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优秀作文 > 英语作文 > 少年派影评6篇

少年派影评6篇

时间:2018-11-16 来源:英语作文 点击:

【www.xjwk.net--英语作文】

第一篇少年派影评:少年派的漂流观后感

【篇一: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上个星期六,我和爸爸一起去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了能买到票,我们早早地先去买半价票,然后我们再到肯德基去吃早餐。吃完早餐,电影始的时间刚刚好到了,我们快速上楼进了放映厅,坐下来,开始看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少年人的冒险故事,它是以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进行拍摄的。有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他爸爸开了一个动物园。但是随着派的慢慢长大,环境也在改变,他家的动物园无法经营下去了。派的爸爸决定全家移到加拿大去,同时把动物也运到那边去卖掉。登船日期到了,派和他的家人上了船出发了。路途中,他们遇到了暴风雨,派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家人,他自己却被船员送到了救生艇上,但是几只动物也到了救生艇上,特别是孟加拉虎,派非常害怕。老虎吃掉了船上的所有动物,派必须冷静地面对危险,勇敢机智地与老虎一起生存下来。最后派得救了,老虎也回到了树林。
电影放完了,我慢慢走出了电影院。通过这部电影,我懂得了遇到危险要冷静,不要慌张,再想办法脱离危险。或者一开始就用聪明机智的办法尽量避免危险。
【篇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畅销700万册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派的16岁少年,在一次轮船失事后,与一只孟加拉虎漂泊浩海侥幸求生的故事。
一个16岁的少年,一艘救生艇,加上一只饥肠辘辘的老虎,要在无涯苦海上漂泊227天,并幸运地生存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命题。而生命的奇观就是这样在绝地中怒放,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
为了这个叫派的生命奇观,李安非常耐心地用了30分钟来做铺垫。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出生,从他童年到他的少年,从他父亲那个浪漫的法国泳池到“小便”的由来,又从关于“小便”的种种嘲辱中得以奋发,凭借他过人的智商将那些曾经嘲弄的目光一一俘虏。总之影片半小时后,即派伤感地随父母登上那艘倒霉的轮船之时,已经是个机智、猎奇、冒险、疯狂而又善良的阿三少年。世上没有凭空而来的生命奇观,每一个生命奇观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凡响的成长史篇。
【篇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作文】
2012年11月26日,我们观看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奥斯卡金奖获得者好莱坞华裔导演李安执导。影片讲述了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遭遇船难,在海上漂流227天的历程。
扬·马特尔的原著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内容丰富而意义深远,深奥与怪诞。这本书风靡全球,赢得著名的曼布克奖,畅销700万册,并长年盘踞畅销书排行榜。看着自己的书被诠释成电影,扬·马特尔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翻译成四十二种语言。看见它被转化成电影就像第四十三种。电影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看到故事被转换成电影实在很兴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的3D电影初试啼声之作,利用3D技术,李安拓展了这部电影的格局。李安说:“我希望这部片给人的体验,跟扬·马特尔的小说一样独特,因此也就必须在另一个次元里创作这部电影。3D是新的电影语言,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它不只让观众陶醉在浩大的规模与冒险之中,也沉浸在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里。”李安通过3D视觉效果,将一部长期被视为“拍不出来”的小说,转化成故事内容精彩、主题强烈又引人深思的大胆创作。影片通过动画制作以假乱真地展现了活灵活现的逼真的老虎形象,通过3D技术如真似幻地展开了浩瀚无垠的梦幻的想象世界。影片带我们经历一名少年的精彩冒险,时而刺激又充满灵性,时而痛苦又令人欢欣,时而幽默又发人深省。
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感触较深的一句话是:人往往来不及告别就永别了。本文只想就这句话有感而发,而无意也无力对影片做任何评论。
少年派在漂流期间与孟加拉虎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培养出珍贵的情谊。当老虎离别时,少年派来不及与老虎告别就与老虎永别了。日本货轮失事,少年派来不及与父母告别就与父母永别了。
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然而,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来不及与家人和同事告别,就不幸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为祖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我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母亲患癌症。病重期间,怕告诉我影响我学习,一直瞒着我。大学一年级后的暑假我没回家探亲,在学校勤工俭学。母亲病危时刻盼我回家,趴在炕上直往窗外看。她就是这样想念我,直到去世也没看到我。我父亲去世的前一个月,我有幸出差到哈尔滨,探望父亲和兄弟姐妹,这是老天的安排。临行前,我在飞机场给父亲打电话告别,没想到这是我与父亲的最后一次通话,时隔一个多月后竟与世长辞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来不及向你们告别,我们就永别了。你们对我真诚的无私的爱,我铭刻在心,永生不忘。我头脑中残存的记忆,时常想起你们模糊的笑脸。我在梦中多次见到你们的身影。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今生最难忘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来世,我还要再做你们的孩子。
生死离别,悲欢离合,人生无常,往事如烟。聚聚散散,浮云浮萍浮生如梦;虚虚幻幻,人世人间人生几何?
逝者已逝,生者犹存。人生常常事不遂愿。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往往来不及告别就永别了,从而留下了终生遗憾。
【篇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在寒假笼罩着的银幕下,主题魔幻惊险的海上历险电影席卷眼球,但派在极度危险恶劣的情况下,杨安却用隐喻的手笔包装了在海上求生的残忍,最后又用看似光明美满的结局抹盖了人性的黑暗与丑陋。
少年派出生于印度,同时信仰三个宗教,但他爸爸认为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等于什么也不信,这是言之有理的,因为在后来的海上求生,看出派什么也不信,只相信生存,他只是看似虔诚而又一无所知的人。儿时的派曾递过一块肉给老虎,但在那瞬间,他的爸爸阻止了他,他爸爸告诉他这会使他丢掉手臂,“我能从眼神中看出理查德-帕克的灵魂”“你以为你能看出老虎眼中的灵魂,其实你只看出了自己。”这句话十分有穿透力,那时的派还不代表理性,等在他父亲的循循教导下,他慢慢变得理性。
派和他的家庭出航与加拿大,但在海上遇难,派的旅途和一切变化,隐藏哲理慢慢浮出水面。
在电影中:派的母亲,为母猩猩。斑马,为吃肉汁拌饭的水手。鬣狗为残忍的厨子,老虎则代表派的欲望,人性的丑陋,无理性的。食人岛为宗教看似认为的完美彼岸世界。
在救生船上,派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派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当所有动物死去后,老虎在船上本想寻求食物下海,但派上了船,这时派准备用斧子阻止老虎上船,但最后没忍下手,救他上了船,这时,理性和恶开始共同生存。
后来,派慢慢驯服了理查德,这时理性已经驯服了恶。
海上暴风雨屏屏爆发,暴风推动了海水,海水吞噬了派和理查德,黑暗笼罩着大海。那时,老虎奄奄一息,派报起他,悲愤欲绝,开始思念家人,这里看出派已经把老虎当做了家人,理性和恶已经共存,永远形成依赖。
食人岛后……派发现他在吃他母亲,因为食人岛的结构十分像人,吃到牙齿时,派才发现了自己的癫狂,后来将其丢入海底,形成后来晚上食人岛的景象……
最后理查德回归了大自然,一切恶,野性,都被掩盖,派也正真得到了理性,“为什么理查德离开后派没伤心?”因为派的理性是和理查德一起,在海上求生得来的,不是文化教育而来的,所以派没伤心。
派和老虎经历了一切,陌生,依赖,一切一切,都意味深长!
人生也很难懂,只有经历了,才会有真知!所以,让我们历练吧!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手中!
寒假很美!使我铭记了许多成功道理,真实历练——将成为我永远的母语。
【篇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昨天我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给了很多的感触。看电影会有一些没有看懂或是看明白的地方很正常,我对这部电影也有一些疑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要在片头用较大篇幅说派名字的由来?
电影中是这样介绍派的,先是说了他名字是因为游泳池而得名,穿插了他叔叔教他游泳,从小游泳既是和海上漂流的缘分,同时也解释了为啥他能在巨浪中幸存。接着由泳池转到小便,引出了主角为了让伙伴们叫他“派”而所做的努力——背诵圆周率。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这么费劲的铺垫为了什么呢?直到看完电影和朋友们探讨了一下,找到了答案,圆周率是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无穷无尽,循环往复。与之类似的还有那个宗教的圆型线条图案,看来是有关于“循环”的话想说的。
