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故事 > 孔明灯的来历8篇

孔明灯的来历8篇

时间:2018-11-02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故事】

孔明灯的来历篇(1):孔明灯_550字


  今天,竺老师着我们去剡湖边放飞孔明灯。先让我给大家讲讲孔明灯的来历吧!
  传说,这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司马懿率大军把诸葛亮给困在了一座城中,而诸葛亮的援军在很远的地方,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后来,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城中突然飞出一盏灯,被司马懿看到了,他说:“诸葛亮一定坐着那灯跑了,快去追!”司马懿率大军追赶那盏灯去了,这座城的围就被解了。从此,孔明灯就流传了下来国。
  孔明灯又叫做许愿灯,它非常轻,它是由一个竹圈,四张拷贝纸、八根铁丝和一块蜡组成的,这拷贝纸是阻燃又耐高温的,不会被烧破的。我们的孔明灯只有十克重,如果它超过23克,就永远也飞不起来了。
  我们来到了剡湖边,我们组的两位同学抓住了孔明灯,另外两个同学先将蜡块放在铁丝上,把蜡固定后,竺老师给我和另一个同学一人一支蜡烛,我们把蜡块的两个角点燃,经过半分钟的燃烧后,我们组的两个抓住孔明灯的同学就慢慢放手了,孔明灯飞起来了,它越飞越高,一直飞到了一千米的高空……过了几分钟,它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
  你们别看它飞得那么高,可它的生命只有五到十分钟,在它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它永远向上,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榜样?
 
    浙江宁波奉化市进平中学初二:姚茵

孔明灯的来历篇(2):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_2000字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1]。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二、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孔明灯的来历篇(3):中秋节的习俗_2000字


  关于中秋节。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吃吃月饼,赏赏月,关于我们国家的中秋节的真真的来历,始于什么年代,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意义,中秋节发展。都没怎么关注。
 
  现在,让我来重新认识一下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也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起源:中秋节起源有较多说法,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粥饮食。”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发展: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中,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在以前“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节日别称: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习俗是美好的,它象征着祥和、安宁,让我们与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最后祝福大家,让我们和家人过个愉快的中秋吧!
    初二:余奇

