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励志 > 励志人物 > 作文新课程10篇

作文新课程10篇

时间:2018-10-10 来源:励志人物 点击:

【www.xjwk.net--励志人物】

作文新课程一:【微作文】新学期,新课程,新感觉_200字


  新学期,我将邂逅两个重要的“人物”——物理、化学悄然敲开我的学业之门。
 
  一直在思考,理化究竟有多难,为什么人们给它们戴上了“难学”的帽子?预习之后,总算有点眉目了,原因也许是定律太多,是实验太“可怕”,是……学习理化是我的忧,但不管怎样,一定要学好,不能被打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毕竟很美嘛!
    初一:赵灿

作文新课程二:读《语文新课程百问》有感_1200字

  让习作因生活而美丽
  ——读《语文新课程百问》有感
  《语文新课程百问》一书中提到“怎样使学生能愿意写,有的写”,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解决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几项措施:1、内容上开放,要求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活动结合、写作与阅读结合。2、形式上解禁。我也颇有同感。
  我们曾经开展过“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课题研究,就以上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只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让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我们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他们既参与了生活,认识了生活,也在改变生活。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我们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为了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我们引导学生回忆每天之“最”:今天最好吃的是什么?今天听到的歌哪首最好听?今天最喜欢上的是哪一节课?……,学生掌握了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这样,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给作文减负,放低作文的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敢说话。多一些赏识,努力营造宽松环境。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孩子的理解。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习作与阅读相结合。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一定会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作文也有真情实感。
 

作文新课程三:作文来自兴趣激励


  当生活中有所发现,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才能激发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极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之一。当前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兴趣明显冷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因讨厌、害怕作文而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现象,喜爱作文且能很好把握作文要领,写出较高质量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怎样采取恰当方法,切实提高作文兴趣该是整体提高班级作文水平的首要目标。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改革自己的作文教学。
  (一)、走出教学目标的盲目性,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水平。
  任何知识都应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即把知识传授与受教学者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结合起来。作文教学同样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急功近利,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如二、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作文字数必须突破多少个字。高年级则要求在字数、修辞、段落、思想、深度、语言、结构、等等方面“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二)、重视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知觉过程的偏差,积极改进作文教学。
  比如:三年级上册三单元想象作文,要求学生观察一些小动物,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学生观察后如果用话言来表达时,就出现了深浅、完缺、条理等方面的诸多偏差。有的同学首先获得的是毛色、身材。脑袋、耳朵、眼睛、四肢等等小动物的外部特征。有的同学注意的是它们或飞、或跑、或叫、或跳等动作姿态。有的同学则特别幻想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获得了后两种信息的同学在筛选材料时会主动去联想故事,作文比较容易,而只获得前一种信息的同学,因为知觉只停留在原始的视觉感知方面,于是在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陷入了“苦于无话”的困境,由此产生对此类作文的害怕心理。长期下来,自然会不愿写作了。有经验的教师则应根据学生观察的这种偏差,激励他们多角度,换位思考,综合讨论,来激发写作兴趣。
  (三)、告别闭门造车,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此类教师是教学界的“老古董”,教学上不求进取,不研究新课程标准及大纲,指导作文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师圈地为牢,学生思维定向,作文起来千篇一律。“小明、小刚”(指作文中的人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专家说得好,学生在长期受这种作文思想和作文使命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不自觉地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作文的乐趣。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初步接触作文时,肯定是进退维谷,无从下笔。此时的教师,就好像是他们暗夜行路的灯火一样,应努力去引导、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作文的窍门,这样他们肯定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发挥出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者不加考虑地一概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全盘否定,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五)、作文评价,为学生创造交流环境。
  作文的评价关系到对一位学生每一次劳动成果的肯定,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学生每次作文,只要正式将誊写的本子交到老师手里,就万事大吉,再也不管它是好是坏,无所谓得分高低了。而大部分教师也草率地打个等级或得分算是一次作文的终结。这样的做法,学生当然激发不出作文的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作文反馈的重要性,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比如面批、讨论优秀与差等作文、小组批改等,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要上一个台阶,如何激发出学生的浓厚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首先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文新课程四:06年中考江苏优秀作文评析_2000字


