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手抄/黑板报 > 黑板报图片 > 信念图片7篇

信念图片7篇

时间:2018-11-01 来源:黑板报图片 点击:

【www.xjwk.net--黑板报图片】

第一篇信念图片:梦想天空分外蓝_800字

  高三来临,梦想早已在每个人心里抽根发芽……
  原本深埋内心的那颗深具魔力的种子,在这一刻破土而出,迅速成长!在这颗梦想的种子抽根发芽后,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变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这个过程,是我们成长,梦想实现必须要经历的。
  或伟大或渺小的梦想,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没了信念,梦想就会变成一个幻想,甚至是白日梦。抛开名利背景,信念就是对自己执着的东西不离不弃的追求。无论周边环境如何,支持与否,都同样怀抱一颗赤诚之心,坚持至死不渝的信念。纵观历史长河,这信念,是最易又是最难实现的东西,坚持一两日容易,但要是一年两年,天天如此,就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了。剩下的一年时间,或许只有坚守信念,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达到自己所想。
  追寻梦想是一个痛苦不堪的过程,也正是化茧为蝶的蜕变历程。在这个苦不堪言的日子还未到来之前,就或多或少听说了一些高三学生的生活。“高三狗”这样的代名词早已了然于心,这样,我们就在未知的生活里体会到了已知的痛苦,不由得对高三生活产生了丝丝畏惧。但不论有多么的可怕,该经历的总是免不了的,逃避后退是没有用的。十八九岁的我们早该学会苦中作乐,将痛苦化解为前进的动力!或许长大以后的我们还会对现在看似痛苦的充实旅程回味无穷。充实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让我们忘记痛苦的过程,体味结果的甘甜。
  谁都不甘命运的摆布,在命运面前我们是沧海一粟,但人生不同,我们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世上有奇迹,有一夜间实现自己伟大宏图的事例,试问:每个人都可以吗?奇迹不会平白眷顾毫无准备者,慵懒过活的人多了,等待奇迹的路上早已人满为患,到不如挺起胸膛,前进着去在“枪林弹雨”中找寻反败为胜的机会。
  我从不相信这世间会无路可走,就像我不相信命运会将人生的门和窗毫无保留的关闭一样。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若不把自己逼上绝境,又何来的“柳暗花明”呢?
  最后一年,逼自己一把,同样也给自己一个机会,绝处逢生。
    高三:王敏

第二篇信念图片:网络的利_3000字

  问题提出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一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具体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三、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内容二网络的影响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内容三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内容四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资料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02、4
  关于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
  关于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中芳教授认为,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网络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着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it/52/303/20021128/876736。html),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中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热,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干扰。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当今社会,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四、社会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脑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脑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来就如何正确引导和防治上网带来的弊端,提出如下建议:
  消除弊端的建议
  一、中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中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中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学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五年级:枯叶蝶之恋

第三篇信念图片:照片的故事_600字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将给你们说说我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我在7月份去英孚夏令营的照片,照片里面的我正在攀爬墙上。但是,我为什么会在攀爬时手抓着绳子?为什么表情会这么奇怪和搞笑呢?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问题想问我吧。作为一个女孩子,怎么会攀爬呢?但作为“女汉子”的我,依旧在攀爬,因为我喜欢去做一般女孩做不到事。
  那时,我戴上了安全带,开始爬了。我一步一步往上爬,心里想:我一定要坚持住,要为女孩子争。攀爬墙上滚烫滚烫的,虽然这样,但是我还是坚持下去了。因为我的心理一直有着信念,那就是:一定要为女孩子争气,要证明男孩能做到的,女孩子一定可以做到。
  那时,我似乎感觉到我心里有两个小人,一直在争执中。其中一个小人说:“

