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汇报体会 >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6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6篇

时间:2018-07-27 来源:汇报体会 点击:

【www.xjwk.net--汇报体会】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篇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能给学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班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社会,流行团队合作。真实这一观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我这几年我试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挺显著的。其实真正自觉的学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让他做到每天都能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简单。况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现象,不求上进,只求一般,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怎么样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现象呢?道理学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为改变这一现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评价表。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情况、班干部组长完成工作、劳动、卫生方面,分别说明各项的加减分情况。另外,通过抽签形式,分成5人一组为一团队,各个学生的表现加减分,不光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关。每月评选一次,分别给予团队总分第一名,个人总分第一名奖励。奖励的钱是班上每月积攒下来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换来的钱。这样一来,有些作业拖拉、不认真的学生,进步许多,因为他扣分,他所在的团队会相应扣分,因此他的团队成员就会批评他,督促他。其实学生还是要面子的,这一招比老师批评强。而且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公平的。因为你做得好,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且为自己的团队加分。避免一些学生以前的一些想法“这么认真有什么用,不也是一样做作业吗,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现在学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设法做得更好,因为在他们心时时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还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肯定和赞扬,做得不好就减分,还要拖团队的后腿。团队里的各个成员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争取第一。
【篇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按设定的同一个模子对所有人进行塑造,不是把一些知识灌进孩子稚嫩的头脑。教育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悟到真理,而不是把所谓的真理强加给他们。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应仅仅是对他们进行说教。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人、开发人的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作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开掘和充分的体现,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就会成为一桩差事,成为一种负担,厌弃学习,厌弃老师。
我们不能埋怨教育的差异,应该研究差异。学生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学生是有情感的,有心理需求,有尊重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工作中一直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只要学生喜欢还愁纪律学习上不去,的确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的差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从理论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类:第一类是讲授课堂,用教师的一讲到底来完成知识传授。第二类为合作课堂,即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以后,学生仍然存疑的,这个时候才让教师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类课堂,对于相同年龄的人,因为他们智力上的差异不是给他一模一样的教育,而是给他合适的教育,这种提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叫做差异教学或者说差异课堂。
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篇三: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作文】
现在的教育的评价都以成绩为标准,60分合格,85分以上是优秀。在一标准下,每次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分析会上,学校领导部门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争取优秀率越高越好,这样以后进入四星级高中的比率就高,学校在老百姓的心中地位就高。我们每位教师在这要求下,也拼命地抓成绩,这样才能体现我们老师的水平。在这一大形势下,我们常常忽略了学生的特长,埋没了很多学生的创造能力。读了冯校长的这本书后,更让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这样说体育上、写作、唱歌等方面应该是四个班级中最好的,这不是我瞎说的,我们班秋季运动会团体第一、张奕雯同学写作获江苏省一等奖,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给我们班起的班名是——精英班。但很多老师都没理解我的真正意思,以为精英班就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因此每次学生上课不好或考试差的时候,任课老师就这样讽刺我班:在精英班上面应该加上双引号,简直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班级。我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从来不和他们辩解。有的学生本来在学习上天智就差,能够合格已经就不错了,根本不指望能考入好的高中,但除了学习以外,其它方面不一定很差,总归有爱好的地方,这就是他的特长,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好好培养,成绩上只要合格就行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学校的观点。如:我们班有个体育特长生,体育很好,代表学校参加了多次市级的比赛,并获得很好的成绩,因此我多次向体育老师推荐他多训练,争取考入体校,但他学习成绩真得不行,每次活动课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了,哪有时间训练呢。还有班里几个学生足球踢得还可以,但哪有时间让他们训练呢?
很多情况下为了学习成绩能搞好,埋没了学生的特长,毁灭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个人很同意冯校长的观点:合格+特长=优秀的学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以这方面突破一下。
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其他老师的想法,更不代表学校的意思。
【篇四: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讲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收获很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很多人赞美老师的工作,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不喜欢这样的比喻,也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天性,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讽刺和谩骂可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可使白痴变天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赞美评价。
三是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篇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篇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泰戈尔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一直以来自己非常信奉这句话,而冯恩洪老师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我更深刻体会了这句话。假期中虽然继续教育很快考完了,但自己又把这本书从头读了一遍,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
一、实实在在做教育
与快乐同行,从教师到校长。想要让学生尊敬你,就要走入学生的心中,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轨迹。对学生应该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方、严而有格。因此帮助学生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卓越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不代表全面优秀。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比学会学问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会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人,学会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这一切都要从小处做起,能够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细节。
二、学生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听熟了“全面发展”这个词儿,自己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但同时也迷茫着:让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我们真的能做到吗?看看眼前为学习而累的孩子们,有时真的觉得他们好可怜呀!但自己却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孩子一辈子的落后,为了“全面发展”这面旗帜,我们在痛苦地努力着。
冯教授的一席话终于解开了我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国家提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加一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强势智慧发展。做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强势发展区吧!
三、比分数更重要的
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异的教育,而是适应差异的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另外,学生是有激情的,他们是有感情需求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我们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语文老师。同时,学生是有有待释放的潜在能量的,而他们也是渴望成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70%的学生领到奖状,让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自己的肯定,从而更好地、更自信地发展自己。三尺讲台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篇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翻开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十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篇八:读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这是一本能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这本著作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是写作内容的生动化和生活化,书中很多观点的阐述都是结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语言风趣幽默,读时让人欲罢不能。读完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
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
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
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
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
四、冯恩洪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理念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需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教师,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冯恩洪教授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我们可以时刻看到他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努力的身影:担任校长期间做到“每天第一个进校、最晚一个出校”,提出的“合格+特长=建平人”、“按程度分层次教学”,举办的“庆元旦、听钟声通宵联欢晚会——给学生一个毕生难忘的学生时代”等等,那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与冯教授相比,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道路上做到了多少?看到了差距,难道我们不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吗?
