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描写作文 > 望月有怀8篇

望月有怀8篇

时间:2018-11-14 来源:描写作文 点击:

【www.xjwk.net--描写作文】

望月有怀篇1:描写春天的古文


 
  1、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4、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6、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9、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10、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2、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14、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15、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和:春天的暖气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秀:秀丽。屯:驻,聚集。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

望月有怀篇2: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和:春天的暖气
  3、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
  穆穆:和。穆穆清风至:和煦的春天飘起。条风:立春时的东北风,又作调风。草长条风舒:春草清风中舒展旖旎。
  4、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汉·乐府民歌《古诗兰若生春阳》
  兰、若:都是香草名。古人所谓“兰”,属菊类,与今天所说的兰花不同。若:杜若,属草科。涉:经历。二句意:兰若虽长在阳春温暖的时季,经历寒冬仍然滋盛。
  5、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温暖的春天。德泽:恩泽,恩惠,这里指阳光雨露滋润。温暖的春天施舍恩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茂盛。
  6、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7、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8、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9、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秀:秀丽。屯:驻,聚集。
  1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11、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花:此处指折枝梅花。梅花冬末即开花,一树独先天下春,故为春之信使。驿使:古代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陇头人:陇山人。聊:聊且,姑且。
  一枝春句:寄梅送春,梅花代表着江南春天的来临。
  12、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13、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4、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15、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6、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7、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8、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9、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0、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21、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22、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23、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4、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

望月有怀篇3: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之李白

  十一.李白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界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意气风发仗剑任侠心雄万夫)
  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
  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

望月有怀篇4:月下畅饮与怀弟_900字


  中秋夜晚,皎洁的明月从一朵云层中渐渐露出,银色的光芒洒遍了大地:湖面波光粼粼,树影笔直沉重。天上的点点星辰闪闪烁烁,似在陪伴这圆月,又似在人间活动的人们增添一点光芒。飒爽的秋风微微吹动着,吹到了一位大诗人的屋子里,那位诗人,就是苏轼。
  “衔觞赋诗”实在是一代文人的志趣。在月亮下,苏轼独自酌着一杯又一杯清酒,为着中秋佳节而快乐的畅饮,把心中的苦闷与压抑都连同酒水喝了下去。抬头仰望,却不经意望见那隐人思绪的月亮,周围的云朵似乎对它敬而远之,留个耀眼的位置给她,悬挂在空中的她却独领风骚。皎洁明亮的他,打破了天空的漆黑。
  苏轼端着酒杯,似乎要对着青天轻轻叩问,明月什么时候又来探访人间了?当然,人间的中秋佳节没了她,又怎会是完美而惬意的节日?天外有天,那天上那神仙的宫殿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节日,会是什么年代呢?那个月亮像个巫婆,给了苏轼无穷的想象,让他进入了神仙的境界。他想乘着风儿远去,一直随着风飘到天上去,去看看仙界风光,看看今生未曾看过的异景,又看那个用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但唯恐那月宫经受不住凄清的寒意吧。诗人已深深进入了沉思,在神仙境界中漫游,浮想联翩。和月亮跳着舞,那跃动的身影随人,仿佛乘云驾雾,已置身天上……
  夜深了,月亮爬过屋檐上空,月影更加明亮,四周已一片沉寂,即使有那蟋蟀的鸣叫,但也阻止不了人们的甜梦,但唯独那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那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此时,苏轼又只能独自在露台望月,饮尽着那份孤独。想起那远去的弟弟,已六年未曾相见。想起那一日,他们泪眼汪汪地言相别。别离的孤独与寂寞,已化成一杯酒,吞在心中,难以化愁啊……
  天上的圆月,为何常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啊!
  望明月,静思考。原来,中秋过后,月儿不再团圆,而是渐渐的削减身影。月儿不承认,她会永远团圆;鱼儿不承认,它所游的江河永远笔直;人也应承认,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诗人已渐渐消愁,清醒在人生的常理中。也许,遥远的那一边,兄弟也正与诗人共赏同一轮圆月,两心相照,明月共赏,原来也是个美好境界啊!
  飒爽的秋风微微吹动诗人的衣襟,诗人顿时诗意大起,便写下千古名诗——《水调歌头》。
  高要市第一中学初二:黄意健
 

望月有怀篇5:得志与失意_800字


  昨夜,辗转反侧,半夜未眠,只得守着窗儿,独望月色。
  窗外月色朦胧,引无限感怅,思来想去间,总觉失意,不曾得志。
  掰指一数,得志寥寥,不足一掌。而那失意,算是手掌加脚掌,也未尝可说清。
  已而踌躇许久,月色愈加黯淡,觉得是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侧目,瞥见永驶的时间,子时已过了。
  精神的救主将要来临了罢!确是要写些东西了。
  前几日闲来无趣,取一本(视周刊)研读起来,我不迷星,却对他们得志之路感兴,随手翻过几页,内容大概一样,不外乎当红明星、网络红人。我对此无趣,继而无绪的翻着。
  无意间,寻到了我厌恶已久的网络蹿红的与“芙蓉姐姐”齐名的“凤姐”。
  即是寻到了,便是有写点东西的缘由了。
  看这“凤姐”,我便忆起了一星期前,做电脑前,查看其资料,是怀着一种轻蔑来看待的,看其大言不惭,
  实是可笑。呵!此为得志乎?这便似是学校班级里爱捣乱的学生,旁人来看,活是免费的猴戏。
  又似是国际猴星在众目下表演,供人消遣,过后,关入牢笼,创新去了。
  可以说他得志于人们的压力与感兴,失意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于其自身,其言得志。而吾视之,则不言其得志。
  因而,于自己总言不得志,常失意。于“凤姐”不以其为耻,亦不以其为荣。
  只得守着窗儿,独望月色。
  是呵!我确实该望望那寂静的月色了,常常的失意,竟令我忘却了月色的魅力。
  好久不曾如此怀欣赏观月了,说是怀欣赏,然则内心总有断续的情,一望月色,便似出巢寻食一般一涌而出。
  在那月色更深处,隐约听到猫头鹰的鸣叫,叫声婉转凄凉,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叫人怎得不生殇意。
  因而竟觉一丝迷茫,一丝无奈,眼眶依稀泛红,却终是没有下起雨。
  雨走了,自是要晴天了。
  夜色下乌云褪去,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构成一条条飘渺的绮带,折射着刺眼的白光,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此情此景,叫人怎得不生乐意,因而竟觉一丝畅快,一丝豪迈。眼眶依稀泛光,却终是没有黯淡下去。
  精神的救主降临了
  时至今时,才似是醒悟,觉宇宙之无穷,人生之须臾,得志,失意,过程罢了!
  济南高二:幻别
 

望月有怀篇6: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望月有怀篇7: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刘长卿的作品,全词写景含情,晴川、落日、孤舟、飞鸟、流水、白云、明月、春草等景物无不泻染衬托着作者的情思,全词有着浓重的怅惘悲恨的感情色彩。

【原文】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赏析】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望月有怀篇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1707.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