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个人简历 > 简历资料 > 王昌龄简介8篇

王昌龄简介8篇

时间:2018-10-26 来源:简历资料 点击:

【www.xjwk.net--简历资料】

王昌龄简介篇(一):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一、人物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

王昌龄简介篇(二):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一、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人物生平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他人咏评
  闻一多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也许,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文学创作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诗作特色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诗不仅起着纪实的作用,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的眼光中,无论是沐浴在夕照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寓目所见的一切,仿佛都化作会心的亲切的微笑。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

王昌龄简介篇(三):常建简介


  一、简介
  唐朝大诗人常建
  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殷

王昌龄简介篇(四):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一、人物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着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着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太白醉酒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744)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

王昌龄简介篇(五):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要求必备的篇目

  
  Ⅰ.文言诗文默写篇目(课内)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加*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Ⅱ.名著名篇篇目(加考)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红楼梦》曹雪芹
  3.《呐喊》鲁迅
  *4.《子夜》茅盾
  5.《家》巴金
  6.《边城》沈从文
  *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8.《巴黎圣母院》雨果
  9.《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10.《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11.《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12.《老人与海》海明威
  *13.莫泊桑短篇小说
  *14.契诃夫短篇小说
  *15.欧·亨利短篇小说
  16.《女神》郭沫若
  *17.普希金诗
  *18.泰戈尔诗
  *19.鲁迅杂文
  *20.朱自清散文
  *21.《西厢记》王实甫
  22.《雷雨》曹禺
  *23.《茶馆》老舍
  24.《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加*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王昌龄简介篇(六):作文讲评《假如我有一匹马》(一)


