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散文 > 经典散文 > 七宗罪电影6篇

七宗罪电影6篇

时间:2018-11-16 来源:经典散文 点击:

【www.xjwk.net--经典散文】

七宗罪电影篇一:电影七宗罪观后感

【篇一:《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MorganFreeman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BradPitt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篇二:《七宗罪》观后感】
看完《七宗罪》勾起了些想法不能算影评影后感而已写下来好了。
首先这电影不是快乐大结局反而颇有点黑色描写了系列谋杀。看完它甚至觉得身边到处是这七原罪的存在。看到很多评论说压抑黑暗。虽说世界不是a、fine、world。难道世界真的太黑暗太让人失望了?
世界的确是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是很多想象的那么糟糕但不同处境的人眼里不一样。世界就是现实somehow它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有美有丑什么都有再正常不过。片中的被害者不是仅仅为了电影情节而设计的人。肮脏混乱阴暗的居民区超级胖子懒惰者爱钱的律师妓女还有各种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人都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处都差不多。而日常更充斥生活的不是片中谋杀这样的重罪而是一些不足道的小“恶”。比如开车超速路口逼行人夫妻整日吵架一家人痛苦甚至你跟我说话我没耐心听。越写越觉得生活糟糕?当我先入为主地认为生活是黑暗的时候会注意力集中在黑暗的地方来证实已经有的“世界是黑暗的”想法。如果想光明的地方也会发现很多美好之处那么多有爱的时刻。于是有人想那到底是美的多还是丑的多呢?
实际上很多事没法分类成美还是丑好还是坏。拿战争来说吧。战争几乎是所有人厌恶和想要避免的从某个角度说却是好事。它不可否认地减缓了资源的竞争让激烈的矛盾缓和能换取战后长期的和平稳定的生活。同一件事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认知角度立场可以看出不同的善恶美丑。世界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样子。颇为无奈的是几乎所有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想法是被自己的经历环境角度知识等等限制的看不到别人的角度。上帝创造出不同语言来隔离人和人从而阻碍建造巴别塔而真正隔离人的是每一个人看食物的角度都不同的这个事实。
自私贪婪性欲愤怒等等我认为是人天生所为生物的天性。因为人作为动物必然要靠保护自己的利益比如你没法要求一个刚出生的个体无私把食物让给别人这是基因的一部分。但是天性不代表就应该放纵它。事实上自制是让人减少动物性增强理性变为真正的人道路。很多“宗教人士”和“成功人士”实行的自制和自我约束可能就是为了达到控制自己行为的目的。同样爱也是要学习的。有些爱比如母爱可能是从基因而来为了保证繁衍和基因传递。但是更多的不同的爱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期到童年期。爸妈是如何爱我我也很可能用这样的爱爱自己的小孩;爸妈如果对我严厉我也很可能用类似的方法对待我的子女甚至朋友。同样一个孤僻厌世的人如果得到足够的爱也可以变得开朗热爱生活。很多时候犯“罪”的人不是故意的他们的天性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和别人相同的境况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于是我们有法律制度和规则来限制引导人们。当你违犯的时候给予惩罚让你警醒;当你遵守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奖励。
所以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是自然发展而来的是有因果的。然而这意味着我应该任它而吗反正似乎自己个人的力量太微小不足以改变什么。有些时候我就是感到失望感到压力过大就是没法控制自己怎么办。对于我无法改变一件事的时候我会讨厌甚至憎恨这种无力感。我想只有慢慢来。对于不可改变的选择接受因为这属于不可控而更重要的是我还想过得快乐有意义。李开复说,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用智慧辨别两者的不同。生命本身就是件够奇妙的事了而更奇妙的是作为人我们还有意识还会思考有感情能恋爱能吃能睡能读书能奋斗。这样的一个世界已经足够公平绝对公平不现实也其实是更不公平的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公平那就做出事情来改变它。这样多彩的世界没理由放弃没理由不为自己想要的奋斗。
屁话了这么多最有意义的还是行动。
【篇三:《七宗罪》观后感作文】
昨晚看了电影《七宗罪》,有点点感觉,就写下来。
开始我以为这是又一部老无所依,讲警方同杀手斗争结果失败的故事,后来发现不是,似乎这片子有点书卷味。它讲两个侦探发现一系列的变态杀人案,一个肥猪被意大利酱面灌破肚子,一个为做恶多端的罪犯辩护的贪婪律师,一个被固定在绑在床上囚禁一年的懒惰者,还有傲慢,分别对应了一个人(不记得是谁),年轻侦探米尔斯是暴怒而杀人,策划者是嫉妒。
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变态狂。现在令我感兴趣的是:为何是嫉妒杀死其他六罪?如果嫉妒是罪,那他就不该杀其他六罪;如果嫉妒不是罪,那他就不会有杀人的动机。
况且,若没有嫉妒,世界上就没有罪恶,就是说七宗罪(6+1=7)是不存在的。罪恶是因为人有嫉妒之心,若没有嫉妒之心,世界上就没有罪恶了,很有趣吧,呵呵,按这样的逻辑,人们认为世界有罪恶,是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嫉妒之心。
如果某人修养达到无嫉妒之心,他心中就没有罪恶了。
【篇四:《七宗罪》观后感: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轮回】
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一部意义深刻的社会反思影片。
七宗罪,指人类恶行的分类,由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
Monday,爬满蟑螂的房间,一具暴食者的尸体连同尚未吃完的意大利面散发着恶臭。在现场,警探沙摩塞发现了凶手留下的字条“GREED”。
Tuesday,一位辩护律师在办公室遇害。凶手用血迹写在地板上的"GLUTTONY"再次引起了沙摩塞的警觉。还有六天沙摩塞就要退休了,而接替他的是冲动易怒的米尔斯。对于这样的悬案,他无心恋战,而米尔斯却对其情有独钟,但是却苦于无从下手。
Thursday,劣迹斑斑的艾伦被发现在自己的租室内奄奄一息。一年来,他一直被凶手施用各种药物,如今的他只是一个形容枯槁被割舌头的活死人。而他的罪名是"SLOTH"。米尔斯的妻子翠西约了沙摩塞单独见面,坦言自己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她怀孕了,却不知道现在是否应该拥有一个孩子。沙摩塞向她讲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他告诉翠西,失一个孩子远比想象中痛苦。
Friday,沙摩塞和米尔斯通过买通中情局的职员获取了一份阅读与七宗罪有关书籍的图书馆借阅名单。一个叫约翰杜的人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于是两人摸到了约翰的家,与他发生了激烈的额交货。奇怪的是,约翰竟然在紧要关头放弃了杀死米尔斯的机会。不久一名妓女被嫖客用奇怪的硬物杀死。惊恐的嫖客称一切都是受人指使,而凶手也在案发现场留下了"SLUT"的字样。
Sunday,一个美女被人割掉鼻子死在了家中。残忍的凶手,把电话和安眠药放在了死者的手中,让她选择丑陋的活着或者自杀身亡。而墙上则用血迹写上了"PRIDE"。就当案件再一次陷入谜团时,满身鲜血的约翰杜竟然尾随沙摩塞和米尔斯来到警局自首。他自称自己又犯下了两件案子,不过要想让他认罪,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沙摩塞和米尔斯亲自押运他犯罪现场。
傍晚七点钟,当警匪三人刚刚抵达指定地点,一辆货运车就为米尔斯送来了一个包装精良的箱子。在约翰杜的语言挑衅下,崩溃的米尔斯得知了箱子中竟然是翠西的尸体。约翰杜表示,自己羡慕米尔斯的生活因此犯下了"ENVY"的罪,希望得到米尔斯的惩罚。怒不可遏的米尔斯当即不顾一切的开枪打死了约翰杜。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最后一幢“WRATH”的受害者。
在电影的结尾,约翰杜在囚车上对两位警探表达了他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那些被害者个个都是社会的残渣,使人们所摈弃的对象。而所谓的社会准则却从来对他们都是如此放纵。因此总要有人替天行道,而这个人正是约翰杜自己。沙摩塞尽管当即回绝,但却在影片结尾黯然地道出了一句海明威的名言:这个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我们奋斗。并强调:“我只同意后半句”。于是,直到此时导演才把他一直买在影片中的暗线公之于众,真正的罪犯源于社会对于隐形犯罪的纵容,七宗罪的惩戒也会循环往复。当米尔斯以谋杀嫌疑犯的罪名被押上了囚车,却也同时预示着在未来的某天悲剧仍会重演,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这部影片打破了善恶终有报的传统戏剧结局,开阔的结尾与罪犯颇有哲学与现实意味的总结都为这部电影蒙上了无法逾越的悲凉,因为人性的残缺,罪恶必将永恒。
约翰杜将自己成为了上帝的使者,因此当沙摩塞发现七宗罪埋藏在宗教经典下的玄机时,导演大卫芬奇不失时机的为图书馆查阅的这场戏铺设了长达三分钟的音乐,配以缓慢的特写镜头,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让整个场景散发出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而这恰恰也是沙摩塞眼中约翰杜唯一值得称道的美德。这种人类阴暗面的唯美化处理,也正是导演本人对于人性的一种谅解。
【篇五:《七宗罪》观后感】
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在你的身上,有它们的影子吗?
冬天的早晨,天阴沉沉的。
电影《七宗罪》在电脑屏幕上不断切换境头。人,也不由得惊悚起来。刚刚看这部电影,看前面部分老少警察搭档破案,觉得和一般的侦探电影并没有多大区别时,甚至有放弃的想法,直到后来才发现它的精彩。
这是部以破案为引子,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故事的背景是肮脏的城市,动荡的居住环境,对情感难以把握的人心,似乎所有的都无以为靠。影片以黑色及灰色为主题背景,色彩不血腥却具有强烈的明暗差,时常出现的狭小黑暗的房间,手电筒强烈的光线不断出现在侦案现场。
老警察沙摩塞还有七天就可以退休,命案却一桩接一桩发生,当他将毫无关联的三桩命案联系起来,意识到将发生《圣经》里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时,本打算退出此案,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与新警察米尔斯一起。案发现场没有任何指纹,直到发生五桩命案,警察却没能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时,凶手约翰却来到警察大厅自首了,带着他的血淋淋的十指和平静的微笑。
这让所有人都费解,约翰主动被警察所困,那他将如何去实施他未完成的两桩命案呢?悬念顿生。影片中约翰的出镜不多,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但却给我最深的印象。他带两个警察一起去郊外寻找最后两具尸体,坐在警车上隔着铁栏谈话的表情和语言,是全片的亮点。轻缓的语言讲述着他经手的五宗罪,眼神里荡漾着一种轻微的波浪,以至于你会觉得从他口中出来的残忍语言,都带着一丝优雅的色彩。你会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就是这样一个自信却邪恶的布道者,和米尔斯被激怒的粗暴神态形成强烈对比,你甚至会站在约翰的角度来说:“看吧,这就是浑身罪恶的人们!”
约翰因嫉妒米尔斯及其妻子翠茜的幸福,割下翠茜头颅让人送至案发现场,米尔斯暴怒之下击毙约翰,这种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似在情理中。此时,你似乎不得不佩服约翰的眼力,选中了米尔斯做为第七宗罪:“暴怒”的代替者是完全对的。而约翰自己,却是以那种邪恶自信的笑容坦然地面对被杀,因为他知道自己犯了“嫉妒”罪。约翰虽死,但他却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死的,因为所有的都在他的掌控中,他完成了上帝交给他的任务。这个最引人眼球的结局发生在七天后的七点钟,那带着神秘色彩的“七”上。
约翰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只是这份完美过份极瑞,在剥夺了那些“罪恶者”生存权利的同时,也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他的笑,似一个诅咒,牵引着人们审视自身。
沙摩塞,这个办案慎密、行走孤独的老警察,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丑陋早已司空见怪,他会告诉米尔斯遇到抢劫时不要叫救命而喊救火,他不要孩子,因为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他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生活在这个肮脏的城市,冷眼旁观着一切。
米尔斯,脾气暴燥,却有着善良的心地,他似一个孩子般爱着家中的宠物和妻子,却因这份对妻子的疼爱,在得知妻子被杀后无法抑制的悲痛终于爆发,以至于杀死了凶手。
执法者与上帝的传道者都有罪,活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罪呢?
海明威曾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看完这部影片,这两句话我都不认同。
【篇六:《七宗罪》观后感】
差不多是从高中时代买来的一张DVD上第一次看七宗罪这部片子。那个下午我把这片子一口气反复看了两遍。当时只觉得这片子又过瘾又揪心。那张DVD的配置很差,没有任何花絮,意外的是竟然带一条台三区的普通话配音。以至于后来的岁月我又看了若干遍,还买了这片子的蓝光书收藏。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仍然是一部佳作,但是经历了八百部电影的洗礼,当年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了。
可以反复观赏的片子并不多,七宗罪算一部。好电影都应该有自己的氛围。大卫芬奇很好地营造了这种氛围,这种氛围也许是惊悚,也许是不羁。搏击俱乐部(fightclub)和心理游戏(thegame)也有这种独特氛围。这是大卫芬奇的黄金年代。到了07年的十二宫(Zodiac)和08年的本杰明巴顿(benjaminbutton)以后,这种营造氛围的能力就逐渐消失了。以至于在不看演职员表的情况下我无法识别出社交网络(the、social、network,2010)是谁的作品。
