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精选 > 春运的散文5篇

春运的散文5篇

时间:2018-11-05 来源:名人名言精选 点击:

【www.xjwk.net--名人名言精选】

春运的散文篇(一):过春节的作文800字


《合家团聚过春节作文800字》
盼啊!盼啊!终于迎来了小年夜,腊月二十四,说是小年,倒不如说是春节前的彩排。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春节差不多就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了。这天我和奶奶忙得不易乐乎,依照传统,这天晚上要吃汤圆。白天我帮奶奶到菜地里挑了许多野菜,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野菜猪肉汤圆,那真叫一个鲜啊!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的大扫除是必修课。一大早我便会被父母从被窝里拉起来打扫各个房间。我和家人卖力着,灰尘轻而易举就从屋顶飞落下来了。连空气中的灰尘都像长了脚一样,不敢侵犯进屋子了。
等到腊月三十的白天,我们已经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了,白天我们贴对联,贴窗花,我和爸妈准备好了晚上团圆饭的食材,同时又购置了馈赠亲友的礼物。下午,奶奶和妈妈就在厨房里忙乎着晚上的大餐了。
随着鞭炮声脆响,烟花五彩缤纷,我家的年夜饭也开始了。全家人团团围坐,一个个喜气洋洋。奶奶和妈妈走马灯似的把盘盘佳肴端上餐桌,不一会桌上层层叠叠,香气作文扑鼻,让人垂涎三尺。
“开饭”在爷爷的一声令下,我们不约而同拿起了酒杯,干杯祝福后开始吃菜。咱们当地的“蛮八样”味道真是一绝啊!家乡的味道真是一绝!在烟花炮竹声中开怀畅饮着。不知不觉,“央视春晚”,这令世人瞩目的传统综艺节目上演了。我们大家便坐在沙发上津津乐道地观看起来。除夕还有一样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守岁祈福。快12点了,我们全家去庙里烧香拜佛,祈福我们在羊年里全家安康,合家欢乐。
初一开始,我们全家便带着礼品走亲访友。大人们喝酒聊天,小孩则会得到主人的压岁钱,这是我最开心的事了,我便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给奶奶买件衣服;给爷爷习副手套;给妈妈买盒化妆品;给爷爷买个剃须刀。
伴随着走亲访友的节奏放慢,春节也在无声无息中过去,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春节里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我不禁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动惊叹,同时春节更让我们懂得了合家团聚的美好,更让我明白了幸福的深层意义。


《爱过春节作文800字》
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战争到和平,从落魄到富强,从诗经到传奇,从散文到小说,从立春到冬至,从春节到中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风民俗不胜枚举。我喜欢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节日,但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商店里的墙壁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入大商店置办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焕然一新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高兴的拿着零花钱这里逛逛那里玩玩,见到好的东西就买下来。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了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里面提到的过春节的习俗。这也是我喜欢过春节的一大原因。
春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在我的家乡,过年要吃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是年年高升,年年有余,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拜年也是很讲究的,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给邻居拜年。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居关系融洽。
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餐桌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们也希望我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们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饭桌上的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
除夕的夜景别具一格,人们燃放五彩烟花,天空不停地出现一团团美丽的花朵。灯火与烟火把城市变成了不夜天。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每年庞大的春运队伍昭示着一种民族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我最喜欢过春节作文800字》
下课时,我常选择在座位上看书或是和好朋友一起聊天。妈妈同学聚会,邀我,我也常拒绝。去拜访别人,也得是有小孩的家庭。可是,我却喜欢在春节期间疯玩打闹。
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真叫一个丰盛。大人们会一起干杯饮酒,这个说“六六大顺”,那个说“万事如意”。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晚餐后,我最喜欢的环节——收红包开始了!“收!收!收!收!收!我们小手拉小手!”每一次过春节,我都会唱这首自编的儿歌。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在房间里追赶打闹,大人们多半不会呵斥,快乐在我们脸上欢快地舞蹈。
“放烟花咯。”我迫不及待地喊姐姐去外面放烟花。姐姐放烟花时,我躲得远远的,捂着耳朵,尽量把身体往外边侧,生怕烟花溅到身上。姐姐放过几个烟花后,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她脸上的笑容鼓励着我。我接过姐姐手中燃着的香,慢慢靠近烟花。“起火花啦!”我赶紧飞奔开去。“啪”的一声,天上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烟花。作文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紫色、青色、橙色……五彩缤纷的烟花就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把天空点缀得分外美丽。美丽的烟花把我的恐惧给压了下去,我接着又放了好几个。那烟花真是漂亮,而放烟花也真是好玩!
春节期间,不管我有没有出去走亲戚,都会收到他们发给我的红包:现金红包、微信红包、QQ红包。每一次收到红包,我都会主动上交给妈妈。而妈妈,总会留一点儿钱归我自由支配。我一般会把这些钱存起来,随着积累,钱的数目变得越来越大。当我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随取随用,幸福和快乐就随之而来。
过春节啊!我经常会向爸爸妈妈提各种要求,爸爸妈妈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商店开门时,爸爸妈妈就会带我进去“买买买!吃吃吃!逛吃逛喝!”每一次不是拎着大袋子回家就是挺着大肚子回家。那叫一个爽啊!
春节是这样的喜庆,这样的让人快乐。我这个文静的小女孩也情不自禁地“疯狂”起来。(玉潭实验小学158班张容铭指导老师周命辉)


