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唐代诗词鉴赏 > 扬州早茶攻略6篇

扬州早茶攻略6篇

时间:2018-11-12 来源:唐代诗词鉴赏 点击:

【www.xjwk.net--唐代诗词鉴赏】

扬州早茶攻略篇(1):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

扬州早茶攻略篇(2):高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总结


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总的要求之下,按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分为“理解Β”级和“分析综合C”级两项。在这两项下面,共列六条具体要求: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1.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2.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3.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以上六条具体要求说明: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做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首要条件,基于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考题设置上,一般理解题:

实词两道:

其一,考古今词义变化

其二,考一词多义

虚词一道,常考比较意义、用法的异同

句子一道,既可以有实、虚词的理解,也可以考句式的理解

再说说分析综合。对于信息的筛选提取、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则又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因为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因此,分析综合考题设置必考两题:

一道是,辨析从文中摘取的信息,是否能完全表达人物的思想、性格、功劳、业绩等;

一道是,对归纳概括的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辨其正误。

二.如何具体复习

(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是“常见实词”即浅易文言文中常用与次常用的词,这是从词语在运用时出现频率的角度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应当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第二点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词义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虽然一个词理性地看有若干个意思,可一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应该只有一个,这就需要调出该词的有关义项比较判别,确定哪个义项最恰当,这就是能力。

1.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本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两种情况,对学习文言文困难不大。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如:

“江”长江

一切大的河流

“好”女子相貌好看

一切美好的性质

②词义缩小如:

“臭”表示好坏气味均可

只表示坏气味

“让”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

后一意义不用了

③词义转移如:

“涕”眼泪

鼻涕

“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

偷窃

④词义弱化如:

“很”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

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怨”仇恨、怀恨

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

“恨”遗憾、不满意

仇恨、怀恨

“诛”责备

杀戮

⑥感情色彩变化如:

“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

品质恶劣(贬义词)

“爪牙”得力帮手(褒义词)

帮凶(贬义词)

“锻炼”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贬义词)

(褒义词)

⑦名称说法改变如: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2).注意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意偏在“异”。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句中的“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

(3).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意、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

“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力”的“爪牙”是用其本义;

“祁父,予王之爪牙”,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4).注意常见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里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字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如“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因此,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

(5).注意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①名词活用

a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天雨墙坏”(名词“雨”充当“天”的谓语,用作动词:下雨)

b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自身活用为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是自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在此带宾语“之”,即“我”,用作使动:让。。。。。。活下去)

c意动用法(也是必带宾语,自身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其家甚智其子”(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d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船”作“载”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

“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间名词“日”作“食饮”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象对待兄长那样)

“道芷阳间行”(名词“间”充当“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犬”作动词“坐”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象狗一样)

②动词活用

a活用作名词(这个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因而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

“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b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属使动用法)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c.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这种用法多数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

③形容词活用

a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示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在句中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坚”、“锐”分别充当动词“被”、“执”的宾语,用作名词:铠甲,锐利的武器)

b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骄”带宾语“士”,用作动词:傲视)

c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殚,使。。。。。。竭;把。。。。。。全部拿出来)

d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数词活用

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如:

“良马期乎千里”(数量词“千里”受助动词“期”修饰,用作动词:行千里)

2.常见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自1992年开始,考文言虚词这道题,常从考试文本中选择4句将虚词加点。再从中学文言文课文中相应地选择4句将虚词加点,合成4个选项组成一题。所以,熟读文言课文很重要。

“常见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在阅读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是“之”、“以”、“及”、“乃”、“然”、“也”、“矣”等常用文言虚词和“如”、“抑”、“相”、“见”、“某”、“是”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因此,我们要重点掌握“之”、“其”、“以”、“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并注意一些多义词的虚词用法。

(1)《2002年考试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常见文言虚词”(共20个):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语文课本较系统介绍的单音虚词还有:

要、但、耳、故、或、既、虽、遂、已、犹、哉

(2)前20个文言虚词归类:

