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人物 > 文化底蕴8篇

文化底蕴8篇

时间:2018-10-18 来源:励志人物 点击:

【www.xjwk.net--励志人物】

一:[文化底蕴]文化底蕴_1200字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  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  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相反数学,英语等学科却是忙的热火朝天。  外国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方各国以区区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超越了中国,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我认为学习外国是以不失去本民族特色为前提的,诗书礼仪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族魂!外国人的思想开放,敢想敢做以及开放的政治管理都是我们的榜样。老夫子固然不好,但是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先辈们的思想,毕竟那是经过五千年洗刷所提炼出来的。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让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自由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如同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过多的干涉它’。”孔圣人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文化好处很多但也有许多弊病,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但是我们非得连通弊病一起学么?答案很显然。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国家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如果不想像几百年前那样被人轰开国门就需要接受世界的潮流,国家就需要与世界接轨。既然接轨,一些弊端也就会从中产生,能不能使熊掌和鱼得兼,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部门过滤,而是建立起属于我们的价值观,教育部门,各行各业的老板们,各个孩子的家长等等我们这些人必须树立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接受外国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那被我们这代人所遗忘在角落里的中国国学。

二:[文化底蕴]中考作文高效提分技法:打造文化底蕴_550字

  所谓文化底蕴法,就是文章选材要体现文化的积淀,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化的存在方式,展示文化品质,体现文化精神。  文化底蕴法通常有:引用诗词法、名人事例法、事件运用法、意象运用法、情景再现法、民俗底蕴法、名著改造法等。  1.引用诗词法: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当代诗歌入文,营造一种诗香氛围。  2.名人事例法:是指写作中将名人事例、精神品质、诗词歌赋等作为素材,来表达观点。由于名人事例的广泛性,因此,一个人物可以适应多个话题。  3.事件运用法:是指将历史事件或有影响的个人事件当作写作素材。这些事件是时间沉淀的经典故事,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4.意象运用法:是指将诗词意象作为文章的象征性物象,贯穿文章始终。这些物象附带着千年文化的情感价值,能够增强文章的意蕴。  5.情景再现法:是指用小说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事景、人景、情景,以及诗词意境,通过感性的描述和事件景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6.民俗底蕴法:是直接描写民俗生活场景,通过民间生活方式的再现,传递关于文化的信息,从而表达自己对话题的看法。  7.名著改造法:是直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著情节、人物,进行新的还原或创新,以新的文字世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不管哪种方法,均以文化材料作为核心素材,以文化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以文化语言作为追求,因此,在阅卷场上的高分作文中占了极大比例。

三:[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_1000字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高三:沈海蓉

四:[文化底蕴]我和书的故事_800字


  华夏,文明古国。  从甲骨文到方块字,从晦涩的文言到简练的白话,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亘古不变的。  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融合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他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这个互联网横行,信息爆炸的时代,庞大的信息洪流蚕食,不!吞噬了那些曾经的辉煌荣耀。以胜利者的姿态俯瞰那些已经远去的文化。只有一样东西仍与它并存,那是——书。  坦白的说,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多少年轻的心追逐的心被无情扼杀。书,不!准确的说,是那些冗长乏味的教科书,实在是乏善可陈,它们就像无形的枷锁,捆缚着禁锢着飞往知识殿堂的翅膀。  古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这轰炸式的信息冲击下却不显苍白。  我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陪伴了我八年,我却仍不能透彻的了解它,我想,这是属于它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他叫《唐诗三百首》。  一本看似极为普通的,不起眼的书。  这是一本仿线装书,封面是古朴的深蓝,书页泛黄,书角甚至有些卷曲的不成样子。轻轻触摸时,粗糙朴质的手感仿若触碰时光,触碰历史。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七岁的小孩正襟危坐地对着这样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呵呵,是的。前提是忽略那四处乱瞟的眼神和皱得像包子褶一样的脸。  而现在,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小小的孩子那会认识字啊!”我猜,你会这么想。是的,那时还只是一个小豆丁呢!  可是,那时的感受、心情我却至今仍未忘记。那时小小的我有着渴望触摸文字的新,即使那上面晦涩的文字对我来说犹如天书。仍是执拗地不知疲倦地翻阅着。就像不知能否进入天堂的人们在虔诚的祈祷,那种渴望的心情是一样的。  因为书,我明白了“一花一世界”的奥妙;因为书,我明白了“采菊东篱下”的气格;因为书,我明白了“斯是陋室”的傲岸。  我想,我与书之间其实不需要故事,只因这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江苏无锡宜兴市宜兴外国语学校初三:王景宜