  江苏?南通卷[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55分 其中含写字5分)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理,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题目自拟。
  ③立意自定。
  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⑤不少于600字。
  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文题诠释]
  这是南通市继2004年以后又一道人文性和情感性极强的中考作文题,完全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文题仍是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所组成,其中提示语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很富人情味,写作的要求和形式与前两年相比是在继承中有发展,解读文题,得出以下启示:
  1、人称的稳定性。近几年来,南通市的中考作文的命题风格尽管有所变化,但是始终没有变化的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展示自我”“完美自我”成为命题的主旋律,如果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忽视“我”这一主体形象,那么只能导致审题错误,一旦审题错误,就意味着你的失败。
  2、选材的宽泛性。针对“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再加上那一大段让我们近乎有些“目不暇接”的提示语,使得我们的考生在选材时产生了一种难以“取舍”的难度。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唯有抓住材料中的那一个个“一”去立意,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才能写出“怦然心动的感觉”。
  3、语言的情感性。可以这样说,“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个话题,是一个重点写情感的话题,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怎么能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呢?“心动”起于情,发于情,情感是否真实、是否丰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要找准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事。要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使情感能够借助于语言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刻。
  4、文体的自由性。话题作文的出现,使得考场作文的文体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文体不限”,但你写作的内容已经决定了所要选择的文体。审视一下提示语,我们会发现,这个话题一定不能写成说明文,至于选择其他什么文体,考生还得根据自己平时的喜好来选择确定,笔者认为针对这样的一个话题,我觉得还是首选记叙类文体比较好一些,记叙类文体写起来也更容易出彩,如果在文体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形式上适当作些包装,定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一定会使阅卷老师也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
  [佳作点评]
  “痛”爱一生
  南通一考生
  我

作文新课程五:作文能不能“手把手”地教?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开始就错了?如何解“作文之难”?
  “文无定法”并不等于“无为而治”,作文教学有章可循。
  在起步阶段,“手把手”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事实上,这个标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困扰我国语文教育界多年的老话题:作文应该怎样教?
  提起作文,怎一个“难”字了得?可叶圣陶老先生却认为作文如同说话般简单。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
  日前召开的“手把手教作文研讨会上”,专家们聚在一起,又一次讨论了作文之“难”。他们认为,造成作文难、教作文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来为了应试而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思想已严重扭曲了作文的本来面目。我们的作文教学日益忽略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一心扑在对应试技巧的机械强化上,使本应鲜活的作文指导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为了得高分,学生不敢抒发自己的情感,唯恐不高尚;学生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唯恐肤浅、片面;学生不敢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唯恐太幼稚。所以我们看到的作文中充斥着矫情、模式化的表述和成人化的语言,丝毫感觉不到学生自我的存在。正如一位老语文教育工作者感慨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指导也许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所喜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表述,开始回到作文本身。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标把对学生自我需求的挖掘、自信心的培养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标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确立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近年来,一些类似于北京景山学校写“放胆文”实验的作文教改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充分吸纳各地新课改先进经验的同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一个新的作文品牌图书“手把手教作文”诞生了。
  这个作文品牌的核心理念是“我想、我写、我读”。“我想”是指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首先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只有想写了,才有可能写好。“我写”则是指在习作过程中要体现学生自我的核心地位,是学生自己写自己,而不是学生揣摩着老师或家长的想法写他人眼中的世界。只有“我”主导了“写”,才有可能说真话、表真情。“我读”实际上不只是指读一种形式,它是在倡导习作完成后的交流、分享、修改等递延行为。
  这个作文品牌首先要研究的不是作文怎样教的问题,它首先要关注作文到底应该怎样学。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我们以往的作文指导只重视对范文的选评赏析,注重对结果的模仿,忽略了对写作准备和写作过程的指导。实际上,学生更需要一种对过程的学习感悟。注重过程应该是“手把手教作文”的首要特点,它需要对全程细节的持续关注,需要对教育效果进行第一时间的跟踪反馈,更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学生作文。
  写作是门学问,中小学只是启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新课标的要求,这个品牌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属于起步状态下的作文教与学——所以该品牌强调“手把手”。教作文有许多方面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应该像中医、武术、戏剧这些中华民族的国粹一样手把手地去教,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指导作文,学生在习作中就会无病呻吟,甚至指鹿为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在习作中描绘出其多姿多彩的生活,优秀的范文也应该让学生能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产生某种层面的共鸣,直至影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和生活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动性正是这个品牌的特点之一。
  这个作文品牌的出现不可能终结教育界对“作文应该怎样教”的探讨,但是“手把手地教”作文作为对新课标理念的大胆实践,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这样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作文新课程六:关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的一点思考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憋老半天才瞎编出一篇。”一个“憋”字,显出多少困窘;一个“编”字,道出几多无奈!
  人本来应该是会写作的,因为写作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它只不过是一种感情的流露、思想的显现而已。你看,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先民,还没有受到教育,更没学过写作,但他们却会写诗;还有着名作家沈从文,巴蜀鬼才魏明伦,他们都没读过什么书,连小学文凭也拿不出来,自然也没有什么人教他们去写作,但他们的作品却真切动人,文采斐然。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写作呢?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写作,学到初四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都快打完了,而写作那么一件小小的事情还没学会,以致有些同学一听到要写作文,仿佛大难临头,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突然打了一个寒颤