片头的动物镜头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一头野猪和一匹河马位于一个画面中,形体近似,难分真假,虽然镜头不长,同样可以视作一个别有寓意的安排。
如果说上一个点较为牵强,那另外一个点所有观众都会记住,那就是派的父亲为了教育他认识猛兽,用了一匹活山羊,养是系在笼子外面的,可是下一个镜头,羊却被拖走了。这个点显然也有别有寓意的,或许从这个时刻起,真实和幻想已经分的不那么明晰了。
关于岛的含义,这里接近故事的后半部,与前面的写实相比,这个岛要梦幻很多。一种理解可以是,这是抒情的意象为主,那些盲动的黄鼠狼,无根的漂浮之树,树生莲花美丽的花瓣内却藏着人的牙齿,这些诗意的梦幻的情境,你可以联想到很多玄妙的东西。另一种理解则是更接近故事,在派站在暴风雨中向神责问之后,很可能这个岛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
到底哪一个故事更为可信?究竟是派一个人和老虎君的相伴,还是派简单的闲散两句,虽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在现在的处理中,其实导演是给了一些暗示的。例如骑着香蕉的猩猩,香蕉是怎么能浮在水面呢?人的牙齿,无论再怎么腐化,也无法生长在下鲜花里,所以当故事中的作家询问真假的时候,派的回答非常智慧,你喜欢第一个,说明你是神的孩子。快回想一下片头牧师对派说的话吧,其实答案一开始就提示了。
里面有一些奇怪的海洋生物,这里随便介绍2种好吃的,谁让我是个钓鱼爱好者呢。第一个是派杀生的那条有着大眼睛的金黄色片片鱼,学名鬼头刀。可以做鱼干,是台湾以及琉球地区的渔业特产。另一种是蹦上救生船的那个圆咕隆冬的胖胖鱼,那是一条金枪鱼,也叫炮弹鱼,我们日常吃的寿司里白金枪就是它。
【篇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电影走进我们的生活,最近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但故事获得好评,就连科技的运用也是很棒的,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就让我来带你感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带来的视觉盛宴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扬·马特尔原着700万册的销量和电影前期营销让我早已知晓,这是一个阿三少年与一只阿三老虎的漂流故事。当我们大多数导演还在为讲故事发愁时,李安早已不满足于生命奇观的故事,历时5年的雕琢,让李安的追求已经细致到了场景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元素的美学呈现。
和卡梅隆的《阿凡达》相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动物元素和环境元素的美术效果均已跳出了我们熟悉的范囿,无不挑战着我们被束缚的视觉神经。比如孤舟在分不清海面与天空的夜空中漂浮,更像是在无际的宇宙中迷失,或说是在一种诗意境界中遨游;比如静得透亮的夜空下,荧光水母点亮的海面,与《阿凡达》的荧光森林一样瑰丽而神奇——更可贵的是,李安亦未停留在炫技的层面,当派沉静在这瑰丽的画面中淡忘正在经历的苦难之际,荧光水母带来的新一轮灭顶之灾悄悄袭来,这些视觉奇观并又成为推动人物命运的一部分。
李安早早透露过他的视觉野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D视效果然没有令人失望,色彩饱满视野通透,一改我们对过往3D灰暗的印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视效上显然有意追求对人体感官的延展。比如派循着若有所思的虎的视角凝神海面,那一层层如梦如幻扑面而来的异彩影像完全超越了浅显视觉的感受,恍惚间一层层逼近顿悟的天际佛国。可以这么说,李安恨不得将我们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幻觉的等等各种感官错乱而又立体的调度起来,饕餮这一感官盛宴。
【篇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Pi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这多么像环绕我们的宇宙——无穷无尽的,必然与偶然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感觉与非感觉的——混合,互相重叠而又盘生错节。
派的第一个故事听起来是如此迷丽诡异,像食人岛映照出星空的湖泊,光亮璀璨却又遥不可及。——但凡一个理性人必要提出质疑的,——于是他讲了第二个故事——看着他的眼泪静静滑落,我却想起了《断背山》末尾JACK的妻子,红手指的女人讲述丈夫的死因——她说,他遭遇了车祸——然而,另一幅闪回的画面却明白地告诉我们——JACK是因为同性恋身份的暴露,被暴徒殴打致死的。
看来李安喜欢采用相似的手法讲述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断背山》中的人们在现实的谎言中愈走愈迷茫,而《少年派》的男孩却执意在谎言中寻找真相。
维特根斯坦说,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往往比可以言说的更为重要。
为了让童年的派了解世界的真相,派的父亲将一只山羊牵入虎笼,他要让孩子亲眼目睹血腥的杀戮——母亲将孩子紧紧抱入怀里,她不忍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看到真相呢。
假如你有一个儿子,你会让他看到血腥的自然吗——即便,那可能更意味着真相?——抑或,选择相信谎言——只要是美丽的?
伍尔芙说,诗人会先于人类死去。——寻求真理的诗人,必然是不容于这个世界的。
真相往往不忍卒读,李安的慈悲心让他做出了另一个选择——在谎言中寻求真相——于是,残酷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真相,在我们的梦中,与那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相伴,闪耀在沐浴着海风海雨的男孩的身上——他的双手合拢,微微绽开——形若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印度教认为,世界由毗湿奴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的生命,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宇宙的生命。换而言之,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只不过是一场大梦的幻觉而已。
从这个意义来讲,第一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真相与现实,在本质上,不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么。而片尾所谓的“追随上帝”,不就是在艺术化的“诗歌”中寻求真理的诗人吗。
基督教的人们相信,只要在上帝那里建立了纯正坚定的信仰,便可获得主的拯救。——天堂里的天使们会为你获得救赎的魂灵送上鲜美的牛奶和面包。——说这个神话的欧洲人,还处在不能得到温饱保障的中世纪时代。——如今重温,不能不感叹这个宗教所蕴含的浓烈的烟火味道。
李安借少年派质疑道,我们的信仰难道不需要经过我们作为人的智慧和思考吗。
佛学家说,我们万万不可被现实所迷惑,——因妄念而执着的人们啊,请你们记住了——现实不等于真相。
诗人北岛写道,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云烟,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都是在同一个舞台上,上演同一出戏剧。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现实,终归是归于虚无的。
又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只是,有多少人,能把“三春”勘破?又有多少人,寻到了那一片“清淡天和”呢。
【篇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昨天很兴奋的把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了!想分享一些东西给各位,希望给打算看这部影片的同学一些参考!分享的过程中我回尽量的少剧透!
1、3D效果值得称赞!
影片开头的3D效果特别突出,字幕和动物画面层次感相当强!印度的背景音乐很优美,给人很安静的感觉!开展展示的各种动物,犹如进入动物园的感觉!特别是开始有一只蜥蜴出来的时候,有从屏幕冒出来的感觉!
2、大海上的奇幻景象!美得惊艳
当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查帕克”漂流在浩瀚的大海时,唯美的夜空景象已经没办法用词语来形容老!特别是有鲸鱼的那个桥段,发光的水母,把黑暗的水域变得晶莹透亮!现场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黑多人都直叫美!可惜我眼睛近视,感觉没周围人那么强烈!还有飞鱼那段,也特别的过瘾,场面很壮观!
3、剧情比较简单,但寓意深刻
这部片子以少年派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从海难到漂流自救!主要的篇幅还是用到了漂流上!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里面所讲述的人生哲理真心不是那么好去理解!特别是里面的一些个人独白,将会成为经典台词!
其实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较让人惊喜,比如在孟加拉虎突然出没的那一刻,场内的一些妹子都惊叫了!而在荒岛的那个片段又显得非常的美好!
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写到,但是要想全无剧透的把这东西写出来却是有难度!但是开篇显得比较的沉闷,看惯爆米花电影的同学,我估计可能会睡着!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育人的哲理电影!看完的时候头有些摇晃,但心里却有一些触动!
推荐大家观看此片,目前新片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口碑都非常的好!今天又是周五,如果想去看的同学可要提前把票定好哦!推荐各位用格瓦拉电影手机客户端订票,用手机买票才15块!昨天提前在网上选了一个最佳观影位置还是比较爽!还有近视的同学一定一定要带上眼镜!不然很多效果没那么直观!

