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签名 > 闻一多的事迹6篇

闻一多的事迹6篇

时间:2018-10-14 来源:励志签名 点击:

【www.xjwk.net--励志签名】

闻一多的事迹篇1:名人故事:闻一多的故事_200字

   一次,闻一多先生写了一篇声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通电,其文辞强烈,如刀如枪。闻先生写完后就让他的学生季镇准拿去请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师和他的一位朋友签名。    这两位曾受教于闻一多先生,他们看了电文,有些犹豫。签名吧,要担很大风险;不签吧,老师的面子又不好驳。想来想去最后签了个假名。闻先生知道后,深为不满,厉声说道:"要是怕死就不要签名,要签就签真名,我们不要假名。"这二位受闻一多先生光明坦荡钓襟怀和无所畏惧的斗争勇气所感动,终于签了真名。

闻一多的事迹篇2: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一: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的故事二: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名人读书的故事三: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读书的故事四: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五: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的事迹篇3:2015年北京高考同题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我心目中的英雄有许多,朱自清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虽然,他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也不会开枪打炮,肯定力不如人,一介书生而已;但,他是英雄,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清晨,走进先生的书房,到处都摆放的是书,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先生已经耄耋之年,他目光慈悲、谦和,安静地听我诉说。
  我先请朱先生给我解一个大疑惑:“您写了那么多平淡朴素、清新秀丽的作品,但在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害后,您不躲不藏,勇敢地出席李闻悼念大会,并在会上报告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哪来的这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先生又是哪里来的力量,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您不仅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还嘱告家人不买美国的救济粮?”先生轻轻地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些都是一个中国人的本份啊!”先生的声音是那样平静,没有一丝慷慨激昂。
  一上午的时光,先生和我就是在阅读、练习书法中度过,我陪着他有时并不说什么,各读各的书。
  午睡过后,与先生书房再见,我又向他请教了一个问题。我说,记得我刚当老师时,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您的散文《春》,当时心情好激动,被文中优美文字和澎湃的激情打动,但就是不知如何讲给学生。后来读了您的散文集和其他许多作品,逐步对您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境界有了了解,特别是知道了您的事迹后,更对您对春天的盼望有了体会。当时我就想,您,一个优雅的文人,何以有如此澎湃的情感呢?朱先生说:“我的文章就是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教学生读散文,写散文,无他,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尔。”此时,再想想先生的《背影》,其中蕴含的内疚、忏悔和怀念复杂交织的情感,惟一个真字所能概括。
  先生的话让我感慨。因为这世上,写真作文,不容易;做真人,更不容易。
  聆听先生教诲,不觉已经是傍晚。我和先生徜徉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先生对我说:“旭明啊,文章是一篇篇写出的,文字是一个个锤炼出来的,这些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读书人的尊严,要有骨气。”接着,他给我讲了他名字的来源,其典出《楚辞·卜居》中的一句:“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先生说: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一天时光,匆匆而过,朱先生飘然而去,但在我心中,却成为永恒的一瞬。有人说,和平年代没有英雄,我不同意。在和平年代,我们仍然仰慕战场上的英雄,也需要有民族气节和骨气的英雄,在春风雨露中,在平淡的生活里。

闻一多的事迹篇4:祖国在我心中_700字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站能在这里演讲,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中华人民的母亲,她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泉源,同样是中华人民的骄傲!
  翻开历史的昨天,多少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力量保卫华夏大地。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名人的故事萦绕耳畔: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女中豪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前也不为所动,不向敌人屈服,最后慷慨赴死,年仅十五岁;爱国战士董存瑞、黄继光用自己的身躯抵挡敌人来保卫祖国。……更有许多诗人的话至今难忘: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明白,为祖国而死,死而无憾。七步成诗的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让我们明白,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死亡在我们眼中也如同回家一样;“鉴湖女侠”秋瑾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为了祖国,上刀山、下火海也都是值得的。着名作家郭沫若写的《炉中煤》让我们知道了他那像炉火中的煤炭一样炽热的爱国之心;“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
  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祖国在我心中;祖国是璀璨的明珠,是亚细亚腾飞的巨龙,是远方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我的朗诵完毕,谢谢大家!
 
