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话题作文 > [一滴眼泪图片]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滴眼泪图片]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一必修)

时间:2019-02-02 来源:话题作文 点击:

【www.xjwk.net--话题作文】

文档大全 >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一必修)

 【内涵解说】

1、人性是什么?这实在是个古老而又复杂,也是答案众多的话题。古今中外都有人从各个角度来给以阐释。孔子说性相近,承认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大概是从社会伦理角度来阐发的。文艺复兴后,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更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又是从人的本质存在的角度来阐发人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2、本专题的人文内涵就是“人性”这一话题。文学即人学,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性”。本专题第一板块“灵魂的对白”选用曹禺的《雷雨》(节选),表现人性中的真与假的关系;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选用法国作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表现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关系;第三板块“人性在复苏”则以电影《辛德勒名单》节选来表现人性中的善与恶,展示以人性战胜兽性的力量。

学习本专题着力把握文中的人文内涵,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净化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进一步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 学生能了解戏剧、小说、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 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小说、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4、 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 学生能着眼作品整体,用联系的观点解读和鉴赏作品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6、 学生能结合教科书内容和有关学习材料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与观点。

【文本解读】

《雷雨》(节选)解读

     《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它通过鲁周、周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复杂的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的一场戏,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30年后与周朴园再次相见的情景。

1、结构思路。

   第一层:鲁周相认。这一部分既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更表现两个人物间的激烈冲突。

   第二层:鲁周交锋。两人相认后,周朴园翻脸不认人,软硬兼施,采用吓、哄、骗、逼等各种手段对付鲁付萍,侍萍则倾吐心头郁积多年的怨恨,痛斥周朴园的卑鄙无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是人性真与假的较量。鲁侍萍的善良本性,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都在交锋中更深刻地得到体现。

2、表现手法。

      “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过去的矛盾推动现在的矛盾,使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也把人性深层次的东西展现在读者与观众面前。

  3、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来的资本家。节选的戏剧内容主要刻画其自私与虚伪;鲁侍萍是一个爱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自己的刚强与尊严,尝尽人间辛酸与冷暖,却日益坚强勇敢。

        鲁周之间的冲突很复杂,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者,也是主仆矛盾,也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甚至可以理解为男女感情的冲突,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人性的真伪冲突,鲁真周伪。

   4、人物语言个性化

          周朴园的话语简短、语气盛气凌人,鲁侍萍语气和缓、语调时而冲动,都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

   5、言有尽而意无穷--潜台词

          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它是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潜台词挖掘好了,人物的动作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就有了依据。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如第二幕中写侍萍被赶出周家这一件事情,周朴园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而鲁侍萍却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两人都用了“忽然”一词,而且话都说了一半,但心中所想却是截然不同的。周朴园是在推卸责任,而鲁侍萍则是在揭发周朴园的罪行:不是我无缘无故投河自尽,而是你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丧尽天良地赶我出门,全然不顾我生孩子才三天,这是何其狠毒!这里鲁侍萍用周朴园的原词来嘲讽周朴园的虚伪,使戏剧语言精炼而有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突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解读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部分为第六卷第四章。

1、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第二部分: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第三部分:伽西莫多受笞刑。

     第四部分: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与诅咒。

     第五部分:无奈的愤怒与破灭了的希望。

     第六部分:爱斯梅拉达替伽西莫多送水。

2、场面描写

     小说节选部分总体上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同时又有许多小的场面描写。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与表现,一是围观群众的表现与态度,再是作者的议论与态度。小说开始部分写了施刑者的行为,中间穿插神甫的出现,最后又描写爱斯梅拉达送水的场景,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

3、在美丑对照的艺术创作手法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就是雨果在1827年《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把这个原则运用于创作,因而他的作品情节奇特,有物性格夸张,充满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的节选部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他人的对照:

         ①克洛德与伽西莫多      ②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      ③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

         ④爱斯梅拉达与围观的群众

      同自身的对照:

         ①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与内心的毒如蛇蝎

         ②伽西莫多外表奇丑但内心善良

         ③围观群众前后不同的表现

4、用议论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围观群众看客心态的看法

       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作者的评论。有的是直接表明态度,有的是语含讽刺;有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社会的抨击。这些议论提示了围观群众的无聊与庸俗

《辛德勒名单》(节选)解读

 《辛德勒名单》由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根据澳大利亚的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该影片在1990年获得了六项奥斯卡大奖。全剧一共129个镜头。节选部分择其中101--117共17个镜头。根据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节选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01、102):辛德勒从高斯那儿获得纳粹要将所有犹太人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消息,着手进行营救计划。

  第二部分(103---105):辛德勒为营救计划的实施作准备。

  第三部分(106---109):确定被解救犹太人名单。

    第四部分(113---117):被辛德勒解救的犹太人来到辛德勒的家乡。

第五部分(113---117):辛德勒花费重金解救被误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女工。

1、人物形象

辛德勒作为一个普通的德国商人进入剧中,他贪图享乐,好色投机,在战争中他开始并不理睬谁对谁错,只在乎自己是否可以赚钱,但是,他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与那些犹太人相处中,逐渐与他们产生了感情,在以撒斯坦被误装入火车时、在独臂犹太老人被枪杀时、在列车中的犹太人暑渴难熬时、在一个小女孩的尸体出现在灭尸场时,在这一个一个情节的不断推进中,我们和辛德勒一起体验着一个普通人的感情历程,最终,德国战败,辛德勒要逃亡,当他手捧戒指痛哭流涕时,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

     3、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与画面

         抓住画面与细节,有助于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认识人物性格

      4、经典的人物对白

         

【教学建议】

一、专题教学建议

①问题探讨应该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展开,不可泛泛而谈,空洞不实,甚至脱离文本。

②每个板块的探讨重点既要突出又要处理好相互的关系。

③三个板块的选文都是长篇节选,涉及的情节复杂。如果没有对原文整体情节有所了解,学生对节选的内容可能理解不全不深不透,难以展开有效的探讨。

④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做具体的指导与与要求,并保证能得到落实

⑤文体知识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不能变成专门的知识教学。

⑤安排7课时。板块一二各2课时,板块三1课时,写作实践2课时。

 二、板块教学建议

第一板块:灵魂的对白   《雷雨》节选

(一)确立教学目标

    1、朗读剧中精彩的人物对白,分析其潜台词

    2、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人物的性格

    3、掌握一点文学常识

(二)教学过程:

      1、谈一点关于戏剧的常识

      2、介绍曹禺与《雷雨》剧情

        (1)关于曹禺

(2)《雷雨》剧情: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阅读《雷雨》全剧,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电影资料,或由老师学生介绍,让同学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剧中的人物矛盾。

          3、文本研习(阅读--问题--探讨)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选段内容,自由朗读,把握情节,熟悉角色,揣摩台词。

            (2)分角色朗读,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与评价;也可以通过选段录像资料进行比较。

            (3)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

          4、问题探讨(产生问题--品味语言--讨论交流)

(1)形成问题

①鲁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

②周朴园愿意同鲁侍萍相认吗?认出鲁侍萍后有什么心理变化?

