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人物 > 文学人物形象9篇

文学人物形象9篇

时间:2018-11-04 来源:励志人物 点击:

【www.xjwk.net--励志人物】

文学人物形象篇一: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内容提要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长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明地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读鲁迅的小说,眼前会显现黑白对比分明,线条清晰有力,注重勾勒而淡于敷彩的造型简括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所说的———仿佛是木刻似的。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着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高明的画家,这是不错的。鲁迅原本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术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而且自己也能画几笔。问题是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具备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他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入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大师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但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与线条的运用比起一般的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色彩方面,它抛开一切有彩色,只选择最单纯的黑白二色,利用黑与白强烈的明暗对比衬托或黑与白的协调过渡来暗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它以刀为笔刻出的富有金石之味的各种粗线、细线、直线、曲线来勾勒形象,建构既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使黑白木刻不以模拟周围世界为能事,而将表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思考为己任,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启迪人们无穷的回味与想象。正是在这些特点上,鲁迅的小说形象与黑白木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刻画”二字用来解说鲁迅对小说形象的塑造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的确,鲁迅小说中有时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色彩词,像《故乡》、《社戏》等作品的局部还以重彩敷衍出了色彩斑斓的场景。但是,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却只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他那摄入魂魄的艺术世界是由自然界最单纯却又蕴着最丰富内涵的黑与白对比调和而成。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风波》、《伤逝》、《孤独者》、《药》、《铸剑》等作品最为人称道,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活动的背景,几乎全由黑白二色构成。《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轻。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小说正文的一开头便突兀地来了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是令人叫绝的一笔,现实世界的一切在很好的月光笼罩之下消褪了原有的色彩,变成了黑、白以及黑白调和而成的灰。作者借助月光抢先渲染了一种惨淡诡秘的氛围,这是狂人特有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基于自己对那个世界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而作的色彩归纳。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脸色也一概是青的、铁青的,真的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漆黑的背景上,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的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你看,黑暗中“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描写,有多么强的视觉震撼力,如同重音敲击人们的心灵,让人在颤栗中深思。但是,多种色彩词的出现并没有使《药》成为重彩画,《药》的整个色调仍是黑与白。小说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样黑沉沉的情景开始,在一个分外寒冷,天明未久的清明时节昏暗的墓地中结束,建构了天地昏暗,黑得令人窒息的时空框架,各色人物就如鬼魅似的活动在这阴森森的背景中,有如在活的地狱里。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鲁迅的小说的色彩基调是黑与白,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子君、魏连殳、眉间尺等,都是从黑白背景中凸现出的黑白分明的艺术形象。子君在涓生的回忆里永远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那个魏连殳,“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尽管死后被装裹了带着金闪闪肩章,嵌着很宽红条的的黄军衣,然而,骨瘦如柴灰黑的脸衬在白色的孝帷之中是那样的阴沉,是一个永远的阴影似的孤独者。
  黑白木刻版画除了对黑白关系精心构思调度,对线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那刻出的各种线才可能实现强烈的黑白效果,才有充满意味的形象。木刻的线,有着其它绘画作品所不具备的力度。用雕刀在木料上刻出的线没有以毛笔画出的线条的流畅却有顿挫转折的金石之味,所构造之形洗练简括,形式感和表现性极强,具有与一般绘画不同的张力。鲁迅深谙黑白木刻之三昧,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笔如刀,放刀直干,充分张扬线的造型能力,所造形象简洁明了,颇具黑白木刻运线之力之美。
  鲁迅谈及小说创作时认为应该用“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运线造型。鲁迅很懂得线的艺术魅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鲜明地显现着对线的表现力的把握与运用。他笔下的形象都如同是简笔勾勒出来后又用刀刻出来的,勾勒准确传神,刀法凝重老到。大名鼎鼎的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地凸现了出来,随着作者给他的各种“行、状”,这一轮廓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表现阿Q的“行、状”时,鲁迅也充分调动了线的表现力。阿Q“中兴”回到未庄,“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条弧线将阿Q的洋洋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其实,单单就鲁迅先生给阿Q起的名字已足以令人叫绝了,一个椭圆形与一条小曲线构成的Q,不正是人物最传神的写照吗?
  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鲁迅是多花了些笔墨的,但形象的基本特点仍是几笔勾勒而成。“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就是这样一个青白脸色又穿着脏乎乎的长衫的高个子,偏站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外边喝酒。当这个高个子“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变得柜台里的小伙计要站起来往外望才能看到的矮了半截的人时,他那复杂的性格,他那悲惨的一生,就在这曲尺形柜台前一高一低的线条变化中得到了显示,令人过目不忘。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这样像刀刻线构成。满脸皱纹的老年润土;双脚分开如一瘦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忧愁地坐在门槛上吸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七斤等等,都是概括性强,轮廓鲜明的线刻人物。尤其是生命行将结束的祥林嫂,那花白的头发,瘦削不堪的黄中带黑的脸,手中的竹篮破碗,下端开裂的高于她的长竿,特别是眼珠间或一轮活画了她的神态。这不分明是一幅只有高明的黑白木刻家才能刻画出的人物肖像吗?人物一生的悲惨际遇,人物的期望与绝望全都凝缩定格———仿佛是木刻似的。