作文新课程七:近年广东各地市中考作文回顾与评略

  近几年来,广东及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保持了课改区试题追求的方向,继承了取材及内容的生活化、情感体验的内在化、思维的多向度化、表达的自由而个性化等特征,各地市的命题者对作文命题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题型稳中有变,坚持顾及考生的生活积累与能力储备的多样化,坚持尊重考生的写作个性。
  由最大程度的注重开放自由,转向在适度限制的前提下开放。换而言之,命题由“无限”开放转入“有限”开放,已正式进入到理性回归时期。如:广东省近几年在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上,从半命题(2001年“新的     ”)到材料+半命题(2002年“我关注     ”),从半命题+提示(2003年“    的我”)到材料+话题(2004年“声音”),直至2005年的选写“另一种     ”和“我看见了     ”又回到作文的半命题,然而最近二年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命题作文(2006年“笔”、2007年 “最好的奖赏”),无不体现了广东改革探索的轨迹。又如广州市从2001年二选一:(命题“我与水”、半命题“发生在      纠纷”),到2002、2003年的材料+话题(2002“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2003年“智慧、简单、勇气”),又回归到二选一(2004年命题“假如再有一次机会”、“我也是富翁”,2005一为续写、一为看图,然后作文),再理性回归到命题(2006年图+命题“创意的快乐”或者“创意的启示”)2007年材料+命题“心中有盏红绿灯”)。再如广东肇庆市从2003年的“数字”、2004年的“声音”、2005年的“共处”、2006年“汉字”、一直到2007年的“冒险”都是二字话题作文,题型没有变化,无不体现了地方特色。
  二、内容上更重视关注精神世界与自我体验,注重心灵、情感、感悟、反思、想象、内在素养等“本我”领域。
  归纳起来,近几年中考作文试题,加强了对“人”自身的思考与省检,内容上出现了“自我与成长”、“文化与素质”、“心灵与感悟”、“想象与创新”四大强势板块。
  1.自我与成长
  如:2007年广东肇庆市中考作文题:
  冒险这个词儿,我们都很熟悉,冒是不顾的意思,但真的敢于冒险却似乎是我们的国人所长。个中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教育理念的偏差,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曾十分痛心地指出:冒险已被我们的教育之刀从上就从我们的身上砍掉了。
  有研究指出,美国科学家这所以能大量获得诺贝尔奖就与美国浓厚的鼓励冒险的文化环境有关。冒险,不仅有助于科研,有助于创新,还有助于丰富人生的华彩篇章。
  关于冒险,也许你曾有过亲身经历.也许你会有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想法。
  请以冒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左右的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除诗歌外文件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性名,校名,否则扣分。
  2007年广东茂名中考作文
  请以“榜样,就在我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定立意;(2)字数在600字以上;(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姓名,否则扣分。若不可避免,可用化名:如东方中学、张老师、小明等。
  2007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作文第一题
  (1)命题作文:我的偶像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06广东·茂名卷
  从下面两题中选一题作文:
  1、绵绵的春雨是大地播种的希望;抽动的花蕊是花朵萌生的希望;展翅翱翔是雄鹰驾驭长空的希望;游子说,家是最温馨的希望;海员说,启航是最振奋人心的希望;攀登者说,跌倒处是重攀高峰的希望;睿智者说,读书是个人的希望,家庭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请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2、半命题作文: 与我的成长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06年广东省河源市(课改实验区)
  请你在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一道最有把握的文题作文。
  (1)标题作文:我心中的歌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话题作文:
  春天的鲜花是美的,飘落的树叶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是美的,高楼大厦也是美的;五彩霓裳是美的,朴素整洁的服饰也是美的;同样,童年的欢笑是美的,青春的歌声是美的,父亲额头的皱纹是美的,奶奶的白发也是美的……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题目或正文中如若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这些考题,贴近学生实际,顾及学生生活经验,尤其是成长中的各种体验,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学生可以在感性的叙述中引发对自我、对成长甚至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2.文化与素质
  写作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些地方的考题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养,同时,这也正是命题者借以引导考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方式。
  如:2006肇庆市中考作文题
  汉字,传说为仓颉所在,汉字的发明结束了我们的祖先结绳记的历史,汉字也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有效载体。
  明代学者陆桴亭:“盖天地间一物必有一字而圣贤制字,一字必具一理,能即字以观理,则格物之道在焉。”意思是,天地间的每一个事物都可用一个相应的汉字来表示,而圣贤们造字,造出来的每个汉字都包涵一定的道理,能通过考察这个字去领悟一定的道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究事物原理的方法,这就是说,识字固然要知音识形,而即字明义通理才是识字的最高境界。
  识字是用字的前提,韩愈说:“凡为文辞宜略识字。”从写作来说,只有真正对字的性音义了然于心,你才能在特定的表达中取得一字传神的效果。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乃至“煮字”的文坛佳话就都是对作者为求一字传神而不惜苦心经营文字的最形象的描绘。
  汉字的书写同样不容忽视,而正确书写是基础;书法实际上就是书家的心画,它能折射书写的性情气质,所谓“字如其人”也。书法能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则为汉字的专美,其它文字在此难以与之争胜。
  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和工具,与我们生活更是密切相关,因汉字而起的故事当然也不会少
  请以“汉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2006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按照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笔
  要求: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请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姓名,否则扣分。