通过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让我回味无穷,无限感慨在心中。面对“我要读书”的渴求眼神,面对“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的期盼,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我想,我也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看完此书,无限感慨在心中,我想未来我也会是一位很好的很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工作者!
【篇九:《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国庆抽空拜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受颇深。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教授就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应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即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无视教学规律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作法必须改变。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生动活泼地发展。2、让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是看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首要的任务就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合作性学习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不是四个人简单的作样子。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思辩性,讨论时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讨论后要进行每组间的组际交流。不要把一看就会,一找就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如果把真正能表现学生不同见解的问题拿来讨论,那讨论后的学生回答将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统一认识,这样的讨论才真正有意义。但这样的讨论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了解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完成。4、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课堂上,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实际。对于疑难问题,只找举手同学答对就完事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到其他层次的学生,给中等或低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让大家帮助分析、解决。这样,才能是真正面向全体;这样,才能不仅全体都学习,而且力求做到全部都学会。5、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天才的想象家。所说的创造性学习,应该是在课堂上,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的结果。只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思路作出预定答案的,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局限于课本内知识的,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作家,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天才的想象家。就看我们的老师能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启发学生,并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就看教师能否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谁做到了这一点,谁的课堂就将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那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者,更将是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的一代优秀人才。教为了不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心系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掩卷沉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弊端,是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我们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篇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
这本著作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们现在有的教育方式,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需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篇十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平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篇十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翻开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开动机器,做课堂的主人,学到知识并理解知识,提高课堂知识的巩固率。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会提供合适的教育,就是不固定班级,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躬身自问:从教十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篇一:国旗下讲话稿:学会学习】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学习"呢?
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目标。
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只有很少的同学能回打出自己的理想,很多同学都没有思考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人生要是没有目标,没有一个所追求的理想,就像没有航向的船只,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树立自己的理想,才能产生动力,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其次,要学会自主的学习。
一次我外出学习,等我回来的时候,四年级的彭森,马田水等同学自己主动把老师没有布置的练习册都做完了,可是有很多同学都没有利用自习时间自主学习,他们把宝贵的自习时间浪费了。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一个人来讲,一辈子总是自学的时间多。”我们如果自主的学习,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科学的学习是关键。
最近这几天,我总能发现彭伊阳等同学在自习的的时候翻看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翻看做过的练习。做完作业的时候,还一直盯着作文书不放,原来她们在为期中考试做准备。看来,他们真的很会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难怪他们每次考试都成绩优异。
同学们,本周就要期中检测了,老师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能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用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你自主的学习,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二:初中国旗下讲话: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同学们,不知道当你们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你们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
是的,很快。当我们还沉浸在昨日的欢笑时,日历已无声的翻过了“今天”这一页,宝贵的今天再也不回来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一样:“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岁月的脚步是如何的匆匆,毫不顾惜我们的嗟叹。
时间就是这样无情,这样公平。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对每个人都一样。但由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结果。珍惜时间的人“留下串串果实”,不仅延长了生命,而且使生命富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人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只有徒伤悲,空叹息。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是这样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方面都有了长进;而有的同学却收效甚微,甚至一天更比一天差。这就是珍惜时间与不珍惜时间的差别。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懂得珍惜时间。最著名也是最熟悉的一个就是鲁迅了,他曾经把浪费自己的时间叫做慢性自杀,把浪费别人的时间叫做图财害命。鲁迅这个笔名都是取“愚鲁”和“迅速”之意。就是提醒自己,只要更加勤勉,就能笨鸟先飞。
人的生命宝贵,人的青少年时期尤为宝贵,因为青少年时代正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打基础时期。所以,勤奋学习不仅是祖国和人民向我们青少年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成才的先决条件。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这首词里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汉乐府诗有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做时间的主人,紧紧抓住时间。抓紧时间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上课、自修、做作业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抓紧时间,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巧妙地利用点滴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抓紧时间还要善于抓住今天。我们要不断总结昨天,设计明天,但最关键的是要牢牢抓住今天。
同学们,在我们最宝贵的初中阶段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科学地分配时间,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让每一秒钟都成为我们创造辉煌人生的基石。
【篇三:国旗下的讲话: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作文】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讲究卫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的含义其实很浅显,那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吃干净的食物,饮干净的水,穿干净的衣物,用卫生的器具,处干净的场所以及必要的卫生防护,也就是说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又要维护环境卫生,那么我们如何注意个人卫生呢?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与病源接触的机会。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每日刷牙。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因此充足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不食不干净的食物,所谓"不干净的食物",主要是指来源不明、长期存放或腐烂变质的食品,同时也不要贪图野味。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这是预防病毒传染的第一道防线。另外勤饮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湿润,增强抵抗力。同时,勤饮水还便于及时排泄体内的废物,有利于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勤通风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可稀释减少致病的因子。
在传染性病源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这里特别提醒同学生不要去学校早已明令禁止的网吧、游戏室等不适合中学生去的场所。也不要去校门口的摊点上买东西吃。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眼下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大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每天我们都应坚持做好早操、课间操,积极上好体育课、活动课。
(3)注意环境卫生,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有急需要改进的是:平时环境卫生的保洁,不要随意乱扔废纸、粉笔头、乱丢食品包装袋等,我们希望所有的同学用我们的举手之劳,维护我们整洁的环境。
(4)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
对各类传染性流行病我们应正视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们有传染性,对生命健康会带来一定威胁。形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和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只有以健康的、科学的良好心态生活着,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免遭侵袭。
老师们、同学们,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幸福的基础,也是做人的责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讲究卫生就是最基本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只要我们时刻谨记,并身体力行,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最后祝大家身心健康,事业、学业更上一层楼。
【篇四:国旗下讲话:让美丽中国如期而至】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在十八大报告中备受关注的“建设美丽中国”这个话题。
最初听说“美丽中国”是因为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纪录片,她的名字就叫《美丽中国》,该片由世界知名媒体英国bbc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拍摄了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风景保护区和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在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人与大自然的重新审视与深刻反思。
十八大报告中沿用了“美丽中国”这个词汇,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至此,“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已成为我国上至政府下至百姓的共同期许。是啊,30多年的急速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绝不可以建立在践踏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才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打开百度,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生态危机多得让人难以想象,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干旱、洪水、沙尘暴……哪段灾难不是用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去祭奠?