①一词多类异用:之、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为、所

②同类异词:若、乃、而、其、之

③句末虚词:者、也、乎、矣、焉、与,表示各种语气

④关联虚词:a.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然、固、则、而;b.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常见的几个双音节虚词:

①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莫不是”。

②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

③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怎么样”。

④然后:顺承连词,可译作“之后”或保留。

⑤然则:可译作“既然这样……那……”。

⑥虽然:可译作“虽然如此”。

⑦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恐怕”,与“乎”构成反问语气。

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

下面,我们具体做个小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人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1)下面各句中的“然”字,按其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人勃然作色

②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③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④渔者黯然而退

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⑥将军以为不然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⑧垂曰:“然,非汝,谁与成立?”

A.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⑦/②⑧/③⑤/④⑥

D.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①④句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⑤句中的“然”是转折连词“然而”;③⑦句中的“然”是代词“这样”;⑥⑧句中的“然”是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2)从下面选出与“是许金而不酬者也”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题干中的“是”是指示代词,“这”;A项的“是”是形容词“对”、“正确”C项的“是”为判断动词;D项的“是”与“故”构成固定结构“所以”;与题干相同的是B项。]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A.济阴之贾人

吾欲之南海

B.舟薄于石

苛政猛于虎

C.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余是以记之

D.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惑而不从师

[A项(1)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2)句中的“之”,动词“往”。B项(1)句中的“于”,表对象的介词“在”;(2)句中的“于”,表比较的介词“比”。C项(1)句中的“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使用的工具“用”;(2)句中的“以”,介词,表原因“因”。D项(1)(2)句同为转折连词“却”。]

(二).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对“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的考查,重点放在对文中用法的理解上,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因而常常与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等结合考查。

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单独命题的不多,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常常与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等结合考查。近年对该考点将“了解”变为“理解”,足见该考点要求的难度有所加大。此项虽不列入2002年度考试范围,但2003年高考很可能考查。

1、判断句

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表示判断。常见形式有两类:

b.一类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也”或“者也”。

c.另一类是用“乃”、“为”、“则”、“即”、“诚”、“非”、“是”等词表示判断。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所谓大者,非莽莽苍苍之天也。

⑦同是天涯沦落人。

另外,还有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如:“此人力士”。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接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发出者。常见形式有两类:

a.一类是带“于、见、为、被”等标志词的被动句。例: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④亮马徐庶并以,为曹公所追迫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另一类是不带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句子要以意思上,从主谓语的关系上去理解判断。例:

⑥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宾语前置句

宾语本来在谓语之后,但在古汉语中以下四种情况下的宾语常常提到谓语之前。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①沛公安在?②王曰:“何以知之?”

c.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何陋之有③唯才是举,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

d.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夜以继日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A.省略主语B.省略谓语C.省略宾语D.介词宾语省略E.省略介词

下面我们具体做几个小练习。

在下列各句划线处填人正确答案序号

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

c省略句d被动句

①臣常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不吾知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⑤杞子自郑使使告于秦

(三).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这一能力要求的考查,高考命题过去主要着眼于对句意的理解把握,多年来一直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在一卷中考查,2002年起改为直接翻译,调到二卷中单独设题,分值由过去的3分增加到6分,考查的重点着眼于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它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正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为保证,而准确的语言转换是其关键。因此,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通常的翻译方法:

留: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

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换: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

增:将句子省略部分补上,使句子顺一些。

删:删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

调: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中学生翻译文言文,往往因为不讲究规范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出现失误。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常见错误有错译,漏译、硬译和赘译等。

(一)、错译

错译,这是中学生翻译文言文最常见的错误。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词义不明常出错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裴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军队”,好象没错,其实,这里把“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有的同学能掌握这“军”字词类活用的特点,把这句译成“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这样翻译就准确无误了。

2、虚实混淆错难免

虚词实词混淆,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例如,1979年上海市语文高考,有的考生就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坐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3、固定句式拎不清

