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个人简历 > 简历资料 >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10篇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10篇

时间:2018-11-10 来源:简历资料 点击:

【www.xjwk.net--简历资料】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一):让孝字写得更美_900字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文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父母生我,养我,天天照顾我,必须要报此恩。从这就能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在11月8日那晚,我收看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的颁奖典礼。有黄凤、吴林香、邵帅等共10位少年获得了“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他们个个都令人感动,不仅仅是让人感动,还令人心酸,而且是一个比一个心酸!在观看中我曾数次为他们感动,甚至有几次还流下了泪水。
  这些“最美孝心少年”,背后各有各的特殊背景,有幼年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去世的,有父母生病的,等等。而且有的甚至还有奶奶、外婆等长辈需要他们照顾的。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他们的付出,甚至超出了大人们所承受的最高范围。
  令我最震撼的是黄凤,她从6岁起说开始照顾卧床不起的爸爸和双目失明的奶奶。在2008年,意外听到村里人说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好爸爸的病,就去求乡亲们做了一个400斤的铁板车,带着奶奶和爸爸拿上家里仅有的27元钱去上海。他们边走边乞讨,一个馒头就是全家一天的伙食。可大家想过没有,这段路有400多公里,板车也有400多斤,一个女孩要有多坚强才能挺过来呀!而且她最大的愿望说是照顾好爸爸,不能让家散了。可这一照顾就是十年!但黄凤却十年如一日的继续坚持着!黄凤每天晚上隔两个小时就要给爸爸翻身,中午要洗衣、打扫、做饭,更何况她还要上学!这样的事大人也不一定能做到,可黄凤她做到了!想想我自已,每天都是妈妈给我把饭菜烧得好好的,早上让我吃得暖暖的去上学,偶尔让我去叠一下被子,我都推三阻四说为什么让我叠是不是你懒啊,认认一切的事都和我无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孝是宽容,孝是报答,孝是耐心,孝是善意的欺骗,孝是多看看家人,孝是不让父母操心,孝就是爱!爱的指引,带我们众里寻你;孝的承诺,温暖了你我的心!最美孝心少年,带来的绝不是几个精彩感人的片段,而是对灵魂的洗涤……
 
    五年级:呆呆企鹅 秦文正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二):“孝”的诠释_750字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几句谚语就说明了华夏儿女对孝道的重视。历代圣贤都在提倡“孝”,这使得我们华夏文明能够在文化礼仪上保持完整性和规律性,我们也因此受到异国人士的赞誉。然而如今社会上出现了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本义作了生动而又准确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举几例: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现今已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恐怕现代社会很少人不去理发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里娄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抛弃。
  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三):2013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_1200字


  《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于11月8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少儿频道同时首播。由于观众的要求,第二天又在少儿频道重播了一次。看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我不禁潸然泪下。
  十位获奖少年的故事感人至深,平凡而美丽。他们面对苦难时坚强地撑起整个家,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当同龄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时,有一群孩子早早地担起了家庭重担。孝心少年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落泪。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正能量!
  这是一串闪光的名字,请让我们记住他们吧:黄凤(女)安徽省蚌埠市;赵文龙(男)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吴林香(女)重庆忠县;徐沁烨(女)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林章羽/何秀巡(姐弟)湖北省恩施市;高雨欣(女)黑龙江省望奎县;路玉婷(女)成都市;龙花(女)湖南省凤凰县;邵帅(男)北京市;王芹秀(女)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
  我想说,你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你们的故事如灿烂的小花一样璀璨,听着主持人娓娓动听的讲诉,催人泪下,苦难没有压垮你们,你们用脆弱的身躯书写大写的孝字,大写的人字。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你们让家庭充满温馨,洋溢着浓浓的爱。你们的孝心虽不惊天动地,但浓浓的亲情,伟大的精神却感动神州,你们都是好样的!爱的指引,带我们众里寻你;孝的承诺,温暖了你我的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因为孝心是从古到今我们都应该具备的一项美好品德。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穷,怎么报答得完呢!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由此观之,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爸妈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地长大,却没有发现自己在慢慢地变老,变得更需要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在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孝”字为先,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
  看了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感动之余,也有沉重。他们多数少年家庭遭遇变故,家长又多病缠身,这些弱小的孩子过早地扛起那么重的负担,我们呼吁更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当听到晚会现场,孝心少年的事迹感动了观众,不少人希望能资助孝心少年完成学业,到场公益企业中国化妆品领军企业伽蓝(JALA)集团旗下自然堂也表示,将对特别关注孝心少年及最美孝心少年资助200万元人民币。这时我的心稍微得到了一些慰藉。
  我内心发出的呐喊是:请用温暖呵护他们的明天!
 