孔明灯的来历篇(4):我的夏天_2000字


  对我来说,每个夏天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色彩。有些有着浓墨重彩的正红,有些有着清新宜人的草绿,还有些,拥有的是心灵般纯净无暇的透明。但这个夏天却又不似往年的夏天,它,是一个色彩丰富的调色盘,让我体味人生百态。
  红,是生动的色调,也和这个夏天我雀跃的心情相符。外面骄阳似火,烈日当头,但我的心中却像是注了一汪清泉般甘甜舒适。要问为什么,那当然是要回家乡啦!
  我的老家就像鲜嫩的草绿一般凉爽舒服。大片的茵茵草地,偶尔还会有几朵“白云”在上头悠闲自在地吃草;澄澈的涓涓细流,几只胆小害羞的小鱼总在里面自由的畅游;粉嫩的娇美荷花,粉红细嫩的花瓣在日光下照的呈现近乎透明的虚幻感……
  回忆完了家乡的美,不知不觉,我们也已到了我的老家。别问我那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到底是哪,只要自己愿意发现美,那处处皆是美丽的。
  接机的是奶奶和一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八九岁,满口浓重的乡音,黝黑健康的皮肤,两条粗黑的麻花辫,展露笑容时两颗虎牙调皮的不住往外跳。
  这个小姑娘是谁啊?我绞尽脑汁的不住思索,终于在记忆里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乔沫!”“哎!”我可爱的乔沫小表妹爽快的答应着。“你怎么在这!”“我怎么就不能在这啊?”她又俏皮的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脆生生的反驳到。“倒是愈发能言善辩了!”我嬉笑着怪嗔。她也不恼,只是一个劲的笑。
  我的表妹乔沫小时候和我交情挺深。一旦有什么吃喝玩乐的好事,我一定叫上她。而她呢,一旦得到了大人的夸奖,就傻乎乎的拽我过来,硬是要那人再夸我一次,就当一人一半。
  想起那时的傻事,我忍俊不止,向表妹再次提起,她也是哈哈的大笑,想来必是想到了我们当年呆头呆脑的可爱模样。
  离开故乡许久,故乡并没有变。
  早上天亮的快,看那橙子一样又圆又红的太阳一点一点从山岗后面爬出来,真是特别有意思。太阳出来时,天并不是很黑,只是合着太阳的节奏,慢慢的,慢慢的亮了起来。开始只是太阳映照出来的一点橘红色的光芒,后来天就开始略微泛起了一点鱼肚白,随着太阳不急不躁地一步一步移上了广阔的天幕,天也着急的明亮了起来,那莹白的颜色开始逐步变成被浅浅白云覆盖的天空,当白云悄悄挪开,一片湛蓝的天空就像变魔术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那纯净的蓝缓缓的蔓延了我的心头……
  中午虽然酷热,但孩子们依然可以想方设法的玩个痛快。打水仗、抓小偷、捉迷藏、丢手绢,好像个个都成了游戏专家。玩累了,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往池塘跑去,他们干什么去了?哦,原来是去剥莲蓬了,瞧他们那样:用手剥的、用牙咬的,甚至有的还有的直接往地上磕,谁还管什么吃相!吃饱了,玩累了,就荷塘边上青青软软的草地上找个地方,随手掰枝荷叶遮脸,便可以甜甜的进入了梦乡。
  论美是夏夜最美。零星的星星在夏夜更加明亮耀眼,嵌在那一片蓝黑色望不见底的天幕中,显得愈发夺目。皎洁的月光慢慢的爬上了瓦房顶上淡青的瓦片,反射出了一片银白的光,温柔的为大地镀上了一层轻薄的月纱。
  就在这朦胧的夏夜中,我与表妹捉着萤火虫。
  “哎,对了,为什么你家没有人出去打工呢?”我随手抓住一只萤火虫又放掉,提出了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啊……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不过……”她顿了顿,小心翼翼的把一只萤火虫放进手中的孔明灯里。“我爸妈好像有说过,因为自己不想的原因吧。”
  “真的吗?那为什么不出去呢?外面挣钱的机会多得是,而且薪水也挺高的呀。”我兴致勃勃的追问。
  乔沫并没有说话,我便接着往下讲:“呃……有几个可能。一、你父母习惯了农耕生活。二、你父母看不上外面的薪水。三、你父母……”“说嘛,我听着呢。”我窘迫地瞅了一眼一门心思全在那盏孔明灯上的乔沫,清了清嗓子,又道:“三、你父母担心自己出门找不到工作机会。四、你父母认为没有适合的工作。五、你父母听从了祖祖辈辈的选择。”
  “做好啦!”表妹兴奋地感慨并不是来源于我的演说,而是来自一盏毫不起眼的孔明灯,这我感到十分沮丧,便摇着她的手,叫:“乔沫,你到底有没有听啊!你认为是哪种可能啊?喂……”
  乔沫并没有理会我,她轻轻甩开了我的手,面容虔诚的举起闪烁着火光和萤火虫的光的孔明灯。我这才发现,原来孔明灯中的微弱火苗用一个小小的玻璃罩罩着,以免烧伤萤火虫,刚刚乔沫一直在抓萤火虫,抓到后只是随意往孔明灯中轻轻一塞,微微捏着袋口便可以了。
  现在,乔沫缓缓放飞了那盏唯美的灯,大大小小的萤火虫飞了出来。伴着孔明灯越飞越高,此时那些淡绿色的荧光在只有几颗孤星的漆黑一片的天空中显得如此耀眼夺目,它们看上去就像另外的星星,与那几颗孤星做伴。
  终于,孔明灯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时,乔沫轻轻说道:“我宁愿相信,这是他们遵从心的决定。
  那晚,乔沫就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我问她:“你以后也要留在这里吗?”“当然。”我愣了愣,随即问道:“那万一这里消失了呢?”她也耐心的回答了我孩子气的疑问:“那它也在我的心中啊,万一以后变成了游乐场、商场、楼盘什么的,我也可以骄傲的指着它说:“那是我的家。”只要对人们好的,也无所谓吧。”
  我这才发现,原来纯净的颜色,就是乔沫在说这句话时眼中折射出的眸光,是那样的恬然纯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眼中反射出来的,也定是她心中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吧。
  那个夏天,那板调色盘,值得我去好好珍惜。
 