五:[文化底蕴]俗人_550字

  我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很薄的一小城市里,哪里的文化气息几乎都薄的你想找一件代表,都很难找到。在我出生2年后,我离开了哪里。去了相隔200公里的一个较大的城市。但是,哪里的环境压迫的我5年,都没有好好的欣赏,就匆匆的离开了。因为一些很特殊的原因,我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一年后,我去了一个自唐朝以来,就享誉全国的一个地方-山西。在那里,我虽然没有确切的感受文化的气息。但是,他们的为人素质和品德,却让我在几年后的今天,才慢慢的感受到了一些故乡人所不具备的魅力~!回来后,在故乡呆了16个月,我来到了,应该是有所内涵的武汉。并在这里,也确切感受到了一些文化的魅力。但是,当我从文化中心-北京回来了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这里虽然有些东西,但还是有些淡淡的。相比较而言,还有一点杂的味道。这个时候,我再一次的回到故乡,我突然的发现,这里和别的地方比之而言,根本就不算又文化的地方(近代史还是有一点味道的)曾记得,鲁迅先生的故乡以前并不怎么引入注意。但是,自打鲁迅先生问世以后,哪里聚集了很多现代的文人。因此,我又觉得,文化底蕴是不是人造的。如果是,那我就真有点羞面于色了。毕竟,我不是文化的缔造者。所以,我就不配在这里‘指手画脚’。更不配责怪故乡的不是~!呵呵~!归根到底,我只是一个俗人罢了!
 

六:[文化底蕴]祖国在我心中_800字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我的母亲,无时不用她沧桑而悠远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在祖国的感情号召下,中华儿女豪杰辈出,他们发奋图强,共同进步,各领风骚。传承着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了中华高尚品德的气节!
  自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中国以其卓越的成就和不屈的精神向世界展示出足可动荡全球的霸气,然而中华人民以和平为主,谦虚善良,用其微笑显示中国追求和平的心愿。
  中国人才济济。袁隆平爷爷从小就决定了一生研发农业的志向。在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爷爷在世界上首次三系杂交水稻,为中国的水稻种植带来革命性变化,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
  张世泽教授也早在1978年,以他为主刀医师的瑞金医院心胸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患者做了心脏移植手术,这也是亚洲第一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在我国医疗手术上开了先河,取得了丰盛成果。
  慈云桂在1978年带领我国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条件限制后,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巨型机“银河1号”,为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小汗率队四人在1998年第一次成功攀登格罗夫山,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进入该区的科考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例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06年7月21日,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上,刘翔以12秒88的优异成绩,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当之无愧的世界飞人!……
  身为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对于现在的我们,只有努力的学习才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
  祖国在我心中,身为炎黄子孙,我以我黄色的皮肤为豪,我以我黑色的眼睛为豪,我以中华上下5千年的历史为豪,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第五小学六年级:好、学生

七:[文化底蕴]这就是我_500字


  我叫孙静雯,今年13岁。我来自人杰地灵的安徽淮南,众所周知,安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大省,或许正因为如此造就了热爱历史与写作的我。随着隧道的开通,我的家乡淮南市市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城市,起着承南接北的作用,作为一名怀念人,我也希望像家乡一样,成为一名传媒人士,加强南北文化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我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我性格热情、大方、爱交朋友,因此我也练就了较好的社交能力。我爱看小说,作为女生,可能很多人喜欢悬凝、推理,而我却喜欢青春言情类,我喜欢贴近生活,贴近我们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情感,在我看来,这些才够真实。科幻类我认为太过虚假,不过,这不会妨碍我天马行空的思想。当然,我更爱看历史战争片。尤其是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霸气,赵政委的儒雅,这正是我极力学习的。再比如电影《风声》。最后顾晓梦的那段独白“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这给与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我更在这种光影世界里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
  我爱青春,也爱历史,我很坚强,也很脆弱,或许这样很矛盾,但哲学上不是说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也渴望我这个矛盾体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舞台。
 
