翻涌而来,人生如茫茫汪洋,我们只能做短暂停歇。路,我们还是要走下去的,无论如何。时光总会穿越一切的怀恋与想念。
  ——你好,旧时光。
  ——再见,旧时光。
 
    高一:郑巧颖

  点评:本文语言非常清新恬淡,雕琢词句的同时又不流俗,“或是在春夏的时候,吃着从山边拔来的野菜,吃的满嘴都是绿色的汁液;又或是惬意得躺在河边,让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罅隙,暖暖地扑在眼皮上,嘴里嚼着茅草白而微甜的根”,有种鲁迅在描绘“百草园”的感觉。
  作者按照逐渐长大的顺序进行写作,记录下成长路上的一路感悟。对于人生或世事的感悟显然能够体现出作者深层次的思考,不仅思考的深入,而且表达的得体,这在同龄人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下一阶段可以继续进步的方向就是让表达的主旨再清晰而突出些,同时兼顾文章前后情感的持续性,那样的话,我们会看到一篇更优秀的文字。

$(".zkC p:last").css("margin-bottom","0");
$(".btn_li a:last").css("margin-right","0");

  点评老师:马娟娟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四:十二月有奖征文:我坐在这里_2000字



  2010寒冬飘雪,夜间铺满心灵洁净的路途,对于从小生长在西南地区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悉数珍藏的奢侈,只因停留太短暂,瞬间便成为缅怀。所以,我在窗前接住轻盈飘落的雪花,让它们在手中尽情绽放出一朵朵纯净单纯的回忆。
  十几年的睽违,分秒短暂的悸动,没有堆成雪人就化成水,在阳光蒸腾下消散无迹,阳光耀在叶片的水珠上露出亮晶晶的笑脸,我依然坐在故乡门前的小板凳上,从未走远。
  我坐在这里,看着人迹穿插生命章节的脚印,一枚一枚给回忆方向定点,由此矢志追随亲人远去的跫音。
  儿时,我喜欢牵着爷爷的一角衣袖走在空阔的田野,芦苇飘絮,暖阳把鲜橙的青涩渐染成金黄,喜欢寒冬里爷爷为我埋在炉灶里的红薯,过几个小时,再取出来,用手拍拍粘连其上的尘灰,撕去褶皱微焦的外皮后,香味扑鼻,我知道那种甜糯一直温热到心头,胜过在喝下中药含在嘴里的糖果。爷爷在05年冬天连同记忆把生命耗尽,因为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所以将我阻隔在记忆的墙闱,只剩下探出墙角的梅花凋零尽在我心,空落成殇。有时候,他会记得我的乳名,小时候零零散散的过往还盛装在他为数不多的难忘二三事中,像是寒夜里闪烁着孤星,照彻路途,刹那微明。
  喜欢在冬天的清晨同奶奶挑花,毛线毛茸茸的手感是一段温柔亲昵,编织着不同形状的梦境,斑斓刻骨铭心,现在我还记得指法路数,童年往事有着那根毛线被百折千绕后的简单快乐,我爱着奶奶,她带给深浓欢喜,交给我冬天里备至温暖的游戏,再早一点,我知道妈妈于冬夜生下我,奶奶在村头的石板洗衣台上佝偻着身型为我清洗被我一次次荼毒的尿布,外面雪花或许持续飘落,我不知道那场雪到底在我哪个梦里安稳停止,至少后来妈妈告诉我这一切时,我看见窗前雪花依然舞蹈,而奶奶已经足够苍老。
  我坐在这里,让梦清醒回溯,记忆推摇,浪涌至浮花泊草的春江水里去……
  从很小开始买贺卡送人,最好是音乐贺卡,大大咧咧的字体排列出辞旧迎新的祝福,再后来不流行这些既浪费材质又没实际意义的礼物,一则短信就承载衷肠满述才能达成的百折千回,喜欢和同学结伴回家,说说笑笑时觉得清冷的街道跟室内温度计刻度一样变得很短,话题似乎每天都有更换,有关于今天某个男同胞帮着女生抄笔记,又或是某个女生在寒冬里送给男生护手霜要么围脖……低温终究被相谐而行的笑声凝固在别处,昏黄路灯俯身仔细倾听着我们种种谈论,并没有直接参与我们的热闹,雾气在某个时候阻挡了我们脸上各种表情,似乎连话都被氤氲得蓊蓊郁郁,所以,在起雾的夜晚它迷迷蒙蒙地思索良久,揣摩到天明。
  冬天里最爱的事莫过于在下晚自习后,回到家泡上热水脚,疏通晚自习里正襟危坐好几个小时有些呆滞木讷的脉络,然后窝在床铺里打开收音机,听着城市上空像烟花一样热烈辐散开来的迷人声线,喜欢拿着手机参与电话点歌送祝福的节目,并且提醒同学守在收音机前密切关注,接受祝福然后一起幸福睡去。我不知道为什么疲惫心灵会在寒风呼啸的夜里闹腾出别致情绪,祝福会时刻追赶寄生于护城河边成排树木的琉璃灯光,经久不息地免费给人微笑。也许,是季节的渲染让手套捂出毛茸茸的汗,火锅烫出心底热切的热情。电影院出来的情侣相互取暖,捧着对方的手呼出热气。让整座城市备至熟稔,无论怎样寒冷,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也就理应继续。
  我坐在这里,看着落叶片片铺满回忆,而今而后,是否会有花枝悉数盛开在十里春风柔情里,我不知道。或许只有诗行整饰华美,夜来风雨声,梦里花落知多少。
  现在回到故乡,年关之时,院子里老老少少齐聚一堂的愿望便成为心灵的空缺,就算有精彩的春节晚会衬景,丰盛的晚宴过后还是有狗吠窥破丝丝荒凉冷寂,对着拧亮电筒路过自家房前的行人“汪汪汪”叫几声。这些年,外出务工乡亲给原先贫困的家里增添了常用的家用电器,衣食温暖后,心灵休憩的港湾却成了无人小岛,年迈老母倚门探望,电话里说,因为加班所以回不来了。一转眼,草青又草黄,究竟枯荣了谁的心境,唯有风知道,因为它跑遍了整个人世,不经意就吹白了老人的头发,吹直了当年村头那棵弱不禁风的小树苗。
  祖先把最盛大的节日定在冬天,我想那是一份特殊情结,寓意落叶化作对根的情谊,我想即使儿女有多忙,都应该回家过年,团聚的时刻是多么温馨珍贵,异乡城市里烟花璀璨,但是远远不及儿时父辈们为你亲手夹一筷小时候最爱的瘦肉来得妥帖温暖。“独在异乡为异客”,有谁真能有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清明淡定,想家,就常回家看看吧!
  我坐在这里,等待花开的明媚,雪融的苏醒,因为,有位诗人曾经这样写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像一只嘴角留有松籽油香的松鼠,在粗大老树洞里,捧着两颗松籽望着雪花飘落,守候春来,让猎人的篝火耀明记忆,让萍逢的旅人留下通向春天的脚印,指引我找到下一站幸福。
 