七宗罪的成功大致在于三点。第一是它近乎无敌的剧本。它不仅紧凑,细致,合理,最后还疯狂反转。第二是演员的演技。第三就是导演细致到家的小心思。
先说说演员。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凯文史派西三个影帝级人物的演技都是炉火纯青。史派西演的JohnDoe虽然到接近尾声才出场,但是演技完全可以盖过前面两人。凯文史派西成功塑造了JohnDoe这样一个安静,冷血的天才宗教狂热分子。在他安静的微笑下其实是对于宗教的狂热追捧。以至于在囚车上阐述自己的信念时JohnDoe一度情绪失控。这与他一贯的冷静产生了极大反差。
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沙摩塞冷静,细心,老练,但又常常对这个世界的丑陋肮脏产生厌恶。(有一幕他坐上出租,路旁有人斗殴,司机问他去哪儿,他只是说,去哪儿都行,反正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这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米尔斯产生极大反差,米尔斯暴躁,激进,这也是最后JohnDoe得逞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皮特的戏份不太出彩,因为他总是饰演有几分癫狂的角色。搏击俱乐部是如此,十二猴子(12monkeys)里干脆演了一个纯疯子。这部剧几乎没有其他出彩角色。格温妮丝帕特洛只是跑了个龙套就被人斩首了。
值得说说的是导演的用心。如果不是大卫芬奇的天才,纵有优秀剧本也是枉然。比如致命ID(identity)的剧本似乎更牛,但是导演的掌控能力非常一般,整个电影只是杀戮杀戮杀戮,其他的并无太多可以讨论的亮点。
胶片的噪点和颗粒质感给本片带入了一种厚重,惊险的情绪。如果缺少了胶片而用数字拍摄,很多电影的情绪将不复存在。类似的例子,比如人骨拼图或者罗兰艾默里奇的随便一部灾难片。整个电影都是在一种冷灰色的基调中度过的,室内逼仄狭窄阴暗(比如胖子的住所,JohnDoe的住所,文森的住所),探员强光手电所指之处堆积着脏乱陈杂的物品。室外永远是阴雨绵绵。阴雨天特别适合营造紧张气氛。比如人骨拼图,哥斯拉,后天,差不多都是在雨水中开场。值得一提的是,JohnDoe到警察局自首后,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缓解,导演很聪明的停止了下雨,(JohnDoe自首时刚好雨停)整个片子色调转亮。
我个人很喜欢SWAT包围文森住所的桥段。全副武装的特警队如临大敌,更加让人揣测对方的恐怖。这一段的配乐很好,在入侵脑细胞(thecell)的开头,这个桥段还被山寨了。配乐都很类似。当然后者远远没有七宗罪来的震撼,毕竟那是个晴天,再说,文森这个角色实在是有点恐怖(被JohnDoe囚禁在床榻上一年未动)。
最后沙摩塞引用海明威的话说道:”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我想这就是这部片子的精髓。从开始沙摩塞的第一个案子(妻子当着孩子面枪杀丈夫)开始,导演就在透过沙摩塞的感官铺垫这个社会的混乱。沙摩塞在家时听见窗外的尖叫,警笛,在街上看到斗殴。他目睹了太多丑陋,世界的确不是那么美好。但是同样,就像片中夜总会老板说的:”我不喜欢我看到的,但这就是生活。“
无论如何,一部片子能让人看到别人的生活,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有的时候电影的确比有解闷更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
【篇七:《七宗罪》观后感】
电影史上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惊悚片之一!
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警世录!
用杀戮所进行的道德惩戒将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暴露无遗!
主演: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安德鲁·凯文·沃克学意
一九九五年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情类”及最佳剧本奖
一九九五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九十年代最恐怖和最具悬念的影片之一
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曾屡次出现在《圣经》、著名绘画作品及中世纪教会人士布道的题目中,特别是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著作、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论述犹为著名。
影片《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明若暗,不时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对犯罪心理学做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还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或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
《七宗罪》是一部让人发狂的影片,它在某种程度上严肃地探讨了有意义的暴力与无意义的暴力的差别。它也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胆战心惊——用不着怀疑,你也有罪。——好莱坞著名影评人希弗·纽曼
《七宗罪》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片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他是凭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是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也许他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某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影评人丛峰
这是一部令人压抑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玩的是一个罪犯与警察捉迷藏的游戏,游戏的核心就是“7”这个数字。“7”是隐藏在现代人性迷宫中的撒旦,在我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高科技、投向物质和现代民主的时候,导演却在影片中为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古老宗教中的七宗该下地狱的罪恶。当帷幕落下时,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上帝及现代人性的思考。
在人们普遍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越来越抱有乐观态度的今天,这部电影似乎给了我们这种乐观信念狠狠的一击。正如凶手所说的:“作品完成了,大功告成,人们目瞪口呆,而又无话可说。”——网友patrick
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
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
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
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
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
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
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有前科,而且有心理疾病。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在墙上写着“懒惰”二字。
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但当威廉和米尔斯前去寻找他时,他已经溜走了。在约翰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金发妓女的照片。但等他们找到她时,她也死了,旁边又是“淫欲”两个字。
到星期日,威廉就要退休了,而约翰打来电话告诉他们他又下手了。——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威廉决定办完这个案子再退休,可约翰却突然来自首了。谨慎的威廉认为事情不会如此简单,因为还有两条罪未完成,约翰一定还有花招。
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这时,有人给米尔斯送了个包裹来。威廉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
盛怒和悲伤之下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
看着米尔斯被押上警车,威廉面对夕阳默默无语。
想像或者宿命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个醒目而惊心的单词——“Seven”,它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7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个头的火龙,世界共有7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到了16世纪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7种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以及淫欲。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分开来看七宗罪的罪行,每一宗并不构成死罪(上帝只告诉我们,犯下这七宗罪者,必下地狱,强调的是死后而非现世的惩罚)。所以电影中由杀手施行的7罚,仔细分析看来也是很遵守规则的:他并不直接动手杀人。胖子被迫进食过多撑破血管而死;律师割下自己的肉——只是1磅,不多也不少;毒贩在被发现时,一息尚存;妓女是直接被嫖客所杀;模特只被割下鼻子,因为她太过骄傲,不肯打电话报警,所以流血过多而死。凶手自称犯下“嫉妒”的罪行,但嫉妒本身是不构成罪行的,只有当他因此杀害了无辜者翠西,才成为米尔斯狂怒的报复对象。
照这样的思路,凶手完全是照“主”的
【篇八:电影七宗罪观后感】
电影《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除去引用语句的光明力量,在晦暗的影片结束之时给人以小小的生的希望,总也是对现存罪恶的一种形式上的反抗。基督教所定义的七宗罪,广义上所涵盖的远非罪恶这样简单,从其适用于所有宗教的博爱来看,所谓七宗罪,意指人类无法自控的欲望之罪。关于此,结合影片本身,尝试简单探究如下:
饕餮Gluttony
作为食欲的罪恶,以旁观者的眼睛看,影片用一个斗室昏暗的光线勾勒出一个令人作呕的犯罪现场,腐败的食品让人毫无食欲,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现场的腐臭味,这恐怕让那些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零食的观众不安。在影片开头即以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抓住人心,惊悚片的典型特征着实叫人击节。然而警察并没有获得太多有力的现场证据,让故事在一团迷雾中继续发展。
而在进入现场前,米尔思给老头萨摩赛端了杯饮料(或者和早点有关的食物),在进入现场前,年轻人和经验十足的老警探之间的区别用这个小细节就足可管窥。其一,即是刑事案件的现场,通常不可能给人什么胃口,反胃应该是经常的事情,老者选择不进食,年轻人却相反。这至少证明,米尔思生活有规律,若不是按部就班,起码正常。再者,开头一幕交代的萨摩赛早上起来喝水的画面,按正常饮食规律,他的行为是摄取人每天需要的关键元素,而非罐装饮料或者其它。这证明了萨摩赛起码是个懂得最简单实用生活方式的人,因为他单身,不用在上班前对身边的女人说再见之类的话。
第一个案件,其实就是对个人生活最直接需要的无限放大,当生存的必要手段变成了贪婪的进食,其最终的惩罚变成了吃到死这样一种恶心的结果。我不知道圣经上关于此的描绘是怎样的,第一宗罪,再放眼看,甚至能看到整个社会对各种可食用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受害者的死因,除了头上被枪口之类的硬物顶伤,只有饮食超过极限给人身体带来的伤害。其一:受害者被迫,其二:受害者肥胖至极,这样的死亡方式,有点死得其所的无奈,其三:凶手作案手法用在受害者身上有种极端的讽刺意味。
关于食欲的思考
如果把日常生活中节制的食欲看作一种具有神明意志的行为,符合所有道德准则的话,食欲不仅是必要的,甚至可以变成一种美德。世界纵然不甚美好,有能力为之奋斗的前提却是如此的物化,既然无人能够免俗,那所有可能称之为奋斗目标的东西,全都逃不开其物质性的根本。电影用饮食开头的这一宗罪,除却借一个令人意外的开场增加悬念电影的可看性,其电影之外的暗喻,在镜头下面,隐藏的是一种让人不安的真相:没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何来所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贪婪Greed
人类种种的欲望,无处不见贪婪二字。故事把贪婪的受害者设定为知名律师,大约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中,律师不仅体面,而且收入可观。在第二案件的现场,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那办公室之豪华宽大,让人在注目现场血迹的同时,不禁感觉到扑鼻而来的铜臭味。律师的死因与威尼斯商人中一磅人肉的情节如出一辙,关于名著的情节我无意细考,而死在豪华的厅堂内,死者有如被上帝之手裁决,其视觉上的发人深省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名著所创造的情节桥段。故事至此,已不仅仅限于宗教层面,编者开始把描述案件当作反观社会整体的手段,逐步深入黑不见底的人性的深渊。
探寻贪婪的表象之下
关于第一个案件,米尔思与萨摩赛有小小的摩擦,老干探认为凶手没有明显的动机,一定还有下文,年轻人则血气方刚,以警察的惯性思路来判断案情。而当第一个死者胃里面的残片引导出两个案件的关联后,证实了案件之间的联贯性,萨摩赛退却了,他想要选择安静的过完警探生涯的最后一星期。米尔思却一往直前,虽说表面上拒绝老头的帮助,但是在下一个案件发生前,他只能冥思苦想。米尔思的工作状态具有普遍的共性,而萨摩赛则一如凶杀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引导者一般,睿智又不乏凡人的弱点。
两个案件,两个警探,矛盾重重,这时米尔思的妻子开始介入,一顿晚餐,一种任何国度都会用的交流感情的手段顺利化解两人本来就不大的矛盾。这里出现了翠茜的愿望:希望丈夫能在新环境中尽快与新环境融合。这看似简单的晚餐,实则在不经意间将两个案件的原罪