  这几道题虽然在写作上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修养,视角较为独特,立意要较高远,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心灵与感悟
  写作归根到底是心灵的行动,在写作中,要能使考生进行内心的自我省检,或激奋,或醒悟,或反思,或浸润……以实现写作的内在功利目标——陶冶性情,滋润心灵,审视生活,锐化思想,放飞情感。这样,就要求写作题源于生活而又引导考生从高处思考生活,从自我着手而又能引伸到人生、人间、人世的大领域,主观与客观,内与外,都能和谐一体;有话可说而又不能流于太浅太俗,关照着内心而又不能拘泥于狭小,启示中有引导,散放中有收敛,貌似限,实则放,既便于考场写作,也便于高信度评阅。今年的作文题有一些地方较重视这一点。
  如:2007年广州市考题:
  红灯亮时,表示车辆行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亮时,指示车辆行人可以通行。在现实生活中,“红灯停绿灯行”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们心中总要有盏“红绿灯”。
  请以“心中有盏红绿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600字以上。
  2007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最好的奖赏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
  2006年广东·深圳卷 作文题目:
  让        走进心灵。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音乐”、“明月清风”、“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等(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其他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章不少于500字,不超过900字。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2006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作文题:
  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太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否则扣分。
  这些题以“心灵”“感受”为关注对象,指向别致。每个人都有一颗独特的体会世界的心,只要认真生活着,心灵都会运动,都会体验着人间的情意理趣,感受着岁月的阴阳更迭,承纳着昭示,构拟着未来。因此,考生容易将思路指向现实生活,笔触能够伸展到人的内心世界,在表达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
  4.想象与创新
  这些年来,中考作文的考核有些现象值得反思,除了太“放”以外,更值得重视的是“偏”——淡化了形象思维,重了理性,重义理轻形象,重套路轻发挥,重模式轻创造。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强化形象思维考查的力度,凸显想象在写作中的地位,十分必要。极而言之,想象能力是一个创新型人才诸项特质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在表达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是考场作文的追求,鼓励学生在想象的氛围下写作,竭力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作文命题的应尽之谊,也是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如:2007年海南省考题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日记本的风波
  早读课的铃声响了,符辉疾步地迈进初三(2)班的教室。同学们一一进来,邻座邢小芳意味深长地朝他送来一瞥。教室里朗朗是书声响起来。语文老师瘦高瘦高,慢步踱进教室,走到讲台上时,一转身,眼镜后那一双微眯的眼发出狐疑的光直射向符辉。符辉心里“咯噔”一下,慌忙地翻开抽屉去找语文书,这时,他突然发现,屉子里那本成天陪伴自己的天蓝色日记本不见了……
  接下来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展开想象,合理构思,续写下文,将故事补充完整。保留原标题。
  2004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一
  请以“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05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
  根据要求作文。
  作文一,以下面的语句为开头,续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他们两人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一起,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2007年深圳市题:
  我想起了      。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500字至1000字的文章。
  2006年广州中考作文题
  看图然后作文
  图分两幅,第一幅的内容为一个纸质的购物袋,袋中有一个图案是小朋友在跳绳,这个纸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那条跳绳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一条真正的绳;第二幅图画是这个纸袋被人提起来,而提手正是那条跳绳。
  第一幅图是一个包装袋,袋上的图案是一个女孩,举起双手;第二幅图是同样型号的包装袋,同样的女孩图案,不同的是,女孩双手向上举起的地方,多了个包装袋的提绳,提绳与图案中女孩高举的双手巧妙的连在一起,就像女孩在跳绳一样,看完后让人会心一笑。
  图片说明“这不仅仅是一个购物袋,其巧妙的设计,让人感受到创意可以给生活带来快乐,而且给人许多思考和启示”。以“创意的快乐”或者“创意的启示”为主题,写6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4年广东中考作文
  声音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蝉鸣鸟语;生活中的歌声书声,笑声哭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其中,一定有某种声音让你难忘。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也许会让你领悟到可贵的哲理……
  请你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宇以上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否则扣分。
  前面二题是纯粹的想象作文。后面几题与想象有些联系。这些题突出了考生想象(或联想)力的考查,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较好地控制了写作中随意、过于自由的现象,为选拔能力优秀的考生、引导作文教学都有积极意义。
  三、命题技术上出现新追求,在题干背景语料(提示语)的呈现形式上有新突破。
  如: 2007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作文第二题
  材料作文:请阅读下面唐朝李绅的诗歌《悯农》,然后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06广东课改实验区
  按下面要求作文。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太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否则扣分。
  综上所述,近几年广东及各地市的中考作文题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在稳定中发展,在承继中求新,对作文教学的规律、考场作文的特点探索更加深入,风格在多样化中更见出理性的成熟,可圈可点,令人激奋。
 