    初一:倒数第一人

闻一多的事迹篇5:名人故事:从不掩饰的美丽人生——冰心_2000字


  今年是一代文学大师冰心辞世十周年纪念,冰心生前崇敬和喜爱的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在《上海文学》上撰文,为我们回忆和描述了一位朴实无华、完全真实,又相当特别的可敬可爱的世纪老人。
  对人对事从不虚假掩饰
  冰心老人最大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真”。她是一个真人。真正做到“真”,其实是很难很难的。冰心老人却做到了,在生活中,在任何一件事中,不带任何虚假,不带任何掩饰,直面道来,以至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字,在她老人家身上都是与众不同的。
  “民进”妇女部的干部来求她为“三八妇女节”题几个字,她爽快地提笔就写,然后轻轻地说:“你们应该多下去看看,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教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儿童失学问题。”对方说:“没钱呀,怎么下得去?”这样的事,遇得多了,她酝酿了很久,1987年写下那篇著名的《我请求》,请求大家都来读一读《教育忧思录》,都来关心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求》发表之后,读者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持续半年之久。
  1989年8月25日,老舍忌日的第二天,冰心先生坐着轮椅到北京图书馆去看“老舍生平和创作成就展”,她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看得很仔细,快到结束的时候,老人家突然失声大哭,毫不掩饰,双手捧面,热泪横流,吓得陪护她的人推起轮椅就跑,跑进电梯,她还在哭,扶上汽车,还在哭,回到家里,好不容易才转成低声的抽泣,半天说了一句话:“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她为福建大学生题词“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她解释说:“有的能做:爱国、上进;有的不能做:不爱国、不上进。知足:生活上、物质上要知足;不知足:知识上、学习上要不知足。”
  有一位作协领导人大年初一来拜年,冰心先生正好在吃饭,她对此公一向不感兴趣,便问他:“有事吗?”对方说想求一张字,冰心老人笑一笑,说“买宣纸来!”等他走后,冰心先生悄悄地说:“其实我已想好了写什么,但要等他送纸来,如他真来,我就会问:‘宣纸买了吗?’”
  “我也有几不怕”
  冰心先生总爱说:“毛主席有五不怕,我也有,我起码也有几不怕,一不怕离婚,我老伴已经没了,二不怕撤职,我不是官,……就是杀头,我也不怕,反正要死了。”她说:“我最相信两条:一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条,历史是人民写的。”她还说:“我很老了,以前喜欢风花雪月,现在不爱看了,已经经过了,很淡薄了。写些人间不平事吧,为别人多说点公道话。”“不要看一时多么有权势,没有用,自己再吹嘘,或者再谦虚,也都没有用。真正厉害的是人民,还是那两句话。”
  长城饭店美方经理曾邀请她的小女儿吴青去做中方经理人,冰心先生、吴文藻先生和吴青本人都不干,认为还是教书育人好,说“人是不能为钱而活的!”
  高洪波拿来《人间小品丛书》中的《冰心集》,她看了以后说其中只有两篇好,一为《到青龙桥去》,二为《观舞记》,其余都“幼稚”,现在看了脸红,不好意思。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替冰心先生出了一套《冰心选集》,有六卷,她看了第六卷,是评论和序跋集,她说“无聊”,我以为是书出版得不好,她说,不是,是自己“写得无聊”,不好意思看下去,一再说“无聊、无聊”。
  我替她编了一本《冰心九旬文选》,是本小书,由梁凤仪的“勤十缘”出版社出版。给冰心先生送去样书之后,第二个星期再去时,她把样书还给我,说“上面有四十个错!”我打开一看,她已一一用圆珠笔在错的地方标出,并一一改正过来,字写得很小。
  一点也不“淑女”
  冰心先生写了一篇悼念邓颖超大姐的短文,引了巴老的一句话——“她是我最后追求的一个榜样”,结果发表时被删除,她勃然大怒,当面责问报纸的总编和副总编,一定要讨个说法。
  冰心先生十一岁以前在家里是被父母当男孩养的,着男装,骑马,打枪,游泳,向往着当军人,当水兵,父母不怎么管她,自由自在,是父母的“野孩子”。十一岁回到老家福州,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一次穿女装,就大叫:“真是难受死了。”
  冰心先生从来没化过妆,只在美国当学生演《西厢记》时化过一次妆,是闻一多替她化的。她主张素面朝天,说“描眉画眼的,干什么!”她认为天下以福建女子为最美。福建女子均光脚,着茶衣,不化妆,是干活能手。
  冰心先生的母亲就是一位性格刚强的女子。她出身望族,是大家闺秀,嫁到谢家之后夫妇感情很好,丈夫在海军中当差,正好遭遇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近代海军中福建人很多,也牺牲了许多,一时福建街上隔三岔五地出现了不少“白榜”,那是类似阵亡通知书的东西。他们夫妇结婚七年,曾生育过两个男孩,但都没有留住。她恐怕“白榜”早晚也会贴到自己家门口,便悄悄在怀里揣上一块大烟,随时准备服毒跟随丈夫而去。冰心平常喜欢讲甲午之战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是父亲和母亲讲给幼小的冰心听的,其中最悲壮的之一就是年轻的母亲这段准备为国为亲人牺牲的故事。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的恋爱、婚姻、家庭都堪称典范,一辈子没有任何绯闻。“反右”时,她一家三个男人被划为“右派”,丈夫、儿子和三弟。开人大会时,在福建团里,冰心先生遭到围攻,责问她吴文藻是怎么成为“右派”的。冰心气得不行,去找周恩来总理评理。她说:“如果吴文藻是一百分的反党,我起码是五十分,我和他没法划清界限,我也帮不了他。”周总理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吧好吧,你回去吧。我知道了,我和他们说。”结果,福建团的代表们一个个跑到冰心先生家里来赔礼道歉。
  到了“文革”,又是被抄家、揪斗,说她是司徒雷登的干女儿,最后被下放劳动。还是周恩来总理借口要迎接尼克松访华,要翻译尼克松的《六次危机》给毛主席看,把吴文藻和谢冰心中途由干校叫了回来,以后又集体翻译了《世界史》和英国文豪的《世界史纲》,算是熬过了“文革”。
  有一天我去看她,她说:“我写了遗嘱,封在信封里,放在这个抽屉里,等我死了以后,你就来取。”她指着书桌正中间的抽屉很郑重很神秘地叮咛我,因为这里面有好几项是涉及文学馆的,如书、照片、钱、图章,除少量代表作留给子女作纪念之外,她都要捐给文学馆。此外,对骨灰处理、悼念活动安排,房屋遗产等等她都一一做了安排,以基本捐献出去为好。这是她的清醒、大度和明智。
  冰心先生去世后,征得儿女们的同意,将吴谢二人的骨灰盒装进一个不锈钢的密封小罐,放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冰心雕像旁的大石块下面。文学馆的冰心雕像是钱绍武先生的作品。雕像立在院中的草坪上,雕的是冰心年轻时的形象,是一尊坐像,洁白无瑕,眼睛炯炯有神地凝视着前方。在雕像左后方的石头外面一侧刻着冰心先生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石块背面镶嵌着一块铜牌,上面是赵朴老题写的墓碑。

