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电影 >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6篇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6篇

时间:2018-11-08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www.xjwk.net--励志电影】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1):一次别离观后感

【篇一:《一次别离》观后感】
这是一部伊朗电影,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许多奖项。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电影里每个人都不坏,但都有瑕疵,真实而让人印象深刻。
我觉得看完后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尊重。
男主角的父亲有老年痴呆,他不离不弃,为父亲穿衣洗澡,请家政,他说只要父亲说一句话他都会很开心。为了守护父亲尽孝,他甚至愿意放弃婚姻。他用心细腻地爱他父亲,这是一种尊重。
女家政被冤枉偷钱,更不幸的是她四个半月的孩子流产了。两种苦痛一起让她品尝,她说:她更接受不了被冤枉的感受(她绝对很爱她的孩子)。于是她一次又一次澄清事实,声泪俱下。我看到一个普通的人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她小心地呵护它不容冒犯。
每次大人吵架,他们都会让孩子回避,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无辜。父母吵架前会温柔地对孩子说:我们商量一下,你先回房间。两位男主角仇深似海,争吵甚至拳脚相向,最后对薄公堂后,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孩子说:不要因为我们之间的争吵难过。言语里满是怜恤。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会牵连别人。
法官审判时很认真负责,会详细地问很多问题,会现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但也按法律执行该有的判断。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神秘模糊的贿赂,只是一个和解人让真相显明。
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撒了谎,但最后都承认自己的谎言。他们为此表现出的不安和悔恨让我印象深刻,撒谎是罪,得罪神也伤害人,这是可憎恶的。我不是说撒谎后不安和悔恨就行了,就很了不起。但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连这样的反应都没有了?
两个男人对薄公堂时,一方气急败坏开口骂人,另一方提醒对方尊重自己,很自然的提醒,像种习惯,法官也很自然地警告,像一根丝一样连续光滑,没有做作和勉强。
其实整部电影就是记录一起民事纠纷,但平凡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影片里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力量,导演去美国领奥斯卡奖发表获奖感言也是简短有力,想到伊朗素来是强硬的,包括对美国,我想不管这个国家多受争议,但影片里那种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在中国也是。
【篇二:《一次别离》观后感】
伊斯兰文明,是人类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伊斯兰文化圈,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跨越地域最多的文化圈,这一文化圈联系了世界上的多个种族和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是在中世纪,当欧洲一片黑暗的时候,伊斯兰世界却大放异彩,文化科技都走世界前列。当时伊斯兰世界还保留了古希腊时期的许多著作典籍,为以后的欧洲文艺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现在的伊斯兰总体上给外人感觉经济不发达、落后的印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我们伊斯兰内部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也正在经历文化冲击所带来的阵痛,这一点无可否认。我们的伊斯兰也要现代化,我们也要走向民主和繁荣,伊斯兰绝不是保守落后文化的代表,《古兰经》也没有教导我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隘的视角内,而是倡导我们入世进取。
但是,伊斯兰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式的那种现代化,全盘的西化或是一味的按照西方的那条路走,只会是死路和邪路。伊斯兰国家和民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古兰经》为向导,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一点上,我们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兄弟会”就做的很好,在埃及这次的政局变动中,正是由于兄弟会的努力,才没有出现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的大规模流血冲突甚至内战。
借用我们中国一代战略家们的话说,虽然走出有伊斯兰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这需要我们伊斯兰国家和民族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伊斯兰,是主最后给人类所启示的宗教,主定会眷顾我们,让我们穆斯林的地位越来越显赫,这也需要我们穆斯林自己努力去拼搏进取。当今的我们,要缅怀历史、审视现实、看往未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伊斯兰会变得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砖加瓦、作出巨大的贡献。
【篇三:《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作文】
在大概一个多月前,我借着Touch狭小的屏幕,在网上看完了这部色调灰绿、波澜不惊的电影,我承认我泪点低,好多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悄悄流下来。在微博上,只要有人提及这部电影,我就推荐推荐再推荐。直到前几天,这部片子崭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于世人皆知。我心里仿佛一块石头落下来,觉得这部好片可以被更多的人认知了。
我想回到那个刚刚看过《一次别离》的夜晚,最初的感受,竟然不是叹服于导演的技巧、手法和男女主角及众人的演技,而是,对于片中,那个我们陌生甚至带着某种怀疑眼光的非主流国家——伊朗,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敬意。虽然该片普遍在介绍中被定义为“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但从片中那无处不在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中,你却可以解读到今天的伊朗,绝对是一个正常国家,它的宗教和信仰对社会秩序所起到稳定作用坚固而踏实,人们恪守诚信,即使在最微小的地方也不愿撒谎。长幼有序,彼此心中有爱,并愿意帮助他人。民众整体的生活水准不差,甚至西化和开放的程度,也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这个观点在我与我的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所长黄平交流后,得到了他的证实。的确,在以往西方媒体对伊朗等国的妖魔化描述语境下,《一次别离》可算是一部“祛魅”之作,它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种种误读与曲解之下的,正常呼吸与生活着的伊朗,法庭有效而清廉,社会稳定,与地球任何角落的国家一样,有着种种小人物悲欢挫折的普通国家。
片中,纳德和西敏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纳德在一间银行供职,西敏是夜间外语补习班的老师,他们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出国,离开伊朗。在办好了一切手续后,纳德却放心不下家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决定留下来。西敏赌气要离婚,未得到法庭的支持,只好暂时先搬回娘家住。全剧的主线矛盾就此浮出水面,西敏走了,纳德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谁来照顾家中的患病老父亲呢?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经介绍走进了他们的家门,这个像伊朗其他普通妇女一样的女人,带着黑纱,甚至在犹豫该不该走进洗手间帮老父亲换尿湿的衣物前,需要打个电话给宗教顾问,咨询自己是否可以碰触其他男人的身体。
层层递进的波澜与冲突,随着这位保姆的“辞职”、意外流产、家庭索赔、双方上法庭、庭外对于真相的种种探索和沟通,直至最终令人意外的结果,一幕幕,细水长流地呈现于镜头前。我实在不想无聊地“剧透”下,而那些在最柔软与细腻处令你怦然心动的无数细节,又岂是这种鸡毛蒜皮式的“剧透”可以替代的呢。所以,有心的人啊,一定要看看它,在网上,一毛钱也不用花,有很多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观看。也但愿有人和我一样,许愿它若能顺利进入中国的院线放映,我一定会补票,再看一遍。
然而最最打动我的,还是这部片子的绝不煽情。剧中,最后有一处隐而不发的核心真相是,那个保姆流产的真正原因,是在照顾纳德的老父亲时,因不慎没关门,老父亲独自溜出门,街对面的书报亭流连。她为了找他,被往来的车撞到,才……但,这个细节,却是在看似极不经意的、倒剥笋式的情节与对话中,最后被提到的。电影里,从始至终,完全没有出现过这个“被撞”的画面。我几乎可以想象到这个镜头,在一些追求泪水与“效果”的导演手中,本可以多种角度切换,各种慢镜头叠加,一幕一幕地回放,把你的眼泪往外拽。但阿斯哈·法哈蒂没有。他的另一部作品《关于伊丽》(DarbareyeElly)和他曾拍过的许多关于伊朗年轻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滋味。以至于《一次别离》中,全片唯一的音乐,是在片尾的字幕中缓缓响起的。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比用这种最真实、质朴的片子来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重更美好,我也感慨于阿斯哈·法哈蒂在本届奥斯卡获奖时的发言,他说:“当伊朗在政客口中正背负着战争等非议时,我们在这里跃过政治阴影,讲述她辉煌的、古老的文化。我把这个奖项献给伊朗人民,献给所有那些尊重我们文化、鄙视敌意和怨恨的人们。”每个国家都该为这样的子民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诚意和爱,回报了他们并不完美的祖国。
和其他许多网友一样,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那些花了3000万美元甚至更多钱的电影。我当然不相信今日中国是缺乏《一次别离》这样“信与义”的故事的,那么,我们的时代记录者们,回到生活中来吧,认真呼吸,认真记录吧。钱堆不出好电影。
【篇四:《一次别离》观后感】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抱着半怀疑半激动的心情,我进入了这个神秘的世界。
说是怀疑,因为好莱坞向来热捧的影片都难以摆脱“英雄主义”题材,形式上也以快镜头,短镜头,大场面,精致的道具与大牌明星助阵为主要追求目标。相比一些大师级的电影,它们是很少能够引起观众深刻思考的,有所思考的也不过是电影影射出来的“大题材,大话题”罢了。说是激动,是因为大师级的电影往往也能够受到眷顾而摘得奥斯卡大奖,《一次别离》既是外语片,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亚于其他奖项。最令人振奋的便是其神秘的国籍。伊朗,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力量之一,国际舞台上永不“褪色”的焦点国家。伊朗的民众是爱国的,他们更疯狂于宗教,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导演与演员们,会向世界转达怎样一种声音,展现怎样一种画面呢?神秘的东西往往勾起好奇心。
这是一部典型的社会伦理剧,故事围绕一户典型的中产阶级人家与其女佣(当然是伊朗底层社会的民众代表)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贯穿着另一条线索便是家庭纠纷。这一情景在中国也时常发生,只不过一般都以低产阶级的悲剧作结,暂且不议。女佣人已经怀孕,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偷偷打工帮丈夫还债。雇主家中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症的爷爷,而作为父亲的男主人公一方面疼爱自己的女儿,也敬爱父亲。所以当妻子提出要带着女儿离开伊朗去寻求更好的教育时,他并不同意,也导致了两人的分居。女儿是懂事的,也是爱爷爷的,所以她选择与爸爸一起居住来维持家庭的相对平衡。在照顾爷爷的问题上佣人与父亲产生了冲突,致使后者愤怒地将她推出门外,不幸摔在了楼梯上,从而导致流产。故事也随着法院宣判的悬疑展开,究竟责任在谁?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了结这段恩怨?似乎这就是一般电影的精华所在,导演会致力于表达矛盾双方的来回攻击与推脱,有余力还要拉扯上下两辈。