    广东珠海香洲区第二小学六年级:汨汨的秘密

孔明灯的来历篇(5):中秋之夜_650字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不需要奢华的场景,也不需要好吃的月饼。只需要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一起吃个团圆饭,一起品尝带着浓厚的感情的月饼,这是美味不过了,而且这是一定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中秋月饼。接下来我给你们讲讲中秋的来历吧。
  中秋节是东亚的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吃完了团圆饭,我们喜滋滋的,不过天空还是不顾人们的心情,还是无忧无虑的下着雨,没有办法。天空不作美,这人做美也不错了。我搬了一张板凳,跑上楼顶,缩在一个角落里,静静的看着天空的小雨滴,我没有看到圆圆的月亮,不过我已心满意足,我还狼吞虎咽吃着月饼。后来我们等雨下得小了一点,就开始放孔明灯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放孔明灯,不敢有一丝的马虎。这时,孔明灯陆续飞上天,带着我们的心愿上天去给嫦娥和月兔了。我想这是我过的最最有意义的中秋节了。你过得真么样呢?
  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来宾市兴宾区实验小学六(5)班:莫傲雪

孔明灯的来历篇(6):傣族泼水节_550字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余杭区良渚中学初一:郎丹

孔明灯的来历篇(7):作文讲评《快乐的新年》(二)