    安徽淮南谢家集区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中学初一:孙静雯

八:[文化底蕴][2013暑期征文]古城民俗风——开封陀螺_3000字




  漫步在新柳如烟、丛丛新绿簇拥的开封滨河路环城公园,你会感动于古城开封那勃发的生命力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袭白衣白裤的鹤发童颜的老者,那精准到位的一招一式,颇有太极张三丰的风骨;几位虽已两鬓飞霜但却风韵绰约依旧不减当年的阿姨,认真地练习猫步,正组建老年模特队;酷爱书法的残疾人掂着活好的泥浆桶,正在澄净如洗的瓦蓝地砖上泼墨……而这其中最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那响彻古城上空、惊心动魄的“啪”、“啪”抽陀螺的甩鞭声。
  有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原,中原的传统文化在两都——河洛文化和汴宋文化。”而东都汴梁一直都是一个“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旅游休闲城市。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开封文化宝库中,具有浓郁的开封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又是她最炫丽的一个篇章;在古风古韵、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中,流传久远的一种古老的民俗体育运动“打陀螺”又是她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源远流长的陀螺史话
  陀螺起源于宋而定名于明。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招待,以刘宗古为师,工於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创之功力)《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有两个孩童,正打着陀螺玩耍,也证实当时确有倒钟体的陀螺出现,由画面考察,当时的陀螺应是木制的,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了,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一直到现在,大陆北方的儿童在冬季及早春时节还流行这样的玩法,尤其在结得厚实的冰面上抛打,更别有乐趣。另外一幅苏汉臣的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道具,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作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那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也能证明当时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型态出现。发展到明代晚期的陀螺已跟今日的鞭打陀螺无异;刘侗的诗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螺。这时期“陀螺”一词已正式出现。
  二、老少皆宜的陀螺运动
  如今,随着开封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市政规划的休闲广场越来越多,这项流传久远的古老的民俗体育活动——打陀螺,逐渐成为开封人茶余饭后健身项目的首选。放眼滨河路的环城公园、西郊的金明广场、龙亭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打陀螺者,有挥舞长鞭把一个硕大的陀螺抽得滴溜溜直转的老者,待陀螺达到一定的转速,却又不停地甩动长鞭,享受那“噼噼啪啪”炸响的清脆,直甩到大汗淋漓,索性光着膀子,率真、惬意而又酣畅;也有不太老道的玩家,虽说抽不出鞭鞭脆响,陀螺也往往转不了个把分钟,但手中挥舞的长鞭偶尔也能爆响一次,陀螺也颇有默契地转上三五分钟,那种成功的初体验便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咧着大嘴宽厚地呵呵笑上几声;还有学生模样的少年,正眼馋地盯着老爷爷手中上下翻飞的鞭绳,终于耐不寂寞,捂着自己并不太鼓饱的口袋,同路边卖陀螺的小商贩激烈地讨价还价;更有蹒跚学步的幼子在父母宽大的臂弯里左冲右突,不停地追逐地上旋转翻腾的陀螺,那清水般的眸子里分明写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欣喜。小旋风般的陀螺、爆响的长鞭,该有着怎样的魔力,让这些小小的人儿心里装下多少新鲜事?
  三、花样翻新的陀螺玩法
  陀螺按制法及玩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纸陀螺、竹陀螺、铜钱陀螺、线轴陀螺、木制陀螺以及时下小学生最喜爱的塑胶类陀螺等。不同的陀螺,玩法当然不同:纸陀螺只须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陀柄的上端,急速捻转放在桌子上,纸陀螺就会单脚独立旋转起来;线轴陀螺与之类似;竹陀螺则先将一根粗棉线穿过竹片,然后缠卷在竹柄上,缠绕方向应由上至下,等到缠好后,一手执线端,向后用力抽,一手执陀螺及竹片,向前推,两只手同时用力,陀螺就会向前冲过去,并且发出嗡嗡声。木陀螺的玩法最常见,但中小型及大型陀螺的玩法与小陀螺是不一样的,前者须先缠绳,右手将绳圈过陀钉,用左手按住,再用右手沿钉向外缠绳,再双手搬起陀螺,斜空里往地上掷去,同时迅速用力抽回鞭子,使陀螺在地上旋转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制作精良的塑胶发光陀螺受到广大小学生的普遍青睐,随便走进开封市的哪一所小学,都能在课间十分钟看到孩子们玩陀螺的情形,那花花绿绿旋转如飞的塑胶陀螺,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一只小小的陀螺,转出了孩子们多少的童年快乐,又传承了老开封人多少的民俗情怀?