  今天,我们讲一个十岁五年级孩子的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一匹马》。
  有人在讲写作文要海量的阅读,这是蒙古大夫的药方。因为是蒙古大夫说的话,治不死人,治不好病。新朋友进我们这个群,问一句,老师怎么学好作文?我们开一副药:“多看书”,你觉得有用吗?还有类似的话,比如:学好作文要多观察、学好作文要多练习,统统都是。这个问题,前不久在北京组织的一次公益讲座上讲过,我们的博客上也有,希望大家明白。好多小朋友看了很多的书,作文还是有困难;好多小朋友,家里人带着东奔西跑,天南海北,天天写日记,作文还是有问题。说明什么?说明多看书不如会看书,多观察不如会观察,多练习不如会练习。这三句话总结为一句话——方法。孩子写不好、写不出作文,根本就不是知识不够,而是没有适当的方法。
  ------------------------------------------------
  所以我们再往下讲,还是归结到“有如初心、制心一处”上来。我们的初心是来学习方法的,所以这两天讲解作文的时候,有的人讲,这样改孩子的作文,是不是太成年化,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话变成了成人话?请大家还是要注意啊,儿童话变成成年话,是为了展示方法,把眼光放在方法上。
  所以还是归结到“有如初心、制心一处”上来。我们的初心是来学习方法的,所以这两天讲解作文的时候,有的人讲,这样改孩子的作文,是不是太成年化,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话变成了成人话?请大家还是要注意啊,儿童话变成成年话,是为了展示方法,把眼光放在方法上。今天我们还看到,有人问孩子的妈妈是做什么的?孩子真的有七岁?孩子是男是女?聪明人不用问这些啊,制心一处于方法,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问这些呢。妈妈是不是老师?孩子是七岁还是九岁?跟我们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啊?!
  -------------------------------------------------
  昨天晚上我们讲完课,聪明的妈妈、机巧的妈妈人家晚上就打出来,早上上学的时候就跟孩子讲了。可是我们还有人纠结于可能不可能,是成年话还是儿童话。说到成年化,大家是不是不看孩子的语文书啊?孩子的语文书里的范文,哪一个不是成年化的?可以明确的讲,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绝对不可能录入到语文书里,只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才有可能录入到语文书。这不是贬低孙敬修爷爷,学习就是学习。什么叫学习?就是学高级的东西才叫学习。这些问题,我们讲了很多,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去掉心里的一些杂质,制心一处地学习、学好。看到好多妈妈在我们这个群学了一个月、两个月,孩子作文不断得奖、得A,我们很欣慰。
  --------------------------------------------------
  再分享昨天几位妈妈的喜报:
  广州山荷:分享个好消息,我家山哥,学习了对称结构、头身脚、戴帽穿衣套鞋后,初战告捷,得了个“优”。
  ------------------------
  江苏-噜噜:感谢非常老师,我孩子的周记已经连续三周被老师要求向广播站投稿,并播出了。谢谢各位,孩子心里也美啊,慢慢树立了些自信了。
  -----------------------
  湖北-满妈九岁:说真的,我没听老师的那样去辅导,因为我实在时间有限,但这小子现在的考试作文,一般就扣3分左右,以前,可是10分、15分都扣过的哟。今天拿回来的一张卷子,我一看,作文又只扣3分,那可是人家原稿呢,现场作文呢,我的妈呀,今天一乐,带他出去吃好吃的去了,所以就回来晚了,上线也晚了。
  ------------------------
  好,我们开始讲正文,先来看妈妈的辅导过程:
  非常老师您好,在您评讲了我女儿的《回老家》后,我们做了修改,似乎我女儿有些开窍,而且在听到您的认可后,也有了些许信心,但当她面对这学期的第一篇作文时,还是表现出了与以往一样的为难情绪,从一开始就不停的问怎么写。
  -------------------------------------------
  本来我以为她这篇作文会很顺利,因为她喜欢动物,特别是马,而这次写的就是与马有关的文章,有三种选择,一个是介绍一个喜欢的马的艺术品,一个是与马的故事(主要是有和马生活经历的小朋友),还有一个是写如果自己有一匹马。她问我写哪个,我让她自己选择,但她还是无法决定,问如果是我会写哪个,我说写如果自己有一匹马,因为这个可以随自己想象,应该好写些,后来她就决定写这个了。
  ----------------------------------------------
  结构啊、“头、身、脚”啊都还是再给她强调了一下,她也大概说了先写她想有匹马,然后写马的外形、马的性格,以及如果有了以后是怎样的,但真正提笔了还是想不出来。写出“从小我就喜欢动物,特别是马,假如我能有一匹马,那该多好啊!”就卡壳了,为了让她自主的写出一些东西,我没有立马去帮她想下面该怎么写,她在挣扎了很久后,拿出草稿纸给我看,说写完了,我一看还是傻眼了,与以往一样的是字数极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看着内容还有点老师讲的“对称”在里面。以下是她的原文:
  -----------------------------------------------
  假如我有一匹马
  从小我就喜欢动物,特别是马,假如我能有一匹马,那该多好啊!
  假如我有一匹会飞的马,我会让它带我到天上去看,我想看一看天上到底有没有天使和神仙;假如我有一匹会游泳的马,我会让它带我到一个秘密海岛上去,我想在那个岛上搭个只属于我和马的家;假如我有一匹懂感情的马,我会和它分享我的快乐和悲伤。
  假如我真的有一匹马,那该多好啊……
  ----------------------------------------------
  这是一个五年级孩子的作文,我真的有想倒的感觉,为什么这么一个可以天马行空乱想的题目,只写出来这么一点点呢?但她就是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一两天就能变成曹植,我只能接受。于是我笑着说:“不错,有开门见山,也有老师讲的对称句,而且想象得也还是很有趣,只是好像太少了一点吧?”她说其实她就是想在前面加上马的外形、性格之类的,但不知道怎么写,我说你们不是才学了关于马的诗吗?里面就有描写马的外形和性格特征的,你想办法把它借到你的作文里去嘛。她说不知道怎么借进去,我说你喜欢马总是要有原因啊,就从原因开始往里加,喜欢它的什么?外形漂亮英俊?跑很快?通人情?还有昨天讲的老马识途的故事,是不是它很聪明啊?这些不都是你学的那首诗里描述出来的吗?
  --------------------------------------------
  然后我们勉强地把诗句加在喜欢的原因里了,但内容还是太少,我让她举些例子来充实一下,于是就有了白龙马、古代将军、以及老马识途的段子了,但总感觉还是内容不丰富、不生动、不足以说明什么,不过再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加了,她更是抠破头也想不出来,唉,真的是妈妈走得远孩子才能走得远啊!下面是修改后的,希望老师有空看看,谢谢!
  ---------------------------------------------
  下面,我们来看妈妈辅导后的作文:
  假如我有一匹马
  从小我就喜欢动物,特别是马,假如我能有一匹马,那该多好啊!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俊朗和速度的象征。在《西游记》里,白龙马是多么英俊潇洒,除此之外,它还能上天下海呢。还有古时候的将军,骑上战马真是无比威风,作战时又像离弦剑一样瞬间冲入战场,我想“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讲的就是马的俊和快吧。
  -----------------------
  我喜欢马,还因为马是智慧和忠诚的象征。老马识途的故事,说的就是马的聪明,即便老了也能带着主人找到回家的路,道路再远再艰辛,都不能难到它,“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讲的就是马的慧和忠吧。
  -----------------------
  可我再喜欢它们,它们都是别人的马,假如我有一匹会飞的马,我会让它带我到天上去,我想看一看天上到底有没有天使和神仙;假如我有一匹会游泳的马,我会让它带我到一个秘密海岛上去,我想在那个岛上搭个只属于我和马的家;假如我有一匹懂感情的马,我会和它分享我的快乐和悲伤。