第二篇少年派影评:西游降魔篇观后感

【篇一:《西游降魔篇》观后感】
在二月十二日的时候,我去全球通电影城看了一部电影,一过去,里面的人熙熙攘攘,我好像一只被挤压的小老鼠,窜来窜去,一进去,我就大声嚷嚷着要看洛克王国,可是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我妈妈推荐看《西游降魔篇》,我也同意了,那到底要看3D的还是4D的呢?其实我很想看4D的,这样可以体验一下,我妈妈爸爸同意了,因为我刚刚过完生日,订完票之后,我们三个人就挤进了电梯,电梯好像一个鼓囊囊的大木瓜,不一会儿,电影就开演了,我们都按座位就座,带好3D眼镜,座位下面弄有几个按摩的东西。
一开始,有一个穿着屎黄色衣服的道士,抓住了一只大鱼,道士骗他们那就是那只伤天害理的大鱼,就在这个时候,陈玄奘来了,玄奘告诉他们,妖怪还在湖里,可是他们不听,还要把陈玄奘给活活烧死,突然,从远方有过来一个硕大的阴影,张开血盆大口吃了一个人,剩下的都纷纷逃散,突然,那只大鱼张开了一个触手,抓住了一个小孩,把他拉入水中,最后陈玄奘想办法把大鱼翘上了岸,突然,来了一个驱魔人,一下就把它装入了袋子中。
后来,他们又去捕获猪妖,因为主要太难对付,他们不得不去找孙悟空,玄奘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孙悟空,孙悟空诡计多端,一心想有人把那个牌子摘掉,这是佛祖镇压你的令牌,终于,猪妖来了,孙悟空把它变成了一个小猪崽子,千骗万骗,玄奘把荷叶摘掉,想让悟空看见月光,谁知那是封印,孙悟空像一阵风似得出去了,一开始跟孙悟空打的是一只老虎,孙悟空几下就把他干掉了,天残脚的脚伤也被孙悟空扎了个洞,最后空虚也死得很惨,最后玄奘变成了佛祖,孙悟空怎么打都不管事,最后如来佛祖一个大掌就把他打死了。
哈哈,这个篇子真好看!
【篇二:《西游降魔篇》观后感】
今日看了3D《西游降魔篇》,全片无尿点,超级搞笑,比起《泰