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我们怎能忘记汉代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国就是因为过度开发导致沙漠化而亡国的呀!
我国的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据报道,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当然不能忘记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无知的我们何时行动起来拯救这生命之源呢!
今年夏天,北京的特大暴雨,大家肯定记忆犹新。据分析,暴雨酿成大灾,有几个原因:一是城市对农地侵占过分,一些农田消失;二是汽车社会使停车位遍地,公路遍地,北京成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地面丧失渗水性。这又让人想到一个词——“城市生态危机”。
而今在中国很多城市,实际已成混凝土“一统天下”。正常情况下,雨水降落地面,土壤像海绵一样吮吸雨水,剩余的则流入江河湖泊。这一过程被称为“海绵效应”。但土地“水泥化”后,“海绵效应”不复存在,排水管道来不及排泄,遇到大暴雨,城市怎能不淹?另外,为数不多的绿地也为了突出城市景观,都高出地面,变成了“高地”,自然也影响城市蓄水。
美丽中国,不是钢筋水泥堆砌的高楼大厦,更不是万顷良田上冒着黑烟的现代工业;而是清新城市,绿色乡村,茫茫林海,烂漫山谷;是人与自然平等对话,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每个人都能吃上安全的食物,每一寸土地都厚德载物。
同学们,不要以为我们人小力单,建设美丽中国大家责无旁贷。我们可以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可以爱护花草树木,可以保持校园整洁,可以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可以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当每个人都为拯救自己生存的家园行动起来的时候,美丽中国一定会如期而至。
【篇五: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修养?我想: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要想成为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考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因为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想就是粗鲁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同学们,当早晨第一抹阳光照到我们身上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叹生活实在太美好了;当你和一个有修养的文明的人谈话,你会觉得人性是那样的淳朴;当你在一个优美洁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你会说这是学校给你的最好馈赠;当你潜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你会感觉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快乐。
同学们,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只是我们挂在嘴边上的空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真善美,也都希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为什么不付诸行动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古训。亲爱的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上课的时候专心听讲并尊重老师;与同学们交往真诚,礼貌、文明待人,受到委屈也不失君子风度,被人误解也能宽容他人;遇到师长、来宾能主动问好;课间不在校园走廊、教室内外大声喧闹,讲究卫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
同学们,修养不仅给予他人以满意和快乐,而且还会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变得更高尚的。多一份修养,就学一份人生崇高的完美;多一份修养,就多份生活纯真的愉快。让我们从每天清晨开始,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篇六:国旗下的讲话——在反思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在反思中成长》。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在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过错或者错过。无论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过错或者错过,我们都必须直面因此而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结局,如同临终前的忏悔!