作文新课程八:浙江卷: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

  2009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及提升(浙江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2009年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今年浙江卷的作文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其主要特点在于"合三为一"--采用了新材料作文(命意作文)的形式,延续了话题作文的要求,还规定了标题作文的中心。因而并非真正意义的新材料作文,自然也不是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将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和限制性、明确性、指向性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广大考生积极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面对这样的命题模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把握两大要素:一是"主旨"怎么确定,一是"情意"怎么表达。先看"主旨"。命题要求"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立意,而歌词的主旨就是卒章显志的结尾句"绿叶对根的情意"。即使对这首流行歌曲的背景没有多少了解,也不难领悟歌词中的"绿叶"和"根"至少表现为两方面的"情意",即显性的与隐性的。从歌词内容分析,"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显性的,而"根"对"绿叶"的情意则为隐性的。两种"情意"之间存在着"哺育"和"回报"、"前提(原因)"和"生成(结果)"等内质关系。或许这种内质关系不一定就是非常确定的整体和局部、源泉和涓流、本质和现象、施恩和报恩、施与和接受、上位和下位等,但也不是某些同位、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是一般的相互交往关系。由此可知,尽管"绿叶"、"根"都属于比喻性和象征性意象,可以联想、拓展到不少相关事物,如祖国和人民、故乡与游子、文化与民族(群体、个体)、长辈(祖辈、父辈、师长等)与晚辈等之间的多种"情意",然而并不是一切"情意"均可以纳入歌词主旨的范畴,如友情(谊)、爱情、交情等。就此而言,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审题)要求很不一样。
  再说"情意"。主旨明确之后,中心就是"情意"。切合题意的"情意"有哪些呢?其实也简单,粗粗浏览命题材料(歌词),便能意识到诸如"感恩"、"思念"、"依恋"、"珍惜"、"惦记"、"牵挂"、"回忆"、"祝福"、"希望"、"欣慰"、"感激"、"感受"、"理解"、"报答"、"向往",等等,都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这些"情意"体现了"绿叶"与"根"彼此交融互相通连的紧密关系。
  当然,还得提醒一句,那些能够表现出"绿叶"和"根"双向关系的,才是最切合命题要求的。
  点击下载全部:浙江卷: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