《我最喜欢过春节作文800字》
你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圣诞节,元旦节,还是中秋节……。我最喜欢过的节日是春节。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过春节吗?因为过春节时全家团圆,然而过春节也不像,过中秋节那样单调乏味,只吃月饼。在我家乡过春节要吃饺子,团圆饭,磁粑,还要放炮竹的花,更重要的是每年春节,要到山上去拜埋在土里的公公婆婆。
我记得过春节时可把我乐坏了,一开始在吃团圆饭,团圆饭的菜比平时多一倍,好吃一倍,有红烧鱼,鸡肉,牛肉,虾子等等。吃完团圆饭,就准备起程去,拜埋在土里的公公婆婆了。
到了山上后,有跟公公婆婆烧纸钱,放炮竹,还把我们给公公婆婆带的菜,给他们吃。我最喜欢公公婆婆烧纸钱了,因为我心想,公公婆婆,以前肯定没什么钱,给自己买新衣服,或多买几块肉吃,所以我要给公公婆婆都烧点纸钱,让他们在天上过的跟我一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
拜完公公婆婆后回到家,到了晚上我就看春节连播,到

春运的散文篇(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一: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
这些作家里有的还年轻、有的已是年过花甲。然而在他们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无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
不论爱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独都是人类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永恒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将它改变。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
人民常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有朋友的人,当然不会孤独。
而当我看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时,才深深的体会到,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生相伴的伙伴。只有学会与孤独相伴,才能不妥协、有勇气,有尊严。
【篇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作文】
我今天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之所以花的时间这么少,是因为我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复阅读,细细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扫读一下就过去了。
最让我有启发和思考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周国平写的《阅读与人生》。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观点为我认同,引起共鸣。多读一些书,我就发现最上等的书是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次读来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书中的语言也很精练流畅,逻辑清晰。次一等的书是语言优美,有理有据,读来受益不少,但是读过之后就感觉好是好,不过没有必要再读,明白其中义理便可。再次一级的书是那些可有可无,纯粹用来打发时间的书,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恰逢手边无书,看看这些书便是,有意或无意间,也许有些观点尚有兴味,有些却触碰不到心头。最次一级的书是不值得花时间阅读的书,读了反倒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类书我是坚决不读的。人的时间有限,总得有所不为。这就涉及到“读好书”的问题了,周国平也说“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我说的好书主要是指那些经典著作,或者说它们起码是有定评的好书。如果你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经常读那些大师的书,你就会知道,它们和平庸的书的差别真是一条鸿沟,完全不一样,你回过头再去读那些平庸的书就读不进去了,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接下来文章中就谈及什么才是经典的著作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著作就是哪类谁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但是谁也不愿花力气去读的书。”记得列宁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要读一些能引起头疼的书,而不要光是读吸引眼球的书。显然,能“引起头疼的书”才是真正经过你思考,触及你的心灵的书,多读读它们才是有价值的。而吸引眼球的书,现在市场上太多了,数不胜数,这是书籍行业的竞争,也不奇怪,许多书籍急于出版,不免影响其质量,“十年磨一剑”的大家现在不多了,为了生存和名利的作家遍地都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我们处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谁都可以写文章,肯花钱不愁找不到出书的途径,再掏腰包请媒体曝光宣传,噱头喊得言过其实。于是,畅销书琳琅满目,鱼目混珠,受害的其实还是大众读者们,我们面对市场上茫茫书籍,不知从何处读起。聂震宁在他的《舍不得读完的书》一书中也讲到现在的这一混乱的书籍出版社会现象,他是出版社编辑出生,也不由发出“每年出书十万种,多如过江之鲫,可读之书何从找寻”(聂震宁:《舍不得读完的书》,商务印书馆,第5页)这样的感慨。无独有偶,周昌乐老师在他的《我的读书生涯》一文中也提到:“可能是当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的缘故,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书读不到一半就弃之不顾了。总会有一种书越来越不耐看的感觉,可能是学风日下,市面上销售的图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的缘故吧!”(周昌乐:《博学切问》,厦门大学出版社,第5页)
再回到起先谈及的“何为经典著作”的问题,周国平说:“我比较欣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下的定义,他说经典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在重温,似曾相识。因为什么?因为它们谈的是呵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是人性和人生的问题,你多少也想过,所以会赶到熟悉。第二个特点是你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次读到,仍然有新鲜感,忍让有新的发现,它们是一个宝藏,可以让你不断地挖掘,它们和你之间会不断地发生作用。”
现在,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微信微信,确实只能是“微微一信”。微博也好,微信也好,上面的文章大多数,虽然不能说得太绝对,大多数文章都是过于碎片化的,并不能算作真正的阅读。而近期也很流行诸如“某某教授推荐书单”、“人生不可不读的五十本经典书籍”、“十二月最佳阅读书目”等等的各类书籍推荐的文章,其实稍微看看就好了,它们只不过是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那几本书有好感,于是推荐给大家,这个过程是非常偶然的和充满随机性的。推荐的人尚不确定是否在今后回头看来这些书仍能为他们所推崇,而大家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你喜欢的我可能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所以看这类文章更是没什么意义。周国平总结得好——“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最后一定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书单。”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也说,我们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慢慢找到和自己的心灵合拍的作家,于是便可以多读读它们的书。
“‘熏陶’这个词很准确,受好书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的确,读书是个熏陶的过程,只有感到安静和休闲的时候才有可能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里,慢慢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意识和修养。马惠娣研究员出版过一本名为《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的专著,这本专著的名称就很有意趣,也指出了我们只有处在休闲惬意的时候,才能徜徉在精神世界中。
休闲惬意的时候,也通常是独处的时候。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艺术成就大抵都出自独处的艺术家自由的心灵。为了与这本书的书名“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相配,就用书中余秋雨的文章《从一帧照片想起》中他对自己的评价作为本篇读后感的结尾吧——“我是一个严格拒绝传媒、拒绝集会、拒绝热闹、拒绝广泛交往的人。”
我今天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之所以花的时间这么少,是因为我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复阅读,细细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扫读一下就过去了。
最让我有启发和思考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周国平写的《阅读与人生》。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观点为我认同,引起共鸣。多读一些书,我就发现最上等的书是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次读来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书中的语言也很精练流畅,逻辑清晰。次一等的书是语言优美,有理有据,读来受益不少,但是读过之后就感觉好是好,不过没有必要再读,明白其中义理便可。再次一级的书是那些可有可无,纯粹用来打发时间的书,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恰逢手边无书,看看这些书便是,有意或无意间,也许有些观点尚有兴味,有些却触碰不到心头。最次一级的书是不值得花时间阅读的书,读了反倒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类书我是坚决不读的。人的时间有限,总得有所不为。这就涉及到“读好书”的问题了,周国平也说“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我说的好书主要是指那些经典著作,或者说它们起码是有定评的好书。如果你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经常读那些大师的书,你就会知道,它们和平庸的书的差别真是一条鸿沟,完全不一样,你回过头再去读那些平庸的书就读不进去了,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篇三: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代表孤单、孤寂、单一等意思的“孤独”却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热词。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孤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孤单;孤立无所依附;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但是汉语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对“孤独”这样的解释已经是远远不够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孤独者,代表安静、代表思考、代表自得其乐,代表了一种哲学的存在。