  我们继续讲评《快乐的新年》:
  快乐的新年(四年级欧欧)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作乱,人们就在年关的时候,聚到一起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驱魔,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这就是春节的由来。——题记
  我的新年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热闹的,也是有魅力的。
  新年的空气是自由的。每天不用早起,可以美美地睡到自然醒;不用做功课、做作业,可以看课外书、看卡通片;不用拼命地锻炼,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也不用早早的睡觉,可以尽情地看中国达人秀。这样的生活不喜欢才怪呢!
  新年的气氛是红火的。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的置办年货、装扮房间,小孩们尽情的玩耍,园丁们把花朵连在一块,组成生龙活虎、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图案。大家都在红红火火的迎接着新年。
  新年的节目是热闹的。全国各地有贴春联、贴年画,有挂灯笼、挂鞭炮,还有舞龙耍狮的习俗。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我们全家都会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互相祝福、其乐融融。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因为我马上就能拿到红包了;每年的春节晚会,我都会被里面的小品、相声逗得嘴痛、肚子痛。新年真是开心呀!
  但最有魅力、最吸引我的要数看烟火了。记得有一年,爷爷奶奶要带我去看烟火表演,我知道后,欢喜的不得了,“太好了!太好了!”一蹦三丈高,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到了那儿,只见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真像是一块被人群覆盖的大地。有的人戴着大棉帽,遮住了嘴巴;有的人把脸藏在围巾里;还有的把手缩进了大衣里。心想:哇塞,这么冷的天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来看烟火表演啊,看来这个烟火表演一定很好看,我们一定要抢一个观赏的最佳地点。我们使劲挤了进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较少的位置。烟火表演开始了,“嗖嗖嗖”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只见一个个烟火在空中爆炸,有的像笑脸,有的像脚丫,有的像瀑布……姹紫嫣红、五光十色,我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鼓掌声、欢呼声一阵阵地响起。黑色的夜空,彩色的烟花以及人们的笑脸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景画。最令我着迷的是有几个孔明灯从地面慢慢升向天空,忽然又燃烧着飘落人间,真像仙女把一个个怒放的花朵洒向地面,又把它们吹向天空,最后像炙热的陨石一样坠落大地。最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和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像来到了森林仙境。“真美啊!”我不禁感叹到,真希望每年都有这么美丽的烟花。
  我喜欢过年,因为我的新年很快乐。它是新一年的开始,我要养精蓄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春节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华人最快乐的日子。让我们在这一刻共同祝愿美好一年的开始吧!
  我们还是先来总评一下全文:本文可以说结构上很严谨,“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体现得很充分。特别是全文之前有一个题记,这个题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全文的核心所在,这一点提请大家注意,这也是我们对本文进行提升的时候要重点讲的内容。
  全文的“头”——我的新年是快乐的,是自由的,是热闹的,也是有魅力的。
  全文的“脚”——我喜欢过年,因为我的新年很快乐。它是新一年的开始,我要养精蓄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春节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华人最快乐的日子。让我们在这一刻共同祝愿美好一年的开始吧!
  去头去尾,就是“身子”。“身子”是以几个对称段展开的:
  第一个对称段:春节的空气都是自由的。
  第二个对称段:新年的气氛是红火的。
  第三个对称段:新年的节目是热闹的。
  第四个对称段:但最有魅力、最吸引我的要数看烟火了。
  以上列出的,就是每个段的“帽子”。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提了一句要求:全文没有头,送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去当被告。段落的“帽”就是这个段落的主题。由此,我们便可看出,小作者写的作文,有章有法、条理清楚。
  为什么“全文要有头,段落要戴帽”?就是要保证全文叙事清楚,就像是给孙悟空戴个紧箍咒,只能按规矩行事,不能偏离方向。当然,如果我们把这种很明显的“戴帽子”的方式,说成是“标题法”,可以说这种列标题的方法,是孩子们在初学作文中最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这种标题法,当作写作的僵化阶段的话,那么随着孩子表达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能驾驭文字、理清条理,我们就可以要求孩子去掉标题,表现得更加圆融巧妙一些。这是我们后面的提升中要讲到的第二个方面。
  就拿本文的第一个对称段来试举一例,看原文:
  新年的空气是自由的。每天不用早起,可以美美地睡到自然醒;不用做功课做作业,可以看课外书、看卡通片;不用拼命的锻炼,可以舒服的躺着床上;也不用早早的睡觉,可以尽情地看中国达人秀。这样的生活不喜欢才怪呢!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一些调整:
  新年来了,小朋友们好像重新获得了自由。每天不用早起,可以美美地睡到自然醒;不用做作业,可以看课外书、看卡通片;不用拼命地锻炼,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也不用早早地睡觉,可以尽情地看中国达人秀。这样的日子,连空气都充满了自由的味道。
  刚才,我们只是试举一例来说明标题法的重要性,来说明标题法是孩子初写作文的重要要求,来说明随着僵化、固化、强化,最后到优化的一个次第。所以,我们先从肯定孩子的原文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戴帽、穿衣、套鞋的意识很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表现,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出孩子表达是清晰的,条理是分明的,这是这篇作文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孩子的作文中除了有对称段的运用,还有对称句、对称词的运用。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就用了四个对称句,分别从不用早起、不用作业、不用运动、不用早睡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春节的自由。
  在第二个对称段中:新年的气氛是红火的。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置办年货、装扮房间,小孩们尽情地玩耍,园丁们把花朵连在一块,组成生龙活虎、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图案。大家都在红红火火的迎接着新年。
