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二京赋10篇

二京赋10篇

时间:2018-11-03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www.xjwk.net--作文素材】

二京赋篇一: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张衡传全文翻译: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疏。……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崔瑗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张衡传对照翻译: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又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著《周官训诂》,崔瑗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二京赋篇二:《左思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9分)
左 思 传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扬雄《羽猎》

二京赋篇三:神思第二十六

【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①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②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④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⑤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⑥遁:隐避,逃遁。⑦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⑧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⑨宝:指知识。⑩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
【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①,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③,暨乎篇成,半折心始④。何则?意翻空⑤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⑥。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⑦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⑧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注释】①规矩:作动词用,按一定规矩加工,指对事物的揣摩。虚位:指存在于作家头脑中虚而不实之物。②溢:满出。这二句指构思中想到“登山”与“观海”的情景。③辞前:作品未写成之前。辞,指作品。此二句指想象比文辞丰富得多。④半折:打了一半折扣。心始:心中开始想象的。此句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表达原来的想法。⑤翻空:即不受限制之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驰骋。⑥征实:求实,即把作者的想象具体的写出。难巧:难于工巧。⑦疏:疏漏,结合不好,指言不能准确表达意。⑧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今制六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译文】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
【原文】人之禀才,迟速异分①,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②,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③,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④,左思练都以一纪⑤。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⑥,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⑦,仲宣举笔似宿构,阮

二京赋篇四:文言文常用句式:(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二京赋篇五:常用文言文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

二京赋篇六:悠悠古史情_700字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奔流不息。清冽的山涧,峻峭的峡渠,磅簿的飞瀑,一处处的风景引人入胜,尽显迷人的风采。
  史如江山,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古为镜,由来已久。孔圣人作《春秋》以录史,其文言简意赅,又不失细腻的手法,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孔圣人对史载事件的看法,其尊重周礼之意溢于言表。后诸朝帝王令人修作其朝史文,或史官自行修史,都是为“以古为镜”,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抛去稗官野史,单单“二十四史”中便不难看出修史者对古贤的推崇。而这种对古贤的推崇,也是敬重历史的独特表现。
  汉代名家张衡,涉猎广泛,于天文学、机天学(即机械技术)、地理学、数学及历法学深有研究,着有《灵宪》、《算罔论》等着作,制有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机械。在文学、绘画方面,张衡也有很大的造诣,著名的斌文《二京赋》、《思玄赋》都出自其手,他的画作也广受推崇。张衡还于执政一道颇有手段,《后汉书》载:“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治威严,整法度……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也难怪郭沫若先生赞叹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郭沫若先生一句“令人景仰”,道出了多少读史、品史、敬史之人的心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对古史的敬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崔春深锁二乔”是对古史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对古史的悲叹……中华古国,源远流长,三教九流,感叹万千,历史长河,绵延不止。
  悠悠古史情,深深敬古意。原来,早植在中国人的根骨里了。
 

二京赋篇七: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六)