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的?对鲁侍萍有真感情吗?

(2)问题探讨

    ①找出潜台词,品味其丰富的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尽可能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允许有不同瞥见的产生

    ③给学生一些资料。

第二板块: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确立教学目标

1、辨析小说中的多重对比手法,理解它对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的作用。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3、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

     (二)教学过程:

          1、介绍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小说全文,初步了解小说的背景、人物等

            (1)关于雨果及其创作

                 ①雨果其人其作

                 ②雨果的创作思想(美丑对照原则)

            (2)《巴黎圣母院》小说梗概

          2、文本研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选文情节结构,谈谈自己最为欣赏的人物;

             (2)抓住小说围绕伽西莫多的多重对比,理解小说通过对比刻画人物,表现的主题的手法,并展开探讨。

                ①作者这样的描写合理吗?

                ②这些重对比说明了什么?

                ③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

            3、精读场面,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阅读伽西莫多受刑与爱斯梅拉达送水两个场面,产生与组织问题,并进行探讨

①爱斯梅拉达曾受到伽西莫多的劫持,为什么还要伽西莫多受刑备受折磨时还要送水给他?

却为什么在伽西莫多想吻一吻她的小手时“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呢?

②伽西莫多为什么流泪?为什么在遭到爱斯梅拉达的拒绝时还“用充满责怪和无限哀怨的眼光望着她”?

③围观的人群为什么对爱斯梅拉达送水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是出于真心还是起哄?

第三板块:人性在复苏     《辛德勒名单》节选

(一)确立教学目标:

      1、朗读精彩对白,品味场面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

      2、评价电影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辛德勒。

      3、通过比较,了解剧本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特色

(二)教学过程:

      1、了解《辛德勒名单》剧情

          ①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了解电影的整体情节,初步认识剧中的主要人物

          ②印发同名小说的课文选段,让学生了解课文剧情同时感受小说语言与剧本语言的差异

      2、文本研习:

          ①让学生根据预习,了解选段情节结构,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

②抓住电影画面与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

          ③朗读与品味剧中人物的精彩对白,分析人物性格。

       3、问题探讨:

              问题的探讨不能与文本研习相割裂,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打基础上,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文本,讨论解决问题。

①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②影片中,高斯喜欢犹太女佣海伦,曾想与之白头谐老,但为什么后来又否定了这一想法。

③高斯与辛德勒是构成鲜明对比的人物,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④有人说,辛德勒的行为是基于一个邪恶的背景,大发战争横财,所以至多是一个赎清自己罪恶的人,而不能认为他的行为闪现了人性的光辉。这样说你同意吗?

【写作实践】

1、本专题写作实践是要求学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一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应该引导学生对“美丽”的内涵展开讨论,力求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描写意识,学会选择描写“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适当指导学生写作影评,让学生了解影视评论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与表达手法等方面分析评论,抓住一两个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独到的见解。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1、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1922年入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2、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诗人、小说家、政治活动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由于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大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伪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浪漫戏剧代表作《欧拉尼》的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0年七月革命后,雨果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为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

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年春,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雨果著述极丰,在诗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有涉猎。

剧情或梗概

1、《雷雨》剧情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使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她正热恋关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她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几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现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听了感觉如晴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

2、《巴黎圣母院》小说梗概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情节线索的中心地点是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西(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吉卜西人偷偷地拿他换走了雷姆地方一个妇女的小女儿阿涅。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收养了加西莫多,在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里当敲钟人。由于长年敲钟,他的耳朵又震聋了。加西莫多忠于职务,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一个节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加西莫多去抢吉卜西少女爱斯梅哈尔达,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法比救下少女。次日加西莫多被判了刑,在格雷勿方场鼓台下被鞭打示众。加西莫多痛苦万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吉卜西少女却大胆地送水给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怜的敲钟人从此对她感激不尽。 

原来吉卜西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阿涅。她年轻、美丽,能歌善舞。节日晚上被卫队长法比救下来以后就爱上了他,约定相会。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踪法比,藏在他们幽会的地方,并在法比和爱斯梅哈尔达互诉爱慕时,用匕首刺伤法比,自己溜走。吓昏过去的爱斯梅哈尔达被逮捕,法庭控诉她以妖术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又用酷刑逼她认罪,从而判处她绞刑。在狱中副主教一再向爱斯梅哈尔达表示,只要她肯爱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坚定地爱着法比,副主教恼羞成怒,宣布执行绞刑。行刑的前一天,爱斯梅哈尔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突然,加西莫多冲出来抱起少女跨进圣母院的门槛,高喊:“圣地!”卫队、狱卒和围观的人群都不敢行动,因为根据当时的宗教法规,凡在教堂内的人都应受到上帝保护,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加西莫多把爱斯梅哈尔达藏在最高塔楼的小房间里,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给她,每夜守卫在她的房门口,对她百般爱护。不久副主教找到了这个藏身之地,夜间潜入室内,想强奸少女,被守卫的加西莫多发现未遂。 

流浪人得知爱斯梅哈尔达被无理判处死刑,都非常愤怒,他们各自武装起来,一路冲向法院,一路包围巴黎圣母院。但热爱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用来修理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国王路易十一虽然不喜欢宗教势力,但又惧怕人民起来,派出军队去镇压。副主教趁机骗走爱斯梅哈尔达,把她拖到鼓台前,逼她选择:或者上绞台,或者答应爱他。少女卑视他,宁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修女居第尔抓住她,自己跑去喊卫队。 

