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文章 > 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9篇

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9篇

时间:2018-10-29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文章】

第一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2013暑期征文]读《鲁迅小说集》有感_700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时,百感交集。文章种种故事,引人入胜。在我看来这每篇作品,无论情,还是意,鲁迅都给予它无穷的魅力以及炙人的篇幅。读完时,书意未尽,我意未尽。一本好书是写不尽的,一等佳作更是流芳不朽的。而鲁迅的这本小说集任其一篇都可称之佳作。
  毛泽东曾评价过,鲁迅的骨头最硬。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恰恰,一个人的性格代表这个人的品质以及他的文章。而鲁迅的文章给人深省,并揭露出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和昏庸的制度。而鲁迅虽未在前线奋战,可他每一骗文章无时无刻不在闪现着爱国的火花,他纸笔一提,以文讽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思想。反而,要重唤人们以及沉睡这的国家。
  当我读完《孔甲乙》这篇文章时,我百感交集,文中孔甲乙的生命就这么结束了,我恨着孔甲乙做出偷窃的行为,但他也让我十分怜悯,在他身上有着书呆子的表现,读过几年书的他就把这几年的知识不遗余力的吟诵出来,呵呵,不难看出他对学过知识的死学死用。
  蓦望旧社会,再看今朝起。我十分庆幸我出生在这个幸福的社会。同时我也为那些在旧社会受苦的人而深感可怜。而这些在旧社会受苦的人,他们所受的伤害以成为我明天前进的目标。因为这是中国的伤痕也是我们的伤痕,所以,我们都要尽力的抹平这道伤痕。我不能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认为这是在为我们应有的尊严读书。
  话语也描述不尽这本书和涵韵,而我写的这些只能说是文章肤浅的表面描写罢了。我无法理解小说集里所有的“书魂”。所以我是尽力的揣摩书带来给我陶冶情操的美。
  这本书的知识就像水,普通只是液状;柔软,而冻上变成了冰。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可大不相同。所以,文字在书上就像是水,而读进大脑,却是不可估摸的知识——这就是冰。
 