第三篇少年派影评:西游伏妖篇观后感

【篇一:西游伏妖篇观后感】
伏妖篇作为星爷伏魔篇的姐妹篇,美人鱼后的新作,从目前的预告来看,除了演员阵容完全不一样,还是那股熟悉的尴尬的配方,就像美人鱼里,笑点,莫名其妙的对白,让在影院的我如坐针毡。
以前是星爷的无脑吹,喜剧之王,回魂夜,大话西游,每年都要回看一部他曾经的电影,这个人往镜头前一站,不用说话,你都能读出他浑身的戏。周星驰这样的演员,仅此一个,这点在看过一点大话西游3后特别有感触,韩庚用尽浑身解数来模仿周星驰时,比如标志性大笑,双手捋头的动作,那些瞬间,我的尴尬癌细胞成倍扩散。
演员周星驰永远是最好的,无可取代的,编剧(导演)周星驰呢?每年都要被拉出来溜一圈的话题——我们欠星爷的电影票,本来就是营销号借粉丝情怀为宣传造势。虽然从《功夫》之后的电影都拿到超高的票房,口碑却一部不如一部,豆瓣评分也从《功夫》的7、8分到后来每部的逐年递减。先立个旗,预告这部片的分数会降至历史最低,因为抱着情怀去评价的人一定会慢慢减少,好内容才是一部电影真正的血肉。
我并没有因为星爷电影的质量下降就不再喜欢他,相反,是为再也看不到曾经那样的电影而失落。
其实预告片里还是有让我特别喜欢的部分,两个一头白发,创造过辉煌成绩的电影人,像两个小孩子一样,你来我往的打嘴炮。
如果有这两位顽童一起参演的纪录片,麻烦给我来一打。
【篇二:《西游伏妖篇》观后感】
星爷遇上徐克,是天才的碰撞。那么如此一部电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看呢。
贺岁档影片繁多,然而《西游伏妖篇》却是我毫无疑虑的首选。无论是多年前的大话西游,还是不久前的西游降魔篇,星爷对于西游记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执念。
西游伏妖篇不得不说又将成为一部经典。或许很多人不能理解周星驰式幽默,那些古怪猎奇天马行空的跳跃思维太过前卫,不能被当代的所有人所接受并理解,所以周星驰才会被称作怪才,他的世界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走的进去。
若你只把西游伏妖篇当做一部轻松娱乐的解闷电影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头到尾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是人物无意中的一句话,都是在为整部电影埋下伏笔。这算得上是一部烧脑之作,往往需要开许多遍再细细推敲才能感受到其中精妙。
我认为,每部周星驰的西游记中最出彩的都是唐僧,这部也不例外。吴亦凡所饰演的唐僧不像传统西游记里那样温吞、善恶不分、超凡脱俗、一心向善,在这部影片中他十分聪明,算得上是最聪明之人。他掌控着全局,一步步设下圈套引诱幕后黑手的出现,同时他心怀慈悲,相信妖怪都可以被度化,最关键的,他是一个凡人。
有血有肉,会动情会难过会愤怒的凡人。
他修的是仙,悟的是佛法,可在大功告成到达天竺之前,他只是区区一介肉体凡胎。真正的大彻大悟不是抛却七情六欲,而是将真正的感情怀揣在心,不念及不忘记。
以执念作为中心立意,深刻而引人深思。
最后浅谈特效及表现手法。逻辑严谨,衔接自然,除了传统的中国元素之外,重机械、僵尸新娘等西方元素的加入也使得影片出彩许多。
这方面徐克导演从不会令人失望。
影片依旧以《一生所爱》作为主题曲,红尘俗世,终逃不过一个情字。这大概也是三部西游中,星爷想告诉我们的吧。
【篇三:西游伏妖篇观后感作文】
周星驰、徐克、吴亦凡宣传电影《西游伏妖篇》,到油麻地水果铺出席活动,周星驰透露等了四十年才有机会与徐克合作,演唐僧的吴亦凡为角色而剃光头,笑言:“我不是很帅所以没太多挣扎”。
开始前星妈更率先登场给传媒拍照。而上百名吴亦凡的粉丝也一早到场支持,但由于水果铺邻近马路,不少粉丝不怕危险站在马路旁,引来途人站于马路中间的石