正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缺乏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所以我们很多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实现理想。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省者:反省、反思之意也。
由此看来,反思对于我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反思》这个话题,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反思,小到一个企业、每一个人也需要反思。正是在二战以后德国全民进行了对国家过失的深刻反思,才有了今天德国的民族振兴,才有了今天世人对日耳曼民族的崇拜与尊敬;正是我们中国八十年代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对文革十年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才换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作为学生的我们,转瞬间这学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在此,我想也有必要对本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不久前,我们进行了阶段性学习测试,这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次检验自己学习成果与反思自己学习的好机会。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上课时的表现,是否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应该反思作业完成是否认真及时,是否每天按时订正错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会学习,真正在享受学习。
在我们为同学们的成长而欣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如:添加饭菜插队,边走边吃,乱丢乱扔,不穿校服,考试作弊,等等。这些现象也许是极个别的,但是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反思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有时需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给自己留一点静思的时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是否有过错或错过,是否还有机会去弥补和挽回;或者,对我们的过去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对未来做一次客观的规划。
反思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反思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反思中清醒,在反思中明辨是非,在反思中变得更加睿智,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篇七:国旗下讲话:在关爱中成长】
爱,是春天的阳光,温暖和煦;爱,是夏日的细雨,凉爽清新;爱,是秋天的笑语,快乐标记;爱,是冬日的火把,照亮心灵。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关爱,也有风霜雨雪的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关爱,在关爱中,我们逐渐成长。
在家中,父母为我们东奔西跑,日夜操劳,不为别的,就为我们,希望我们吃好的,喝好的,上好的学校,父母在关爱我们的成长,我们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学校,老师为我们打造好的学习环境,不为别的,就为我们,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刻苦努力,奋发向上……老师在关爱我们成长,嘘寒问暖,当我们生病时,老师会为我们抹油,或及时打电话告知家长,让我们的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当天气转凉,老师会及时关上窗户;当天气转热,老师及时为我们打开窗户通风。当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老师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明白为止,所以我们要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我们在关爱中成长,人们在关爱我们,不为别的,就怕我们受伤害,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更应该用行动来好好报答这个和谐,充满爱的社会大家庭,那就是认真学习,天天向上,才不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用激情、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我们的未来。
关爱是成功后的鲜花,催我们上进;关爱是失败后的阳光,为我们驱散阴云;关爱是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不放弃;关爱是后退的阻力,使我们永拼到底!路在脚下,我们唯一的选择是走下去,一如当初我们从婴孩成长为现在的自己一样。愿我们永远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篇八:国旗下校长讲话——上好开学第一课】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生活。有的老师工作有了调整,有的班级教室有了调整,但是不论怎么调,不变的是我们共同热爱学校的心。学校就是你的家、我的家,学校是咱们2280多个同学和150多名教职员工共同的家,是我们赖以生活、成长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家一样爱护咱们学校这个大家。
同学们,今学期开学学校的教室里、楼道里、操场上都在施工,那是咱们高青县政府花费290多万元钱正在为同学们安装中央空调。可以预见,当工程完工的时候,我们学习、生活环境是多么舒适。可是为了不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开学,施工的叔叔、阿姨不怕脏、不怕苦,顶着酷暑,汗流浃背的日夜奋战,为我们如期开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项工程的教室外面施工才刚刚开始,操场上还有大量的工程要做。要求全校师生必须做到,一要尊重施工的叔叔阿姨,不添乱,二要注意安全,不要在施工现场逗留、玩耍,不经允许不能靠近施工现场,以免造成麻烦和危险。
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所以学校的卫生环境、安全环境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和身体健康。为了给同学们创设一个卫生的环境,开学前全校所有的老师和员工早早到校,清除了校园内花痴内的杂草,老师们两个人一个班把教室内的施工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校的同学们。爱学校,就要为学校环境建设出力、出汗;爱学校,就不能乱丢废纸、奶盒、塑料。XX多人,每人扔一片纸,学校就成了一个垃圾场,XX多人,人人爱护她,学校就是一个文明圣地。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师们整个暑假都在学习。他们通过网络参加了全省的教师网络研修,各学科老师还一起合作出了研修简报,还要写研修日志。老师们利用暑假阅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天纵之教》,一本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围绕阅读资料,结合教学实际许多老师写了大量笔记,开学第一周老师们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考试,假期中有6位老师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的noc大赛,老师们还组织许多同学多次参加淄博市百灵艺术节比赛。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老师们冒着滚滚热浪,牺牲休息时间,努力奋斗,为同学们做出了榜样。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集中到学习上来,安心学习不吵闹,就是尊敬老师,完成作业不拖拉,就是尊敬老师,认真听讲不走神,就是尊敬老师。
每天进校园,看到同学们自觉的沿着校内公路的两边像长龙一样走进校园,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欣慰,感到无上的骄傲和自豪。但是我也仍然在楼道内发现一两片小小的纸屑,不知道是谁这样不小心。随便丢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不许坚决杜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高青新人。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容老师的名言

1、教育是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3、师德是一面镜子。
4、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领悟知识。如果咱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仅就应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就应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7、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应对学生。
8、以心灵滋润心灵,以人格影响人格。
9、学海无涯苦作舟。
10、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1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2、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13、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李展
14、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15、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模式化”的学生。——何秀琴
16、师德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心中沐浴阳光。
17、念人之善、扬人之长、量人之难、帮人之过。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18、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19、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水的源头。
2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振强
21、站在三尺讲坛上,我们四季耕耘,凭着一腔热血,换取万世幸福。
22、师德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23、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习并领悟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24、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25、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26、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2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
28、笔墨绕身,口舌生涯,我为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2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30、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的传递。
31、老师糊涂一时,学生糊涂一世。
32、希望的种子总是播入渴求的土地,我不敢奢望自己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但我愿用我的一生守侯希望,静静地看着它发芽、抽叶、开花、结果,和它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33、让孩子们成为我心中最完美的诗歌,让我每天为他们谱曲,谱写最美妙的旋律陪伴他们一生。
34、学生的满意,是最大的幸福。
35、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守住自己的梦,勇敢地走下去,你就会比别人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36、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
37、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38、圣人无常师。——韩愈
3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40、人就应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期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41、一心育幼苗,两肩担未来。
42、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43、学生的需求,我们不懈的追求。
44、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
4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46、教师灿烂的笑容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还你一轮太阳。
47、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48、时刻谨记我要爱你们。
49、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50、我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51、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
52、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
53、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54、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55、用心关注孩子,用心接纳孩子,用心体会孩子。
56、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5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在于如何看护儿童。——苏赫姆林斯基
58、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无忧无虑地飘飞。
59、教着,感受着;走着,快乐着。
60、用爱心去塑造,用真诚去感召,用人格去熏陶。
61、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62、教师要用爱心关爱学生,用真心、真意、真诚呵护学生的成长。
63、消除隔阂的密码是真诚,亲近心灵的力量是爱与谅解。
64、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卢梭
65、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6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67、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
68、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69、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70、对待学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71、处处留心皆学问,肯学终为人上人。
72、我热爱这份事业,无论平凡,无论贫穷。
7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姚英艳
74、严是爱,松是害。
75、新的一天是新的起点,不断小结不断提高,无限创造。
76、乐思、乐学、乐创新——创建“三乐”课堂
77、“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78、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