修女居第尔其实就是少女的母亲。她在失去小女儿以后,带着留下的一只绣花小鞋跑遍各地寻找,在绝望的情况下皈依宗教,进了活棺材--“老鼠洞”,当了修女。当爱斯梅哈尔达看到那只小鞋时,她也拿出装在自己护身符里的一只同样的绣花小鞋,于是母女相会。修女砸断铁窗栏,把失去了十六年的女儿藏进“老鼠洞”,母女俩沉浸在骨肉团聚的欢乐里。这时被副主教喊来的监狱长和卫队包围了“老鼠洞”。母爱使居第尔产生了力量和智慧,她骗过了他们,使他们相信吉卜西少女已经逃走。但是当爱斯梅哈尔达听到法比的名字时,忍不住冲出窗口,暴露了自己。于是母女被带到刑场,女儿上绞架,母亲惨死在绞架下面。 

最后,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的丑恶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小说通过副主教的卑劣行为,非常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残酷和虚伪。是束缚人性的宗教使他的爱情变成可怕的欲望,害了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作品还以加西莫多外形的丑来对照他内心的美。吉卜西少女爱斯梅哈尔达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

3、《辛德勒名单》剧情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即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他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产品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时,他还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们铭记在心。    

相关评论

1、作家本人谈《雷雨》

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踏过的丫头,都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搞、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一点自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所有人物都在第一幕里交了锋

在第一幕,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锋,见了面,种种矛盾冲突都聚拢一起,爆发开来。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从与繁漪的谈话中,侍萍已经知道,自己最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像到的还要坏。她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是因为自己整整受了30年苦,万万没有想到,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黑。一开始,周朴园错把她当成了家里新来的仆人,大不高兴,责备为什么又把窗户打开了等等……似乎对昔日的侍萍,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哀思。继而又命她向太太去要衣服;当侍萍接口回答:是不是那件烧了一个小洞又织补上,并在上面绣了一个“萍”字的旧绸衣?这时他才感到诧异。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就是他30年来一直标榜着念念不忘、被他始乱终弃、投江自尽的侍萍时,他惊呆了,脱口而出的话就是:“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和从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刚才那满天的怀念呀,眷恋呀,柔情蜜意呀,全都无影无踪了。“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出自侍萍身上,是很自然的。旧社会像她这样一个妇女,怎么能没有一点宿命论思想?今天人们可能不理解:你受了这么大委屈,他还问你干什么来了、谁让你来的,你该骂他,怎么这么软弱?我说这是生活,是真实,是悲愤。“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此时的周朴园再装不像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他开了一张支票,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出来了。伪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后他是那么冷酷无情。而且他也感到幻灭:当初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今天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他的阶级本能使他没有任何考虑,而马上做出这种决断。侍萍心想,我这些年所受的痛苦,绝不是你这几个臭钱所能算得清的。对此,周朴园简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气了:“你现在要什么?”“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不能不给她看,因为她一闹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属于技巧的东西了,鲁大海也来了,周萍也来了,鲁妈也在这儿,碰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变成了资产阶级少爷,一个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对他的父亲──外国煤矿的资方代表。周朴园告诉鲁大海:在你离开煤矿以后,其他代表已签字同意复工,你们罢工失败了,你已经被开除了。鲁大海悲愤不过,大骂周朴园,把他最丑的事兜了出来。周朴园虽然很气,但还能硬撑着,周萍这个“孝子”却上前打了大海两巴掌。侍萍再也没有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了这样一个鬼东西,她连一声“萍儿”都叫不出口了:“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母子、兄弟,成了这样阶级对立的关系。为了把事情掩盖起来,周朴园立刻解雇四凤、鲁贵,和他们断绝一切关系。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还要寄钱给鲁妈,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他不放心,非用钱堵他们的嘴不可。鲁妈很有骨气,钱她不会收,但她信命,认命。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

(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

2、王富仁《〈雷雨〉导读第二幕赏析》(节选)

这场戏是全剧的一个关键。

所谓“关键’,是说通过这场戏,全剧的情节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没有这场戏,事情将是一个样子,有了这场戏,事情就都不同了。

在上一场里,鲁侍萍已经认出了周朴园。这个三十年前被遗弃的女子,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但所有这些感受都经历过沧桑的冷却,不像蘩漪一样还带衷诘闹芷釉暗摹K看到了他的凶横,也看到了他的不幸:他现在的家庭是不美满的。她到底是爱过周朴园的,那个周朴园也像现在的周萍爱四凤那样爱过她,他的爱不是虚伪的,不是假情假意的,但却是自私的,当遇到家庭的阻挠,当关系到自己的前途时,他抛弃了她,并且给她酿成了一生的苦难。她过往的爱导致了她现在的恨,而她现在的恨也包含了她过往的爱。她见到周朴园时心情是复杂的,百感交集,是无法用任何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她的内心的感情,我们只能通过她这时的表现感觉出来?br>

在单独面对周朴园的时候,她没有直接呼出周朴园的名字,更没有在他面前痛哭流涕、大喊大叫,而是表现出了为一般人所不会有的冷静。为什么呢?因为她这时与周朴园已经没有任何的关系,当周朴园那么冷酷无情地把她赶出周公馆的时候,她对周朴园已经万念俱灰,三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苦难的命运已经铸成,怨诉也罢,谴责也罢,痛哭也罢,喊叫也罢,都已经无补于事,她对他已经一无所求。过去的一切都堵塞在喉咙底下,无法表达也不想表达。所以,她是冷静的。与此同时,她也没有马上离开,虽然她当时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她面对的到底是她那么热烈地爱过也那么热烈地恨过的周朴园,她在本能当中就感到这一桩没有了结的事倩需要了结。这一些没有说明白的事情需要说明白。所以,在房子里只剩下周朴园一个人的时候,她没有随即走开。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是谁来。

周朴园在遭遇了蘩漪的决绝的反抗之后,虽然在表面上不动声色,维持着作为一家之主的威严,但内心却是孤独的、凄凉的。他这时需要有一个人与他谈谈话,虽然他平时是不准下人进这个房间的,但这时仍然没有怒斥鲁妈离去。