作文新课程九:小学作文复习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很多小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觉得很枯燥,可是尽管这样,小学作文复习是重要的,小学作文复习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了解的。我们今来了解一下。
  一、研究现状,发现问题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少老师真的重视作文教学?作文的指导往往等到一单元学完后进行,指导的方法无非是:如何开头啦、如何注意扣题啦,可以借鉴哪些文章啦,可以读哪些作文选啦……然后就让学生写,交给老师还没来得及批改点评,第二天就进行单元检测考试。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老师会评个怎样的分数,一点也没底。于是,为了能获得高分,懒的学生就匆忙找篇作文选的范文,抄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再选一段不会太长的,临时拼凑应付着抄好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勤的同学晚上加班加点背作文选应付考试,更关键的是老师也默认这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怕作文成了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能力吗?试想:有哪位作家是在写作前考虑我在这篇文章里要注重那些开头、结尾、扣题、或我要抄范文里哪个段落的?
  再看看作文内容,老师的引导总是从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指导学生。例如,写一个熟悉的人,我们做老师的首先会先入为主地推介爸爸、妈妈、老师或同学,甚至清洁工人。于是,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读到同学总是助人为乐,帮助的对象总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小弟小妹摔着了扶他起来哄他不要哭,迷路了送他回家。老师呢,那更伪圣化了,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每个老师的眼睛都是“炯炯有神”,头发都是熬白了。老师总是那样可亲可敬,不懂得什么叫生气;总是在恶劣的天气里、放学后、有家也没顾得上回,就去家访;学生生病了,辅导差生一直到深夜十二点;总是带病来为我们上课;总是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读着读着,感觉每一位老师都如《一夜的工作》中的周总理那样不辞劳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显然,学生的文章是在随意捏造的,在作文中大量出现假话、空话、套话,使作文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全然失去了作文教学的本来目的。我们并不是反对虚构,但是虚构应该基于生活真实的层面上,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为心声,做到求真、求活、求新。可是学生闭着眼睛说瞎话的本身是不良的行为。千人一面的文章内容,陈腐的题材严重脱离了现实,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阅读的积累与作文的表达严重脱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针对问题,研究对策
  学生造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自己或他人贴金,使文章高尚些,立意高些。这跟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有关,跟我们老师的指导有关。我们往往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注意了练习让学生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想尽办法组织学生去观察,独独忽视了学生愿意写的动机。
  平时,老师自己也觉得没题材,启发学生自己先失去了激情,还慨叹:我们的学生身在偏僻的山区,见少识寡,哪能跟大城市的孩子比哪!可事实上,没有人不会写文章的。山村里常见泼妇骂街,其实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口头表达。她心有怨气,急于表达,于是就脱口而出。骂得她对方哑口无言,骂个半天也不累,如果写下来恐怕就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章。
  孩子们的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们心里有话想说,说出来就是说话,写下来就是作文。我们经常见到小学生在墙壁上涂一些骂人的话,这实际上也是在表达,也是在写作。他写作的动机很明确,是发自内心表达着自己对某人的不满。同样,学生学习作文,首先应该是出自他表达的动机。在有表达动机的同时他已经在思考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怀胎也得十月的孕育呀!写文章也需要情感的酝酿,要有内容,想表达。如果你给他个感兴趣的话题,打开他的话匣子,引导他使把生活的场景在学生脑海里像看电影似的重新再现,哪会无话可说,没素材呢?所以,当老师体谅孩子的难处,也就会顺学而导、化难为易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有一条,就是学生开始写作文时提倡写“放胆文”,也就是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注重体验写作成功的愉快。结果许多一年级小学生就写出了许许多多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这个经验值得学习。
  所以,新课程的作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动机,也就是为什么写的问题。我觉得在学生开始学写话、学作文的时候,不要多作限制,要让他们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也不要在语言表述得如何上作要求,只要能写就是好,写得别人看得懂就是很好。
  三、捕捉机会,激发动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
  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当然,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孩子们通常会头疼不已,而如果有教师、家长恰当的点拨,激发其兴趣,让孩子有“非说不可”的欲望,这样的作文通常可以水到渠成。如同婴儿呀呀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三四年级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以上就是小学作文复习要注意的要点,针对这些要点我们需要认真对小学作文复习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小学作文复习还是非常重要的。