79、心灵和心灵撞击,生命和生命对话。
80、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81、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82、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83、做平凡的教师,创不平凡的事业。
84、愿为一粒土一滴水一粒沙,耗损生命只为释放。
8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晓
86、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87、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学习和学生共同成长。
88、“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忠于自己的选择,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89、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90、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91、让师爱在教诲中闪光,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92、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
93、蹲着看他人,站着看自己。
94、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95、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9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7、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深奥的书,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读懂每一本书。
98、生命在于运动,能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乐趣是我最大的心愿。
99、只要你想象得到,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能梦见,你就能实现。
100、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01、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102、教育无小事,事事须尽力。
103、做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耿淑杰
10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105、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106、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107、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08、追求梦想,不懈努力。——冯婧峥
109、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你的教育能创造奇迹。
110、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111、多一份真诚的关怀,少一点无为的谴责。
112、有志者事竟成。
113、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114、不苛求过去,满怀信心对待未来;业精一分汗千滴,爱心一颗花万朵。
115、经验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只是他的修金昂贵。——米纳·安特利姆
116、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17、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118、与孩子做朋友,如朋友般善待他们并一同成长。
119、对于面临着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因而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就意味着使人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
120、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121、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12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咱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2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24、“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25、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孩子的笑脸是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
126、爱是一切美的源泉。——张庆
127、安全第一。——鲍永宾
128、咱们要活的书,不好死的书;要真的书,不好假的书;要动的书,不好静的书;要用的书,不好读的书。总起来说,咱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好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129、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130、凡是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地努力,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
131、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狄德罗
132、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133、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勤研讨以践实学也;重师友以求夹持也;谨交游以遵礼法也。
13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5、露珠不愿跟珍珠比美,只顾默默地滋润绿叶和鲜花。
136、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137、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138、学生没有教师,就象生活没有阳光。
139、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140、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141、对学生要恰当地把握宽与严。在宽方面,给予学生一个提高的过程;在严方面,做到言必信,令必行。
142、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143、为他人的愉悦而工作,才能到达自身的完善。
144、播撒阳光,收获幸福。
145、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
146、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就是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培养人才。
14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积累好你课堂上的得失,珍惜好你生活中的感受。
148、教师是一条大河,它需要许多条涓涓小溪去滋养它,充实它。
149、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150、教学是发现,是分享,是成长,是兴奋和爱。

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宣言读后感

【篇一:《创造宣言》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转载]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读后感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有准备,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来指导;要学习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名教师,心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在实践中探索,那么,在当今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也很难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创造。通过我们的创造,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话说也就是“所谓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实践家也应该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创造方向。
【篇二: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当我第一次看到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仅仅只是读了这个题目,就勾起了我的无限兴趣。
首先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发表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言的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那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是什么呢?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在科学教学中,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培养学生边动手边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篇三:读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有感作文】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她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的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直对陶行知先生拥有敬仰的情感,在中国,他悉心全力的推广平民教育,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熏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彼感良深!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培养。他有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要保持创造的源泉,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内容。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由此,要成功地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就要拥有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而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创造中不能轻视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拥有创造之心,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他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雨礁石的,没有一帆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
在《创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举例了割茅草的东山樵夫因没有创造之心,在他眼中、心里,只有茅草的价值。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狭隘的思想与追求,固定不能拥有高品位的欣赏,固定不能探究到创造的机会!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
而幼小心灵下的泰山树苗,没有正确的路的指导,固然不能在如此幼小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扎根的竟是创造土壤!
由此,教育者和引路者,务必拥有创造之理论和创造之技术呀!有慧眼识之的能力,要拥有统领和不狭隘的思想,追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让幼小的心灵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扎根的就是磨砺下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土壤!东山樵夫者,哀哉!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一一都献给你。”
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因为幼苗在它的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如此热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实写照吗?他对幼苗的成长多么地关切,多么害怕东山樵夫者在引领着这些幼苗呀!这些幼苗就是引领下一代的创造之神呀!自己创造之心已泯灭,何以造就创造之活人!
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过雄于地球。”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不就追求着这么?他用他的一生阐述了!
我怎么还能以自己的卑微为借口,以自己的碌碌无知所日为理由,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呢!我现在会相信,拥有了方向,拥有了一颗炙热的永恒的追求的心,我就会在创造之神的监护下成长,成长为一颗有用的树。
【篇四: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他的《创造宣言》,读后感触良深!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要保持创造的源泉,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内容。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此,要成功地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就要拥有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或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拥有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勇敢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吧台!拥有创造之心,且能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陶行知先生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雨礁石的,没有一马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由此,教育者和引路者,务必拥有创造之理论和创造之技术!有慧眼识之的能力,要拥有统领和不狭隘的思想,追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追求不正是这么?他用他的一生阐述了这种思想!
想到这些,我怎么还能以自己的卑微为借口,以自己的碌碌无知为理由,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呢!我现在会相信,拥有了方向,拥有了一颗炙热的永恒的追求之心,我就能让幼小的心灵,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扎根的就是磨砺下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土壤!