七宗罪电影篇二:七宗罪观后感

【篇一:《七宗罪》观后感】
一部电影,若能让人反思自己的行径,它的目的也该达到了吧。《七宗罪》讲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认为自己被神选中,来惩处犯有七种死罪的罪人,从而引起世人的思索。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也是七种死罪,暴吃、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暴怒。你犯有其中几种?我想,只要是人,都无可避免会触犯其中的所谓罪恶吧。
7桩命案,讲的悬疑丛生,又环环相扣,两位男主角,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很好地诠释了两个性格各异的警察,一个睿智稳重,一个血气方刚。而连环命案的杀手描写最为精彩,他让我们相信确有其人。他睿智,隐忍,偏执,他说,他并不以杀人为乐,但是,当我们在每个街道,每个家中都看到死罪,我们容忍,见怪不怪,所以由他来执行神的旨意,惊醒世人。或许,在你的心里,也曾有过类似的念头,要替天行道,除恶扬善。
影片震撼人心的是,即使你知道这是罪恶,并且无法容忍这些罪恶,你就能完全做到不触犯吗?片中作为神的旨意的执行者,也不可避免犯有其中的罪恶,故事的高潮也由此展开。凶手在完成5桩命案后自首,但他却信心满满要完成惩处7种死罪的目标。原来凶手自己也只是罪恶的一个化身,他嫉妒皮特扮演的米尔斯拥有平常的生活,拥有美貌体贴的娇妻,于是试图拥有,而在不可得的情况下又因为嫉妒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作为警察的米尔斯出于愤怒开枪打死了凶手,从而成就了凶手罪恶的艺术品。
正象影片结束时弗里曼扮演的沙摩塞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篇二:《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MorganFreeman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BradPitt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篇三:《七宗罪》观后感作文】
进正题之前先扯点别的,皮特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演员么?犹记得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这么一句话,大概是看搏击俱乐部的影评的时候看到的,说皮特的演技好的时候让人叫绝,差的时候电影一点都没有让人看的欲望,想想总是没有凯奇极端吧,但是凯奇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总是有让人怀念的地方,但是皮特让我们记住的大概只有他好的片子吧,也许是我看过皮特的烂片不够多,观影经历不够丰富的原因。我发现还有好多可以扯的,留到另外一篇夜访吸血鬼的影评里面扯吧,一夜就看了这么两部电影,没想到都是皮特的,看个电影主演都撞车,打开方式一定出问题了。
凌晨五点到七点,一部电影看到最后,突然发现这部电影我看过,真的到了最后,到了皮特留着眼泪怒吼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看过,可见第一次这部电影被我遗忘的有多彻底,我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应该是我大三左右的时候看的,到现在不过两年左右,一部被大家如此称道的电影,竟然让我遗忘的如此彻底。本来对这部电影不想写什么来着,写个短评证明我看过就好了,但是随手翻了下影评,有人留下的一句话也是觉得少点什么,然后想想,还是写点什么吧,这部电影我给的是三星,貌似很刻薄的样子,但是我觉得三星确实已经是极限了,毕竟观影还是主观印象比较多一些,能打到三星一方面因为太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经典,另一方面因为我十分讨厌有关法律政治宗教一类的电影,不想过度因为主观印象而打分过低的原因。
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既然能被如此众多的人奉为经典,其故事情节、台词设计的都很精妙,一个沉着的老警察搭配一个莽撞的年轻小伙也没有任何问题,反面角色设计的也很棒,看上所有的都没有问题,都是一流的搭配,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少些什么呢,男配老警察没有问题,男三反面角色是我认为演的最好的角色,因为我都有上给他一拳的冲动,尤其是那若有似无的微笑,更是让人觉得这人忒欠揍了,那么痛快的给死刑实在是不痛快了,凌迟跟这货是绝配,女主么,稍微有点问题,但是影响不大,那么唯一在我这里出问题的就是男主角皮特了。
我想我不是第一次见到皮特的这种风格了,fight·club中是这种类似玩世不恭的风格,阅后即焚中也是这种风格,在路上同样是这种类似的风格,其中搏击、在路上和这部电影都拥有相当不错的评价,但是这部电影中,皮特一出场竟然给我一种这货是反面角色的感觉,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是确实就有这种感觉,我无法理解一个在重案组做过好几年的人为什么如此的不淡定,如此的莽撞,有些地方这份莽撞用的很好,例如踹约翰家门的时候,但是有时候总觉得那么不合时宜,例如在最初的那个胖子的凶杀现场等等吧,同样在最后,愤怒,这个被留在最后的一宗罪,我觉得表现的和我想象的差距很大,或许这仅仅是我自己这么认为,但是确实是到最后他喊着要杀约翰的时候我才想起来这部电影我看过的,之前完全没有一点点的印象。说说最后差在哪吧,有句话叫做大音希声,本意是说最大最美的声音达到极致之后乃是无声之音,大悲之后的声音在我看来应该大抵也是如此,而且沉默之后的愤怒往往表现的才更有力度,但是皮特的高呼上帝或许更加符合这个人的性格,但是表现的却总让我觉得愤怒的有些假,有些做作,说到这,请能看到这里的诸位轻喷轻虐,仅代表卤煮个人对本片的观点。这应该是我觉得缺的第一点,守法公民这部电影中那种愤怒的表达方式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暂时大概也是唯一一种。
另外说说女主吧,就是演皮特老婆的那位,她的表演一直让我觉得很过火,尤其是第二次给老警察打电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如果这个老警察换成一个白人帅哥,ok为了表示我完全没有人种歧视,换成一个黑人帅哥的话也行,我完全相信着女的会和这个警察有一腿,再次求轻喷,女主说完了,大体就是觉得女主用力过度。
最后说说剧情的,可能说完之前那些,最后我想了想整部的剧情,或许这才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没有什么值得我铭记的东西,关于犯罪与宗教的电影,诺顿的一级恐惧最后结局的翻转以及诺顿的那些话让我深思,另外前面提到的首发公民的结局让我思考了很多,究竟是不是要毁灭的彻底才能得到最终的救赎,我思考了很久,但是纵观这部电影,我发现,留给我思考的空间很小,完完全全是一部悬疑片或许也仅仅是一部悬疑片,结局揭开了就揭开了,只不过是借助了七宗罪这个看上有些深奥的主题而已,换做另外如果有的话,什么十三杀啊,二十四毁灭之类的东西也未尝不可,只要这个东西看上神秘一点深奥一点就可以了,个人觉得完全有深挖的必要或者说是潜力,或许是我苛求的太多了,就到这吧!
再言:以上观点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喜欢看看就好了,不喜欢的话再三恳求轻喷,回头想想可能也是我想得太多,要求过于严苛了。
【篇四:《七宗罪》观后感】
影片《七宗罪》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追凶的过程中,新老两界警探与罪犯斗智斗勇,最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与令人深思的结局。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描述的社会状况和人类生存引人深思,并对人性和情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想要人听你说话,拍拍他肩膀是不够的,必须让他震撼一下,才能有人听你。”这是《七宗罪》中的大反派杜约翰的经典台词。杜约翰犯罪手段毒辣、思维缜密、计划周全,是个高智商的罪犯,同时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他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
大卫·米尔斯是一个年轻气盛的警探,他因为工作上的失职而被调到了纽约的一所警署。在那里他迫不及待地想接下一个大的案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其实从开始的一系列场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的大概性格了,有些不羁,有些浮躁,容易冲动,但对待工作却有股拼命的冲劲。当然,外表的冷峻掩盖不了他内心的温柔和善良,他爱他的妻子翠西。印象深刻的是刚搬到新的办公室时,妻子突然来的一个电话,让米尔斯措手不及,不好意思被别人看到自己温柔的一面,但是又不忍责怪妻子,只好小声的在电话里轻声抚慰,挂断电话后还故作镇定地看看身边的搭档有没有注意到。看到这一幕我们不禁会心一笑。当他回到家后便冲进房子里去找他的“孩子们”,当看到他和几只狗在尽情的嬉戏,完全没有任何平日的矜持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他孩子气的可爱一面。就在这样一个好胜的人的心中,其实家庭比工作和地位更重。导演从这时候就开始酝酿有些气氛,因为影片最后的选择,和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威廉警探,一脸沧桑,宠辱不惊,在警局德高望重。看得出,这个年过半百的黑人警探以他缜密的思维和冷静的办事风格早已树立了自己独有的地位,这点从警长对他必恭必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但是,在这些表态的背后,总能隐约地感到他内心的那份苍凉和淡漠。和血气方刚的米尔斯不同,威廉已经看过了太多的人间丑恶,试想每天接触到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还怎能用饱满的热情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会在发现初露端倪的罪犯在策划着连环犯罪的时候拒绝接受接手调查此案,他会在和米尔斯的谈话中说道:“在这个地方,如果遇到抢劫或者强暴喊救命是没有人会去理你的,除非你叫着火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表情,戏谑,嘲讽,还是自暴自弃的揭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解释,都可以洞悉到他内心的历程,从最初痛苦的无法接受,到看多了之后逐渐的淡漠。还好,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还是怀揣着希望,他还在默默地奋斗着,虽然不像年轻时那般外露那般显耀。这也是最后他还是接手那个案件的原因。但是他可能没有想到过,他和米尔斯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认为清醒的疯子借着上帝的名义“施恩布德”。
复三角模式的设置使整个故事与主要人物紧密相连,人物关系生成情节,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成为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将探员命运与罪犯命运相连的关系设置成为全片点睛之笔。
当米尔斯被带上了囚车,在周围的一片黑暗中,他那双本来凌厉的眼里没有一点点生存的气息,绝望从灰色的眼睛里流出,充斥了整个画面。看着远去的囚车,逐渐消失在惨淡的斜阳里,沙摩塞苍老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哀伤或者是愤怒,他缓缓地带上帽子,说出了那句让我心惊的话:“海明威曾写过‘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我们大部分人都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所以淡化着丑恶。但是,导演大卫?芬奇赤裸裸地拨去那层美好的外衣,把糜烂呈现给我们,展示给本来不愿去承认的我们。真实得让人心惊,残酷得让人发指。让我们在“直面惨淡的人生”之后,会不约而同而又不可避免的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再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再去生活?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结局式的电影,即像《第六感》《小岛惊魂》那样仅是因为一个震撼人心、匪夷所思的结局而神话了全片。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不认为《七宗罪》仅仅是因为一个结局而让人记忆如此深刻。导演从一开头就开始了铺垫,就开始了巧妙而精确的设计,使那种压抑,紧凑,悬念迭生的感觉一直慢慢的积累着,待到最后一刻无可避免的完全爆发。没有恍然大悟的醒悟,只有无以复加的震惊。正是由于如此,他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结尾而牵强地组织架构全片,而是通过那个惊世骇俗的结局而升华了本来就思维缜密的影片,从而使《七宗罪》达到了同类影片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电影里,7罪、7罚、7次下雨、故事发生在7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
【篇五:七宗罪观后感】
夜班闲的没事,在百度上简单的用文字回忆了一部20年前的美国电影《七宗罪》。虽然七八年前看过一次,当时剧情里某些细节似懂非懂,直到刚才最终清楚了电影里的剧情。
看后突发有了感觉,是不是只要是披露人性好坏的电影,如果拍摄到位,看后是不是都会让人思考,思考自己与电影里人物的思想,行为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性,就像窦唯唱过的《高级动物》。每个人也有最鲜明的一种人性,就像《七宗罪》里那7个受害者。复杂的社会有着复杂的人性,鲜明突出的人性,突出的人性有善与恶,物语类聚,社会里就有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人之初,性本?,真不好说。