另外,通过对孤独与寂寞进行对比来理解“孤独”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是一种焦灼的状况,甚至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思考人生”的高贵,或者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上述这些想法,其实都得益于《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旨的散文集,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麦家、阎连科、王安忆以及杨澜、周大新等人的作品,这其中,有直接写“孤独”的,如纳兰妙殊的《租客》一文,虽然写了很多人,很多事,经历了很多的搬迁与变动,但是骨子里对于生活的一种“孤独感”,甚至,作者买房的时候,作者都宁愿只写先生一个人的名字,她的“孤独”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写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写楚剧与人生的悲欢离合,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命运的无力感;也有间接写“孤独”的,如阿来的《达古的春天》,纯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独有的享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自己独享春色的一种得意。还有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里对“阅读与人生”命题的深入解读,读书,远远不是当前全民陷入的一种“全民狂欢”,不是“读书节”,不是各种“读后感”,更不是“报告会”,读书同样需要读出“孤独感”。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如果我们遇到了“孤独”,千万不好紧张,更不要无助、害怕,也许,我们离理解人生的真谛更近了一步。孤独,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不懂得孤独不足以谈人生,它是人生的催化剂。
【篇四:读《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有感】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会收到来自亲人、朋友、同学各种各样的礼物,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孤独也是生命中的一种礼物呢?
周国平老师在这本书中说“阅读改变人生,那么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改变的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格调,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你仍然在做着原来的事情,但是意义不一样了,因为你的素质不一样了。”
中国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过: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呈现给你的景象在于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和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人一生,谈过最漫长的恋爱是自恋,只要你懂得这一点,所有的拿起与放下都不会再变得那么沉重。“租客”这篇文章说让人疲惫的,不是面前的高山,而是登山鞋里的沙粒。当我们跟一帮陌生人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想要在人群中反向行走,终究是行不通的。你将面朝来时的方向,身不由己地倒退着步子,被推推撞撞的跟着众人走同一个方向。你终将一点一点变成你曾经厌恶的那种人。
“你是自己的陌生人”在踌躇多年后你仍然不知道,你需要的只是一双可以依靠的臂膀,而并不是一个能读懂自己沉默的人。人总是像智者一样劝慰别人,像傻子一样折磨自己。最终,你不得不承认,你仍然是自己的陌生人。
“成长,但永不变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成熟,世故,但是,心却不会变。即使你过着最简朴的生活,也一定不要扔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要知道,倔强是时光在心上留下的茧,厚厚的孤独,让你变得更坚强。”
“爱是让你更好的理由“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出现。如果有一天你能接纳自己所有的曾经,那么你就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捷径。”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世上的大部分人都背着太多的放不下,可是那些放不下,是永远也看不完的风景。假如你背着轻便的行李,却一直在路上,那么,你一定会遇见最丰盛的自己。”
这本书集聚了很多优秀的故事,每个作者都用他们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阐述和展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对历史的缅怀,有对大雁的情,有对小燕子的爱,有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追悔,更有对北京拥堵的无奈,有对一颗老枣树的感恩,也有对面包与煎饼的剖析。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冯骥才写的“面包与煎饼”,他说“真正的浪漫是美的挥霍,真正的艺术都是挥霍美。”他还说“科学是寻找这个世界上有的,艺术是创造生活中没有的。”他说“鸡蛋,把它从外打破是人想吃煎蛋,叫它从内打破,是人想吃烧鸡,没法逃出人的欲望。”这一说法与网上流行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的是生命”的说法相比,更加直白和露骨的表达了人的欲望。他说“西方的教堂是精神的,而我们的宙宇在商业化。”他还说“城市成了官员们彼此没有延续性的政绩的堆积场。这便是中国一些城市造城的本质。”我不了解中国的城市规划,但是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很难过。
读了“北京碎事”,农民工春运买票的问题让我觉得心里很难受。是啊,“世界就是这样,春运就是这样。强富的国家,永远在用它高大的身影,遮蔽着穷弱民族的影身;权贵或者商贾,也永远在春运中记不起那些徒步跋雪回家过年的人们。”
王安忆在“阳光下的魅影”一文中说“这种疏阔的拥挤和静谧的喧嚣,说来诡异,身处其中又很自然,因为有一个现代的命名,叫做旅游旺季”这句话矛盾的表达方法,很独特!他还说“飞行器这东西,说它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如说是将概念强加给了时间和空间,使得时间空间丧失了舒迟紧致的弹性,它们的灵活度远不是人类可以认识。科学就是这样,非要给无名以有名,给问题以答案。人类将时间排列整齐,也将空间排列了顺序。”他的想法是活跃的,表达是大胆的,也是独特的。
本书最后是以“孔子的最后时刻”来结尾的。讲了七十三岁的孔子面临死亡时种种感慨和表现,其中“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及回答“我从来的地方来,我到去的地方去。”这种境界是很多人无法达到的。
将孤独看作生命的礼物,我们会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篇五:读“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有感】
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中,人们与生俱来地喜欢热闹,向往繁华,但是,每个人最终有不可避免要和孤独相伴。
我们的人生里程,不管是年少轻狂还是人到中年又或者是耄耋之身,都和孤独脱离不开,每个人对孤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些人面对孤独,嚎啕大哭,自暴自弃,迷失自己;有些人把孤独视为险山峻岭,发誓用尽一切方法要翻越;有些人和孤独为伴,看书,品茶悠然自得。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一书由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整个作品在平淡中讲述了人生故事,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书中所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本书一共五章(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你是自己的陌生人,成长但永不变老,爱是让你更好的理由,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书中没有心灵鸡汤式的说服教育,只有在一个个故事中飘出的淡淡的香气,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陶醉。也许是开篇的缘故,在读完整册后,我对第一篇感悟特深。《租客》主人公自嘲是个租二代,讲述了自己一次次租房经历,在诙谐中房客和房客,房客和房东由于不同的原因而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奇葩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已。没有安定的住所,不停的游荡,透漏出主人公的孤独,最后主任公终于在男友和双方家长的倾囊相赠下,终于买房了,在写谁的名字上,主人公似乎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孤独,放弃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到此我看到了主人公外在的孤独和内心的充实,同时也看到了有些锦衣玉食房叔房姐们的内心寂寞,也许我们还要不停的在为现实的物质需求不停的奔波和劳作,也许我们终生不能拥有一处宽大敞亮的房子,但是请在我们心中保持一份充实
如果我们能够直面孤独,它其实并不可怕,它能让人顽强,努力,进取,让我们不被现实所打到。我相信就像霍金所说的多层空间共存而构成了完美的宇宙那样,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共同组成了人类世界。最后引用一句话,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和执着,让很多人尝尽了孤独,也包括写下这些文字的作家们。然而这些生命底下的孤独,却终将会还给每个人更纯粹的美好与真实。