【篇五: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这话被泰山一棵树苗听见了,它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楼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动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篇六:读《创造宣言》有感】
陶行知先生在文章开头,开宗明义,指明我们需要“继续创造”。
先生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两点:
1、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理论和创造技术。
从而指出教育者需要创新,需要创造。
然后先生针对几种不能或认为没必要创造的借口进行了强烈且生动的批判:
对于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说辞,先生指出,我们是要在平凡上创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一切都充满了机遇,去创造,去创新,一切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高深莫测,作为学生——-被教育者,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创造与创新的心。
在批判有人因为自己无能,因为客观环境的恶劣而放弃创造时,先生指出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指出创新创造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有智慧,要有信念和意志去变通,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去突破生命的限定,即去创造。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中处处可以创造,时时可以创造。不论现实是如何的残酷,不论外界的环境有多艰难,我们都需要去创造,哪怕我们牺牲一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创造时,我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处理好创造过程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切不可因为部分比不上整体而忽略部分,也不可以主次不分,把握不住重点。
上述是我从先生的文章中得到的有关于创造和如何创造的启发。
但就个人而言,关于如何创造,我想首先要有自信,要有创新和创造的心态,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正如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其实当时有很多人观看到这一现象,但为唯独他由此启发并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因为他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二,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多问几个问什么,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总是正确的,我们不可全盘接受,我们要有自己想法和观点,不要拘泥和局限于课本和当前已有的知识。
第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学知识,当然这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作为工科生的而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知识丰富了,在面对一些现象时才可以更加广泛和有深度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单方面。关于这一点,启明学院做的很好,邀请了很多大师为我们讲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这就是我读先生的创造宣言所得到的启发,我想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读一读,收获更多的启发,在创造之路上做的更远。——-控制系自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韩梅
陶行知先生在文章开头,开宗明义,指明我们需要“继续创造”。
先生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两点:
1、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理论和创造技术。
从而指出教育者需要创新,需要创造。
然后先生针对几种不能或认为没必要创造的借口进行了强烈且生动的批判:
对于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说辞,先生指出,我们是要在平凡上创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一切都充满了机遇,去创造,去创新,一切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高深莫测,作为学生——-被教育者,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创造与创新的心。
在批判有人因为自己无能,因为客观环境的恶劣而放弃创造时,先生指出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一些有意义的贡献,指出创新创造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有智慧,要有信念和意志去变通,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去突破生命的限定,即去创造。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生活中处处可以创造,时时可以创造。不论现实是如何的残酷,不论外界的环境有多艰难,我们都需要去创造,哪怕我们牺牲一点。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创造时,我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处理好创造过程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切不可因为部分比不上整体而忽略部分,也不可以主次不分,把握不住重点。
上述是我从先生的文章中得到的有关于创造和如何创造的启发。
但就个人而言,关于如何创造,我想首先要有自信,要有创新和创造的心态,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正如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其实当时有很多人观看到这一现象,但为唯独他由此启发并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因为他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二,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多问几个问什么,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总是正确的,我们不可全盘接受,我们要有自己想法和观点,不要拘泥和局限于课本和当前已有的知识。
第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学知识,当然这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我们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作为工科生的而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知识丰富了,在面对一些现象时才可以更加广泛和有深度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单方面。关于这一点,启明学院做的很好,邀请了很多大师为我们讲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这就是我读先生的创造宣言所得到的启发,我想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读一读,收获更多的启发,在创造之路上做的更远。
【篇七:读陶行知《创造宣言》有感】
1943年10月,伟大的大众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写了一篇名叫《创造宣言》的文章。时隔60多年,当我们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一股热流通透全身。
他在文章中说:“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着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老师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画他几笔,便成了一幅名贵的杰作。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狱,但是就在监狱中,周文王写出了《易经》之卦辞。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
新学期伊始,面对徐竹刚校长倡导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搞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改任务?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兴师动众搞教改的目的何在?其实这个问题徐校长已经多次讲过,那就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我们更应该明白,学校搞教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运用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实现先生之最大快乐”。大文学家韩愈把传道、授业、解惑定义为教师的最高准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价值、幸福和快乐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之中。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生在世,应多行善事,我们很难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壮举,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大的善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点阴德。
明白了以上几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如何教好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呢?弄清楚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位老师只要有了工作的动机,有了“不能误人子弟”的善念,他就会竭尽全力、创造性地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实现“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满堂灌”,无视学生存在的照本宣科,行动导向教学法,也仅仅阐述了一种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的教学思路。单就教学方法来讲,我们学校的广告语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主体,教师导向;生动课堂,实效课堂。”
要使教学方法优化,就要掌握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有些老师为了迎合教改思想理念,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很热闹的一堂课,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这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矫枉不能过正,只要把心思真正用在学生身上,什么教学模式、课堂环节都不是重要的,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高高兴兴的学点东西,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真心希望每一位老师在新的学年里开启智慧之门,大发慈善之心,让您和您的学生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篇八:读《创造宣言》有感】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荻亚斯、米开朗基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了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需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可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的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石岩。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
以上均摘自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创造宣言》,本想简单摘引,无奈实在出彩处太多,不忍割舍,索性将我以为精彩处全都摘引。印象里这是我许久都没有阅读到的精彩文章了,喜爱它的淳朴洒脱,钦佩先生的博学多知和文章中多处恰如其分的引用比喻。此刻才真正体会到文章使得作者和读者产生的共鸣为何意,真正感受到文章对心灵的震撼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仅此一文就达到了一箭三雕之功效。教育大家的名号真可谓名逊其实!
