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教育人的故事10篇

教育人的故事10篇

时间:2018-11-13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教育人的故事篇(1):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教育人的故事篇(2):教育家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着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育人的故事篇(3):教育家名人故事: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讲故事教育学生_1200字

  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学生的教育,采取了一种给学生讲民间童话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故事对号入座,从类比中受到启发。  那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因为所带东西较多,学生们每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孩子们自由组合,呈现出一片欢乐的场面。大家都有了对子,惟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们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安德烈卡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苏霍姆林斯基深知安德烈卡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为一个最孤立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老师您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现在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我比谁都懂得快,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等了一会儿,苏霍姆林斯基说:“安德烈卡,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  师生俩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菊花翕动鼻子,对葱头嚷道:“呸,你发出一股多么难闻的味道呀!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这菊花多美啊。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可是,大娘并没有理睬、夸赞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捧在手里,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  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安德烈卡好像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一条道理:人不论美丑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千万不能自持聪明,看不起别人,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就看不起你。  这种通过讲故事教育学生的方法,小学生易于接受,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有人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伟大的创造。

教育人的故事篇(4):教育家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育人的故事篇(5):教育家名人故事:孔子及其弟子的两则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教育人的故事篇(6):教育家名人故事:卡耐基小时候的故事_550字

  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维吉尼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他父亲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而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她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生命。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她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她的热忱如何改善他们的家庭。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教育人的故事篇(7):教育家名人故事: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着作以及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经由这两年的亲身体验,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她得出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新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
  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的重要讲演中,蒙台梭利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一全新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同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在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去。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
  此前,蒙台梭利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综合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任期间,她把这一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以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7点她都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后,这些儿童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这些儿童们所做到的这些事都是被人们公认为是不可能学会或做到的事。
  然而,在这条教育的道路上,蒙台梭利想的更多,走的更远。她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认为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根据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这至少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这其中也许存在着些许的偶然性,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一件不能被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和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的,于是她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战。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享誉欧洲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新做回一个脚踏实地的学习、研究的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一个非常偶然的际遇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提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出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60位3~5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儿童之家”,并邀请蒙台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各界的欢迎。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惟一的两面金牌奖。
  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事多磨,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关闭意大利所有的蒙台梭利学校,查禁她的着作。蒙台梭利本人也被迫离开祖国,逃往西班牙,后又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往英国,随后辗转反复,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在荷兰、印度等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踪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意大利政府才请她回国重建蒙台梭利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已耄耋之年,蒙台梭利仍然不辞辛劳,到各国作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1952年5月6日,享有盛誉的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一生为了儿童,蒙台梭利不仅是着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教育人的故事篇(8):教育家名人故事:卡尔·威特的教子故事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定见,无定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在我的孩子卡尔两岁时,我就开始从细微之处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在餐桌上,儿子也会受到严格的教育,我告诉他,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这样能够培养起他勤俭节约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磨炼。
  如果卡尔想吃水果或点心,不论那种诱惑力有多大,我也会让他必须先吃完饭菜。我不会对他有丝毫的通融。
  我希望卡尔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确立有“分寸”的意识,我一直按照这样的原则去教导他。我要求他诚实、守信、准时,因为这些都是作为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你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你自己就不能采取欺骗吓唬的手段;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更要认真执行。
  有一次散步时,我看见邻居史密斯太太因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而生起气来,冲着女儿大声责骂。女儿大哭之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我问史密斯太太:“您为什么责骂您的女儿呢?”“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为什么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呢?还是为了她受责骂的补偿?”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应该怎样回答我。
  她这样做,小女孩就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了骂后她为什么又得到了点心,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
  我时常教育儿子,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了他们成长,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如果卡尔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我会给他一定的物质奖赏,还会带他去一个他向往的地方。
  对儿子的惩罚,我一向讲究原则,一定要让他心服口服,否则惩罚便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我总会给他警告,并向他讲清原因,告诉他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曾对卡尔说过:“你必须早上按时起床,否则我会认为你是放弃你的早餐,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有一次,他起床太晚,超过了规定时间,当他来吃饭时我们早已收拾好了一切,并把他的早餐收走了。卡尔看着我,似乎想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但我先开口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有约定,不能破坏它。这只能怪你自己。”
  其实,早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我们的约定是认真的,是必须遵守的。

教育人的故事篇(9):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张伯苓的两则小故事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
  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
  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人的故事篇(10):感人的1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恶语伤人六月寒

  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40071.html

上一篇:2个名人故事5篇
下一篇:我的情感故事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