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拎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淆之战》),有位同学把这里的“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原来,这位同学把表示测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淆之战》)的这句话可以译为:“军队远征劳累不堪,疲精力竭;远方的主人防备着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又如,有的同学把“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错译成“村里有个年轻人爱多事,养着一只蟋蟀”,其错译原因就在于未能把握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村里有个爱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这就扣住原文的句式特点,译对了。

4、单数复数不区分

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的常见错误。文言文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和复数区别。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这主要靠联系上下文。例如,翻译“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有的同学不注意联系上下,忽视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翻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把“之”字作为单数来处理,这就错了。有的同学同样翻译这一句,能联系上下,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又如,“若皆罢去,归矣”(《西门豹治邺》)中的“若”,翻译时如果注意了这“若”后面的“皆”字,也就不会把它当作单数而翻译成“你”了。

(二)漏译

漏译,这了中学生翻译文言文思维不严密的表现。漏译主要表现在省略句的增补和误用保留法、删除法等方面。

1、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1、该译词语作“保留”

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正确了。

2、该译词语被删除

原文中本不该删除的词语,无意中被删除。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有同学把其中的“其孰能讥之乎”,译成“谁还会讥笑他呢”。这样翻译,就无意中把表示反问语气的“其”字遗漏了。要落实这个“其”字,这句就得译成“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呢”。

(三)硬译

硬译,这是中学生翻译文言文缺乏灵活性的表现。硬译重要表现在对注释、特殊句式和专用名词的处理上。

1、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该根据原文的意思,变通一下,译成“祭祀用的牛羊”。有的同学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这就比较妥帖了。

2、倒装句式不意译

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这样翻译,语句是否通顺暂且不谈,主要是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经点拨,该同学依照原句句式特点,灵活调整语序,把这句译成“寻找一个可以作为使者去回复秦国的人”,这样翻译就能体现原文句式特点了。

3、特殊句式不意译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被译成“主人下了马,客人来到了船上”,联系下文“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样翻译就讲不通。有的同学懂得,这里的“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互文见义,把这句译成“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这就讲得通了。

4、专用名词不“保留”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的同学机械地把“龙”译成“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奇的动物”,写到译文中去,这就多此一举了。这里的“龙”,“保留”不译,倒干净利落。

(四)赘译

赘译,这是中学生翻译文言文随意性的表现,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1、画蛇添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有同学把这句译成“利用车马的人并不是飞毛腿跑得快”。这里把“足”译成“飞毛腿”,就有哗众取宠之嫌。不少同学把这句译成“利用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这样翻译很实在。

2、无中生有

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故”(《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有的同学把这句译成“秦军打开关门迎战敌人”,这就不错,译文字字有依据。

(一).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这是对分析综和能力提出的第一项能力要求,它是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的信息,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

这方面的考查,高考命题多年来一直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解答这类问题须注意,有时几个句子都与题干要求有关联,这就要仔细比较,斟酌其关系的远近,去粗取精,舍远求近。

怎样准确地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

1.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所给的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问题),然后要求在备选项中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

2.分清材料类属

所谓材料,是指备选项中所提供的内容。分清这些材料的类属,才能判断它是否能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何子平世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东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归家奉养。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麦。②何心独飨白粲。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Α.①③⑤Β.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解答这类问题,通常可采用排除法)本题可先找出不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句子,将有这些句子选项一概排除。③句是顾凯之挽留何子平在州中任职时说的话,何子平的“孝心”毫不相干。④句虽是何子平说的话,但这是他拒绝顾凯之“劝令以母老求县”的原因,它表明的是何子平的廉洁,当然也与“孝心”无关。这样,含有③④两句A、B、D三项皆被排除,答案只能是C。

(二).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御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正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准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如:1996年第18题的题干:“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若只看到”刚直抗上,是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把“举动”加进去,才能排除干扰,选出正确项。

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

阅读文后出示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用它来帮助理解文意。由注释,可知人物的优劣,如1993年高考对“刘聪”的注释;可知情节的内容,如1994年对“籍”的解释;表明作者的态度,如1991年阅读文后对“叔段”和“州吁”的注释。