第四篇信念图片:背景_750字

  在高山峻峭起伏的背景里,每一棵青松更显坚强挺拔;在大海汹涌澎湃的背景里,每一只海鸥更添英勇无畏;灼灼星辰的背景是那沉沉的暗夜;默默的里程碑的背景是那漫漫长路。
  其实,不管对于物还是人,它都有自己的背景,它所处的背景不同,它的成长、韵味也会不同,背景赋予了它一份鲜活与灵动。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可当把它放在当时朱自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时,它又被赋予了另外一种韵味,寄托出了他的高尚情操。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历史上有多少不朽的人物在独特的背景中亮出了独特的自己。物阜民丰的唐朝,狂放不羁、超凡脱俗的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在那个豪放阔大的背景中,李白亮出了不驯的自己;那个文官爱钱、武官怕死的封建社会,于谦却唱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黑暗的背景中他亮出的光芒光耀千古。而我们呢?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放在充满爱的背景下,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前行的背景。在困难与磨难中走向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的背景不够好,这有什么问题?人们常说:“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无论怎样的背景,都能成为你舞蹈的舞台。贫穷吗?那它正好显出你的坚强;富贵吗?那你的成功正能印证你的淡泊与不俗;身体差吗?那它正好体现了你无法磨灭的坚定信念。
  在峻峭的山峰中生长的青松不是更坚强挺拔?它不会再畏惧风吹雨打;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翱翔的海燕不是更加英勇无畏?它们不会再躲闪暴风雨的袭击;在沉沉的暗夜中,灼灼星辰不是更加光芒四射,更加璀璨动人?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背景,任何背景都可因事而美丽,也会让物与众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背景中,无论好或坏,我们都须不断打造自己,在背景中亮出独特的自己!
 

第五篇信念图片:我和书的故事_1200字


  
  书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童年的衷心朋友,在书中,我了解了祖国的秀丽山川,人世间的善良与丑陋,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自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总而言之,书是我的好伙伴。
  我又是怎样喜欢上读书的呢?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我经常是一个人独自呆在一个宽敞又冷清的屋子里,受尽了寂寞和孤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你——书,一本带图画的小人书,我随意的把这本书翻开,虽然我当时还不识字,但我还是被书中的图文并茂所吸引了,眼光扫过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图片,心里瞎猜着图案里的故事,就这样,我一张一张地把书翻过,看的津津有味,第一次感到了生活中的乐趣。从这以后,我结识了书,也爱上了书。
  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想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我以超出常人的速度学会了拼音,或许,这就是书中的动力吧。
  从看图片,到一点点咬着拼音来读,到一眼就能读出;从图画书,到小人书,到阅读厚厚的名着,这中间的每一步历经艰辛的,但我不怕,因为我爱书。
  在读书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从丹尼尔·笛福的《罗宾逊漂流记》中,我学到了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好品质,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知道了海伦凯勒在失败后改变自我的艰辛,当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也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她对命运的不服与反抗。
  我虽然生活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体验到他们的艰辛与难处,但在一些平凡地不能再平凡的小挫折中,我也懂得了那么一丁点。
  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失利了,与高分擦肩而难过,我在看到试卷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就好像晴天霹雳般深深地疼,我呆呆的趴在家里的书桌上,望着外面的大雨,淅沥沥的,我的眼泪也不知不觉地倘了下来,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可是,为什么我这次感到那么地伤心,真想永远趴在书桌上,空洞的眼神呆呆地望着墙壁。无意间,我眼神飘到了书架上,望见了那一本书——我最喜欢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霎那间,我又想到了她——一个坚强的女孩——海伦凯勒,她是多么坚强,她小时候因生病而失聪,可心中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念,而她也一直朝着她的梦想进发,她受了那么大的挫折,可她依然那么坚强,我呢?霎时,我自愧不如,不敢在正视那金黄的书名,因为我感到我没有资格去欣赏它,我连一个小挫折都经受不住,将来怎么会成功?
  顿时,我的泪水干了,因为我懂得了,坚强是通向成功的大陆,成功的路上永远没有捷径,是我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着向前的。
  书,我的好朋友,你陪我走过了诗般的童年,让我一点一点向前奋斗,还让我学会了坚强。
  如果要让我说我与书的故事,那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比《一千零一夜》还长,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初一:彩色甜甜圈

