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抒情作文 > 借景抒情的诗句4篇

借景抒情的诗句4篇

时间:2018-06-20 来源:抒情作文 点击:

【www.xjwk.net--抒情作文】

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一):留得枯荷听雨声_倾听古典诗词作文1500字


雨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诗人或词人借景抒情,往往用雨,听雨更是古人的一种喜好,而雨声在诗词里面,更是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享受丰富的审美体验。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初冬的寒雨在夜里悄悄来到润州。那一夜的寒雨想必为王昌龄平添许多离愁别绪。“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和晶亮纯洁的冰心,把作者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展现无余。寒雨之寒不仅在自然现象,更在人的感受里。杜甫《绝句四首》其一:“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这里的气氛惊险寒冷,以至连雨声也使人不寒而栗。闻雨声而起寒意,这雨声确实吓人。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听雨声给人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者,并非仅仅是听声,当听人也,听心也,听情也。这雨声里有春夜喜雨的欢欣,秋天夜雨的愁绪、亲人间的真情、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情人间的相思、对人生社会的感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雨声原来包含如此丰富多彩的内涵,真当好好听听雨声。

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二):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赏析】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大无穷。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来看,后者较为工整,若论句子的气魄,则前者更为壮健。可能后者是当时流传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时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缘之苦。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山路上,从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该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会惊骇得变了脸色。“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借景抒情的诗句篇(三):《我们仨》读书笔记_读后感1500字


这些天,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感慨万分。有幸,在历史的过往中,有过这样一个温馨单纯的家庭,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携手留下了暖心的痕迹。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杨绛先生以独特的笔法、一贯的慧心,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而开篇第一段就为整本书埋下了伏笔。太阳西沉,黄昏薄暮,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同散步,有说有笑,走着走着,杨绛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丈夫消失不见了。任凭她怎么找,怎么喊,都找不到钱钟书的影子,也听不到他的半点回应。空旷的野地,寂静的夜色,只有她一人,只有她一人的声音,在空荡荡的荒郊野地里飘荡着,杨绛先生的孤凄与害怕加深了。她找不到回家的路,梦中的自己凄凄惨惨,好像只要能找到钱钟书,就能一起回家。就在自己的惶急中,杨绛先生突然醒了,发现自己的丈夫就在自己的枕边酣睡着,“呼——”杨绛先生如释重负。之后,她告诉醒了的钱钟书,埋怨他丢弃了自己,但钱钟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解释,只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浮生若梦,而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岁月在一季季风雪里轮回,俩人执子之手的爱情,终怕有一人会先离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都说梦有预知的功能,杨绛先生常做的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落叶满地,一棵棵杨柳都变成了光秃秃的寒柳,杨绛与自己的丈夫女儿失散了。梦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趟过河,攀着山,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都是离情。在第二部分中,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先后得了重病,相继去世,面对生离死别,杨绛先生用古代诗歌“杨柳”这一意象来折射自己内心的孤单与悲伤,肝肠寸断后,生命只剩回忆,留下的就只能是悲伤。斑驳的屋子,女儿的声音,丈夫的身影,往事在脑海不断出现,怎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描述。“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里。’”杨绛先生没有说“明天见”。一生的情,一瞬的离,明天亦能再见?晨光熹微,水声哗哗,山上的“望夫石”还在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逝者如斯夫,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可温馨的回忆还在,生活仍要继续。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里,杨绛先生重温了一遍和他们一同生活的岁月,和他们再聚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九三五年七月,杨绛与钱钟书远赴英国,千里求学,共读牛津。时光总在静静的日子无声无息地流过,每个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每每想起,只能用读书来化解对家乡的思念,所以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而生活又是百味丛生,换房、做饭……随着平淡的岁月流淌进心房,为他们的内心增添了一份恬静与安详。直到女儿钱瑗出世,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完整……
全书是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娓娓道来的。虚实结合,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杨绛先生与丈夫和女儿的一生岁月,也是让杨绛先生撕心裂肺的岁月。同时加上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抒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寄予景物之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的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清华才子,满腹经纶,一身痴情;她是大家闺秀,江南才女,一世柔情。从清华校园里相遇的那一刻起,便注定要琴瑟和鸣,彩凤双飞,谱写一段不巧的人生。一场邂逅,换来了美好的爱情,从此经年相伴,即使繁华逝去,岁月斑驳,彼此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同时文中的许多经典语录也是让人值得去思考的。“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这让我想起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福相依,不能只看眼前,目光要学会放长远,毕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借景抒情的诗句篇(四):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39848.html

上一篇:英语3级作文1篇
下一篇:小小的我们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