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文章 >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8篇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8篇

时间:2018-10-25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xjwk.net--励志文章】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1):太史公自序


郝永娟 译注

【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



》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史记》自《黄帝本纪》起百三十篇,合而论之,总是一篇。篇终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从前颛顼(zhuān 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2):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鸿门宴

作者: 司马迁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3):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76)属 shǔ


  76、属,读音一:shǔ
  (l)名词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③亲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总是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
  (2)动词
  ①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十三岁就学成了弹琵琶,名字隶属于教坊的第一部。
  ②管辖,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病)在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所掌管的了,(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③系,是
  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也大多是(荣禄的)老部下。
  读音二:zhǔ
  动词
  ①接连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邀请,劝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诵“明月”的诗篇。
相关阅读:


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21)度 dù
(41)假 jiǎ
(61)去 qù
(81)素 sù
(101)要 yào
(2)安
(22)非 fēi
(42)间 jiān
(62)劝 quàn
(82)汤 tāng
(102)宜 yí
(3)被
(23)复 fù
(43)见 jiàn
(63)却 què
(83)涕 tì
(103)遗 yí
(4)倍
(24)负 fù
(44)解 jiě
(64)如 rú
(84)徒 tú
(104)贻 yí
(5)鄙
(25)盖 gài
(45)就 jiù
(65)若 ruò
(85)亡 wáng
(105)易 yì
(6)兵
(26)故 gù
(46)举 jǔ
(66)善 shàn
(86)王 wáng
(106)阴 yīn
(7)病
(27)固 gù
(47)绝 jué
(67)少 shǎo
(87)望 wàng
(107)右 yòu
(8)察
(28)顾 gù
(48)堪 kān
(68)涉 shè
(88)恶 è
(108)再 zài
(9)乘
(29)归 guī
(49)克 kè
(69)胜 shèng
(89)微 wēi
(109)造 zào
(10)诚
(30)国 guó
(50)类 lèi
(70)识 shí
(90)悉 xī
(110)知 zhī
(11)辞
(31)过 guò
(51)怜 lián
(71)使 shǐ
(91)相 xiàng
(111)致 zhì
(12)度
(32)何 hé
(52)弥 mí
(72)是 shì
(92)谢 xiè
(112)质 zhì
(13)顾
(33)恨 hèn
(53)莫 mò
(73)适 shì
(93)信 xìn
(113)治 zhì
(14)固
(34)胡 hú
(54)乃 nǎi
(74)书 shū
(94)兴 xīng
(114)诸 zhū
(15)恨
(35)患 huàn
(55)内 nèi
(75)孰 shú
(95)行 xíng
(115)贼 zéi
(16)患
(36)或 huò
(56)期 qī
(76)属 shǔ
(96)幸 xìng
(116)族 zú
(17)假 jiǎ
(37)疾 jí
(57)奇 qí
(77)数 shù
(97)修 xiū
(117)卒 zú
(18)当 dāng
(38)及 jí
(58)迁 qiān
(78)率 shuài
(98)徐 xú
(118)走 zǒu
(19)道 dào
(39)即 jí
(59)请 qǐng
(79)说 shūo
(99)许 xǔ
(119)左 zuǒ
(20)得 dé
(40)既 jì
(60)穷 qióng
(80)私 sī
(100)阳 yáng
(120)坐 zuò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司马迁


【原文】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5):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6):《史记》中的成语


  安堵如故拼音:āndǔrúgù解释: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约法三章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人们把“运筹帷帐之中”简称为“运筹帷幄”,用来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现引申为筹划指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释义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焚书坑儒〖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簿公堂〖解释〗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一狐之腋〖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zhāoyáoguòshì〖解释〗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刎颈之交wěnjǐngzhījiāo〖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jiāozhùgǔsè〖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图穷匕见túqióngbǐxiàn〖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背水一战〖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跖犬吠尧zhíquánfèiyáo〖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多多益善〖解释〗益:更加。越多越好。〖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一饭千金〖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一言半语释义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修身洁行解释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九牛一毛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
  暴虎冯河bàohǔpínghé〖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画地为牢〖解释〗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7):五帝本纪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篇(8):秦本纪

【秦本纪简介】这篇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本为地处偏远的西方的一个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203897.html

上一篇:謦欬10篇
下一篇:《感恩父母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