    甘肃兰州安宁区西北师大附小二年级二年级:韩泽薇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四):孝之道_1200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学第一课》令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9月1日正式开学,《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这节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第一个主题词便是“孝”。
  在班主任张灵和小撒老师的邀请下,何红涛——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来到了这里。他很普通,但他却做出了不再普通的事,他用自己的孝的行为打动了全国人民: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摩托车,细致的他为父亲安装了靠背,用自己不多的时间,陪着父亲,游览大地。父亲脸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甜蜜的笑。如《礼记》中所载:孝,乐其心,不违其志。”孝,并不需要什么的代价。
  “爸爸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幸福!”,这就是我们最常听见,也最长说出口的一句话。但这仅仅证明,我们仍然爱着父母,想着父母。然而,可曾想,这一等竟不知等过了多少个春秋,不知道父母额头上增添了多少沟壑,不知岁月已无情地带走了一切。
  孝,不应愧对于心,更应竭力而为。何红涛不是名门望族,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双手与那一颗诚挚的孝心,与父亲游历了三山五岳,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不是孝。
  孝是什么?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难:“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谓有“百善孝为先”。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需要向父母尽孝。
  孝就是回家后亲热地叫一声“爸爸妈妈”,是多与父母沟通,是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是陪伴与父母左右……而不是一纸空话,不是一台电视,不是一个收音机,更不是电话的另一头的你……我们也该付出点行动了。孝就应该落实与生活的点滴之中。
  有的人说了,我就是一名学生,没有任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那我只能够等待。这是错误的。
  孝与敬组合在一起就是“孝敬”,孝必须先学会尊敬父母,敬爱父母。孝与顺组合在一起又是“孝顺”,那我们就应该顺从父母的劝告,不让他们生气。“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那么我们还需要爱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孝,需要的还有那一颗炽热的心。对父母来说,你的一片心胜过千言万语,胜过万座银山,他们不图任何事情,只是想多看你一眼。
  小乔的《母亲的目光》中写道: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儿子睡觉;母亲总是偷偷地看着我,我不耐烦地说走了母亲,她再也没有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也许大家都知道——《妈妈洗脚》:在妈妈给孩子洗完脚之后,孩子也端来了满满一盆水,也许水很多,孩子也难以端稳,他高扬起脸,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个小鸭子的故事……”当听到这句话时,那位母亲脸上写满了开心与感动。这就是父母,在子女面前不加任何掩饰,永远那么清凉纯洁。
  回家为父母泡杯茶,聊一聊今天的趣事,讲一两个笑话,做点家务……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父母也会会心的笑,忘却了一天的疲惫与烦躁,只留下与孩子的幸福点滴。
  孝,就是这么简单。
    高二:郝振楠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五):感父母之恩_1200字

  人生怀感恩之心。
  幼儿园里唱着歌:“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唱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这是人的本性。
  肤发受之于父母,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需要学会感恩父母。这便是“孝”--。谓有“百行孝为先”。
  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有一位叫何红涛的普普通通的工人。他很普通,但他却有着不再普通的事,他用自己的孝的行为打动了全国人民: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摩托车,细致的他为父亲安装了靠背,用自己不多的时间,陪伴父亲,游览大地。父亲脸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甜蜜的笑。如《礼记》中所载:孝,乐其心,不违其志。”孝,随心而做,并不需要什么代价。
  “爸爸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幸福!”,这是我们最常听见,也是我们最常说出口的一句话。但这仅仅证明,我们依然爱着父母,想着父母。然而,可曾想,这一等竟不知等过了多少个春秋,不知父母额头上增添了多少沟壑,不知岁月已无情地带走了一切。这不能称之为孝。
  孝,不应愧对于心,更应竭力而为。何红涛不是名门望族,但他凭借自己的双手与那一颗诚挚的孝心,与父亲游历了三山五岳,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不是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需要向父母尽孝。
  孝就是回家后亲热地叫一声“爸爸妈妈”,是更多地与父母沟通,是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是陪伴于父母左右……而不是一纸空话,不是一台电视,不是一个收音机,更不是电话的另一头的你……我们也该付出点行动了。孝应该落实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有人说,我还小,没有任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那我只能够等待。这便是错误的。
  孝与敬组合在一起就是“孝敬”,孝必须先学会尊敬父母,敬爱父母;孝与顺组合在一起又是“孝顺”,那我们就应顺从父母的劝告,避免他们生气;“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们还需要爱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孝,需要的还有那一颗炽热的心。对父母来说,你的一片心胜过千言万语,胜过万座银山,他们不图任何回报,只是想多看你一眼。
  小乔的《母亲的目光》中这样写道: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儿子睡觉;母亲总是偷偷地看着我,我不耐烦地说走了母亲,她再也没有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也许大家看过——《妈妈洗脚》:在妈妈给孩子洗完脚之后,孩子也端来满满一盆水,也许水很多,孩子也难以端稳,他高扬起脸,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个小鸭子的故事……”当听到这句话时,那位母亲脸上写满了开心与感动。这就是父母,在子女面前不加任何掩饰,永远那么无私与纯洁。
  回家为父母泡杯茶,聊一聊今天的趣事,讲一两个笑话,做点家务……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父母也会会心的笑,忘却了一天的疲惫与烦躁,只留下与孩子的幸福点滴。
  感恩父母,传承中华美德。孝,就是这么简单。
    高二:郝振楠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六):《诫兄子严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诫兄子严敦书

