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电影 > 电影观后感800字5篇

电影观后感800字5篇

时间:2018-06-11 来源:励志电影 点击:

【www.xjwk.net--励志电影】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1: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地道战,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经典故事。
一开片,黑白画面和嘹亮的红歌,深深地吸引了我。黑白之间,透露着闪亮的精神,是现在缺少的一种淳朴的韧劲;嘹亮红歌,唱响的是那一代的风貌,将我们引领进那段岁月,感受那段岁月人们经历的过往,或沧桑,或澎湃,或凄凉,或美好。但,那一段剪影却让我们看到了彼时中国革命的朝气蓬勃,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团结。
这是在1942年,高老庄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祖国,集智集勇,最终歼灭了敌人。在消灭敌人的过程中,高老庄的人民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是,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勇敢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
最初,高老庄人民为了藏身,开始挖地道。村里动用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力量,初建成了地道。刚建成没多久,黑风口的日军就来袭击高老庄的人民,老村长为了全村人的安全去敲警钟而牺牲了自己。这正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把自己放第二位的思想的体现。老村长是勇敢的,无私的。
但是,由于地道工作不够完善,战术不够成熟,地道被破坏。区长及游击队的及时赶到让人民幸免于难。通过这次教训,高老庄的人民吸取了经验和教训,采用了地上打和地下藏相结合的战术,来攻打和防御。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团结起来,集中智慧和力量,勇敢地面对比自己武装力量强大的敌人,即便一开始不会打,但是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的思想是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勇敢面对的思想和勇气。
后来,高老庄来了自称是武工队的几个人,不过,细心敏锐的高传宝看出了倪端,索性将计就计,将汉奸带入了地道,来个措手不及。当真正的武工队来后,他们带领高老庄的人民歼灭黑风口的敌人。
黑风口的敌人在和高老庄人民交战后,被狠狠地打击了。在这之后,黑风口的日军又想偷袭高老庄。高老庄的人民联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有勇有谋地歼灭了来袭的敌人,还消灭了黑风口的所有敌人。打了漂亮的一仗。
这是团结的力量,也是团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誓死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人民能够在武装力量超过自己好几倍的敌人面前,依然勇猛和坚强,并且战胜敌人。这是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且学习的。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www.99zuowen.com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
这次看的电影《地道战》是一部1965年的经典老电影了,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并没有向残忍扫荡的鬼子屈服,他们这群“土八路”用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一种你能够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致,不断改进他们的地道战战略,就像电影中说的“他们有他们的一套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一套打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精妙的地道战让鬼子进来了,一个也出不去。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战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惊叹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战是失败的,被进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涂。可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们越挫越勇,经过改良和设计,终于完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战,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终于打得日军节节败退,落花流水,最终成功占领黑风口据点。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高老忠,虽然他在整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可他的大义凛然,无惧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独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发现了来偷袭高家庄的日军,他奋力奔跑,只为了摇响警钟,告诉村民日军来了,快躲进地道。即使被日军发现,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他也那么毫不犹豫地,用力地去敲响警钟。身中数枪的高老忠依旧没忘向日军掷去一枚炸弹,死得何其悲壮,何其令人动容。
电影中提到一句话,“分不清哪个是百姓,哪个是八路军。”这句话是汉奸对日军首领说的,这句话应证了军民一家,这也正是共产党的特点。全国民众都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勇敢地迎击敌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对抗对方的劣势。哪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强大,也没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是我们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强大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了日军,赢得了胜利。
这部电影使我对于抗日战争,对于当时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所有爱国军民的血和汗,还有决不放弃的精神和智慧换来的伟大胜利,每一个流淌着中国血液人的炎黄子孙都应位置深深骄傲,我们有了不起的先人!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2: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