中国电影不怎么喜欢披露人性,因为怕口碑,怕票行,更怕这怕那。因为群众多数好面子,那些人不喜欢被披露的人就会说你拍的不好,不真实,甚至痛骂。慢慢的也就去拍摄关于亲情,爱情,悲剧,反正是感人为主的电影,来博得大家的眼泪而已。还有一点,就是往往拍摄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就像讲述故事,但故事的思想,透露的本质却模模糊糊。经典的电影是有思想的,没思想的电影没人记得住。
说回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最鲜明的人性也许就是最大的弱点。坏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人性优势去利用别人的人性弱点,使得自己成功谋利。电影《七宗罪》中凶手约翰·杜体现了出来。自己的鲜明人性很难被自己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拿捏。而善于拿捏自己或别人人性的人很少,拿捏不好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方方面面道理,谚语的话很多很多,毕竟人性就有很多种,但其作用无非都是劝说,告诫他人。在我看来,每个人最鲜明的人性一旦被发现、利用上,通向的只有死亡。
【篇六:《七宗罪》观后感】
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是天主教教义中提出的人类七宗罪恶。七宗罪影片中正是以这七种罪恶背后七条命案来展开的。
最初看这个影片是冲着大帅哥布拉德皮特去的,刚刚看的时候有点失望,影片中大帅哥胡子拉碴、形象邋遢,脾气也不怎么好,并且整个片子对于女生来说有那么点血腥加上暴力。然而为了欣赏这部饱受赞誉的片子,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看完之后结果不出所料的没有令我失望。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段,布拉德饰演的大卫知道了正跪在他面前的万恶之徒约翰无情的杀死了他的爱妻之后,大脑迅速被两种选择折磨着,杀死他还是留着他?手中的枪无数次的举起又落下,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杀妻之仇不可不报。作为一个尽忠职守的警察,必须理性地选择用法律来制裁约翰,最重要的是,杀死他正如他之所愿,完成了他的终极犯罪目标。最后愤怒打败了理智,影片以一种悲愤的结局剧终。
影片中提到约翰是一个智商很高但精神有问题的人,他在他有限的生命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了上千本日记,他所信仰的宗教没有救赎他的灵魂,反令其成为了杀人的利器。在约翰的眼中,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罪恶,暴饮暴食的胖子,贪得无厌的律师,孤高自傲的美女,甚至容易暴怒的正义的警探等等。整个片子似乎都在指引着我们去发现人类罪恶的一面,凄凉昏暗的电影背景,血腥暴力的案发现场,冲动易怒的米尔斯,还有对这座小城对米尔斯的工作厌恶至极的米尔斯的妻子。剧情一直都渲染着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踹不过气,但又舍不得放弃探寻最后的结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中国古代人性本善论。而大思想家孟子信奉的是人性本恶论。人性之初到底为何,各方观点不一。在我看来,人性最重要还是由后天因素所决定,基因遗传因素固然有效,但后天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我们何不一开始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看待人性,信奉人性本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善良的本性似乎一点一点的消弭不见,尤其是在我国,人性罪恶的地方比比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贿赂成风的贪官,道德沦丧的某些“二代”。让人匪夷所思的现实每天充斥在网络上,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一步一步的扩大我们所能接受的道德底线。即使这样,我们也得睁大双眼去寻找人性善良的一面,无私奉献的白芳礼老人,舍命救人的长江大学学生,热衷公益的无名人士,如果我们以一种中立的态度看待社会,其实这个社会还是有她的可爱之处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以两面甚至多面形态存在着,视角不同,所感知的社会形态也不同,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社会没准真就挺和谐了。
“欧内斯特·海明威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奋斗的’我觉得后面半句说得很对。”这是电影最后一句台词,也是整片点睛之笔。事实确实如此,就算世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我们还是应该为之奋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只要人人贡献自己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七:《七宗罪》观后感】
如果你还未看过《七宗罪》,那你请别问任何人本片的故事大纲,因为好奇是影片最主要的成功元素之一。导演DavidFincher不但打破好莱坞传统类型电影的框框,还不断把惊喜带给观众,使这部看似是警匪惊吓片的电影比任何同类制作如《沉默的羔羊》等还要出色和震憾。
首先,单是三位主角的演绎已叫人叹为观止,BradPitt也得以证明自己并非徒具外表的靓仔小生。另一方面,片中的美术指导与摄影技巧也是同样的严谨细致,令气氛更加深沉诡秘,如那不停下雨的城市,灰暗的室内灯光与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处处尽显导演的功力所在。DavidFincher对气氛与场面后掌握完美并能尽情发挥,在强烈的个人风格背后,创作出比《2020》更具末世感觉的现代城市,足以令观众不寒而栗。
对DavidFincher的这部影片早就仰慕已久,惭愧的是直到上周才第一次欣赏到。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sevendeadly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
导演DavidFincher显然不是要拍一部讨论宗教意义的影片,他只是想凭借七宗罪来描绘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下日渐沉沦的人性。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与性本善一直是人们喋喋不休的问题。一部《七宗罪》又给我们以何种揭示?七宗罪是16世纪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形象代表的七种罪恶: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愤怒。
影片中描述的那个城市是个常常下着雨,破旧不堪的城市,那里的人奢靡,颓废,冷漠。老警探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厌倦,心也快冷漠了。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妻子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是个怎样令人窒息的城市啊。于是一个以上帝之名的恶魔出现了。
凶手以上帝传道者的名义,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最终以身殉道,而警察最终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是七罪,还是七罚?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这是令人无奈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无论正义与罪恶,最终都没有逃过宿命的安排。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人生的作弄,茫茫之中,天主的那七大信条如影随行,不可抗拒,看过影片的人都不免颤粟——是不是我也有罪。
【篇八:七宗罪观后感】
16号晚上,准确地说是17号凌晨,在机场看了《撞车》,18号晚上看了《七宗罪》——老电影啦,不过我现在才看而已——两部电影在我脑袋里有点点交错,一种感觉:人生,原来就像刹不住车般得驶向毁灭,即使中途毫不意外地发生几起撞车事故,也阻止不了驶向终点的车轮。
这部电影的故事设计地很有悬念,结尾让人相当意外,并且回味尤浓。不详细介绍影片内容了,看过的回忆一下,没看过的赶紧找个空当静下来好好欣赏一番吧。
看完片子大致一个印象:处处是矛盾,处处是博弈,处处是两难的选择。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关于法律、制度、规则、人性等各类思潮的社会中,在正面、积极、赞扬的声潮反复袭来的社会中,影片中一切的一切似乎与“人之为人”又那么格格不入。
再次想到“异化”,一个可怕的词。上课听老头子说过,异化,就是主体人制造使用客体,比如工具,结果反而主客倒置,人沦陷为了工具的奴隶,举个简单的例子,金钱使人异化,出现拜金主义,很好理解。
在这里,“异化”往往被用来形容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比如人与金钱,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等等。但是换个角度看,人与制度、人与规则之间呢?是否也存在一种这样的,所谓异化的形成、扩大。总有人乐观的高呼,以人为本,为人所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与理论假设之间还是有许多矛盾的。当我们设计、落实一种规则,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结果在显示运作中,规则的存在在给人们带来确实的有序与效益的同时,有一天,我们可能也不得不面临,到头来在某个环节中,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大甚至最基本的人性的表达都受到了所谓规则的钳制。大概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吧。假设存在全知全能的神,那么,这么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啊,也创造不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扯远了,再回来说影片。结尾那段:米尔斯举起枪,对着约翰,声泪俱下,痛斥这个果然叫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混蛋。黑人塞(太久了,名字忘了)一开始拼命想劝他别开枪,拿出他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理性试图去说服眼前这个感情冲动的搭档。然后,他闭嘴了,无语了,眼看着米尔斯一枪,两枪,三枪,对着跪在地上的杀人犯连开了五枪。
仿佛正如塞所说的,他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善后。他无法组织杀人与被杀在这个肮脏的城市里反复上演,说是查案,其实说白了就是要么在凶手杀死下一个人前逮住他,要么就是等着凶手乖乖自动投案。他真正要做的,只能是善后:搜集现场证据,查尽一切可能的资料,整理、誊写、装订,盼望着法庭上的争辩中可能会用得着其中一点点的他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并且他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城市里工作生活了很久很久,面对着随处可见的犯罪,冷漠感染这周围的人,也感染了他。他很理性,知道哪怕眼前的就是凶手所住的房间,里面可能有非常重要的证据,哪怕同伴已经因为追捕凶手而身上挂彩,他也理性地阻止米尔斯:“我们本来就没有理由出现在这里”、“程序上没法解释”——然而,米尔斯还是继续了他一贯的感情用事,一脚踹开了眼前这道房门。
米尔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感情用事、冲动任性的年轻人,为了在工作上作出一番成绩,申请调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带着妻子和几只狗,住进了一个地铁经过时会发生地震般摇晃的新家中。很爱很爱的妻子,刚刚怀上自己孩子的妻子,与案件、与凶手毫无瓜葛的无辜的妻子,竟然被凶手残忍地杀死了——约翰表情平静,眼神略带胜利的喜悦,娓娓道来,说自己是怎么进了米尔斯的家,怎么把她给杀害的经过——米尔斯举起枪,对着约翰的脑袋,颤抖着手,哭泣着,咒骂着眼前这个魔鬼,一枪,两枪……
黑人塞从试图劝服米尔斯放下枪,说“如果你现在杀了他,他就赢了”,到沉默,或者说是默许了吧。一个对生命充满热切期待、靠着这些期待活下来的人,一瞬间失去了一切期待的基础,等于已经被杀死了。
像这样的两难选择,影片中随处可见。做这样的选择没有什么标准可供参考,一切公平、正义,甚至自我实现、追求幸福的人类的终极目标都是空无。
作为结尾,塞引用了海明威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但我只同意后面那句。”看来是想说,虽然以上种种,但大家看完片子后也不要太觉得悲观了,还是要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嗯,感觉有点突兀,这话引用的。虽然道理是有道理。如果从米尔斯身上,塞学到了些什么的话,如果说他最终的默许事实上是一种肯定,已经冲破了他一贯的理性思考,是他思想上实现的一次突破或者飞跃的话,那么,也许片中应该再多给些铺垫与暗示。
爱因斯坦说得好,切不可把理智奉为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也许,最后那一幕,塞突然间明白了这个道理。