“雨衣”是照应上面的情节的,但也透露出周朴园这时的可怜的自尊。他是吩咐蘩漪亲自给他找出旧雨衣的,这时他特地问是不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含有蘩漪到底按他的吩咐做了的意思,从而在精神上感到了一点慰藉。实际上蘩漪根本没有亲自去给他找雨衣,而是派四凤找来的。当他发现不是他要的那一件的时候,才知道不是蘩漪亲自找来的:“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给太太说。”对于他,这种语气就已经算是急迫的了,反映了他这时内心的焦躁感,而“你回头给太太说”,又使人感到,这个做“老爷”做惯了的人,是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仆人来使唤的,所以下边鲁妈不无讽刺地称他“老爷”。通过“雨衣”这个细节,把前后两段戏组织得天衣无缝、熨帖自然。

周朴园这时的孤独,需要与人说话,虽然他说这间房子是不准底下人随便进来的,但语气中却没有让鲁妈走开的意思。鲁妈也没有立即离开的意思,所以只回答说“不知道”。实际上,她是知道的,但当时她不是周朴园所说的“底下人”,而是这间房子的主人,所以她在本能上并不认为自己不能到这间房子中来。正是周朴园没有赶走鲁妈的意思,所以他也不像平时那样命令鲁妈马上走开,而是问起鲁妈是不是新来的底下人。鲁妈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遂回答他说是四凤的母亲。在这时,周朴园又露出了平时那种重规矩的老爷口气,他不说四凤住在哪里,而说鲁妈“走错了”房子,话语中带有让鲁妈走开的意思。鲁妈是不情愿离开的,实际上周朴园这时也希望有人陪陪他,并不是故意赶走她,只是平时这样说话说惯了,没有和仆人聊天谈心的适当的话语。所以鲁妈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又沉吟着问了一句“哦。--老爷没有事了?”周朴园也分明没有把心思放在鲁妈走与不走的问题上,而是注意到窗户被人打开了。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曹禺却写得入情入理,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精细深刻。

当鲁妈去关窗户的时候,她的从容,她的情态,都不能不使他想到过去的鲁侍萍。两个人的谈话开始像剥蚕茧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了事实的真相。在这时,我们需要体会的是周朴园的心理。周朴园为什么至今仍然这么急迫地想了解他曾经那么冷酷地抛弃了的女人的下落呢?这我们就要从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他对鲁侍萍态度的复杂性来考虑了。在平时我们太习惯于好人和坏人的简单区分,以为好人自然是好人,所以对任何一个好人都是有感情的,而坏人既然是坏人,对好人就绝对没有一点感情,做了坏事也不会感到内心的愧疚,铁石心肠,冷酷无情,没有人味。实际上,这对于文学创作是没有好处的,也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看到,即使一个坏人,也不是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坏人,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一步一步走入罪恶的深渊的,并且在罪恶的深渊里仍然会保留下一些在他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曾经有过的美好的人性的碎片,他不会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铁石心肠的,不是对他做的任何一件坏事都是心安理得的。好人复杂,坏人也复杂。只有认识到人的这种复杂性,我们才会更深入细致地感受人,了解人,感受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为自我人性的美化为人和社会的美化而做出有效的努力。就拿周朴园来说,他当时也像现在的周萍一样,有着年轻人的感情,有着爱美的心,他当年爱鲁侍萍也像现在周萍爱四凤一样,并不完全出于对鲁侍萍的欺骗,而是诚心诚意的。我们知道.周朴园出国留过学,接受过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有过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所以当时他爱鲁侍萍甚至比现在周萍爱四凤爱得更真切,更坚决,更具有初恋的热情。但是,当周朴园面临婚姻的选择,他自私怯弱的本性就暴露出来。在当时的社会上,这样一个公子哥儿和一个使唤丫头结婚是不名誉的,他的父母也不会同意他的这门事。他必须抛弃鲁侍萍才能与一个门当户对、出身高贵、有文化素养的富家女子结婚。在这样一个选择中,鲁侍萍成了他的牺牲品。但是,他到底是爱过鲁侍萍的,鲁侍萍也是真诚爱过他的,曾侍萍的被赶出周公馆以及她的死讯使他的良心无法安宁。他做了一件亏心事,他对鲁侍萍犯下了连他自己也无法饶恕的罪恶。这种罪恶的感觉压迫着他,使他无法再对蘩漪产生像对鲁侍萍那样的真诚的爱情。蘩漪时时使他想到自己的罪恶,想到自己的自私和怯弱他在本能上就无法对蘩漪产生热情。这种没有感情的婚姻只有靠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来维持,蘩漪得不到他的爱他的真诚的感情,整天看到的只是他的那副虚伪的、严肃的、冷酷无情的铁面孔,当然也不会真正地爱上他。他毁了她的爱情,毁了她的青春,毁了她的一生。蘩漪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青年女子当然不会像鲁侍萍那样甘愿服服帖帖地成为他的牺牲品。她倔强,她执拗,她随时随地都流露出对他的不满,他是不会感觉不到的。除了蘩漪,周萍也是他的过往罪行的一个活的证明,周萍是鲁侍萍给他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周萍的存在时时都能揭开他心灵中的伤疤,提醒他过去犯下的罪行。他无法真诚地爱上自己的这个儿子,这个儿子也不会真诚地爱上他。周冲的单纯和对他母亲蘩漪的同情,也使周朴园无法从他那里体会到人间的亲情。所以,他在自己的婚姻中并没有得到幸福,他在自己现在的家庭里是孤独的,寂寞的,痛苦的,但又无法向任何人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和痛苦。他这一生获得的真正的幸福是与鲁侍萍的爱情,越是失望于现在的蘩漪,越是在现在的家庭中感到孤独,越是后悔当时的选择,越是感到对不住给予过他真诚的爱情的鲁侍萍。所以,他一直还在怀念着当日的鲁侍萍,也是符合这个人物的心理逻辑的。周朴园和鲁妈的对话一问一答,牵出了三十年前的一个爱情的悲剧。地点是在南方的无锡,鲁妈原姓梅,名叫侍萍,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和周朴园发生了爱情关系,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不到三天,周朴园为了和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逼着她在大年三十冒着大雪离开周家,并且逼着她留下她的两个儿子,只是周朴园的母亲看到第二个孩子快要死了,才允许她抱走了这个孩子。鲁侍萍离开周家之后,想着投河自尽,结果被一个慈善人救了出来。后来,她曾讨过饭,替人缝过衣服,当过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嫁过两次,都是下等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在鲁妈的悲剧中,周朴园的家庭是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的,周朴园之所以赶走了鲁侍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对他的压力。鲁妈说“忽然”周朴园不要她了,说明周朴园并没有预先赶走她的意思,只是在他的父母给他安排了他的婚事之后,在家庭的压力下赶走她的;她还说“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之后”,说明鲁妈自己也认为事情不是周朴园一个人所为,而是有自己的苦衷的。周朴园听说鲁侍萍投水自尽之后,曾经赶到出事的地点,看到了她遗留在河边的衣服和在衣服里的绝命书,他还寻找过她的墓地,想把她的墓修一修。对于鲁侍萍的死,他是感到愧悔的,多年来保留着鲁侍萍当年用过的家具,甚至因为鲁侍萍生周萍时受了病,总要关窗户,他也一直保留着这种习惯。