第四篇少年派影评:饮食男女观后感

【篇一:饮食男女观后感】
在北京下暴雨的今日看完这部富含亲情味的电影,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
电影是典型的剧情片,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老朱作为数一数二的厨师,每周日都会为大女儿家珍,二女儿家倩,三女儿家宁做上一桌好菜,但是这些女儿似乎并不领情,她们都认为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每周日的吃饭更多的反而是一种负担。其实和吃饭相比,这三个女儿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大女儿还无法从九年前的恋爱中走出,心灰意冷天天念叨耶稣;二女儿虽然工作很好但是并没有遇到真爱,买了房子还上当受骗;三女儿刚刚20岁,情窦初开,很羡慕自己朋友的男友。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逐渐改变,大女儿爱上了排球教练,二女儿依然没有着落但是学会了照顾父亲,三女儿得到了朋友的男友并最先一个有了小孩。不过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老朱自己居然找了女儿的同学做妻子,三个女儿感到无比惊讶。
相信影片最后老朱的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不过撇开这些,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相互的爱,家珍甚至为了陪父亲编造出谎言,让自己终身不娶,但最后还是无法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勇敢的投入了另一个人的怀抱。老朱看着自己的女儿一个个走出家门,心里也是很不好受,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为了让自己走出来,他卖掉了旧房子,带着新媳妇住进了新房。至于影片最后的结尾父女俩相握的场面,更是这种眷恋的完美表现,定格在那一刻,便成为了永恒。
【篇二:《饮食男女》观后感】
自打用wifi后,我也没想起用手机看电影。后来试了下,觉得感觉不错,我喜欢躺着什么都不做,就看电影。
然后看了这部电影,确实李安的电影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与冲击。
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色戒里的所表达的东西,我觉得我的底线就到那了,为了革命利用去色诱,还先破处,我觉得接受不了,我个人肤浅的理解就这样。就像那个29片棕榈叶,看了这个片子,我在影片中完全感觉不到美好,无论是爱还是性爱,都觉得恶心到我了。也像真相太赤裸裸,让我接受不了,我喜欢穿了真相衣服的谎言。像记忆碎片,看不懂就是一团雾水。
如果说看了不怎么懂,也描述不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比较隐晦。但是看了内心平静,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算是治愈系的。
1、当老朱在做菜,切换到家倩与雷蒙在makelove,这个挺有冲击的,因为我以为这是个保守文艺片子。但是又不会体现太多的情欲,是那种生活化的感觉。
2、当雷蒙跟家倩说他要结婚,sophia能改变了他很多想法,最后他还说希望能跟家倩保持以往的关系,说她画廊后面有办公室。各种暗示。突然我觉得像这个流氓式的关系,只为了互相慰藉,对女孩子来说还是很吃亏的。也只能说一句,这样的关系,不在乎的人就真的赢了,在乎你就输了。
3、这样强的故事性确实很吸引人,像家珍的男朋友是幻想出来的,这多么的荒谬,这太会幻想了,所以她说得对,不能与空气谈情说爱。最后老朱宣布的一件事,确实被震惊了,我还以为他喜欢上与自己差别各种大的梁伯母,但实际上他与锦荣谈起了老少恋。这样的搭配确实比正常的关系,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他们只要说宣布一件事,都很震惊。
看了别人的评论,好深刻。而我可能是真的看不懂,想的与别人差别比较大。
总体而言,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看了内心很平静。
【篇三:《饮食男女》观后感作文】
电闪雷鸣的周六午后,静静地欣赏一部经典老片,不可不谓之是一种享受。早就听闻李安的成名作之一《饮食男女》,终于可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周六下午欣赏。片子细腻动人,入情至深。
镜头定格在海报上的这一个瞬间,让人意犹未尽。这一刻,一直心有间隙的老父亲(老朱)和二女儿(家倩)终于找到了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曾经的一代名厨老朱退休后逐渐丧失了味觉,终于在最后尝出了家倩熬的汤的滋味;在爱情里兜兜转转的家倩到最后开始一个人快乐而自在地生活。老朱要卖的老房子终究被家倩留下了,父亲和新结婚的妻子一起搬出去了,孤单了十几年的大姐也快乐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妹也离开闺房当上了妈妈,只有家倩一个人留在了老房子里,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准备着家里多年未曾改变的星期天晚餐,等待着一家的团聚。这仿佛是一代一代的延续,人老了,人走了,厨房里的烟火却不曾熄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还在不紧不慢地流转着。这个细水长流的故事仿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导演却在这里结束了故事的叙述,只留那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人生如戏也如梦,谁也想不到貌似垂垂老矣的老朱却勇敢地迎娶了和她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寡妇锦荣,过上了幸福而满足的日子,仿佛重获新生;谁也想不到三姐妹中最小的家宁却第一个走出了闺房;谁也想不到一直活在谎言里的大姐家珍勇敢地面对降临的爱情,跟随着小妹的脚步离开了老房子;更想不到的是最早吵吵嚷嚷着要搬出去住的家倩最后一个人守在了老房子里。一家四口的人生在一次次的星期天晚餐中画出了属于迥异的起伏线。
很喜欢星期天晚餐的情节,不断地穿插在影片中,一次次地把故事情节打开。虽然这样的穿插用意很明显,但是也扣足了饮食男女这个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民以食为天自古有之。而家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也是深入骨髓的。家和美食叠加在一起,便是老朱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固执地要坚持的家庭聚餐。而每次家庭聚餐上的宣布都把故事情节往深推进了一步。家倩要搬出去住了,家宁未婚先孕了,家珍闪电结婚了,老朱要黄昏恋了。不变的宴席,流水的生活,充满了不可思议,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影片拍得很有生活气息,不仅是因为这一桌桌美食,更是因为那些源自于生活的细节。片子里的一家四口,每个人都是一种生活的典型。老朱退休赋闲在家的百无聊赖,人过中年的各种力不从心,至交的猝然离世,黄昏恋的犹疑,这是那些曾经叱咤职场到了晚年的老人们生活的折射。大姐家珍因为一场痛苦的单相思而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却还是被小妹的经历惊醒了,开始走出自己刻板的生活,打开了心门,也迎来了属于自己闪闪发亮的爱情。二姐家倩很现代很时髦,在爱情里来去自如,独立而强势,本以为她是最早离开这座老房子的人,却未料到最后是她留在了老房子里一个人过充实而美好的日子。小妹家宁看似文静,却是她在三姐妹中第一个勇敢去追逐自己的爱,朝幸福的方向飞去。三姐妹的爱情,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影子,为爱执着又为爱疯狂,看似洒脱实则沉重的爱情,单纯美好无所畏惧的爱情,不就是我们周遭生活里爱情的模样吗?
最值得人回味的还是影片背后的那个“家”的观念。家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的节日很多,大抵都是围绕着家展开的,中秋要合家团圆吃月饼,重阳要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除夕夜的那一顿年夜饭是一个都不能少,元宵节的汤圆煮出的是团团圆圆。如今,一家人坐下来欢欢乐乐吃顿团圆饭都是不易的事了。片中的星期天晚餐才会格外令人艳羡。从一开始家倩想搬出去住到最后一家四口变成了一个有着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始终不变的是维系着家人之间的那一份亲情。家珍和家倩洗碗争吵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母亲走后,大姐就自觉担当起了照顾妹妹的职责,却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了权威感,两个姐妹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幕很让人心痛。但是那次争吵过后彼此吐露心迹,才发现误会了那么多年,心里的围墙在瞬间倒塌。家珍从家里搬出去的时候,姐妹俩亲密的对话和之前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候沟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还有一个争吵的情节是老朱的老同事温叔叔过世后,酒店经理
片子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美食。细致的刀工,精心搭配的菜,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无不刺激着观影者的味蕾。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不过源自于此。阴阳调和才能煮出一道好菜,熟能生巧才能造就名厨,慢工出细活,真心出珍品。中国美食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美食的背后是对家人浓浓的爱。
【篇四:饮食男女观后感】
在当代中国电影大师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李安导演,两获奥斯卡的荣誉奠定了他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电影大师地位。李安导演的电影对人性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探讨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深思,这次我没有选择《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选择了一部94年的老电影《饮食男女》。影片开头呈现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老房子的厨房里老师傅操持着一场家宴,各式各样的菜色香味俱有。老房子的天井里放着老式的皮蛋水缸,里面养着肥大的鲤鱼,“哗”一下,捉一条出来用两根筷子插进鱼嘴里,再开膛破肚。薄而大的片刀两三下就取下两片净鱼肉,剞花刀,拍干粉,下油锅,那是做松鼠鱼了。接下来切鱿鱼花,片去鸭胗肝的硬皮,去红椒籽。蒸好的腊肉趁热切片,肥油滋滋地往外冒。切白萝卜丝,边炸走油肉边洗青菜。走油肉从油锅里捞出来激凉水,切厚片,装碗,放姜片葱段,这是在做扣肉了。院子里大坛小罐沿墙根摆了几溜,还在一角搭了个鸡棚子,养着活鸡,瞅准一只,一把拿下。对比后面两个女婿抓鸡抓得鸡飞人跳,害老朱师傅刻坏了冬瓜,真是高手如闲庭信步,庸徒是狼狈不堪,
鸡抓进来了,镜头扫过,砧板上还有活的牛蛙在抻腿。这个时候扣肉也已蒸好,揭开蒸笼,蒸气弥漫,几乎能让人闻到肉香,不知道他做的是糟扣肉还是梅菜扣肉?只见他把蒸肉原汁倒进锅里,熬稠了浇回已翻扣过来的肉上。转眼鸡杀好,还去了骨,油锅里满锅的滚油,里面扭曲着伸展筋骨的是蹄筋。鸡填了内容放进