  人物形象是如此,鲁迅小说的场景描绘也散发着浓浓的线刻意味。《药》的最后,阴森森的墓地的中间有一条歪歪斜斜的细路,宛如高明而又大胆的画家在画面中心划了一条曲线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层层迭迭馒头似的丛冢形成圆弧充满画面;枯草如铜丝支支直立;一株没有叶的树枝干笔直,上面铁铸一般站着一只乌鸦。就在这直线与曲线构成的背景里,两位母亲来祭奠各自的儿子,在路的左右两边。瑜的坟上,突兀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有红白花的一圈,成为夺人视线的画面中心。多么道地的一幅黑白木刻版画!精心的构图和娴熟的刀法将线条与黑白的魅力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小说所要揭示的意蕴和所欲渲染的气氛在这生动的刻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当然,文学作品与黑白木刻版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说鲁迅的小说形象是黑白木刻带有修辞色彩。但是,如果你有欣赏黑白木刻版画的审美经验是不难体味到那些文学形象散发着的浓郁黑白木刻意味的。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作品插图或者根据其作品改编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数采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这绝非偶然,那些文学形象与黑白木刻形象在造型上有一脉相通之处。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浓郁的黑白木刻韵味,会令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留学日本时为实现疗救国人精神疾病的理想,他弃学医而治文学与美术,在美术上下了不亚于文学的工夫,尤其对新潮的西方各种美术流派有着较深入的涉猎和了解。回国后任当时教育部主管图书、博物和美术的官员,更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他一生不倦地收集画册,收藏了大量各画种、各流派的作品。鲁迅对美术可谓知之甚深。在所有的美术作品里,他最青睐版画,特别是对黑白木刻版画倍加偏爱。他收藏的美术作品以版画为最多,整理出版了的和准备出版的美术作品也以版画、黑白木刻为主。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公认的导师。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提倡、扶持、培养新兴的木刻艺术和年轻的木刻艺术家是他于文学之外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鲁迅为何如此钟爱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画呢?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中木刻艺术反映生活、表现人民抗争的便捷性和易于复制流传的普及性因而大力提倡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不应成为问题全部的解释。鲁迅对黑白木刻的钟爱有其更深层次的属于他所特有的原因,是这一缘由使他对黑白木刻倍加青睐,也使他创作的文学形象具有黑白木刻的造型效果。
  童年接受的艺术滋养对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与他早年受到的美术熏陶有渊源的关系。像所有的儿童一样,儿时的鲁迅喜欢看画也喜欢画画。只不过,他似乎要比一般的孩子对画儿更为敏感,更为着迷。最早进入这个敏感的孩子的视野的绘画作品是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给了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成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着约6岁时窗前贴着的“花纸”上的内容。后来,木版书籍的插图又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当保姆为他寻找到让他心里痒痒了好久的绘图本《山海经》时他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①。黑白木刻版画给童年鲁迅的审美刺激竟然如此强烈。在强烈的震动中鲁迅开始了他一生再也未曾中断的画册收藏活动。除了欣赏和收集,童年以至少年时的鲁迅还十分投入地动手描摹一些书籍中的绣像插图。他描了很多,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同时,鲁迅还经常到绍兴城里的木刻作坊、印纸作坊去观看木刻作品雕版刻印的工艺过程,加深对木刻版画的了解。就这样,传统的木刻版画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少年鲁迅的心田,给了他最初的也是最深入的美术教育,赐予了他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感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那黑与白的对比与调和,那线的律动和韵味,都深深地印在了少年鲁迅的心里,成为他终生不渝的黑白木刻情结。
  一种真正的艺术上的审美趣味实质上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体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基于他童年时形成的爱好,更是他全部人生感悟和气质精神的必然的选择。在木刻作品中,鲁迅最为欣赏的是珂勒惠支②等人的新兴创作木刻。他珍藏着梅斐尔德为小说《士敏土》所作的十幅木刻版画插图的原拓,他收藏的珂勒惠支的版画在远东堪称第一。他为当时的木刻青年们提供的艺术参考也主要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版画以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和率直有力的刀法制造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冲击力,如同在困境中不甘灭亡的猛兽高声呐喊一样,将生活于充满矛盾、混乱的社会,遭受着战争阴影威胁的人民的苦难、绝望、彷徨与抗争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粉饰,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之情的淋漓宣泄。画面上充满着凛冽的气质、批判的精神,也流露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这些恰恰与鲁迅的精神气质相通。鲁迅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冷峻率真的人,他生存于其中的那个时间与空间弥漫着无际涯的黑暗。许多人都感到了这种黑暗,但是鲁迅对黑暗的感受要比别的人来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他自小遭家庭变故,在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落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敏感而倔强的心灵从此蒙上终生难以除却的悲凉与孤寂的阴影。他一生求索奋斗,却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明枪暗箭的打击,险恶的环境使他运交华盖,四处碰壁。他痛感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有窗子的铁屋子,暗无天日;像一个黑色的大染缸,什么东西放进去都黑了。“风雨如磐暗故园”,“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如磐夜气压重楼”,“万家墨面没蒿莱”,这是何等样凝重、悲苦的感觉。令人窒息的黑暗,有的人习惯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且欣欣然,却促使着鲁迅对黑暗社会本质的深切思考,激发着他决不屈服、绝不宽容的彻底反抗精神。他说:“我常常觉得惟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偏要向这些绝望作战,所以有许多偏激的声音。”③于是,他拿起如椽的笔与那黑暗抗争。他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选取创作题材,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一边大声呐喊,一边又排遣不掉心中那团上下求索而不得的孤独与彷徨。如此的人生体验,如此的心境,恰与在地球另一面的珂勒惠支等现代木刻家们共鸣共振。这是些同样真诚敏感,同样关心人类命运,同样热爱人民的艺术家。他们心中郁积着相同的心理能量———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显然,这样的心理场中是难以开放出色彩缤纷,千娇百媚的艺术花朵,只能产生由粗砺、直硬、扭曲的线条构成的黑白色调的粗犷、悲怆、凄冷的艺术形象。所以虽然鲁迅与珂勒惠支等版画家艺术创作的手段不同,但是,因着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再由于鲁迅早年就形成的对黑白木刻的倾心喜爱,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这样认为,鲁迅先生特别喜欢黑白创作木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同声相求。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构,使得鲁迅的小说形象与珂勒惠支等人的创作木刻形象同形。他们的异曲同工是由于他们在同一个大的时代层面上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选择。
  鲁迅是一位艺术家,他对黑白创作木刻的钟爱也是他在艺术上取舍追求的必然。鲁迅与当时许多文艺家一样,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深谙中华艺术的精髓,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主张。他看重简洁、明快、刚健、质朴的文风,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将意思传给别人宁可什么也没有。他追求极概括极俭省极传神地表现对象而不去逼真到摹写对象。黑白木刻正是具有鲁迅所欣赏的艺术品格的一种艺术。黑白木刻最为简洁含蓄,它只有黑白二色,单纯之极,简洁之极,却决不单调,它把一个原本色彩绚丽的世界抽象、升华,以黑白变化去暗示那无限丰富的色彩,并由此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黑与白以比彩色更强的表现力演示出更深邃的艺术空间。而造成黑白的各种线更具有明快概括的表现力。曲直、粗细、长短、刚柔等各具韵律的线条,既勾勒着物象,又直接抒发情感,具有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看似单纯的艺术以最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表现着无限丰富的人类生活。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使黑白木刻能很好地贴近生活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表象,创造出容量更大,精神力量更强的艺术世界。黑白木刻具有的这些艺术特色与鲁迅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比照,不是如出自一辙吗?应该说,黑白木刻艺术的造型特点非常符合鲁迅的艺术主张,鲁迅偏爱它们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是一种源于个人爱好之上的富有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着他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追求,也辉映着时代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何以对黑白木刻特别钟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的小说中艺术形象造型富有鲜明的黑白木刻特征的原因。这对于认识和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有着重要意义。
  