春运的散文篇(三):漂泊者们读后感

【篇一:漂泊者们读后感2000字】
记忆是春:你好!
你问我读过余秋雨的《漂泊者们》没有,我当时没有印象,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圣训,回答说:“没有。”余秋雨的文章前几年读过不少,他的文集我就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几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看得细一些,后两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有《道士塔》、《夜航船》、《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信客》等篇什,《漂泊者们》确实没有印象。
余秋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空灵,充满思辨色彩,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畅销,似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丰厚的版税,不绝于耳的阿谀声,接连不断的约稿信,使余先生寂寞难耐,先是厚积薄发,再是搜肠刮肚,最后是江郎才尽。一个著名的、堪比大师的学者,靠在电视台当评委,故作高深,糊弄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青年歌手维持知名度,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此他的作品只有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读,后边的作品则充满卖弄、故作高深和王妈臭裹脚似的喋喋不休,使人不忍卒读,完全是市场和出版商催生的、不成熟的作品。就像是施了催熟剂的西红柿,好看是好看,只是没有了原有的品味和营养价值。好了,不说也罢,搞文学评论非我才学所能胜任,再说下去便近于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了。
就说《漂泊者们》吧。与你交流的第二天,我翻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漂泊者们》。比及看到一个华人攻读了8个博士学位一节时,才发觉过去读过这篇文章,只是对题目和其他内容已经淡忘了。就像余先生自己在《莫高窟》里说的“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余先生作品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些具体写人的篇什。是那一个个不同常人的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打动了我,而不是余先生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词藻。重读《漂泊者们》,在一个个漂泊者身上,我影影绰绰地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灵魂的影子。
我16岁离开胞衣之地,到如今已值壮年,肢体颐养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旧时的玩伴除了客气,已没了共同的言语,故园除了年迈的父母和亲情,已没有了能够安葬我灵魂的锥地片瓦,精神颓废、浮躁、势利、敏感、娇气、冷漠,生活奢靡、浪费,在农民眼里,我就像前些年样板戏里唱的,是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坏思想”的异己分子。但30年的城市生活,工业的烟尘酸雨,甚至是自来水里的漂白粉,都没能淘洗尽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木呐、守旧、功利主义,不经常洗澡、对付着过日子。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妻子和老朋友经常骂我“老农民”、“农民意识”。我觉得自己是同时被城里人和乡下摒弃的“边缘人”,就像生生拔起的秧苗,被生硬地安插在充满钢筋水泥的板结的、名叫“城市”的这块土壤里,死乞白赖地没有张力地活着。又像沙漠里随风飘转的飞蓬,被时风拔断了既有的根,却未能找到新的能够滋养生命的土壤。身居城乡接合部,灵魂也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孤独地徘徊、游荡。
一次,与王西凉教授闲聊,教授说他退休后,打算在农园赁几亩土地,莳花务菜,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后来王教授诗集出版,我在《贺<王西凉诗稿>出版口号二首》里曾写下“最是农园归田计,每令余生羡鱼情”的句子,借以表达莫逆于心的心情。王教授著述颇丰,名满关西,算得上一方大儒。退休,不追求三不朽,却在向往田园生活,大约也是一个漂泊者吧!--受职分所限,老了不能叶落归根,于是等而下之,亲近田园,亲近土地,或许也就亲近了他理想中的灵魂的栖息地吧?
如此想来,从一出生就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却是一群精神的安逸者、富足者。在农村,一位面你而来的老者,衣着破旧,蓬头须面,甚至步履蹒跚,但却无法遮掩他发自骨子里的自足与坦然。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空虚过,从来没有迷惘过,甚至面对天灾人祸,病痛苦难,他们都能从容面对,很少怨天尤人(我喜欢读余华的《活着》,就是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冬天,他们就知道春天该干什么,夏、秋该干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干什么,明天的归宿又在哪里,因此从不避讳和恐惧死亡。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在身康体健的时候,亲手为自己缝好老衣,眼看着工匠们为她做好寿材,平静地向儿孙们交待自己的后事,那语气,安详得就像在叙说陈年的旧事。难怪上古时期的老农要把自己冬天晒太阳的体会献给虞舜。他是在像哲学家、宗教家一样悲天悯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迷惘、不安地生活。舜帝倘能听从老农民的建议,躺在新翻的犁沟里,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却无法像老农那样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经常路过城市广场,见路边花坛围栏上长长地坐一溜“城市老人”,——一群挣扎着如我一样离开故土的漂泊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学会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跳舞遛鸟、看猫养狗、品茶听戏,安逸地享受城市生活。衣着光鲜,却目光空洞、迷茫,衣食无忧,却恐惧病痛、死亡。一个农民尚知道祖家坟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居于城市的漂泊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躯壳经过丙丁之浴,灵魂爬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之后,被风吹向哪里。