七宗罪电影篇三:善心何故畏风尘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库克作为如今网络时代的核心人物,他很清楚计算机如何思考,输入命令,经过一系列运算就能得出结果,快速高效却又不带一丝感情。
“罗一笑事件”,“郭美美事件”考验了人们的善心,网络慈善变得不再纯粹,近期欧洲的难民问题则是一场关于人类价值观的拷问,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哪些价值观与我们不同的人?当难民变成了暴民,当每一个愿意向他人施以援手的人变成一个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候,人类该何去何从?
电影《七宗罪》里有句台词“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你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这个世界就像个巨大熔炉,恩威并施地想同化每个心怀理想与正义的人,有的人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有的人却能守住初心,并发出一声声强而有力的质问“善心何故畏风尘”。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动荡纷争,整个社会是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孔子没有被时代同化,他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他周游列国,向各国宣传他的思想。世界是世界,你是你,世界不为你而改变,你又凭什么要被世界改变?
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秦

七宗罪电影篇四:“有用”与“没用”

清明回乡下祭祖,行进路上听见一个小朋友问他妈妈:“妈,扫墓有什么用?”“没什么用。”“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让你去你就跟着,别问那么多废话!”母亲不耐烦地呵斥。这对话听得我心惊:一个只有三五岁的孩童,却已经学会把“是否有用”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了。
纵观周围,秉持这种行为的人并非只有那双母子,而是大多数国人。首先,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的实用品格有关。传统文化追求实用,对纯粹的精神事业并不提倡。在此影响下,难免会出现“扫墓有什么用”的念头。其次,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竭尽所能为自己谋求利益,凡事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对我是否有利”成为最常浮现人们心头的问题。祭祖一不会升官而不会发财,也难怪母亲会回答“没什么用”了。在这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下,许多人都忘记了,精神生活不是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
清明祭祖,是一个缅怀先人的契机,而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信仰”。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我们相信的只有“祖宗”。当我们点上香火蜡烛时,当我们虔诚跪拜时,我们相信祖宗能听见我们内心的祈祷;当我们碰到人生重大转折时,口中常念叨着“祖宗保佑”,我们相信会得到祖宗的庇佑。人总该相信些什么,而这种“信仰”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它自身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粗暴的“有用”与“没用”能衡量的,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曾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传统文化陈腐无用、封建落后,于是以“破四旧”为由将它们弃若敝履、毁灭殆尽。几十年后,我们才幡然醒悟:对待传统文化只要有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态度,传统文化一样适用于当下。传统儒学中的“君舟民水”思想、法家“依法治国”主张、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就阅读而言,为追求语文高分,大多数同龄人更愿意将经典作品“肢解”为一篇篇阅读题,而不是阅读原著。他们的理由是“读原著对考试又没什么用”。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会以为很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其实它们仍是存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中,也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一本好书,带给读者的不是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精神上的享受与力量。通过阅读,通过其中的感情共鸣,我们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收获作品传达的精神鼓舞,增长见识开拓胸怀。阅读能改变我们的气质,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些都不是“对考试没用”能够否定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仅仅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电视上,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书店里,畅销书架上摆的都是所谓“成功学”与肤浅的言情或玄幻小说……“娱乐至死”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就文化产业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的应该是电影产业。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走向全球,不仅因为它们精湛成熟的制作手段与俊美的演员,更因为这些电影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肖申克的救赎》体现理想与坚持的价值;《七宗罪》剖析人性的黑暗面;《泰坦尼克号》歌颂纯洁的爱情;《后天》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多的是快餐式的喜剧片和商业片。与《1942》同期上映的是喜剧片《泰