【作者简介】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新城大尹。后依附隗嚣,继归刘秀,攻灭隗嚣,为陇西太守。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后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著有《铜马相法》。

【原文】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②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⑥,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⑧。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⑨辄切齿,州郡以为言⑩,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阅读练习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答案:

6.D 7.B 8.C

【注释】

①汝曹:你等,尔辈。②是非:评论、褒贬。③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④口无择言:讲话不选择言辞。意为所言皆善。⑤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⑥数郡毕至:数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⑦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⑧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⑨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⑩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解析】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军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称子侄,在文中反复出现,使子侄们在阅读时倍感亲切。不远千里致书教谕,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称谓反复出现,固然可使被称者自感受到重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选用的这一称谓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古人名、字并行,各有其用。一般长辈称晚辈用名,同辈相称则用字,如果“尔”“汝”相称,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特定场合下却又能用以表示亲近,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规称呼子侄,却以“汝曹”相称,这就显得随和、亲切,拉近了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距离。被称的晚辈则可以从中体会到长辈的真情关怀。

其二、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许这不许那呢?至于“施衿结缡”句,更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而诸如“愿汝曹效之”、“不愿汝曹效也”的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这样板着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了!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表达意义以简驭繁,只着一字而含义丰富;表达感情以无胜有,不着情语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达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态度坚绝;用“矣”、“耳”表达自己的爱憎倾向,情深意长;用“者也”,则表达出对评说对象有所保留或不以为然。这些合在一起,不仅读来语气抑扬,更能使人由此领会充盈在文字背后的教诲、期望、关怀和爱护。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七):《冯道,字可道》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 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悟已往之不谏 D.一以委之 奉宣室以何年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 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喻”在这里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5, 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A项中“为”为表被动;B项中的“于”解释为“对于”;C项中的“只”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以”,前项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凭借,可译为“由”,后项的“以” 用作介词“在”。答这道题,要注意上下文联系,还要前后句比较。 6, 答: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本题确选项是A。分析见参考译文。 7, 略。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赞同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八):学而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九):《姚希得,字逢原》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①三年,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②。”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希得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寻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
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会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注:①待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泛指候补者。
②史嵩之:南宋大臣。史料认为史嵩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建功立业,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使尽手段,这也是他遭人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 扰:干扰,遇到困难
B.以厚民生 厚:增加,添补
C. 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竟:竟然
D. 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 羡:剩余的
5.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出姚希得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①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 ②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
③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 ④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⑤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 ⑥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希得十六岁时考取进士,被授予小官。而在顺利解决了蜀地征兵困难后被调任为嘉定府司理参军。又因治理蒲江县出了名气,经官员游似审核后调至行在都进奏院,委以他职。
B.满朝官员庆贺皇帝排斥权奸、招揽名德之际,姚希得却进言说,朝廷仍潜伏着祸根,不该在犹有危险的情况下而感到自满,皇帝听后也表态不任用史嵩之。
C.姚希得严格执行役法,给向官吏行贿的临川富绅定了罪;治乱有法,先后平定了冒充“崔太尉”的强盗、聚众焚掠的刘老龙等。
D.姚希得无论身处何处为官,都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任兵部尚书后,正赶上彗星变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并极力请求退休,最终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之位离任回家。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5分)
(2)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5分)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翻译篇(十):里仁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jianli/234683.html

上一篇:西塘夜景6篇
下一篇:尤安艾肯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