  〔注〕  ①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②珂勒惠支(1867~1954),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毕生为人类进步事业斗争,全力关注穷苦无告的人们的问题和遭遇。版画作品吸收了表现派艺术的技巧,充分发挥黑白、线条和构图的作用,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艺术性。版画作品最早由鲁迅介绍到中国。  ③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的信。(责任编辑 翟得尧)

文学人物形象篇二:人物描写之四大忌


  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人物描写又以人的肉体和灵魂为主,作者总是想笔下的人物显得丰满,鲜活,有生命,可是还是看到好多人笔下的人物是薄纸、木偶人,人物描写要注意四忌。
  一忌:模子式的刻画描写
  例1:我仔细的看着新同学,他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黑黑的大眉下有一双出神的眼睛,鼻直口阔,肤色显黑;上身是白色运动短衫,腿上穿着一条很不协调的西裤,脚蹬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里面是一足球。
  细细阅读这一片段,你就回发信啊作者笔下的人物就像是一个死人,单板没有活力。
  首先在人物塑造的时候不能像造模子一样,面面俱到。得抓住人物的特点或鲜明的个性进行描写。
  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就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
  其次描写人物不要刻板式的静态临摹。
  例如我们在“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后面加上“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等描写句,人物就鲜活多了;如在“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后增加主观猜测“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等句,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想让人物鲜活些,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些动态描述:“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们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右脚轻轻地踢踢足球。”
  二忌:蜻蜓式的轻轻点水
  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展示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写清人物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千方百计把心里动态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否则,人物的形象就会苍白无力。
  例2、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曹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曹老师”,曹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如何让上段中的人物“活”起来呢?首先要写出“我”走进办公室的心情:“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其次表现出“我”见到曹老师时的具体感受:“老师的目光里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只觉得手心出汗,似乎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再次突出“我”喊曹老师时的声音与往常有什么变化:“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曹老师“,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最后写出老师应答的表情和态度,可以这样描述:“曹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具体、更真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就有一位即将挨批评的十分紧张的中学生形象。
  三忌:拉洋片式的机械运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有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有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和“摸“出四文钱的尴尬。作家莱辛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就会成为“僵尸”。
  例3、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简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上段只客观机械地写人物“做了些什么”,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性,如同“拉洋片”,又像“连环画”,如何将每一幅幅画连缀起来呢?我们可以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流动的“录像片”。如既然我是“不情愿地站起来”,就应该是“拿着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先在粉笔盒里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又写了擦,擦了又写,折腾了老半天”。
  四忌:录音式的单一对话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是录音,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达到这境界就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必须反映人物的特征。
  例4、姐的对象一走,全家人就议论开了。“不行!长得不行!”妹妹说。我问妈妈:“您看呢?”妈妈说:“我没看清楚。”“我看他是二等残废。”小弟说。“胡说!我看了,没毛病!”妈妈说。妹妹说:“小弟说的二等残废就是个子不到一米八!”“对了!在咱们家里没一米八就是二等残疾。”小弟说。“老爸就是二等残疾,只有一米七”我说。
  这段文字仅“录”下了人物说了些什么话,但没有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说话者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如能注意到这些,就能增强现场感和立体感,读来会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为了表现妹妹的武断,可以让妹妹“毫不犹豫地说”;“我”似乎对妹妹的观点不赞成,是个稳重谨慎的人,可以增加这样的插入语“我瞪了她一眼,转身问妈妈”;为了突出小弟的自傲和狂妄,不妨让小弟“骄傲地晃动着他一米八的身板”说话。
  人是活生生的,写在文章中的人物也应该是活生生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表现出来,你笔下的人物就会丰满和鲜亮。