宗教的朴素与虔诚才使得《一次别离》脱颖而出。从妇女的着装到人们的交际用语,镜头对准的是两家普通人的生活,必然囊入真实的社会画面(当然拍摄地一定是在最稳定的首都德黑兰,也暂不议),画面中免不掉的是已经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的伊斯兰教文明,而这也无需刻意回避。伊斯兰教徒是世界上最狂热的教徒,同时也是最虔诚的奉行者。女佣在为一名老年痴呆的男士更换衣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宗教禁忌,女佣的丈夫在追着父亲要求赔偿时,手中也没有放下那本《古兰经》,仿佛在宗教面前,所有人都必须洗脱身上的污点,坦诚对待,这样的纯粹便是伊朗人的信仰,是中国人永远也无法体味到的。宗教就像是死命令,普通的导演也就到此为止了——用大镜头下教徒们虔诚的一次膜拜终止故事。
阿斯哈?法哈蒂的确是一位大胆的导演。他用冷静又严峻的眼光在巨大的宗教雾霾下寻找漏洞,而这无形的漏洞如今成为有形。母亲认为带女儿到国外才能有更好的教育,父亲在《古兰经》面前撒了谎,伊朗的“先进”阶级已经开始跻身全球化的文化浪潮,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而长时间的统治使伊斯兰文明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伊朗人的心中。使人感到焦虑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伦理纠纷已经不是祈祷或是经文能够解决的了。随着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逐步发展,其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在当代伊朗社会中蔓延开来。父亲没有遵守教义的行为是极为普遍的,也是社会矛盾激化中不可避免的主导因素。
这不禁让我想到《少年派》中同样聚焦的宗教信仰问题。基督教的神父对派说:“你只需知道上帝是爱我们的便已足够。”派的母亲也曾对自己的信仰发表过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科学使外在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美好,而宗教的信仰则使你的内心更加的虔诚,能够感染你的精神世界。而派也在生存危机下不断挣扎于自我与信仰中,在不断的自我拯救中迷失。当然《一次别离》是用利益与宗教针锋相对的。
安拉只活在清真寺中。如今的伊朗已经不再是宁静的社会,而是一个延续着等级分明,宗教与法律互相影响,道德感逐渐偏离正常轨道的社会。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心地善良的,只是各自的利益与阶级让他们忘记同是安拉的信徒。导演真实记录了这一切,抛向所有伊朗人一个质疑,而解开这个宗教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唯一钥匙,恰恰回归了宗教,回归了人们的本心,那便是爱。可以看到的是,不管双方最终是否和解,这一辈人的冲突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惨痛的创伤。女佣人害怕孩子遭到报应而怀疑自己索要赔款的动机,父亲在女儿的劝说下才打算赔偿,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压抑下成长,累积负面的认识,于是双方在故事的尾声都作出了退让。
最后留下的悬疑也耐人寻味。特梅选择哪一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受了抚不平的伤害。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伊朗孩子数以万计,他们的心灵处境让人堪忧。既然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也在真主的光辉下爱着所有的教徒,为何还要在利益场上不顾后果地辩解与推辞呢?所有的文明冲突下都会遇到这样的质疑,而真真只有爱——全部宗教的来源,才能够打通人们隔绝的心。
【篇五:《一次别离》观后感】
《一次别离》是我第一次接触伊朗电影。该片曾在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金熊奖最佳影片。这是一部关于罪与罚的争辩,人性的亮点与暗角,爱与救赎的可能,并用宗教建立起一种肯定性力量的故事。
影片开头,是纳德和西敏两夫妻分别对法官的述词。通过他们各自互不妥协的陈述,向观众交代了萍踪海外与坚守家园的现实,美好前程与伦理规则及道德选择的两难。原来,西敏希望举家出国,让女儿特梅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纳德家里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需要照顾,而且他觉得在国内生活得很好,不愿出国。家庭冷战一触即发。从法庭回来,西敏就收拾行李离开了家。女主人一走,生活的琐碎内里散落一地。纳德不得不雇佣了西敏介绍的帮佣瑞茨。一天,纳德回家发现家里没人,更离谱的是,父亲竟然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一只手还被绑住了!随后,他愤怒地质问瑞茨,而瑞茨做着苍白无力的解释。在推搡中,瑞茨流产了。二人闹上了法庭。于是,关于追寻导致瑞茨流产的真相就此展开……
尽管是陈述一个家庭事件,但《一次别离》所带来的震撼却是夺人心魄的。一方面,影片徐徐展开中产阶级家庭的顶梁柱纳德开始独自带着父亲和女儿生活急促慌乱的场景。过去连洗衣机都没碰过的大男人不得不开始全面料理家庭生活。年迈又患病的父亲在生活上已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还会到处乱走,需要有人随时看护。女儿正值青春期,大人的事情她全部看在眼里。纳德每天要接送她上学、放学,回家还得帮她补习功课。种种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赶走瑞茨的那天,纳德独自帮父亲洗澡失声痛哭的一幕,突显了这个倔强刚烈的中年男子捂着生活的暗伤而发出哀伤的宣泄。另一方面,影片淡化了低层家庭艰难生活的状态。只通过人物对白铺开瑞茨的生存困境和生活沉重——丈夫性格暴躁,工作不顺,四处欠下赌债;女儿尚小,而肚子里又怀上了一个;尽管教规森严,但生活举步为艰使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出来工作。由此可见,直接发生冲突的两个人,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同样带着各自无法诉说的疼痛,过着逼迫的人生。他们的表情、思想、信仰、命运一一被镶嵌在当代伊朗社会生活中。因此可以说,影片展现的不仅仅是关乎两个迥异家庭命运的道德事件,更是对伊朗当代社会中产家庭和社会低层家庭生存现状的现实扫描,同时也折射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人与人的关系。
有人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深层次的政治寓意,而我却从影片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纠结和宗教的力量。人性的本质逃脱不了纠结的矛盾。每个人都拖带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各自都包蕴着隐秘心事。沉默或谎言,清醒或激愤,说或者不说,良知或责任,此面或者对面,总有那么些时候,会身不由己地滑向另一边。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内心都是焦灼的。他们摇摆不定的矛盾中带着脆弱的明净,一不小心便违心地选择了顺服谎言。但是,他们都是好良心的罪人。在信仰面前,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检视自己,反省自己。共同虔诚地信仰真主安拉,令本来已陷入水火不容的双方在几度交涉中逐步有所缓和,更是将每个人物在迷失时候拨乱反正。每个人或许会被世俗生活改变,但信仰,始终审视自我来路与去向,令教徒在世事多艰的现实中坚守着固有的品格。尤其是男主人翁纳德,他观察、忖度、质疑瑞茨一家的心思,又推心置腹地同情他们。他坚持原则不肯退让,又忍住委屈没让父亲验伤,还替对方向法官求情。他看到自己曾经否认的一个小小的谎言到最后竟然把女儿也卷进事件的旋涡。当他面对女儿清澈的眼神和轻声询问,内心滋生了羞耻感,坦承了自己的谎言。而瑞茨一直在害怕、惊慌、焦虑的复杂情绪中倍受煎熬。一时疏忽大意的过错成为她无法释怀的郁结。最后,不敢也不愿接受赔偿金。他们一面负罪似地进行自我谴责,一面又渴望以自己的善和自省为自己洗罪,借由愧疚,使自己内心残存的人性之光得以昭示。这些人性之光都进入精神困境和灵魂冷漠的深处。他们都是懂得爱的人、正直的人,值得所有人尊重和理解。影片中,每个人对自我的反省、对亲情的在意、对信仰的忠诚,表现出了一种绵绵的温情,成为粗砺世界里柔软的一部分。
该片叙事冷静,剪辑紧凑,关于谁在说谎的悬念,直至最后才打开。整体色调的处理干净透彻。导演用手持跟拍手法,安静细致地捕捉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并持续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这在室内和外部的几场戏里都表现得非常到位。整部电影洞察世情,进入内心,余味悠长。
影片的最后,纳德和西敏夫妻俩还是去了法庭,以近乎残忍的方式让特梅选择跟谁一起生活。极具爆发力的钢琴声骤然响起,影片结束于一个开放的结局,一个未知的结果。我原本以为,他们之间不是一扯即散的感情。但我想,影片所强调的并不是男女关系的脆弱,人生才是大主题。正是人生充满了无力感和众多无解。尤其当现实来临时,爱,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的确,有时候,人生不会服从我们的期望。事已至此,只能叹息罢了。
【篇六:《一次别离》观后感】
选择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网一查,导演居然是伊朗国籍,顿时肃然起敬,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在生命和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雕琢艺术的?
看完本片,对导演的敬仰彻底转移到每一为伊朗人身上,一个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许跟战乱有关,也许是人的本性,总之,导演让我们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回避困难的机会,但是,一旦离开,你便失去了你的根:家!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总是在台词中刻意强调主题,升华个人主义,本片只字未提国家二字,却足以将文人翁纳德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我们的战乱年代,也曾踊跃出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上进青年,看那样的影片,的确很过瘾,很振奋人心,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用朴素的手法描写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的影片。
《一次别离》就是一部朴素的励志电影,朴素到一开始你会怀疑自己能否看完它。当然,一部好片是不会让你轻易就中途放弃的,编剧在这方面做到了,故事层层叠叠又相互联系,跌宕起伏间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数中低端电影,看了十分钟就知道结尾了。
本片由纳德和西敏因为是否携带女儿出国而离婚展开,他们的这个决定,造成了后续一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观影的过程会轻易就把你带入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去,因为这些琐事太司空见惯了,它们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基于电影的艺术性需要,这些琐事又不会展现得太落俗与露骨,这个时候,演员的出色表演就发挥了他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失落的表情,一个佝偻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看这部片子(如果认真去看的话),会是一种从头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走了一圈。如果厌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学纳德的样子,生活的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害怕它的出现。
《一次别离》,片名恰到好处,一次别离,人们这才发现了彼此的重要性,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展开,本片有一下几大看点:
1)、纳德对老年痴呆的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2)、女儿在父母间的对种种选择;
3)、纳德和西敏的种种矛盾;
4)、护工瑞茨的种种生活压力。
好片子无需多解释什么,好不好看各执己见,总之,不管是否因为本片的缘故,我们总该让心灵净化一番。
【篇七:《一次别离》观后感】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一部仅30万成本的伊朗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以黑马之姿横扫各大影展、秒杀众多“豪华巨制”就是现实的又一讽刺。对于伊朗人们也许了解不多,可对于影片中所展现的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生活却并不陌生,甚至产生了共鸣。导演以小见大,从朴素平凡的市民生活角度切入,白描般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却又纠缠不休的家庭生活铺展开来。影片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有无数的线条彼此纠结环绕,在各方施力后越缠越紧,最终达到顶尖时分崩离析。另一方面,影片舍弃了许多繁杂的缀饰,只是冷静地讲述着故事,却充满了强大的张力,让人深入其中,心情也随之起伏。这就是生活的力量!