    吉林长春农安县小城子中学五年级:费志同

第二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鲁迅:两本小说一座丰碑


  《新青年》上署名唐俟的那首《他》表明,如果鲁迅在新诗上多用一些精力,会是一个很出色的诗人。其实鲁迅骨子里依然是个诗人。《故乡》里的诗意,《朝花夕拾》和《野草》里的诗意,要比那些诗人们的诗意加在一起更多,只是鲁迅的诗意里含着锋利,含着血腥,含着来自土地和人世间的凄凉和悲愤。
  鲁迅弃医从文,意在唤醒民众,改良社会。“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按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写小说出于偶然。钱玄同约稿时他住在北京的会馆里,没有条件写论文和搞翻译,只好写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于是有了《狂人日记》。这个偶然竟然促成了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的诞生!
  《狂人日记》的出场就像一把刀子,一道闪电。“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这个被迫害包围的“狂人”的思想是不能被他的听众所接受的。他在明白了自己也曾参与吃人,现在轮到自己要被吃掉以后更加痛苦,最后绝望地喊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引言中提到,这位被视为精神病人的“狂人”已治愈了他的狂病并且赴某地“候补”去了,暗示这痛苦的觉醒者已经回到他曾经深感恐惧的吃人的浊世中去了。
  《孔乙己》、《药》、《故乡》、《祝福》,鲁迅一路写下去,从1918年4月到1925年11月,25篇作品汇集成《呐喊》和《彷徨》。这薄薄的两册却抵达了国民劣根性的最深处,同时也流露出鲁迅本人的深深的悲悯、失望和愤怒。读过鲁迅的人,谁能忘记那个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之乎者也的孔乙己,那判若两人(一个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一个迟钝呆滞,管孩提时的玩伴迅哥儿叫“老爷”)的闰土,那个为了爱人的死而痛悔的涓生,那个人血馒头,那个害怕死了以后身子要被阎王爷锯开分给两个丈夫的絮絮叨叨的祥林嫂,以及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呢?
  阿Q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文学的形象了。这个被鲁迅别有用心地模糊了姓名、故乡的农民有着最鲜明的形象,最昏睡的灵魂,过着最没有意义的生活,最后得到了一个最荒唐的死。阿Q的性格是怯懦、贪心、无知、没骨气、欺软怕硬,以及精神胜利法。这个可怕的没有灵魂的人物回答了鲁迅早在日本就提出的问题:中国国民性中最致命的是什么?----“奴隶性”,而奴隶性缺少两种最根本的道德因素:诚和爱。
  如此寓意深远的严肃主题,写得如此生动幽默,如此引人入胜,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大冒冷汗。直到今天,又有几个人不会在阿Q这面镜子上照出一点自己的影子来呢?
  在鲁迅的盛名之下仍能在小说领域占得一个席位的作家不乏其人,但能够像鲁迅一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说是凤毛麟角。郁达夫的《沉沦》惊世骇俗地展示了“堕落的性行为”,一时成为文学青年竞相仿制的杰作。但郁达夫的小说更像抒情散文,有时还浪漫主义到滥情的地步。叶绍钧的作品被公认为上乘,1927年,他完成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其他知名作家还有王统照、许地山、蒋光慈、冯沅君、许钦文等。鲁迅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评价不高,认为他们“技术是幼稚的,往往留存着旧小说上的写法和语调,而且平铺直叙,一泻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身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这个评判大体是准确的。
  比起小说来,“五四”后的散文成就更大。1924年创刊的《语丝》周刊为二十年代散文的异军突起起到了极大作用,语丝诸子周氏兄弟、林语堂、刘半农、俞平伯等都是散文高手,这其中,鲁迅诡异绮丽的《野草》代表了语丝的最高艺术成就。朱自清是另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与《荷塘月色》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三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文学常识: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第四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内容提要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长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明地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读鲁迅的小说,眼前会显现黑白对比分明,线条清晰有力,注重勾勒而淡于敷彩的造型简括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所说的———仿佛是木刻似的。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着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高明的画家,这是不错的。鲁迅原本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术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而且自己也能画几笔。