年代虽已不同,但问题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自暴自弃、埋天怨地都代表了问题的各式表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空有鸿鹄之志却无实干精神,埋天怨地终堕入平庸之流。环境单调,生活平凡,仍是当今不少人学习、工作、生活缺乏创造性的冠冕堂皇之理由。孰不知早在几十年前,先生就用的事例驳斥了此种借口的软弱无力。“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揭露的何等入木三分!人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直是在和自身的惰性相抗争。惰性是每个具有正常生理自然人所固有的,生而具之。惰性的威力是巨大的,与之抗争是辛苦的。具有惰性的自我总会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侵蚀积极进取的自我。通过长期的侵蚀,以达到操纵大脑,使整个自我变得消沉懒散的目的。
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对学习、生活、工作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造性很容易让人变得消沉焦虑。最终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患得身心疾病。
某前辈在跟我谈论如何工作时,对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现象痛心疾首。“缺乏工作热情,消极怠工之人无异于坐牢拿钱,最终归结为两个字‘等死’!”听起来好象有些过激极端,但其中的感情、道理不难理解。
“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抵抗惰性的最好利器。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拥有了战胜惰性的可能。战胜了惰性,热情和创造性的力量即会发挥能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拥有了创造性,成功不远矣!
同样,无能也不能成为不能创造的理由。我虽信奉马列主义,但是有神论者所说的“上帝对他的每个子民都是公平的,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所在,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要善于不断对发现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自暴自弃是懦弱者的表现,乐观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滴水穿石,坚持不懈总会有成功!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也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思考使人明智,人脑亦如机器,长久不用同样会生锈,反应迟钝。而思考就如同润滑剂,越用越灵光。创造性的灵感来自不断的思考。成功人士在与人分享成功经验时大多会说,要善于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提高人的创造性也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为读陶行知先生所作《创造宣言》后的一些感想,以此自勉!

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

【篇一:《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体现一个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首先是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其次是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第三是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学生会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但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一路前行、感悟和探索……
【篇二:《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一句敬告。实不相瞒,之前对这位先辈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机会我通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品读下来感慨万千。陶老的教育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绝非是赵括的纸上谈兵。600万字的教育论著,用他所历经的事例阐明了陶行知老人对我国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绝对不止是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教育界无尽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极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们无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就以《创造性的教育》为题阐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滞后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始终紧锢着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人并不笨,杨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龙”的血脉,物理学家高琨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华人同样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追朔根源也没有中国大陆求学经历,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国学子不曾获取诺贝尔奖的神话传说。的确,中国需要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开拓者。时任总书记的xx对教育工作也做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个不会abcd照样干革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节课堂、每个环节、每个角角落落。陶老之梦、中国之梦正在我们这代人的脚下逐步实践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是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阐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坏蛋”爱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门,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这要庆幸他有位善于施教的妈妈。牛顿生下来小的像只老鼠,体重仅有三磅,岂料这只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据记他小时候并不聪明,谁也不会看出他就是未来的天才。假使我们给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中的的庄稼人,那么让我们来说,那就是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学习的老师。请看陶老在中华总协会上是怎样看待他的每个小儿童吧!“我是小盘古,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头脑,向大自然追问。陶老先生还追问我们:“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飞进儿童世界里,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护儿童的天性,留给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赞成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发明》栏目,它的设立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创造发明的平台,吹响了现代中国教育前进的号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读过陶行知一书,在中国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我若不是读过《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我可真的不懂在家里要怎样和自己的宝宝嬉戏、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天真、活泼又不太懂事的状态上哪里去找呀?和朋友迈步郊外又怎样变成青春妙龄、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书中朴实无华的教导,质朴易懂的举例旁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肺腑话语:你的双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呀!
三是“创造儿童的乐园,敲碎儿童的地狱”正是当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再次回忆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话语,是预见?是先卜?还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们在感受震撼惊诧的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思考和学习。不妨再来看一下20世纪时陶行知的理念与今天教学改革的一次对比。陶老“提出十条具体建议”是:解除儿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轻女之风;提倡儿童卫生;拯救文化饥荒;培养人才幼苗;提倡儿童娱乐;开展托儿所运动;建立儿童工学团;培养合理之教师父母;拯救战区儿童。而今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废掉电视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加强园所所有卫生管理机制制度化;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寓教娱乐;各地办起高质量、高品位的幼儿园区;加强幼师培训,持证上岗;全球性的灾区人道性救援,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如此相似,那绝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鹜见临,远见卓识的历史见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部分儿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投入不断加大,什么学习班也报名参加,什么“好”东西也让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兴起来。因此它是尊重规律而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妨在这里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话送给望子成龙心切,正在揠苗助长的父母和老师们,兴许对大家会有无限的启迪:“我们对于儿童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品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后,我犹如鱼儿渴望大海、雏鹰向往蓝天、孤舟期待回到久违的港湾般。一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情怀油然而生。试想,似乎一个世纪前的教育理念,依旧指导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见它的科学性、规律性、人文性绝非寻常!我将不遗余力地沿着陶老为祖国教育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为当地的幼儿教育演好“孙悟空”,儿童喜欢的的儿童。
【篇三:《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作文】
今天,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方明编著,他是陶行知先生目前唯一在世的学生,中国教师节的创办倡导人之一!编者用平实无华的大白话讲述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源,堪称是目前中国教育现状振兴的必要思想指导。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作为一个普及性的文本来促进我们对陶行知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教师首选的关于陶行知著作的选本。
在序言二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陶公在中国教育的地位。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读了第一篇,知道了陶公提倡“教学合一”的观点(即教和学两者不能分离,应当是合一的),他认为有三个理由可以说明“教学要合一”。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第二种的先生是教学生;第三种的先生是教学生学。顾名思义,大家都可以看得懂这三种类型的先生在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第一种片面地强调“教”,第二种片面强调“学”,第三种把教和学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整体。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极力提倡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更呼应时代要求的当然是第三种类型的教师。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学,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在教中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业上落后,主要就是他们不会学习。如果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学生得益,能够主动去学习,老师在教学中也会驾轻就熟。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提倡“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所谓“教无定法”,我想它的意义就在于此。今天,我们很多“大家”也都经常会提到: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我想,每位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也都并不陌生,但有多少人真正这样去做了呢?我也不例外。就拿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经常是被我忽略的对象;课堂上,让他们与优中生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评价标准也基本相同……读了陶公对教学的看法,我再一次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力寻求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尽量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益。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这句话概括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要一面教一面学。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们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总结、反思,为自己今后更好的教学做好一切准备。如果我们年年照样画葫芦,固守在自己编织的教学世界里,不去给自己充电,不为自己的教学补充足够的养料,那终将有枯竭的那一天。到那时,怎么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
在这一篇章中,陶公很好地诠释了“教学合一”的教育观点,虽然他这一观点的提出离现在已有大半个世纪了,但他的教育观点仍将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引领着我们在教育的这片天空飞得更远,学得更多,做得更实在。
【篇四: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
寒假里,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彰显着育人的真谛。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
【篇五: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篇六:《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他们的学习进步了: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这位家长很感慨。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说真话,做善事。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篇七:《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篇八: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感慨颇多。先生在文章中举了鲁宾逊、爱迪生、富兰克林等许多例子,告诉了我们创造教育的价值所在。