一开始我还在想何谓“一次别离”?又是谁与谁的别离?当观看完毕后,我认为可将其理解:成人与人之间分道扬镳后的渐行渐远,以及分歧之后难以消解的隔阂与对立。
从整体来看,最明晰的线索便是纳德与西敏这对相互羁绊却又走向分离的夫妻,在离婚不成后的现状。妻子西敏的离家出走,给纳德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使残局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影片暗示的第一个分歧在于:西敏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打算移民,纳德却放不下体弱年迈的父亲而拒绝离开。记得在法庭上时,法官曾质问西敏想带女儿摆脱的是怎样的环境时,她无言以对;而问及移民后如何照顾老父的态度时,西敏的想法也与纳德截然不同。所以,将两者稍加联系后便不难看出,影片想要向观众表达的内涵。纳德与西敏都属于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体面工作并能过上小康生活的伊朗精英。他们所代表的正是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中产阶级。假若将年迈体弱、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父,隐喻成久积沉疴、摇摇欲坠的国家政权的话,那么纳德与西敏的选择便耐人寻味了。是选择逃离还是留守?是努力无果后的甩手不干、奔向“自由”,还是如拷着手镣般被僵化的体制束缚?有人说:“国家失序最初的显现就是中产阶级的逃离。”因此,我认为这是影片最先呈现出的分离——掩盖在夫妻表象下的精英分子内部的分离。
只是值得思考的是,当西敏放弃曾用心照顾并对她颇为依赖的父亲时,当纳德坚决不放弃父亲却又难以亲自照顾时,是地位卑贱、受尽苦难的瑞茨在照顾着病入膏肓的老人,是代表着下层民众的她在帮助老人一次次脱离险境。
接着,分歧和矛盾接踵而至。两个家庭无可避免地卷入了生活的漩涡,从而展现出本片着墨最多、最为激烈的分离——精英与平民的分离。阶级之间的对立永远具有普世意义。暂且,不说纳德对瑞茨和家庭教师无意间产生的差别对待,不说外婆不假思索地纠正特梅的背诵……表现最明显的对立便是在矛盾尖锐的法庭上。哈德特那句“我不像他那样能说会道”,直击了阶级矛盾的核心——话语权。平民们难以改变的出生地位和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了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对话语权的掌握能力。正如纳德冷静清晰的答辩、动之以情的哀求以及对现场有力的描述,和哈德特失去理智地咆哮、声嘶力竭地咒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究竟谁的表现更能赢得世人的好感、更能主导形势,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社会规则所保护的从来都是制定其规则和维护其利益的统治阶层,所以哈德特在对法律失望后转而采用了恐吓、威胁的方式,实是也走投无路之举。当然,这也体现出哈德特的鲁莽无能和不负责任。
自此,更深一步挖掘得出,平民与精英分离的本质是:传统和现代的分歧,宗教信仰和社会规则的分歧,其具体表现为内心痛苦的真实感和屈从于现实的谎言之间的对立。平民们仍在守护着传统,在现实苦痛的威压下仍将信仰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瑞茨帮老人换裤子时的犹豫挣扎、隐瞒真相后的不安惶恐,以及哈德特得知真相后近乎自残的捶打,都是宗教戒律和现实遭遇的一种对抗!而精英们更倾向于后者,遵守社会规则、维护个人情操以及信奉道德的准则。纳德是一个坚持不抛弃父亲和不多给一分钱小费的人,他教育女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拼写,但正是一个看似如此有原则的人最终却妥协于现实了,他亲手打破了引以为傲的原则,并且在法庭上说谎以避牢狱之灾。可见,原则和信条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苍白而无价啊!幸好,这个民族的人民还有信仰。在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度,即使体制崩坏、社会失序,仍有深受苦难还顽强生存的平民大众在坚守着最后的道德底线。反观我们自身,缺乏信仰的中国人要用什么来约束我们日益膨胀的灵魂呢?
最后,当真相被出乎意料地揭开,当闹剧终于落下帷幕时,波澜却似乎远远没有平息。在孩子眼里,表面的平静始终无法掩盖大人们曾经激烈的斗争,这些画面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心中。所以,影片讲述的也是是童年与成长之间残忍地分离。聪慧机敏的特梅经历了心情的跌宕起伏,从一开始想阻止父母离婚时的纠结烦恼,到得知父亲说谎后的愤怒失望,再演变为父亲圆谎后无声哭泣的痛苦挣扎,到最后选择跟谁时却变得平静而木然了。还有瑞茨可爱的小女儿,一开始时,羞涩的眼神中满溢着天真与好奇;然后渐渐变得惊恐不安,到最后的特写镜头中则变得异常冷酷与漠然了,她的眼神如黑洞一般的死寂。两个小女孩身上的变化让人震惊。这是成长所付出的疼痛的代价,这是孩子心中关于父母的高大形象和对未来世界的理想构筑的轰然倒塌。两个女孩都回不到最初一起嬉戏时的单纯快乐了,她们开始背负起一些沉重的东西,甚至身不由己地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悲哀的是,成长过程中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抹去的。因为她们早已不再天真,戒备取代了信任。
特梅选择跟谁我们只能自己想像。影片最后,纳德与西敏站在了玻璃门的两端,他们相距不逾咫尺却早已隔了天涯。背景音乐响起,周遭是一如既往的嘈杂,让人感到寂静的可怕。内容还是法庭和离婚,结局自然地照应了开头,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但事实并非如此。纳德与西敏之间横亘的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以及难以掩饰和修补的裂痕。他们就像两条相交线,短暂相遇碰撞出火花之后,却又错身而过,各自渐行渐远、走向分离。
【篇八:《一次别离》观后感】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分离》,寻求的并不是一场缝合,而是另一个分裂的起点。在我,电影的第一主题有关女人对“自由”的寻求,但此主题是如此秘密,女人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几乎不算长,因为电影大部分笔墨基本都花在妻子回娘家之后,丈夫和女儿在家中发生的一系列琐事和麻烦,以及最后导致最强戏剧性的意外上;但女人从未缺席,她曾经的存在和时时刻刻的注视不停影响着这个余下的二口之家。女人的固执像错误一样显然,却又展示出无法反驳的正当和强大的理由——即使这些理由在全片内从未被正面诠释过。而她要“出”的“国”,那个遥远西方世界,甚至竟从未被提及。
如果说女人代表了未来和理想,男人则代表了一切的过去、责任和现实,然而这一系列现实并不显得庸常。作者处处小心,试图保持中立:决意离开家间接引起系列麻烦和灾难的女人从未受到谴责,不断试图解决问题的女人也从未获得赞扬。而作为非完人的男人出现,遇到保姆,并发生主要冲突,又在仿佛一切矛头都将指向犯错的男人的时候,忽然揭穿此前作为弱势群体代表的保姆一家的另外面目。两个家庭的对立并非黑白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善恶不明。一切矛盾在此碰撞,所有阴暗面又被作者融合到一切普世价值和真善美中,结成一片朦胧无解的网。
在某种意义上,不管刻画了多少面人性,作者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尤其对女性,比如其中几乎作为旁观的女儿,其参与的戏剧性并不多,但却默默进行着自我构建,并以撕裂的方式告别无辜。其父亲用实际事件训练其成长;而其母亲与其的关系更像一种女人和女人之间的交会,相拥而泣之时,她们几乎像战友。可以想象,这样的女儿,其实映射的是母亲代表的所有意图追寻自己命运的女性的成长过程。
影片的另外一个主题,在我来看就是“平等”,全片第一个镜头就欲建立一种平衡的冲突:男人和女人一人半屏,直面镜头(法官),这是一次分离的开端(离婚)。此后开始着重跟随男人,女人则悄悄出现在男人和女儿的对话中,并在任何需要补充缺口的时候出现、行动。
导演将一个比较开明和有办法的家庭,和一个经济困难,但对宗教有绝对信仰的家庭对立起来,却只给事实,不给观点。作者关注的是每个人的状态,并且尽量贴近他们,镜头速度不均地随着他们的运动进退,有时忽然止步;人物完全不是被扔到大环境的背景中任其践踏,而是时常出现在颜色朴素、狭小而令人不安的空间中,例如搬家的房间,以及封闭的审判室。除了展示人性,电影还涉及持有资源、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死亡、公正、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等主题,但导演刻意未利用象征主义,也未滥用本国现实,而是巧妙地将这各个主题揉搓在一起,然后用非凡的叙事能力,真诚地讲故事。即便对于妻子意图逃避的宗教,作者也在靠后的一场,保姆因为自身信仰而无法面对古兰经起誓的时刻,对这个宗教和教徒致了大大的一敬。
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首先是可见的结尾:女儿含泪,将向法官宣布选择父亲或者母亲,她应当已经明白,孩子总该接受大人的分离,就如同老人总有一天得接受儿女的离开一样。而男人和女人则走出审讯厅,两人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屏障,各自不安地等待,仿佛是个有趣的开放式结局。
而在我,其实结局在更早已给出:故事既然讲的是一次分离,那么在百般波折之后,我们会问,到底终于大团圆了,还是会出现另一位出走的娜拉?——在最后十分钟内,我十分惧怕导演选的是第一个选项。幸而导演非常干脆,根本未做任何交待地给出了答案:男人女人又重新站到了法官面前,仿佛影片开始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她并未因此停止追求她的自由。这让我想到了娄烨的《花》,作为关键词存在的“自由”,只是像呼吸一般在片头掠过,但却决定了女孩的过去,和之后坎坷的爱情经历,即便整个爱情故事似乎与此无关,片中也从未谈及这个关键词,但起因和结局,划出橄榄球一般的锥形,最后都到达了右侧的顶点:西敏和花,两个女人在此点相会,后者仿佛立刻可以继续前者的故事,她们的命运可能会殊途同归。而我此刻,只感觉导演在背后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女人!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她自己的自由,却掀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2):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篇一:《一次别离》观后感】
好久,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在杂志上看到关于《一次别离》的文章。第二次看了,因为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想到它是这么长的,只看了没有一半,今天终于抽时间把它看完。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掌握好时间是这么重要。
如文章所介绍,影片没有精彩的剪辑,配乐,画面,只是很简单地展现一个故事。但是把不是的许多细节描绘地很细致,而且剧情很出人意料,但是又非常合理,让人感觉故事非常地贴近生活,或者根本就是生活的还原。
也如文章所说,电影里面每一个人物都离不开这个故事,每个人都要对它负责—但是每个人都没有错,它们都是一些生活中命运中不可跨越的一些地带,人物们既不能独善其身地离开,又不能往回走,每个人都为了自己所坚持所相信的东西而不肯让步,但是他们又没有做错。故事的结尾没有大团圆,也没有悲情,是不是想说故事的结局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知道影片所描写的情况是不是就是伊朗国家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事情感觉他们做得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伊朗人讲礼貌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虽然我有点反感干巴巴毫无生气得说“谢谢”,但是他们的礼貌真是无处不在,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见面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会已“你好”开始—包括两个打官司的家庭之间,最后总是以“谢谢”结束。别人为自己的女儿让座也会说声“对不起”。
伊朗人遇到事情会讨论,虽然大家都已经火冒三丈,特别是那位失业的丈夫,他们都是会坐下来沟通,虽然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这样或那样的掩饰,但至少大家肯说话,比起某些地方人们喜欢暗地里做事好多了。
很羡慕有信教的人,他们会为做错事而羞愧,害怕灾难降临在自己爱的人身上—即使只是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错。
那位失业的丈夫在气得不行的时候宁愿打自己。
还有,不知道影片是否在反对性别歧视。因为我觉得影片里女人做得比男人好,男人总是固执地相信某些东西不肯让步—不过男人则把女人的让步看做软弱,孰是孰非?