文学人物形象篇三:诸葛亮人物分析_500字

  悠悠快两千年的历史了,也正是中华两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四大古典名着就像民族艺术中的一块宝石啊!这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散发着文学的魅力,构出了一个个曲折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
  在四大名着中,《三国演义》我出奇喜欢,它是作家罗贯中先生写的,他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还有勇猛过人的关羽……这些人物在罗贯中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但我最敬佩的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大家一定会赞扬他的聪明才智吧!不错!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同时他的聪明、谦虚和谨慎的品格,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说他“料事如神”这一点儿也不过分,《空城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魏国以司马懿领军进攻街亭,因马谡驻守失利,司马懿乘机带兵杀到西城县。诸葛亮叫藏起所有的旗,禁止人们随便出入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叫三十兵扮成百姓,扫大街。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头巾领着两童上了楼,弹琴唱曲,司马懿见状马上退兵,诸葛亮说:“他知道我用兵谨慎,如今四面城门打开,他一定觉得里面有埋伏,所以退兵。”果然,司马懿看到这情形不敢轻易攻城,所以西城县得到了保存。
  诸葛亮真聪明!
    六年级:冯静逸

文学人物形象篇四: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


  1、这位监考老师一进来,教室里立刻停止了说话声。他高高的鼻梁,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子下长着连浓密的胡须,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监考老师。他向教室扫视了一遍,才开始讲话:同学们,今大是你们向祖国汇报小学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地做题,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接到试卷后,要看清题目,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要认真答卷,争取考出好成绩来。
  2、这是一位有极好身材的女子,大家都很亲热地叫她嘉乐林夫人。第一次会见便特别使他惊异的是她的美丽的白头发,简直是一顶白发王冠;那头发在这个仅仅三十六岁的年轻的妇人额上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效力。从二十五岁时起,她的头发便这样变白了。她那始终乌黑而浓密的眉毛,在她那貂皮领围绕着的面庞上,保持了一种青春,一种奇特的活泼的神气。她从来也算不得是一个美人,她的下巴和她的鼻子太粗壮,她的下巴宽大,不过她那厚实的嘴唇却显出一种绝妙的和善态度。而这一头整齐的白发,这种丝一般的细发所闪耀出来的白光,的确使她略为严酷的外貌显得温和,给了她一种老祖母微笑时的娇媚,使她有一种美丽的情人的魔力和生气。她长得高大,结实,态度诚恳,高贵。
  3、这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圆脸蛋润润的,眉很赤,细长的双眼闪动着爽直的、热乎乎的目光;老是未言先笑,语言也带着笑,像唱歌似的。她走路时把身子的重心放在足尖上,总像要蹦跳、要飞。一眼就可以看出,她是个纯真而欢乐的女孩子,奇怪的是她那过分素净的打扮,与她的性格很不相称,也和那些爱漂亮的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
  4、在我们班里有这样的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身体就像一棵小树,四肢就像刚长出的小树枝。他瘦瘦的身体却撑着一个大大的脑袋,真让人担心弱小的身体能撑的住吗?他的脸白白的,最引人注目的要属他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了,瞪得圆圆的,有时候真能让人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那大大的脑袋中装满了丰富的知识让人羡慕。他还有一张灵巧的小嘴,红红的,他唱出来的歌非常动听呢!大家了解他了吧?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班的王禹锡同学。
  5、在我们班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是小帅哥耿豪了,你瞧!他的个子不高,但长得很敦实,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的玉米棒。他喜欢穿外套不扣扣子,听他说:那样会更显得威风。耿豪的头长得圆圆的,红扑扑的脸蛋是圆圆的,巧的是他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也是圆圆的。我最喜欢他笑,他一笑那乌黑发亮的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了。他那红红的小嘴最爱说笑话,他的笑话总是在我们没笑出声之前先把自己逗笑了,这时那弯弯的月牙又出现了。
  6、小海燕,这个五岁的小姑娘多么逗人喜欢啊!她留着齐耳的娃娃头,一身一身花裤褂可漂亮啦!说起话来,两个眼珠一闪一闪的,宛如一对明亮而美丽的珍珠在闪耀。你要问她:“在幼儿园里生活得快活吗?”她便拖起长长的童音:“快——活,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她讲起故事来,嘿!真诱人哪!什么“井底小青蛙”呀,什么“小蜜蜂和大黑熊”呀,真是有声有色。她时而眨眨那睫毛长长的大眼睛,时而做出天真烂漫的动作,只要你听见她讲故事,你就舍不得离开……
  7、我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我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头上用力磨一磨,将那几条岁月在妈妈额头上留下的痕迹——皱纹抹去。当妈妈锁起眉心,怔怔出神的当儿——她放下毛线,呆呆地坐着。我想,母亲是忧郁的,尤其是当爸爸一去不返的时候,她时常是这样的。她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楚可见了。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
