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描写作文 > 鲁迅自嘲7篇

鲁迅自嘲7篇

时间:2018-11-02 来源:描写作文 点击:

【www.xjwk.net--描写作文】

鲁迅自嘲篇(一):犀利的剑与温柔的爱_700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在《自嘲》中这么评价自己,显得凌厉而又温柔——对恶人毫不留情,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温柔有加,对大众仁爱慈祥。有一篇赞美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描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我眼前一下子浮现出了先生那冷峻而又慈爱的面孔。
  先生的文章有很强的穿透力,对人性的刻画非常深刻,好像一把刻刀又好像一杆利剑。很多文章看似松散,但从容不迫,多姿多彩,语言幽默。也有很多评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切实锋利。而且先生好用反语,虽然有可能有些阅读的困难,但当我们理解和明白了先生的写作背景和心情后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先生的文体也像他一样不拘一格,风格多姿,很值得我们学习。
  先生的文章中用比喻、借喻、白描等创造手法来使说理形象化,显得生动具体;先生有爱恨分明的强烈感情,敢于对任何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批判,予以辛辣的讽刺。这些不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么?
  先生的文字都是那么的一针见血,犀利,简单清楚而又有条理,能让我们大多数人受益匪浅,更不必说先生的文体是多么的关心和体贴广大的人民了。
  至于说先生的文章基调沉重,语言晦涩,只不过是因为先生当时生活的环境过于的悲伤,生死离别更是日日都在百姓中发生,先生家的情景也不是很好,这怎能不让先生悲愤而叹惋呢?而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文白交替之时,先生的语言略带一点文言文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
  记住,我们不能不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失去这一杆剑。
 
    初二:梁珑

鲁迅自嘲篇(二):高一作文:阅韶光_1000字

  高一作文:阅韶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从少女的一丝愁绪到星宿间璀璨的旋律,无不浸入物换星移的韶光,正如没有人的脚下是昨日的流水,鼻尖存明朝的馥郁……
  既然一切都在远去,那么如何才能感受到其流苏?有人品茗,用醇香的渐渐淡去,轻吐着禅意;有人隐居,怀上一世的清宁绝俗,道出了哲理。的确,人们感受时光流逝的方法有很多,可我觉得有一种最实在,那便是读书,有人读书,既能掩卷沉思又可付之一笑,把字里行间的空白用自己的感想填满,便又阅了一页韶光。
  读上两句轻快的小诗就是迎来了一个黎明。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自然的晨景似一汪淡色的染料,只是沾了沾笔尖,就洇出了作者澄空的心境。无论何时,哪怕是在堕夕阳的绚烂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感受韵文泛出清新深致的缕缕晨曦,灵动的字句也绘好诗人那段韶光的底色,只待读者的细细勾勒,勾勒出已经逝去但又属于自己的华年。
  低吟几句慨叹的诗句也就是逢到了一场飘洒千年的细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烟雨迷

鲁迅自嘲篇(三):2010年高考复习标点符号用法之问号

  1、问号
  1)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看例题,思考类型(正反问、特指问、是非、选择问):
  a)你见过金丝猴吗?(是非问)b)他叫什么名字?(特指问)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选择问)d)你吃了饭没有?(正反问)
  2)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3)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例如:a)我也不知道该谁去。b)请你问问他姓什么。
  下列问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之。
  ①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09湖北)()
  ②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08湖北)()
  ③王老师走进高三(2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④要别人知道你这不难。关键是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秦文君《伟人细胞》)()
  ⑤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⑥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史铁生《我与地坛》)()
  ⑦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是值得一谈的问题。()
  ⑧这是什么?新式武器试验场,国防设施的伪装,中国人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抑或又一条长城?他们愕然了。()
  思考:问号复习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鲁迅自嘲篇(四):寂寞如雨_1000字