问题是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具备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他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入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大师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但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与线条的运用比起一般的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色彩方面,它抛开一切有彩色,只选择最单纯的黑白二色,利用黑与白强烈的明暗对比衬托或黑与白的协调过渡来暗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它以刀为笔刻出的富有金石之味的各种粗线、细线、直线、曲线来勾勒形象,建构既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使黑白木刻不以模拟周围世界为能事,而将表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思考为己任,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启迪人们无穷的回味与想象。正是在这些特点上,鲁迅的小说形象与黑白木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刻画”二字用来解说鲁迅对小说形象的塑造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的确,鲁迅小说中有时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色彩词,像《故乡》、《社戏》等作品的局部还以重彩敷衍出了色彩斑斓的场景。但是,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却只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他那摄入魂魄的艺术世界是由自然界最单纯却又蕴着最丰富内涵的黑与白对比调和而成。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风波》、《伤逝》、《孤独者》、《药》、《铸剑》等作品最为人称道,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活动的背景,几乎全由黑白二色构成。《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轻。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小说正文的一开头便突兀地来了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是令人叫绝的一笔,现实世界的一切在很好的月光笼罩之下消褪了原有的色彩,变成了黑、白以及黑白调和而成的灰。作者借助月光抢先渲染了一种惨淡诡秘的氛围,这是狂人特有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基于自己对那个世界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而作的色彩归纳。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脸色也一概是青的、铁青的,真的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漆黑的背景上,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的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你看,黑暗中“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描写,有多么强的视觉震撼力,如同重音敲击人们的心灵,让人在颤栗中深思。但是,多种色彩词的出现并没有使《药》成为重彩画,《药》的整个色调仍是黑与白。小说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样黑沉沉的情景开始,在一个分外寒冷,天明未久的清明时节昏暗的墓地中结束,建构了天地昏暗,黑得令人窒息的时空框架,各色人物就如鬼魅似的活动在这阴森森的背景中,有如在活的地狱里。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鲁迅的小说的色彩基调是黑与白,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子君、魏连殳、眉间尺等,都是从黑白背景中凸现出的黑白分明的艺术形象。子君在涓生的回忆里永远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那个魏连殳,“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尽管死后被装裹了带着金闪闪肩章,嵌着很宽红条的的黄军衣,然而,骨瘦如柴灰黑的脸衬在白色的孝帷之中是那样的阴沉,是一个永远的阴影似的孤独者。
  黑白木刻版画除了对黑白关系精心构思调度,对线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那刻出的各种线才可能实现强烈的黑白效果,才有充满意味的形象。木刻的线,有着其它绘画作品所不具备的力度。用雕刀在木料上刻出的线没有以毛笔画出的线条的流畅却有顿挫转折的金石之味,所构造之形洗练简括,形式感和表现性极强,具有与一般绘画不同的张力。鲁迅深谙黑白木刻之三昧,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笔如刀,放刀直干,充分张扬线的造型能力,所造形象简洁明了,颇具黑白木刻运线之力之美。
  鲁迅谈及小说创作时认为应该用“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运线造型。鲁迅很懂得线的艺术魅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鲜明地显现着对线的表现力的把握与运用。他笔下的形象都如同是简笔勾勒出来后又用刀刻出来的,勾勒准确传神,刀法凝重老到。大名鼎鼎的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地凸现了出来,随着作者给他的各种“行、状”,这一轮廓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表现阿Q的“行、状”时,鲁迅也充分调动了线的表现力。阿Q“中兴”回到未庄,“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条弧线将阿Q的洋洋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其实,单单就鲁迅先生给阿Q起的名字已足以令人叫绝了,一个椭圆形与一条小曲线构成的Q,不正是人物最传神的写照吗?