  每天天刚蒙蒙亮,在金明广场的西南角,开封市政法系统的退休老干部李孝堂师傅就和其他几位老人开始了一天的晨练——打陀螺,那陀螺大的粗如酒桶,小的细如酒杯,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师傅打的一只直径达30厘米,重达15公斤的巨型陀螺,只见精神矍烁的李师傅挥舞着手中长达5米的长鞭,用尽全身力气,朝陀螺“啪”的一声抽去,在围观市民的喝彩声中,陀螺乖顺地旋转如飞。在南城墙环城公园锻炼的唐振民老先生,从2004年打陀螺至今,由刚开始打的2斤重的陀螺一直到今天打的20公斤重的“巨无霸”,老人今年快80岁了,每天在此打陀螺一个半小时,锻炼下来,大汗淋漓,以前的肩周炎、高血糖、高血脂全好了。老人言谈的眉宇间透出自豪与英气。
  四、小小陀螺转出大乾坤
  随着陀螺运动在开封的风靡,部分精明的市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开封市各大广场周围都会有许多陀螺租售车,商贩们推着三轮车,车上放满了林林总总、大小不一的各式陀螺。晚上8时的龙亭广场热闹非凡,一个在此经营陀螺生意的摊主王国庆向游客介绍,他做陀螺生意已经多年了,做陀螺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教他做陀螺。在他旁边的两轮货架车上,整齐地摆放着大小不等的四十余个陀螺。每天晚上,王国庆都会在这里摆摊。据王师傅介绍,他每天仅靠小三轮租售陀螺,每年的收入能达到万元。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为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流传久远的小陀螺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为适应现代人白天工作、晚上休闲的现状,各种发光陀螺应运而生,这些现代因素的注入,不仅满足了市民健身的需求,更受到了来汴参观的游客的喜爱,成为能反映开封民俗文化的特色纪念品。靳林春在开封陀螺界可谓小有名气,自2002年发现陀螺商机开办小型加工厂以来,随着开封陀螺市场的逐渐升温,他的工厂年销售量已达到五六千只,并且产品远销至上海、广东、新疆、东北等十多个省市。据开封民间工艺协会会长刘金良介绍:目前开封制作陀螺的工厂及小作坊有十余家,年产量达8万只,产值近百万,其中本地销售占8%,89%销往全国各地,另有3%出售给外国游客。
  小小陀螺旋出了快乐,带动了经济,转出了乾坤,开封陀螺要用鞭声震响全中国,震响全世界,要用弓步低腰、抛陀甩绳、展身回步的优美姿态亮相中国、亮相世界。百年静默的石狮、沧桑古老的城墙、雄壮古朴的黄河风、威武庄严的龙亭大殿、能辨忠奸的潘杨湖日日年年岁岁地见证着这种古老而又久远的民俗活动,是怎样地代代相传。究竟是开封的历史孕育了陀螺文化,还是陀螺文化成就了开封的厚重?古老又淳朴的开封人一直享受着民俗传统的滋养,创造着生活,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艺术,他们以执着而大气的心态演绎着千年帝都的文明,他们固守着自己的快乐,游刃有余地驾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们以自己从容淡定、疾缓自如的方式上演着一曲曲最炫的民俗风。
  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七代帝都的古城开封,像极了一位已不显赫、没落的贵族,而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民俗的文化则使这位老态龙钟的旧国都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令人振奋。
    初三:申可新
  点评:本文用细腻的语言说出“陀螺”的来历、发展及近况,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本文用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详细的解读了古民俗的特点,使读者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语言准确,不失生动。


点评老师:宋力








向老师提问:在线报名
提出关于作文写作的相关问题,即有老师进行解答。



作文专项课:秋季提升课
小初高年级作文提升专项辅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盲点。




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北京中高考语文考纲、考点、题型及应试技巧,尤擅指导考生应对阅读和作文题。
                      >>查看详情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190979.html

上一篇:英雄人物的故事100字6篇
下一篇:故事创作7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