第五篇少年派影评:命题作文跟风

【篇一:跟风】
要命!花了一上午精心挑选的一双帆布鞋刚拿回家就被母亲大人“鄙视”了,原因是这种帆布鞋已经不流行了。母亲大人亮出自己买的一双爵士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看!这才是现在流行的款式!”
流行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能把我左挑右选的鞋全盘否定,居然能把与母亲大人一点也不匹配的靴子归为潮流?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流行,而是跟风!
一个人因流鼻血而抬头望天,另一个人看到也仰望天空,紧接着一群人也跟着望向天空,尽管天空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这就是跟风?如果最初那个人再低下头来时,发现身边的人都在仰头张望,会不会感到诧异呢?
某明星吹了一个很潮的发型,很多人去理发店依葫芦画瓢吹一个一模一样的;某人穿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很多人不管自己适不适合也买一样的穿上。走在大街上时,一条街的人都是一个样子,难道不恐怖吗?
自从中国走出了李云迪和朗朗,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忙于送自己的孩子去学钢琴,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到头来,不仅孩子什么也学不到,而且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这难道不是跟风所付出的代价吗?
跟风,让多姿多彩的世界变得单一,让个性鲜明的人们变得平庸,让酸甜苦辣的生活变得乏味。因为跟风,人们丢掉了自己的本心,这实在是一种悲剧!
独特!独特才是真正的流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闪耀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光彩!心是无法复制的,是最真实的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吧!找回最初的、最独特的自己。
当然,独特不是一味的一意孤行、标新立异。不能为了追求独特而矫揉造作,适合自己是最重要的。而且,个性独特应该建立在正直、正义的基础上。水浒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不同,但那颗忠义、正直的本心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正义作方向,特立独行只会误入歧途。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难道不应该如此吗?我们难道不应该用自己最为独特的色彩,来装点这个全新的世界吗?我们难道要为了所谓跟风而丧失自己的个性吗?
我决定了!我就要穿这双帆布鞋,因为我就是我!
【篇二:拒绝跟风】
树叶、草根、落花顺流而下,省时省力,鱼儿逆流而上,勇做潮流中的挣扎者。于是,我们为鱼儿歌唱。
盲目跟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无论是先前的哈韩风,还是如今的“中国大妈”横扫华尔街,引起“金荒”。在人们一笑而过之后,是深刻的思考,跟风给人们带来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矮化了人格的高度。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跟风”盛行的社会,拒绝跟风才能找到价值之所在。
专业影评人士常说,中国电影离国际水准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方面都有欠缺。另外,内容恶搞化,低俗化似乎成为票房的护身符。电影存在普遍跟风的现象,是因为中国人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溺爱,致使它不能快速成长。在我看来,电影商品化只是影响其快速成长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电影行业缺乏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着态度,为追求高票房,高效益,普遍跟风,将经典作品翻拍得面目全非,而这是一种致命的行为。李安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收获了多项奥斯卡大奖之后,人们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大制作,大阵容,不盲目跟风,寻找自己的生命主线,便是一部为人所称道的优秀作品。
在《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大红之后,人们逐渐对这种不合逻辑的娱乐剧产生排斥,此时一部《甄