  天灰蒙蒙地,雨淅淅沥沥的下着。
  目光转向窗外,院中的白杨顽强的屹立着,接受雨滴的洗礼。是的,雨是最圣洁的,它能洗净人世间的一切污垢。它可以的。
  忽然间记起了中学生活。
  大约是初二刚开始吧,班主任在爱动得自己旁边安排了新同桌,一个长发遮住脸的女生。说句实话,我确实没有看清过她的脸。唯一的印象就是她的头发。因为油腻而紧贴在头上的长发。原来的同桌一脸哀伤的收拾书包走向后排,于是我们学会了鲁迅笔下的阿Q般的自嘲。当生活心存歹毒的将一切变为黑色幽默时,顺手推舟将自己变成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偶然的一次事件,她把桌上的书籍捧起来丢到自己的脚下,那个敏感的岁月,男女生之间是很有隔膜的,太敏感,不是矫情,是太容易受伤了吧!直至毕业,我们竟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此,我们保持着距离,似乎连同窗之谊都没有了。
  现在想起来,惭愧中夹杂着丝丝悔意。一个小我一岁的女生,自己竟然会和她计较。毕竟自己是个男生。或许两个人都有悔意,只是,却真成了陌生人。窗外的细雨缓缓地飘着,飘着飘着,飘进了我的心扉,一种淡淡的哀愁涌上心头,混合多种情绪,随着雨丝,飘向远方……  师兄曾经告诉过我一句土耳其语谚语;只有咳嗽,雨天,贫穷才是最真实的。不知道《圣经》中从伊甸园被流放的亚当和夏娃有没有曾经在某个下雨的清晨,感到丝丝寂寞。我无从得知。或许,当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时,其中,就有寂寞吧!
  寂寞是一种心境。正像苏东坡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朦胧的泪眼写出的诗一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从不刻意去思念,却又从来无法缅怀对妻子的怀念。白居易在歌女的旋声中,醉不成欢。于是在《琵琶行》中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琵琶中间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洒青衫。
  寂寞更是一种惆怅,他是张爱玲笔下忧郁的女性,似是醒来的回忆梦,恍恍惚惚,一部分清楚,一部分又无法理会,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如同石片在水里漂溅起一连串的水花。窗明几净,又无法忘怀,只剩下淡淡的寂寞,留在心头。它又像郭敬明笔下《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林微微,如是山中的小路,曲曲折折,一部分隐没,一部分又凸显出来,梦幻般的惆怅渐欲渐浓,似是孤雁在天空的一束哀鸣,涌出滴滴泪花。明月高升,却久久铭记。
  刹那间喜欢上了寂寞。寂寞是什么?寂寞是看山是山的真实,是看山不是山的玄幻,更是看山还是山的惆怅。
  寂寞如雨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二中学初三:张泰山

鲁迅自嘲篇(五):《朝花夕拾》读后感_750字


  寒假里,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正人君子,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他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这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分明,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通过自嘲在暗暗讽刺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己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么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诞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来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城县孙毅小学六年级:songzhetao1118

鲁迅自嘲篇(六):余华:我这样走上文学道路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地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简介: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韩、英、法、意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当作家最初有功利目的
  谈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余华毫不回避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毕业以后我干牙医,一干就是5年,一点不夸张地说,这5年我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干8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有时我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当时就想:‘这工作好’。后来我问文化馆里的一个朋友:‘怎么样才能进文化馆工作?’他告诉我写小说吧,我想我认的汉字也有五千多个了,做音乐、画画不行,写小说大概行,于是我就开始写小说了。”
  开始写小说的余华在文学道路上有些幸运,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相中,请他到北京进行修改,这在余华当时所在的海盐县是件大事,用余华的话说:“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是我们县第一个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我是个人才,不能让我再干牙医了,干什么呢?进文化馆吧,这一下满足了我的愿望。”
  没有冠冕堂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就是余华。余华说他到文化馆第一天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到单位一看自己竟然还是第一个上班的,于是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单位我来对了。此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成了每个月只有领工资的时候才去单位,最后干脆辞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点,有时候还愿意拉上一些同行,余华在说完自己从事写作的原因后又补充了一段:“后来我发现我们这批人里面和我一样的有不少,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几个人去意大利,主办方让我们写一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为挣钱买一双皮鞋,王朔则是为了换个工作,和我一样,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不过自嘲归自嘲,但和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样,余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严肃的,“现在我写作已经完全是因为热爱,没有一点功利性。其实作家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有功利的一面在内,但当他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功利性就会慢慢消失了。”
  一个好作家首先是一个好读者
  余华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广泛的阅读让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他自己称自己的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而后卡夫卡的着作又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川端康成让他学会了细节的描写,而福克纳又教会了他如何描写心理。不妨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几位大师的感受:
  “杰克·伦敦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宁愿去读拜伦的一句诗,也不要去读一百本文学杂志。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到的话,当时我明白应该去读经典名着,而不要仅仅去读文学杂志,现在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开始读外国小说的时候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笔法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记得他有一篇文章,写一位母亲坐在已经死去了的女儿的床前,结尾是这样写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这种比喻对我影响极大,让我知道了以后在写文章时比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但凡大师都注重细节,鲁迅就是这方面的大师。在《孔乙己》的开头,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交代清楚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坐在里面的,穿短衫的是坐在外面的,而孔乙己是惟一一个穿长衫坐在外面的。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最棒的一笔是写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来酒店的场景,当时他摊开手,手里有几文铜钱,这时鲁迅用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是怎么来的:他满手是泥,原来他就是用这双手走来的。这一细节的描写说明了鲁迅的伟大,可以说这篇文章如果不写孔乙己是怎么来的,鲁迅就不能称之为鲁迅。
  “我一直迷恋川端康成,直到最后有些走投无路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卡夫卡,读到了他那篇《乡村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那匹马,当时我奇怪,怎么这匹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后来我认识到,作家应该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卡夫卡解放了我写作的能力。
  “教会我如何去写心理描写的是美国的福克纳,这个本领让我可以用一辈子。我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人杀人后的心理。他全部采用了客观的视觉的描写,看完这篇小说,我总结的心理描写是: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去看。真正要写一个人的心理,恐怕一百万字也不够。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是这样,内心的宽阔不是可以去描写的。”
  余华自己称他一直坚持在读一些文学名着,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极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感受的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他对此的总结是: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一个读者。任何一个作家他首先是一个读者,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力量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让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
  余华说,很多人看了他的书后问他关于书中的人物描写是否有他的影子,对此,他一再强调人物是人物,而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余华给自己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刚开始写作到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三部长篇之前,对于这个阶段,余华称自己的写作风格为“霸道”,“这段时间里我创作的时候是抱着人物不说话的态度,我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余华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开始突然说话了,“我当时很奇怪,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说的,但他的确从我的笔下写出来了,当时的感受是我只是在记录着。”虽然还一直克制着,但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语越来越多了,《活着》就越来越多,“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就完全放开了,随着人物走,让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这种感觉非常地美妙,我当时发现人物是有生命的。”余华把这段时间称之为第二阶段。
  虽然一直咬定作家与笔下的人物是两回事,但余华也承认童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活着》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他认为现在20多岁的小说家不会再这样写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有着一生的影响,童年对世界的印象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复印机里一下复印下来一样,而我后来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
  在余华的文章中,干净、简洁是他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余华的答案是:音乐。“我以前不愿意写长篇,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书,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我一直认为太复杂。但有一次我听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我发现如此宏大、如此丰富的一部交响乐,采用的音乐却是如此地简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发现单纯是如此地有力量,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我就尝试着用这种风格来写,尽量把语言用得简单一些。”
  对于将来的写作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余华说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写出来了才能知道。