作文新课程十: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


  一、拉着走:示范引路,激发兴趣,交给方法。
  1、麻雀解剖,纵横兼顾。
  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前提是要“眼高”,即解决认识问题,明白什么作文是好作文,怎么写就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大多是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学习作家的成功经验,这实际上就是从欣赏的角度解剖麻雀。应该说,经过较长时间的精读训练,学生能积累起较为全面的欣赏眼光,所以,作文评改时的麻雀解剖应以学生的中等作文为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方便指导评改方法。评改前,教师告诉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工作。比如,在内容上,中学生普遍存在专注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大社会的狭隘,存在着亲近历史名人而疏远现实热点的偏颇;在表达上,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记叙文多叙述少描写的习惯,存在着议论文喜举例怕说理的毛病;在主题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喜欢人云亦云或故作惊人之语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就事论事或隔靴搔痒的现象;在语言上,中学生普遍存在口语化习惯,缺少典雅或精彩的书面表达追求。对这些现象心中有数,就便于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及时发现问题。
  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作文评改示范引路的有效选择,它能很好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教师在浏览一部分学生作文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墙上,然后分不同角度共同修改。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一般性要求,如内容是否符合题意,选材特点,中心是否鲜明是否突出,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精彩,个性特点如何等;其次是针对性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会有一个侧重点,这个重点要求在作文中表现如何,应单独挑出来分析。
  麻雀解剖重在细,要把学生作文认知水平能承受的问题都指出来,可以按上述不同角度让学生先讲,再由教师补充,以求全面。麻雀解剖贵在深,当发现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优点应分析其经验,如果是缺点应设想怎样修改。经过这样的一“横”一“纵”,学生不仅能领会作文评改要评什么,还能懂得怎样改,这里面有眼界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终究会积累成学生的作文素养,成为自主修改作文的坚实基础。
  2、师生擂台,激发兴趣。
  师生设擂台评改作文,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兴趣的创新之举。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同学们极其兴奋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全然没有了教师独改作文的枯燥,没有了学生对作文评改超然局外的隔膜。对于教师而言,设计比赛的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一、在分组上,可以把学生分两组,教师作为另一组,这样,让比赛的过程主要成为学生对学生的竞赛,教师参与只是为了烘托气氛以及必要的启发和补充;二、在计分上,每发现一个宏观问题计5分,每发现一个中观问题计3分,每发现一个微观问题计1分,讲错不扣分,这种计分方法,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要优先思考宏观问题;三、提倡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并思考,针对一个问题,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能指出好的修改意见,都能得到和发现问题相同的分数;四、可以让作者参与裁判,当发生争论时,谁讲得有理,谁讲得不太合理,首先听作者的意见,再由老师分析评价,这样既让作者能真正领会评改的意见,也能让全体学生从老师的结论中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意见不需绝对化,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空间。
  从师生共同解剖麻雀,到师生设擂台改作文,相同点在于公开和共同,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教师参与下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同点在于,教师的身影逐渐淡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二、指路走:调节难易,培养自信,梯度进步。
  3、挑剔名作,加强自信。
  给名家作品挑毛病,我们一般不提倡过多地进行,因为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欣赏其长处,汲取其营养。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精神,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自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偶尔为之。
  比如,《过秦论》是流传千古的名作,学习课文时,人们习惯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本文的中心。但课本选取的只是作者原作中从开头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篇课文的中心目的和内容之间是否吻合?反复阅读课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要表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课文内容主要在讲秦是怎样取得天下以及陈涉起义迅速灭秦,既没有讲秦“仁义不施”,也没有指明“攻守之势异”,这就明显地存在着内容和观点不对应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在这里总是牵强附会地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坚守陈见,但学生发现到的这个问题毕竟无法掩盖。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借此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文章不可缺少两个方面的内容:秦是怎样“仁义不施”的,“仁义不施”又怎样导致“攻守之势异”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选文截掉的后半部分)这里,利用课文节选上的疏漏,让学生对这篇名作进行评改,同学们为自己能发现课文的问题而激动,很有成就感,大长了自信心。