第六篇少年派影评:寻枪观后感

【篇一:寻枪观后感】
关于这片最通俗的解读,就是男人对自己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寻找过程,枪寓意男性生殖器,也寓意男性不可撼动的尊严与力量,所以马山丢了枪,马上性能力也不行了,人际关系也出现危机了。
这个寻求的过程虽然崎岖艰辛,还伴有血腥暴力,但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个符号为枪的身份认同才是男人安身立命的基石。经常有种“当代中国男人普遍被阉割”的说法,尽管中年人装深沉年轻人扮酷,但是落实到责任压力义务,每个被父母从小呵护到的大男孩又能承受多少?马山搞不定这些,浑身冷汗连滚带爬盲目跑到黑也找不到枪,但一旦看透人生浮华。一咬牙要杀要剐,枪便找到了,人便解脱了,男人身份便回归了。
本片尽管立意是新的,视角是高人一等的,但陆川仍然没有摆脱初学者忙于炫技三心二意虎头蛇尾的毛病,也阻碍了观点的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毕竟只是陆川小试牛刀,2年后的《可可西里》,便一举将陆川推上最有思想有抱负有天分的导演舞台。
【篇二:寻枪观后感作文】
《寻枪》这部电影是陆川导演的,以故事主人公马山的枪的丢失为线索。对于马山来说,丢失的枪代表着权利和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而枪丢了,马山也迷失了自我,于是他开始寻找,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寻到了那把枪,也找回了自我,
影片最后总共四组镜头:火车从平面旋转90度快速行驶;倒地的马山思绪漂移,镜头从楼道里缓缓移动,最后从墙缝里看到马山教书的妻子和读书的儿子;天上的云漂浮不定,云层慢慢移动,阳光从云层中开始射出来;马云灵魂出窍,突然站起来走,最后一声大笑。
一、蒙太奇手法,镜头移动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表现手法——顺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错觉式蒙太奇。记忆最深刻的是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马山计划假扮周小刚找到偷枪人时,在这里导演使用了错觉蒙太奇。开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和周小刚一模一样背影的人,可是当人物转过身来的时候却让人大吃一惊。使影片的情节达到了高潮,引人入胜,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其次是交叉式蒙太奇,影片从马山中枪倒地的画面切换到镜头缓缓进入一条狭窄的楼道,随着镜头的切换和拉动,画面定格在楼道的墙缝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山正在教书的老婆和读书的儿子,影片画面的切换,过渡自然。()同时增添了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可见主人公临死还想念着妻儿,还不忘家庭的责任。
二、逼真画面和多角度拍摄
影片采用多角度的拍摄,特别是影片对疾驰的火车做了90度旋转的拍摄,画面声画结合,火车疾驰的声响与镜头拉动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紧迫感;其次,镜头采用俯拍的方式,对中枪倒地的马山进行拍摄,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马山还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枪,恳求王小平把抢给他,但执拗的王小平硬是要杀掉周小刚才肯还枪,为阻止悲剧的发生,马山用假枪逼着王小平开了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接着远镜头与近镜头的切换,王小平跑回来夺马山手里的枪,却被马山用手铐铐住,马云拼劲全身力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是为了找回枪和犯人。最后,镜头采用仰拍的方式,对天上的白云进行拍摄,在镜头中可以看到一团团的黑云在漂移,渐渐的阳光射出来,这一镜头的拍摄暗含着主人公马山的重担得以释放,任务得以完成,不仅找回了抢,而且也找回了迷失的自我。
三、虚实结合,引人入胜
影片结尾马山的灵魂出窍,突然从地上爬起来走离人群,正在这一瞬间影片画面突然一暗,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周围变得寂静无声,只能听见马山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随之多个马山的影子在不停的晃动,这样虚虚实实的镜头更增添遐想性,这时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得急促,画面越来越暗,越来越虚,突然马山抬头面无表情的脸猛然一声大笑而结束,这一声笑,让人措手不及,也让人生发无尽联想和想象。
【篇三:寻枪观后感】
在看过官方的电影评论后,我才发觉我并没有十分直观地了解到《寻枪》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隐约有这么一点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电影总体的氛围感受到的:马山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一把丢失的手枪,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在凶手向他开枪的一刹那,他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兴奋和心理上的如释重负,而影片最后他走向镜头前大笑的表情,则表现着他解脱成功后的极度兴奋的神经质。假如我们把马山比作我们当中的所有人,都是很恰当的,每个人都有如他生活中的那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寻找那把属于自己的枪。
我不敢说这把枪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陆川导演本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么我在这里写的东西就如同小学生作文一样可笑了。可当我们去回想姜文所扮演的马山,在丢失枪支的一瞬间所呈现的那种失措、惊讶、慌张的表情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表情?当无数的压力和琐事围绕着你的时候,或许你不曾显露你面孔的脆弱,而当一件事的爆发,它能将所有绝望的预期汇聚在一起时,这时候的你所呈现的表情或许才是本来的你。就如马山一样,因为枪支的丢失,警局的地位、家庭的氛围、朋友的关系都要受到毁灭性的牵连,或许当他在没日没夜的寻找枪支的时候,他的脑中早就将“寻枪”替换成了“寻找死亡”,与其不堪重压的活着,不如就痛痛快快的死去。
这句话不知有多少人敢说,但是不敢做,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死亡那一时点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是无尽的黑夜,还是六道轮回,我们都无从查考。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不论多么的令人恐惧,从客观意义上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脱。电影里的马山没有死,而是以重生的态度去完成了这样一种时点的跳跃,这这情节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原本我是准备以悲剧来看这部电影,最终却以姜文偷笑的面孔闭幕,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对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的一种挑战?说到解脱,电影中李小萌的死对于马山来说是什么?是压迫还是一种解脱?当我们将情节看下来之后,我们会得出结论,这或许是一种解脱。让记忆不去衍生新的记忆的唯一方法,或许就是被输入记忆的人或者物的消失、死亡,马山因为往日情人的死,得来的却是家庭的重合。同理,他用肩头挨得两颗子弹,换来的则是一种步入正轨的生活,而当他笑的一刹那我们了解,这种正轨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向着新的地方延伸着。
对于陆川的了解,我仅限于管虎执导的电视剧《黑洞》的编剧,尽管与《寻枪》相似,《黑洞》却讲述的是一种死亡的解脱方式,在聂明宇杀害无数人的过程中,他只想寻求一种捷径以息事宁人,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用谎言去掩盖谎言、用杀戮去阻止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将他自己逐步卷入了背叛和压力的黑洞中。故事说到最后,却与《寻枪》有着相似的人生观存在了,也就是他的生与死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寻枪》在2002年公映,当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从画面质感和情节叙述上,它的确与“优秀”二字差别甚大,我没有看出电影的逻辑错误,但我还是觉得它离“真实描述”这个词还有一段距离。所谓的真实,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多么的写实,都会融入不客观的感情元素,而“真实描述”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附和心灵的描述”。当一个大众化的故事真正能让人们去融入,去感受,这样的故事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是一种真实,即真实于大众心理。
【篇四:寻枪观后感】
在看过官方的电影评论后,我才发觉我并没有十分直观地了解到《寻枪》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隐约有这么一点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电影总体的氛围感受到的:马山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一把丢失的手枪,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在凶手向他开枪的一刹那,他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兴奋和心理上的如释重负,而影片最后他走向镜头前大笑的表情,则表现着他解脱成功后的极度兴奋的神经质。假如我们把马山比作我们当中的所有人,都是很恰当的,每个人都有如他生活中的那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寻找那把属于自己的枪。
我不敢说这把枪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陆川导演本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么我在这里写的东西就如同小学生作文一样可笑了。可当我们去回想姜文所扮演的马山,在丢失枪支的一瞬间所呈现的那种失措、惊讶、慌张的表情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表情?当无数的压力和琐事围绕着你的时候,或许你不曾显露你面孔的脆弱,而当一件事的爆发,它能将所有绝望的预期汇聚在一起时,这时候的你所呈现的表情或许才是本来的你。就如马山一样,因为枪支的丢失,警局的地位、家庭的氛围、朋友的关系都要受到毁灭性的牵连,或许当他在没日没夜的寻找枪支的时候,他的脑中早就将“寻枪”替换成了“寻找死亡”,与其不堪重压的活着,不如就痛痛快快的死去。