影片里每个人都要对事情负责—除了那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家,它想说的应该不言而喻了。
【篇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
下班了,静静的办公楼就剩下我一个人,于是我可以静静地看刚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片头,音乐静静响起,黑色背景下白色的阿拉伯文字幕,片长2个小时。临近片尾,钢琴声静静地响起,办理离婚手续的纳德和西敏分坐在长廊的两边,隔着一扇玻璃门,不是相对无言,而是漠视无言,没有任何对白,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坐着坐着,这长达4分钟的静默,我感觉又看了4分钟的默片。这是怎样的一对颓唐、落寞、无奈、疏离、隔阂,饱含着满腔怨言与离愁的夫妻。这短短的4分钟,既考验着导演的功力,也证实了演员的功底。难怪这部电影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饰演纳德和西敏的佩曼·莫阿迪和蕾拉·哈塔米分获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这部只花了200万元左右(30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可以有足够的骄傲来鄙夷斥6亿元巨资制作的《金陵十三钗》。我没看过《金陵十三钗》,也不会去看,不是因为妓女抗日的故事,也不是因为它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谋取票房的噱头,而是就生命与死亡而言,它让十三个妓女去替代十三个处女去抗日,我想,十三个妓女的死与十三个处女的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要牺牲“坏女人”救“好女人”才令我们感动?影片竟然让她们悲壮地以逼抗日,再给她们立牌坊。我们对生命与人性的理解何其轻佻与浅薄。
描述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不是难事:纳德回家发现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被女佣瑞茨绑在床上,而瑞茨却不知去向,待瑞茨回来,出离愤怒的纳德将瑞茨推出门外。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到最后,所有的真相却出人意料。揭开这真相的是信仰,所有的人在信仰面前袒露了自己的谎言。信仰单枪匹马地战胜了谎言与私欲的大军。
然而,要穿透这部影片的重幕却是件难事,难就难在我远远没有那样的精神境界。剧情发展超过了我所有的对剧情发展的预想,看这部影片比我刚看过的《艺术家》远为丰厚,远为蕴藉,远为错综,远为复杂。看这部影片时,每一个剧情的发展为什么总与我预想的不一样,甚至相反,我问自己,这倒不仅仅是在测试我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其实是对我空洞的精神世界的揶揄。因为我的精神境界无法达到影片所要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一种信仰。
没错,就是因为信仰。这是是人性与信仰之间的较量,人性中永远有卑微与黑暗之处。影片中除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和瑞茨的小女儿外,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为了私欲在撒谎,丈夫纳德、妻子西敏、女儿特梅、女俑瑞茨、瑞茨的丈夫、家庭女教师,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性一览无余,但他们又在备受灵魂的拷问与煎熬,丈夫纳德在为父亲洗浴时失声痛哭、女儿特梅为父亲做假供后在车上流下了眼泪、女俑瑞茨惊恐会受报应,担心报应的灾祸会落到她的女儿身上,瑞茨的丈夫在痛打自己,家庭女教师撤回了自己的假证词,他们在备受灵魂的挣扎后各自说出了真相,导演处理这些变化了无斧凿的痕迹,春雨润万物般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古兰经的信仰,叫我这样没有信仰的人都觉得可信之极,就是这样。
电影结束前,与片头纳德和西敏到法庭办理离婚呼应,纳德和西敏又来办理离婚手续。法官问他们的女儿特梅选择跟谁生活在一起,还没待他们的女儿几番哽咽说出她的决定,镜头就摇转和定位在分坐在长廊两边的纳德和西敏上,隔着一扇玻璃门,不是相对无言,而是漠视无言,没有任何对白,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坐着坐着,长达4分钟的静默,伴随着静静地钢琴声一段一段流淌、片尾字幕一行一行地出现。
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会不会分离,也不知道他们的女儿最后会说出什么选择,或许导演根本就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是否会最终别离,而是让我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作各自的猜想。
我最后在追问这部片名的意义。简单的单词,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别离”?仅仅是纳德和西敏婚姻的别离?亲情的别离?其实最终还是想告诉我们,人不能同自我救赎与信仰别离,哪怕就一次这样的别离,也意味着人的生命与精神无法得到救赎。
纳德是位好丈夫、好父亲,也是一位好儿子,为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忍受着妻子离家出走。他以及他的父亲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父亲。我的父亲80年代末期患脑溢血而偏瘫了,我以及我的兄弟当时有各种借口不花什么心血来照料父亲,我可以借口说工作忙,后来又可以借口说在长沙读书,所以6年漫长的照料全靠我的慈母,我想这漫长的照料对母亲的身心难以言说的苦哀。他们在这悲痛的人生中先后信仰了天主,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先后于1994年和2000年去了天国。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女,在他们的墓上树了一个十字架,那竖立起来的十字架突显在墓群中,但不突兀,孤独但不孤单。我想,这也是别离,永远的别离。
当《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片尾钢琴声静静地流淌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忏悔!
【篇三:《一次别离》观后感作文】
《一次别离》是我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提到伊朗,总是想到《斯巴达勇士300》中拿着双刀带着头巾,血洗希腊诸城邦的波斯人(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对抗确实是血洗啊,今天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意思就是“被伊斯兰占领的城市”)。战争的冲突也带来的文明的融合,伊朗比较靠近欧洲,所以我觉得伊朗人综合了欧洲与亚洲人的优点,电影里的人物都拥有棱角分明的脸型轮廓,眼睛也很大,但皮肤却是黄种人的,看起来都很好看。
剧情其实还是比较精彩的,两个家庭阴差阳错由于雇佣保姆这一件小事最后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还夹杂着男女主的感情危机为暗线,但是由于这种家庭纠纷的题材,让人感觉略显平淡。不过电影中有几点还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
1、纳德他其实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比如说硬让女儿要回不该给的小费;不愿意花钱买平安,只要自己没被认定有罪;和妻子说话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涉及到自己原则性的问题或者说是自己认定为正确的事,他就会坚硬的像石头,一步也不肯退让。但是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如父亲和女儿时,他会显露出自己柔软、耐心的一面。他之前所做的坚持其实都是为父亲的健康与女儿的未来着想,他对女儿说:“如果你认定我有罪,我就去说实话”,跟女儿的亲情与信任相比之下,自己那么坚持的处事原则也不值一提。而且面对对方一再的肢体挑衅,能够隐忍,避免去引发更大的冲突,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多面的性格塑造让我觉得奈德这个人很不错。
2、父亲虽然身患老年痴呆症,但从他不太符合逻辑的动作与话语中能够看出他潜意识中其实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儿子,电影中总是出现这样的镜头:奈德回过头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年迈的父亲已从屋里出来,正弯着腰看着自己。虽然他可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儿子有麻烦了。面对奈德,他嘴里总是唠叨着“西敏西敏”,他不希望奈德与西敏分开。
父亲虽然没怎么说话,但他表达的情感都是无言的。
3、小女孩与大女孩不管是两家人和谐相处的时候,还是针锋相对时,她们总能忽视掉周围的环境,快乐的一起玩耍。两家人对簿公堂时,坐在楼道长椅两侧的两个人也只能无助的交换一下眼神。整个事件中最无辜的就是这两个孩子,要我说双方家长看在两个天真单纯的还在被这一系列事件搞得不明真相,跟着大人一起受罪的情况下,就应该把这些事化解掉。
把无辜的人牵扯进来最不能忍,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电影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看问题的观点,这其中有宗教、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一些小的事情,巧合的事情使众人的矛盾开始激化,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点,如蝴蝶效应一样,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不能说到底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对对错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顺便一提,最后女儿到底选择了谁,让我想起了《盗梦空间》里旋转的陀螺最后到底是否停下,有些相似哦!
【篇四:《一次别离》观后感】
网上传了很久伊朗的这部片子,因为字幕的原因一直没看。不料我的朋友在微博上大力推荐。于是回家赶紧补上。
影片因为是伊朗拍的,对于伊斯兰国度的神秘和生活状态也是我感兴趣的。
实际上,影片大概讲述了一个妻子要移民而男主人公由于要照看患了老年痴呆的父亲不同意,因此闹上法庭要求离婚。在妻子搬出家以后,男主人不得不请了一个保姆,但是由于保姆照顾老人不当,令愤怒的男主人辞退了保姆,并将她推出门,导致了流产。双方各因照顾老人不当和蓄意伤人致使流产为由,互将对方告上法庭,在互相指责和取证的过程中,放弃了各自的信仰和作人的准则。展现了人性的挣扎。
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点:
保姆在伺候主人公老父亲时,由于小便失禁需要换裤子。保姆因此非常犹豫,不是因为怕脏而是怕违背宗教教条,因此特地打电话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得知可以后才帮老人换了裤子。
在法庭,由于保姆肚子里的孩子流产,而男主人公不承认事先知道(如果承认要入狱1-3年)。保姆的丈夫在此前表现的非常愤怒,坚定的认为男主人知道而故意为之,情绪失控,认为男主人撒谎。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手里一直拿着一本古兰经,他认为男主人绝对不敢对着古兰经发誓。结果男主人发誓了,这么愤怒的人居然不说话了,好像对着一本书说的话就是公理就是事实。
在后面,男主人公同样的要求保姆在古兰经面前发誓,孩子是男主人公推搡所致流产的时候,保姆崩溃了,满眼的无助和恐惧。最终没有敢在经书前发誓,因为她认为如果她对着经书撒谎会报应在她的女儿身上。
看到上面的情节,让我感到这些人才真是教徒,也就是说完全相信教义,有信仰,给人的感觉是安全但是有一丝的恐惧。因为他们把自己交给了安拉,说实话,让我想到了人体炸弹,再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让人这么献身的了。
下一个情节是:由于要打赢官司,男主人公11的女儿也在法官面前为他父亲撒了谎,欺骗了法官。在此之前她已经知道他父亲在撒谎而且她认为他的父亲做法不对,替父亲感到羞愧。但是,在情亲面前她还是撒谎了。尽管后来坐在车上泪流满面。而当她知道保姆也撒谎了的时候,也是在车上,她露出了一丝微笑。笑的让人失望,也让人无奈。
她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因为父亲说谎而感到羞愧的女孩了,她自己笑的时候也意识到了。但是她是用一次谎言作为她的成人礼!