  学生每一篇作文几乎都会有语言表达不严谨的地方,借对名家名作的评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推敲语言的自觉性。如让学生看《<物种起源>导言》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他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学生研读后很快发现这段话不合逻辑。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博物学家去思考,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理论。这显然不正确,应改为: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位博物学家如果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相对于评改学生作文,学生对发现名家名作的毛病更感兴趣,而发现名作的毛病需要更高的眼光和更强的自信,这种眼光和自信恰恰是作文评改的关键。
  4、分步分项,突出要点。
  学生一开始尝试独立评改作文,有两种调节难易的过渡性方法:首先是化整为零,分步分项评改;然后是抓大放小,突出主要问题。
  所谓分步分项就是把对作文的整体评改分步骤按不同项目评改,为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设置一个分步分项评改表,这个评改表是学生评改作文的框架,正因如此,评改表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
  传统作文评改一般都针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怎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引导,都应成为评改内容的重要维度。比如,写前构思环节是提高作文档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在具体作文前,在作文本上写出三种以上写作方案,比较后选出或整合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再拟出详细提纲。对此,作文评改时应重点关注,作为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和引导。
  评改表格的内容设定要科学反映作文训练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走出高考评分方法的误区。不客气地说,高考作文按基础等级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20分的评分方法既无科学性也无可操作性,纯粹是少数象牙塔里的专家想当然的结果,这种似是而非的评分项目设置,把内容与表达本应属于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当成了平行关系,把发展等级与内容、表达本应融合一体的关系人为地割裂开来。有两点可以充分说明这种评分方法是荒谬的:一、假如严格按这个标准打分,学生写任何一个题目,都默写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某位作家的杰作,应该至少得40分:内容得0分或多一点(因为其不符合题意),表达20分(因为其无懈可击),发展等级20分(因为其登峰造极);这就是忽视内容第一性的结果。二、看所有人的高考作文实际评分记录,无一例外都是三个很接近的分数累积成了总分,难道这三项得分必须也必然是接近的吗?那些专家想的是从几个方面考查,累积成总分,而实际上由于分项不科学,老师阅卷时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先想出总分,再装模作样地拆成三个接近的分数;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发展等级必须依附基础等级的反映。这样抨击高考作文评分方法,确实是其贻害太多,许多教师就是按这种方法来进行平时的作文评分的,这既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能在评改中引导学生发展作文能力。笔者在带领高一学生制订评分表格时,内容和分值是这样设定的:写前构思有广度有跨度、提纲清晰20分,立意合理、新颖10分,内容充实、新颖20分,语言简明流畅、有文采20分,情感真诚5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10分,标点符号规范、不写错别字10分,认真书写5分;以上总分最后乘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内涵的恰题系数(0~100%)。这种设定突出了作文训练的关键性因素,没有发展等级项,是因为发展等级不是空中楼阁,它其实已经在各个方面反映了出来。应该说明,随着训练目的的变化这个设定也可以相应调整。比如,当训练不强调审题时,恰题系数的因素可以不考虑;当训练有某一方面侧重点时,自然应该把该点的分值大幅增加。
  分步分项,针对的是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整体评价难度较大的基础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评改时,对作文总体上心中有数,而评价只突出其主要特点、主要毛病。在一定意义上说,训练学生迅速发现主要特点和主要毛病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当作文在宏观上产生变化时,微观上的许多问题就已不复存在;而且,培养学生宏观着眼的能力可以在更大尺度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久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在其所着的《怎样教英语》一书中强烈反对精批细改,他认为,勾勾划划过多,不仅增加评改的负担,也使学生觉得习作很糟糕,无法集中精力在紧要处修改,从大的方面自我完善。杰里米?哈默的认识是非常精辟的,作文评改从大处着眼,不管对作者而言,还是对评改者,都是更具效率的事。
  三、看着走:还原主体,纵深探究,自觉自省。
  5、相互评改,合作探究。
  学生相互评改,是把教师从包办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方式,也最能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有的老师已经在尝试由学生相互评改,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两人互改,好处是便于交流;二是把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次轮流由一人评改,好处是便于发现共性问题,便于选出质量较高的范文。
  为了弥补一个同学评改作文认识上的狭隘,较好的做法是把每一篇作文让两个人共同评改。简便的方法是由作者找到两个信任的同学进行评改,也可以在班级分组后由两个人先后评改。如一则以刘翔运动生涯曲折历程为材料的作文题,一个同学的作文主体部分有三个环节:超越梦想需要自信;超越梦想需要勤奋;超越梦想需要知识。对此,两名同学修改时就出现了不同意见:甲同学认为“作文内容丰富,分析深刻,结构整齐”;而乙同学则认为“作文主体部分逻辑不当,思路不清,原因就是第三部分内容‘超越梦想需要知识’设置不合理,甚至前两段也次序不当,建议如果从超越梦想的条件方面写,根据材料可以写超越梦想‘需要勤奋’、‘需要自信’、‘需要勇气’”。很显然,由于有两个同学的不同意见相互补充,这篇作文的评改就更到位,更深入。
  相互评改最需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的作文,评改者应坦诚己见,不虚美,不掩过;作为被评者,首先应虚心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情况下,意见不一时的争论探究,更有益于双方认识的提高。
  6、自评自改,自觉自省。
  作家写出好文章,不是靠别人修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连别人的意见也听不到。学生毕业后在生活中自己写一些文字,也很少有别人帮着修改的。叶老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③可见,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在生活中完善自我表达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lizhi/177340.html

上一篇:张养浩简介10篇
下一篇:写家乡名人的作文8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