七宗罪电影篇五:遗愿清单观后感

【篇一:《遗愿清单》观后感】
昨天,今天,一个人看了2部电影。
昨天是找个很久的《P·S·I Love You》,从影片开始就忍不住落泪,大概是这几天正处于感情的低落期吧,断断续续哭到片尾。当生命中对于你最重要的那个人离开了,那个深爱的人,那个永远宠爱你,宽恕你,理解你的人离开了,这也许就是世界末日。会产生幻觉吧,依稀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亲吻和拥抱,仿佛一转身,他正看着你,表情是最温暖你灵魂的微笑。
今天是《遗愿清单》,在冬季,阴霾的日子,关于人生和死亡的主题,感觉自己像是自虐。剧情不是多么出彩,只是两个大牌影星的联手,确保观者不会失望。the bucket list——这不是第一部反应这类题材的电影,也不会是最后一部。我才活过短短的28年,很多我还不懂,或者穷其一生也无法看透,只是些许不能用言语说明的感动,是悲哀,是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是不甘心妥协的抗争。
可是无论怎样地深爱,无论怎样追求生命的价值,终会有结局,and Ending is never something about happiness。
我们喜欢讲故事,故事里有爱恨情仇和梦,这是关于生命的体验,我们借此享受活着的感觉。然而曲终人散,故事会结束,人生有尽头,因为恐惧所以不喜欢,还是不喜欢进而恐惧,不得而知。不过生存即为了学着如果面对死亡,却是很多人最后的感悟。
I See,I Hear,I Feel,I Do and I Once Own。
【篇二:《遗愿清单》观后感】
我们都会面临那么一天,闭上眼不再醒来。但并不可怕,相反是件快乐的事情。不再有烦恼了。
年轻的确是件快乐的事情,只要不犯法,我们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最起码理论上是这样的。当我们老了,满身的疾病,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等死?我可不希望那样。无论怎样做,到那一天快来临的时候,我们总会有遗憾,也许到时候我们也要有一张遗愿清单,上面写满了你想做但没勇气去做的事情,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像他们那样做?
好久不看这样的电影了,没有华丽的大场面,每一个镜头,是那么细腻,让你思考一些问题,这个过程是很过瘾的。虽然话题沉重了一些。
有没有方法让这张清单短一点呢,让自己快乐一些吧。把笑容挂在脸上,因为这并不是很难做到……
【篇三:《遗愿清单》观后感作文】
晚上,在PPS搜索了一番,很多都是看过的电影,按照评分来找,找到了一部评分9。5的电影。原来也看到过标题,但是今天会选择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摩根。弗里曼。
先说说摩根。弗里曼,他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他主演的电影有《狼犬丹尼》、《通缉令》、《蝙蝠侠前传》、《冒牌天神》、《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等等,而这些我全都看过,而且看过好几遍。喜欢这个皮肤黑黑,脸上有很多斑的黑人老头子。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无论是在哪部电影里,他永远都是那种淡定而又喜欢微笑的人。推荐大家看看他主演的电影。
《遗愿清单》:亿万富翁艾德华·科尔(杰克·尼科尔森饰)与蓝领机械工卡特·查波斯(摩根·弗里曼)本来生活毫无交集,但由于两人都患上不治之症,住进同一个病房而碰巧成为病友。面对不多的时日,艾德华与卡特都察觉到人生中还有很多未竞的心愿与梦想,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离开阴暗无望的病房,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生梦想实现中。艾德华以他雄厚的财力帮卡特领略到未曾奢望过的冒险生活,卡特则以他睿智的人生观帮艾德华走出绝望的心境,两人高空跳伞、在长城上飚摩托车,开跑车跨越极限赛道,充分享受了一把疯狂人生的滋味,在此过程中,两人在一次次无伤大雅的争执中逐渐结为挚交,各自对人生也都有了全新的体验与理解……
濒死的两个人,在同一张清单上却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迹书写各自的遗愿,虽然彼此的遗愿不尽相同,但是最后却在同一个愿望中实现圆满……
卡特在最后的时光里,享受的是一种孤独与恬静,他被生活所负累,却渐渐迷失了自我,他渴望孤独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而艾德华缺缺少亲情的温暖……
【篇四:遗愿清单观后感】
人生,就是由一个遗憾、再加一个遗憾,一个一个的组合而成的,当你最终即将面对死亡时,就会发现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却被你无情地错过了,遗愿清单观后感。你这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一个富豪,一个工人,在同样身患绝症,去日无多的情况下,住院在同一个病房。这家医院正巧是富豪自己的,他接受着同所有人一样的化疗,以及治疗后的种种反应。最有趣的是,富豪说:真羡慕那些患急性心脏病死去的人。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看对方不顺眼,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建立起友谊来。
当医生宣判富豪只剩下6个月生命,工人也最多只有1年生命时,任谁都会感觉心跳似乎停止了。死亡似乎是个谁都不愿意提起的话题,而且,据调查全世界只有4%的人想知道自己具体会在哪一天死去。
富豪在里面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我曾经与许多人探讨过人为什么而活着?得到的回答各种各样,还曾经与一大学女教授在此问题上冲突过,小时候记得《雷洛传》中,刘德华已到了迟暮之年,有一次问手下:你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吗? 手下答曰不知。 刘遂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可不是,当你这一生,经历了所有你能经历的,你所明白的,最后会了解一切都是虚妄。
特喜欢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富豪与工人,写出了自己临死前想去做的种种事情,为了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他们离开医院,去做那: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等等……
冰原,印度,开罗,北京,香港,西藏很多美丽的地方都留下了两位老人的身影。
情总是伟大的,工人当初拒绝回家,但是在富豪的作俑下,在旅途中感悟了更高的人生含义,从而选择回家与亲人最后相聚。
富豪,在工人死后的收到的信中,也去与已不来往的女儿尝试交往。最后他吻了最美丽的女孩,他的外孙女。
工人的骨灰,被装在鱼罐头里,埋在了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二十年后,富豪去世,他的助手将他的骨灰也装在了罐头里,与工人的骨灰埋在了一起,随后划去了遗愿清单里的第一条“亲眼见证奇迹”,因为富豪多活了19年零6个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有的朋友里,有喜欢研究佛啊道啊什么的,有喜欢钱啊,物啊什么的。你知道吗?人生的意义,就是去寻找人生的意义,所以才有趣,才更多姿多彩。
【篇五:《遗愿清单》观后感】
电影在放映到28分钟的时候,卡特对爱德华说:曾经有这么一个调查,有一千个人被问及“若有可能事先获知,想不想知道自己死亡的确切时间,96%的人选择了不想。只有4%的人选择了想。
其实,我也是属于那4%的人。如果有这种可能,我当然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我会利用剩下来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想做而又一直都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就像电影里两位主人公诠释的故事。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这么做过,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报道。国外有一个男的,当然,他并没有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得了绝症。他是个健康的人。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放弃他现实生活中一切。背上背包离开了家。他用一张纸,列出了大大小小五十个愿望,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去实现。现在,不知道他的五十个愿望是否都已经全部实现,如果都实现了,离开人世的时候至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了。
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时结束,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也许会有很多人害怕,或者恐慌。但是,我想我会是高兴的。因为我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剩下来的人生。或者,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因为,每一年,我都会选择一个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写一封“遗书”。但,那仅仅是对自己若是发生意外突然离世而准备的。并没有想过,自己还有些什么是需要在活着的时候去实现的。或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最后的时间去疯狂一把,去为了自己想要的而放肆一把。
我想,我也需要一份《遗愿清单》。找个时间,好好想想。我还有些什么是想要去做的。
【篇六:《遗愿清单》观后感】
两个老头儿。
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
二人社会地位相差很大,且在医院的病房中相遇。
关于死亡有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二人用了很特别的方式度过了这五个阶段。死亡每个人都知道,都见过,但又没有人真正了解。大部分人了解死亡的机会只有一次,便有无还。留给活着的人还是神秘和未知。
影片中这两个人似乎也是时下人们的影子,爱德华的一生急急忙忙往前走,健康的时候眼中全是欲望,金钱,成功 不惜一切代价。为了面子,偏执的个性。从来觉得自己都是对的,最终他达到了,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名望,地位。但当他走到生命终点时却发现没有感情,温暖,真正的爱 没有家人在他身边。外强中干。卡特没有爱德华那样的大志向,很博学但却相对比较庸碌的渡过了一生,保守,忠诚,老实,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辛勤工作着 过着稳定平淡的生活。他们都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却又似乎都丢失了很多。
他们的身上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匆匆忙忙,忙着升学,各种考试,考证,不断完善自己,生怕自己被落下,生怕自己的学历能力比别人差,忙着工作,赚钱,名利,忙着结婚,步入家庭。但有多少人只是“看起来很好”,多少人是真正的活过,真正的快乐。健全的渡过一生。当失什么时,我们对自己说 没关系,一定还有更好的等着我。当失败时,我们对自己说 下次一定要成功,只是我不够努力。可为什么不这次就成功呢,为什么当时不努力呢。有时想想,想对自己说 我这是在骗谁呢,前面真的有更好的吗,努力就一定不会失败吗都不过安慰自己罢了。当然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有时不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珍惜现有的一切呢。把握好这次机会呢。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当下。急着向前走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真正的快乐吗,我们真的想要这些吗,短暂的成就感过后这些又能给我们内心带来什么呢。
片中最后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好"我们最后一次相处,两人闹了一点小别扭。我也不希望旅程像那样结束。我猜是我的错,我要向你道歉。但老实说有机会,我还是会那么做。维吉尼亚说我离开时是一个陌生人,回来以后又是她的丈夫了。这一切都要感谢你。我无法报答你对我做的一切,所以我不会尝试。我只想让你替我做一件事,找到你生命中的喜悦。你说过你和一般人不同,这倒是真的。你真的很特别,但是每个人的需求都差不多。我的牧师老是说:生命就像流水,流向同样的大河,流向藏在瀑布后面的天堂。找到你生命中的喜悦,我亲爱的朋友。闭上双眼,让河水带你回家"。
梁文道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这个人一定是平和的。
也许只有平和的面对一切我们才能领悟到生命带给我们的意义,不只是成功,不只是不断追求更好的一切。
也许当我们安然的走过这个世界,才能够真正明了,人生来为了喜悦也为了悲伤。
【篇七:电影《遗愿清单》观后感】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玩转生前事,讲述两个将要死去的老人不愿意呆在医院等死,果断列出清单,把想要做的事情统统的完成一次,最后两人被葬在高山之巅,完成了最后一个遗愿,欣赏壮丽的风景。电影看完的时候,又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说实话,两位男演员非常的出色,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电影很普通,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投资庞大的特效。两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对话一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说实话,吸引我的是这个电影题材,同类型探讨死亡的影片确实不多,因为这种片子通常没有市场,而且死亡这个话题也很沉重,所以很多电影也都绕道而行。遗愿清单上映后,也确实经历了两边倒的评论,有说好的,也有摇头的。
通常人们都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可是这又是非常没有常识的一件事,人总要死的,而且有时候会很突然,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离开你所熟悉的一切,这并不是电影,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地震、海啸,也许是一场急病,甚至有时候无意中的摔倒都会要了我们的小命,谁知道呢,人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或者说,这一世活够了吗?还想做什么呢?电影最后的时候,卡特对着爱德华说,上天堂必须回答正确两个问题:1,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2,你为他人带去快乐了吗?
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生命的意义,也经常听到人们说诸如: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者改变世界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有人会说信仰和爱。更有洒脱的人会说痛快喝酒痛快吃肉就是人生的意义。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会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我们得知就要死亡的时候,总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情来不及履行,甚至好多都是想了无数遍的事情了,带着遗憾死去谁都不愿意,可是为什么平时活着的时候总也想不起来做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总以为我们时间很多。
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把握现在。没错,不管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只在乎现在,也就是活在当下。心里的愿望在有机会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勇于追求,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明天我们会在哪里。
与活在当下意思接近的一句话就是,每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曾经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坐标来执行,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行动力变得非常的好,拖延的习惯也改善很多,可见,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我们还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可是事实上呢,也许每天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朋友,开始行动吧,不要让人生充满遗憾,至少,把我们想了很多遍的事情去做了吧,因为时间不等人,不是吗?
【篇八:《遗愿清单》观后感】
影片的主角是两个老头,Edward Cole是一家健康医疗机构的CEO,Carter Chambers是一个机修工人,岁月把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拉扯进了同一间病房。他们的阶级、地位相差悬殊,但唯一的共同点——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却将两个人的命运改写。两个老头列了张遗愿清单,开始了他们近乎疯狂的遗愿之旅…
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两大巨星把那种人老心不老的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黑白老年配也是好莱坞少见的组合。虽然影片上映时遭到了一些质疑,但看过之后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的电影。
人活一辈子,不可能没有遗憾,能在有生之年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无疑是非常幸福的。Carter虽是一名机修工,但他善良友好,愿望朴素而真城,比如帮助一位陌生人,大笑到流泪;富有的Edward希望去跳伞,亲吻最漂亮的女孩儿…不管怎样,一路上他们作伴实现了很多。 影片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两人坐在金字塔,这座世界最宏伟的坟墓上,探讨生死的哲理。在非洲大草原上,高唱The Lion Sleeps Tonight。在香港,正直的Carter最终拒绝了Edward为他特意安排的迷人的女招待…总之开开心心,磕磕碰碰,两人顺利的完成了他们的环球之旅。但回到美国后他们却不欢而散,因为Edward认为自己不是泛泛之辈,才不要向自己的女儿示弱,他拒绝了Carter的安排。
电影在这时候才进入高潮,进入了对人生的更深一层次的思考。Carter虽然富有,但老年的他其实是很孤独的,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儿女的照看,表面坚强的他其实存在着内心的脆弱。Edward还是想通了,他为病倒在床前的Carter提供最好的医疗,帮助了一位陌生人;因谈到棕榈猫咖啡的来源而大笑到流泪;他主动缓和了与女儿的关系,亲吻了他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儿—-他的孙女;影片最后,两人的骨灰放在了喜马拉雅山上,欣赏世界上最壮丽的风景… 着实,结尾处的几个愿望的实现才是真正能让他们安心的结果,帮助一位陌生人,与家人相拥,欢笑…
这是一部让人意味深长的片子,看过的人都会不自觉的想象自己的遗愿清单。对于我来说着实是早了一点,可我还是仔细的回味了一下成长至今自己的遗憾,不少…
我是个现实的人,但也不喜欢那种只为自己活的人,人生理想是要拼命追求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给别人带来什么,一个男人就用该让责任感与野心并存…

