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名人名言 > 名言名句 > 观刈麦翻译8篇

观刈麦翻译8篇

时间:2018-10-04 来源:名言名句 点击:

【www.xjwk.net--名言名句】

一:[观刈麦翻译]2010年中考考点梳理:诗文默写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与教材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是高度重视的,其

三:[观刈麦翻译]齐物论

【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

四:[观刈麦翻译]《张溥嗜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溥嗜学

【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本文又名:《温额外·温录斋》。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阅读训练】

1、 解释:(1)已: ;(2)焚: ;(3)是: ;(4)钞: ;(5)草: ;(6)毫:

2、 翻译:(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3、文中两处“名”字的词性和意思有何不同?① ②

参考答案

1、 解释:(1)停止,完成;(2)焚烧;(3)这样;(4)通“抄”,抄写;(5)草稿;(6)毛笔

2、 翻译:(1)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几次。 (2)一会儿马上完成。

3、动词,命名、提名 ?名词,名声

【注释】

(01)嗜(shì ):爱好

(02)钞:通“抄”,抄写

(03)已:停止,完

(04)一过:一遍

(05)即:就

(06)焚:烧

(07)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08)始:才

(09)管:笔管

(10) 皲(jūn):冻裂

(11) 沃:泡浸

(12)汤:热水

(13)名:命名

(14)斋:指书房

(15)征索:索取

(16)草:草稿

(17)毫:毛笔

(18)俄顷:一会儿

(19)就:完成(靠近)

(20)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21)名:名气

(22)录:抄写

【道理】

表达了张溥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表达了张溥很有才华的精神。

【启示】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3)努力,兴趣加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五:[观刈麦翻译]2012泰州中考语文试题


  泰州市二O一二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是透视人linghún的窗户。在母语中觉醒,在母语中感动,在母语中陶醉,在母语中升华,是我们中华儿女坚定的教育信仰和ch6nggāo的价值追求。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很多市民向记者打听: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有哪些旅游项目?可以品尝到哪些美食?
  C.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D.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经过我市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终于落户泰州。
  B.泰州园博园内,鸟儿翩飞起舞,花儿竞相怒放,鱼儿浮游潜泳,真是美不胜收!
  C.低保户老王昨天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后,情不自禁地笑了。
  D.华裔篮球新星林书豪膝伤现已痊愈,他很想早点重返球场,和队友们水乳交融在一起。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不是一番寒彻骨,。
  ④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⑤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5.名著阅读。(6分)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10篇文章。(2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
  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水浒传》中不乏巧借自然条件实现目标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更有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的情况:
  (1)【关注时令】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泰州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4分)
  (2)【心系农事】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你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泰州天气预报信息,请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4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第7题。(6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二)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8-11题。(14分)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④悖者之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六:[观刈麦翻译]文言文翻译《爱莲说》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七:[观刈麦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8.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49.咸:副词,都,全。
  50.问讯:打听询问消息。
  51.云:说。
  52.先世:祖先。
  53.率:率领。
  54.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55.邑人:同乡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6.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57.复:再,又。
  5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9.遂:就
  60.间隔:隔断,隔绝。
  61.世(“问今是何世”的世) :朝代。
  6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6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古今异义)。
  64.为:对,向。
  65.具言:详细地说出。
  66.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7.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8.余:其余,剩余。
  69.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0.至:到。
  71.去:离开。
  72.语:告诉。
  73.不足:不必,不值得。(古今异义)
  74.为:介词,向、对。
  75.既:已经。
  76.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7.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78.及:到达。
  79及郡下:到了郡城。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0.诣(yì):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1.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8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83.遂:终于。
  8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5.高尚:品德高尚。
  86.士:人士。
  87.也:表判断。
  88.欣然:高兴的样子。
  89.规: 计划。(词类活用)
  90.未:没有。
  91.果:实现。
  92.未果:没有实现。
  93.寻:随即,不久。
  94.终:死亡。
  9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9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八:[观刈麦翻译]柳毅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mingyan/165645.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