  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鲁迅是多花了些笔墨的,但形象的基本特点仍是几笔勾勒而成。“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就是这样一个青白脸色又穿着脏乎乎的长衫的高个子,偏站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外边喝酒。当这个高个子“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变得柜台里的小伙计要站起来往外望才能看到的矮了半截的人时,他那复杂的性格,他那悲惨的一生,就在这曲尺形柜台前一高一低的线条变化中得到了显示,令人过目不忘。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这样像刀刻线构成。满脸皱纹的老年润土;双脚分开如一瘦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忧愁地坐在门槛上吸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七斤等等,都是概括性强,轮廓鲜明的线刻人物。尤其是生命行将结束的祥林嫂,那花白的头发,瘦削不堪的黄中带黑的脸,手中的竹篮破碗,下端开裂的高于她的长竿,特别是眼珠间或一轮活画了她的神态。这不分明是一幅只有高明的黑白木刻家才能刻画出的人物肖像吗?人物一生的悲惨际遇,人物的期望与绝望全都凝缩定格———仿佛是木刻似的。
  人物形象是如此,鲁迅小说的场景描绘也散发着浓浓的线刻意味。《药》的最后,阴森森的墓地的中间有一条歪歪斜斜的细路,宛如高明而又大胆的画家在画面中心划了一条曲线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层层迭迭馒头似的丛冢形成圆弧充满画面;枯草如铜丝支支直立;一株没有叶的树枝干笔直,上面铁铸一般站着一只乌鸦。就在这直线与曲线构成的背景里,两位母亲来祭奠各自的儿子,在路的左右两边。瑜的坟上,突兀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有红白花的一圈,成为夺人视线的画面中心。多么道地的一幅黑白木刻版画!精心的构图和娴熟的刀法将线条与黑白的魅力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小说所要揭示的意蕴和所欲渲染的气氛在这生动的刻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当然,文学作品与黑白木刻版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说鲁迅的小说形象是黑白木刻带有修辞色彩。但是,如果你有欣赏黑白木刻版画的审美经验是不难体味到那些文学形象散发着的浓郁黑白木刻意味的。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作品插图或者根据其作品改编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数采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这绝非偶然,那些文学形象与黑白木刻形象在造型上有一脉相通之处。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浓郁的黑白木刻韵味,会令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留学日本时为实现疗救国人精神疾病的理想,他弃学医而治文学与美术,在美术上下了不亚于文学的工夫,尤其对新潮的西方各种美术流派有着较深入的涉猎和了解。回国后任当时教育部主管图书、博物和美术的官员,更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他一生不倦地收集画册,收藏了大量各画种、各流派的作品。鲁迅对美术可谓知之甚深。在所有的美术作品里,他最青睐版画,特别是对黑白木刻版画倍加偏爱。他收藏的美术作品以版画为最多,整理出版了的和准备出版的美术作品也以版画、黑白木刻为主。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公认的导师。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提倡、扶持、培养新兴的木刻艺术和年轻的木刻艺术家是他于文学之外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鲁迅为何如此钟爱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画呢?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中木刻艺术反映生活、表现人民抗争的便捷性和易于复制流传的普及性因而大力提倡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不应成为问题全部的解释。鲁迅对黑白木刻的钟爱有其更深层次的属于他所特有的原因,是这一缘由使他对黑白木刻倍加青睐,也使他创作的文学形象具有黑白木刻的造型效果。
  童年接受的艺术滋养对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与他早年受到的美术熏陶有渊源的关系。像所有的儿童一样,儿时的鲁迅喜欢看画也喜欢画画。只不过,他似乎要比一般的孩子对画儿更为敏感,更为着迷。最早进入这个敏感的孩子的视野的绘画作品是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给了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成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着约6岁时窗前贴着的“花纸”上的内容。后来,木版书籍的插图又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当保姆为他寻找到让他心里痒痒了好久的绘图本《山海经》时他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①。黑白木刻版画给童年鲁迅的审美刺激竟然如此强烈。在强烈的震动中鲁迅开始了他一生再也未曾中断的画册收藏活动。除了欣赏和收集,童年以至少年时的鲁迅还十分投入地动手描摹一些书籍中的绣像插图。他描了很多,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同时,鲁迅还经常到绍兴城里的木刻作坊、印纸作坊去观看木刻作品雕版刻印的工艺过程,加深对木刻版画的了解。就这样,传统的木刻版画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少年鲁迅的心田,给了他最初的也是最深入的美术教育,赐予了他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感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那黑与白的对比与调和,那线的律动和韵味,都深深地印在了少年鲁迅的心里,成为他终生不渝的黑白木刻情结。