通过这段戏,我们可以发现戏剧的戏剧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出场人物和出场人物之间以及出场人物与观众或读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之间产生的。具体到这场戏来说,鲁妈所知道的,周朴园有所不知;周朴园所知道的,鲁妈也有所不知,而周朴园、鲁妈所知道的,观众或读者有所不知,观众或读者所知道的,周朴园和鲁妈所不知。这样,就有了“戏”。在开始,鲁妈已经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鲁妈,观众或读者虽然知道周朴园曾经遗弃过一个女子,也看到鲁妈对这间房子的布置、对周朴园的反映有些特殊,已经有一种鲁妈就是那个被周朴园遗弃的女子的猜想,但却无法确定这个猜想的真实性。这样,周朴园与鲁妈的对话对观众或读者就有了吸引力,观众或读者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关注着他们之间的谈话的。在周朴园和鲁妈之间,鲁妈已经认出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鲁妈,他在孤独和寂寞中需要和这个陌生人说说话,鲁妈则有意识地把周朴园的话头引向自己、引向三十年前那桩爱情的悲剧。周朴园以为鲁侍萍已经死去,开始并没有怀疑这个面前的女人就是鲁侍萍,所以毫无防备地把谈话集中到了鲁侍萍的身上,当他惊诧于鲁妈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心生疑惑,他们的谈话已经进入到这个过往的事件之中去。但鲁妈有意避开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使他们的谈话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揭示了出来。在他们的谈话中,周朴园只知道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前的情况,而鲁妈则了解前后所有的情况;周朴园希望通过鲁妈了解到鲁侍萍的下落,就一步一步追问下去,鲁妈也就通过事情的经过一步一步把周朴园引向对自己苦难经历的了解,直至使周朴园完全了解了真相为止。层层深入,时有出人意表的事情,鲁妈的话不但牵住了周朴园的思路,同时也牵住了观众或读者的思路。与此同时,鲁妈也在谈话中有意了解周朴园的心理,想知道这个对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罪行的负心人有无悔过之意,从而也把她所不知道的周朴园的情问了出来。这不但使鲁妈和周朴园相互了解了彼此分手后的情况,同时也让观众和读者对三十年前这桩悲剧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是“戏’,这就是这场戏的戏剧性之所在。

周朴园不是主动赶走鲁侍萍的,但这并不说明周朴园不是怯弱自私的。在这里,有一个爱情的双方对对方都应当负有责任的问题。周朴园爱上了鲁侍萍,鲁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周朴园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压力一直没有同鲁侍萍结婚,这说明他自己也认为与这个使唤丫头私通是不光彩的,与她结婚是有失自己家庭的体面的,他屈从了他的父母的压力,与门当户对的蘩漪结婚。他没有忠于自己的爱情,没有为自己的爱情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他是怯弱的,而这种怯弱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的自私。他始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困难,而根本没有考虑到鲁侍萍对他的爱,鲁侍萍一生的幸福和命运。他放弃了对鲁侍萍所应担负的责任,他是以牺牲鲁侍萍为代价顾全了他的家庭的体面,他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事情发生之后,他是有愧悔之意的,他是感到了良心上的不安的,但这种愧悔,这种不安,并不说明他已经不是怯弱和自私的。实际上,他不但没有通过这件事变得更不怯弱,更不自私,而是变得更加怯弱,更加自私了。甚至在他的愧悔,他的良心上的不安中,也有着极端自私的因素。这类的中国人有一种特别微妙的心理,即当他们感到自己还在怀念着某个被自己牺牲了的人的时候,当自认为自己仍然感到良心上的不安的时候,就认为已经消除了自己已经犯下的罪恶,并感到自己还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他们不是真心的忏悔,不是从自己的痛苦中汲取自新的力量。从而用自己更大的善行为自己过去的恶行赎罪。周朴园也是这样,他的愧悔带有更严重的自慰的性质,而不是要用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努力为自己的过失赎罪。他从南方搬到北方,实际是为了避开曾经犯下罪恶的地方,其中也有害怕报复的因素。周朴园的自私怯弱在与鲁妈的这段对话中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的。在他没有对鲁妈的身份发生疑惑的时候,他的心情是稍微平静的,他好像在追忆着一件往事那样追忆着他过去所犯下的罪过。当他听到鲁侍萍并没有在投水自尽中丧生时没有留出任何喜悦的表情,反而感到惊诧:“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他这句话,就会感到他对鲁侍萍还活着的消息是有点恐惧的,他不愿相信她还活着这个事实。当鲁妈告诉他侍萍就在此地,他可以见到她的时候,他也没有喜悦的表现,甚至明确表示不愿见到她。当鲁妈告诉他她就是当年的侍萍的时候,他开始还有些久别重逢时的愕然,但接着就严厉起来,并问她来周公馆的目的是什么?是谁指使她来的?到这个时候,周朴园的怯弱自私便完全暴露出来,说明他平时对侍萍的怀念实际是虚伪的,不但是对别人的虚伪,甚至也是对自己的虚伪。恐惧才是他对鲁侍萍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在他的罪恶面前,他害怕报复,害怕她会毁了他现在的名誉和地位,害怕毁了他的家庭的体面和社会地位,甚至害怕鲁侍萍会勒索他的金钱。最后,他拿出钱来,实际是想拿这些钱堵住鲁妈的嘴,让她永远不要再到周公馆来,不要破坏了他现在的家庭,他现在的名誉和地位,从而也使他感到已经还清了他的人情债。鲁侍萍一生的苦难,丝毫没有打动他的心,他关心的只有自己。这是怎样一个自私、可恶的伪君子呵!我们对他原有的那点同情又被他这时的卑劣表现一扫而空了。我们诅咒他!