  家家户户——对称词;热热闹闹——对称词;置办年货、装扮房间——对称词;生龙活虎——对称词;惟妙惟肖——对称词;红红火火——对称词。因为有了这些对称词,所以我们读起来清新明快,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耐看,还要耐读。什么样的文章才耐读?就是文中有对称的。我们试举一例:我们来选择《中庸》的一个片段,大家不必知道文意,试着发声读出来就能体会到了。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我们讲要把作文当成一个能力来看,因此,我们更要明白对称的作用和意义。从更高的要求来看,好作文不仅要耐看,还要耐读,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初学作文的时候,树立这个意识。刚才也有妈妈分享,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就是对称起到的作用。换句话来讲,文章耐读了,也就耐听了,更加耐看了。这个对称,无论是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还是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中都是反复强调的一个主线。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新年的节目是热闹的。全国各地有贴春联贴年画,有挂灯笼挂鞭炮,还有舞龙耍狮的习俗。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年我们全家都会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互相祝福、其乐融融,这可是我最喜欢的时刻,因为我马上就能拿到红包了;每年的春节晚会,我都会被里面的小品、相声逗得嘴痛、肚子痛。新年真是开心呀!
  贴春联贴年画——对称;挂灯笼挂鞭炮——对称;舞龙耍狮——对称;小品、相声--对称;嘴痛、肚子痛---对称(不规则的对称)。
  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
  但最有魅力、最吸引我的要数看烟火了。记得有一年,爷爷奶奶要带我去看烟火表演,我知道后,欢喜得不得了,“太好了!太好了!”一蹦三丈高,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到了那儿,只见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真像是一块被人群覆盖的大地。有的人戴着大棉帽,遮住了嘴巴;有的人把脸藏在围巾里;还有的把手缩进了大衣里。心想:哇塞,这么冷的天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来看烟火表演啊,看来这个烟火表演一定很好看,我们一定要抢一个观赏的最佳地点。我们使劲挤了进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较少的位置。烟火表演开始了,“嗖嗖嗖”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只见一个个烟火在空中爆炸,有的像笑脸,有的像脚丫,有的像瀑布……姹紫嫣红、五光十色,我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鼓掌声、欢呼声一阵阵的响起。黑色的夜空,彩色的烟花以及人们的笑脸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景画。最令我着迷的是有几个孔明灯从地面慢慢升向天空,忽然又燃烧着飘落人间,真像仙女把一个个怒放的花朵洒向地面,又把它们吹向天空,最后像炙热的陨石一样坠落大地。最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和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像来到了森林仙境。“真美啊!”我不禁感叹到,真希望每年都有这么美丽的烟花。
  “太好了!太好了!”——对称。我们试想一下,试读一下,如果去掉一个“太好了”,会是什么感觉?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中第一章,讲了一个马三立的相声,《祖传秘方》。最后是:打开一个小纸包,里面还有一个小纸包,打开这个小纸包,还有一个小纸包,最后有一张纸,纸上写着两字“挠挠”。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个“挠挠”去掉一个“挠”,那又会是什么效果?
  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对称;有的人戴着大棉帽,遮住了嘴巴;有的人把脸藏在围巾里;还有的把手缩进了大衣里。——对称;只见一个个烟火在空中爆炸,有的像笑脸,有的像脚丫,有的像瀑布……——对称;只见一个个烟火在空中爆炸,有的像笑脸,有的像脚丫,有的像瀑布……——对称;姹紫嫣红、五光十色——对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对称;鼓掌声、欢呼声——对称。
  以上是我们从对称的角度,来让大家体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小作者的对称意识很强。因为对称的字词,让作文有了节奏;因为对称的句子,让作文有了气势;因为对称的段(块),就让作文有了厚重感与丰富性。
  前面我们讲了文中的“头身脚”和“对称”,下面我们再用“六根六尘”来分析本文的生动性。我们就以第四个对称段来分析:欢喜得不得了,“太好了!太好了!”——言之有声。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句“太好了!太好了!”直接来个“我知道后,欢喜得不得了,一蹦三丈高,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言之有物却言之无声,那是多么的没趣啊——这孩子高兴得都不出声了?
  只见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真像是一块被人群覆盖的大地——意法。
  烟火表演开始了,“嗖嗖嗖”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只见一个个烟火在空中爆炸——声法。
  有的像笑脸,有的像脚丫,有的像瀑布——对称、意法。
  鼓掌声、欢呼声一阵阵地响起。——声法。
  黑色的夜空,彩色的烟花以及人们的笑脸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副美景画。——意法。
  最令我着迷的是有几个孔明灯从地面慢慢升向天空,忽然又燃烧着飘落人间,真像仙女把一个个怒放的花朵洒向地面,又把它们吹向天空,最后像炙热的陨石一样坠落大地。——意法。
  最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和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像来到了森林仙境。——意法。
  我们在《基础篇》里对“六根六尘”法有全面、系统的讲解。
  要想让一篇作文具有生动性,就要从“六根六尘”法入手。描写一件事物,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触觉系统感受到的,还有意识系统想到的都写出来,那样就无不生动。“六根六尘”是让文章具有生动性的基础,与对称一样重要。《提高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深化,讲到了更高层次的技巧。所以,希望大家吃透、学透,打好这个基本功,然后我们再来讲《提高篇》中的技巧,就容易得多了。
  以上是对孩子的原文进行的分析,晚上我们再来进行具体的点评与提升。下面就是在孩子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的几个思路:
  一、如何围绕孩子的题记,让全文主题更加紧凑与鲜明;
  二、在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的前提下,如何将段落的“帽”写得更巧妙、更圆通。
  三、结合《提高篇》中的一些技法,将原文的文字表达得更加有趣、沉厚。