4、析差异,排除干扰。

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扰,就会提高命中率。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错型有:①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如1997年高考第19题C项,就夸大了仁杰语言艺术的效果,从而转换了仁杰的品质。②偷换概念,混淆是非。③正误相杂,以假扰真

阅读文言文,指出这则寓言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齐恒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恒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A.地位在上的人喜欢穿什么衣服,下面的人就喜欢穿什么衣服,有地位的人往往领导服装新潮流

B.在上者的一言一行都对下面的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上者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C.在上者一言一行都对下面的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上者一定要注意衣着朴素,保持良好的风度仪表

D.地位在上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仿效什么,在上者讨厌什么,下面的人就讨厌什么。批判了那些讨好媚上的人

(三).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怎样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a.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b.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抓住题眼法

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审读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4)排除干扰法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

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达到解答目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秦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如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秦晋联军压境,烛之武只有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突出晋国对秦构成的潜在威胁,进行分化,评析舍郑对秦有利,灭郑对秦不利的道理,才能使秦军退兵,据此可排除含有③⑤⑥句的A、B、D项,①②④句的分析是正确的。]

扬州早茶攻略篇(3):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隋纪八 恭皇帝下义宁元年(丁丑、617)
隋纪八 隋恭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
[1]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晋阳。
[1]六月,己卯(疑误),李建成等人到达晋阳。
[2]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助之。”即命此次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皆曰:“今义兵虽集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2]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象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大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人,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象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裴寂等上渊号为大将军,癸巳,建大将军府;以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大雅仍与弟大有共掌机密,武士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崔善为、太原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姜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随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焉;各置官属。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谘议谯人刘赡领西河通守。道源名河,开山名峤,皆以字行。开山,不害之孙也。
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裴寂等人给李渊上尊号为大将军。癸巳(十四日),设置大将军府,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仍和他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任命武士为铠曹,刘政会和武城人崔善为、太原人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人姜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和鹰扬郎将高平人王长谐、天水人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其余的文武僚佐都按照才能授予官职。李渊又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由他统辖;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归他统辖,二人各设置官府僚属。任命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谘议谯县人刘赡任西河通守。张道源名河,殷开山名峤,都是用字来称呼他们。殷开山是殷不害的孙子。
[3]李密复帅众向东都,丙申,大战于平乐园。密左骑、右步,中列强弩,鸣千鼓以冲之,东都兵大败,密复取回洛仓。
[3]李密又统帅部众向东都进军,丙申(十七日),与隋军在平乐园大战。李密左边部署骑兵,右边部署步兵,中间摆列强弩,敲响千面战鼓壮大声势以冲击隋军,东都兵大败,李密再次夺取了回洛仓。
[4]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食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4]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
乙巳,灵寿贼帅郗士陵帅众数千降于渊,渊以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置镇东府,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乙巳(二十六日),灵寿县的贼帅郗士陵统帅部众几千人归降李渊。李渊封郗士陵为镇东将军、燕郡公,仍设置镇东府,补充镇东府的僚属,以此招抚潼关以东各郡县。
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己巳(疑误),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5]秋,七月,炀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将江、淮劲卒,将军王隆帅邛黄蛮,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各帅所领同赴东都,相知讨李密。霁,世康之子也。
[5]秋季,七月,炀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的精兵,将军王隆率领邛都夷部的黄蛮,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

扬州早茶攻略篇(4):2014扬州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画龙点睛法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描写好眼睛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描写人物的眼睛,可以用细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通过对眼睛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画龙点睛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来源:中考网)