相反,鲁妈则表现出了真正的高贵。我们知道,鲁妈根本不是为了寻找周朴园来到周公馆的,只是在无意之间遇到了这个生死冤家。见到周朴园之后尽管她心里有恨有痛苦,但仍然使我们看到,她对这个将她置于死地的负心人还是残留着一点内心的留恋的。她没有马上走开,也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她想看一看现在的朴园,对他过去的残忍是不是有了悔恨之心,他还对自己有没有爱,有没有同情。在谈到自己被赶走的事实的时候她没有把责任全部推在周朴园身上,表现出她对周朴园当时的处境是有所理解也有所谅解的。在开始,她看到周朴园还没有忘掉她,还在打听她的下落,她分明还是感到有些宽慰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怨恨情绪,但当她说侍萍就在当地,问周朴园愿不愿见她一面而周朴园表示不愿见的时候,她的心又冷了下来,她感到她的一生的苦难并没有换到周朴园对自己的真诚的同情,所以周朴园要把她支走的时候,她的眼里涌出了热泪,她不愿就这样离开,并明确地把自己的身份暗示给周朴园。周朴园知道她就是侍萍之后,不但没有任何亲近的表示,反而怀疑她是特意找他来算账的,这个有着高贵的自尊心的鲁妈才感到愤怒起来。她开始控诉他犯下的罪恶,用他和他的一家的残忍,用她三十年来所经历的痛苦。这个一向怯弱自私的周朴园,只有在这种义正词严的谴责和控诉面前,才又一次软了下来。他的口气不那么硬了,架子不那么大了,他开始用哀求的语调与鲁妈说话,开始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还谈到怎样怀念她,怎样保留着她那时的旧家具,怎样保持着关窗的习惯。善良的鲁妈又一次被周朴园的假情假意所欺骗,“(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分明是受了周朴园的感动。但当她的口气软了下来,周朴园的口气却马上硬了起来,开始用谈判的语言与鲁妈进行谈判,最终又说出要多少钱的话。这个自私的伪君子,自始至终考虑的是钱,认为鲁妈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钱,给了她钱,她就不会惹是生非了,他的心也可坦然了。鲁妈绝望了,对这个自私成性的周朴园再也不抱任何希望。她不会要他的钱,因为正如她所说的,她付出的是爱的代价,是一生苦难的代价,它是无法用钱来计算的。她要在周朴园的心灵中永远留下一个罪恶的感觉,跟他一生,跟他到坟墓中去,不让这个自私的家伙找到一点心灵的慰藉。在下一场戏中,她撕掉了周朴园开给她的五千元的支票,她只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见见她的大儿子周萍。在这个过程中,鲁妈的情感有波动,有起伏,对周朴园的旧情生生灭灭,但所有这些变化,都能看出她的善良和高贵。

3、林桂兴《善与恶的角逐 --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维克多雨果 (1802 - 1885) ,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学创作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在他的作中,渗透着善良与美好的人性必然胜利这一定信念。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他对生活在会最底层、长期被损害和被侮辱者表达了深而真挚的同情;对强权暴政和社会丑恶显示强烈的愤慨和无情的讽刺。所有这些,在他的长篇巨著《巴黎圣母院》中有着较为充分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可以被看作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因为它艺术地反映了法国 15 世纪末 期巴黎社会生活中较为典型的图景。小说主要以两条线索串联生活画面:一条以流浪女爱斯 美拉达的生活为主,表现了城市贫民穷困但充满善良和正义的人生;另一条以副主教克洛德 弗洛罗的生活为主,描写了以弗洛罗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残忍和荒淫,揭露了法国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两条线索时而分开,时而交织,构筑了一幅五光十色且 又充满血腥味的生活画面。 

爱斯美拉达本是贫民的女儿,幼年时被吉 普赛人拐走,长大后成为街头舞女,并生活在城市流浪者群落中。她美丽、善良、勇敢,但不幸 误人无赖贵族子弟腓比斯的情网,并因此而枉送掉自己的性命。她正直、单纯,很有一些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赞美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美德。她不愿苟且偷生,不畏威逼引 诱。尽管副主教代表的那个阶级绞杀了她的肉体,但她在精神上却完全战胜了弗洛罗,使貌似 尊贵的弗洛罗露出了他那丑恶、可怜而又猥琐的本来面目。尽管她深爱并为之送掉性命的腓 比斯并不值得她爱,但她的爱是真挚的,她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与弗洛罗和腓比斯相 比,爱斯美拉达的形象要高大、纯洁、完美得多。 

副主教弗洛罗表面看起来道貌岸然,饱学经书,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残 酷、肉欲和罪恶,迷人的说教后面是空虚 和妒忌。隐藏在仁义道德后面的男盗女 娼之心,促使他采用凶杀的手段去除掉情敌,并 恶毒地嫁祸于人,企图置爱斯美拉达于死地,以 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当他发现爱斯美拉达 避难于圣母院并独处一室时,便对她使出要挟、 强暴的手段。他也爱流浪女爱斯美拉达,但他 的爱却浸满了恶毒和阴险,正如腐蚀性和毒性 极强的液体,谁沾上便会骨销肉烂。弗洛罗这 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还在于,他在贵族和一般不 知其底细的百姓中的威望,与他实际所有的丑 恶肮脏的灵魂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作者对封建 教会的揭露和鞭挞,作者写作主旨的一部分,正 是在这种强烈反差中得到充分体现。 

弗洛罗的最终归宿也很能印证雨果所推祟的善良与美好的人性终将战胜邪恶的人生理念:爱斯美拉达从精神上彻底击败了弗洛罗 --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即使社会地位极端低下、几乎无身份可言的吉普赛街头舞女,对他也不屑一顾;卡西莫多则从肉体上消灭了他。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弱者,但他们都有一颗真善美的心。副主教弗洛罗倒在他们的脚下,应该说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这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表面看来貌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他们之所以能够作威作福,只是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时尚未觉醒而已。 