  一种真正的艺术上的审美趣味实质上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体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基于他童年时形成的爱好,更是他全部人生感悟和气质精神的必然的选择。在木刻作品中,鲁迅最为欣赏的是珂勒惠支②等人的新兴创作木刻。他珍藏着梅斐尔德为小说《士敏土》所作的十幅木刻版画插图的原拓,他收藏的珂勒惠支的版画在远东堪称第一。他为当时的木刻青年们提供的艺术参考也主要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版画以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和率直有力的刀法制造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冲击力,如同在困境中不甘灭亡的猛兽高声呐喊一样,将生活于充满矛盾、混乱的社会,遭受着战争阴影威胁的人民的苦难、绝望、彷徨与抗争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粉饰,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之情的淋漓宣泄。画面上充满着凛冽的气质、批判的精神,也流露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这些恰恰与鲁迅的精神气质相通。鲁迅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冷峻率真的人,他生存于其中的那个时间与空间弥漫着无际涯的黑暗。许多人都感到了这种黑暗,但是鲁迅对黑暗的感受要比别的人来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他自小遭家庭变故,在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落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敏感而倔强的心灵从此蒙上终生难以除却的悲凉与孤寂的阴影。他一生求索奋斗,却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明枪暗箭的打击,险恶的环境使他运交华盖,四处碰壁。他痛感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有窗子的铁屋子,暗无天日;像一个黑色的大染缸,什么东西放进去都黑了。“风雨如磐暗故园”,“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如磐夜气压重楼”,“万家墨面没蒿莱”,这是何等样凝重、悲苦的感觉。令人窒息的黑暗,有的人习惯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且欣欣然,却促使着鲁迅对黑暗社会本质的深切思考,激发着他决不屈服、绝不宽容的彻底反抗精神。他说:“我常常觉得惟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偏要向这些绝望作战,所以有许多偏激的声音。”③于是,他拿起如椽的笔与那黑暗抗争。他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选取创作题材,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一边大声呐喊,一边又排遣不掉心中那团上下求索而不得的孤独与彷徨。如此的人生体验,如此的心境,恰与在地球另一面的珂勒惠支等现代木刻家们共鸣共振。这是些同样真诚敏感,同样关心人类命运,同样热爱人民的艺术家。他们心中郁积着相同的心理能量———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显然,这样的心理场中是难以开放出色彩缤纷,千娇百媚的艺术花朵,只能产生由粗砺、直硬、扭曲的线条构成的黑白色调的粗犷、悲怆、凄冷的艺术形象。所以虽然鲁迅与珂勒惠支等版画家艺术创作的手段不同,但是,因着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再由于鲁迅早年就形成的对黑白木刻的倾心喜爱,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这样认为,鲁迅先生特别喜欢黑白创作木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同声相求。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构,使得鲁迅的小说形象与珂勒惠支等人的创作木刻形象同形。他们的异曲同工是由于他们在同一个大的时代层面上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选择。
  鲁迅是一位艺术家,他对黑白创作木刻的钟爱也是他在艺术上取舍追求的必然。鲁迅与当时许多文艺家一样,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深谙中华艺术的精髓,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主张。他看重简洁、明快、刚健、质朴的文风,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将意思传给别人宁可什么也没有。他追求极概括极俭省极传神地表现对象而不去逼真到摹写对象。黑白木刻正是具有鲁迅所欣赏的艺术品格的一种艺术。黑白木刻最为简洁含蓄,它只有黑白二色,单纯之极,简洁之极,却决不单调,它把一个原本色彩绚丽的世界抽象、升华,以黑白变化去暗示那无限丰富的色彩,并由此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黑与白以比彩色更强的表现力演示出更深邃的艺术空间。而造成黑白的各种线更具有明快概括的表现力。曲直、粗细、长短、刚柔等各具韵律的线条,既勾勒着物象,又直接抒发情感,具有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看似单纯的艺术以最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表现着无限丰富的人类生活。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使黑白木刻能很好地贴近生活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表象,创造出容量更大,精神力量更强的艺术世界。黑白木刻具有的这些艺术特色与鲁迅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比照,不是如出自一辙吗?应该说,黑白木刻艺术的造型特点非常符合鲁迅的艺术主张,鲁迅偏爱它们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是一种源于个人爱好之上的富有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着他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追求,也辉映着时代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何以对黑白木刻特别钟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的小说中艺术形象造型富有鲜明的黑白木刻特征的原因。这对于认识和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有着重要意义。
  