鲁迅自嘲篇(七):爱玲其人_1200字


  读过无数的作家,鲁迅的冷峻,朱自清的温婉,丰子恺的诙谐,展示着一个无比华美的文学世界。然而,心中最爱的还是张爱玲——老上海的文坛“异数”,红极一时的璀璨新星,一位平凡中凸显出不平凡的传奇女性。
  爱玲堪称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天才。自幼年起便被众人目为天才。至今仍无法想象:年仅三岁的爱玲摇摇摆摆的立在一满清遗老的藤椅前吟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着眼泪一颗颗地从遗老眼中落下。这该是怎样的景象啊!七岁开始写小说,是有关失恋女郎寻短见的事,小小年纪便能深谙世事,以成人的心观世界,实属难得。青年时的爱玲受到过音律和美术的熏陶,尽管之前被落魄画家的悲凉故事吓得放弃作画,但最终还是爱美术胜过爱音乐,原因只有一个:颜色就像人性的弱点,经过时间的磨练得以永世长存;而音乐总有一天会腿色,会消逝。
  记得爱玲曾在她的《天才梦》中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不能否定这种说法的悲观性,但事实告诉我,这番话确实能透出一种十分真实的光亮。天才爱玲在生活方面是“失意者”,对日常琐事的处理一无所知,加上其对自我的封闭心理和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使得她被龋齿性的烦恼困扰了一辈子。我想,欢悦并痛苦着,是相伴爱玲一生的感受。
  谈及爱玲的为人,不得不说这是我喜爱她的一重要原因。如同她在《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中塑造的鲜活的女性形象,爱玲自己亦是个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落入俗套的她在乱世中仍拥有鲜明的人性:城府、自私、经得起时间考验。为了恪守爱情不惜青春,即使幻灭了也要为灵魂守住希望。仅仅为了一个能懂得自己的“无赖人”,默默背负着名誉扫地的风险。正是这种大度,这份柔软而平凡的执着,深深触动着我心灵中最脆弱的组织,根深蒂固,永不褪去……
  爱玲的自知,正体现了她的大智慧。“我是个自私而卑微的人”、“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类似这般自嘲的语言在她的散文集、小说集、个人传记中比比皆是。我不觉得这是肮脏的辱骂,倒像是一种认真的自省的态度。有人说过:“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望见自己的脊背”,我想,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认识你自己”的意思吧。个性的缺陷既然无法完全填补,那至少要看清自己,就像鲁迅那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真乃是为人处世的上上策。
  凡是了解爱玲结局的读者,应该没有一个不痛心的。1995年的中秋夜,爱玲一个人静卧在大红地毯上,周围梦魇般的牡丹花簇拥着她,像是在火中燃烧,却给人静美寒香之感。只觉得做了梦般地不经意。只是,那个梦太长太长,长得毫无边际,梦中的路,无人相陪走过。可悲,可叹……
  卑微的理解,称不上真正的懂得。张爱玲,确是传奇,写到这里,只觉自己拙劣的笔墨无法参透什么,只是这短小的篇章,实在蕴含着太多的情愫,太多的敬意。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初二:潘雨晴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20079.html

上一篇:关于月亮的文章6篇
下一篇:描写狗的句子8篇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