片子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正人君子,但那是在平时,在关键时刻必然暴露出丑陋的一面。这也是他女儿微笑的原因,周围的人的表现让她认识到了这点。保姆那么虔诚的信教但是关键时刻撒谎(不管什么原因),而她父亲更是对着古兰经撒谎。她的女儿没准在想,那只不过是一本书而已。
看来我们的祖先说:人之初,性本善,未必对。还是基督教说的客观一些:人有原罪,而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完美的神隔绝。
这就是看这部片子的感觉,悲哀。
【篇五:《一次别离》观后感】
好久,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在杂志上看到关于《一次别离》的文章。第二次看了,因为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想到它是这么长的,只看了没有一半,今天终于抽时间把它看完。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掌握好时间是这么重要。
如文章所介绍,影片没有精彩的剪辑,配乐,画面,只是很简单地展现一个故事。但是把不是的许多细节描绘地很细致,而且剧情很出人意料,但是又非常合理,让人感觉故事非常地贴近生活,或者根本就是生活的还原。
也如文章所说,电影里面每一个人物都离不开这个故事,每个人都要对它负责—但是每个人都没有错,它们都是一些生活中命运中不可跨越的一些地带,人物们既不能独善其身地离开,又不能往回走,每个人都为了自己所坚持所相信的东西而不肯让步,但是他们又没有做错。故事的结尾没有大团圆,也没有悲情,是不是想说故事的结局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知道影片所描写的情况是不是就是伊朗国家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事情感觉他们做得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伊朗人讲礼貌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虽然我有点反感干巴巴毫无生气得说“谢谢”,但是他们的礼貌真是无处不在,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见面无论是什么关系都会已“你好”开始—包括两个打官司的家庭之间,最后总是以“谢谢”结束。别人为自己的女儿让座也会说声“对不起”。
伊朗人遇到事情会讨论,虽然大家都已经火冒三丈,特别是那位失业的丈夫,他们都是会坐下来沟通,虽然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这样或那样的掩饰,但至少大家肯说话,比起某些地方人们喜欢暗地里做事好多了。
很羡慕有信教的人,他们会为做错事而羞愧,害怕灾难降临在自己爱的人身上—即使只是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错。
那位失业的丈夫在气得不行的时候宁愿打自己。
还有,不知道影片是否在反对性别歧视。因为我觉得影片里女人做得比男人好,男人总是固执地相信某些东西不肯让步—不过男人则把女人的让步看做软弱,孰是孰非?
影片里每个人都要对事情负责—除了那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家,它想说的应该不言而喻了。
【篇六: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电影结束了,电影中女佣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隔着玻璃声泪俱下的哭诉,导演很体贴的给我们加了一道玻璃,给我们的内心一点距离一点庆幸一点仿佛可以逃掉的遮挡,不然何忍面对;她男人的最后镜头是败兴的离开,显然怒火中烧;小女孩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低着头,然后瞪着大眼睛用责怪的目光看着一切,看着刚刚还一起玩的大姐姐;大姐姐最后面对法官时的激动和镇定坚决,她脸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淌的泪水是从心底里直接流出来的;丈夫妻子最后在走廊里,像所有的成年人一样,百无聊赖的等着,略显失落吗?其实他们是唯一有力量改变这一切结局的人。当导演这时给出了字幕,响起了淡淡的音乐,他真的是太牛了,牛过那些好莱坞的大导演,他不需要大的投资和高科技,就靠对生活对艺术的参透、热忱、和精准的表达,一切都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被升华,太潇洒了!
电影中的丈夫,在给父亲搓澡的时候趴在父亲背上哭了,这是对妻子回归的一种渴望,但被生活的常态和默契所提炼,转化成了一种脆弱,同样的脆弱,表现在女性那里更明显一些,妻子开车时的两次哭泣。然而这两种脆弱系同根所生又像是天敌,致使夫妻俩在后来的几次谈话中这种双方向的脆弱始终散发着作用,女性的脆弱在男子主义看来是无理取闹,但妻子处理问题很理智很务实,从开始收拾东西回娘家,到后来带着东西回来,可惜和丈夫谈事情受挫,都表现出了冷静理智的一面,相反的,丈夫的脆弱看似委屈所致,其实,正如本片最重要的一个冲击力一样,男人的孝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顺,对女儿的慈爱,作风的正派,工作的成就,小小的仁义,什么信任呀,礼貌呀,忠诚呀,先礼后兵呀,等等所谓的满足自己灵魂安逸的调剂,都不是真正的灵魂。他不是伪君子,因为他和生活中所有不错的男人一样,可以数出各个方面的优点,看上去无可挑剔,伪君子要比这单薄得多,伪君子作为词汇,用来描写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应具有它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意义。影片中女儿问他到底知不知道女佣怀孕的事,问他为什么不肯听妈妈的话给钱了事,妈妈的东西都带回来了在车里了她看到了,父女间的这类对话,所鼓励给我们的良知,在女儿回答法官问题的时候,再一次将我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们拉回到现实,如果说父亲的做法是拿无奈当幌子的话,那女儿将这种无奈给现实情理化了,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绝对会和他女儿一样的做法,至此,影片所照见的,完全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但丈夫的问题是,他的脆弱里,有爱抱怨的特点,抱怨使他优越的部分断了根基,使他的智慧受到了限制,他轻易的找理由,他那男人外表下的孩子气,他的妻子可以在谈话的时候想象出他如何抱怨,当他遇到更加爱抱怨的男人的时候,可以吵得棋逢对手,最后也使得他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场合,有意而且粗暴的对待女佣单纯善良的情感,不顾妻子女儿的尴尬和彻底的失望,反以为荣。这样的结局我们可以旁观者清,又或许,我们是更加容易当局者迷的,一如影片始终如此的贴近我们的内心,复印着生活,我们凭什么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比那个丈夫好呢?我们在导演的眼里,就像人眼中的猴子。至少谦逊一点可以警醒自己,这也是一种高贵,而不是等着看着,回想过去,我们每一个人,当面临一轮又一轮无休止的吵架的时候,不是吵着吵着就变得混蛋起来,变得狭隘起来。
电影中所设计的女儿,正好是最敏感,最容易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影响的年龄,导演蓄意表现她的感性、敏锐、直觉,表现得清新自然。她的父亲母亲,对她都怀有深切的感情,在最后,面对法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官的追问,她选择回避父母,这是多大的不信任与孤独,下一代就是未来,这是对我们最严酷的考量,这份最可能无私的责任,能把我们拉回来,像孩子一样痛就是痛,哭就是哭,还是在走廊里百无聊赖的等着,像所有的成年人一样?女儿会跟法官说什么,不得而知,她自己早已经想清楚了,她没有等,她独自想的时候的苦是可想而知的。也许电影的细节里有逻辑可以推理出她会说什么,因为电影里的细节实在太丰富,没注意到也无所谓了,不必去找。总之,她也参与了一家人之间的用脆弱与默契代替交流,是痛是哭,都无需分享,也永远的失去了分享,心里的冷漠慢慢会变成心灵的冷漠,无药可救,循环往复,只有在像看到车窗被砸了的时候那样生动一下,有一丝顾盼,却还是要归于默契和写满了全新的直觉的脸,玻璃碎了。
说说电影里的细节吧,开始第一个镜头是复印证件,摄影角度寓意明显,摄影机是要复印生活;第二个镜头,是一个直面的长镜头,将我们置于一个评判的位置;第三组镜头不是特殊角度特殊场合了,是简短的关于钱的交涉,顺利通过,但和后面的女儿加油时的小费问题形成了对照,体现出男人女人的不同,是一次预演;第四场戏已经是有着丰富内容,主要人物都在场的主戏了。整个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几处细节有:老人叫那几声西敏的名字,叫出了曾经的幸福和本该温馨的家;丈夫考女儿单词时说错就是错,老师说的也不行,扣分就扣分,很巧妙的性格描写和铺垫;女儿直觉之好,从她回答法官的问题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简直是天才般的完美回答,女儿心里关心的事都是真正重要的事,女儿的愿望都是最正确的方向,大人们反而糊涂了。
电影多角度展现了伊朗的社会面貌,包括老人问题,孩子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宗教问题,还有街道、汽车、房子、邻里、女人的头巾、法律等等,围成了一幅多彩的城市风情画。电影把法律、宗教、人心,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心照着人心,让我们情何以堪。现实中还是以男人为主导,男人好了,生活才能好,父辈间的争斗怎能不影响孩子,这种种争辩,感谢导演全景式的展示给我们看,提醒我们评判。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包括妻子,女儿,家教,女佣,小女孩,丈母娘,都是社会当中的和谐因素,通情达理,美好,温暖,而男性角色包括丈夫,女佣的男人,法官,父亲,他们的力量和决定,却成了需要担心的部分,令人本能排斥又不能缺失并要深深的接受,像画面里那位尿裤子的父亲给我们的直观感受,天底下有多少男人都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们一样患有肉体的和精神的痴呆症,没有自知之明。影片中的女性没什么问题,男人们呢,用电影里的对白说,你还算个男人吗,说这话那人,更不像男人,经常的好意善意不等于性格,性格是把双刃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剑,偏偏男人该有性格。丈夫跟女儿相处和跟妻子的相处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太多的家庭都是这样。
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千万不能学,因为艺术家都是酸溜溜的,写文章的喜欢重复自己的话,明知道不好,不过,一天又一天百无聊赖的等着,不管等什么,还是要切忌,拍电影的喜欢讲故事,如同爱讲理的人通常都有语言暴力,讲故事的人,尤其是能混上名和利的,一定也讲得很极致,极致就不能学,太冷静太质朴也是过,能像男主人公那样二话没有,是我的错,赔钱,不是我的错,你也承认,那凭什么赔钱,才是实际的现实。故事只是故事,可以丰富我们的认识,理论与现实还是要分开,说来说去又说回来了,现实啊现实,拿你还能怎么办,想办,到头来只是想想而已,何必!不亲自动笔写文章,永远只是看客,体会不深,又有几人会写呢!生活最常见的形态,还是结尾处字幕上升时那个长镜头的形态,那个气氛,如杂乱的空气一样,潮湿熟悉。每一个陌生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观后感
人,每一个故事,都不同,其实心里怎能平静,只有埋汰孩儿在睡觉,是非、好坏、悲欢离合,在直觉里都有,在思考和交往中却狠心的顽固,到最后都没有能觉醒。关上门说结束了,说的仅仅是心声,法律能结束的也仅是夫妻关系,同时流下了孩子的眼泪,宗教能影响的是虔诚的人,那隔着玻璃的更显无助的哭诉,她以后怎么活下去,我们触摸不到,玻璃是硬的,玻璃这边我们的心呢,遮挡了几秒钟,逃避到现在,现在问你了,我们的心……
耳边响起小朋友清脆的声音,说“打碎那个玻璃,我要到伊朗去看她”,我说不用打碎,有门可以过去,我还想告诉他,其实身边就有很多人和事需要我们用心看望,发现是幻觉。
【篇七:《一次别离》观后感】
这篇文章让我对自尊,法律,爱,诚实,宗教,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先说自尊。看了两遍,我才逐渐发现两个男人的过度自尊是这一场争端的主要原因。如果富男人原意放下他的自尊,放下他在女儿心中近似完美的形象,放下他因为妻子闹离婚而不让妻子介入此事的武断,放下和穷男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竞争,放下非要证明自己是一清二白的渴望,或许这场争端就象他女儿哭诉时说的那样:“事情本可以不这么复杂。”
同样,穷男人如果放下面子,而不以维护自己权力为托词与富男人拼的你死我活,直接表明自己家庭情况艰难,原意接受赔款的话,事情也可能变得很简单。
过度的自尊让事情变得复杂,可复杂化的直接后果却是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受到最大的牵连和伤害。所以,自尊不全是个好东西。
再说法律。法律在这篇影片里扮演了邪恶的角色。没有法律的束缚,两家就不必纠结在富男人是否知道穷女人怀孕的事实。法律的束缚进而了富男人,穷女人甚至是富女儿的说谎。法律很邪恶,让那位内心极度渴望说出实话,让事情简单化,渴望家庭团圆的富女儿在法官面前说出了谎话。法律和道德经常扮演着矛盾的角色,更何况在一个法律不那么健全的国家,民事案件仅仅由一位脑袋快发胀、满脑子民事纠纷的中老年人按照自己情绪情况决定结果的,这其中过程很少看到法律依据。
我开始不太相信法律。法律让人性扭曲,让一个单纯的孩子说谎,一个虔诚的教徒背叛信仰说谎,一个有着强烈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说谎。着实让人心痛。
再说爱。一切争端的开始便起源于爱。富女人对于女儿的爱,希望女儿能离开伊朗,环境更好的地方接受教育。而富女人的丈夫,富男人,出于对于老年痴呆行动不便的父亲的爱,坚决反对离开伊朗。爱让争端开始,这还是爱吗?