七宗罪电影篇六:电影逆光飞翔观后感

【篇一:逆光飞翔观后感】
最近,我去电影院看了《逆光飞翔》这部电影,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想到,我确哭了。
《逆光飞翔》是张荣吉以《天黑》获得台北电影奖最佳剧情短片后,花两年时间重新打造的全新剧本,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一名全盲钢琴家与梦想成为舞者的女孩,一段好友互相鼓励勇敢逐梦的历程。
男女主角分别由台北电影节亚太影展双料影后张榕容、及故事主角黄裕翔真人演出,两人延续前作的绝佳默契,动人的化学变化揉合成一页温柔诗篇。
故事看似平平,却意外地让我哭好多次,并且每一次都毫无准备导演很聪明的用了光和声音同时把温柔和有力毫不冲突地揉在了一起,想起裕翔的看不见,画面却美得反到让我心里酸酸的,还好,还有声音,看的过程中,好几次闭起眼睛,想要感受裕翔那个需要靠声音来定义的世界,张榕容平时里的脸臭跟跳舞时的表情完全不一样,最后她去甄选时没有用音乐这段很妙,音乐就是她心中的那个梦……
《逆光飞翔》,是我看多流泪最多次的电影。
【篇二:逆光飞翔观后感】
从山东老家回来后,刷微博,看到陈励志的微博,推荐了电影《逆光飞翔》,坦白讲,陈的文字驾驭能力很棒,一下子吸引了我,遂百度并刷订票网站,计划有机会去看看,没想到的是,今天就把它看完了。先感谢D同学帮订票,其次再讲故事。坦白讲,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所以剧情大家自行百度更为的。
看的晚上5点40的场,进场前,去旁边的coco处买了饮品,无意中发现上面有《逆光飞翔》的上映消息,没在意,结果看的过程中发现coco在剧中做了广告,大大的广告。偌大的可容纳200人的放映厅,我去时没有一个人,以为会自己包场,结果开始时陆陆续续到了9个人。开始时,网游页游做广告,一汽大众奥迪做广告,各种热映电影做广告,真想像留几手那样来句“滚粗,我是来看《逆光飞翔》的,不是看广告”的。等着开始,风景很美,音乐很美,大片大片的花朵,裕祥去大学读书,裕祥妈妈去送行,家人担心,裕祥妈妈说,"总要试一下的,不试怎么办,我不能一辈子陪着他,“可能是盲人的缘故,裕祥一直平静着。像是有魔力一般,钢琴在他手中传递着美妙的声音,低低高高,当然我是不懂钢琴的。遇到可爱的要组建SUPER·MUSIC(简称SM,这名字真心逗)乐队的舍友朱自清,这个团队练琴过程中遇到画符和念经的所谓严肃社团和解剖社的让人恶心的解刨鱼的活动,导致练习过程中被烟雾缭绕到眼睛流泪,这是欢快的情景。作为一个盲人,"闭上眼睛,跟你一起去感觉,在没有光的世界里,每踏出一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小时候得奖被别人说做因为评审同情他失明,裕祥不参加任何比赛,哪怕明明知道自己是被同学排挤的。遇到不开心的小洁(张榕若饰演,好漂亮啊,有点像安妮。海瑟薇),想跳舞而因故中断,遇到跳舞的男友,哪怕男友不在乎她,却能原谅。coco的店长说,你上次原谅他,是因为你看上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跳舞的样子,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小洁知道自己想跳舞,跳舞是自己的梦想吧。一个失明,一个不敢或者说,不能追逐自己的跳舞梦,两个人相互鼓励着,嘶吼着彼此的青春。裕祥练习钢琴,小洁练习芭蕾,“我一直照着别人的方向飞翔,但是这次我想按照我自己的方式飞一次”,“如果你不试的话,你怎么知道你能做多少呢”,过程的种种和风景的唯美总会有好的结果,裕祥成功了,小洁也离自己的舞蹈梦越来越近。站在舞台上,只有你,只有你自己,哪怕内心再紧张也要假装勇敢。
《逆光飞翔》不仅呈现了裕祥小洁的理想和梦想,也呈现了芭蕾舞之美、音乐之悦、亲情温馨、友情可贵、师生情之细、陌生人对陌生人的关爱。除了视觉上的感官冲击(大片大片的文心兰和绿树、芭蕾舞者练习的美丽),还有听觉上的悦耳(钢琴声的美妙、芭蕾舞老师的讲解瞬间让人放松)。或许是感同身受吧,那句“站在舞台上,只有你,只有你自己,哪怕内心在紧张也要假装勇敢”,或许这就是生活,除了勇敢的面对别无他法。如果对《逆光飞翔》做个定义,那么它是一部向个人梦想和理想致敬的作品,感谢王家卫带来一部超赞的作品,而这和大陆的很多票房很高的作品路数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票房再怎么玩也玩不过其他大片了,也许有人关注它就是好事情,真人经历改编,本色出演,获得多个奖项,龙应台和马英九鼎力推荐,这样已经够了。此时,王家卫也承诺,如若观众觉得影片不好看,以票根为证退款。之前貌似没有过吧,够气魄,能够接受质疑和不同的声音本身就需要勇气!
说完《逆光飞翔》,还是说一下《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致青春》是除了《暴走吧,女人》外,我期待甚久的作品,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但是和原著相差太远,阮莞是女神,不可超越的女神,郑微的《红日》唱的超赞,其他的经典台词很多,不一一而说,就那句“你神经病啊”就经久不衰,青春是什么,谁知道呢,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笑过哭过失去过得到过差不多就行了,向青春致敬的左右;《中国合伙人》说是改编自徐小平的剧本,只是不小心被砍得只剩下三个人的名字和新梦想这12个字,某种意义上中国梦的诠释,因为它知道IPO计划,成东青背诵法典的时刻很精彩,“美国暂时不需要你”和“美国需要我”这样的台词足够搞笑和景点。三部作品,一部为个人理想,一部为青春,大家的必经阶段;一部为中国梦:如果三个可以排成一部作品,那将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作品,只是谁能拍出来呢。
终究大陆的作品路数和欧美、港澳台的路数不一样。或许港澳台的更关注小细节一些吧。昨天熬夜看了《愤怒的小孩》和《全城高考》,我们太喜欢给人美好的结局啦,但是现实绝非如此。喜欢《逆光飞翔》,正如我此刻的心境一般。
【篇三:逆光飞翔观后感作文】
这是我近些年来准备写的第一篇影评,我承认是自己逼迫自己的结果,因为我要养成写影评的习惯,目的是锻炼我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逆光飞翔》是一部台湾的小成本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盲人男孩弹钢琴与一个被生活所迫放弃舞蹈但是骨子里非常热爱舞蹈的女孩的故事,两人在相遇前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遭受过很多挫折,但是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相遇后两个人多少都被对方影响,两个人彼此给了对方勇气,都更加勇敢的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影片以一段钢琴开始,全篇都贯穿着钢琴曲,或平淡或激昂,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作为一部台湾小清新气质的励志电影,个人认为,影片有三点可取之处:
1、美妙的光影处理,配合台湾的美景,给整部影片增添了一个漂亮的外表。
2、影片中经典的励志台词。例如,如果你心中有个梦想一直忘不掉的话,就要很努力很努力,让大家都看得到你。还有阿翔的那句,我就是想做做看,看我可以做到哪一步。观后在网上查台词摘录可是居然没查到,以后有机会了补上,对于我这种这么喜欢把经典语录做摘抄的人。
3、影片中舞蹈老师优美的现代舞,我对舞蹈没有研究,基本上算狗屁不通,先做现代舞论,影片有一大片段是舞蹈老师个人的舞蹈秀,真的很精美,可以把每个动作中肢体延伸到极限,应该很舒服看起来也很养眼。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李烈的表演,让我注意到了,很喜欢。
真的是太久不写影评了,写的过程中各种别扭,长期的观影坏习惯也让我对于每看完的一部影片都没有过多的思考,脑子里的内容并不多,没关系慢慢来吧。
【篇四:《逆光飞翔》观后感】
“谢谢有你,让我明白。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地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这是电影里的结束语,这也是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