孔明灯的来历篇(8):中秋博饼中队会_800字


  说起泉州中秋民俗,可以说是闽南文化生态中的一朵令人惊艳的奇葩。你瞧:入夜观月尝月饼;放孔明灯来表心愿;蒸芋头祭祖祈福……而我最喜欢的是博饼声中状元来的乐趣。老师早就宣布:“中秋来临前,班队会上一起快乐博饼。”同学们的心里都充满期望,等着尽兴一刻的到来。
  这天,同学们早早做好准备:黑板上写上富有艺术气息的中秋中队活动主题;桌子排成正方形,上面排满矿泉水;几个同学忙着分发月饼、蛋挞;状元碗里的骰子跟我们来个大眼瞪小眼,好像在说:“敢来摇我吗?”
  中队活动开始,六个人为一组凑在一起,准备比试谁的手气好。谁先甩第一把,争取个开门红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先来。”老师也当仁不让地取来骰子,双手合拢,用力晃几下,“啪”的一声扔在碗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上前。哈哈,一个“四”都没有,连鼓励奖的边都没沾到。
  不过,得没得奖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这份快乐。八、九组同学跃跃欲试。一时间,尖叫声、欢呼声、骰子声响成一片:你大声地喊:“我摇中一条龙。”他又蹦又跳地说:“状元一定是我的。”我开心地说:“奖品,我来啦。”轮到我博饼了,我把骨子拢在手中,摇晃十几下,也没敢扔下去。同学们不耐烦地说:“快点。”我只好闭上眼睛往下一扔。不会吧,“对堂”出现在眼前。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拿走一个靠枕,心想:以后枕着它睡觉都会做美梦。
  几轮之后,尺子、铅笔、文具盒、书包使者“名花有主”。可状元迟迟没有出现,大家不免有点心急。
  就在这时,班长随意一甩,出现四个“四”,成为当之无愧的状元,代表我们组上去争夺“王中王”。好运一来,挡都挡不住,班长不负重望地将最大奖收入囊中。
  “花落”班长家,博饼活动告一段落。老师还讲起博饼的来历:“郑成功为慰藉士兵的中秋思乡之苦,发明摇骰子的游戏,就此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秋博饼,我不但收获欢声笑语,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福建泉州丰泽区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林济凡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19278.html

上一篇:一个童话故事6篇
下一篇:dove的故事5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