余生也晚,庶务缠身,不能似王教授那样洒脱。疏于生计,也不能效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心欲静而风不止,生命被慢慢地销蚀、风干。想着自己离开胞衣之地,百年之后也像许多“城市老人”一样化作一缕青烟,注定成为孤魂野鬼,继续接受孤独的煎熬。写到这里,不由悲从心来,恰音箱播放的音乐里,古琴砰地一声弹拨出一节低沉的空弦泛音,心头一颤,眼角不觉也湿润了:与归,与归,吾胡与归!
感谢你提起《漂泊者们》,借这个由头,让我有机缘观照自己的灵魂,哭自己的牺惶。谢谢!
【篇二:漂泊者们读后感】
你问我读过余秋雨的《漂泊者们》没有,我当时没有印象,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圣训,回答说:“没有。”余秋雨的文章前几年读过不少,他的文集我就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几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看得细一些,后两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有《道士塔》、《夜航船》、《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信客》等篇什,《漂泊者们》确实没有印象。
余秋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空灵,充满思辨色彩,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畅销,似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丰厚的版税,不绝于耳的阿谀声,接连不断的约稿信,使余先生寂寞难耐,先是厚积薄发,再是搜肠刮肚,最后是江郎才尽。一个著名的、堪比大师的学者,靠在电视台当评委,故作高深,糊弄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青年歌手维持知名度,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此他的作品只有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读,后边的作品则充满卖弄、故作高深和王妈臭裹脚似的喋喋不休,使人不忍卒读,完全是市场和出版商催生的、不成熟的作品。就像是施了催熟剂的西红柿,好看是好看,只是没有了原有的品味和营养价值。好了,不说也罢,搞文学评论非我才学所能胜任,再说下去便近于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了。
就说《漂泊者们》吧。与你交流的第二天,我翻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漂泊者们》。比及看到一个华人攻读了8个博士学位一节时,才发觉过去读过这篇文章,只是对题目和其他内容已经淡忘了。就像余先生自己在《莫高窟》里说的“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余先生作品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些具体写人的篇什。是那一个个不同常人的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打动了我,而不是余先生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词藻。重读《漂泊者们》,在一个个漂泊者身上,我影影绰绰地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灵魂的影子。
我16岁离开胞衣之地,到如今已值壮年,肢体颐养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旧时的玩伴除了客气,已没了共同的言语,故园除了年迈的父母和亲情,已没有了能够安葬我灵魂的锥地片瓦,精神颓废、浮躁、势利、敏感、娇气、冷漠,生活奢靡、浪费,在农民眼里,我就像前些年样板戏里唱的,是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坏思想”的异己分子。但30年的城市生活,工业的烟尘酸雨,甚至是自来水里的漂白粉,都没能淘洗尽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木呐、守旧、功利主义,不经常洗澡、对付着过日子。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妻子和老朋友经常骂我“老农民”、“农民意识”。我觉得自己是同时被城里人和乡下摒弃的“边缘人”,就像生生拔起的秧苗,被生硬地安插在充满钢筋水泥的板结的、名叫“城市”的这块土壤里,死乞白赖地没有张力地活着。又像沙漠里随风飘转的飞蓬,被时风拔断了既有的根,却未能找到新的能够滋养生命的土壤。身居城乡接合部,灵魂也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孤独地徘徊、游荡。
一次,与王西凉教授闲聊,教授说他退休后,打算在农园赁几亩土地,莳花务菜,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后来王教授诗集出版,我在《贺<王西凉诗稿>出版口号二首》里曾写下“最是农园归田计,每令余生羡鱼情”的句子,借以表达莫逆于心的心情。王教授著述颇丰,名满关西,算得上一方大儒。退休,不追求三不朽,却在向往田园生活,大约也是一个漂泊者吧!--受职分所限,老了不能叶落归根,于是等而下之,亲近田园,亲近土地,或许也就亲近了他理想中的灵魂的栖息地吧?
如此想来,从一出生就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却是一群精神的安逸者、富足者。在农村,一位面你而来的老者,衣着破旧,蓬头须面,甚至步履蹒跚,但却无法遮掩他发自骨子里的自足与坦然。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空虚过,从来没有迷惘过,甚至面对天灾人祸,病痛苦难,他们都能从容面对,很少怨天尤人(我喜欢读余华的《活着》,就是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冬天,他们就知道春天该干什么,夏、秋该干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干什么,明天的归宿又在哪里,因此从不避讳和恐惧死亡。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在身康体健的时候,亲手为自己缝好老衣,眼看着工匠们为她做好寿材,平静地向儿孙们交待自己的后事,那语气,安详得就像在叙说陈年的旧事。难怪上古时期的老农要把自己冬天晒太阳的体会献给虞舜。他是在像哲学家、宗教家一样悲天悯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迷惘、不安地生活。舜帝倘能听从老农民的建议,躺在新翻的犁沟里,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却无法像老农那样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经常路过城市广场,见路边花坛围栏上长长地坐一溜“城市老人”,——一群挣扎着如我一样离开故土的漂泊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学会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跳舞遛鸟、看猫养狗、品茶听戏,安逸地享受城市生活。衣着光鲜,却目光空洞、迷茫,衣食无忧,却恐惧病痛、死亡。一个农民尚知道祖家坟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居于城市的漂泊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躯壳经过丙丁之浴,灵魂爬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之后,被风吹向哪里。