2014年的12月13日,我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作为一名中国的小学生,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于是我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
南京!南京!屏幕中出现了这四个字,黑白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尸横遍野的画面,足以把人带进1937年的南京城。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闯进南京城。国民党当官的都跑了,只剩下一小部分爱国军人,顽强抵抗。城内的军人们用自己的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样都无济于事,很快就被日军冲跨了人墙,他们大肆的进城。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被带到海边。鬼子用机关枪疯狂地向他扫射,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日本鬼子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总统府前,用钢丝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搬倒,在地上拖着游街。鬼子开始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血腥屠杀。手段何其惨忍!看见妇女就强奸,把小孩穿在刺刀上挥舞,用机枪直扫人群。还挖了又大又深的坑,把绑着的百姓一个个往里推,活活埋在土里。把活人绑在木桩上,用来练枪靶子。看得我咬牙切齿,恨不得冲进影片中,把刽子手杀个片甲不留!日军鬼子,我跟你誓不两立!
影片中最感人的情节,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去当慰安妇,为安全区www.99zuowen.com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每一只高举的手,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她们像电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南京城!
凄惨的画面中,呈现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桩桩感人的事迹。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有着中国军人的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失守的南京城,他仍然带着剩下的士兵和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拉贝,德国医生,一位典型的国际爱国人士。他在难民营里救治了许多中国人。他用正义感从鬼子手中解救了好多中国人的生命。拉贝最后被逼回国,临走之前,他跪在难民营门口,深深的鞠了一躬。他无奈,再也无能为力保护难民了。
姜淑云,一位勇敢的中国女教师。和拉贝先生一起与日军抗争,尽全力保护难民营。在最后为了多解救一名中国人,而被鬼子抓走,最后死在鬼子的枪口下。她宁愿牺牲也不让鬼子污了身体,士可杀不可辱!
唐先生,拉贝的秘书,和拉贝共同负责难民区的安全。妹妹被送进慰安所,女儿被活活摔死。他原本有生的权利,他却让给了别人。在刑场上,他拒绝蒙上眼睛,还笑着说:我老婆又怀孕啦!这是他临终前的胜利誓言。他的从容淡定,让鬼子不敢正视。
看完(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我的心在流血!南京城里的哭墙下没有微笑,只有仇恨!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南京城的万人坑和哭墙,时刻告诉我们勿忘国耻!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捍卫我们的祖国!
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四(1)班应晨彤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3:电影《孔子》观后感600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www.99zuowen.com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4:红色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800字


红色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800字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國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红色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800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www.99zuowen.com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红色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800字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不久后,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但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回想,杨老当年讲授课业时所道的话语,润之心中思绪千万。
毛润之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先生的场景,十分有趣,先生正依着润之写的强健体质的的书作相应的运动,正谓是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救国,必先提倡武风,强健民族之精骨,最终实现挽救民族之危亡之大愿景。
再便是,胡适先生正在为学生们授课,一番陈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冲进学堂的一个学生带来了‘喜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润之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
而湖南一面,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润之踏上了返乡的火车,临别前,同学们在站台前为他饯行,慧知则赶来送了他自己写的诗句,并以诗相约冬季再见。“高谊薄去霞,温和德行嘉,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暮庶,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这几句诗词,也仿佛润之与慧知的情愫,淡淡的,悄然地升起。
1919年5月4日,萧子升等人与众位北京的学子们一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大声呐喊,为坚持主权,反抗帝国主义赤裸裸的国土侵占而呐喊,“宁肯玉碎,勿为瓦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正缓缓燃起,一位伟大的领袖的故事,才正拉开了序幕……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电影观后感800字篇5:《芳华》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1200字


究竟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每一个人是什么,是一种高高无上的善良,还是低低垂下的自卑,或许在不同的时代,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人,总会在跌宕徘徊之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对于冯小刚来说,我并不是第一次观看他拍的影片,我认为他对于电影的诠释已经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与高度。从影片的发展来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变化,以及每一帧之间的审美冲击都完成的非常出色,让观众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在那个时代的一种美。
《芳华》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有幸的听到了老师讲述关于这部书的故事,其实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电影应该讲述的是一个女孩,或者是一群女孩的故事,她们用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我们奉献上了一首赞歌。
其实文工团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文革那时是非常流行的,文工团的职责就是为前线的士兵送去精神上的粮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或许唯一的消遣方式就只能是看文工团的演出。
对于我而言,我对于文工团有一种微弱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如同我看一层细沙般,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时常在部队里生活,对于部队而言,那时的我只是一味的觉得那些叔叔阿姨保卫我们的国家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人,可是我渐渐的发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我理所应当的考上一个好大学,前提就是必须要努力的付出才可以得到。
《芳华》为我们讲述的是一种善良与理所应当之间的故事,随着《芳华》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部电影背后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大时代之下的小时代。
我们总是一味的强求国家,强求别人带给我们什么,那么我们又是否能够换位思考,我们带给别人,我们带给国家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我很喜欢直来直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我觉得一个人要做就要做到真挚,真实,没有任何的虚伪成分掺杂其中。有时,我甚至觉得我就是刘峰,我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人们无法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谈一场不让人恶心的恋爱,人们无法克制住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喜爱,在那个什么都不让干的时代,这种举动无疑是天大的笑话。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铲平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保罗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是一个文科生,我想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芳华》就如同分配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一般,只有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中,我们才能发现大天地的广远与伟大。
我们每一个都不是神,都不是什么都会的人,都处在一个不断磨练与充实的阶段,或许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略感艰难与无奈,但是或许我们越过了这样的一座座坎,就会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功!《芳华》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2109.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