  8、我给爸爸画个像。爸爸鼻粱上架着一回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史实。爸爸的眼镜可真是个望远镜呀!我在给爸爸画眼圈时就画了一副大大的黑眼镜框,在镜片上还画了很多圈圈。别看爸爸的鼻子能托起望远镜,可是却不怎么灵。那回他在家里炖肉,把锅坐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却没闻着,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9、我的表弟明明,今年已经五岁了,一直同我生活在一起。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神奇似的。那张说话漏风的小嘴,总喜欢提些天真的问题,有时问得稀奇古怪,使别人无从回答。高兴的时侯,他总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同时嘴角边出现两个小酒窝。同样,哭起来,他也真够呛!不过,在他脸上,酒窝总是比眼泪出现的时侯多。
  10、我的爸爸是一幽默的人。我的爸爸身材矮小,瘦精精的,白白的皮肤,黑黑的头发,那一头自来卷儿的大波浪发型,谁见了都会以为他是在理发店烫的。他的同事们都说他是缩小了的费翔,我也这样认为。他是个搞美术的,是中南五省小有名气的装帧艺术家,他的个人画展得到过很多知名人士的好评。他又是个顶顶滑稽的人,特别爱开玩笑,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搞艺术的人都非常幽默,反正我觉得我爸爸身上充满了幽默细胞。不管他上班有多忙多累,只要一进家门,确切他说,只要一见到我,他就立刻眉开眼笑,我也跟着手舞足蹈起来。
  11、头上戴,玉镶银;千锤打,万锤震。二龙戏水圆珠衬。绛头双缨上下分,戴上能助英雄胆,能在前煞夺青云。面上看似银盆。目如朗星耳有轮,天庭满,地阁衬,牙排碎玉红嘴唇。身上挂,甲龙鳞,绕络增光冷森森。护心镜,赛月轮,不怕枪,不怕棍,刀砍箭射不伤身。素罗袍,把盔甲衬,不长不短正合身。女子剪巧匠针,能工巧匠费尽心,盘龙飞凤绣麒麟。胯下马,赛蛟龙,细看杂毛无半根,日行千里还嫌慢,嘶鸣咆哮似龙吟。掌中使,亮银枪,明又亮,重又沉。大蟒摇头冷气生。斗口大的素缨摆,五把钢勾内里存,无处找,无处寻,大将用它保明君。连人带马一块玉,亚如平地起绿云。
  12、甜甜胖乎乎,大约三岁左右。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油的头发调发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那两道淡淡的、短短的小眉毛下面,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啊,多么活泼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还流露出一丝调皮的神色哩!那美丽的眼睛下面有一个微微上翘的小鼻子,还有两片红红的小嘴唇。身上还围着一块小围兜,围兜上锈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肉墩墩的小手抱着一块绿皮红瓤的西瓜。
  13、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爱样子,同时不停地摇晃脑袋,远看像漂浮着的一个大灯笼。他的眼睛,你知道吗?大大的,灰黑色,很深邃,长在那张马脸上显得非常病态,他说话时喜欢对所有人乱飞媚眼,小心别让它撞到你,那会使你魂飞魄散的。他的胳膊啊腿啊细得像竹竿,衣服酷似床单披挂在身上,飘忽飘忽的,特别有神秘气质,这决定了我们在表演一切恐怖剧的时候都由他戴上假发来演女鬼。
  14、上半身的影子恰巧落在报纸上。她皱皱眉毛,扭过身去凑那灯光。她的脸这一偏过去,汝良突然吃了一惊,她的侧面就是他从小东涂西抹画到现在的唯一的侧面,错不了,从额角到下巴那条线。怪不得他报名的时候看见这俄国女人就觉得有点眼熟。他再也没想到过,他画的原来是个女人的侧影,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口鼻间的距离太短了,据说那是短命的象征。汝良从未考虑过短命的女人可爱之点,他不过直觉地感到,人中短了,有一种稚嫩之美。她的头发黄得没有劲道,大约要借点太阳光方才是纯正的,圣母像里的金黄。
  15、朦胧中,我发现房间里还亮着灯。爸爸瘦弱的身影正伏在桌上定书。啊!爸爸又工作到这么晚。天气又闷又热,我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了。我轻轻地跳下床,去拿毛由擦汗,顺便也给爸爸擦擦汗。走近一看,只见他脸上、背上都浸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汗衫与湿透了,几只蚊子叮在爸爸肩膀上吸血。我连忙一巴掌打过去,把爸爸吓了一跳。我把毛巾递给爸爸,他不在意地擦了一下,又埋头工作起来。当我重新上床时,只听时钟当当当地敲了12下。
  16、梁好是我四姨的独生女儿,今年快四岁了。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侯,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趣,就逗着她问:“‘梁好’,你为什么不叫优秀呀?”她一听,就扬起那胖乎乎、白嫩嫩的小手,噘着嘴,瞪着眼,装出历害的样子对我说:“我打你!”大家看着她那怒气冲冲的滑稽样,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梁好长得很招人爱。稀稀拉拉几绺黄头发,随意贴在她那高高的脑门上。天热时梳成辫子,活像两根炮竹捻儿。深深的眼窝,长长的睫毛,一对很神气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笑起来眯成缝,一发脾气瞪得像小圆球。
  17、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18、她时时瞥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觉得从头发、前额、鼻子、嘴以至脖子、胸脯,曲线没有一处不恰到好处,蕴蓄着美的意象。同时他的气息匀调而略带急促地吞吐着,她听到而且嗅到了;一阵轻微的麻麻的感觉周布全身,嗅觉是异常地舒快,可是形容不出那是同什么花或者什么香相似的一种味道。她陶醉了,于是更贪婪地看他一眼;若不是在微明的星光下,他一定会看出她那一双闪烁的黑眼瞳里燃烧着热情的火。……她回忆起那些,第一是感到一种秘密的欢喜,好像外表贫穷的人偷偷地检点他富足的储蓄时所感到的一样。但是咀嚼一过之后,回味虽然甘美,并不能就此满足;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促迫着她希望尝到更新鲜更甘美的滋味。这当儿,电光一样在心头闪现的,就是买舟回乡的念头。
  19、她那青春的朝气,眼睛和脸上那副天真神态让他喜不自禁。连她身上穿的连衣裙在他眼里也特别好看,那份朴素而天真的风姿令人心动。尽管她天真烂漫,同时他又觉得她很聪明,很有素养,跟她的年龄不相称。他可以跟她谈论文学,谈论艺术,以及随便什么样的话题,也可以向她发发牢骚,抱怨生活和人们,虽说在这种严肃谈话的中间,有时她会突然没来由地笑起来,或者干脆跑回屋里去了。她跟C城的所有姑娘一样,看了许多书。这一点尤其让斯塔尔采夫感到满意。每一回他总是激动地问她,近来她读了什么书。等她讲起来,他简直听得入迷了。
  20、她长得很清秀,总给人一种干净纯洁的感觉。一顶乌黑的头发如丝绸般柔顺清爽,扎成利落的马尾也总能放出漂亮的光泽,总是在明媚的阳光在肆意地飞舞。她的白肤如玉石般白皙而细腻,无瑕恍若深闺中的女子,和她本身活泼运动的性格有几分不搭。她浓密的刘海下有着一双如黑宝石般璀璨明亮的瞳孔,如浩瀚星空一般深邃,炯炯有神的目光总能让她置身于人群中也能马上被认出。微微翘起的小鼻梁下是一张莹润小嘴,如樱花瓣般粉嫩而轻薄,然而,这张天生就是没人胚子的小嘴和我说话时总是一张开就难以闭合……她就是这样一个健康开朗、清秀、活泼大方的女孩。