扬州早茶攻略篇(5):高考作文整句运用得分技巧——四字词连用式整句


  例一: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这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曾写过一行不朽的绝唱:“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说明人拥有两面性:感性和理性。感情亲疏是感性的,对事物的认知是理性的。从历史的源头漫步到现代,我们人类便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演绎着动人的人生哲学。(重庆考生)
  例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有孔子老庄,恰似“江河万古流”;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元明清时,戏曲小说,高妙如山川,丰富民族,有汉卿雪芹,已是“托体同山阿”。
  例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的是纯洁的爱情;三更灯火五更鸡,求的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东奔西走,马不停蹄,求的是富贵荣华……
  例四:一只青鸟欢呼着从窗前掠过,将音乐从天堂带来,颗颗洒落,珍珠般清脆。
  恍惚中,有人拔剑而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银河飞流,凭吊沧浪,偕友共举杯盏,不舍孤帆万里,痛哭晁卿……
  李白,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豪情万丈,仗诗行遍天下,演绎了一幅魂丽多彩的人生画卷。(《生命是一种责任》)

扬州早茶攻略篇(6):高中作文技巧:作文如何独辟蹊径

  摘要: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
  【策略解读】
  1.引申法。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一是扩展地想,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2.逆视法。在思考话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运用逆视法,应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科学态度,要防止对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的简单随意翻“新”,更要反对故意编造荒诞的情节;二是要讲出道理来,肯定或否定某个看法,要理由充分,符合逻辑;三是要注意思想性,国家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都不可胡乱“反弹”。
  3.辩思法。即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发展为大恶(发展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观点)。这样就能这篇文章既丰富、深刻、新颖、又充满辩证色彩。
  【例文解剖】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寻找人文
  春光乍现,阳光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商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春的石子小路踱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隐约若见的缝儿,若隐若现地传来了似尘世闹市般的嘈杂。我好奇地将脚抬起伸向那条缝隙,恍惚间自己变小了,来到了那高大而窄小的石隧前。只见两壁上镌刻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十四个大字,在隐幻地闪烁着。
  转身闪进石隧。寻寻觅觅间,眼帘突然闯入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街道两旁的房屋都带着历史的风味,亭台楼阁,深府大院,街市上,人们都开着废气漫天的怀旧老爷车,穿梭在这片古老而安静的建筑中。那些曾令人敬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成了人类虚伪空洞的附属物。
  踏上商业街,一色的落地玻璃打造,灯光明亮,无不显示出经济发达的旋律,而且每家店面的广告标语也颇有“特色”:“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喝粥”,这是一家名为“灯火阑珊”的粥店的广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为一种醒酒药量身定做的宣传语;“剪不断,理还乱,请到神剪理发中心来”,这是理发店的广告……就连让人远远瞥见的灯红酒绿之处也打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大张条幅给那些整日沉迷在醉生梦死中的人们以理直气壮的理由。
  我看见那些曾经纯洁、幽远的思想与为国为民壮志满怀的高尚情怀在商业与人们空虚的思想下被扭曲、遗忘,变得低俗不堪。人们自以为聪明的头脑追求着近乎浮躁而功利的生活,将历史的厚重深远的人文统统打上了浅薄而喧嚣的烙印。
  这一刻,世界似乎倒流了几百年。我跌跌撞撞地走出这城市。出口处,也有一大张条幅语在隐约闪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金钱享此生。我无奈,落荒而逃。
  我交不出带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但我交出了一份辞职报告。我不忍给中国闪亮的精神财富抹上商业欺骗的色彩,这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是给我们后辈子孙用来糟踏的。
  解剖:本文机明之处就在于能独辟蹊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真似幻的世界,以荒诞而圆熟的手法,温委而含蓄的文字,深沉而内敛的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精神家园的建设。
  人文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民族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社会的异变和悲哀,作者用光怪陆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假想的人文失落的社会,但带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寻找人文,人文在哪儿呢?这不能不让人沉思,让人警醒。
  【精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有人几乎愤怒了,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边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昂,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没有目标的奋斗是盲目的,再多的耐心也会被消磨,再强的信心也会被摧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理想,并将其分解成每阶段都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希望就会一直在前方向你招手,直到终点。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38701.html

上一篇:无什么足什么8篇
下一篇:所什么古讽9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