女儿为了不让家庭破碎,决定跟父亲,因为她知道母亲放不下她,会回来。女儿希望得到的爱是来自于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母亲对她的爱让这个家庭破碎,这还是爱吗?
父亲很负责费心地照顾着他的爸爸,不仅专门给他找保姆,还让父亲参与到他和女儿一起做的游戏,可谓尽心尽力。可老头子一直放不下他的儿媳妇,时常念叨着儿媳妇的名字,很明显,虽然他老年痴呆,但他并不希望这个家庭破碎。虽然他说不了话,但从他的眼神里,看的出那深邃的无奈和伤心。
一切都是爱惹的祸。或许又是富女人和富男人给予爱的方式以及对爱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而酿成了这场悲剧。
最后说说宗教,感觉宗教在其中一些人手里已经成了战胜对手的手段,那些人不是真的相信古兰经里的教义。他们将“对古兰经发誓”作为一种逼人说实话的手段,甚至在故事的最后,穷女人的嫂子也不得不顾全现实情况而劝说穷女人做出违反古兰经教义的事情。
唯独那个穷女人,出于对于古兰经的虔诚而使情节更佳复杂化,这样安排只能感叹导演的高明。
让我感到很伤心的是富女儿和穷女儿之间的关系。看着她两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不敢想像这场争端之后两家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重新定义她两之间的关系。她两落寞而略带不情愿的表情让人无比惆怅。
【篇八:《一次别离》观后感:我们都会说谎】
其实一次别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儿两次问父亲:“你推保姆出门的时候知道她怀孕了吗?”
相信她(我们)在最初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论是通过父母还是学校),总被告知要诚实;而在没有发现真相之前,父亲在女儿眼中的形象是完美的,是一个类似英雄的人物,无论如何女儿至少觉得,父亲不会欺骗她。但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依旧认为父亲应该为保姆的流产负责。因而她多次向父亲询问那个问题——“你知道吗?”
如果说影片中女儿有两次价值观的奔溃,那么当父亲说:“我知道”时便是第一次。父亲在女儿心中的英雄形象毁了,她甚至可能为有这样一个欺骗法官的父亲而感到可耻,她以为只要说实话别人就会谅解,她以为世界充满了美好。
而女儿第二次价值观的奔溃是在她为父亲欺骗法官之后。女儿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她要说实话,发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欺骗她时她失望了,而当她自己站在法官面前,为了父亲而编织谎言时,她看不起自己,她觉得自己懦弱,她11年建立的道德观也在这时候轰然到底,而她却发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她自己的选择,自私的选择了父亲。
我已经忘了自己第一次说谎是在什么时候,或许在某次自私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把第一次贡献出去了吧,但我至少知道在我六年级的时候谎说了绝对不止一两个了,但我也不知道,即使是现在,能不能接受身边很亲近的人对你说了谎话。
看完这片好像觉得世界充满着自私,充满了谎言。但其实,世界总比最好的差一些,又比最坏的好一些。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3):第一次离别

校园里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仿佛是一刹那,五年快乐的生活就过去了。我的童年就像是坐着云霄飞车,时缓时急,又像是天上的月儿一样,有阴晴圆缺,都在脑海里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忆。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离别。
新的一周在和煦的春风中开始了,上课铃声一响,班主任就走上讲台说:“詹潜在这个礼拜四就要离开我们班了,他要去美国上学了。周三我们为他举办一场欢送会吧!”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虽然早就知道他即将离开我们,我和他也不是特别好的朋友,但突然从班主任的嘴里听到,心里不由得不舍起来。班主任老师继续说,每个同学都为詹潜准备一份礼物吧,再为他写一篇文章送给他。于是,在周三欢送会的前一天,我熬夜为他折了代表我们班另外三十一名同学的三十一只千纸鹤。一边折着千纸鹤,一边回忆着五年里和他同窗共读的学习生活,他做过我的同桌,还曾经每周在一起学习吹笙……
转眼就到了周三,这一天像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欢送会上也没有伤感的气氛,我将连夜折好的千纸鹤交给了詹潜,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他写送别的文字。
致詹潜:
你好?还是再见?
也许明天你就去美国了吧!你是个非常优秀的课代表,也是一个不错的吹笙乐手。在最后的一节课里,我想对你说,你陪着我从一年级走到了五年级,为我的小学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是你却要去海峡的另一边了,我们再也无法一起读书一起进步,无法一起学完小学的课程从这里毕业。我们会想着你,希望你也经常和我联系!
最后,我在交给他的信纸上画了一个民乐笙,我想他会记得曾经有个害羞内向的小女孩陪着他一起吹笙的日子。会记得曾经有个同窗为他折过三十一只千纸鹤。
人生的第一次离别,就在最普通的一天里,以最普通的方式结束了……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4):第一次离别

栀子花落下来,人生的第一次离别也轰轰烈烈结束了。曾经的恩恩怨怨,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可有时,因想念同学而在睡梦中惊醒的我,本想翻开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一会儿书时,却总是瞥见那张放在床上的毕业照,这时,眼泪会瞬间喷涌,心里一股悔恨之情涌了上来……。
多好啊,大家在一起,回忆往事:曾经在操场上,我们无数次为班级而战;曾经在教室里,我们奋笔疾书;曾经在草坪上,我们嬉戏打闹,笑声传遍了校园。我们说着说着眼泪便流下来了,将多年的心事也一起说出来—多好的毕业典礼!然而,这一切在被碎片化的生活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已罢了。
在实际的毕业典礼上,不一会儿,大家手里便多了手机。大家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手机,手在上面啪塔啪塔地敲着,嘴在兴高采烈地说着话。而没要到手机的,哭丧一阵,马上便有几个大度的人将手机与他共用。放眼望去,有的玩得是眉飞色舞;有的玩得是紧锁眉头;有的则在拍照,左拍,右拍,再发朋友圈。谁都忘记了毕业典礼……忽然大家急了,慌了,这可是传说中的毕业典礼啊!一阵手忙脚乱地想拍个集体照什么的,却无奈没有了时间。几个女生哭了起来,后来,计划周密,毫无破绽的毕业典礼就这么不欢而散。
毕业典礼就这样活生生地被碎片化了,碎片的让人害怕,更让人疑惑,被碎片化的时间去哪儿了?