  龙门中学高三年级:蒲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五:在远方_600字

  阳光之下,会有花开,花开时会有梦想绽放。阴云之下,会有叶落,叶落时会有希望神伤。在远方,是与阳光沐浴,还是与阴云对饮?
  我们每个人都带有一丝情绪在路上,或欢喜,或惆怅,或苦闷,或迷惘,但不管怎样,却一直在路上,去一个知道或不知道的远方。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看不清方向。慢慢走着,氤氲的雾气漫过脚踝,浸没腰身,盖过头顶,眼前尽是迷茫,阳光透过雾层,照在脚下的土地上,像是天堂的圣光,我向着他的方向寻找。
  学着蚂蚁一样匍匐在这土地上寻找精神的食粮,学着狼一样嗅出远方的味道。每个人都在行走着,只是不知道前进还是后退。前行的人品尝露水的味道,荆棘刺伤过他的臂膀,但那又怎样,远方有它的渴望。后退的人有太多欲望,重回起点也只是空想一场。
  我曾不止一次的奢望,奢望梦想照进我的世界,让我有一种信仰。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幻想可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言论,一切的别人的我都不要。只要一步一步寻求未知与美好。我也曾想要磨尽时间享受人生,沉沦之间败退人生,但那是怎样愚蠢的一个想法。
  清风拂面,携着阳光的味道。不曾知晓的未来,是拼搏的方向,在远方,是梦想的故乡。
  人生如白驹过隙,只一瞬而已。生活中的享受,只一时而已。幸福的味道,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好坏与否,只能独自走向远方去寻找。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一:张坤

吾心安处是故乡篇六: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一、生平简介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一说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遂宁)人,初唐诗人,诗歌革新家。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还乡。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不久应试得中进士,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干陵。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政治热情很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十七、八岁开始折节读书,二十一岁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他写下许多诗篇,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报国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东征之后,辞官回乡,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今存《陈伯玉集》。
  陈子昂生活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其主要政治活动是在武则天时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上承贞观、永征,下启开元、天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一个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统治,她的梦想是当一个女皇帝,这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实现的。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重重阻碍。她一掌权,就开始打击关陇贵族,扶持庶族地主势力,为他们打开了入朝做官的大门。而且,她还不拘一格,广开才路,大刀阔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给地位低微的陈子昂提供了一个机遇,使他有机会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所以,陈子昂对武则天是忠心耿耿,坚决拥护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时期是在文学上酝酿着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以前的文学多追求形式和技巧,脱离现实,内容贫乏,文风浮糜。而唐初,由于六朝诗风相沿已久,积习已深,再加初唐百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日趋荒淫享乐,他们需要一批御用文人来替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样,助长了浮糜文风的发展。这期间,虽有魏征、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等有识之士指出弊病,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作过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是不够彻底的。时代呼唤彻底的改革者,陈子昂异军突起,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相关事件
  (一)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二)
  父亲的去世,给陈子昂以莫大的打击,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县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听说陈家钱财富足,就心生歹意,图谋勒索。陈子昂家人给县令送去了20万缗,尚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没有满足的段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陈子昂打入了南监。
  据说,陈子昂在狱中曾经自己给自己卜过一卦,卦相大凶,陈子昂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狱中,时年42岁。
  这是《唐书》上的记载,但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一直到死,陈子昂都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不知当地县令的“勇气”何来,居然敢敲诈“国家工作人员”,以至于让陈子昂冤死狱中,这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有人说是因为陈子昂在朝做官时曾开罪于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示当地的县令如此折磨陈子昂。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陈子昂,根本用不着搞得这么复杂。
  不论怎样,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盖棺论定,新、旧《唐书》给予他的一致评价是“褊躁无威仪”。所谓“褊”,意即狭小、狭隘;所谓“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陈子昂身上,也许比较合适。
  陈子昂的一生其实就是褊躁的一生,从自我炒作,到大拍武则天马屁,其实都是陈子昂褊躁的表现。但是,陈子昂却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载于《唐书》之中。
  某日,武则天治下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同州下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198689.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