第六篇信念图片:2010年开学第一课简介及主题_2000字


  简介
  2010年“开学第一课”主题
  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将于2010年9月1日上午9时到10时40分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下午7时30分到9时10分在中央电视台2套重播。
  2010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节目分为“我的梦”、“坚持梦想”、“探索梦想”、“中国梦”4个篇章,既有袁隆平院士、也有试飞英雄李中华,还有马云、李连杰、成龙等知名人士参与录制,一批少年英雄也将登台亮相。节目还通过网络征集了全国中小学生的10万个梦想。
  《开学第一课》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靠他们喜欢的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每年都是针对当年最重要的事情选定节目内容,有利于增进教育的实效性。
  据悉,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校可结合电视节目,通过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让学生畅谈“我的梦·中国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主旨阐述
  2010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一堂关于“梦想”的课,一堂关于信念和追求的课。  梦想是什么?
  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梦想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梦想,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
  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
  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并走向成功。
  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
  上帝没有给我们翅膀,却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会梦想的大脑。于是让我们大家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愿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  为什么选择“梦想”?
  为什么会选择“梦想”作为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
  首先应该说与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承载的是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那么,相对于今年而言,有几种社会现象值得深思:一是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的跳楼事件。二是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现象盛行,拜金女、物质女成为一种现象。很显然,这些现象也正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孩子们。
  其次,几年之前,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了我们大家的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希望通过《开学第一课》,确立孩子们的梦想,塑造孩子们创新进取的人生,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
  再次,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其主题还与当年的大事相关。2008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知识守护生命”,与当年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背景紧密相连;2009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是关于爱的教育,与建国六十周年的背景紧密相连;今年,我们成功举办世博会,世博会是中国百年的梦想实现: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其小说《新中国》中就对上海举办世博会进行了描述:“开办内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可以说,世博会与梦想紧密相关。
  2.2亿中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主要建设者,是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力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梦想,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鼓励孩子们原创和发现,尊重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梦想至少涵盖两个方面内容:1、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梦想提供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力。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因此,今年《开学第一课》将以梦想为支点,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
  对梦想主题的解构。
  确定梦想的主题后,实现梦想的支点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读梦想?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定了三个关键词:坚持、协作、探索。简单解释就是:实现梦想需要坚持,需要协作支撑,需要积极探索。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梦想实现的几个关键点。同时,我们进一步结合前面我们谈到的社会现象,将这三个关键词作了进一步延伸,也赋予了更深层次意义:相信自己——坚持;相信生活——协作;相信未来——探索;最后所有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这就形成了我们整个特别节目的几个篇章,也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  行动口号:
  “汇聚梦想相信未来”  关键词:“我相信”
  “相信自己——坚持;相信生活——协作;相信未来——探索”构成了整个特别节目的篇章,其关键词“我相信”也是对富士康跳楼事件、拜金主义等社会现象的回击。
相关阅读:


2010开学第一课作文26篇
2010开学第一课作文:梦想终会实现
2010年开学第一课简介及主题
点滴梦想的力量——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2010开学第一课作文
梦想激发潜能——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梦想的真谛
梦想的力量——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2010年开学第一课作文:我的梦,中国梦
2010开学第一课作文:因为有梦,才会成功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坚持不懈 梦想终会实现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为梦努力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我懂得了梦想是什么
我的中国梦——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我的梦想
观开学第一课后的启示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梦想是心灵的翅膀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
2010年开学第一课作文:向梦想奔跑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试飞英雄——李中华叔叔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我的梦,中国梦!
2010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完成我的梦想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让我们心持梦想
201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梦想

第七篇信念图片:黑暗中的希望之光——读《灯光》有感_700字


  在一片黑暗之中,突然出现了一点光,就算是一点微弱的光,也能给黑暗中的人们一线的希望。于是,希望之光就此诞生,成为了人们不变的一个信念,给了人们走出了黑暗的勇气与动力。为什么一点微弱的光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理想和希望,使人们为之去努力奋斗!
  《灯光》一文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的一个故事。1947年初秋的一个晚上,作者在突击连的郝副营长的身边——22岁的他是一名着名的战斗英雄。他坐在地上,划着火柴在看一本书,书上的一张图片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学习。他一边看,一边还时不时地羡慕,说:“多好啊!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然而,他的梦想没能实现。他为了战争的胜利,在黑暗中点燃了那本书,点亮了部队前进的路,自己去被火光暴露牺牲了。
  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他点亮的,不仅仅是前进的路,而是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他,为了祖国,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他奋不顾身的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点亮了那本拥有他理想的书。然而,这位年轻的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电灯一面,就永远带着这个遗憾去世了。
  现在的我们,在各种高科技的陪伴下,还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在那时,能见到一盏电灯,都是一种奢望。但回头一想,如今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少前辈用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这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就是靠着一个理想和希望而努力的。
  这就是理想的力量,这就是爱国的力量。中华民族就是靠着这种力量,奋发图强,坚强不屈的。在黑暗中的希望之光,点亮了我们的信念,给了我们勇气与动力。而真正的希望之光,就是我们会为之努力的一个理想和希望!
  天杭实验学校五年级:骆佳琪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banbao/217177.html

上一篇:曼珠罗华10篇
下一篇:国庆节的图画9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