文学人物形象篇五:文学常识之由《史记》谈文言文_900字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先是一篇文言文,其次才是一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的文学作品。
  文言文教学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
  一是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枯燥无味,毫无兴趣。
  二是完全放弃文言文基础教学,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形象分析。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文言基础与文学内容,因材施教,是教学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去年的培训中也曾讨论过文言文教学,很多人提出了“文”与“言”并重的观点。培训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谈到了《史记》的阅读教学,看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录像剪辑,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如何读《史记》。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这方面的目标,讨论人物形象、分析问题,都不能偏离,要始终紧扣文中的语言,要防止“得意忘言”,明白了意思却没有学到文中的语言。光是要明白故事内容,听故事、看戏剧、读白话史记,都可以做到,但这不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目的。
  二是第一节课布置作业,教师要要求学生梳理、积累知识,要采取具体措施,不能简单地提一下就放过去。第二节课如何进行对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的检查,还需要考虑。
  三是课堂上关于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的练习,是否可以多设想一些别的形式,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有关词语和知识进行比较。
  文言文教学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所以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也跟现代汉语不一样,尤其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学生可以说是云里来雾里去,因此加重了学生的为难情绪。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可课本的注释及工具书,可以记住一些课内的知识,但是给他一些没见过的文章便束手无策了。而老师在讲课中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习惯于把知识系统的归类传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所以一堂课都是老师那枯燥的声音和学生昏昏欲睡的双眼,这样学生没有看学习的主动性,更别说积极性了。要知道我们的文言文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还有艺术的欣赏。对于《史记》来说,更是如此。但是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而是要从全局入手,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并进。