读完《陶行之教育名篇》后,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行动的教育,应当从小就要干起,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丧他行动的本能,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这段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孩子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确,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同伴活动中往往能迸出创造的火花,牛顿、爱迪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这一荣誉并不令人雀跃。因为,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以创造损失为代价换取的——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仅排名倒数第五。这个结果实在令中国的教师汗颜。
是中国儿童的创造力天生不如人家吗?回答是否定的。究其根源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上。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死知识,为考100分而学习。这就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发现学生的某种天赋领域的创造力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即便他们都考了100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理念名言

1、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2、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4、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5、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6、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7、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清)王永彬
8、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9、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10、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11、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忘我工作。
1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
13、差生身上应更多体现着老师的爱。
14、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15、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6、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17、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8、工作的计划性使你一天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会使你一生有所作为。
19、教师的天职在勇于探索教育。
20、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欢迎,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21、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充分反思的时间,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22、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去当一天学生,体验一下学习生活,再来反思:教与学是否和谐。
23、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诱导而不是命令。
24、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
25、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26、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容纳孩子最可谴责的行为。
27、不要一味地赞美雄鹰,因为这样就会伤害更多的小鸟。
2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29、在过多地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
30、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才是真爱。
31、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2、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33、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34、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35、天荒地老,教师的童心不泯。
36、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传递。
37、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38、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39、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40、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系统工程的教育观;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4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42、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4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4、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45、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46、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47、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48、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49、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5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远离,被惰性所消磨。
5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52、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53、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54、严是爱,松是害。
55、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人。
56、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
57、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58、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59、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
6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62、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63、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64、在教学上,要做教师兼学者;在写作上,要做学者兼教师。
65、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66、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67、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68、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69、教师要用心去爱,去教育学生。
70、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71、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谚语
72、甘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73、想让生命辉煌,就别浪费青春。
74、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施肥的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75、要尽量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完善教育评价,可能使学生身体的、智力的、思想的力量得到广泛地发挥。
76、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77、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8、命运之绳定会握在自己手中。
79、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
80、怎样的老师造就了怎样的学生。
81、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8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8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84、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85、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86、严师出高徒。
87、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88、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
89、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90、好的集体中,学生自尊心是极易培养的。
91、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天生都是世间的奇迹,坚信每个人都是可造就的。
92、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93、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94、教师应当具有的人才观是: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95、大家齐努力,科技教育盛开花。
96、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97、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9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99、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
100、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影响孩子终身的大事。
101、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102、千教万教教书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03、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104、健全的人格是二十一世纪的护照,充分发展的个性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105、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
106、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
107、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08、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0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10、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111、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
112、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13、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14、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15、教师与画家个同的是他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116、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清)张月楼
117、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118、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119、要不断地向命运挑战。
120、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121、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122、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
123、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24、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125、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126、用我们的爱心和诚心去赞美每一个孩子吧!我坚信:忧郁、自卑将不复存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一片晴空。
127、教师要融于师生的相互理解中。
128、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揣测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程度,考验他们的天资,巩固和鼓励其优点的一切趋向,并帮助他们发展,同时使他们自己相信其长处。
129、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130、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
131、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32、慈父+慈母=教师
133、赏识就在我们身边,赏识就在我们一言一行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134、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135、你希望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首先你自己就要认认真真地研究、扎扎实实地工作。
136、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爱的滋润,知识的浇灌,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的碧海中和谐、自主、幸福地成长。
137、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
138、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13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40、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141、不要简单地向后进学生说"不"。
14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14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44、蜡烛选择其物固能光芒四射。
145、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53154.html

上一篇:军训汇报表演作文6篇
下一篇:成功的定义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