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名人名言 > 爱国名言 > 康广仁3篇

康广仁3篇

时间:2018-11-09 来源:爱国名言 点击:

【www.xjwk.net--爱国名言】

(1) [康广仁]有一种精神叫爱国_900字


  我们的祖国——中国,经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才形成了如今强大的国家。当然,这离不开那些爱国英雄。从古至今,爱国英雄不计其数,其中,近代出名的爱国英雄有: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刘光第、林则徐等。而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林则徐的事迹。
  清朝末年,英国向中国走私特殊商品——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祸患。于是,皇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与一些官员前往走私活动十分猖獗的广东禁烟。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共缴出鸦片约118。8万千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顿时浓烟滚滚,这就是有名的“虎门硝烟”。
  听完了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我深深陷入了沉思。是啊,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为祖国争光。例如郭沫若,年轻时在国外留学,之后回国报效,最后成为了闻名中外的历史学家。杨利伟,一个勇敢及爱国的人,是第一个坐着中国宇宙飞船飞到太空的中国人,将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了世界前列。张宁——世界羽毛球冠军,在运动场上发挥自己的汗水和技术,用实力告诉外国人:我们中国人一点都不比他们差。还有钱学森,被公认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不惜一切代价回来报效祖国,曾被美国拘留所拘留,但丝毫没动摇他回国的心。回国后,他先后研究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个火箭,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也在默默的为祖国争光。路边的清洁工人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在路旁打扫,为大地做了一份贡献,这难道不是在为祖国争光吗?交警每天在马路上为大家指挥交通,为人们的安全保障做一份贡献,这难道不是在为祖国争光吗?我们---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应该读好书,做好预习,复习,长大后找个好工作,为祖国报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竭尽全力,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感恩祖国,从小做起”。从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做起。名人无数的爱国故事激励着我们:为国报效!“少年智、中国智;少年强,中国强。”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将未来的中国变得繁荣富强!
  四年级:林奕君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爱国人士的爱国事迹,开头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第一段说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林则徐,但文章大篇幅描写的是其他爱国人士。文中并不需要举出太多的人物,将一两个做重点描写就好。
  小作者切忌贪多,并且文章概括性的话一定要准确。
  点评老师:苏璐璐 

(2) [康广仁][为学杯B组]尘封千年的记忆_1500字


  有朝一日,我愿伏笔千年,回首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题记
  月色朦胧,我独自一人倚在门上,慨叹着世间不公。是我降生在一个如此的家庭里。将我束缚,失去了追求梦想的权力。月亮啊!你始终是孤独的,我又何尝不是呢?古人将你比作玉盘,难道你真能监察人间事事?我凝视着月亮,灵魂好似飞离了自己,陷入深思。
  汨罗江,一世梦魇
  呵,没有想到,我转眼间竟到了公元前278年。楚国破,郢城被秦国占领。这也是必然的,我也并未太过于惊奇。漫无目的的行走着,我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却只见远方一消瘦的身影步履艰难地朝江边走去。终于。他停住了,仰天长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不必多想,我已知道那人是谁,也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于是便急忙奔向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屈原,仅仅是楚国亡了,你又为何如此?楚君昏庸,你又为何不效仿孔子,周游列国?”
  他转过头来看着我,眼中尽是哀怨,答道:“楚国必亡,我又何尝不知?如今已不是那时的春秋,春秋已不复矣!秦王好胜,不出百年,天下必将大乱!无福造福百姓,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
  我听得入神,未曾发觉自己的手已渐渐松开,他趁我不备,纵身投入滚滚汨罗江。我大叫一声,随着他跳了下去。
  零丁洋,照取汗青
  1278年冬,元军大举进攻潮阳县,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在一艘船上,周围有好多不认识的人。仔细打听了才知道,原来我们是押送文天祥的船舰。说真的,我对文天祥向来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成是厌烦。如今他也算是落在了我的手里,我也要尽一尽“地主之谊”啊?
  这天,我随从张弘范来到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张弘范再次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好似做了极大的决定一般,挥笔写下一封信,交给他。
  张弘范接到信自言自语地读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完,眼神突然变得呆滞,转而冲着文天祥跪拜,这才肯离开。
  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义。这个乱世贤臣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我未曾想到,一个人面对荣华富贵,仍然不为所动,明明是受制于人,却仍旧能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话!心中,缓缓流淌过对其的敬畏。
  宣武门,祭六君子
  一觉过后,再次睁开眼,只是一阵头痛。我打量着周围的景物。猜想着这里应该是牢狱。我为何会在这里?不对!静下心来,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我到了清朝,我是一个小牢头。
  “哎,听说了么?那谭嗣同他们明天就要问斩了!”
  “可不是么!谁让他们没事弄什么变法的?那是他活该!”
  ……
  无意间听到两个狱卒的对话,我便再也忍不住了。起身开始寻找谭嗣同的牢房。
  “嗣同,跟我们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还会有机会的!”
  “不!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该义无返顾的走下去!要知道各国的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吧!”
  听到如此,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转身而去……
  第二日,宣武门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齐齐跪在那里。监斩官一下令,刽子手手起刀落,硕大的广场上久久回荡着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再回首,已过千年
  回过神来,方才的一切似梦,似真。屈原的远见,文天祥的气节,谭嗣同的凛然,历历在目。不过,我还是更加仰慕他们执着于梦想的心!他们的梦,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梦”呢?
  相比之下,我的经历又算得了什么?我有为自己的梦真正付出过吗?——没有!那又为何不觉悟,奋发,立志,进取?纵然败了又如何呢?那也证明我书写过新的“中国之梦”啊!
  再次抬眼,已是东方渐白。漫漫长夜就让它过去,我要挥笔去书写自己新的未来!
 
    河北廊坊安次区廊坊市第五中学初三:郭庆丰

(3) [康广仁]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现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现代)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的用韵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注释】
  对该诗句的解释,赵文引述的观点有:
  ⑴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⑵符逸公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自言生也昆仑,死也昆仑;
  ⑶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古人亦谓仆人为昆仑奴;
  ⑷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俩人都曾教过谭嗣同学习昆仑派武术;
  ⑸有人干脆认为不可解(——榛案:这应当不可能无解,谭写此句诗时一定有他的语义)。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mingyan/233294.html

上一篇:范仲淹的诗9篇
下一篇:辛弃疾的风格7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