闻一多的事迹篇6:高考作文:记叙文结尾17法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作文结尾方法:
  1、祝愿法
  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祝愿、愿望,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就是这样。
  2、评议法
  记叙文结尾,篇末往往有个简短的评议或评述。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有这样的结尾: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潮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扣题法
  文章的结句与标题呼应相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结尾,就用了这样手法。请看: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4、道具法
  文章始终贯穿着某一件事物,并以这件事物作为故事的终结。例如江耀辉的《红军鞋》:
  “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这个结尾就以贯穿文章始终的红军鞋作为故事的终结。
  5、终结法
  文章的结尾,把故事的终结交代给读者,以此来作为故事的结尾。如罗广斌、刘德彬、杨益京三人写的《挺进报》的结尾就是这样:
  “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组织。”这个结尾就交代了故事的终结。
  6、直抒胸臆法
  文章结尾,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内心感情直接写出来。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这样结尾的: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这个结尾就表达了作者的希望。
  7、烘托法
  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如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就是这样结尾的: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象整个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呼声。
  8、推测法
  文章结尾时,对文中所写的人和物想作个交代,但又没有确凿根据,或者就是为了制造一种悬念,于是就用了推测法。例如《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子的“大约”二字即说明是推测了。
  9、对比法
  结尾时,把人物或事件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的结尾: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诡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10、绘景法
  以描写景物作为结尾。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11、时空法
  结尾处点明时间或地点。如《海市》:那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庙岛群岛。
  12、怀念法
  文章结尾处表达出深厚的怀念之情,给人们留下不尽之思。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就在结尾处表达了这种感情: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在他面前,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13、意外法
  文章结尾,使人感到出乎意料。如莫泊桑的《项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4、总结法
  文章结尾处把全文内容作个总结,有的还把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出来。如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的结尾:
  四川的党政军民,在这次抗洪救灾向自然作斗争的总体战中,为了抢救国家物资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15、呼吁法
  文章结尾,向读者发出呼吁。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6、照应法
  文章结尾时,为了使前后呼应,中心明确,线索清楚,结构紧凑,常常要对前文加以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线索,照应主人公。如戈果理的《泼留希金》。结尾时就照应了主人公:
  现在站在乞乞科夫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人!
  《变色龙》的结尾就照应了开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7、特写法
  在结尾处,把文中所写的人物用“特写镜头”描写出来。如《草地晚餐》的结尾: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犹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183160.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