余生也晚,庶务缠身,不能似王教授那样洒脱。疏于生计,也不能效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心欲静而风不止,生命被慢慢地销蚀、风干。想着自己离开胞衣之地,百年之后也像许多“城市老人”一样化作一缕青烟,注定成为孤魂野鬼,继续接受孤独的煎熬。写到这里,不由悲从心来,恰音箱播放的音乐里,古琴砰地一声弹拨出一节低沉的空弦泛音,心头一颤,眼角不觉也湿润了:与归,与归,吾胡与归!
感谢你提起《漂泊者们》,借这个由头,让我有机缘观照自己的灵魂,哭自己的牺惶。谢谢!
【篇三:漂泊者们读书笔记900字作文】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喜欢看写景的散文并且常常忽略它的。因为它总是用一些华丽的或高雅的词藻来描述我不曾感应或不想感应的情境。缺少作者感情和思想倾注的景色,再美,也仅仅是一幅山水画而已。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完全改变了我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偏见。他的散文里,山水风物成了点缀,思想才是要深度挖掘的东西。他的所想所感散发着文艺与哲理的光芒,诠释着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漂泊者们》便是这苦旅中的一段悲凉的他乡风景。
《漂泊者们》是作者在新加坡时,从一些老华侨们的了解交谈中捕捉到的无奈心酸的汇集。那些老华侨们是曾经脚踏中国厚实的土地并汲取其养分长大的孩子,为着养家糊口或功成名就等目的下了南洋的。这与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的华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对于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思。正如文章中写到的“但是,这群世世代代未曾离开过黄土地的轩辕氏后代怎么也舍弃不了心中的土地神,舍弃了,整个儿生命都要失去平衡。”后者也许只是拥有同样颜色的皮肤和头发。
也许独自一人时,经常朝着故乡的方向眺望大海。也许对来自中国的客人像是亲人般的热情。这在老一辈而言,是他们故乡情结的倾诉。以前学过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游子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他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对于回中国这件大事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里有点怕,倒也不怕别的,就怕自己,就像撕那一叠叠的稿纸一样吧,见到什么和感到什么,都要找方位,心里毛毛乱乱的。何况老朋友都不在了,许多事情和景物都变了,像我这样年纪,经不大起了”
而回去了的华侨,就像文中那位老中医一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路转车换船,到达后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奇怪的是,那些老乡不知怎么回事,拿了礼物掂量着,连声谢谢也不太愿意说,我腆着脸想与他们叙家常,却总也叙不起来。”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山却找不到像样的树了。老中医想要筹款为家乡办一所小学,发现乡亲们对于校舍设计和教室聘用不感兴趣,只喜欢谈钱。这种在中国当今社会如此普遍的现象此时却显得如此尴尬。这故乡梦爱得炙热却惆怅。
眼下,又到了春节这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多少在外的漂泊者们开始了春运的艰难买票,踏上了漫漫的回乡之路。或者不得不留在异地,孤孤单单地过春节。无论是不是仍在漂泊,都希望游子们仍然拥有慰藉着心灵的故乡梦。那梦里,花儿依旧绚烂,山坡依然翠绿,带着亲切乡音的四邻依旧质朴温馨。那样,故乡也许就不远了。
【篇四:漂泊者们读后感1500字】
关于远方,很多时候因为缺乏某种潜意识的冲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将一次又一次游走的时机残忍停搁,然后傻气的编造着类似于来日方长的自我安慰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怯弱,从而由衷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游走废墟”的精神钦佩之至,更是在先辈游走四方的旅程经验中从那些已然淡漠出都市的文化中品读出另一番人文风韵与质朴的华丽。
每一个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注定背负着“漂泊”的命运,但每一个漂泊者不一定都是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前者必定因为心存中国历史文化命运未知的责任而身心疲惫,而灵魂的世界却是饱足和慰藉的;后者也许只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身无定所的不断行走,以致于肉体的苦痛与灵魂的空虚并行而难以产生良性的碰撞。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以同情的心态看待后者的同时,对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与崇拜。毕竟这样的“漂泊者”少之又少,亦值得后人瞻仰。
余秋雨在自己的著作《文化苦旅》的序言写道:“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也许正是作者对自己漂泊苦行的理智审视,才能在平静自己起伏的心境后,在洞彻历史的冷漠与沉重后,将犀利而又慎重的感知诉诸笔端,写下那些不轻易被世人揣摩透的真知灼见,把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剖析的分外清晰。从字字句句慷慨愤懑的《道士塔》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柳候祠》,从反思世人的《都江堰》到笔墨透彻的《上海人》,从温情脉脉的《江南小镇》再到直面战争叩问历史的《这里真安静》,无不体现着作者渊博的学识、特有的文化感悟力以及敢于直击世事的真性情。这不同于身处在城市森林的现代人天马行空的臆想,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意踱步,而是长久以来依存于信念立足于史实的深刻体味,流泻于纸张上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情的宏伟史诗。
当然,自古以来行走在人文古迹、漂泊苦行的绝不仅此一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