电影中的裕翔,天生眼盲,弹的一手好琴,却因为小时候的一次大赛得了一等奖,被同龄的第二名说成是因评委同情所得来的,从此不愿参加任何比赛。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上大学时,就算被排挤,也只是憨憨的傻笑,其实心里比谁都明白。他的梦想,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就是想和正常人一样,坐在咖啡厅靠窗的位子,听着音乐就够了。
相对于小洁来说,裕翔幸运多了,他有妈妈的鼓励与坚持、老师的希望和宿舍哥们儿的友谊,而小洁,有一个渴望舞蹈的灵魂,却没有办法去实现,因为她的背后,有的只是妈妈的反对,男友的冷漠,上不了大学,只能在学校门口做奶茶妹。因为一次过马路时遇见裕翔,从而改变了彼此的人生。
他给她勇敢的信念,给她就算逆境也要走下去的坚强。她给他一双背后的眼睛,他要去哪里,她就带他去哪里。小洁的出现,让这个世界在裕翔的心里突然变得好大好大。他和她,为彼此梦想的缺陷里填补了最真挚的支持。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把它们都遗忘了。梦想不只是说说而已,说的太多,更容易忘记去做。有些梦想,现在去做还来得及,找到它们,并努力地追赶,它会在成功的地方等待你,若你一直没有到达,它便会消失,那就永远都不可能了。
在电影的尾声处,当裕翔所在的乐队正尽情演奏的如痴如醉时,舞台停电了,在一片漆黑中,只有裕翔的钢琴没有停止。人们渐渐安静了下来,那些温暖而强烈的钢琴声,仿佛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终于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与母亲欣慰的眼泪。而小洁,重拾了梦想并努力追逐着,最终获得了进入芭蕾舞团的资格还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我们都有一双翅膀,能带领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飞翔,就算是逆光也勇往直前!
【篇五:《逆光飞翔》观后感】
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名字叫《逆光飞翔》。从小到大,看了太多让人鼓起勇气,迎着太阳大踏步往前走的话,再次品味这个名字“逆光飞翔”,不晓得导演是怎么想的,我喜欢这个词“逆光”。
为什么是逆光?逆光能看到什么?逆光和迎着光有什么区别?忽然觉得,逆光好处真不少。当我们迎着太阳的时候,光线亮的刺眼,不如逆光舒服,眼睛能睁得很大。逆光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像迎着且不回头,有那么点自欺欺人爱谁谁的意思。还有,逆光,有那么点静处看别人的意思,不像迎着光线的主角。
如果逆光,且能飞翔,会不会更舒服,更自由些?
故事很简单,一个盲童和一个爱跳舞的女孩,因为各自的经历和外在的条件,都把自己的热爱(音乐和跳舞)埋在心底,两个人从对方身上看到了那个自己,勇敢的追求所爱的故事。故事是男主角的亲身经历,我想他描述起来会更简单:我刚上大学那会,认识了一个女孩,她喜欢跳舞,可妈妈不支持,她只好在冷饮店打零工。我觉得她那么热爱跳舞就鼓励她,后来她考上大学专业学习舞蹈。而我也有勇气去参加比赛了。
电影的故事就应该是简单的,两个小时,难带还打算说个八十回合吗。能把简单的故事拍的不乏味,有韵味,才是好电影。
写出这个故事大纲,发现电影前面一部分和故事大纲没多少相干。导演花了很多时间细致入微的去描绘一个盲童刚入大学的经历,怎么认路,怎么洗衣服,怎么去吃饭,妈妈如何不放心,又如何放手让他自己做。每一个细节都接着地气,就是要让大家看明白,他——一个盲童,鼓起多大的勇气,尽了多少努力,就是为了能坐在那个教室里弹琴。他为这种热爱付出了多少努力。
这也是打动女孩的地方。眼睛看不见,他能教孩子们唱歌,能组乐团,还想翻窗户进教室弹琴。他是一个盲童,一个走着怕人撞,从来不知道跳舞是什么的盲人呀,他能这样,你为什么做不了,如果你真的热爱跳舞,干嘛让它停在嘴巴上。
正如女主角说的,“……我想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他的原因。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在阻挡我的前进,而是要让我下定更大的决心……”
好的电影是活的。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活的。不单单是男女主角,还有他们的妈妈,他们的同学、老师、店长、前男友……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有个导演指点我,“你要知道,每一个配角,即使他一句台词,甚至没台词,也是要有人来演的。没有人喜欢演木头。”细想这个电影,每一个人都有彩头,即使只有一句话的女同学:“同学,算命需要安静的。”
很喜欢前面妈妈带盲童去学校的戏。事无巨细的交代,还要顾及孩子的自尊,想替他做,可又不得不让他自己做。很不放心,却要装作很放心。放手的爱最难。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本书上就说,溺爱是最容易的,因为父母懒,不想怎么样爱更对更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一味的有求必应就好了。
很多父母习惯说,“妈妈帮你哦,你太小了,你太弱了,你看不见,你做不了的。”如果一个妈妈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那孩子怎么相信自己可以的。
这个妈妈的爱很伟大,她知道“狠心”的放手才是对他最好的,毕竟“他总不能跟我们一辈子”。她把孩子带上路,揪着心,非常克制的远远地看着他,“不要怕,往前走,妈妈在后面哦。”所以,这个盲童一直对别人说:“我想试一试,我想看看我能做到多少。”
好的电影是有能量的,即使通过大屏幕,它也能传给你。不过,你能接受到多少呢?
【篇六:电影《逆光飞翔》观后感】
裕翔三岁就失去了光明,上帝给裕翔的眼睛关上一扇窗,但是却给了他敏锐的听觉音乐天赋。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明的家庭环境也让裕翔享受到不一样的童年。妈妈送裕翔去台北念大学时一路上两人没有说话,裕翔耳边一直充斥着城市的钢筋水泥,裕翔知道他就要离开妈妈了。裕翔的独立让他想要自己从宿舍走到琴房。妈妈抓着他的手一个一个台阶、一根一根柱子教他触摸,然后终于能站在他身后看着他完成。这也暗示着妈妈能放心裕翔一个人上大学了。
小洁是个普通的女孩,虽然时常臭脸,但是一旦跳起舞来就仿佛坠入天堂。小洁虽然热爱舞蹈,但是家里不让她念书,于是她搁置了舞蹈的梦想。裕翔和小洁的第一次相遇是裕翔大学报到那天,小洁在学校发传单,那时小洁没看到裕翔,而裕翔没有听到小洁的声音。第二次相遇是在社团招新上,阿清问裕翔他喜欢什么样的女生,裕翔就听见小洁的声音了,而小洁还是没看到他。第三次相遇裕翔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热心的小洁停下车来帮助裕翔,这一次小洁看见了裕翔,并且在慧心小学里看到裕翔的琴技,他们成为了朋友。裕翔和小洁说如果不去试试,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正是这句话鼓励,让小洁日后能重拾舞蹈。裕翔和小洁回家乡那段中,在花房里成片的文心兰,象征着舞者,这令小洁深受感动,裕翔虽然看不见,但也一定能感受到文心兰的美丽。
小洁带裕翔去海边,平软的沙子让裕翔卸下了对未知的恐惧,更是因为小洁的引导,他才敢放心去触碰无边的大海。我强烈要求这边要放《很靠近海》啊!裕翔和小洁都在为各自的梦想而努力着。在一帮“损友”的帮助下,裕翔最终沾上了青年钢琴比赛的舞台上,他也战胜了一直萦绕在耳边的恶魔。当整个世界都暗下来,裕翔仍然流利地弹过黑白琴键,一束光照下来,裕翔成为了焦点。自此,裕翔成名了。
小洁去参加了国际舞团的甄选,她没有录伴奏带。但是平行时空下里裕翔的琴声给了她力量,让她犹如天鹅般,慢慢体验舞蹈的魅力。小洁失败了。但是可喜的是她重返校园了,并加入了芭蕾舞社,至少她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影片平实之中又带着励志,温情中又来点幽默。对于台湾电影的现状,太多的小清新片讲述的是青春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逆光飞翔》算是一种“另类”,但又固守着台湾本土的优势,再加入黄裕翔真人真事还亲自出演实属不易。
“如果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sanwen/246356.html

上一篇:经典微语录5篇
下一篇:中秋经典短信6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