卡西莫多身上的悲剧色彩最为浓厚。他面 目奇丑无比,也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他是父 母的弃儿,也等同于社会的弃儿。他知思图报, 将副主教弗洛罗视为自己的保护人,并且惟弗 洛罗之命是从。是真诚、善良、宽容唤醒了卡西 莫多的良知,他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才得以 充分彰显出来。他舍生忘死保护比自己更弱的 弱者,但却因为自己的莽撞和不了解内情而帮了倒忙。他奋起抗争,但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同 类。尽管他自视为爱斯美拉达的保护人,但终 究未能使她摆脱被绞杀的命运。他往往要直面 残酷的现实才能觉醒,才能抗争。他也爱美,也 为爱斯美拉达的纯洁美丽所感动,但他的爱美 之心与弗洛罗的爱美之心有着本质的不同。弗 洛罗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充满了肉欲和占有欲, 为达目的不惜采用一切卑鄙手段。而卡西莫多 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却可以感天地而泣鬼神。所 以说,深藏于卡西莫多那奇丑面目之下的,是一 颗真诚、纯朴、善良的心。 

正是因为卡西莫多的“英勇善战”,才导致 解救爱斯美拉达行动的彻底失败;自己最为敬 重、视其为最大恩人的人将自己至爱的人送上 绞架;当他终于认清弗洛罗的真实面目,并且将 弗洛罗推下钟楼,他还得忍受内心的剧烈伤痛, “他抽泣着,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呼号:‘啊 ! 我所 爱过的一切!"”他最终的结局,更是弥漫着浓烈 的悲剧色彩:“人们想把他和他所拥抱的那具骨 骼分开时,他化作了尘埃。”这很有些西方式梁 山伯般的悲情。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 19 世纪 20 年代末,而反映的却是 15 世纪下半叶的巴黎社会生活, 因此,读者不难看出,雨果是在借古喻今,是在揭露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罪恶的同时,反映 法国 19 世纪 20 年代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而巴黎游民对圣母院的进攻,则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当时司法制度的愤怒,以及对教会和王权的抗争。从小说涉及的生活面和刻画的人物来看,作者掷向教会的投枪,力度要更大一些,因而对封建教会的解剖也更深刻一些。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作家那可 贵的平民思想。作者从人性和道义的角度,对 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社会的 不平和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生活在社会 底层、饱受统治阶级奴役和践踏的人们表示了 深切的同情。他把爱和赞给了社会中那些最没 有地位的弱者,而将恨和怒留给了那些貌似高 贵、貌似有身份的统治者。在两类不同本质的 人群面前,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坚定和鲜明的。 

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三点很值得称道。 首先是强烈的对比艺术的运用。作者通过人物 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时间里其言 行和思想的对比等等,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表 达创作主旨的目的。例如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 多在性格上和外形方面的对比,就使得丑的更 丑、美的愈美。作者还把所谓的高贵者和所谓 的低贱者放在一起对比,从而突出前者心灵的 卑下和后者品德的高尚。这种强烈的反差,很 容易凸现出揭露和赞美的效果,也使得人物形 象的性格特征更为突出鲜明。弗洛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言行,便常常形成强烈的对比。 正是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弗洛罗性格中虚伪、 卑劣、残忍、丑恶的部分,才得以暴露无遗,封建 教会的罪恶才能被充分揭露出来。 

其次是夸张手法的广泛运用。作家是同时 代中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杰出代表。我们 从《巴黎圣母院》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是叙事 还是抒情,是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描绘人 物的外部形象,在必要的时候就会运用夸张这 一表现手法,把事件描述得跌宕起伏,把人物刻 画得栩栩如生,使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反差更为 强烈,从而体现出更为强烈的讽刺或赞美效果。 例如作者对“奇迹大院”情景的描写,对爱斯美 拉达和卡西莫多外形的描写,对副主教弗洛罗 性格的刻画,等等,常常恰到好处地运用夸张艺 术,以增强表达效果。 

再次就是善于将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用于 这部小说的构筑之中。当然,戏剧与小说在某 些方面其表现手法有相通之处,但戏剧中的人 物事件高度集中,高潮迭起,情节紧凑,巧合、误 会频出等等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巴黎圣母院》 中屡见不鲜,这就使得小说情节紧张,变幻莫 测,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这部小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在 事件的偶然和巧合之中,常常伴有一种宿命观 的神秘色彩;个别地方的描写和议论游离于情 节之外,影响了结构的严谨性。我们在阅读的 时候,有必要放出眼光,并充分地运用我们的分辨力。

 4、记忆深处的片断--忆《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名单》毫无疑问是让我深受震撼的一部片子。这部影片在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刻画人性,有许多细节片断更是让人难忘,以下种种,有精彩、有难耐,是以记述: 

[片断一] 犹太人携妻将子,拎箱带包离开他们自己的家园,蹒跚走在马路上,一个少年站在路边朝他们大喊:犹太人,犹太人,并且投掷石块。所有的犹太人都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任何反应,默默继续着自己的行程。不能说是无动于衷,也不能说是逆来顺受。更不能说是期待历史的公正。我们无法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因为我们不曾遭遇这样的境地。在巨大的灾难到来之际,他们狐疑灾难是否已经产生,是否终将产生。 

[片断二] 当辛德勒告诉辛德勒太太他以前成功所缺少的要素是“WAR”时,他的表情并不觉得“战争”是一件残酷的事,或者是一个悲剧。从这一点来看,他与那些在摧残下依然坚持交易的犹太人可谓有的一比。在他和他们眼中,任何时候都是商业的好时机。他只是商人,战争在他眼里是机会,没有什么正义、邪恶的区别。所以从山冈上等他看到犹太人居住区大屠杀时,感情很容易的偏向于立志拯救他们,同样不是出于正义的考虑,而是拯救。 

[片断三] 辛德勒被从监狱里放出来时,漫天飘散着焚烧犹太人尸体的灰烬。画面中,灰烬从天而降,落在汽车上,落在土地中,形成薄薄一层。在若干年后,在地球岩石堆积的年轮中,就有这么一片地方永远被这样一层灰烬覆盖。灰烬也会永远地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画面中,一些孩子在落下的灰烬中玩耍。灰烬落在他们身上,留在他们记忆中。他们与这一段历史无法脱离。虽然他们当时未喑世事,但始终会长大,反省这一段历史。 