人生一路上有无数次的离别,多少个文人也提笔书写过离别的不舍,我也无数次幻想过离别,可我真的不会料到,人生的第一次离别竟被手机碎片化了……
我可以勇敢地面对这段记忆,我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将记忆中的野草拔掉。而望着同学们一张张无一不盯着手机的脸,我终究不敢去回忆。
我多么希望我们可以放下手机,让碎片化远离我们,坐在一起笑容满面的谈笑风声;我多么希望拍的那几张照片上是一张张高兴的脸,而不是盯着手机无法自拔的样子……
如今,我们有了如此发达的科技,生活也开始不可避免地碎片化,可我还是多么希望曾经的美好就这样持续下去……多一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一份人与人之间的生疏,让世界完整一点……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5):难忘那一次离别作文

【篇一:难忘那一次离别】
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划破长空,迎面驰来的列车带着一股湿热的气流,扑面而来。那汽笛是离别的挽歌,轻轻柔柔地缠绕在心上,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我淹没在蜂拥而上的人群中,却不时向检票口张望,期待着那抹身影闯入我的视线。可现实总会重重一锤,把你那美好脆弱的幻想砸的支离破碎。
直到听到预示着离开的急鸣,直到听到列车员催促上车不耐烦的语气才收回略显落寞的视线。
行李箱在地上摩擦的声音是那么刺耳,车厢里满是和亲朋好友分别的惋惜声,时不时几声殷切的嘱托,时不时几句哽咽的话语,时不时几双朦胧的泪眼,诉尽离别的衷肠。
坐在车窗旁,执着地凝望不切实际的幻想,急切计算着时间的多少,却让希望白白地在指尖流逝掉。
列车最后一声哀鸣,伴随着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候车室清晰可闻的广播,渐渐低沉了下去。
一道明丽的身影却在这时急驰而来,带着眉目间的疲倦和满身清冽的气息,短短的寸头使得那些白发不是那么明显。
额头上的薄汗在光线的照射下更觉显眼,低低的喘气却在急切地寻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奋力拍打着窗户,强忍着眼中的泪水,不想让他担心。
窗外的景致缓缓移动起来,他慢跑着,千言万语凝成一句“一路顺风”他还是停下来了,挥舞着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那曾经无数次在我摔倒时拉我一把的手,那为我的成长布满伤痕的手。
直到车站渐渐变小,直到他的身影消失不见,我的泪不受控制的夺眶而出。但脸上却是不可抑制的笑容。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与父亲离别。
【篇二:难忘那一次离别】
秋风飒飒,落叶飘零。
清秋的凉爽袭来,盛夏的酷暑已伴着落叶埋入地中。光是那么的柔和,我伸出手探了探,却是徒劳。
火车站前。
我看着她身边的几个旅行箱,默不作声。那些旅行箱有些孤零零的,站在那儿不知所措。阳光的角度正好,照射在她轻轻扬起的衣角上。
“不打算说些什么?”我戏谑地笑了笑,出声问道。
她抿着唇,垂下眼眸,一副难过的样子。她抱了抱我,轻轻的说了句:“这不会是永别。”我笑着,推开了她,说着:“没事儿装什么伤感,又不是不回来了,是吧?”“我,我也许……这是给你的。”她顿了顿,拿出了一个信封。
信封很精致,一看便知是她亲手做的,我正欲拆开时,她轻轻唤了声,道:“先别拆,回去再看。”我点点头,盯着她看了一会儿。
她那张我见犹怜的脸上满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的忧愁,不舍与伤心在此刻体现,从前青春洋溢的眼眸此刻已是微红,肤色依旧白皙,碎发被风吹到了额前。
我吹了吹它的碎发,在风中扬起一个完美的弧度,转眼间又翩然落下,一如我们的时光。
“我不会记住你的。”我的语气中带着些冷然,站在风里不去看她的眼睛,那一双纯净不含一丝杂质的眼睛。但我又悄悄瞥了她一眼。“我会的。”她顿了顿,站在我的身前,固执地说“但是我会记得你的。”语气那么的坚定,仿佛许下了什么诺言。我笑了一会儿,轻飘飘的一句散落在习风中。
“不需要的。”
还有十分钟火车就要开走了。
我推着她上了火车。望着那一节车厢的某一个位置,我一直保持着一个明媚的微笑。待火车开走时,脸上的笑却是再也挂不住了。
我是明白的,她必须回老家去,而且,不会再回来了。这可能是我们之间最后一次相见了。风大了些,我望向天空,似乎有些灰暗,眼前有些模糊,我眨眨眼,仍旧是模糊的灰暗,下雨了吗?没有,近视就是不好,看不清东西了。
我离开了火车站,似乎耳边还盘旋着火车站里微微的低泣声。
风轻扬,扬起了落叶,带走了夏暑。
我看着地上那道颀长的身影,有些孤单落寞。这又是谁的影子呢?是一个暗自神伤的人,这个人,她有一个朋友,她们将永远不相见。
我相信的,你会回来的。
我轻轻摇了摇手上的信封,上面写着: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即使老了我们也不散。
是的,我相信你。
【篇三:难忘那一次离别作文】
离别是静默的笙箫,是天空的几朵孤云,是偶尔掠空而过的大雁,是数不尽满地萧条的黄花,是子女在外,道不完对家乡的牵挂。
父亲身体也算硬朗,整个人瘦瘦高高,加上本身饭量又小,整个人后来近乎有了些病态的骨感,青筋突出,骨头也硬得硌人。父亲不抽烟,却唯独爱喝酒,一有应酬,就一脸讪笑地美其名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是各种信誓旦旦地保证,可总是深更半夜,一脸绯红地回到家,摇摇晃晃地洗澡睡觉。
总以为没事,可谁知不幸拖泥带水地降临到了我们家。父亲说,右眼看东西有个黑影,很是难受,拖着拖着一直没去看医生,终于,在我的催促下,他去了医院,可结果都远远超出了我与母亲的意料,父亲的眼病是胃引起的,目前没有可完全根治的方案。
可是父亲似乎也没放在心上,说要带我去广州玩,我查到了广东中山眼科医院,便也没有过多推辞,去了那,带了我玩了几天,我心照不宣地向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便也将他们真正的意图和盘托出,此行目的就是为了给父亲看眼睛。第二天,父亲便说一位朋友刚好在广州探望亲戚,刚好把我一起带回九江,当我假装问道他们怎么不回去的时候,父亲就以还有事情为借口搪塞过去了,我也就一直没有拆穿。父亲把我和那位朋友送到高铁站,我又难过,又担心,又不舍,毕竟从未与父母分隔这么远,时间想来也不会短,分别拥抱了父母之后,我拖着行李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在氤氲的雾气中我到了家。
没过两天,我便按捺不住给父亲打了电话,也没再掩饰,父亲也一五一十地说了,刚做完手术,还没拆线,我埋怨父亲为什么不告诉我他要动手术,他说不想让我为他担心。
一个星期后,父亲回来了,眼睛不会继续恶化,父亲也戒了酒。
难忘那一次离别,是子女对父母止不住的挂念,是父母对子女爱意的体现。但离别,终会相聚。难忘,那一次离别。

一次别离结局真相篇(6):席慕蓉经典语录

1、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席慕蓉
2、请原谅我不说一声再会而在最深最深的角落里试着将你藏起藏到任何人任何岁月也无法触及的距离。——《诀别》
3、今生以不想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不会再现,再现的,只是沧桑的岁月和流年。——席慕蓉《悲歌》
4、永远的流浪者,用漂泊的一生,安静的守护着,你的温柔,和你的幸福。——席慕蓉
5、原来我只不外是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才发现身后无数的金丝银线,牵动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6、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席慕蓉《印记》
7、我相信 爱的本质一如 生命的单纯与温柔 我相信 所有的 光与影的反射和相投 我相信 满树的花朵 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我相信 三百篇诗 反复述说着的 也就只是 年少时没能说出的 那一个字 我相信 上苍一切的安排 我也相信 如果你愿与我 一起去追溯 在那遥远而 谦卑 的源头之上 我们终于会互相明白——我的信仰——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8、永远不要欺骗爱你的人,由于我们一眼就能看穿。你知道男人和女人,说谎的最大差别在哪里吗。女人说谎是要让自己觉得好过,而男人说谎呢是要让对方好过,我们选择欺骗,是由于不想伤害深爱的人,我们不是故意的,只是没有伤害对方的勇气,所以才躲藏真正的谜底。
9、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10、在一个年轻的夜里 听过一首歌 清洌缠绵 如山风拂过百合 再渴望时却声息寂灭 不见踪迹 亦无来处 空留那月光沁人肌肤 而在二十年后的一个黄昏里 有什么是与那夜相似 竟尔使那旋律翩然来临 山鸣谷应 直逼我心 回顾所来径啊 苍苍横着的翠微 这半生的坎坷啊 在暮色中竟化为甜蜜的热泪——暮色——席慕蓉《七里香之千年的愿望》
11、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健忘是自由的一种形式。
12、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13、那夜的山林都曾含泪聆听,聆听我简单而又美丽的心灵,却无法向我警告,那就在前面窥伺着的种种曲折变幻的命运。目送着我逐渐远去,所有的冷杉都在风里试着向我挥手,知道在路的尽头,必将有怆然回顾的时候。怆然回顾,只见烟云流动,满山郁绿苍蓝的树丛。——席慕蓉《透明的哀伤》
14、当我们爱上某部电影的时候,也许只是爱上那部电影前的自己。——席慕容 《胡凡小姐的故事》
15、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在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 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装师——席慕容 《邂逅》
16、白鸟之死 作者:席慕容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象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象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席慕蓉《白鸟之死》
17、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了解,必须是一对一的长期来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是这样。而如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匆匆走过的探看者的笔下,却都无可避免地被矮化窄化成为一种极表面的奇风异俗了。——席慕蓉《金色的马鞍》
18、不喜欢说话却天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糊口好快乐,于是我也就以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溘然地就沉默沉静,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健忘了说话,看见气候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健忘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19、永远以绝美的姿态 出现在我最没能提防的 时刻的 是那不能接受 也 不能拒绝的命运——席慕蓉《诱惑》
20、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
21、你已用泪洗净我的笔 好让我在今夜画出满池的烟雨 而在心中那个芬芳的角落 你为我雕出一朵永不凋谢的荷 浮生若梦 我爱 何者是实 何者是空 何去何从——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22、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眼前,只是个目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我,是烟花一样虚空的锦绣。喜欢这样的文字,把自己沉在一个最卑微的姿态里,不需要任何人的理会,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笑着哭泣,不需要谁再来打搅属于我的宁静糊口。
23、烟尘滚滚 ,一路行来,我很可能是迷了路了。不然 ,自己怎么会,在举手投足里,越来越不像起自己来了……——席慕蓉《时光》
24、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容——席慕蓉《独白》
25、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喜欢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席慕容 《成长的痕迹》
26、正如那声音所告诉我的一样,我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合虽然很快地都凋谢了,可是,在我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却总是依旧长在那有着淡淡的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在灰绿色的暮霭里,对我展现出一种永不改变和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因此,在那个晚上,当月亮照进那古老的山林里的时候,我必也曾深深地感动过吧。——席慕容 《成长的痕迹》
27、时间老人也有着高超惊人的手艺,喜欢在人身上留下他的杰作。
28、我用一生 来思索一个问题 年轻时 如羞涩的蓓蕾 无法启口 等花满枝丫 却又别离 而今夜相见 却又碍着你我的白发 可笑啊 不幸的我 终于要用一生 来思索一个问题——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29、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老去——席慕蓉《抉择》
30、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找一个静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从中吸取经验,吸取力量,继续坚定的前行,寻找喜欢的东西,碰到真爱的人,去做正确的事。
31、生活是一种不断的竞争和自我的超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全部的投入,千万不要存着一种“客串”的心理,得过且过地混日子,那是最划不来的事了。——席慕容 《流泪的春天》
32、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我,是烟花一样虚空的美丽。
33、我们认为一切的快乐和欣喜都是应该的,认为山的蓝和水的绿都不足为奇,认为,若是肯真心相爱,就永远不会分离。
34、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十六岁的花季——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35、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36、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37、灵魂绽放它自己,像一朵有无数花瓣的莲花。
38、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 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 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 却没料到 回首之时 年轻的你 从未稍离 从未稍离的你在我心中 春天来时便反复地吟唱 那滨江路上的灰沙炎日 那丽水街前的一地月光 那清晨园中为谁摘下的茉莉 那渡船头上风里翻飞的裙裳 在风里翻飞 然后纷纷坠落 岁月深埋在土中便成琥珀 在灰色的黎明前我怅然回顾 亲爱的朋友啊 难道鸟必要自焚才能成为凤凰 难道青春必要愚昧 爱 必得忧伤——回首——席慕蓉《七里香之千年的愿望》
39、我也因此而有了一些在今日来说也许不是很合时宜的反省——虽说世界应该大同,然而,在大同之中,小异也是美好的。如果能保有些少的差异,或者是由于血脉,或者是由于文化,或者甚至只是由于生命中共同的际遇,能让自己在某些时刻里,非常紧密地属于一个限定的族群,其实也是值得珍惜的幸福。——席慕蓉《金色的马鞍》
40、相反的,假如你觉得事情有一点不对劲,那么,任凭周围的人如何纵容,如何引诱,你都要拒绝他们。——席慕蓉《透明的哀伤》
41、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她,也失去了一部门自己。被爱的人老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成了残忍。
42、情谊和花香一样,仍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43、知道自己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今夜为二十年前的我心折不已,而二十年后再回顾,想必也会为此刻的我而心折。——席慕容 《一条河流的梦》