文学人物形象篇六:第五讲:怎样写好人物的行为


  1、人物行为要符合人物身份
  人物的身份不同,对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也会不同,反映在行为上就会有所区别。例如同学们在特别高兴的时候会手舞足蹈,而爷爷奶奶是否会有同样的表现呢?一位勤劳朴实的清洁工阿姨在扫大街时满嘴唐诗宋词,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学教授,在大街路上满嘴脏话,这些人物的行为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生活阅历自然就有差别,反映在言行上理应有区别才对。所以在描写人物行为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例如一篇学生的文章《满室尽是转笔声》。人物的行为就很符合人物的身份。转笔特定的人物行为符合学生这一人物身份。
  最近班里盛行了一项新“运动”。无论帅哥靓女都玩起了转笔,我也是转笔家族的一员,尽管老师“三令五申”,但还是压不住这股兴趣之风。
  转笔,几乎成了我学习中的一部分,我听课转,写作业转,思考转,发呆还转。我简直就是把转笔当成了“正业”。我也知道这习惯不好,可这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这不都是有了感情了嘛!
  记得初一是,我们班转笔的人数还没有达到100%。一些“帅哥”的技术真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瞠目结舌。我们正转玩不够,干脆来个五指间来回转,那神情,那姿势,帅呆了!真想不到这项“运动”那么受欢迎。
  笔在指尖上跳舞。其实从节奏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心情吧,你看慢慢地在转的,他正在思考某道题吧?你看那转地飞快的,心情一定不错吧?
  我们真的只是在转笔而已吗?
  其实我们转着的,是心里的焦躁和学习的压力吧?
  你看晚自习的时候,我的同桌被一道题难住了,他转笔的频率越来越快,不一会,笔掉下来了,他捡起来又转。我环顾一下四周,哇塞,前后左右都把笔给玩转了,转笔声形成了阵势。我的手也痒了,正想着拿笔,我的眼角余光瞥见了值日生那杀人的眼神,偷偷瞧了一眼黑板的,只见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转笔的。我一阵庆幸,可好景不长,我竟得意忘形,顺手就拿起笔玩转了起来,好过瘾啊!哈哈!不料,被值日生逮了个正着,一个盯死的眼神,我知道她在提醒我:你一次了哦!我迅速收敛,马上进入状态,做作业!
  你再看考试的时候,那做题速度飞快的,此刻没了转笔的心思。而当他大功告成,他又得意地转了起来,拇指甩动笔,食指接住,传给中指,中指再转……指头快速地变化,笔轻盈地在五个指头上穿梭……
  而我,在被值日生没收了若干次笔后,竟又情不自禁地转起笔来,她回头看看,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转的不是笔,转的是寂寞;我转的不是笔,转的是压力。
  写好人物的行为除了人物行为要符合人物身份之外,还要人物行为突出人物性格。
  2、人物行为要突出人物性格
  描写人物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物的性格。比如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猪八戒很想尝尝人参果的滋味,所以变着花样地求孙悟空打几个人参果回来吃。而唐僧是忠厚老实的性格,事件中的行为表现就与猪八戒不同。而且当人参果到手时,八戒是一口吞下,可见心急之切,而其他人由于不是着急贪吃的性子,所以都在慢慢品尝。可见人物行为并不是随意添加的,而是要为人物性格服务的。脾气暴躁的人和性格温柔的人的言行肯定不一样,胆小怕事的人和勇敢无畏的人的言行也不同,只有写出能突出人物性格的特有的言行,人物才会鲜活。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中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奸绝”的人物形象。在他杀死吕伯奢时说的那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就把曹操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了。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这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把曹操生性多疑、凶残无比的性格刻划淋漓尽致。例如中考高频作家冯骥才塑造人物形象经典着作《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泥人张》,就是通过泥人张的人物行为塑造了他不惧权贵,勇于抗争的人物性格。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
  写好人物的行为除了人物行为突出人物性格之外,人物行为还要符合特定的场合。
  3、人物行为要切合特定场合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行为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行为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人平时可能是斤斤计较的,嘴上从不饶人,可是当地震发生时,却奋不顾身地冲进废墟去救人。行为的转变因为切合了场合所以变得极其合理。
  比如《最后一课》中当小弗郎士来晚了,韩麦尔先生并没有像平时一样生气,而是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韩麦尔先生的这一言行就很符合当时国土沦陷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上法语课的特定场合。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朗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所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在法语里,“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文学人物形象篇七:《鸿门宴》鉴赏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