  〔注〕  ①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②珂勒惠支(1867~1954),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毕生为人类进步事业斗争,全力关注穷苦无告的人们的问题和遭遇。版画作品吸收了表现派艺术的技巧,充分发挥黑白、线条和构图的作用,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艺术性。版画作品最早由鲁迅介绍到中国。  ③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的信。(责任编辑 翟得尧)

第五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鲁迅的一生_2000字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着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着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着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
  鲁迅先生画像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青年时期的鲁迅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城关小学六年级:杨要声

第六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初中作文指导:中学生如何写好故事新编


  鲁迅有一本小说集叫《故事新编》,作品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暴露和讽刺现实。
  我们所说的“故事新编”也是这样,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着、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也可以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们在新环境里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这种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那么如何写“故事新编”呢?
  一是联系原着,熟悉“故事”。故事新编的人物是从古典名着或其它作品中借用来的,人物的言行、性格应与原着相一致。凡新编故事必须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连续得上。写阿Q让人一看就是阿Q,写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创造成一个与原来的形象完全无关的形象。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聪明,那就离谱了。
  二是联系现实,暗扣主旨。故事新编是借古人说今人,表面上写的是古事,实际是上是折射现实社会,立意多在讽今喻今。如2002年北京卷作文题为“规则”,有考生写了《弥勒规则》一文,设计玉皇大帝在天庭成立运输公司并任命经理。先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靖,李靖上任后以严格的规则管理,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玉皇手中,迫于压力,玉皇撤换李靖,而让人缘好的弥勒担任。弥勒推翻了李靖的制度,把规则改为“宽容”,搞好干群关系,一月后,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玉皇手中。可半年后公司大幅亏损。玉皇微服私访公司,发现员工多半不务正业,而弥勒一心搞好关系,乱评奖。最后玉皇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终任李靖严格管理,公司也最终蒸蒸曰上。
  三是幽默风趣,犀利明快,语言既要体现人物原先所处的时代的语言氛围,又要适合所编的“新”的生活环境。幽默风趣,犀利明快,具有杂文特点。
  故事演绎,可以有多种途径。有情节变形,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增加情节,或保留一部分情节后再按需要设计其他的情节。有时间变形,就是改变原有故事发生的时间,或提前或推后,设想故事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的不同结果。有空间变形,就是把已有故事中的人物放在其他地点、位置,设想在另一个领域里会发生什么新的结果等等。不管采用那种途径,要避免张冠李戴,更不能胡编乱造。
  中学生如何写好故事新编呢?
  所谓“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着、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在百花齐放的高考作文中,“故事新编”这一类作文争奇斗艳,最惹人注目。比如,1999年出现了《记忆国唐僧行凶,仙南海观音解难》、《爱因斯坦复活之后》、《堂·诃吉德新传》等。2000年出现了《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宝玉的困惑》、《三国英雄开会》、《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类优秀作文。天津一考生写的《阿Q正传》竟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传》,还是得满分。可谓一个阿Q,见仁见智。2001年,江苏《金陵晚报》一次刊出6篇高考佳作,就有3篇“故事新编”类,《扬子晚报》刊登的也有一半是这类作文,如《赤兔之死》、《朱贵开店》、《刘备访友》等。2002年同样出现了这类佳作,如江苏的《东坡的选择》、《谏屈原书》、《昭君的选择》等。2003年出现的“故事新编”有《与诸葛亮书》、《既生“亮”,何生“关张”?》、《普朗克的忏悔书》、《吊屈原赋》、《搬家》、《武侯自责表》等。
  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有不少是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新思维的,它们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就借用到课文《鸿门宴》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之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涅”;但是“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又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阿Q新传》,作者将高考作文命题《诚信》和课文《阿Q正传》联系在一起,构思新颖。作者虚构了一个阿Q办工厂的故事。阿Q“专门生产洗发水”,因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制造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违反了诚信原则”,最后工厂“被封了”,“大盖帽”“还罚了阿Q20万”,“阿Q破产了”。故事将原作背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态口吻酷似原着,却说的是当今时髦话,“洗发水”、“飘柔”、“公安”等,语言诙谐幽默令人捧腹。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课文,熟悉“故事”,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续连得上。对课文所述故事、所写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仔细越好,编起新故事来越得心应手,新编的故事越合情合理。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新编,即写出新意,或者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新的旨意。可以说,“新编”是写好“故事新编”作文的灵魂。
  二、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例如2000年高考佳作《答案》,作者巧妙地将教材中的材料用于作文,鲁迅的《故乡》、曹禺的《雷雨》、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春夜喜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名篇名句,巧裁妙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文功底。请看同年江苏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文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如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板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作者没有作海阔天空的神游,而是把视线牢牢地盯住语文教材,文中的许多名句、场面、情节,都是来自语文课本《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阳楼记》、《琵琶行》等,作者只是把它们作了巧妙的糅合、概括,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又如2002年山东省满分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系列人物的“心灵的选择”,其中就有来自于教材里的:如“在居庙堂之高的沾沾自喜与处江湖之远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面对生活,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的爱情”(出自舒婷的《致橡树》),等等。
  可见,我们从一向所忽视的语文教材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获得写作的灵感,获得有用的材料,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高中生已经学过不少课文,在高考中将课文素材移花接木,是显示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这样做了,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认为这位考生知识面宽,视野广,积累多。
  三、套用形式
  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而不少学生搭不好文章的骨架。其实,聪明的学生不妨套用有关课文的形式啊。学生一旦领悟了课文的精妙构思,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一类文章的形式,就能够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
  如范文中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套用形式,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从中得到借鉴。
  现在的高考话题作文题,都是“文体自选”,这就为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形式上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就笔者所见,写成诗歌的也多起来了。但是,像这位考生那样,居然模仿《孔雀东南飞》,写成乐府诗的却是绝无仅有,也真是大胆得可以。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倒也写得像那么回事。笔者想,这位考生作文之所以能够得到满分,绝对与作文的形式有关。而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吗?另外,像2003年出现的优秀作文《吊屈原赋》等也是套用相关课文的形式。所以,认真阅读课文,揣摩课文的精妙形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在考场上恰当地套用,是“出彩”的方法之一。