44、在生命里,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犯错。那所有应该做而没有做的,逐日侵蚀沉淀之后,贮满泪水,就成为遗忘湖。那所有不该做而又做了的,层层堆积重叠之后,暗影耸然,就成为悔恨山。用文字将时光停格之际,一颗诚恳的心,只能尽力去描绘,却又绝不肯粉饰。——席慕容——席慕蓉《徒然草》
45、我喜欢出发,喜欢离开,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千山万水,随意行去,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我喜欢停留,喜欢长久,喜欢在园里种下棵果树,静待冬雷夏雨,春华秋实。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我喜欢岁月漂洗过后的颜色,喜欢那没有唱出来的歌;我喜欢在夜里写一首长诗,然后再来在这清凉的早上,逐行逐段地检视,慢慢删去每一个与你有关联的字。——席慕蓉
46、人若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们前生曾经是什么?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你若曾是那个逃学的顽童,我必是从你袋中掉落的那颗崭新的弹珠,在路旁草丛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远去。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烧着陪伴过你一段静穆的时光。因此,今生相逢总觉得有些前缘未尽却又很恍惚,无法仔细地去分辨,无法一一地向你说出。
47、最好的时光里,我依然独自一个人走在那条浮华炫丽却不属于我的街。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让它变成陈年的私酿,然后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晾晒出任何与你有关的画面。
48、太多的人喜欢把一切都分成段落,每一个段落都要斩钉截铁地宣告落幕。而世间有多少无法落幕的盼望,有多少关注有多少心思在落幕之后也不会休止。我亲爱的朋友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察觉,那生命里最深处的泉源永远不会停歇。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席慕容 《独白》
49、生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渡河的人。——席慕容
50、如果从开始就是一种 错误 那么 为什么 为什么它会错得那样的 美丽——席慕蓉
51、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席慕蓉《独木》
52、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青春》
53、这就是我六月里的一天。对我来说,每天都差不多是这样了。我能够过的日子和我愿意过的日子都羼杂在一起,同时摆在眼前。我既不逃避也不挑拣,只是一天天的过下去,等待着一种自然的沉淀。像所有的夏天一样,安静的成长着,安静地等待那些也许会出现,或者,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的事实。——席慕蓉
54、这个微笑,用尽我疼痛的力气;这回释然,用尽我铭记的场地;这场告别,用尽我去爱你的勇气;这次我真的会哭泣,用尽我爱你的表情;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55、雾起时,我就在你的怀里;雾散后,却是一生。——席慕容
56、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 是不能饮不可饮 也要拼却的 一醉——爱的筵席——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57、你若能忘记 那么 我应该也可以——席慕蓉《四季》
58、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依恃着而怒放的锦绣才是灿烂。
59、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席慕蓉《透明的哀伤》
60、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初相遇》
61、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你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席慕蓉《时光九篇》
62、其实 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 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么 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席慕蓉《盼望》
63、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64、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席慕蓉
65、我已无诗 世间也再无飞花 无细雨 尘封的四季啊 请别哭泣——席慕容 《请别哭泣》
66、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席慕容
67、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在失去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68、我的难题是 在一生里 如何保有一种 如水又如酒的记忆 在多年后那些相似的夜晚里 如何能细细重述此刻的风 此刻的云 和此刻芳草丛中 溪涧奔流的声音 在向过往举杯的时候 如何能每次都微醺微醉 并且容许自己 在樽前 微微地落泪 困难真的不在这无缘的一世 我的难题是 挥别之后 如何能永远以一种 冰般冷静又火般热烈的心情 对你——席慕蓉《时光九篇》
69、人若真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爱,我们前生曾经是什么?
70、如果雨之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别离微笑地继续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你。——《雨中的了悟》
71、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渡口——席慕蓉《七里香》
72、失去了以后,纵然觉得遗憾惋惜,却不可急急的盼望它重新出现。离开了以后,伤心后悔,却不可急急的希望挽留,以为一切可以回到从前。错误发生了以后,尴尬,无助,难过,却不可急急的装作没有发生过,装作没有搅乱任何人的生活,装作自己毫不在乎。
73、我认为一个男人,能赚钱养家固然值得自豪,假如在赚钱养家之外还能尊重自己的伴侣,培养她独立的人格,陪着她去一起去探索知识领域里一些未知的境界。
74、落户与歇脚不过是时间的久暂之别,可是人的生死契阔寄于其间,能说不是大事?
75、在那雷电交汇的刹那,为什么,一定要是你,从我身后静静走来,一直走进我的心中央。——席慕蓉《时光九篇》
76、当一切都已过去,我知道,我会把你忘记。心上的重担卸落,请你,请你原谅我,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77、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席慕蓉
78、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在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席慕容 《邂逅》
79、或许可以爱良多个人,但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笑的最辉煌,哭的最伤心。于是我——应该让自己都笑的辉煌,但我不明白曾经把最辉煌的笑给啦谁。哭,那是常常的吧——在心里。但是我不明白伤心,让我最伤心的是谁。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后便不觉着痛了。也记不清晰是谁留下那些班驳的光影。
80、是时候了。好好地做个凡人。不和别人吵架。不需任何解释。不论是否爱过。不说脏话…。一日三餐一个不能少。11点之前睡觉…其实这些,我都做不到。——席慕蓉
81、有些女人。会让人觉得,世界上无人舍得对她不好。然而,这个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着的好。
82、我只是个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席慕蓉《戏子》
83、不再回头的 不只是古老的辰光 也不只是那些个夜晚的 星群和月亮 尽管 每个清晨仍然会 开窗探望 每个夏季 仍然 会有茉莉的清香 可是 是有些什么 已经失落了 在拥挤的市街前 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 我年轻的心啊 永不再重逢——席慕蓉《年轻的心》
84、时间是个很怪的东西,一天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是一万年,要是时间想让你伤心的时 候,他就把一天变成一万年,要是时间捉弄你,不通知你厄运就要来的时候,一天就变成一 分钟。——席慕容 《透明的哀伤》
85、谁都认为自己会是例外——在后悔之外。谁都认为拥有的感情也是例外——在变淡之外。谁都认为恋爱的对象刚巧也是例外——在改变之外。然而终极发现——除了变化,无一例外。
86、很多愿望,我想要的,上苍都给了我,很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地接到了。而我对青春的渴望,虽然好像一直没有得到,可是走着走着,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原来,这就是青春。——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87、我喜欢出发 喜欢离开 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 千山万水 随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向 喜欢生命里只有单纯的盼望 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席慕蓉《席慕容诗集》
88、无论是怎样的诱惑 怎样的幻想 因你而生的一切苦果 我都要亲尝——席慕容 《时光九篇》
89、据说,潮汐的起伏是由于月光;岩岸的剥蚀,大多来自海岸。——席慕容 《一首诗的进行》
90、幸好爱情不是一切,幸好一切都不是爱情。
91、所以,我也有足够的理由劝告你,要耐心地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席慕蓉《透明的哀伤》
92、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待的,就是它的名字。——席慕蓉
93、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94、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无怨的青春》
95、时间老人也有着高超惊人的手艺,喜欢在人身上留下他的杰作。
96、深绿是浅绿的弟弟。——席慕蓉
97、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暂的幻境而已。——席慕蓉《透明的哀伤》
98、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
99、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席慕蓉《初相遇》
100、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101、正如同人类的成长一样,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面貌,过了这个阶段,再要往回走就是强求了。
102、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 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席慕蓉《莲的心事》
103、人生也许真的就是这样了,我们都走在一条同样的路上,走的很慢,隔得很远,却络绎不绝。
104、当我猜到谜底,才发现,一切都已过去,岁月早已换了谜题。——席慕蓉《谜题》
105、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麽模糊,曾经那麽坚信的,那麽执着的,一直相信着的,其实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笑我们这麽傻,我们总在重复着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106、今生将不再见你 只为 再见的 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 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 日月和流年——席慕蓉《悲歌》
107、莫伤我心啊 孩子 虽然 怎么样的刺痛我都会 原谅你 妇人说完 才发现 她的已经不在了的母亲 也曾经对她说过同样的话 风疾云低 那满山的颤抖着的树木 有谁能够知道 在一回首之间 是隔着怎么样的刺痛 怎么样的 无限荒凉辽阔的距离——席慕蓉《母亲》
108、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让我自由地去来,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
109、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义,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太多的人喜欢把一切都分成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斩钉截铁地宣告落幕。
110、我真的是在爱着你吗 不然 怎么会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席慕容
111、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112、浮生若梦,何者是实,何者是空,何去何从。
113、绣花女 我不能选择我的命运 是命运选择了我 于是 日复以夜 用一根冰冷的针 绣出我曾炽热的 青春——席慕容 《绣花女》
114、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115、你在人群中对我微微一笑,因为这个微笑 我已经等了好久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举著前莫名的伤悲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 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席慕蓉《初老》
116、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117、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过来,当然也应该这样一天一天过去,昨天,今天,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别了。
118、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青春》
119、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120、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 ,青 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青春》
121、她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等闲打动。
122、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有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一笔抹去——席慕蓉《错误》
123、如果雨之后还是雨 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 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 别离 微笑地继续去寻找 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 你——席慕蓉《雨中的了悟》
124、如果 如果再遇见你 我还有什么可以给你了呢 一切都已在禁止之列 生命严格如阶梯 一层有一层的符号和标记 (纵然在夜里如海潮般 涌来的都是牵扯的记忆) 所有的成人最后 都不得不刺上文身 如果 如果再遇见你 我会羞惭地流泪 (也许是因为知道 你仍然会急着要原谅我) 为那荒芜了的岁月 为我的终于无法坚持 为所有终于枯萎了的蔷薇——席慕蓉《时光九篇》
125、岁月忽忽已晚,有人犹在觅路关山——席慕容 《最后的折叠》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32825.html

上一篇:莫安娜4篇
下一篇:迎新年晚会主题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