[片断四] 独臂老人自豪地向纳粹士兵解释自己是辛德勒工场的高级技工。士兵们姗姗笑着敷衍。温和地搀扶老人离开雪堆。一声枪响,老人倒在雪地上,乌黑的血漫漫流出,就象是在雪白的纸上记录着这一段没有人性的历史。 

[片断五] 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集中营军官早晨起床,懒洋洋地持枪来到阳台上,对着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瞄准,射击。他的神情就象是一个刚刚晨起的猎手,出屋来到森林中随便试枪。他没有特别挑选不在好好干活的犹太人,只是随便打打。生命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成为生命,与砖瓦泥墙没什么两样。听到枪声的犹太人加紧了跑步的脚步,不是为了表现工作积极,而是他们知道快速运动不易瞄准。在这个片断中,没有了正义和非正义,也没有压迫与反抗。本能的射击和逃避。将人性降低到最低点。 

[片断六] 集中营里,一个纳粹军官将一小袋金牙倒在桌子上,犹太技工看着这些金牙缓缓脱下了眼镜。一颗牙就是一个人,曾经是一个生命。现在就这么灰飞烟散。只留下金牙,当金牙也要被整熔聚合时,那么这个生命在世界上没有了任何痕迹。 

[片断七] 在整个“犹太人居住区大清洗”中有许多类似的细节片断表现。包括一枪打死病人、弹琴宣泄、黑暗的房屋中时时闪亮的枪光等等,都给人印象深刻。只是在另一个片断中,楼道上一个士兵笑嘻嘻地逗弄一个婴儿。转眼就对身后的犹太人大声叱喝,凶神恶煞。这样的前后对比流于表面,又似乎是许多影片都采用的常见大俗套。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一。 

[片断八] 辛德勒孤独地坐在办公室。本金斯基扮演的犹太会计师进来问辛德勒是否还有财产以供工场运营。辛德勒告诉他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镜头一转,犹太工人们在听广播,宣告战争结束了。那么犹太会计师完全是在知道战争结束以后才去问辛德勒上面的问题的。其实对战争这样一件残酷的事,尤其是对作为受害者一方的犹太会计师来说,他根本不应该有这样的幽默感来和辛德勒调笑的。“你没钱了吗?真的一分钱都没了吗?那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战争结束了。”这样残酷的玩笑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实在有点不严肃。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二。 

[片断九] 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从此开始他的逃亡生活。(他是纳粹党人)。望着一张张被自己拯救的犹太人的脸,辛德勒忽然失声痛哭。为他没能拯救出更多的犹太人。一一历数:我要这车干吗?可能是十个犹太人,还有这西装,这袖夹,这手表。都可以拯救出更多的犹太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禁不住地难过。不是为辛德勒和犹太人难过,而是为斯皮尔伯格娴熟的商业煽情技巧而难过。许多人一想就能明白:辛德勒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战争真的会结束,还会不会结束。他已经用全部家当来支持工场的运营。这不是能不能多救出几个犹太人的问题。而是他能不能撑到战争结束的问题。对辛德勒来说,他拯救犹太人只是在救人,与战争的正义无关。辛德勒的哭泣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三。 

5、小说语言和电影语言

一、什么是“小说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小说的创作直接受语言的影响。语言的成功与否,是一篇(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小说以故事见长,以人物形象征服读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因此,小说的语言决定着小说的命运!

对于小说语言,有这样一种共识--小说语言由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组成。所谓人物语言,就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说的话;除去人物语言,剩下的就称之为叙述语言。在叙述语言中,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又细分为记叙性语言、描写性语言、评述性语言等三类。

成功作品中的小说语言无不讲究语言的韵致、清新与表现力。高手们大巧如拙,不经意中就能写活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情绪。

二、什么是“电影语言”

一提到电影语言,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台词。后来,查了一些关于电影语言的介绍,才知道其实“台词”只是电影语言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平常的一部分。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

电影语言的基础--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这称做第一层次的幻觉。银幕上的光影和声音能够在接受者的脑海里唤起一种幻觉,而这种幻觉正是以他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积累起来的视听感知经验为基础的,那么换言之,银幕上的运动幻觉必须吻合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这样,才能使接受者看懂,满足他的看的愿望,感到一种真实感,才能令他信服。 

作为电影基本元素的银幕画面,当初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都被惊呆了,第一次知道“语言”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而且它是那么简单。这种新的符号的直观性使其成为“一看就懂”的、“无需经过学习”的短路符号。“直观”是电影画面的最大特点。

6、美丑对照原则

这是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创作与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以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7、《弦外有音  意蕴丰富--<雷雨>潜台词赏析》

剧作家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剧作之一,它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就是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从中可以窥见《雷雨》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二幕从开头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内容,周朴园一共说了六个“哦”字。要是在平常,对这种应答词我们就可能忽略过去,但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当然也包括对舞台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①是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②是勾起周朴园的回忆;③是一般应答词;④是表示惊奇;⑤是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发出的;⑥是受人指控般、作贼心虚的窘态。一个简短的“哦”的潜台词就有如此丰富的意蕴,就能揭示出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变化过程。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如第二幕中鲁侍萍的两段台词,她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很有意味: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②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其实是在说: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而下面的鲁侍萍的两句话更能反映出她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此时,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只能欲说还休,作者巧妙地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来表达了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什么都有,真是百感交集。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如第二幕中写侍萍被赶出周家这一件事情,周朴园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而鲁侍萍却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两人都用了“忽然”一词,而且话都说了一半,但心中所想却是截然不同的。周朴园是在推卸责任,而鲁侍萍则是在揭发周朴园的罪行:不是我无缘无故投河自尽,而是你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丧尽天良地赶我出门,全然不顾我生孩子才三天,这是何其狠毒!这里鲁侍萍用周朴园的原词来嘲讽周朴园的虚伪,使戏剧语言精炼而有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突出。

总之,学会赏析品味《雷雨》中弦外有音、意蕴丰富的潜台词,对于了解戏剧人物语言,把握戏剧人物形象,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8、关于戏剧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9、关于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

一、 电影文学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 、电影分镜头剧本。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三、 完成台本。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呎数。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

10、如何写好影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

1.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2.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3.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计划

4.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5.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

6.高一语文必修3教学计划

7.高一必修五数学教学计划

8.高一语文必修2教学计划:我与地坛

9.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10.北师大高一英语必修2教学课件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55792.html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