这句话不知有多少人敢说,但是不敢做,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死亡那一时点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是无尽的黑夜,还是六道轮回,我们都无从查考。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不论多么的令人恐惧,从客观意义上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脱。电影里的马山没有死,而是以重生的态度去完成了这样一种时点的跳跃,这这情节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原本我是准备以悲剧来看这部电影,最终却以姜文偷笑的面孔闭幕,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对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的一种挑战?说到解脱,电影中李小萌的死对于马山来说是什么?是压迫还是一种解脱?当我们将情节看下来之后,我们会得出结论,这或许是一种解脱。让记忆不去衍生新的记忆的唯一方法,或许就是被输入记忆的人或者物的消失、死亡,马山因为往日情人的死,得来的却是家庭的重合。同理,他用肩头挨得两颗子弹,换来的则是一种步入正轨的生活,而当他笑的一刹那我们了解,这种正轨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向着新的地方延伸着。
对于陆川的了解,我仅限于管虎执导的电视剧《黑洞》的编剧,尽管与《寻枪》相似,《黑洞》却讲述的是一种死亡的解脱方式,在聂明宇杀害无数人的过程中,他只想寻求一种捷径以息事宁人,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用谎言去掩盖谎言、用杀戮去阻止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将他自己逐步卷入了背叛和压力的黑洞中。故事说到最后,却与《寻枪》有着相似的人生观存在了,也就是他的生与死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寻枪》在2002年公映,当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从画面质感和情节叙述上,它的确与“优秀”二字差别甚大,我没有看出电影的逻辑错误,但我还是觉得它离“真实描述”这个词还有一段距离。所谓的真实,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多么的写实,都会融入不客观的感情元素,而“真实描述”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附和心灵的描述”。当一个大众化的故事真正能让人们去融入,去感受,这样的故事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是一种真实,即真实于大众心理。
【篇五:《寻枪》观感】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大概8年前了,好像刚上大学,当时正处于对于电影这东西的进一步了解的开始时期,朦朦胧胧的觉得拍的真有意思,总之让人聚精又会神。然后转眼就去看007系列去了。当年的无知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回想起来,却感到奇奇怪怪的缘分缠绕着,我也说不清一个看泰坦尼克号和成龙的男孩怎么会对这有感觉,我之后推荐给其他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没坚持到看完,这样似乎才合理啊。今天看了第二次,发现对于这种快节奏的电影也能比较自如的看和想了,兴奋之际,也很欣喜,毕竟这些年的经验没有白积累。
记得才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说起艺术来,说到几乎所有主流艺术形式都与细腻和感性这两个词脱不开干系,即便创造者是100%的男性。感动,内心的温暖和震撼,似乎都有浓郁的feminine味道。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想到了《寻枪》,于是我告诉她,有一个例外。
陆川呢,如今被人们熟悉了,却是因为《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这个事情性质上虽然讽刺,却非常符合这个世界的傻逼逻辑。那两部片子我是不会去看的,但这也不妨碍我用几乎膜拜的眼光来看《寻枪》。从我目前所知的中国大陆甚至是华语地区的电影,似乎这种阳刚到底的作品还没见过,这也是我这第二次看他的最直接感受。如果陆川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他会创造一个历史。好了不说陆川,说电影本身吧。刚开始看,片子估计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技巧型,使用的技巧较多也频繁,后期制作也比重较大,配乐呢,也是现代式的。影片节奏很快,蒙太奇也充分利用,动感式的镜头也用得非常多。总体上,都显示出了——这是一部急迫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急迫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体现在这里。
姜文饰演的主人公马山,是一个典型的,或者说作者心目中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有着普普通通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少言寡语。作为一个警察,工作出色,却在一次婚礼上把枪丢失的事件,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姜文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士之一,而本剧更是体现出了他把握整部作品和人物整体角色的能力。有几段他的solo:偶遇旧情人,在出色的配乐配合下,复杂心情的盯着李小蒙的情节;洗碗的时候老婆怀疑他,他急匆匆出门,然后回来表明心意的情节;调查周小刚假酒厂未果,孤单的骑车返回的情节;最后时刻之前,去学校给妻子和儿子送东西的情节;以及精彩无比的结尾。这些重点情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短的镜头。其他角色,包括马山妻子、儿子、周小刚、李小蒙、马山的两个战友也都被演员们发挥出了精彩的水平,甚至派出所长和刘结巴的饰演者,并不出色的演技也被导演高超的剪接技巧而表现得很完美。导演对于镜头的缓急搭配,拍摄手法和剪接,对白设计和蒙太奇使用,让整个情节变得既紧张又连贯,并且结构上也逻辑完美。从我的口味上来说,影片从技术上没有找到缺点,“无可损益”,此其谓也。
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可不是技术,否则真的要去看007了。片名寻枪,看似简单直白,却有很深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把枪,至少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有的人一辈子没丢过,而另外很多人却都曾丢过。丢了之后,也都像马山一样,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并不断地不舍地挽回着、寻找着自己的枪。有些人,有些时候找到了,而另一些却没有,不论如何,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后顿悟出“枪”的意义,于是这世上就都是些没丢过,丢了之后找回来庆幸不已,找不回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整部影片男性的思想贯穿其中,对白、音乐、情绪,无不是直接、硬朗和刚烈的。从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幽默的情节对白逗得不停的笑,一直到马山提着两袋盒饭,站在门外被局长一顿大骂之后,低沉侧脸的镜头让我有了预感。之后,马山从学校窗户外把玻璃球和棒棒糖塞进去,又转身从草地里拔了一大束野花塞进去,憨憨的表情是全剧最动人的一刻。而当自己倒在地上,自己的心随着游动的云彩飘回学校,飘进简陋的砖墙中爱人和儿子身边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尽管我是个无亲情主义者。最后马山的精神在一群闻讯赶来却震惊绝望的同事们包围中站起来,在长镜头中从容却又凝重的摸着手中的枪向前走,最终放声仰天大笑,而那定格的笑容中却有莫大的悲伤。悔而悲,悟而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慈悲的宽恕和希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现在的电影界,其实极少有作品能够做到在取材优秀、技巧高超并立意出色的,让人体会之后能够恍然一误或温暖不已的就更少,名气大不大,豆瓣打分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感激之余,对陆川和姜文致上最真诚的敬意!
【篇六:寻枪观后感】
一、专业影评之镜头赏析:
1、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2、主观镜头与客观陈述的转换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
二、小郭印象
1、平常家庭清晨的写实,聒噪而亲切。突然一片混乱引出影片主题——枪丢了!马山丢枪后的慌乱、紧张以及呆滞的表情。妻子泼妇般吵问声的空荡遥远,亦幻亦真。
2、影片正式开始背景鼓点音乐,和摇摆不定的镜头。特别是钥匙的特写。
3、修车铺老蒋那句不经意的“枪丢了!”和得知真相后“你真的把枪丢了?”
4、敲门后宁静饰演的小萌令人眼前一亮,马山发呆的眼神。
5、派出所发奖金时,马山脑海中幻想出可能偷枪的人和每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快,越来越虚幻。
6、“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不该拿的东西就不拿……”
7、追小偷以及归案后那一段对话给比较压抑的电影增添了几分情趣,背景音乐舒缓安详。
8、当小偷掏出枪后,马山眼中只有枪,根本不管生命安危,以及被击中后发现是假枪后绝望的喊声“怎么是假枪呢?”
9、那段夫妻生活戏的拍摄角度,高!
10、马山家阁楼上,周小刚穿着防弹衣,抱着头盔,以及表现出的不安,很有意味。
11、“我不吃饭,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吃饭的。”局长如是说。
12、马山倒下后看到天空,开始幻想,结束又是天空。浮云飘散,一切都已结束。
13、马山死后灵魂的狂笑不止,一种释放、解脱。背景音乐节奏鲜明,欢快,死并不是一种悲剧。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zuowen/244878.html

上一篇:假期计划作文6篇
下一篇:哲理小短文6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