春运的散文篇(四):过年,你倦了吗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或者说是优待,身为学生,对寒暑假自然是心生向往的。在结束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学习生活后,放假回家过年内心自然是愉悦的。当春运开始,看到各大新闻杂志争相报道的春运画面,默默心生感慨,是啊,再远,也要回家过年。
时间总是在悄然中流逝过去,就这样读书写作业玩耍,转眼就到年前。跟着爸妈购置年货,准备春节用品,虽然有些累,但收获更多。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大江南北,祖国上下,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习俗,有时候会觉得,其实随着岁月流转,那些习俗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仪式感,而是渗透在人们心中,对于节日,对于举家团圆的欢喜,是血脉相通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小时候老人常念叨的春节的顺口溜随着长大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对于春节的感触倒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刷新着,都说越长大越没有年味了,其实,关于春节的习俗礼节从不曾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断认知和随着学业增加而逐渐丢失的童真。小时候,一根棒棒糖就能得到满足,而长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东西去代替。
从置办年货,买新衣穿新鞋,到打扫灰尘,迎灶神、贴对联,里里外外各种忙活,到了除夕夜,吃年夜饭、燃放爆竹还有包水饺看春晚,时间一年年走过,我们一点点长大。
时间在走,习俗未改,与其吐槽越发没有年味,倒不如放下手机,好好陪陪家人,阖家欢乐才是福,在一起,才叫过年。

