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诗词鉴赏 > 唐代诗词鉴赏 > 柳毅传5篇

柳毅传5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唐代诗词鉴赏 点击:

【www.xjwk.net--唐代诗词鉴赏】

(1) [柳毅传]李朝威简介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着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一、基本简介
  [唐](约公元七五九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陇西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肃宗乾元中前后在世。生平亦不可考。着有传奇文《柳毅传》,(见《太平广记》)行于世。后代戏曲家多取为题材。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着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二、人物生平
  唐朝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小说家,与李复言、李公佐合称『陇西三李』。
  大约公元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在世。正史无传记,其他文献中也不见载行状,故具体生卒时间及字、号、别称不详;家世及生平事迹不可考。然其所作传奇小说《柳毅传》,久传不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这是作者惟一的传世作品,后人只有借助这篇佳作,才得以窥知其思想境界及突出的文学成就。常言道:文如其人。故特以文评代传,以彰示其卓越。
  三、作品简介
  李朝威所作《柳毅传》
  中国小说的发展,上溯先秦两汉的神话、寓言,再经魏晋六朝的搜神志怪,到唐朝又有传奇兴起。唐传奇多为文人有意创作,开始比较深入地描写丰富的社会生活,这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趋于成熟的标志。而李朝威所作《柳毅传》,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
  该传奇以柳毅的经历为主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步运用细腻的气氛描写,和大量凸现个性特点的对话,塑造出四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洞庭君是一个有情有义,涵养深厚,宽容慈祥的仁德者;钱塘君是嫉恶如仇,勇猛异常,既莽撞冒失又率直可爱的豪侠;龙女是温婉善良,执着于爱情的淑女;柳毅是唯道是从,同情不幸,正直无私,威武不屈的侠义书生。
  创作手法高超
  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一篇文言传奇,仅用短短五千字,竟然成功地塑造出一组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艺术典型,其创作手法的高超,无疑值得后人称赞和学习。《柳毅传》与唐以前小说不同,不再是粗陈梗概,而是一篇布局严谨,情节跌宕、曲折,笔触比较细腻,写作目的十分明确,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小说。
  小说以落第书生柳毅奇遇龙女为发端,以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变人报恩与柳毅结为夫妻为整个故事的骨架,其间,通过穿插一系列曲折动人的具体情节,步步引人入胜。柳毅路过泾阳,戏剧性地偶遇放牧『雨工(雷霆)』的龙女;龙女托他信,报告自己的遭遇。临行前,柳毅戏言:『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龙女慨允:『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似乎不经意间为两人后来的结合埋下伏线。柳毅如托进入龙宫,报告洞庭者:龙女在泾川因为劝阻丈夫的轻薄放荡,正在遭受糊涂公婆的虐待。钱塘君闻讯,立即破柱冲天去营救侄女。龙女被救回洞庭,清汤君为感谢柳毅千里传书借酒说媒,遭到柳毅义正辞严的拒绝。柳毅回家,先后续娶三妻,后娶的卢氏已经生了孩子,使人觉得柳毅洞庭传书已成往事,从此人龙相隔两界,与龙女再也不会有瓜葛。岂料,卢氏原来正是龙女,柳毅得到的不仅是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而且因此得以长生不老、同入仙境。
  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
  这样,小说采用奇异的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艺术地揭示人生,反映社会,描绘理想,从中也表达了李朝威的思想。作者着意塑造的侠义书生柳毅完全是出于对邪恶的义愤,是为了解除弱者所受的冤屈,并没有什么私念。正是柳毅的见义勇为和正直无私,才引起龙女执着的倾慕和追求。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小说不同,他俩的幸福结合,体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柳毅传》也才传颂至今。
  《柳毅传》还笼罩着一片圣洁的宗教情怀,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和佛教的恩怨报应和道教的神仙丹药、长生不老等,融会、浸润于字里行间。作者通过整个故事树立了这样一个思想观念人之为人要以道义为重,诚心恪守道义者,终将得到无边的福报。
  弘扬道德信义
  主人公柳毅在与龙女的对话中先后发出的内心独白五月『义夫也』,『以义行为之士丘,『素以操贞为志尚』,这实际上是作者的道德追求。小说的末尾,作者还借用史家作论赞序跋的笔法直抒主意,写道『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着,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暇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可见,弘扬道德信义,才是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
  柳毅和龙女终成眷属以后,作者却并未回虽然止笔,而是继续设计了一个情节柳毅表弟薛暇在贬诵途中与他相遇,柳毅向他赠了仙药,四十多年后也同样成仙。乍一看来,这一情节使小说有些拖沓。但是,透过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就会发现这点枝莹,是必要的尾声。
  有缘进入了仙境
  柳毅一生虽有应举落第之愁,有两度丧妻之苦,然而由于明心见性,诚心践行道义,终于有缘进入了仙境,他继而以『觉悟主的身份向正在经受贬捕之苦的薛暇赠送仙药,借得这位表弟之口将自己成仙的事迹传告于人世,以达到启发、超度众生的心愿。如果说柳毅和龙女的爱情经历是一条明线,那么,宣示如何通过恪守道义来加深人类亲情、消减人间苦难,则是贯穿这篇作品的一条隐线。这种出世思想难免具有消极性;但是,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批判。
  四、对后世影响
  李朝威的这些思想和主张,通过《柳毅传》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末孙按的《灵应传》、元代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明代黄说仲的《龙策记》、清代李渔的《屋中楼》等传奇、杂剧,以及近现代戏曲中的一些作品,都沿用这一题材,从这篇传奇脱胎演变而来;自本传奇问世以来至今,历代编集、赏析、研究古代传奇文学者,无不对它十分青睐。足见其魅力之深广,影响之久远。
  难得呵,陇西李朝威!不以官爵扬名,不以财富显贵。
  柳毅,是其理想的化身;《柳毅传》,是其思想的铭刻。
  五、邮政局的特种邮票
  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7月17日发行了志号为2004-14T的《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是:(4-1)80分龙女托书;(4-2)80分传书洞庭;(4-3)80分骨肉团聚;(4-4)2元义重情深。同日发行了小本票编号为(27)2004的《民间传说

(2) [柳毅传]柳毅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

(3) [柳毅传]2012年高考文学常识: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4) [柳毅传]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常识汇总


  小编导语:对于语文课本中文学常识的掌握,高中学生也是需要认真记录的内容,大家对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的掌握怎么样呢?小编特别为你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常识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前五部小说为《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收入《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杂文集16部;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课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樱桃园》。
  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边城》。
  孙 犁,“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赵树理,当代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
  茅 盾,现代文学旗手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莫泊桑,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高晓声,江苏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等。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水浒传》。《智取生辰纲》选入课文。
  罗贯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失街亭》选入课文。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编印过“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
  凌

(5) [柳毅传]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hici/205640.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