文学人物形象篇八:高考小说阅读指导

  难点攻略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就考查对小说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就要从全文入手,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答案:(1)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断,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此题只要注意到小说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其连贯性与完整性,注意前后勾连,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等情节特点,便不难回答。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这篇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辱”,但她明知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2)父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如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此题就是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此题涉及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答案:(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冲刺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创造病(节选)
  老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像水仙包儿似的,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几乎没有不是先长疙瘩而后开成了花的。
  在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像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像两件衣服堆在一起。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
  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往往是突然而来,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那是,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那个小疙瘩,凭良心说,并不是个坏包。它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他们还明白了呢:在冲突中,他们会自己和解,会使丑恶的泪变成花瓣上的水珠;他们明白了彼此的力量与度量。况且再一说呢,每一朵花开,总是他们俩的;虽然那个小包是在一个人心中长成的。他们承认了这共有的花,而忘记了那个独有的小疙瘩。他们的花都是并蒂的,他们说。
  前些日子,他们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哪能老是秋天呢?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
  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他已经计划好,用什么材料,裁什么样式,要什么颜色。另外,他还想到穿上这件大衣时的光荣,俊美,自己在这件大衣之下,像一朵高贵的花。为穿这件新大衣,他想到浑身上下应该加以修饰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件新衣,这些修饰是无须乎费心去思索的;新大衣给了他对于全身的美丽的注意与兴趣。冬日生活中的音乐,拿这件大衣作为主音。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不应当把债眼儿弄得更大。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自私,只顾自己的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
  但是他不能自己作主,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把青春挂在外面,如同新汽车的金漆的商标。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做衣裳,他有亏空。要是不欠债的话,他为买大衣而借些钱也没什么。现在,他不应当再给将来预定下困难,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可是呢,大衣又非买不可。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她呢,在结婚后也认识了许多的事,她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钱──先不说别的──并不偏向着爱。可是她反过来一想呢,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的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这样一想,她觉得老年还离他们很远很远,几乎是可以永远走不到的。即使不幸而走到呢,老年再说老年的吧,谁能不开花便为果子思虑呢。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已经快到了,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入和开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可以不可以从这小缝儿钻出去而不十分地觉得难受。差不多没有缝儿!冬天还没到,他们的秋花都被霜雪给埋住了。他们不晓得能否挨过这个冬天,也许要双双的入墓!
  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假如不能十全,那只好有一方面让步,别叫俩人都冻在冰里。这样,他们承认,才能打开僵局。谁应当让步呢?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牺牲是甜美的苦痛。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都很坚决。几乎以为大衣或皮包的购买费已经有了似的。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并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生命在冬天似乎可以不觉到风雪了。他们不再讨论钱的问题,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做梦都梦不到买些古玩或开个先施公司。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1.文章题目为“创造病”,从全文看,“创造病”的含义是什么?
  答:
  2.怎样理解“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往往是突然而来,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这句话的意思?
  答:
  3.请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
  答:
  4.结合全文,请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文学人物形象篇九:科学真奇妙_1500字

  下午的科学课,刘老师让我们做实验。就是把白糖烧成焦糖,看看有什么变化。
  首先,老师给我们发铁勺。一拿到勺子,李思伟就迫不及待地放入白糖,点燃蜡烛,把勺子放在上面烧。
  不过一会儿,白糖渐渐融化了,变成透明的液体,然后慢慢变黄,颜色越来越深,大约1分钟后,白糖已经变成了褐色,还出现了气泡。最后竟变成了黑乎乎的固体,像黑炭。
  闻一闻,有一股焦味。摸起来,还很硬。吴越为了满足我们对焦糖味道的好奇,他决定尝一尝。他咬下一块,一下子又吐掉了,“好苦!”他一脸委屈的样子。
  万万没想到,那么好吃的白糖,变成了这样。科学真奇妙啊!
  【每日写作指导:高中生写人作文指导……】
  写人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怎样才能将人写活呢?这就需要运用好描写的手法。
  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特别是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有不少同学经过了3年初中作文训练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手法。他们写出的人难以“立”起来,更谈不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其实,要写好人并不难。(www。t262。com)除了要在平时多加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常留心身边的人,对所描写的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只有最终洞悉了描写对象的底里,明其所感,知其所知,才能将其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想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怎样运用描写手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首先,要抓人物的特征,以形传神。人和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外貌、动作、语言,还是性格,人和人总是有些地方相同或相似,有些地方不同。要想把人写活,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区别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着对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关羽、孔明等等,几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动人。在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的威猛、粗卤、机智、性急,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被生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因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一种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进行描写,写其怎么想,怎么感觉。比如课本中的《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就有一段心理直接写,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的心灵震动。另一种是对内心世界进行间接描写,这种描写,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因为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可将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来。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是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对话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人物要说自己会说的话,该说的话,而不是作者代替别人说话。二是要力求简单,切忌唠叨。
  人物语言不能原样直录生活中的语言,需要修饰加工,使其简洁、明快,反映出说话者的特征。三是人物的话语还要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再次,要注意描写好人物的行动。人物行动描写不好,写出来的人恐怕就是苍白的,干瘪的。“动中写人”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舍先生曾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人物特有的性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时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相面似地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的有力表现出他的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可见动作描写在记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此外,描写人物还有种种技法,常用的有简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等等。初学写作的同学,应先学习写好一个人,再写好两个、三个,及至一群人。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描写,都应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下笔,而选用哪一种描写手法,最后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五年级:2403089817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24507.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