春运的散文篇(五):以回家为话题的作文


《回家的路作文600字》
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家的重要,它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在困难时、伤心时安慰我们,给我们温暖。也正是如此,总有人竭尽全力去工作,去奋斗,来守护这个家。无论处境有多艰难,他都会埋在心底,辛苦之余至少还有一个期盼——回家!
爸爸,这个可怜的人,算起来有一整年没有回家了!为了家里的开支以及当年建楼房时的余债,爸爸每年都出去打工。他临走时的模样、神情至今还历历在目。上车前,我、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送他,他神色有些凝重,回头望了好几次我们的房子。这些年在外奔波,为的就是这个圆满的家啊。如今的离别只是为了美好的将来,看着我们,他的眼神坚定了。不久,车来了,他坐上车,看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有作文些迷蒙,他用手抹了好几下……大概是泪。
无论是多坚强的人,遇到这种难舍难分的离别又有谁可以忍住悲痛呢!更何况,这次外出,又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想来,爸爸每年都要去很多地方干活,一直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小时候穷读书少,这事免不了要碰壁。可能对他来说,这些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身在异乡,他需要独自面对一次次的白眼与刁难,真的太不容易了。可爸爸就是这样坚持了下来。爸爸的自尊心很强,那些屈辱他是如何忍受下来的?当我看见他密密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时,我想,这就是答案吧。
每一个在外拼搏的人都会期盼早日回家团聚,这条回家的路也许并不遥远,因为中间有爱的牵绊和维系。


《回家作文600字》
【篇一:回家作文600字】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
——尼采
是的。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道。那么,同样地,没有离家的寒冷苦痛,又怎么能够体会到回家的温暖幸福呢?
离家——寒冷苦痛
是的。没错,我离过家。不过,这个家指的是我的精神家园。
初二下学期。随着成绩的略有升高,带来的却是心灵的空虚、迷茫,还有寒冷。于是,我离家出走了。我开始沉沦,贪恋那感天动地的爱情小说,痴迷于那刀光剑影的虚拟网络世界,却是无法自拔。在泥沼中越陷越深。
离家,让我倍感寒冷苦痛。
回家——温暖幸福
人若不在苦痛中崛起,便在苦痛中灭亡。
远离了家那么久,让我对家燃起了一股强烈的回家心态。是的,我要回家,我再也不要在外面寒冷苦痛中受到折磨,我要温暖。
回家,从我阅读席幕蓉的散文集《丰饶的园林》、《蝶翅》开始。我一步一步踏上回家之路。
在书中,我领悟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还有感悟作者那丰富阅历所带给我的人生昭示,要勇敢朝着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地前进。
还有《诗的时光书》、《名人传》……这些,让我回家,回到了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心充实起来。
这一刻,让我体会到回家的温暖,幸福。
离家的人啊,快回家吧,家里是你温暖的避风港,离家多年的澳港回家了,我想它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可是,台湾啊,你为何还不回家啊,漂泊的苦痛就让它远去,回到祖国的家园中来吧!回家,也许艰难,但是,家的温暖会是你不竭的动力。
回家吧!外面如此寒冷,家是如此温暖。
【篇二:回家作文600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题记
打开一本书的扉页,清冷的月光跳过木格子的天窗,投影在一杯香茗上,幻化出道道银色的光辉。明朗的月色凝结成一种背景,如油画勾的色彩和线条。氤氲日华浸染着紫色的窗棂,在记忆的留白处,那点点朱砂唤起了我的回忆。
梦中的家乡,在遥远的一角。
这是一座心的小城,河水蜿蜒流过,河边榆荫下的一潭,是昔日儿童玩耍的好去处。记忆是不容忘却的。那些过往的美好瞬间,仍旧定格在我脑海中。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澄澈着无暇的纯洁与美好;那时的草,是那样的软,抚摩着路过的每一个足迹。我们几个放牛娃儿们,将牛栓在大树下或浸在水湾里,一起悠闲地躺在滑润的草地上。任天空朵朵白云飘过,任水中微微细波荡漾,任草儿轻轻地抚摸着红润的脸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mingyan/226522.html

上一篇:老师的诗歌10篇
下一篇:诗歌朗诵比赛10篇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