  微
  ①不显露:微行入古寺(左)
  ②暗暗:微指左公处(左)
  ③深奥,含蓄:其辞微(屈)
  ④如果没有:微太子言(荆)微斯人(《岳阳楼记》)。
  君
  ①君主:君赐不可违也(训)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②对对方尊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今为君计(赤)
  ③做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
  适
  ①适合: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
  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
  穷
  ①穷尽:穷冬烈风(送)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
  ②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
  ③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穷饿无聊(指)
  乱
  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悖乱不可以治国(察)
  ②乐章的尾声:乱曰(屈)
  遣
  ①派遣: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丹请先遣秦舞阳(荆)
  ②送走:遣去慎莫留(孔)
  作
  ①兴起:有圣人作(五)
  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
  ③著作:作《二京赋》(张)
  ④制作:作浑天仪(张)
  相
  ①宰相、国相:昔李文靖公为相(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
  ②容貌:儿已薄禄相(孔)
  ③辅助或辅助的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论季》)无物以相之(游)
  ④互相:黄泉下相见(孔)遂相腾击(促)
  ⑤动作偏指一方:不得便相许(孔)登即相许和(孔)
  取
  ①拿,与“舍”相对……
  ②取出:青趣之于蓝(劝)
  ③选择:须趣无茎时采(梦)
  ④通“娶”:终老不复趣(孔)
  结
  ①打结:结发同枕席(孔)神农氏结绳为治(《说文序》)
  ②结交:愿结友(廉)
  岁
  ①年:不终岁(促)穰岁之秋(五)
  ②年龄:成有子九岁(促)
  ③年成:岁恶不入(论)
  令
  ①命令,法令:令初下(邹)每一令出《屈》
  ②县令: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促)
  ③时令:群葩当令时(芙)
  报
  ①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廉)
  ②报答,报复:将军之仇报(荆)
  ③上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
  靡
  ①没有、无:靡计不施(促)
  ②倒下,后退:左右皆靡(廉)虫尽靡(促)
  ③浪费:靡之者甚多(论)纳(内)
  内
  ①接纳,接受:距关勿内诸侯(鸿)亡走赵,赵不内(屈)
  ②放入:内所藏披袄中(记)成妻纳钱案上(促)
  转
  ①转动:转侧床头(促)
  ②迁职:再转复为太史令(张)
  伏
  ①趴:有虫伏棘根(促)
  ②伏天:天时有愆伏(梦)
  ③下对上敬词:伏惟启阿母(孔)
  复
  ①再、又:复造候风地动仪(张)复之秦(屈)
  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促)
  ③重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屈)
  ④通“”(夹层):复道行空(阿)
  气
  ①自然界冷热现象:缘土气有早晚(梦)
  ②气体:朔气传金柝(《木兰诗》)吾令人望其气(鸿)
  ③气息:则气断声吞(促)
  ④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木
  ①树:斩木为兵(过)尔墓之木拱矣()
  ②木材:木直中绳(劝)
  ③呆:但儿神气痴木(促)

二京赋篇八:风无纤埃,雨无微津。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 总序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积习生常,有自来矣。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虞书所著;辩物居方,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魏都赋魏国先生有

二京赋篇九:《赠从弟(其二)》原文及注释译文


  《赠从弟(其二)》
  作者: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⑴亭亭:耸立的样子。
  ⑵瑟瑟:形容风声。
  ⑶一何:多么。
  ⑷惨凄:凛冽、严酷。
  ⑸“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⑹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⑺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着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二京赋篇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付出行动_900字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只蜗牛他总想干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他计划东游泰山,南下长江,但是仔细地想了想,发现无论如何去哪一个方向都需要三千多年;但是他不得不放弃,最终碌碌无为,死在了不为人知的也草丛中。这时,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既然你有了梦想,就必须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付出行动。
  梦想要切合实际;的确,他与妄想不同,因为它超越了人生的范围,是无可遵循的途径;而它又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常处于自私和占有。好比如现在美国的着名脱口秀主持人王希,高三之前一直不务正业,主要在街头闲逛和去录像厅;高三奋起学习,3个月内模考成绩提升了300分!后考入中科大生物系、北大研究生……最终,他都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很爱讲笑话,于是努力奋斗成了一名脱口秀主持人。而又比如我国六七十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没有正确的估量实力和认清形势,以及盲目和一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了我国经济衰退,政治腐败。
  梦想不可无;奥普拉说过,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了理想;梦想是人类精神花园里面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剂;那你试想一下,在远古时代,我们就一直梦想有朝一日可以飞上太空,去看看那辽阔的宇宙;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万户的官员,就大胆地用椅子、火箭等物品让人飞上天,但最终人消失在了浓烟之中;但这样就阻挡了我们上天揽月的梦想了吗?并没有!直到现在,神舟系列和其他卫星、载人火箭和飞船陆续地飞上了太空,昙花一现地饱览了宇宙的美景,随后,探索外面世界的旅途仍然在继续……
  有了梦想就要付诸行动;是的,一个人有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梦想,那么就要脚踏实地地去行动,否则就是幻想;在我国古代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一本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嘲笑他,这时左思似乎受到了侮辱,于是跋山涉水,终于完成了巨着。又比如在外国称为“能顶五个师”的钱学森,再修完课程后,本来可以留在外国搞研究的他,却毅然要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故土,去搞火箭等发明,当时有许多人都在嘲笑他,说他不可能完成;但到了最后也成功了。
  纵观世界名人对梦想的坚持,我深深地为蜗牛感到惋惜;既然这个梦想不适合自己,不可能完成;那为什么不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呢?我们最终也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付出行动,才会有成功!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22987.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