第七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站在鲁迅像前_650字


  鲁迅被喻为“中国魂”,试问除了鲁迅,谁还可以担当起这几个字的份量。
  鲁迅对国家的爱是深沉的,而对国家的恨也是咬牙切齿的。爱是爱它的丰饶,爱它的壮丽,恨是恨它的黑暗,恨它的麻木不仁。
  把笔当做弓,把字当做箭,同样把敌人伤得血淋淋的只有鲁迅,只有鲁迅的笔才会有如此的杀伤力,才会如此的致命——
  看鲁迅的散文,他把我们引领进入他的那个时代,他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愿意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欢乐着他的欢乐,悲伤着他的悲伤。我们的魂逃脱了自己的本体,便如神游了一遍又一遍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回忆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像这一切是我们所经历过的一样。
  鲁迅并没有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虽小,但短小精

第八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我的表哥_600字

  我有一个表哥,长的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他有一双清秀的眉毛和灵巧的耳朵,他的成绩非常的不错,但是他非常的顽皮,动不动爱打人,性格嘛,是非常“古怪”。爱好就是玩完了这个就玩那个(不断改变),他的思想和脾气永远是跟随时代一起前进(变来变去)。
  我哥最爱臭美。就说那次吧!那天次我姨妈买回来两只青瓜,我对姐姐说:“姐姐,吃完青瓜你用青瓜皮做面膜,养颜的。”,姐姐高兴的说:“好的”这话刚好被哥哥听见,于是哥哥一个人制定了偷瓜计划。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饭去偷青瓜皮了,我们7点钟才吃完。吃过饭,姐姐哼着歌儿到厨房去拿青瓜皮,刚走进门,姐姐就发现青瓜皮不见了,她很伤心。回到房间,姐姐看到哥哥已经睡着了。脸上还贴着青瓜皮呢!于是,我们叫来了姨妈。姨妈把哥哥叫了起来,把他训了一顿,罚他睡地铺。
  我哥也特爱学习,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有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他家做客。到了他家,我悄悄的走进了他的书房里。刚走进书房,吓了我一大跳,他的书桌两旁又增添了三个书架。上面整齐的码放着N多书籍,走进一看,他又在认真地看书。表哥听见了我的脚步声,于是说:“你知道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面有哪些文章?”因为那时我还小,所以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更别提他的作品了?但是又比我大一个月的表哥怎么会知道呢?我反问:“那你知道吗?”他郑重其事地说:“有《狂人日记》……”
  这就是我的表哥。
 

第九篇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读书的乐趣_400字

书,大家都见过,书里面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书中,我可以和动物们谈话,与古人见面,到南极去参观。我读过鲁迅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李白的诗,苏轼的词。我及早地结识了那么多文学大师,也认识了王安石等小有名气的诗人。多少次,我和作者一起悲伤,一起欢乐。我曾被无数优秀人物所感动,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了同情的眼泪,为骄傲的小白兔而脸红,也为《皇帝的新衣》中愚蠢的皇帝而捧腹大笑。还记得那次看《花木兰扫北》,我为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而感动,为花木兰立功而乐,花木兰太勇敢了!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乐。我从书中吸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懂得了什么是真、美、善。什么是假、丑、恶。书,给我打开了知识的窗户,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陶治了我的情趣,请看我的妙词佳句摘抄录,像一个美丽神奇的大花园,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每当写作文的时候,那些美丽的花朵都会悄悄帮忙,把我作文的装饰一番……有悲有喜,有笑有泪,既陶治性情,又增长知识,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六年级:爱你小甜心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12556.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