  假如我真的有一匹马,那该多好啊……
  ----------------------------------------------
  正如一位妈妈评价的,小作者的妈妈是一位很伟大的妈妈,很棒的妈妈。还要告诉大家,文字是有灵性的。我们通过妈妈辅导的文字读到了什么?读到了一份平静、安详还有柔情,不急、不燥、不慌、不忙。所以真想对这位妈妈说一句话:若能有心如此,何必急图聪明。聪明办不了事情,用心才能做成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妈妈从始至终,保持一份平静、细致、祥和的心,这是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问题,有妈妈讲希望点石成金,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这篇作文不用讲了。为什么?因为孩子的作文本来就是金,亮点多多,提高大大,相信只要妈妈这样坚持一年半载,孩子的作文必定有大的起色。还是那句话,看孩子的亮点,看孩子的进步,看妈妈在辅导过程中可取的地方。以前我们讲过,晚上的时候,眼睛盯在萤火虫上,那就是一片光明,黑暗不能称其为黑暗。如果把眼光盯在黑暗上,一轮明月高挂,也看不到光明所在。
  ------------------------
  刚才我们说到了妈妈的心态,现在来讲妈妈的学态。通过妈妈的辅导我们看出,妈妈在学态上还不够精进,为什么这样讲?以前讲过一个关于苹果的作文,我们讲过这个原则,写苹果,不是为了写苹果本身,而是要写苹果的故事;第二个方面,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专门讲了一篇吴伯萧的《马》。
  先来看书里我们的一个总体分析:鲁迅先生写过一个作品叫《风筝》。为什么写风筝?因为风筝飞得再高、飞得再远,也还有一根线在扯着它。所以,鲁迅先生就是通过写风筝,来表达对儿时伙伴的留恋、回忆。本文题目是《马》,而从内容上讲,是写对家乡父老的眷恋。为什么要用马来写?因为老马识途,马不会迷路,知道回家的路。所以,就用马来寓意对家乡的怀恋。一个游子,走再远的路,心中有马,就有如老马识途一样,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样理解,就把马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就有了一层深意,也更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番苦心。在本文中,马,是一条主线,是一条明线。但暗线是什么,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一幕幕的乡土人情,对家乡的思恋。不能抽象,具体下来,就是一件件的往事。马,只是一个象征物。而风土人情,父老乡亲,才让故乡有了具体的形象。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特别要体会的地方。
  ---------------------------------------------------
  大家要学习一下吴伯萧老人家关于《马》的原文。特别提醒的是,在文中有非常多的关于马的故事——引经据典。如果我们真的好好看过的话,今天这位小作者关于马的故事,关于马的素材,就基本不用费力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原文省略)。
  --------------------------------------------------
  说到名马,还要扯得稍远一些。我们现在有一个流行语,叫“神马都是浮云”。但其出处,可能就少为人知。浮云其实是汉文帝的一匹名马,在历史上,汉文帝特别喜欢名马。传说中汉文帝有九匹名马: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称九逸。所以,神马还真有浮云。
  ---------------------------
  刘玄德跃马过檀溪,这个故事,看过三国的人,也不陌生。当年刘备落难无立足之地,投靠了自己的亲戚刘表。刘表的儿子不争气,所以刘表就想把自己的家业过继给刘备。这样刘表的老婆及刘表的小舅子不满意,就要杀掉刘备。刘备得到通风报信,连夜逃跑,他骑的马就叫做的卢,所以就有了的卢救主的故事。
  -------------------------
  辛弃疾有一首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里“的卢”指的就是一匹马。
  -------------------------
  “泥马渡康王”也是一个故事,在不少的地方戏曲里有,版本很多,重点讲两个。康王,指的是宋朝的赵构。版本之一讲的是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做了人质。金兵押解途中,赵构脱逃,夜宿一庙里。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这匹马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第二个版本,南宋初年,赵构已经即位。金兵大举南下,金兵即将攻到扬州城下,赵构连夜仓皇出逃。他怕追兵赶上,藏在江边神祠内,发现祠中泥塑马动了起来,于是乘骑此马渡过长江,保了性命。
  -------------------------
  “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大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作者有如此慨叹?我们要看一下《三国演义》的原文,就会多一分体会。临别……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句话出自何处?《论语?雍也篇》——子曰:“盂之反不伐。奔而殿,将人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是孔子对一段历史及历史人物作的评价。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被打败,孟子反就带着人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孟子反殿后。到了自家城门口的时候,才策马上前,并且对别人讲:不是我胆子大,敢于在后面掩护大家,是我的马不行。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讲的就是做人,要“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所以作者才说: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这个冯异也是一个有名的将军,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有蔺相如之风。每到与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汉朝的光武帝就特别的欣赏他。
  ------------------------
  “飞将在时”——这个飞将是谁啊?我们学过王昌龄的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指的就是李广,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李广就是这里讲的飞将。虽然李广战功显赫,与他一起很多作战的大将,都被封了候,而唯独他一个人没有被封候,所以就叫作李广难封。
  以上是在《作文,多大点事儿》里,关于《马》中有关典故的说明讲解。请大家好好的复习吴伯萧老先生的《马》,怎么去写马他老人家全告诉我们了。

王昌龄简介篇(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诗人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昌龄简介篇(八):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



门生故来往,知欲命浮觞。

忽奉朝青阁,回车入上阳。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

是日归来暮,劳君奏雅章。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jianli/206956.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